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客观评价袁崇焕?崇祯到底为什么杀他?
如何客观评价袁崇焕?崇祯到底为什么杀他?
-----
网友解答:
-----
一个王朝即将覆灭时总有许多后世看着奇奇怪怪的事情,这说气数已尽该当灭亡神仙也救不了,一句话:气数已尽!,这就是所谓欲使其灭亡先使其疯狂!
-----
网友解答:
-----
袁崇焕名为民族英雄,实为民族罪人。
袁崇焕在平台召对时夸口五年平辽,结果把后金军队平到北京城下,实为欺君之罪。仅凭此点,杀之不冤。
袁崇焕以五年平辽为由,要求崇祯放权,结果袁崇焕逐渐将关宁军军阀化,此后,关宁军听调不听编。朝廷无法真正掌握。
皮岛总兵毛文龙,原为魏忠贤一派,在魏忠贤倒台后,更加孤立无援。
其以皮岛为根据地,在辽东半岛建立了多处据点,不时骚扰后金,当后金军与关宁军作战时,毛文龙就在金国后方大扫荡,实行三光政策,沉重的打击了金国的战争潜力。
另外,由于毛文龙的存在,使得金国大军不敢远征,毛文龙实为努尔哈赤的眼中钉肉中刺。
可是,努尔哈赤的这颗刺,却被袁崇焕拔了。
再加上,袁崇焕善后不利,促使毛文龙的三个义孙孔有德、尚可喜与耿忠明被迫率部投降金国,不仅壮大了金国实力,连皮岛也被随之拔除,努尔哈赤从此再无后顾之忧,于是频频绕道蒙古入寇关内,使崇祯惶惶不可终日。
当金军进攻北京城时,满桂率军出击,兵败后向袁崇焕军退却时,袁军不仅不支援,反而放箭射杀,满桂因此中箭。崇祯于城墙上看的清清楚楚,下令满桂率军进城休整。谁知袁崇焕也要率军进城休整,被崇祯拒绝,崇祯只许他一人进城,后被凌迟处死。祖大寿在金军未撤前,率关宁军返回山海关,崇祯亦无可奈何。
综上,袁崇焕志大才疏,欺君罔上,擅杀边将,私通后金,不救朝鲜,不助友军,拥寇自重,军阀割据,其罪当诛。
崇祯本来是当成王爷来培养,不懂帝王之术,搬倒魏忠贤自毁长城,从魏忠贤重用毛文龙足见其极有远见。
那么多忠臣良将,崇祯不重用,偏偏要重用袁崇焕这个成事不足败事有余的东西,可见崇祯并无识人之明,也可见大明气数己尽。
袁崇焕之过,崇祯要担一半责任。
若是袁崇焕始终为一县令,该有多好!
-----
网友解答:
-----
中国古代史,从某种程度上说是一部战争史,一部刀剑影相互交错之历史,既有周期性的农民战争,也有国内各大割据政权之间的混战,在中原王朝走下坡路之时还会出现游牧民族入侵,华夏大地狼烟四起。正因为如此,历史上才出现了许多名将,他们许多人是从小兵干起,而后一步一个脚印,最终成为帝国的顶梁柱。不过,名将的下场一般都很惨,功高震主是原因之一,政治水平低下才是关键,尤其是当名将遇到疑心较重之君主时更是如此。历史上,有一次敌军兵临帝国都城之下,十万铁骑喊杀声不断。将军闻知后,立刻从营地出发,亲率9000精锐回京勤王,皇帝先是很高兴,犒赏了他。可惜,没过多久,这位名将就被皇帝给杀了。
1368年,朱元璋命令徐达、常遇春、李文忠、冯胜、汤和等名将统帅25万大军北伐,攻入大都(北京)将不可一世的蒙古铁骑赶回草原放羊,建立起刚性十足的大明帝国。不过,明朝的皇帝几乎都不太喜欢管事,为了实现大权独揽,只好让内阁文官集团与宦官相互斗争,以维持战略平衡,结果导致朝政败坏,内部矛盾重重,边患迭起。1617年,曾经在辽东总兵李成梁麾下效力的努尔哈赤宣布起兵讨明,连续在萨尔浒之战、沈阳辽阳之战、浑河之战、广宁之战等重大战役中取得胜利,歼灭明军十余万人,夺取城池七十余座。此时,努尔哈赤威望达到了极点,扬言要进攻山海关,直到他遇见了袁崇焕,才知道何为“山外有山,人外有人”之道理。
