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何六国不设关卡阻止人才资金外流秦国?
为何六国不设关卡阻止人才资金外流秦国?
-----
网友解答:
-----
你心大大的坏!为什么要设置壁垒阻止人才资金流向秦国呢?此处不留爷,总有留爷处,阻止了,让秦国穷下去,永远被欺侮你就痛快了吗?
-----
网友解答:
-----
首先我想请教,怎么设关卡呢?是每一座边境城市都连起来吗?还是说在和秦国交界的地方设置长城呢?这代价是不是太大了?
其次就是限制人身自由吗?这种事情,只有现代某些国家才干得出来,我们战国时期的各路诸侯是做不出这样的事情的。大家都是周天子的子民,还没到全盘翻脸的时候。
再者为什么从秦孝公开始,六代秦王都能够吸引大量人才入秦?这是否才是六国需要反思的问题?自己解决不了问题,就想解决提出问题的人?事情不能都这么办吧?
最后六国自己为啥没有重用这些人才?这是否才是问题的核心所在?大量人才的流失,让六国逐渐衰败,六国自己才需要检讨。
一、设置边境关卡的难度不是一般的大。
设置关卡究竟有哪些难点呢?我觉得在那个年代,想要彻底封锁边境,是一件十分困难的事情,毕竟没有地雷和电网。
第一,你总不能不让人家出城吧?就算是边境城市,也有小商小贩,也需要来来往往运送粮食物资,这就提供了天然的输送通道。第二,要想把边境给堵上,这需要多少代价,大家算过吗?这就好比是在边境建设长城一样,那规模和代价,一般诸侯国承担不起。第三,就算你承担得起,要想建设这样的边境长城,也必须要消耗大量的时间。如果在你建设的过程中,人家秦国跑过来攻打了,你咋整?岂不是前功尽弃吗?第四,除非你打算放弃最外围的一片城池,在内部建设边境长城。这无疑就是把自己的地盘拱手让给秦国,换谁都不会答应。第五,六国常常被秦国侵占土地,如果某几座边境城市被攻占了,那么你难道要放弃这些长城,重新再建吗?那就是死循环了。而且你常常割地赔款给秦国,这不是破坏了长城的规划了?所以说,在边境兴建长城这一招,实在是不管用,也完全不切实际。防御秦国跟防御匈奴不一样。匈奴人攻占了城池,他们不会赖着不走,所以边境的范围不会有多大改变。
可秦国一直秉持着扩张路线,人家占一座城池,就不会轻易选择放弃。到时候兴建的所有长城,岂不是毁于一旦吗?
二、限制人身自由,这一招实在是太损了,不利于六国发展。
早先跟秦国接壤的国家其实有四个,赵魏韩楚,至于燕国和齐国,实际上跟秦国并不接壤。所以说限制人身自由的国家,主要就集中在赵魏韩楚。
可这四个国家,在不同时期,对待秦国的方针是不同的。比如说楚国当年可是跟秦国各种联姻,关系不要太好,宣太后芈八子,就是楚国人。
所以你说让楚国在那个时间段禁止百姓入秦,那就是国际纠纷了。这就好比我们跟某个国家贸易非常顺畅,这个时候人家不批准我们公民入境的签证了,你说尴尬不尴尬?这不是搞事情是什么呢?
就算其他任何一个国家对秦国采取了这种人才封锁政策,只要有一个接壤的国家在某个时期松口,那么所有的努力都白费了。
你总不能说赵魏韩楚彼此之间,也实行人才封锁政策吧?那全都躲在家里自己玩好了,出来争霸天下干嘛?
再说了,限制人身自由,那本身就是一种非常无耻的行为。战国时期的先贤们是做不出这种蠢事情的。
三、秦王们为何能够吸引大量人才?
