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和亲政策究竟是光荣还是耻辱?为什么还有那么多人歌颂赞美?
古代和亲政策究竟是光荣还是耻辱?为什么还有那么多人歌颂赞美?
-----
网友解答:
-----
首先说一下和亲真的屈辱吗?一说起和亲啊,这个就是屈辱,拿女人换取和平。
说实话,我觉得一个公主的作用真没你想象那么大,和亲其实就是一种手段。
和亲不好听,那外交好听吧,其实就是一回事儿呢。
公主出嫁往往跟随着上百人的队伍,什么李冠老师、医师、农业专家、工匠等等等等,这哪里是出嫁,这明明是派出了一个外交使团。
公主嫁到哪里,外交使团就跟到哪里。
在当地办学校,开医馆,建立文化交流中心,
公主给中原写信,父皇,这里遭了很严重的灾,你给送点儿救援物资吧。
中原一看,确实很严重,给派三十车救援物资。
边疆草原的牧民少受灾,中国的百姓不打仗,这多好的事儿,
清代的彦德评价王昭君和亲,一身连朔漠,数代进冰龙,若以功名论,几与卫霍同。
公主嫁过去的功劳跟卫青、霍去病差不多大。
那和亲光荣吗?当然是不光荣的,皇帝的女儿都送出去了,怎么可能光荣呢?
但文成公主和松赞干布这一对呢,当时轰动很大吧!
一直流传至今,算是光荣的吧
-----
网友解答:
-----
不是,古代和亲政策无论从任何角度来看都是最高的政治手段,而且这里有个奇怪的现象,凡是国家强大的朝代都和亲,国家弱小朝代反而不和亲,这也许就是心理作用吧,汉唐都和亲,而宋明都不和亲,但汉唐的国力和影响力远远高于宋明。宋明两朝恰恰亡于异族,而汉唐则是亡于内,而不是亡于外。这里值得一提是,元朝的公主都和亲于朝鲜,清朝的宗室都和亲于蒙古。
汉唐和亲基本是处于一种平等地位去和亲,唐朝甚至是把把异族打败之后再和亲,无论文成公主还是金成公主和亲的时候,都是大唐最店盛大时候,而且基本上异族主动求亲,汉朝当时虽然没有击败匈奴,但地位和匈奴是一样的 。当然我们有理由相信,这些去和亲的女子肯定不是真正的公主,一种是宗室,一种是普通女子,这些为了国家和亲的女子肯定结局不会太好,一定是“坐在宝马里哭”。我们应该感谢这些为了国家牺牲的女子。江山社稷寄托于女子,实在是男人的悲哀和无能的体现。
在秦朝之前,春秋战国的诸侯国之间联姻是司空见惯的。秦国的皇后基本上都是楚国和赵国联姻,但从汉朝以后,就被认为是国家衰弱的体现,这实在是心理作用。中国第一个提出和亲政策的是娄敬,他是和刘邦提出的,即::“天下初定,士卒罢于兵,未可以武服也。冒顿杀父代立,妻群母,以力为威,未可以仁义说也。独可以计久远,子孙为臣耳;然恐陛下不能为。”上曰:“奈何?”对曰:“陛下诚能以适长公主妻之,厚奉遗之,彼必慕,以为阏氏,生子,必为太子。陛下以岁时汉所余、彼所鲜,数问遗,因使辨士风谕以礼节。冒顿在,固为子婿;死,则外孙为单于;岂尝闻外孙敢与大父抗礼者哉!可无战以渐臣也。若陛下不能遣长公主,而令宗室及后宫诈称公主,彼知,不肯贵近,无益也。”帝曰:“善!”