袁崇焕(1584年—1630年),字元素,广东东莞人(一说广西梧州人),明末著名战将,督师蓟辽,屡次击败后金军队,堪称帝国顶梁柱。袁崇焕本是从事文职工作,明军在广宁惨败后,他单骑视察山海关,回朝后直言:“只要能给我足够的兵马钱粮,我一个人就可以镇守山海关”,可谓是豪情万丈。为此,时任辽东经略的孙承宗十分欣赏他,并将其视为亲信,让他修筑“宁锦防线”,抵御后金军队的袭扰。事实证明,袁崇焕还是有几把刷子,首战宁远时,凭借手头仅有的一万余人硬是击败了努尔哈赤13万大军,据说还一炮打死努尔哈赤。次年,新任大汗皇太极表示不服,亲率十余万骑兵攻打宁远、锦州,结果还是输得一塌糊涂,只能望城兴叹。
经过了宁远大捷、宁锦大捷两次大战后,袁崇焕威望高涨,但因跟宦官集团关系不好,受魏忠贤打击,只好辞官回家。1627年,天启帝驾崩,弟弟朱由检继承大统,是为崇祯帝。崇祯即位后,设计除掉魏忠贤,重新起用袁崇焕,任命为兵部尚书兼任右副都御史,督师蓟辽、兼督登莱、天津军务。同年7月,袁崇焕从家乡返回京城,面见崇祯,并提出自己守卫辽东的策略:“以辽人守辽土,以辽土养辽人,防守是正规的策略,攻战是变通的策略,和议是辅助策略的说法。执法在循序渐进而不在突变猛进,在追求实效而不在贪图虚名。”崇祯对此表示同意,并授予他尚方宝剑,节制关外军务,升任蓟辽督师。
崇祯二年(1629年),来自四川、湖广等地士兵因欠饷不发而闹兵变,准备搞起义暴动,但被袁崇焕用计平定。经过此次兵变后,袁崇焕发现明朝边防漏洞实在太多了,因为没有钱(明末财政问题堪忧)士兵屡次闹事不说,许多重要的关口均处在半废弃状态,尤其是蓟门、遵化一带的防务更是如此。守住辽东,这对袁崇焕来说问题不大,但若要各地兼顾则有点难了,毕竟人不是万能。为此,袁崇焕连续三次上书崇祯,希望朝廷加强蓟门、遵化防务,以免后金军队绕道蒙古从这两处入寇中原,威胁京师。可惜,朝廷却因为他推荐的总兵人选被弹劾,不予理睬,终于酿成严重后果,十余万铁骑兵临城下。
1629年11月,由于无法拿下宁锦防线,皇太极接受汉奸高鸿中建议,亲率十余万八旗劲旅绕道蒙古,从龙井关、大安口进入遵化劫掠。此地本是蓟辽总督刘策管辖,不属于袁崇焕管,但本着“见死即救”之原则,袁崇焕亲率9000关宁兵精锐作为前锋,火速进京勤王,沿路经过的抚宁、永平等地逐路置防,逐城设守,设计截断皇太极的归路。11月中旬,袁崇焕到达蓟门,立刻摆好阵形,准备与皇太极在此作战,可皇太极却连夜拔营,往北京进军。为此,袁崇焕大惊,只好强令部队前进,“士不传餐,马不再秣”,比后金军提早三天赶到北京。崇祯见到袁崇焕后,十分高兴,于是下令犒赏三军,以激励士气。
皇太极到达高密店时得知袁崇焕大军已经抵达北京,想要突袭大明帝国首都已经不可能了,于是便决定与袁崇焕在此大战一场,毕竟自己人多,不怕吃亏。11月20日,两军在广渠门交战。袁崇焕令戴承恩在广渠门列阵,祖大寿于南面列阵,王承胤在西北列阵,自己则在西面列阵以备战。中午时刻,清骑兵从东南面进攻,祖大寿率兵奋力接战,双方互有伤亡,但后金军无法靠近城池,只好退回阵中;刘应国、罗景荣等人率兵进行追击,杀伤后金兵千余人,但自己损失也不小。关键时刻,袁崇焕再次拿出撒手锏,他派遣任守忠率领五百人用火炮轰打后金军大营,八旗兵虽骁勇善战,但毕竟挡不住火炮,于是皇太极下令撤军,北京之围宣告解除。
