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样赏析《蝶恋花·答李淑一》?
怎样赏析《蝶恋花·答李淑一》?
-----
网友解答:
-----
思念、赞誉、伟大、安慰。
-----
网友解答:
-----
《蝶恋花·答李淑一》是毛泽东写于1957年5月11日的一首词。是为应答妻子杨开慧的好友李淑一的词《菩萨蛮·惊梦》所作。这首词中一代伟人毛泽东以及其浪漫的艺术手法抒发了对妻子杨开慧的强烈的怀念之情,同时又对革命烈士柳直荀的遗孀充满了关爱和抚慰之情,“无情未必真豪杰”,此诗包含着革命者对伴侣、对战友深深的悼念和缅怀,读之感人肺腑,令人动容!全文如下:
《蝶恋花·答李淑一》
我失骄杨君失柳,
杨柳轻飏直上重霄九。
问讯吴刚何所有,
吴刚捧出桂花酒。
寂寞嫦娥舒广袖,
万里长空且为忠魂舞。
忽报人间曾伏虎,
泪飞顿作倾盆雨。
李淑一《菩萨蛮·惊梦》词:
兰闺索寞翻身早,夜来触动愁多少。
底事太难堪,惊侬晓梦残。
征人何处觅?六载无消息。
醒忆别伊时,满衫清泪滋。
李淑一和杨开慧是1920年在长沙读书时相识并结成闺中密友的。杨开慧学习努力,为人豁达乐观,思想新潮。对李淑一的影响至深。
李淑一是经杨开慧介绍与柳直荀相识相知的。两人一见如故,有相见恨晚之感。
1924年10月30日,李淑一与柳直荀结婚。柳直荀参加过“八一”南昌起义,1928年任中央军委特派员,1929年冬任中共长江局秘书长兼湖北省委书记,1930年夏到湖北洪湖革命根据地。担任过军的各部门要职。1932年9月柳直荀在洪湖遇难。
早在1933年,李淑一听说丈夫柳直荀牺牲后,含泪填了一首《菩萨蛮·惊梦》词:
就是这首词,李淑一于1957年1月寄给毛泽东主席请他指正。毛泽东主席读后感言:“大作读毕,感慨系之”,于同年5月11日,挥笔写下感天动地催人泪下的《蝶恋花·答李淑一》。
其时李淑一是长沙市第二女中初三的一名语文教师,毛主席亲笔写信把词作邮递到她的手中。
“我失骄杨君失柳,杨柳轻飏直上重霄九”,“骄杨”指妻子杨开慧,1930年11月14日,杨开慧在长沙英勇就义,年仅29岁。“柳”指革命烈士“柳直荀”,柳直荀(1898——1932),1932年9月在在湘鄂西苏区“肃反”中,被作为“改组派”枪杀于湖北监狱。
这两句取其姓杨柳姓氏的巧合,堪称天造地设,奇妙异常地产生双关意思,杨柳的忠魂像杨花柳絮般飘上九霄云外,飘向浩渺的太空。
“问讯吴刚何所有,吴刚捧出桂花酒。寂寞嫦娥舒广袖,万里长空且为忠魂舞。”
接着诗人为我们创造了了一个奇异而瑰丽的神话世界,月宫的仙人吴刚为杨柳的忠魂“捧”出了桂花酒。远离红尘的仙人都对革命忠魂充满了敬意!。
寂寞的嫦娥仙子也舒展起宽大的衣袖为英烈起舞,想象一下,广寒宫中高冷的嫦娥仙子衣袂飘飘,在万里长空为忠魂翩翩起舞,这是怎样的礼遇?本来是悼亡诗,展现的意境是如此的瑰丽,展现出了革命者无比乐观浪漫的情怀!杨柳有知,足可欣慰!
“忽报人间曾伏虎,泪飞顿作倾盆雨。”最后二句,诗人急转直下,嫦娥仙子正在为忠魂舞蹈之时,忽闻人间已推翻了旧世界,忠魂闻之“泪飞顿作倾盆雨”,形象而满怀激情地表现了革命英魂的激动之情,使英烈终于感到心灵得到了美好的告慰。“泪飞顿作倾盆雨”,这是开心的泪,这是欣慰的泪,这是喜极而泣的泪!这泪雨,是英魂绽开在太空的花朵,是英魂在万里长空挥洒的激情!古今诗作中哪种泪能这样豪放,热烈?哪种泪能这样感人肺腑,荡气回肠!
