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崇焕到底有没有勾结满人,袁崇焕真是被错杀的吗?
袁崇焕到底有没有勾结满人,袁崇焕真是被错杀的吗?
-----
网友解答:
-----
不会,袁崇焕勾结满清那是清朝求之不得的。
-----
网友解答:
-----
有一句俗话,叫做历史是任人打扮的小姑娘。
其实这句话并不完全是批判,因为且不说政治、经济的需要,任何真理、史实随着时代的变迁,人们认知的改变,受众心理的需要,在流传的过程中,都会与时俱进。针对同样的人,同样的事,一个时代,一个说法。
更何况,明史被带着私心的清朝人改得差不多了,后来又经过了民国、抗战、文革、改革开放……每个时代都要树立典型,需要极端的英雄和汉奸。我们一味较真,亦不能窥得全貌。
根据西方社会学家马克思·韦伯提出的社会科学方法论,我们在研究历史的时候,其实可以通过分析一些事件的相互关系,尤其是因果关系,自己来判断一些事情,推出结论。
史料可以作假,可以被篡改,而大家都承认的史实足以暴露事件之间的因果关系,这就够了,在这里,我只根据史实,提供一种思路。英雄也好,汉奸也好,如果我们把这几件事联系起来看,就能发现一些符合逻辑的行为决策。
天启六年,(1626年)袁崇焕升辽东巡抚,开始经营关宁锦防线。天启六年八月,后金首领努尔哈赤病逝,袁崇焕派使者悼念。皇太极表示愿意议和,但是没事偷袭偷袭袁崇焕,偷袭朝鲜。天启七年一月,皇太极渡过鸭绿江,袁崇焕被王之臣弹劾。然而王之臣被召回,袁崇焕继续修防线,袁崇焕表示接受议和,但是没事就拼命修工事。天启七年四月,防线建筑完成,袁崇焕上奏拍马屁,要求在宁远、前屯为魏大太监修建生祠。天启七年五月,皇太极进攻锦州,久攻不下。天启七年六月,皇太极撤退,宁锦之战以明朝大胜结束。魏忠贤义子封侯,袁崇焕只升一级,还被魏忠贤弹劾了。崇祯元年,魏忠贤被除掉,袁崇焕复出,平台对策,慷慨不已,夸下海口五年平辽,获得尚方宝剑。崇祯元年,宁远兵变,需要整顿。崇祯二年一月,袁崇焕提出了杀毛文龙的想法。崇祯二年六月,(1629年),袁崇焕杀毛文龙。(从想法到实施起码有半年)崇祯二年十月,皇太极联合喀喇沁,绕境蒙古朵颜部地盘破长城喜峰口进入关内。崇祯二年十一月十六夜,袁崇焕赶在后金部队前到达北京左安门,要求入城修正整,被拒。崇祯二年十一月二十日,决战广渠门,双方不相上下,各自退兵。崇祯二年十二月,崇焕下狱,清军得到消息再次组织进攻崇祯三年(1630年),经过半年多的仔细审判,袁崇焕仍被以“通虏谋叛”、“擅主和议”、“专戮大帅”的罪名被凌迟处死。乾隆四十九年(1772年),乾隆为袁崇焕平反。通过1-6,我们可以看出来,袁崇焕和魏忠贤有矛盾,袁崇焕怕魏忠贤,确实魏忠贤也让袁崇焕下课回家。但是在这个过程中,袁崇焕根据其师傅,修塔大师孙承宗的战略,完成了关锦宁防线。至于这中间和皇太极眉来眼去,其实两方都没有诚心,都是在拖延时间。
通过7-8.我们可以看到,袁崇焕被魏忠贤搞下去的这一段时间,自己在辽东建立的威信没有了,前线乱了。虽然新皇帝崇祯很支持袁崇焕,他不再被魏忠贤掣肘,然而于战事而言,皇帝的信任并没有卵用。
通过9-10,我们可以知道,袁崇焕杀毛文龙,绝不是一时兴起,而是精心策划。
通过11-13,我们可以知道,后金发动的是突袭,袁崇焕得到消息的时候清军已经入关,袁崇焕不知道该顾哪一头,疲于奔命,最后没有选择听孙承宗的,而是选择了保卫京城,带着疲惫的军队赶回北京,以为可以得到补给。然而,历来外军不得入京畿,崇祯同学不信任他。
通过14-15,我们可以知道,崇祯杀袁崇焕,也不是一时兴起,而是经过了仔细审理和严格审判的,袁崇焕也是认罪的。
通过16,我们可以推断,乾隆可能是得了便宜在卖萌。
综合以上所有的情节,我们可以有以下推论——