从秦孝公的一张《求贤令》开始,大量六国的人才就源源不断进入秦国,从而开启了秦国壮大的局面。
秦孝公时期招揽了商鞅,从而开启了商鞅变法。以军功制鼓励秦国百姓努力立功,最终使得秦国的战斗力异常强大。秦惠文王时期,公孙衍入秦,帮助秦国攻城略地,夺回河西之地。巧舌如簧的张仪入秦,他用自己的三寸不烂之舌,为秦国争取了各种国际利益,而张仪本身是魏国人。秦昭襄王时期,范雎入秦,他为秦昭襄王亲政做出了努力,并且为秦国制定了远交近攻一统天下的策略,要不是私心作祟,秦昭襄王必然可以灭了赵国。秦孝文王和秦庄襄王时期,吕不韦入秦。这哥们不仅帮助嬴异人上台,而且在秦王政初期是秦国所有政策方针的主要践行者,为秦始皇一统江山,奠定了坚实的基础。秦王政时期,李斯入秦。李斯为秦始皇谋划灭亡六国的顺序和方法,此后在秦始皇一统天下以后,又在全国努力践行了郡县制,为后世实行郡县制打下了基础。每一代秦王都能够招贤纳士,这是秦王招揽人才的必杀技。人家真正做到了善待人才,所以才会有源源不断的人才进入秦国。
四、六国都做了什么?
六国没有明显尊重人才的任何政策颁布,就算有相关政策,那也无法贯彻实行。这就是六国的弊端。
作为人才输出大国,魏国绝对是有资格说两句的。因为公孙衍、张仪、商鞅、范雎等人全部都是魏国人(卫国当时也属于魏国),你说魏国有没有责任?
自己有人才,自己不仅发现不了,而且还留不住人家。这就是魏国之所以由强变弱的重要原因。其他各路诸侯国,其实都这么个德行,他们不懂得尊重人才,也觉得好像没有人才国家依旧可以运转,结果只能吃哑巴亏了。
总结:人才真的想走,你根本留不住。
这就好比现在,你无法直接到达某个地区,但是你可以通过火车、飞机、汽车甚至轮渡等等方式,到达这个地区。
只要你想去,那么总会有办法可以抵达。这就是当时诸国人才所面临的现状。六国本身不重视人才,所以也没有刻意堵住这条路。
就算堵住了这条路,你总不能闭关锁国吧?只要随便跟一个国家互相开通贸易往来,那么人才流失就是必然的事情。
人才在你这里,得不到发展,那就是废柴。与其死死地攥在自己手里,倒不如让人家飞出去寻找那片天空好了。
参考资料:《史记》
-----
网友解答:
-----
人才是用脚投票的,倘若在齐楚燕韩赵魏六国这些人才也会有发展,他们为什么要长途跋涉去一个六国眼中的蛮夷国家去讨生活?换句话说,六国就算通过筑墙设卡把人才留住了,这些人就能心甘情愿的为六国服务吗?
六国不认为这些去了秦国的人才是人才
春秋的时候,百里奚举于市,六国是把人才当奴隶的;战国的时候,六国把一代谋臣范雎扔下厕所企图溺死……这些人就算逃命也会逃去秦国。
六国没有人才观的,张仪、李斯一个被六国当成骗子,一个被当成老实人欺负。首先在他们眼里,这些人哪里是什么人才,基本是要被当成是“骗子”嘲笑一番。
筑墙设卡没有意义
战国地广人稀,一个中山国突然都被灭两次。别说阻碍某个人的行动了。除非罪大恶极,不然不会有人去围追堵截。人家从山里走,从小路走,你一点办法没有。
即便阻止了外流,也不会有实质变化
你把六国人才强迫性的留住了,你也用不了,你都把人当奴隶了,人家会真心效力?