此诗是悼亡诗的千古绝唱,艺术上,思想上已臻化境,必将流芳千古!
(有人曾拿这首词出律说事,甚至说这首词没有一句是通的,我认为此人迂腐至极,可笑之至!鸿鹄的广阔胸怀怎么能被檐下雀鸟所理解)
-----
网友解答:
-----
这首词是毛泽东在1957年5月写给湖南长沙语文教员李淑一的,原词如下:
《蝶恋花·答李淑一》
我失骄杨君失柳,杨柳轻飏直上重霄九。
问讯吴刚何所有,吴刚捧出桂花酒。
寂寞嫦娥舒广袖,万里长空且为忠魂舞。
忽报人间曾伏虎,泪飞顿作倾盆雨。
第一句,词中“杨”指杨开慧;“柳”指柳直荀,是李淑一的爱人。由杨柳二烈士联想到杨花柳絮,重霄九即九重天,此处是因押韵而颠倒。
第二句,“问讯”有询问、问候的意思。吴刚捧出桂花酒来宴请两位烈士,很美好的一个联想。
第三句,嫦娥也在万里长空中为烈士忠魂翩翩起舞。
第四句,“伏虎”,比喻中国人民在党的领导下打垮了反动派,而忠魂在天也感动落泪化作倾盆雨。
毛泽东的这首词,是他对战友、亲人的悼念,是对烈士、英雄的赞美,是对有过牺牲而最终取得胜利的中国革命的颂歌。词句沉痛而激昂,悲壮而鼓舞,毛泽东的诗词向来都大气。
之所以是“答李淑一”,因为李淑一寄给毛泽东一首词,1933年夏得知爱人牺牲传闻,非常沉痛,因此写下《菩萨蛮》词一首,1957年春节,她把词寄给毛泽东,并索要毛泽东曾为杨开慧烈士写的词,毛泽东没有拿出旧作,而是另外写了这首蝶恋花作答。
李淑一原词《菩萨蛮·惊梦》
兰闺索寞翻身早,夜来触动离愁了。
底事太难堪,惊依晓梦残。
征人何处觅?六载无消息。
醒忆别伊时,满衫清泪滋。
图片来自网络
-----
网友解答:
-----
《蝶恋花·答李淑一》原名是《游仙》,是毛主席在1957年5月11日亲自写给湖南长沙中学语文教师李淑一的,原词内容如下:
我失骄杨君失柳,杨柳轻飏直上重霄九。 问讯吴刚何所有,吴刚捧出桂花酒。
寂寞嫦娥舒广袖,万里长空且为忠魂舞。 忽报人间曾伏虎,泪飞顿作倾盆雨。
词中的“柳”指李淑一的丈夫柳直荀烈士,词中的“杨”指毛主席的妻子杨开慧烈士。
众所周知,伟人一生中有过四任妻子,分别是罗氏、杨开慧、贺子珍和江青。其中,罗氏是家庭包办的童养媳,而且婚后一年就身患恶疾过世,因而不存在感情基础。所以,杨开慧就成了他事实上的结发妻子,并且诞下了毛岸英、毛岸青和毛岸龙三个儿子。
毛主席的诗词向来以大气磅礴而著称,比如《忆秦娥·娄山关》、《沁园春·雪》、《沁园春·长沙》、《七律·长征》和《七律·到韶山》等名篇。难怪,智利的著名诗人聂鲁达曾经这样评价:
一位诗人赢得了一个新中国!
毛主席的诗词风格继承了古代豪放派的特点,同时又有大幅度创新,无论从思想性还是艺术性方面分析,都是前无古人的。而且,他的诗词很少有涉及男女感情的内容,仅有的几首也都是写给杨开慧的,比如《虞美人· 枕上》和《贺新郎》。
不过,以上这两首无论流传度和影响力都远不及今天要提到的《蝶恋花·答李淑一》。
由于最近不断被人原文抄袭和复制,文史不假只能在每张图片都附加水印标识,实属是无奈之举。同时,本文只发表于“百家号”和“头条号”这两家平台,如出现在网易、搜狐、一点号等平台则必定是抄袭,敬请举报和打假!
