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熙王朝》周培公暗示康熙立襁褓中的胤礽为太子,康熙为什么同意了?
《康熙王朝》周培公暗示康熙立襁褓中的胤礽为太子,康熙为什么同意了?
-----
网友解答:
-----
稳定基石!
-----
网友解答:
-----
周培公这个角色的出现,正逢大清朝岌岌可危时刻,他横空出世,简直是康熙的天降之宝,作为刚入朝不久的一名汉臣,他的精明之处,善于揣摩康熙的战略意图。
在赫舍里“生命垂危”之时,周培公透过奄奄一息的赫舍里知道她的遗愿,并且秒懂了康熙话里的意图,这才让周培公谏言暗示康熙立刚出生胤礽为太子的原因。
而一向深谙的康熙,瞬间采纳了周培公的话,一个转身就破例立刚出生的胤礽为储君呢?是没有陪伴愧对于发妻?还是另有其他意图?
周培公在什么情况下暗示康熙的
《康熙王朝》剧中,康熙能得以亲政,赫舍里家族,可谓功勋卓著,协助康熙擒鳌拜。但在康熙撤藩这件事上,索额图是和康熙唱反调的。
康熙撤藩后,朝局动荡,引起内忧外患。内忧是,索额图岳父跟他对台戏,加上京畿重地假朱三太子杨起隆刺杀,吴三桂儿子吴应熊策动宫内太监造反。
外患是吴三桂、耿精忠借机横扫南方半壁江山,占了优势,不断与朝廷军队隔江对峙,就差没逼近京城了,让康熙焦头烂额。
恰逢皇后赫舍里九死一生,挣扎着为康熙生下胤礽,这时的赫舍里生命危垂,已经进入了奄奄一息的状态,康熙匆匆赶来,赫舍里已无法言语,一双凤目圆睁,迟迟不肯闭眼,似有心愿未了,但是此刻已是说不出话来了,皇家御医也是束手无策。
其实他们心里都明白,皇后是因惊吓、劳累又调养不周,以致动了胎气。康熙对赫舍里说了很多话也无济于事,索额图对他的女儿也说了很多,但赫舍里仍是瞠目不语。康熙急着跺脚骂太医:“快用药治,你们这些废物……!”说着把气都撒在太医身上,对太医拳打脚踢的。
此时众人都不知所措,只有周培公头脑清醒,猜到了皇后有未了的心愿,是因为放不下刚出生的孩子。于是周培公挺身而出,跟康熙说,臣知道皇后迟迟不闭眼,是因为有心愿未了,容微臣吟一首诗,让皇后安心去……
于是周培公开始大声吟道:“娘娘一貌玉无瑕,廿年风雨抛天涯。缘何临去目难瞑?恐教儿子着芦花!”
此刻赫舍里眼睛眨了眨几下,又眼巴巴的望着康熙,但是堵在喉咙里就是出不了声。康熙瞬间恍然大悟,赫舍里未了的心愿是刚出生的孩子,于是立刻宣熊赐履进储秀宫,然后康熙宣布立胤礽为皇太子。
“按祖宗家法,未立过储君之例,在关键时期,为固国本,安定民心,朕决意建储,胤礽乃是皇后赫舍里氏所生,立为皇太子!熊赐履学术纯正,人品端方,作为太子太保,即为太子师傅……”
康熙话音刚落,赫舍里身子微微一震,突然间长吐一口气,双目低垂,西归而去!赫舍里目难瞑,是担心自己这一撒手人寰,没娘的孩子会被人欺负,而此刻只有周培公猜到皇后之意,不但道出了赫舍里的心声,更是暗示康熙向团结的方向指出。
“皇天后土鉴之,朕决不反悔!”康熙边拭泪边对众人发誓,以表对赫舍里发妻的情义。并重赏周培公黄金一百两,周培公在危难之时,立国本安民心,完全以大局观为主;也为了了却一个即将离世的母亲心愿。周培公此言为公,并非个人利益。
周培公原本是一个落魄书生,进京赶考时遇到康熙的布衣老师伍次友,于是伍次友给他写一封推荐信,去京城找明珠,但周培公持推荐信而不用,坚持通过郤诜高第取得功名,但是没考中。后来被康熙慧眼识珠,才有了后来的丰功伟绩。而明珠得知周培公持帝师伍次友的推荐信而不用,从此记恨在心。
周培公才能卓越,是个文武双全,心思缜密,是个不折不扣的百年不遇之才。他横空出世,给康熙提出不少解决策略,撤藩后,筹划让吴三桂下山,到最后参战平定察哈尔叛乱、单枪匹马劝降王辅臣等。
而明珠乃是小人,嫉妒周培公的才能,而且之前因为周培公猜出赫舍里意愿,暗示康熙封刚出生的胤礽为太子,要知道当时大阿哥胤禔已经五六岁了,显然乱局之中,立他最为合适,明珠又是大阿哥胤禔的老舅,明珠这口气能咽下吗?