柏杨在他的《中国人史纲》里对此有高度的评价,对于宋明两个王朝在儒家僵化思想大为鄙夷。实际上,和亲从国家利益角度来说,和亲是最好的国家的决策,是以最小的成本获取最大的利益,按照现在看法来说,和亲是以牺牲个人利益,去保护整体国家利益。但这里有个很怪异的悖论,汉唐军事实力高于宋明,但为何宋明不和亲,换句话说,宋明和亲是否可以达到应有的效果。应该说很难,无论辽,金,元,清大概都不会接受和亲政策。原因在哪?很简单,宋明不能和亲的原因就是军事太弱,所谓能战方能言和就是这个道理。
汉朝本身对于和亲也是分歧很大,司马迁在《史记》认为,匈奴人“苟利所在,不知礼义”。游牧民族与汉和亲是重利轻礼(文化),而第一个提出和亲的娄敬他的意思是,以经济援助与开文化和意识形态的颠覆匈奴,和今天老美做法差不多。可以说,中国古代的和亲政策,是当时国情选择的最优解。但也 必须说要说明的是,和亲本质是一种羁縻政策,他是暂时的,不是长期的国策。真正的强大还是在于自身的军事和经济强大。
我是清水空流,历史的守望者,期待你的关注和点评。
-----
网友解答:
-----
和亲是通过皇室联姻的方式,为两个国家或王朝避免干戈、烽火再起、永结和平而通常采取的作法。粗算已有两三千年的经历。至于是光荣还是耻辱,这要视王朝所处的环境做具体分析。
一,纵观中国古代和亲史,多属中原王朝汉室宗女嫁到外藩,少有外潘宗女嫁到中原王朝为后为妃。
准确的讲,这种现象多发生在中原王朝式微时期。以牺牲宗室女子终生幸福为代价,换来王朝暂时的安宁。著名的《昭君出塞》就是典型的一例。
西汉至元帝时,国力大减,已无力对付北方匈奴的侵袭。于是采取了和匈奴和亲。王昭君被选中。她随迎亲队伍一路北行、天气越来越冷,雪越下越大,她的心情也同这般境遇一样凄凉。这是一条不归路,终老再也见不到故土亲人。所以这些人是为朝廷而献身的人。也是可怜值得同情的人。
二,就连康熙大帝在实力不足时,也断然把最心爱的女儿蓝其儿嫁给了心中的宿敌葛尔丹。为的是争取备战的时间。让亲生女儿去和亲,这在历史上是少有的案例。
三,凡事都有特例,唐代文成公主和吐蕃松赞干布的和亲就是成功的一例。她加强了汉藏之间的紧密联系。
文成公主把大唐最先进的文化、科技、一些制作工艺带到了吐蕃,故一直受到吐蕃人民的爱戴。死后一直被供奉起来,至今仍享有很高的声誉!
-----
网友解答:
-----
遣妾一身安社稷,不知何处用将军。古代的和亲通常分成两种,一种是因为暂时实在打不过,用和亲来作为缓兵之计,一种是对方已处于弱势,和亲是用于促进友好。
和亲最初的起源,就充满利益相关
先秦时代,和亲就已经出现,周襄王曾想要征伐郑国,所以迎娶了当时的夷狄之女为王后,而各诸侯国之间,为了谋求自身利益,也会相互进行联姻,而通常,弱势一方送嫁女子去强势一方的联姻,被称作和亲。
和亲,和亲,结亲的主要目的是为了求和,为何求和?还不是因为打不过,谁也不会没有任何目的就将自家的女子送出去,还搭上很多的嫁妆,春秋战国时代,小的诸侯国送女和亲,对他们来说是最好的选择,若非如此,将来城破之时,受到的折辱恐怕就不止如此。
和亲不但是送个女子,而是一堆利益
古代的和亲,国君送嫁的往往并非是自己的女儿,而是宗室贵族的女儿,或者根本就是宫女之类,册封了公主的名分之后送嫁出去,这并非是什么秘密,而接受和亲的戎狄,却大多假装不知道,因为她们的目的,根本就不在送来的女子,而是送来的“嫁妆”。