1. 崇祯是个好大喜功的急性子,心机深,性子急,敏感,没有耐心,喜欢杀人,杀了又后悔。然而袁崇焕是个比较固执跋扈的英雄,常常干出格的事。比如说听不进建议,擅作主张。
2. 大家都知道袁崇焕和清军眉来眼去的,但是最开始是没有当真的。可是皇帝省吃俭用供你在前线打仗,你却和敌人做生意,崇祯是不临其境不能理解的。
3. 袁崇焕复职后,需要立威和整顿。
4. 袁崇焕策划半年,专门跑去杀毛文龙一定是为了达到某种目的。
5. 袁崇焕没有用工事把清军堵在关外,在崇祯二年年底的防御战中决策失误,让清军兵临城下。
6. 袁崇焕的三条罪名是“通虏谋叛”、“擅主和议”、“专戮大帅”,第一条可能言重,可能是崇祯老板觉得,我这么信任你,结果你居然把敌人引到家门口了,所以要泄愤,但是“擅主和议”、“专戮大帅”是一点都不假,完全做实的罪状,一点也不冤枉。“擅主和议”在早期很好理解,可能是为了拖延时间,而在后期,很可能是经济上耗不起了,无法实现自己吹牛说五年平辽的计划,只能另想这个解决手段。而争议最大的还是“专戮大帅”。
所以我们可以这样复盘——
第一种可能性——
袁崇焕最开始就是按照师傅孙承宗的意思,修建工事,要塞,把清军挡在关外,这样做很有效。
结果袁崇焕被魏忠贤搞掉了。虽然只歇菜了2年,但是这两年,前线松弛,当他需要返回前线的时候,发现自己需要立威,整顿,于是杀毛文龙,但是杀完以后,被清军偷袭了。最后打阻击战判断失误,没有死在前线,而是想回北京城,崇祯不敢信任他。再加上以前自己的种种行为,最后被定罪。
第二种可能性——
袁崇焕返回前线的时候,发现漏洞很多,重修工事耗不起了,但是又夸下了海口,于是杀毛文龙,想表态议和讨好清军,然而清军没有鸟他。然后自己又是逐步得到全部指挥权,当清军突袭成功,快速入关以后,自己疲于奔命,有苦难言。
实际上清军即便是给了袁崇焕只要杀毛文龙,就议和的许诺,然后再反悔不执行,欺骗袁崇焕,那么入关建国也一定要把所有相关罪证都销毁。否则一个王朝在这些下三滥的手段面前面子过不去。所以我们是无法从史料上考证了。但是后来清人使劲抬高袁,必然是此处无银三百两的做法——等于是昭告天下,袁崇焕是大大的正人君子,是不会和我们私下媾和的,那么也就不存在我们骗他这种说法了。
其实,讨论袁崇焕是忠臣还是叛徒意义不大。我觉得他就是一个即将破产,管理有问题,老板有神经病的公司的消防队员,打工仔,因为运气不好给了对手机会,然后因为老板泄愤而成了替罪羊。
杀袁崇焕,杀得并不冤,他能力有限,却给老板许了愿,只不过他并不知道自己效力的是奇葩公司,面对的是经融危机。
一个时代的悲剧,让一个人去扛,魏忠贤,孙承宗这样的政治老油条都扛不了,袁崇焕哪里又扛得了呢?但是之所以今天有那么多人歌颂他,可能是因为这个世界上总有那么几个勇敢,理想的人,明知道扛不了,却偏偏愿意向死而生,这种气节在任何时候都是不该丢掉的。
-----
网友解答:
-----
袁崇焕曾经与皇太极和谈过,但此举并不是什么勾结满人、出卖大明,而是出于一种策略上的考虑,但却被人诬陷,被崇祯帝猜疑,最终被冤杀。
明熹宗天启六年(1626年),后金“战神”努尔哈赤亲率13万八旗劲旅,对外号称20万,大举进攻宁远城。面对倾巢来犯的努尔哈赤,只有一座孤城和1万守兵的右参政的袁崇焕,心中并无丝毫畏怯慌乱之意,而是坚定地指挥加固城防,率兵抵抗,于是,明史上著名的“宁远大战”爆发了。
2月,努尔哈赤的八旗精兵长驱直入,连克锦州、大凌河、小凌河、杏山、松山、塔山、连山诸军事堡垒,兵势浩大,旌旗蔽日,刀枪如林,19日便打到宁远城下,并将这座孤城团团包围了起来。
《明史·袁崇焕传》记载:努尔哈赤派人劝降, 以威胁的口吻道:“我以30万人来攻,必破此城矣”!袁崇焕答道:“义当死守,岂有降理!且称来兵30万,予亦岂少之哉” ?