伍次友是明珠的救命恩人,伍次友被康熙称为“民间天子”,因为这个称呼差点被明珠杀了,幸亏苏麻喇姑及时救了伍次友。更何况周培公还是他外甥的绊脚石,能不恨他吗?
三藩之后,周培公已经今非昔比,不仅功成名就,还与图海共掌兵马总计约三十万。这时的明珠嫉妒不已,更何况他还跟索额图“针锋相对”,周培公建议康熙立胤礽为太子此事,一直怀恨在心。
此后明珠花心思谏言,大奸似忠的说:“周培公手握雄兵三十万,可谓本事远在三藩之上,如果他起异心,足能驰骋天下。”
“虽按下吴三桂,担心周培公又是第二个吴三桂,不得不防啊。”康熙觉得有理,开始对周培公产生了猜忌心理,于是对周培公实施冷藏,立马以兵部的名义将周培公解除兵权、调回京城。
周培公是一名汉臣,功劳太大,其他满人大臣中总是会不舒服的,康熙帝不免就耳染目濡听信他们的小报告,于是以出巡蒙古安抚各族首领为由,派周培公到盛京。
对于新晋崛起的周培公来说,一个南方人贬驻盛京,冰天雪地,导致水土不服,身染寒疾,但周培公也没有虚度时光,临死前,交给一张“大清皇舆图”给康熙,用了十年时候做了一张地图,诠释了自己爱国忠君之举。
康熙为什么会采纳周培公的建议
康熙本身就和赫舍里感情很深,但因为索额图跟他对台戏,迁怒康熙,于是冷落了赫舍里,没能陪伴好皇后走完最后一程,对发妻有愧疚之心。
赫舍里和康熙是“发小”,总角之交,是从小的玩伴的青梅竹马。赫舍里氏皇后和康熙皇帝婚后,恩爱有加,生活非常和谐,彼此感情颇深。
之后,不负孝庄太后的期望,把后宫打击井井有条。当时已经怀有九个月身孕了赫舍里,恰逢是动荡时期,假朱三太子杨启隆刺杀和吴应熊策动宫中太监作乱,虽说赫舍里表面表现从容自若,但毕竟是身怀身孕的人,不仅受到惊吓,还动了胎气,没及时调养而导致难产。
加上又是“三藩之乱”,康熙心情郁闷,出宫去找青楼紫云了,没有第一时间赶到后宫陪赫舍里临产,感到愧对赫舍里。康熙赶到时,赫舍里难产产下了孩子,但是躺在那里脸色苍白,已经是奄奄一息了,想对康熙说些什么,但如鲠在喉,只有泪眼两行,瞠目不语。
康熙见此状,又急又心疼问:“你到底怎么样了?”有什么你就说,都怪朕来迟,没有陪你,我们是青梅竹马,恩爱夫妻之类的话,康熙一时无法自持,万箭攒心。此时赫舍里一直凤目圆睁,迟迟不肯瞑目,康熙知道肯定有什么心愿未了,但一时束手无策,猜不出有什么心思。
索额图和其他人,在一旁也对赫舍里说什么万岁极爱重娘娘,您就去吧,一切均有万岁做主……。但说这些都无济于事,康熙见此怒火中烧,申诉太医是废物,平时领高价响银,关键时刻无一用,急得跺脚。
站一旁的周培弘猜出来皇后的心思,知道皇后放心不下刚出生的孩子,迟迟不肯瞑目。然后周培公并吟诗和暗示康熙:可谓非常时期,内忧外患外,外有三藩叛乱,内有逆贼作乱,叩请皇上在大阿哥和刚刚出生皇子当中,选择一位当太子,宣告天下,以显示大清的繁荣昌盛,源远流长。
康熙秒懂周培公的话意,为了固国本,稳住此时的乱局,康熙转身拍板承诺立胤礽为皇太子,这时的赫舍里才肯闭眼瞑目离去……
结语
由于康熙决意撤藩,导致朝野动荡,恰逢内忧外患,当时索额图又和康熙唱对台戏,内部矛盾问题还没解决,赫舍里皇后由于难产“命悬一线”,迟迟不肯闭眼瞑目,此时只有周培公猜出皇后的心思,并暗示康熙立刚出生的胤礽为太子。此时的康熙之所以采纳了周培公的建议,因为康熙和赫舍里感情深厚,为了了却发妻的心愿;另外是正逢三藩之乱,为固国本,以大局观考虑,破祖宗家规,立刚出生的胤礽为皇太子,缓解他和索额图家族的关系,避免朝野再次动荡!