杨开慧(1901年11月——1930年11月),字云锦,号霞,湖南长沙板仓人。她是毛泽东同志的亲密爱人和革命助手,被捕后拒绝退党并拒绝与丈夫脱离关系,英勇就义时年仅29岁。
杨开慧的父亲杨昌济是民国时期著名的教育家,早年留学于日本、德国和英国,被誉为是“湖南大学蓝图设计第一人”。受父亲影响,她自小就接触了许多新思想和新理念,树立了坚定的反帝、反封建思想。
1913年,杨昌济在湖南师范任教,成为了毛泽东的修身教育学老师。在频繁的接触中,毛泽东自然认识了杨老师十二岁的女儿杨开慧。不过,谁也不会想到,他二人竟然会成为志同道合的革命战友和恋人。
新文化运动开始后,中国各地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受蔡元培先生的邀请,杨昌济于1918年进入北京大学任教。在他的推荐下,毛泽东从湖南师范毕业后也进入北大图书馆工作。
由于囊中羞涩,毛泽东在北京没有钱租住房子,只好暂住在了杨老师家。这一年,毛泽东25岁,杨开慧17岁,都是追求进步的爱国青年。久而久之,两人逐渐碰撞出了爱情的火花。
1920年1月17日,杨昌济病逝于北京,毛泽东以弟子和准女婿的身份积极帮助杨家料理后事。到了年底,他终于和杨开慧结为了夫妻,共同投身于早期的革命事业。
1921年7月23日,随着中共一大的召开,中国共产党正式成立了。从此以后,毛泽东和杨开慧更加繁忙,二人经常往返于北京、上海、广州和长沙等地。
期间,杨开慧为毛泽东生下了两个儿子,分别取名为毛岸英和毛岸青。在孙中山“联俄、联共和扶助农工”的三大政策影响下,国共两党实现了第一次合作,共同掀起了轰轰烈烈的大革命。
孙中山过世后,国民党出现了明显的分化。特别是,随着蒋介石、汪精卫等人相继背叛革命,被所有人寄予厚望的大革命失败了。
为了扭转右倾错误路线,为了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派,我党通过南昌起义组建了自己的军队。紧接着,“八七会议”在汉口秘密召开,毛泽东庄重提出了“枪杆子里出政权”的口号。之后,他以中央特派委员的身份回到长沙,准备组织湘赣边秋收起义。
由于第三个儿子毛岸龙刚刚出生不久,杨开慧的身体还没有完全恢复,毛泽东只得将妻儿都送到她的老家板仓隐蔽。板仓位于湖南平江、汨罗和长沙三县的交界处,地理位置十分偏僻,特别适合躲避白色恐怖。
随着秋收起义的爆发,国民党四处通缉毛泽东以及他的妻子杨开慧。为了更好隐藏行踪,当地百姓开始散布杨开慧已死的消息,而且还将她的三个儿子也都改名换姓和四处寄养。
毛泽东在井冈山站稳脚跟后,立即派人前往板仓去打探妻子的消息。结果,侦查员却带回了杨开慧已死的噩耗,毛泽东当即大病一场,直到1929年底才得知妻子和儿子都尚在人间。
就在毛泽东通过党组织积极联络杨开慧之时,悲剧发生了。湖南军阀何键为了向蒋介石邀功,通过四处抓捕和重金悬赏,终于查找到杨开慧的行踪,并在1930年10月24日将其逮捕。
杨开慧同志被捕后,父亲杨昌济生前的好友蔡元培、章士钊等人四处奔走,终于得到了蒋介石的首肯,只要她能声明退党并脱离与毛泽东的关系,就能被立即释放。对此,杨开慧高傲地拒绝了,毅然选择英勇就义。
直到一个多月后,毛泽东才通过报纸得知妻子已经牺牲的消息,当即给杨家写信告知,并且沉痛表示“开慧之死,百身莫赎。”
1949年8月4日,随着湖南长沙被和平解放,毛泽东派人积极搜寻杨家人的下落。在得知杨开慧的母亲向振熙和兄长杨开智仍在湖南生活时,他当即就去信一封:
老夫人健在,甚慰,敬致。岸英、岸青均在北平,他们很想念外祖母。我身体甚好,告老夫人勿念。兄从事农场生产甚好,家中衣食能过得去否,望告。
1950年5月,杨老太太向振熙过80岁生日,毛主席特意安排毛岸英携带自己的亲笔信回长沙祝寿。给姥姥拜完寿,他还去给母亲杨开慧扫墓,得知母亲曾经的闺蜜李淑一一直都关照着杨家。
李淑一因为家庭困难和经济拮据,鼓起勇气给毛主席写了一封信,委婉地希望顾念旧情,允准自己到北京学习和工作。毛主席深知李淑一的意思,在百忙之中还是言简意赅地回复:
直荀牺牲,抚孤成立,艰苦备尝,极为佩慰。学习马列主义,可于工作之暇为之,不必远道来京,即可达到目的。
李淑一没想到毛主席会直接拒绝自己,殊不知,他从来都没有因私开过先例,已经拒绝了亲朋好友的多次请托。不过,看在杨开慧的情分上,伟人还是记住了李淑一的请求,甚至在1954年还向国家文史馆推荐过她,只是由于不符合要求才没有调动。
1957年1月,毛泽东的许多旧体诗词在《诗刊》发表。李淑一看到以后,想起当年毛泽东写给杨开慧的一首《虞美人》并未收入其中,故而再次给毛主席写信询问。
李淑一提到的《虞美人》,其实指的是《虞美人·枕上》,是毛泽东当年为了悼念亡妻而写下的。这次去信,她并没有盼望得到回信,因为当时毛主席已经步入老年,而且国事繁忙,加之上次还拒绝了自己。
令她大感意外的是,毛主席竟然给她回了一封亲笔信,还附上了一首《游仙》(后改名为《蝶恋花·答李淑一》)。信件的最后,他还特意嘱咐李淑一代为祭扫杨开慧的墓。
1959年9月,毛主席再次收到了李淑一的来信。信中,她提出想在十周年国庆期间登上天安门城楼去观礼,主席思量一番还是交给秘书去办了,让她以普通建设者的身份登上了天安门。
当李淑一受邀站在天安门城楼时,近距离见证了国家的强盛和百姓的幸福,不觉已经是泪流满面。今天的一切,不就是像杨开慧一样的无数烈士们曾梦寐以求的渴望吗?@文史不假
-----
网友解答:
-----
毛泽东的《蝶恋花·答李淑一》是一首看得人热泪盈眶的词。我每次在读这首词的时候,都被毛泽东在词里面所表达的“柔软”所打动。
可能很多人认为,毛泽东这首词里没有“柔软”,只有豪迈和坚强。
确实,毛泽东写的这首掉念亡妻的词,和历史上其他掉念亡妻的词是不一样。
(毛泽东和杨开慧)
历史上悼念亡妻的词,写得最好的,应该是苏东坡的《江城子·十年生死两茫茫》。在这首词里面,苏东坡把他和亡妻王弗的那种缠绵悱恻的感情,把他和王弗在一起生活的那些温馨的场景,把王弗去世以后他的孤独和凄清,描写得如此生动感人。尤其是其中的两句:“小轩窗,正梳妆” “明月夜,短松冈”,前面一句写了自己和亡妻之间那种和谐与欢欣,后一句写到了苏轼的孤独与冷清,是此诗最动人的地方。
总之,苏东坡的这首词给予了我们极为强烈的情感体验,而苏东坡调动了自己巨大的写作能量,把这种情感体验,宣泄得如此生动而形象,让我们感叹。
毛泽东写的这首词,我们似乎从中没有找到苏东坡的那种伤感,我们感到的更多的是一种豪迈。所以有些人认为,毛泽东在这首词里,并没有表达出“柔软”的感情。
那么毛泽东在这首词里面有没有“柔软”的感情呢?
显然,作为词坛大家,作为文章高手,毛泽东肯定是明白怎么来写“悼亡诗”。只要写怎样的“悼亡诗”才能感人。不过,我们需要知道的一个背景,这就是毛泽东这首词是写给李淑一的,是对李淑一的回答。因此毛泽东不仅仅是为了悼念亡妻。他写这首词,还要表达更多的意思。
所以,严格地说,毛泽东写的并不算“悼亡诗”。
(书上的柳直荀)
那么,毛泽东在这首词里面,想要表达哪些意思呢?