皇太极撤军后,袁崇焕并没被胜利冲昏头脑,在各路勤王兵以及自己的主力部队抵达之前,绝不会主动交战,毕竟野战明军不是后金兵对手。袁崇焕当时的想法是:先截断后金退路,待到各路援军云集,再组织力量与皇太极决战,就算不能全歼,至少也要让他们掉层皮。可惜,崇祯此时疑心大起,认为袁崇焕与皇太极有勾结,于是下令逮捕他,七个月后,凌迟处死,自毁长城。要知道,袁崇焕被关在监狱时,八旗兵并未完全撤出,若不是他写信给祖大寿,还不知何时才收回永平等四镇呢?就此而言,袁崇焕真是为大明着想,忠心可鉴。
-----
网友解答:
-----
历史对袁崇焕的评价褒贬不一,有认为他是忠臣的,也有认为他通敌卖国、死不足惜的。
客观的说,袁督师肯定算是一个忠臣,但崇祯皇帝也是必须要杀他的。
魏忠贤倒台后,崇祯重新启用袁崇焕,对他是极其信任和器重的。派他去督师蓟辽,希望他能挡住满清的铁骑于关外。
崇祯问计于他,袁崇焕满怀信心的告诉崇祯“五年可平辽”!这其实有点儿吹牛逼了,不光别人不信,袁崇焕自己也不信。
有个大臣就劝他说,你怎么敢跟皇上吹这么大的牛逼呢?五年要是平不了呢?
袁崇焕这时也有点儿害怕了,说:“我当时看皇上热情那么高涨,就配合他一下……”
回家后,袁崇焕估计裤子都快湿透了,赶紧想了个办法——就是不断向皇上提要求,皇上做不到,自然也就不会派他去了。
没想到袁督师低估了皇帝的决心和对他的信任,对他的要求一概满足,要钱给钱、要人给人,还赐给他一把尚方宝剑,让他督师蓟辽,总揽军政大权。
袁督师这下傻眼了,只好背着宝剑上路。其实袁督师镇守辽东是很有两把刷子的,之前就取得过不错的战绩。但他深知女真人实力强大,关宁锦防线的修建又需要时间,所以就假意和皇太极议和以便争取时间。
可袁督师运气不好,遇到了毛文龙这么一个刺头儿属下。毛文龙一直驻守皮岛(今属朝鲜),在女真人后方牵制女真,让皇太极很头疼,从不敢率领大军倾巢南下。
但毛文龙同志性格不太好,不服管教。袁督师想派个自己人过去给他当政委,毛同志直接一口谢绝,而且屡次对袁督师不大尊敬。
袁督师本来心理压力就大,哪受得了这个,直接背着宝剑带着人,把毛同志诱骗出来,当场给咔嚓了。
这个问题就有点严重了,虽说你有尚方宝剑,但一般来说也只能斩杀五品以下官员,毛同志虽说受你节制,但人家可是响当当的一品大员,不经请示批准就擅自杀了,你当那是一条旺财啊~
袁督师赶紧上书请罪,崇祯虽然气的肝儿疼,但表面上还是说,没事儿,杀了就杀了吧,朕也早看那小子不顺眼了……
杀了毛文龙,后果是很严重滴!毛同志的得力部将孔有德、耿仲明等人率部投降了女真。皇太极高兴的差点儿痔疮犯了,从此再无后顾之忧,很快就率领女真骑兵,绕过袁督师驻守的山海关,取道蒙古草原,直接从长城北面叩关。
崇祯见女真人神兵天降,惊的下巴都快掉了,你不是说好五年平辽么,这五个月都不到,女真人来平朕了……
袁督师更是吓得裤子又湿了一遍,赶紧率领大军回援,百米冲刺,总算在女真人兵临北京城下之前赶了回来。
你想崇祯这时心里有多恨!