—End—
-----
网友解答:
-----
周培公作为一个刚入朝不久的汉臣为何敢提出这样的建议呢?到底是什么原因导致周培公暗示康熙立刚出生的胤礽为太子呢?康熙为何又听从了周培公的建议呢?要知道胤礽才是刚出生的婴儿,能不能长大成人还不一定呢,康熙为何会破例立刚出生的胤礽为太子呢?我们来具体了解一下!
周培公是在怎样的背景下建议立胤礽为太子的
原来是皇后赫舍里难产,挣扎着生下胤礽以后,赫舍里快不行了,已经进入了奄奄一息的状态,那时候医疗技术比较落后,即便是皇家也是束手无策。人看起来不是保不住了,但赫舍里像是有什么未了的心愿,一直迟迟不肯闭眼,最后一口气愣是咽不下去,但她此刻已是讲不出话来。所有人都急得团团乱转,康熙更是把气撒到太医身上,骂所有的太医都是废物、饭桶。
康熙自己对着赫舍里说了很多话但还是无济于事,康熙又让其他臣子劝说赫舍里,但众人谁也没猜到皇后到底有什么未了的心愿,正在这关键的时刻,周培公站了出来,他猜到皇后未了的心愿就在这个刚出生的婴儿身上,于是,周培公大胆的向康熙说道:皇后的心思臣知道!请容臣吟一首诗送皇后归西!康熙这时顾不了许多,立马说道:快快吟来!
周培公大声说道:
娘娘一貌玉无瑕,廿年风雨抛天涯。
缘何临去目难瞑?恐教儿子着芦花!
周培公刚刚说完,皇后赫舍里的眼睛竟然奇迹般眨了几下,又睁开来望着康熙,康熙瞬间就明白了赫舍里的心愿。于是康熙大声道:此子乃皇后赫舍里氏所生,朕取名胤礽!依满洲祖宗家法,本不立皇太子,当此非常之时,为固国本,安定民心,朕决意建储,立皇二子胤礽为皇太子!熊赐履人品端方,学术纯正,曾为先帝倚重,联亦十分信赖,着熊赐履进太子太保,即为太子师傅,朝夕加以导辅,务期不负朕之厚望,皇后拳拳之情。
康熙刚刚说完这些话,皇后赫舍里长出了一口气,然后闭上了双眼放心的走了。原来,皇后是放心不下刚出生的孩子,她怕孩子没了娘受欺负,所以,久久不肯闭眼,其他人都是当局者迷,只有周培公头脑清醒,明白这是一个母亲放心不下孩子,于是吟诗暗示康熙。
康熙为此还在众人面前发誓:皇天后土鉴之,朕决不反悔!以表达对皇后赫舍里的情义,之后还重赏周培公黄金百两。周培公此举完全是出于忠君之心还有对于一个即将离世的母亲的同情之心,并没有结党巴结谁之类的心思。周培公不屑于那样做。
周培公在进京赶考的路上有幸遇到过康熙的布衣老师伍次友,伍次友写了一封推荐周培公的信,让周培公到京城以后找明珠,但周培公并没有找明珠,他一直坚持大丈夫取功名只可直中取,不可曲中求。但由于考试的时候忘记了避讳没有考中,幸得康熙微服私访记时青睐,周培公方的入朝为仕。后来明珠听说了周培公拿着荐书没有找他,心里对周培公颇为不爽,暗暗记下了。
周培公此人文武双全,心思缜密,为人豁达,不畏权贵,熟知兵法。关键时刻为康熙出了不少主意,比如撤三藩时提出的策略就非常高明,再比如弃文从武和图海一起只用十二天平了察哈尔之变,接着转战平凉拿下了王辅臣,为朝廷平三藩叛乱扫平了障碍。
人无伤虎意,虎有害人心。周培公在建议立刚出生的胤礽为太子时又一次得罪了明珠,因为康熙此前已经有一个儿子,也就是明珠的妹妹惠妃所生的大阿哥胤禔,周培公这个建议直接让康熙跳过了大阿哥胤禔而立刚出生的二阿哥胤礽为太子,明珠对周培公恨之入骨,明珠为人油滑而且权柄在手,经常笑着就把人害了,所以有“笑明珠”之称。