魏忠贤派来代替孙承宗做辽东主帅的高第到山海关后便止步不前,只会吹牛拍马、别无所长且胆怯畏死的他在长城上以隔岸观火的悠闲心态北眺,坐等宁远城陷落和袁崇焕败亡的消息传来。
努尔哈赤见劝降无效, 立即分兵一部分绕过宁远城,以切断宁远和山海关之间的联系,以防关内明军增援。其实他多虑了,即便他不分兵阻截,高第也不会派一兵一卒来援的。
面对志在必得的努尔哈赤,袁崇焕并不畏惧,他确实是一员临敌而勇的智将。他派总兵满桂、参将祖大寿率部分头把守四门,把城外居民迁入城内,坚壁清野,组织精壮民夫轮流登城值守,并刺破手指写下血书、以激励将士精血守城,还把远在山西的妻子儿女接入城内,以示与城共存亡之意。
就在宁远城内守军枕戈待旦、军民总动员、严阵以待之时,努尔哈赤下令后金军队开始发动进攻了。
满清军队素称剽悍善战,打起仗来浑不畏死,十分凶悍。努尔哈赤先用铁甲兵攻城,这些敢死虎贲身裹两层铁盔,不惧矢石,他们冲至城下,竖起云梯,奋勇攀登。还有部分铁甲兵用铁皮车作掩护,拼命挖掘城墙,居然挖出了好多处缺口。
守城明军在袁崇焕的指挥下表现也十分英勇,他们早已在城头安装好11门从荷兰进口的红衣大炮,每发出一炮,都予敌巨大的杀伤,士兵们则居高临下,用滚木礌石、火铳、箭矢猛击爬城的后金军士,再用浸有硫磺、油脂的燃烧物攻击敌军的攻城器具 ,就这样,后金军前仆后继、一次次的猛烈进攻,又一次次的被明军击退。
袁崇焕本是书生带兵,文官出身的他沉着冷静,即使后金兵登上了城墙、砸塌了几处缺口,他也毫不惊慌,而是披挂上阵,和将士们一起并肩作战,并运石补墙。宁远之战,袁崇焕负伤几处。
激战中,明军的红衣大炮大发神威,竟一炮炸伤了敌酋努尔哈赤。后金军见久攻不克,伤亡巨大,只得挥兵后退,袁又组织敢死队,缒下城墙,追杀敌军,还捡回箭矢十几万枝。史载,明军共击毙清军牛录(左领,统率300士兵的军官)十几人。
21日夜,后金军趁黑攻城,又被明军击溃,只好在26日主动撤围而去。努尔哈赤身受重伤,只能躺在车里缓缓而回。他对诸贝勒说:“我自25岁起兵以来,战必胜,攻必克,历时43年,独不克宁远一座孤城”。他抑郁不安,悔愧交加,烦躁中背上又长了个毒疮,旧伤未愈,新疮又发,几个月后死于盛京(沈阳)以西40里的瑷鸡堡。
从此以后,后金军对谋勇兼具的袁崇焕又敬又畏。
宁远大捷的喜讯传至北京,朝野欢声雷动。高第拒绝增援宁远而被革职,袁崇焕升为四品右佥都御史。袁崇焕乘胜出兵,陆续收复了好几处被高第放弃了的失土。
努尔哈赤死后,他的儿子皇太极继位。皇太极雄才大略,能耐不在其父之下,他吸取教训,采取正确战略,暂时放弃宁远,转而率军北攻朝鲜。