当时的和亲送出去的,除了人之外,还有大量的粮食布匹、金银财物等等,这才是接受和亲的一方真正想要的,至于送来的女子到底是不是真正的公主,根本无关紧要,除非想要找茬的时候,这能作为一个借口而已。
汉唐之和亲,到底带来了什么
古代进行和亲,最典型的就是汉朝与唐朝,而这两个朝代的和亲缘由目的也完全不同。
汉朝初期,由于长久的战乱,中原实力衰微,无法有效抵御北方匈奴的进攻,在这种情况之下,想办法拖延时间积蓄力量才是首要目的,那么和亲就成为了不二之选。汉朝一方面给予匈奴大量的好处,一方面休养生息,到了汉武帝时代,汉朝的力量已经足够,长期接受和亲的匈奴,自然也要付出代价,和亲的利益,可不是白拿的。
而汉朝后期的和亲,与后来的唐朝类似,当时的中原王朝已经处于强势地位,这种情况下的和亲的确是一种示好行为,但并不是讨好,文成公主入藏,嫁给吐蕃赞普,是因吐蕃在对唐朝的战争中失败,其主动求娶,王昭君的和亲也是如此。
强者送嫁女子给弱者,倒不像是一种和亲,更像是一种联姻,古代中原的传统文化讲究“以和为贵”,中原向来不好征伐,崇尚“王道”的王朝,面对主动示好的边夷,自然也不会为难,反而是有求必应,这里的和亲,并非是求和,倒更像是“允和”。
清朝的和亲,属于魔幻型操作
没有哪个朝代的和亲,能够像清朝时期如此频繁,而且还是双向进行的,而且更可怕的是,清朝用和亲等非武力方式,就直接处理掉了漠北的隐患。
清朝对蒙古的三大策之一就是“北不断亲,南不封王”,从后金时期开始,满蒙之间的联姻就已经开始,大量的蒙古女子嫁入满洲,而满洲的女子也有很多远嫁蒙古各部,久而久之,双方结为了世代姻亲。
当然,清朝也不会单纯只用和亲这一招来安稳蒙古,除了和亲之外,清朝将蒙古诸部分化成一盘散沙,并且在漠北各地大兴黄教,使得两百多年里,蒙古的人丁锐减,再也无力与清廷对抗,之前历代都无法解决的漠北边患,被清朝用软刀子收拾了。
结语:
有时候,和亲的确有辱,没有汉武帝派兵攻破匈奴那般的雄壮,但不要忘了,武帝能够有机会有力量攻破匈奴,靠的就是前几代帝王,用和亲换来的机会进行的休养生息,最终积蓄了足够的力量。若当年吕后面对匈奴的折辱,强行寇边以卵击石,恐怕匈奴南下之时,受到的折辱未必仅仅是和亲这般轻巧。
-----
网友解答:
-----
1963年10月15日,董必武在内蒙古谒王昭君墓时,写有这样一首诗:
昭君自有千秋在,
胡汉和亲识见高!
词客各抒胸臆懑,
舞文弄墨总徒劳!
和亲当然是件光荣事!骄傲事!
中学历史课本上说汉代王绍君出嫁匈奴,唐代文城公主嫁到吐蕃,汉代刘细君远嫁乌孙,隋代义城公主北嫁突厥,
这都是胡汉和亲的美谈!是中华民族的盛事!
这是大国风范!是大国地位的象征!
要知道:游牧民族或者外国的公主想要嫁到中国来,咱还不要呢!孔子说过:非我族类,其心必异!
中华民族的这个优良传统现在仍在传承!网上说有女大学生嫁给非洲人,嫁给伊拉克人,嫁给厄瓜多尔人,嫁给索马里人!
为什么要背井离乡远嫁呢?
我抬起头一看,今夜初六,咱中国的月亮还没圆呢!
再说了,中国的男人真的应该好好学习,提升自己,要不可配不上那些优秀的女人!
------------------
推荐阅读:
《三国演义》中名将如云,只论武力,不论其他,前五该如何排名?
下一篇: 巴基斯坦和伊朗,哪个国家更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