伍次友和苏麻喇姑的姻缘就是明珠暗中捣鬼破坏的,他嫉妒伍次友的才华,怕康熙重用伍次友,却忘了伍次友曾对他有救命之恩。对于伍次友明珠都暗中坑害,何况周培公呢。在周培公和图海扫平王辅臣之后,康熙感叹道:不想周培公一介书生,乃能立此奇勋!此时,索额图和明珠都在康熙身边。
索额图因为周培公建议立胤礽为太子一事,心里对周培公十分感激,于是索额图道:正是圣主慧眼,拔识于泥涂之中,周培公方能有功于社稷!这真是一位能员,且与图海相处得极好,又是伍先生举荐,圣上亲自简拔,何不命他们乘胜提师直捣云贵?
此刻明珠也动了心思,他一直和索额图明争暗斗,对周培公一直怀恨在心,明珠乘机赶紧说道:索大人说得很对,此人才略过人,实为今日的张子房、淮阴侯,图海久谙军务,又深得八旗绿营将士的众望,二人可谓珠联璧合!以奴才愚见,天下不难横扫了!
明珠这话说得真是巧妙,康熙也品出了出其中的味道,淮阴侯韩信功高盖主,让刘邦很是忌惮,后来被吕后设计杀害,明珠这话就是在暗示康熙,周培公是个汉人,此时军权在握,万一成了本朝的第二个吴三桂就不好办了。于是康熙说道:“索额图不晓得,他们仗打得很苦,须得休整一番。功劳也得分给别人一点。朕意派图海经略甘、陕军事,必要时策应川、湘。回京以后,调周培公去奉天,与奉天将军巴海一道对付罗刹。
可怜周培公一个南方人,立下汗马功劳,却被派到寒冷的东北,周培公由于水土不服,身体渐渐熬垮了,但周培公并没有怨言,一直想着为朝廷办事,临终前给康熙献上了一幅完整详细的大清地图,可谓忠义两全之人,实在令人可叹!
康熙为何会听取周培公的建议
首先是因为康熙对赫舍里感情很深,还有康熙的愧疚之心。康熙和赫舍里有青梅竹马之好,康熙拜伍次友为师之后,上课通常都是在索额图府上,所以,康熙经常和赫舍里见面,在上课之余,他们二人常在一起斗草斗蟋蟀,捉萤火虫儿,看蚂蚁拖苍蝇上树,自小就培养了很深厚的感情。
赫舍里入宫以后,对后宫打理的井井有条。假朱三太子杨启隆捣鼓着宫中太监作乱时,赫舍里已经怀有九个月身孕了,在这次乱局中,她表现的镇定自若,使的后宫没有自乱阵脚,但本人也受到了惊吓。在即将临产时又逢三藩叛乱,当孝庄太后派人来通知康熙赫舍里难产时,康熙正忙着阅兵呢,没有第一时间赶到后宫。
其实赫舍里是因为惊吓、劳累又调养不周,以致动了胎气,所以难产。等康熙忙完赶到后宫时,孩子已经生了下来,但赫舍里已经昏了过去,她静静地半躺在大边枕上,脸色十分苍白,连嘴唇全无血色。康熙想起来二人以前的种种情缘不由哭了,边哭边问她怎么样了。赫舍里见康熙来了,她嘴唇动了动,康熙忙侧过脸去听,却什么也没听到,只看见两行清泪从她两颊无声地流下。
“你到底怎么样?”康熙带着哭音问道,然而赫舍里这时已说不出话来了,康熙只能干着急。康熙一时五内俱焚,痛叫着道:皇后,怪朕迟来一步,迟来了一步啊!你我是结发恩爱夫妻,又有青梅竹马之好,有什么话,有什么事,你就说吧你说呀!他一时难以自已。康熙知道赫舍里此时不肯闭眼,肯定有心事,但他此时是当局者迷,一时想不到是什么原因,于是让索额图和其他人都去说说话。
这些人都是有一搭没一搭的说着,什么娘娘身为六宫之主,贤德淑茂,万岁极爱重娘娘,必当重加娘娘身后之荣;您就去吧,一切均有万岁做主之类的话。康熙见其他的人说的都不管用,赫舍里氏仍瞠目不语,康熙又疼又急又伤心,便急得骂太医道:你们与朕用药,你们快治!你们这些废物,饭桶!平日大话说得震天价响,吃了朕的俸禄,就这样办差?