彼时的明清双方,久战疲惫, 彼此都需要一段休整时间,以便整饬军队、休养士卒。明军需要修筑防御工事、训练士兵,清军则把进攻重心放到朝鲜、蒙古,以廓清后方、掠夺财富,巩固统治。就在这样的局势下,袁崇焕审时度势,提出与皇太极议和,双方罢兵息战,互不侵犯,皇太极也有此意,表示赞同,但袁的和谈建议遭到明熹宗和许多大臣们的反对,他们认为满清不过是大明一附庸,没有和大明谈判的资格。
袁崇焕与后金商谈议和之事时,皇太极利用这段空隙击败了朝鲜,袁崇焕也趁这段极其宝贵的和平时期加紧整修了锦州、大小凌河等战略重地的防御工事,并派出援朝军队,只因清军攻势犀利,朝鲜很快就战败投降,明军也迅速退出了朝鲜,没有和清军发生正面冲突。
皇太极征服朝鲜回师辽东后,见袁崇焕修葺城池,训练兵马,声势愈发浩大,哪里是一副求和的样子?明明是在拖延时间,于是皇太极决定发兵攻明,“以战促和”。
1627年,皇太极率军大举进攻,辽西的许多明军堡垒均告陷落,唯独锦州守将赵率教率明军与皇太极血战一月,并重挫清军。皇太极见锦州久攻不克,就撤围转攻宁远。袁崇焕扼守宁远,成竹在胸,两军碰撞,犹如电光火石,激战两天,双方损失都很惨重,在明军的拼死抵御下,宁远城依旧坚如磐石。
皇太极无奈,再次掉头去攻击锦州,但锦州城池坚固,赵率教骁勇善战,部下又效死力,清军死伤枕籍,血流漂杵,仍无法攻克。此时正值6月炎天,不耐酷暑的清兵中暑的中暑、得瘟疫的得瘟疫,士气低落,久战无功的皇太极不得不怏怏率军退回沈阳。
宁锦大捷,袁崇焕威名远扬,成了清军的克星。然而,立下殊功的他并未因之而受重赏,只是官升一级而已。这是为何?只因袁崇焕被认为是东林党人,遭魏忠贤阉党的嫉恨,因此立奇功而不赏。魏忠贤唆使手下诬告袁崇焕私自与皇太极议和,欲行不轨,后来又拒不发兵增援锦州。袁崇焕百口莫辩,只好辞去官职,回老家广东东莞去了。
幸好这年8月,那位爱做木匠活、痴迷捉迷藏的明熹宗病死了,由他的弟弟朱由检继位,是为明思宗崇祯帝。崇祯上位时年仅17岁,却十分精明能干,他不动声色地铲除了祸乱大明的魏忠贤阉党,重新起用了受阉党排挤的袁崇焕。崇祯赐给袁一柄尚方宝剑,有先斩后奏的权力,以示对他的信任和支持,让他去总督辽东的防务。
1629年11月,皇太极率十余万兵马,绕过袁崇焕驻防的宁西,又绕过长城隘口,从西路长途奔袭,直接杀到了北京城下。
袁崇焕闻讯后以两昼夜300余里的速度回援京师,到北京城外时已是人困马乏,但在崇祯的催促下不得不立即与清军接战,两军相持了很久,袁身披铠甲,身先士卒,肋下中了几箭,仍死战不退。清军力战不支,被迫退到南海子旁休整。
