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场上的指挥员,为什么不拿步枪或者冲锋枪去打仗?
战场上的指挥员,为什么不拿步枪或者冲锋枪去打仗?
-----
网友解答:
-----
这个问题咱就以毛主席的一个事来说明,大家就明白了。
红军时期,毛主席指挥打仗的时候,走到哪里他身上都是不背着枪的,这在红军里面可是独一份。有人就此事问毛主席,他的解释是,如果等到我也亲自拿着枪了,那说明红军已经彻底败了。
再说到战场指挥员不拿步枪或者冲锋枪去打仗,就和毛主席说的是意思差不多了,如果真到了这种程度,要么说明局势非常糟糕,要么说明战场上已经失败了,指挥部都自身难保了,需要指挥员亲自上阵了。
如果指挥员不拿着步枪或者冲锋枪作战,要么就赶紧逃跑,要么就等着被俘……
-----
网友解答:
-----
还记得《兄弟连》里面的一幕么?
温特斯升迁后离开了E连,一次攻势中,他看到继任的连长戴克中尉将E连指挥得稀烂,把部队带入了绝境,于是激动得抄起枪就要往上跑。
结果团长拦住了他并提醒道——温特斯,你是营长,快回来!我理解你对E连感情,
温特斯只好讪讪而回,然后他下令让斯皮尔斯前去替换掉戴克。
这一幕很生动,显示出了营级单位到连级单位指挥员巨大的区别。也显示了美军连级部队的前线指挥情况。
戴克中尉尽管指挥得一塌糊涂,但他的作为连长,确确实实是在一线指挥战斗,德军的火力可以直接打到他藏身的草垛,这个草垛也成为了E连的临时连指挥部。
在战斗扩大到一定规模前,还轮不到戴克以连长的身份直接参加战斗,连级的战斗连长就是最高指挥官,负责发号施令即可。但如果战争场面扩大到更高层面的话,连级指挥员一样得上。
基层部队的指挥有一定的临场性,所以有时基层指挥员得以身作则,或者通过直接的行为带领部队作战。比如温特斯在E连时,有次他甚至插着刺刀,独自跑过空旷地带,带头杀入德军阵地。
但随着他升任营长,有些事情就不能随意做了,他必须适应更高层级的指挥角度,去快速的合理的调度部队,而非亲自端枪上阵。部队需要的是整体的指挥,而非多一个端枪冲锋的莽夫。
就如同戴克与斯皮尔斯的临阵指挥权交迭一样,E连迅速产生了变化,在优秀指挥员的各种调度下,E连很快改变了被压着打的现状,继而攻克了阵地。
当然,战场的实际情况绝非一部电视剧能阐述,比如苏德战场那些呈集团军规模的冲锋,连排级别的指挥员也只是炮灰而已。苏军那些跟随坦克冲锋的步兵,排长唯一的作用就是整好队形,与士兵们一同组成阵势,然后填进纷飞的炮火之中。
其实部队的班、排、连、营、团、旅、师、军、集团军都遵循着同一个原理,指挥级别越高,越不需要直接的端枪上前线,部队即便打光,最后上场的也是级别最高的那个,他们的职责永远是负责当部队的大脑而非拳头。
好比你在打红警,突然把坐在电脑屏幕前的你变成一个小机枪兵投入战场,你觉得这场仗能胜利么?分工决定了军队这个机器的合理运转。(实际上许多高级指挥官经常出现在最前线)
二战太平洋战争初期的巴丹战役,还出现过最高指挥官麦克阿瑟只身逃跑的情况,当时美菲军队被日军围在巴丹半岛的绝境中狂攻,于是麦克阿瑟丢下了温莱特中将一下一众美菲军队,唯独自己坐着鱼雷艇开溜了。
麦克阿瑟也不是白溜,他总结了经验,吸收了教训,回去后重整大军,以“蛙跳”拔掉了日军太平洋上的据点,继而卷土重来,一路打到日本投降。
到了麦克阿瑟这一级别,基本上是打死都不会亲自上战场的,要不然50年代初的那场战争中,为什么李奇微来了个脖挂甜瓜雷的扮相,马上就赢得了广大官兵的好感呢?