此时,周培公猜出来皇后的心思,他知道皇后放心不下刚出生的孩子,怕以后没了依靠让人欺负,一直不肯瞑目。所以当周培公吟出那首诗之后,康熙承诺了胤礽太子之位,赫舍里才肯闭眼离去。
写在最后
由于事体很急,又逢内忧外患,皇后赫舍里由于难产即将离世,但迟迟不肯瞑目咽下最后一口气,当周培公猜出了皇后的心思后,康熙立马立刚出生的胤礽为太子。这样做的原因有二,其一:康熙和赫舍里感情深厚,康熙为了了却皇后的心愿。其二:正逢三藩叛乱,为固国本,所以康熙破例立刚出生的胤礽为太子。
-----
网友解答:
-----
要想知道康熙秒懂周培公的原因,首先要知道皇后赫舍里在“危命悬一线”之时,周培公对康熙所说之话的内在秘密,这才是康熙为什么会选择把刚出生的胤礽立为大清的储君的主要原因。
康熙瞬间秒懂了周培公的话意,是出于逛青楼的羞愧?还是另一个重要原因,亦或是康熙会错意?还是其中隐藏着一些我们不知道的秘密?
首先我们先还原下周培公奉劝康熙康熙立储的原话:
“皇上,当前外有三藩反叛,内有逆贼作乱,可谓非常之时,今日皇上又得以阿哥,臣叩请皇上在两位皇子中选择其中一位立太子。”
此话看上去貌似周培公处于中立状态,把两位皇子推上前,让康熙择其一立太子,但是周培公的真心实则是在拉拢索额图,周培公此时时刻让康熙做立太子的举动,无疑实在偏袒刚出生的胤礽,帮了胤礽就是站在了索党的队伍中。
为什么说此时立太子是在偏袒胤礽呢?
十月怀胎待产期满,康熙被公公蛊惑也逛“红灯区”,羞愧之心油然而生。
康熙在皇后赫舍里将要生育之时,竟然多次夜出偷腥,恰逢赫舍里难产,太皇太后孝庄令太医在万不得已之时选择保住皇上的大业,不料赫舍里刚产下皇子胤礽便出现大红,太医们束手无策,派人叫来康熙见赫舍里最后一面。
周培公透过赫舍里奄奄一息的表情看出其死前遗愿,果断直谏康熙此时为非常之期,此处的非常之期,一是指大清确实处于内忧外患的局面,內忧是只朝廷内部有人有不臣之心,外患指的是三藩不愿撤藩,反而有举兵造反之心。
二是暗指赫舍里身为皇后,已然产下皇子,外加赫舍里危在旦夕,死前唯一想看到的就是在自己走前,能够看到自己的孩子被立为太子。
康熙前者羞于没能陪伴好皇后走完最后一程,他认为赫舍里难产,是自己出宫渔色,上天给自己的惩罚,后者皇后确实产下男子,理应立其为皇太子,外加索额图又为朝中重臣,介于三者的综合考虑,康熙此时此刻只能选择把刚出生的胤礽立为皇太子。
周培公一语道出赫舍里想说而无法说出口的遗愿,其通过自己的口说出赫舍里心中所想,此时的康熙心中对赫舍里是满满的歉意,事到如今,唯有把刚出生的胤礽立为皇太子,皇后赫舍里才能死而瞑目,康熙立胤礽为太子的原因已然明了。
所以,当周培公说出让康熙立太子的想法时,康熙已然知晓周培公的意思,待其直谏之后,康熙直接宣旨:
按祖宗家法,坐朝之君不立太子,当此非常之时,朕为固国本,决意建储,立皇子......胤礽为皇太子。
周培公可谓是一石二鸟,即拉拢了索额图,又稳固了自己在朝中的地位。
正是因为康熙对周培公的才华和为人,才果断相信周培公的眼光,可惜长大后的胤礽......