其一,毛泽东想要安慰李淑一。毛泽东是看到了李淑一写给她牺牲的丈夫柳直荀的词,因此,跟着和了一首词。李淑一的词,写得非常凄惨悲凉。毛泽东因此需要安慰李淑一。既然是安慰人,那么显然,就要说一些宽慰的话。说一些积极昂扬的话,这样才能让李淑一不悲伤。
其二,毛泽东是站在国家领导人的层面来给李淑一写这首词的。作为国家领导人,毛泽东把杨开慧和柳直荀等人,都放在了烈士的行列。认为正是他们前赴后继地为革命做出了牺牲,革命才会取得成功,才会有新中国的建立。这是毛泽东“答”的内容,也是他对历史的一个评价。
其三,毛泽东对柳直荀和杨开慧等烈士作了美好的祝愿。毛泽东虽然是坚定的无产者,明白灵魂是不存在的。但是毛泽东却也对他们作了祝愿,希望他们的亡灵,能够去最美丽的地方,去月宫畅饮桂花酒。有人认为这首词里面的“桂花”,说的是贺子珍。这种理解是不对的。写杨开慧的时候,又写贺子珍,没有这样写词的道理。
总之,由于这首词有特别的意义,因此毛泽东不会像古人写的“悼亡诗”那样来写。
当然了,毛泽东的这首词,虽然有特别的意义。不过这首词毕竟是涉及到自己的亡妻杨开慧。所以,毛泽东在这首词中,也表达了非常柔软的那一面。也正是这一面,才触动了我们读者的情感,常常读得我们泪水涟涟。
(杨开慧与毛泽东)
毛泽东一生有三任妻子,有人曾问过毛泽东最爱谁。在这里我们不做评价。但不管怎么说,毛泽东对杨开慧的感情是很深厚很真挚的。因为毛泽东和杨开慧是少年夫妻,又志同道合干革命,又是患难夫妻。毛泽东干革命,杨开慧吃尽了苦头。而且面对敌人的严刑拷打,面对敌人要求她登报申明和毛泽东脱离夫妻关系,就放过她的要求,杨开慧坚决不同意,以至于最终牺牲。杨开慧的忠贞深爱,毛泽东当然是很清楚的。他虽然是个乐观主义者,但是杨开慧肯定是他永远的“宝贝”,是让他十分动情,感到心里十分柔软的。
我说毛泽东在这首词中表达了“柔软”,主要体现在这几点。
一是毛泽东用了“骄杨”来称呼杨开慧。最开始的时候,毛泽东写的是“杨花”,但是后来他改成了“骄杨”。我们知道,中国人有一个特点,就是在对外说话的时候,都会表现出一种谦虚的品质。称呼自己的儿子为“犬子”“小子”,称呼自己的妻子为“拙荆”“贱内”,这些都是谦词。而毛泽东在这里,直截了当地用“骄杨”,这并不是毛泽东很自大,而恰恰是表达了毛泽东对杨开慧的那种无限的宠爱,对自己革命伴侣的高度赞扬。这就是毛泽东笔下表现出来的最柔软的地方。
二是毛泽东用了一个“轻”字。“杨柳轻扬直上重霄九”。这个“轻”字表面上说的是杨花,但这是在称赞杨开慧高洁的灵魂。只有圣洁的灵魂,才是轻盈的,才是不沾凡尘的。只有对亡妻无限爱念,才会这样夸她。
三是毛泽东给予了杨开慧牺牲以后最美好的去处。古人在亡人的时候,或者在写神仙的时候,所采用的都是这样一种手法,比如屈原在写湘夫人的时候,白居易写杨贵妃的时候,李白写神仙的时候,他们都会神仙的生活环境,给予了最美好的描绘。毛泽东对天宫的描绘,实际上就是对自己亡妻的一片真情,就是希望亡妻去世后,能够在这样的环境中,快乐地生活。
四是毛泽东在词的最后写了一句“泪飞顿作倾盆雨”。按照原诗的意思,这里讲的,是杨开慧和柳直荀这样的烈士们,他们在听到革命胜利后,喜极而泣。但是,这未尝不是毛泽东自己的真切感受呢?在革命时期,就算在最艰苦的时候,毛泽东都没有任何的悲观,就算在长征中,在革命最艰苦的时候,他依然说“而今迈步从头越”。不过等到革命胜利的那一天,毛泽东在想到杨开慧的时候,他终于可以痛快淋漓地哭一场。这正是毛泽东真实心情的写照,也是毛泽东对亡妻的爱恋情感。
总之,毛泽东在这首词里,用了豪迈开朗的笔法,表达最柔软动人的感情,确实是一首别开生面的的“悼亡诗”。
(参考资料:《毛泽东诗词选集》等)
------------------
推荐阅读:
上一篇:为什么现在当果农的越来越少了?
下一篇: 练毛笔字的时候竖笔总是写不直,怎么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