勇敢的将军也有,比如“沙漠之狐”隆美尔。隆美尔当年是战场一浪,他经常坐着桶车在战场前线四处晃悠,要么就坐着飞机到处转,甚至有次他让飞机降落在军队中,指挥了一通才飞走。
隆美尔倒霉也倒霉在这上面,后来负责营造大西洋壁垒时,隆美尔经常坐着车去一线视察,结果遭遇盟军飞机轰炸,脑浆子都差点给炸出来。
同样比较莽的还有美军的艾布拉姆斯将军,作为巴顿的下属和美军的坦克悍将,他虽然没端着冲锋枪,却以团长的身份坐在坦克里奋战于一线。
他的坦克上焊满了德军坦克上拆下来的装甲,绘制了白云和闪电的图案,还有个“霹雳7号”的外号。实际上还有霹雳1、2、3、4、5、6号,但这些坦克已经在10个月内毁掉了,他换了7辆坦克,干掉了80辆敌军坦克,这其实已经相当于端着冲锋枪血战了。
苏联卫国战争时期也有不少一线冲锋的高级指挥官,比如63军的彼得罗夫斯基中将,他的军队在向第聂伯河东岸撤退时遭遇德军合围,于是彼得罗夫斯基带头冲锋,他不断将胆怯的士兵踢起来,带着战士们坚定的向着河岸推进,最后被德军冲锋枪击中头部而亡。
他留下了一句话——“同志们!如果面对每一颗飞来的子弹我们都要低头,那么脖子该多酸啊,来,跟我冲!”
-----
网友解答:
-----
抗战爆发以后战场牺牲的第一位军长,是卫立煌第14集团军下辖的第9军军长郝梦龄中将,在忻口会战中,为了督率所部独立第5旅向日军反击,郝梦龄戴钢盔持冲锋枪,带着随从人员冒险通过被敌人火力封锁的一条小路,遭到日军四挺机枪的交叉射击,身中十几弹当场阵亡,追晋陆军二级上将。
而抗日大剧《太行山上》也有一个桥段,当八路军总部遭遇敌野战部队合围时,朱总司令命令:“全体人员配发步枪和刺刀”!总司令本人也手持一支步枪,隐蔽在山崖之下,而上面就是正在搜索的日军骑兵。所以问题是有点缺乏军事常识的,当指挥员亲临一线作战时,手枪已经沦为了摆设,步枪和冲锋枪才是趁手的家伙什。
我们要区分开来看待,高级军官在后方指挥作战,跟亲临前沿阵地那是两个概念,如果只是在战场后方的指挥部里看地图打电话下命令,并且是在没有敌情的情况下,根本没必要配备长枪,身边还有警卫员和警卫部队呢。但要是指挥部附近出现敌情,或者需要亲临一线作战时,再抡着手枪那就搞笑了。
因为当时的手枪不仅威力不足,有效射程也基本在50米以内,在两军对垒的战场上根本起不到什么作用,开枪也是给敌人挠痒痒,徒糜弹药而已。比如抗日神剧里面女八路们举着小手枪,蹲式射击一顿点杀鬼子的镜头,都是让军事爱好者怒不可遏的鬼扯,那玩意儿用来自杀都未必能够马上牺牲。
军迷应该都看过苏联电影《莫斯科保卫战》,当参谋报告司令部附近出现德军伞兵时,正在写文件的朱可夫司令员没有惊慌失措,仍然埋头工作,但是却不忘要求部下“给我拿一支冲锋枪来”,这才是真实和专业的。因为真要是跟德国鬼子打将起来,手枪完全不是对手,只有一把“波波莎”才让人有安全感,打仗不是装叉,实用性第一。
不过要注意驳壳枪是个例外,因为装有快慢机的盒子炮正确称谓是“冲锋手枪”,不仅射速和威力足够,射程也能够达到200米左右,用于近战还是非常合适的。在遵义会议之后“土城战役”的最危急时刻,朱总司令亲率军委最后的预备队干部团反击川军,朱老总手持驳壳枪,而干部团团长陈赓则端的是德国造花机关,戴钢盔的战士(其实都是连排级的步校学员)猛冲猛杀,一家伙就把敌人压下去了。
但问题是,这是红军时期我军的特殊情况,抗战时期的八路军也只有团级和团以下指挥员才用驳壳枪(比如李云龙同志),而国军以及其它国家军队的团以上军官,用的都是小型手枪,并且类型是“自卫手枪”,顾名思义,自卫手枪本来就不是野战所用的。这样的手枪一旦遭遇敌人正规军,杀伤力实在太小了,聪明的肯定要换上步枪或者冲锋枪。
比如《喋血孤城》里面的第74军第57师师长余程万中将,在日军没有攻城前腰里别的就是一把小手枪,而一旦进入残酷的巷战时分,余中将端的就是一把M1卡宾枪了,1943年中央军有没有装备M1卡宾枪实难考证,但是黄埔一期的师长弄两支来应该问题不大。总之也就说明,国军高级将领冲上战阵的时候,也知道手枪就是废铁。