我是历史中简堂追溯传奇,一家汽车公司的失效分析师,喜欢的朋友欢迎关注吐槽。
有关汽车,日语,英语,自考等方面的知识也可以互相交流,感谢您的阅读。
文/历史中简堂追溯传奇
-----
网友解答:
-----
胤礽是康熙的皇后赫舍里氏所生,生下胤礽的时候发生难产,结果因为医疗条件所限,保全了胤礽,而其母亲赫舍里却死了。
赫舍里的娘家可不简单,爷爷是康熙四位辅政大臣之一索尼,父亲则是索尼的儿子索额图,显赫的家族背景是赫舍里登上皇后的先决条件。当然,有史料证明,康熙帝与这位赫舍里的感情也十分不错。
周培公,在正史里面只是一个微末小吏,但是在《康熙王朝》里摇身一变成为康熙的重要汉臣,轻率几千家奴,灭了吴三桂的大功臣,后被康熙贬驻盛京。这位汉臣是吸汉文化长大的人,对封建王朝的权术政治思想看得透透的,大清已经立国多年,从皇太极之后就受到汉文化的熏陶,对于明朝的政治体制几乎是全盘接受。
康熙自小聪明,当然也是受汉文化侵染很重的一位皇帝,对于帝王权术玩弄得一套一套的。
所以,当赫舍里死不闭眼的时候,周培公却暗示康熙,立胤礽为太子。这么重大的决定,连基本的讨论和程序都没有,且关乎国本的重大事宜,康熙为什么瞬间就言听计从了呢?这不得不说明,康熙与周培公之间是有着某种默契,或者是说康熙在国本问题上早就有深思熟虑的考虑,为什么这么说呢?
大清入主中原,以一占比不足百分之一的少数民族能够统一全中国,统一占比百分之九十的汉族,不可谓没有他的先进之处。而努尔哈赤创建的八旗制度,这种原始的带有民主色彩的政治制度,就是早期女真族能够统一女真各部的基础,在这个基础上,皇太极被推举为上女真汗位,随后皇太极建立大清,在意识到汉文化的博大精深后,皇太极逐渐全盘接受明朝的政治体制,八旗制度这这种冲击下逐渐淡化为议政王会议制度,皇太极死后,由于八旗旗主势力的逐渐强大,逐步影响和威胁到皇权,推举制度在旗主势力的妥协下发生质变,顺治帝福临就是这种妥协的产物,可以说,皇权在势大的八旗旗主面前,变得岌岌可危。这种形势,经历到康熙继位。
如果不解决这样的问题,皇权淡化,八旗势大,八旗就有可能因为争夺权力和地盘,再生战火,生灵涂炭。对于这一点,康熙是再清楚不过,当初,康熙的继位就是在孝庄太后和诸王、大臣在折中的情况下,推翻了顺治打算传位兄弟的计划,将康熙玄烨推上帝位的。
康熙是绝对不允许这样的事情再次发生的。周培公自然也清楚这一点,皇权要是得不到加强,八旗势力做大,最终政权不稳,就很难控制,在这样的情况下,周培公暗示立胤礽为太子,是很合适宜的,加之胤礽皇后所生,属于嫡出二长子(长子已死),和汉族王朝立皇太子如出一辙,有章可循,对于加强皇权,提升皇权地位有百利而无一害。
康熙此举有效的化解了后嗣皇权与旗主权力的矛盾,并建立起皇权的绝对地位,对于康熙平三藩,收台湾等大有好处。
另外,一个假朱三太子杨起隆三郎香会势力庞大,康熙不是不知道,“太子”之威如此强大,康熙不可能无动于衷。也是因为如此,康熙杀死了吴三桂的儿子吴应熊,以绝后患。在这种思维下,康熙当然也知道,自己建立起太子制度是何等重要,所以,立胤礽为太子,既是他的棋局,也是他强化皇权政治的需要。
至于以后的结果,发生太子胤礽两立两废,九子夺嫡等情况的发生,那是后话。至少,在开始,康熙是这样想的。
------------------
推荐阅读:
上一篇:在家附近当保安是怎样的感觉?
下一篇: 练毛笔字的时候竖笔总是写不直,怎么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