崇祯见清军并未远去,便急催袁崇焕追击,甚至歼灭之。袁崇焕认为时机不成熟,加上明军连日激战,死伤极多,急需休整,必须采取坚守不战的策略。崇祯却怀疑袁崇焕,认为他拥兵自重,甚至有篡权谋逆的企图,至少也是要强迫采纳他一贯主张的与满清议和的主张。他还联想到之前袁不经请示,擅杀岛帅毛文龙,实属自毁长城,皇太极这才敢肆无忌惮地大举伐明。如此一想,崇祯那颗刚愎自用而又孤高傲慢的心顿感受到了很大的伤害。
此时,清军在城外大肆烧杀抢掠,京郊百姓大受其害,崇祯身边的太监和亲信大臣大都在郊外置有田庄,如今惨遭清军蹂躏,损失惨重,这些人痛心之余,把一腔怨愤都往袁崇焕身上倾泻,说清军是袁崇焕勾引进关的,他的目的是要挟皇上与清人议和。一时间,各种流言蜚语不胫而走,满京师人都唾骂袁是“汉奸” ,弄得人心惶惶,真假莫辨。竟有不明真相之人站在北京城墙上往城下袁崇焕的士兵头上扔石块,一边怒骂“汉奸兵”,有士兵被砸死砸伤。皇太极闻报大喜,马上使出一招反间计,离间崇祯和袁崇焕的君臣关系。崇祯本为刚愎之君,他下令将袁逮捕下狱,审理了半年之久,最后将忠心耿耿的他凌迟于菜市口。袁崇焕临刑前,北京城人情汹汹,愚昧的民众莫不欲食其肉噙其皮。袁崇焕惨死,是万古奇冤。今日的一缕冤魂,昨日的万里长城。崇祯擅杀袁崇焕,实乃自毁长城。 若袁九泉有知,英魂不泯,是怨崇祯、怨皇太极、怨温体仁还是怨那群浑浑噩噩、好赖不分的无知民众?此问恐怕永远无解,因为它本就是一段无头的冤案。
【写作码字不易 剽窃必究】【插图源自网络】
-----
网友解答:
-----
袁崇焕和清兵打仗从来没有败过,常胜将军投降手下败将,情感上过得去吗?
袁崇焕蓟辽督师,封疆大吏,投降大清,也就能当个封疆大吏,当时大明形势虽然不好,也没有马上倒下的迹象,他投降清朝,勾结满人,能有什么好处?
袁崇焕进士出身,饱读诗书,深受儒家文化影响,忠君思想很重,他深知勾结满人,投降清朝,为世人所不齿,是会留下骂名的。不到万不得已,他能去当汉奸?
袁崇焕平辽方略说得很清楚,“守为正招,战为奇招,和为旁招”,袁崇焕和清军议和实际是缓兵之计,他要争取时间打造坚固的关宁锦防线。议和确有其事,崇祯也是知道的。
袁崇焕把粮食卖给一个蒙古部落,他认为,如果不把粮食卖给他们,这个蒙古部落就会马上倒向满清。结果这个蒙古部落得到了粮食,几个月后还是投靠了满清。这可能是袁崇焕判断失误。据此就说袁崇焕勾结满人,条件并不充分。
清兵从喜峰口入关,袁崇焕和皇太极脚前脚后到达北京,这本身就让人怀疑,两个人是不是有勾结,再加上皇太极巧使反间计,京城百姓都认为是袁崇焕引清兵入关。崇祯智商并没有那么低,所谓的反间计只是满清褒皇太极贬崇祯的附会之作,也许有反间计存在,但崇祯绝没有中计,因为袁崇焕被捕九个月才被杀,九个月时间,即使当时中计,也回过味了。
崇祯并不怀疑袁崇焕的忠诚,他给袁崇焕定的九条罪没有通敌这一条。那崇祯是为什么逮捕袁崇焕的?
