那些因无知而糟蹋的珍贵古玩,你小时候糟蹋过几件?
那些因无知而糟蹋的珍贵古玩,你小时候糟蹋过几件?
-----
网友解答:
-----
小时候国家穷,家里也穷,没吃的,也没穿的,记得“破四旧”的时候我们到处搜集到很多珍贵的古玩(以前不懂),比如铜钱、铜像等等,只要是铜的,都当废铜卖给了废品收购站,换来的钱用来买吃的。现在想起来还真有点痛心。
-----
网友解答:
-----
小时候家里很穷,那有什么珍贵的古玩可供我们糟蹋?能吃饱肚子,就是最大的愿望了。
到了小学四年级,老师要求大家写毛笔字——仿纸往麻纸下一衬,在麻纸上照着描就行了。一张仿纸上有九个大字: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排成三行,每行三个字。字与字之间的空隙,用小字笔写上毛笔字。这样,一篇仿纸就做成了。
写仿纸就得有笔、墨、纸、砚。前三种都有了,砚台却没有着落——以往哥哥姐姐们上学时,是拿块瓦片将就的。到我上学时,那块瓦片找不见了。没有砚台,不能写仿纸,就得挨老师的训。找了块烂玻璃代替砚台,一不小心,墨汁全洒在仿纸上了。半下午的辛苦全白干啦!气得我嚎啕大哭。
恰好二舅舅来了。问明情况,他把家里的一块砚台送给了我。据说是外公年轻的时候住买卖——也就是在票号里当小伙计。发生战乱,票号里的掌柜的和伙计们死的死,逃的逃。铺子也被烧掉了。外公在残垣断壁中捡回了这块掌柜的用过的砚台,据说是光绪和慈禧逃难时途经总号,他俩手下的人在总号里问大掌柜的要了些银钱。把砚台就赏了掌柜的。不知道怎么回事,反正多少年后是分号的掌柜用上它了。
砚台的正面是些花纹,像老年人手背上的皮肤皱纹。中间刻着一个花瓶样的图形是光滑的。花瓶口儿是个弧形的凹槽,可以盛放墨汁。砚首刻着仿宋德寿殿犀纹砚几个楷体字。
背面刻着几行字:砚研理犀通灵纯仓玉质为瓶形数其典兮德寿与我怀子守口。落款另起一行:乾隆御铭。还有两个图章,不认识。
因为背面和侧面有字,老师说它是四旧。得破了!问题是捣烂以后,我就没有用的砚台了。于是就想了个办法,抽空儿就按住砚台,在石头上磨背面的字。磨掉了,四旧不就破了?
所幸的是不到一个月,这个老师就被村里的党支部书记看中,当大队的团支部书记去了,不当民办教师啦。新来的老师不注意这些细节,我也就不用每天两手黑糊糊的按住砚台磨了。
不幸的是经过几次搬家后,这块砚台找不见了。我后来是在网上偶尔乱翻时,看见了有人拍卖这样的歙砚——起步价8万。回家寻找,不见了!
知识就是财富呀!无知还不可怕吗?
-----
网友解答:
-----
我老姥姥是地主小姐,裹得小脚,嫁给了成分好的我老姥爷这个贫下中农,虽然老姥姥家很多东西包括土地被国家没收了,但是老姥姥还是有不少的好东西,六台樟木箱子,特别沉得八个人用扁担挑着抬进门,而且她还有很多小玩意,据说结婚那天,村里人都说老姥爷娶了一个大家闺秀真正的大小姐。
老姥姥活了108,印象特别深刻的是我六岁多去老姥姥家,她屋子里装饰特别老派,就是带帐子的雕花床,不过床不大,也就能睡两个人,不像现在都是2米大床。梳妆台和床很明显是一套的,镂空的花纹都一样。窗户下两个雕花大箱子,床边两个大箱子,我老姥姥变戏法一样从里面拿布料衣服还有好吃的,我不知道那是什么料,就觉得冰凉凉的,让我妈给我拿回去做夏天衣服。还有藕荷色的那种肚兜,半大孩子的旗袍,我穿着大应该是十来岁孩子穿的。其他的忘了,记得最深的就是肉罐头,还有大苹果。后来这些东西都没有了,问我妈,我妈说早给了人了,你那时候小又不能穿。
孙子孙女外孙子外孙女出生都得到过她赠送的小玩意,我都是重外孙女了,是第一个重外孙女,我哥出生都没得到什么,我出生的时候老姥姥靠一双小脚从她住的村子走到了我爸家,那时候邀请的只是她的儿子们两个舅姥爷,没想到隔天她自己找上门去了,一路上走走停停听说还坐了别人一段驴车,特意赠送了一对银镯子,做工特别精致,上面刻画着花纹,还有一对也不知道是金还是铜铃铛,一枚玉戒指。玉戒指是上面一个方的刻着字的,现在想想可能是印章,做成戒指的样式方便携带,刻的字是什么就不知道了,可能是篆体字我也记不住,六岁的时候还有呢,六岁我家盖房,拆屋后就找不到了,后来我爸起猪圈找到了那对银镯子。那时候的人也不知道这些古物件值钱啊,我妈收起来后又找不到了。
现在跟我妈一说起来,我妈就后悔的慌,说就算不值钱,你老姥姥送的那个情意也不该给弄丢,那时候都没想过。
我爸家挖地也是挖出很多铜钱,拿绳子串起来好几大串,让收破烂的几块钱收走了。还有一个定瓷罐子,上面的花叶子都带金边,也让收破烂的十几块钱收了。
-----
网友解答:
-----
(原创)题主提出的这个问题,使我回想起小时候的一件事情,至今在梦里也常常后悔不已。