包括老版《红日》的高潮时刻,就是华野官兵冲上孟良崮包围了整74师师部所在山洞,然后战士们俘虏了参谋长以后,发现没有师长张灵甫,遂进洞搜索。结果是张灵甫端着汤姆逊冲锋枪负隅顽抗,被当场击毙,这个桥段应该是虚构的,但是也基本符合了军事常识,如果张灵甫拎着左轮跟我军战士的冲锋枪对抗,或者是像日本军官那样举着战刀玩命,那就有些搞笑了。
-----
网友解答:
-----
谢谢提问者!兔哥回答:首先指挥员在军队中的层次不同,而且各级指员所处的位置也不同,总不能军长、师长、团长、营长的都趴战壕里面拿枪“突突”去吧,总要有个排兵布局的层次,而且一个军长师长的损失了影响是非常大的。通常情况下一个战区的指挥员(我们以军级单位举例说明)都处于后方,按军队作战配置原则属于三线,其职责是对整个战区负责任,排兵布阵,人员布属,作战物资的调配,作战决心的下达等等的一切都需要他定夺,他并非一个人,而是依托下属的整个体系工作,这本身就是一个庞大的工作量,由下面反馈的战场势态由参谋长带领参谋人员按照战区一号首长的作战意图制定出作战决心图,由他下达作战命令。因此,这类指挥员没必要配带武器,作好本职,剩下的有人去做。
师旅级别的指挥员通常处于二线位置,接受上级的作战指示,按上级给的任务,下达分配作战任务给下一级。这里一般都在普通炮火的射程之外,和军级指挥所不同的是这里会出现敌情,如特种兵的袭扰,来发导弹什么的,但指挥所也是保护最严密的地方,这类指挥员除了深入一线视察通常都在指挥所指挥作战。除了有警卫部队,这里也是侦察部队或是特种部队的基地,这些特种兵并不配置在一线,通常都集结在二线,因为按编制,警卫,侦察,工兵、通讯都属于师或旅的直属单位。这里也是师旅级医院的医疗基地。因此,相对比较安全,如果需要这类指挥员操枪作战时,一线基本也就没什么人了。
前线指挥员,营团级别都设置在这一层面,属于一线,各种炮火都设置这一级,其指挥所也处于敌炮火能打击的区域,这类指挥员并不需要配带步枪之类的,但都有备用的步枪,以应对紧急情况,但他们的指挥所并非处于一线前沿,而是一线后方,我方炮火设置点的位置,其前沿医疗救护所也在这里,轻伤不下火线多出在这个部门。这类指挥员主要是指挥前沿的作战单位进行作战行动,拿枪作战不是他们该干的活。等需要他们拿枪冲锋陷阵时,也就基本上那样了。但战场上的情况瞬息万变,越是激烈的时候指挥员的作用越大。历史上,在紧要关头各级指挥员拿枪带头冲锋陷阵的不在少数,关键看战场局势而定。部队打光了,你作为指挥员是有责任的,一个人跑回来也不是什么光彩事,结局也好不哪去。所以紧要关头他们都会拿枪去作战的。
连排级别的指挥员本身也是战斗员,边指挥边战斗是他们的工作,但通常是以指挥为主,战斗的胜负往往是看谁能调配好各个战斗班组,看谁能带动起士兵的斗志,狭路相逢勇者胜,就是由这些人去展现出来的。战场上这些指挥员都配有冲锋枪之类的武器,你不配给,我个人也得准备一支,反正前线就不缺这个,拿着心里踏实。至于班排级的指挥员就和士兵一样了,而且还要带个头什么的,但指挥作战依然是他们主要的工作,战场上这类指挥员的损失最大,正是他们的带头作用才能使士兵保持高仰的斗志,才能打胜仗。
所以说,指挥员拿枪作战并不是他们的主业,想法动脑靠指挥艺术指挥士兵打胜仗才是他们该做到的。一个优秀的指挥员并不需要去作一个普通的战斗员,能合理制定出战术,打胜仗是其本职,也是体现他价值的最好岗位。指挥员都拿枪去玩命了,后面一堆事没人管了,这仗也就没法打了,散摊子了。
以上是兔哥个人的观点,不代表网络平台。欢迎探讨指正,欢迎关注兔哥。(图片来源网络资料)
-----
网友解答:
-----
这个问题我想说一下我的看法,首先要说指挥员这个词,主要是突出指挥二字,所谓指挥者就是战地指挥官,他的主要任务是统领手下的作战士兵,尽快的把敌人歼灭了,指挥者不配备重武器主要有一下原因,1行动不方便,2也没必要配备长枪,3指挥者身边的勤务兵大部分都配备连发武器(冲锋枪之类),在战扬上要是指挥员拿重武器作战了,这就说明战况不利,一般情况下指挥官是不亲自带头冲在队伍的前面的,大家都是在影视作品里才能看指挥官冲在一线,其实在实战中很少有这种镜头。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