勤王部队打退了清兵,北京的危险暂时解除。但是清兵并没有撤回老家。崇祯皇帝就急不可耐召见袁崇焕,平台之上,崇祯脸色难看,见到袁崇焕劈头盖脸一顿斥责,他的第一句话就是,“你为什擅杀毛文龙?”这句话透漏了崇祯的心思,袁崇焕当然清楚崇祯的意思,他没有辩解。
袁崇焕先斩后奏杀毛文龙,置崇祯皇帝于何处,这是蔑视皇帝的权威,崇祯当时就憋一肚子气,但是他要用袁崇焕,没有发作,唯心地说,袁崇焕杀得对。
清兵从喜峰口入关,直逼北京,崇祯得到消息,更是气的要死。毛文龙在,有他牵制着,皇太极没有入过关,毛文龙没了,皇太极敢长驱直入直捣北京城。我崇祯倾尽全力支持你袁崇焕平辽,把自己的小金库都给你用了,你杀掉毛文龙我也没追究,你可好,让清兵打到北京,打到我鼻子底下来了,你就这样回报我对你的信任?
崇祯肺都要气炸了,这时,他恨透了袁崇焕擅杀毛文龙,他是强忍怒火下令袁崇焕勤王的。
北京局势一缓和,崇祯彻底憋不住了,急不可耐平台召对,亲自下令拿下了袁崇焕。
如果说崇祯拿下袁崇焕是一时之气,九个月之后他的气也该消了,所以他杀袁崇焕是深思熟虑的结果。
袁崇焕能打仗,国家危难之时,急需这样的人才,而且对自己也很忠诚,崇祯不清楚吗?清楚。袁崇焕卖给蒙古部落粮食、擅杀毛文龙,有罪,但没有杀头之罪。可以让他戴罪立功,为什么非要杀掉他呢?
崇祯亲自把袁崇焕逮捕入狱,现在又放了他,证明袁崇焕没错,是崇祯错了。一般人都不愿承认自己有错,更何况皇帝,皇帝贵为一国之君,承认自己错了,那多没面子。有几个皇帝能像汉武帝那样发布轮台罪己诏,真心承认自己的错误?崇祯是发布罪己诏最多的皇帝,但他的罪己诏都是假的,国家亡了,自己要殉国,还说自己没错,都是大臣误了他。
袁崇焕被错杀,带来的后果就是,敢于担当的忠臣良将不愿意再替崇祯担当,以至于最后李自成逼近北京,崇祯发出求救信号,没人愿意去救!悲哉崇祯!悲哉袁崇焕!
互关互动,互利共赢!
-----
网友解答:
-----
我相信满清,也只能选择相信满清了。
为什么蒙古兵和满清兵厉害,因为他们崇拜英雄,敬仰英雄,从来不诬蔑英雄。
金兵崇拜岳飞,因为岳飞揍得他们满地找牙,鬼哭狼嚎。蒙古人敬仰文天祥,因为文天祥誓死也绝不低下坚定头颅。满清推崇袁崇焕,因为袁崇焕对满清保持全胜的战绩,而其他的明将则非死即降。
我记得现在的甘肃省依然有完颜族的遗民,他世代祭祀完颜阿骨打,金兀朮,视为民族英雄,香火不绝。因为他们是女真族的民族英雄,从来没有怀疑过他们的忠诚与力量。
我知道每一个蒙古人都崇拜成吉思汗,崇拜忽必烈,崇拜哲别和木华黎,因为他们是蒙古族的民族英雄。从来没有怀疑过他们的忠诚和力量。
我知道每一个满族人都崇敬努尔哈赤,皇太极,康熙,雍正,甚至额依都,呼尔汉。因为他们是满族的民族英雄。从来没有怀疑过他们的忠诚与力量。
我知道汉民族特别擅长解剖自己民族的英雄,把他们从神庙的祭坛上拉下来,撕裂到体无完肤,变成臭狗屎和垃圾。
汉民族有英雄吗?有吗?
是名不副实,畏敌如虎的岳飞?还是阴谋推动土木堡之变的于谦?还是沽名钓誉的文天祥,暗中投敌的袁崇焕?名为国姓爷实为倭寇的郑成功?连累百姓的史可法?
他们不是英雄,当国家再次遇到危机的时刻,没有汉民族的人会选择和这些人站在一起,没有人愿意像他们那样活着。这些光辉灿烂的故事根本就不存在,汉民族的历史只是一堆臭气熏天的阴暗垃圾。
所以,我选择相信满清。至少,我相信一个有英雄,崇拜英雄的民族!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