记得孩童时,我家有一箱对联,这些对联上下有约一尺、右右约有一寸(?)左右的绸缎装表,两头各有一根鸡蛋粗细的精制木棒装订,到了需要的时候,可以直接取出来悬挂。按照稍长时分析,那些对联写的什么因当时还没有起蒙,概不知道。想来应该是有一定文物价值的老古董了。
这些对联是爷爷收藏起来留给后人的珍品。爷爷是当地有名的文化人,我在《我的一篇#寻访家乡文化#老家的村口,有一座闪耀着清代文化遗迹的字库》中已有介绍,他特别钟情于诗、词、古文。并且是当地清朝末期至民国中期有名的笔杆子。特别擅长于为受害人写状子。我家又是辈辈书香门第,这样有古文知识的爷爷收藏的东西想必是有一定的文物价值。
爷爷在我出生前三年就已经去世了,父亲离开时我们都还很小。母亲每天忙碌着为我们姊妹四人的衣禄而操劳,无暇顾及家里的“小事”。小孩无事时总是好奇,爱翻弄家里的东西。
有一天,我翻箱倒柜时,惊奇地发现,竞然有一箱卷成筒状的东西,打开一看,红纸两头还有精制的木棒,上下左右还是用蓝色的“布”装表,真是新奇不已。
我们村年龄比我大的读初中的大孩子,那时沒有用钢笔(自来水笔),是用毛笔,为了写字方便,使用的是墨盒。而墨合是需要绸缎放在墨盒中吸水,并将墨锭敲碎放进去,加上水,等墨泡融后,才能起到打开就用的作用。
按辈分,我虽人小,但在村里是长辈。不知他们怎么知道我家有对联,而且又知道对联的两端是用丝绸表装。于是,向我索要那上面的绸缎。他们需要这个东西,喊长辈喊得实在亲热。于是,我悄悄地背着母亲和哥哥姐姐,将这绸缎撕下来,拿给他们泡墨盒。
久而久之,一传二,二传三,一箱对联的绸缎被我撕扯完了。从此,晚辈对长辈也不再亲热了。
时间过得也真快,转眼间我也步入了古稀之年,一想到当年糟蹋这箱文物,真是后悔莫及,这也是我小时候糟蹋的我家最有价值的一箱文物了。
不过假若当年不被糟蹋,到了六十年代中期“红卫兵”破旧立新时,也逃不过那些小将们的"法眼",以及他们的“革命”手段。
从此后,这箱对联时时闪现在我的眼前,挥之不去,永远留在我的梦中和记忆里!
图片来自网络,如有侵权立即删除。我家对联装表比以上图片精致若干,仅以此图略表对联之意,请见谅!
-----
网友解答:
-----
文化大革命“破四旧,立四新”,哪四旧搞不蛮清哒,反正是“封资修”吧?那时我还小,一次散学后,到公社去看热闹,好家伙,木菩萨做一焦(火),旧书子做一焦,铜菩萨做废旧回收,好多好多好家伙,就是怕拿得。
令我十分动心的有三件,一件随形端砚,带木盒子的,砚池表面有一个穿蓑衣戴斗笠的人从一个水洞里走过,水洞那边山清水秀,只知道很有味,有意境。砚池底下刻着一首诗:
资阳西去有浮邱,
万仞云山撼上游。
端子石头名士砚,
后面一句不记得了。
底刻道光24年甲辰秋月什么人镌刻,原来有名有姓的,因为和我没有交集加之年幼,把它忘了。
这方砚池,后来说给父亲听,他老人家说石头形状不刻意加方正,谓之随形;渔人披蓑戴笠入水洞谓之武陵渔父,你们今后还会读到《桃花源记》的,就是那个故事。
另一个是一只铜舟,舟中有三五只鲤鱼。有渔女立船头撐篙,篙下有斗笠朝天,形状逼真生动,篙中空,末端带鸭嘴状,我单纯幼稚的头脑,以为渔女要拿这根带鸭嘴的船篙,到水里去叉鱼的,父亲笑道,你是饿伤了,只晓得呷。……那是一盏油灯,船里倒上清油(茶油),棉制灯芯通过中空的船篙,直达鸭嘴,夜晚照明,点上鸭嘴上的灯芯,剔灯花的时候,灯花落在向天的斗笠里面,用嘴吹掉,不落在油里。
还有一件是一本字帖,《褚遂良哀册真跡》。这个倒知其大概,因为先父在我幼年时,规定我临帖,什么柳公权颜真卿都临过,也听说过褚遂良大名,今日见他老人家的真跡,左右一望趁人不注意塞进书包里去了。磨磨蹭蹭想得到那条铜船,无奈看守甚严,厚着脸皮找看守讨要,他坚决不肯,态度不好令人生厌,讨价还价要那块用木盒子装起来的暗红色石头,找借口说拿回家作磨刀石,那人不好做绝,一犹豫被我拿起一溜烟跑了。
斗换星移,砚池在我父亲谢世后可能被弟弟拿走了,但这本字帖却一直陪伴着我,如果有朝一日死了,交代儿子不要随便弄丢了,他当然知道这个故事。
好了,这是我幼年的际遇,并没有弄坏过珍贵的东西,相反把它从火焰山边上偷了回来。
至于那条铜船,它早已经参与了国家建设,至于是一颗子弹还是一个电座,我也无从知晓,要怪只能怪那个忠于职守的人,或许远一些遐想,这可能是它的命运,它的归宿……
哦,晚上十点多了。平常早入了睡。
为了证明我没说谎,在床上临屏写文章,也在床上临屏拍摄,好在它压在我枕边的书藉里。
------------------
推荐阅读:
俗话说,兔子不吃窝边草,请问你们身边有人与同事有暧昧关系吗?
下一篇: 金陵十二钗正册都有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