崇祯从小没受过什么正规教育,最恨别人欺骗和瞧不起自己,所以再也受不了袁督师只吹牛皮不干活的态度了,最后让锦衣卫抓捕下狱,九个月后,凌迟处死。
所以,袁督师肯定是没有背叛大明朝的心思的,算得上是一个忠臣。但崇祯杀他也是必然的,只是迟早的问题。
-----
网友解答:
-----
一身功名总成空,半世功业在梦中。
死后不愁无勇将,忠魂依旧守辽东。
———袁崇焕《绝命诗》
看看袁崇焕临刑前的绝命诗。我们好意思说他什么不好吗?英雄往往与悲剧联系在一起,他的冤死最该负责的就是暴躁又软弱的崇祯,崇祯既无识人之明,也无用人之智,面对复杂的形势既不敢放权给有能力的人,又无正确的战略决策,做不到疑人不用用人不疑,在纷繁复杂的人性中分不清忠奸善恶,总体上无大智、无大勇、无大气。
面对这样的昏庸皇帝,袁崇焕的一片忠心、一腔热血都只能付之流水,最后落得凌迟之刑,留下的只有无尽的遗恨。
1630年八月,在奸臣温体仁及魏党余孽的诬告之下,软弱多疑的崇祯以通敌、擅杀大将毛文龙、欺君等罪名,下旨对袁崇焕处以磔刑。
袁崇焕的冤死,本质上是封建皇权专制的弊端导致的,皇权专制决定了皇帝不可能真正信任臣工,皇帝最怕的就是能臣干将,最不喜欢的就是功高盖主,有时候对内部人的防备比对外部敌人的防备还强烈,他们真正信任的只有那些宦官,而这种对宦官的信任也不是无限的。他们需要的是毫无原则底线的绝对忠诚,他们一方面用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理想来要求别人,一方面又高度警惕谋逆,为了镇压反叛、震慑人心,宁可错杀,但这种错杀,最终惩罚的是自己。杀了袁崇焕,军心开始动摇,各路兵将对自己命运的担忧、对皇帝的不信任开始油然而生,人心才是最坚固的城墙,杀了袁崇焕失了人心,人心倒了,再坚固的城墙也会倒。而随着李自成起义军和满清军队的内外夹击,崇祯再无像袁崇焕这样既忠勇又能干的将帅可用,再没有真正能挡在他前面的人,他只能选择往皇城内老树上的一吊,不但结束了自己,也摧垮了帝国抵抗强敌的最后希望。
从袁崇焕的毛遂自荐,到不依附魏党;从孤守城池,再到宁锦大捷大捷;从广安门外的浴血决战、勇退敌兵,再到午门沉冤……我们看到的只有无私、担当、勇敢、忠诚,我们看到的是一个英雄、一个勇士,一面迎难而上的旗帜,一种对力挽狂澜的无力,一种出师未捷身先死的巨大遗憾……
说什么通敌,那只不过是袁崇焕的缓兵之计,假装和皇太极谈判,为的是备削弱清兵士气。
说什么擅杀毛文龙,毛文龙本来就是个粗人,拥兵自重,不受节制,没有什么家国情怀,不可能是大明的忠实依靠。
至于欺君,那更是欲加之罪何患无辞,如果袁崇焕欺君,他怎么可能辞官以后接受崇祯的重新启用?在皇太极绕过自己防地进攻北京之时,他没有选择进攻皇太极老巢,而是选择紧追清兵、恃机而战?他怎么可能在崇祯以议饷为名召他入宫之后轻易就选择进宫?这也说明他的忠诚和对崇祯的信任吧?
英雄因阴暗的人心而走上末路,后人因英雄的悲剧而不胜嘘嘘。
珍惜和学习英雄吧!
------------------
推荐阅读:
有人说“女人,不要去指望任何人,包括老公孩子父母”你怎么看?
上一篇:男生想当空乘必须要会英语吗?
下一篇: 练毛笔字的时候竖笔总是写不直,怎么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