-----
网友解答:
-----
这个问题很复杂,六国抗秦有时不坚决,秦国釆取远交近攻政策,像齐国基本釆取中立政策,不与秦国为敌,也不可能设关卡阻止人才资金流向秦国。
战国时期和以前的春秋时期各国几乎都允许人员外流。人员流动特别大,已经形成了习惯,不易阻止。像卫国国家小,不容易发展。卫国的吴起、吕不韦、商鞅都到其他国家去发展。
六国中有坑秦国家,还往秦国派人。韩国想坑害秦国,派水工郑国游说秦王修渠来疲秦,在修建过程中秦国发现了韩国阴谋,想杀害间谍郑国。郑国说修渠能延续韩国多存在几年,对秦国是万世之功。秦王让郑国继续修渠,修成了闻名于世的“郑国渠”,使关中平原沃野千里,成为粮仓,为秦统一提供了粮食,贡献巨大。
郑国间谍案发生后,秦王嬴政听信宗室大臣的进言,认为来秦的客卿大抵都想游间于秦,就下令驱逐来秦的外国客卿。来自楚国的李斯也在被驱逐之列,他写了《谏逐客书》。秦王嬴政接受李斯建议,取消了逐客令。
六国人才有些不被重视才投奔秦国的。像商鞅、范雎都曾在魏国呆过,不得志才入秦。六国的人才如果决心入秦,会想方设法入秦,不易阻止。再者,有些人才是到秦国后才有所作为,在六国时几乎默默无闻,不会引起重用,也没人阻止。当时受条件限制,六国设关卡阻止也有一定难度。
-----
网友解答:
-----
“荣耀历史”用心为你解答。
诚如题目所言,秦国统一六国中很多杰出人才都是出自六国,就拿秦国统一六国过程中最重要的三个时代来说:
秦孝公时期的商鞅本名卫鞅,卫国人,一开始在魏国,得不到重用才来到秦国;
秦惠文王时期的张仪,本来在楚国做令尹昭阳的门客,得不到重用又被污蔑偷窃,遭人毒打后来到秦国;
秦昭襄王时期的范雎,本是魏国大夫须贾的门客,却被诬陷通齐卖魏,差点被打死,被人当做死尸扔到茅厕中,后来才来到秦国。
商鞅推行变法,张仪以“连横”破“合纵”,范雎“远交近攻”,为秦国统一立下不世之功,我们不禁要提出如下三个问题:
问题一:为什么他们在东方六国得不到重用
商鞅、张仪、范雎,包括后来的吕不韦、李斯、尉缭等出自六国的人才,他们都不是贵族出身,而中原诸国的政治环境就是贵族政治。
魏国有信陵君,赵国有平原君,齐国有孟尝君,楚国有春申君,他们都是宗室贵族,他们几乎垄断了各国的政治资源,门下食客数千人,一般人想要出人头地非常难。比如说楚国政治就一直把持在屈、景、昭三大氏族手中,楚国的令尹(相当于宰相)多是出自他们,楚悼王任用了外来的吴起为令尹变法,最后还是被这些贵族活生生扼杀了。
韩赵魏三国本来就是春秋晋国的六卿之一,六卿垄断了晋国军政大权,到了后来的韩赵魏三国也保留了这样的传统,像吕不韦这样的商人,李斯这样的小吏怎么会得到重用?
问题二:为什么这些人才都要往秦国跑
秦国是边陲小国,被中原地区视为“虎狼”,蛮夷之地,那么为什么这些饱学之士还要纷纷跑到秦国?一句话:良禽择木而息。
秦孝公时期,颁布了著名的《求贤令》,“宾客群臣有能出奇计强秦者,吾且尊官,与之分土。”这份被称为战国第一雄文的《求贤令》为秦国引来了商鞅这只金凤凰。
商鞅变法之后,更是确立了秦国以军功定爵位,只要你对大秦有功,无论你出身有多低,都会获得相应的爵位和赏赐,这就给了底层人才向上晋升的机会,在六国得不到机会的人才们谁不想出人头地,自然对秦国趋之若鹜。
除了制度方面的优势,秦国几代君主都是“求贤若渴”“重用人才”的英明之主。张仪入秦之时,颇受朝臣冷眼,恰恰是秦惠文王独具慧眼,为张仪的外交才能所折服,留为客卿,更是在他出使魏国有功后大胆起用为相邦,这在其他国家很难想象的。
问题三:六国为什么不制裁封锁阻止人才外流
六国之间肯定是会阻止人才流通的,比如说孙膑从魏国前往齐国,卫鞅从魏国前往秦国,范雎从魏国前往秦国,都遇到了很大的困难,甚至可以算是逃跑,说明在人员自由流动方面各国之间还有有阻碍的。
但是各国无法做到完全阻止人员流动,因为战国时期,列国伐交频繁,几乎没有一天不在打仗,各国的版图和外交关系一天一变甚至一天数变。
版图的频繁变化就让边境设卡成为泡影,今天这块地还是你韩国的,明天可能就是秦国的了,今天卫鞅的原籍还是卫国,明天可能就是魏国了。
此外就是外交关系,“合纵”与“连横”纷纷登场,既有五国攻秦,也有五国伐齐,既有秦楚结盟,也有韩赵魏反目,双方交恶时相互设卡,双方结盟时自然得开放边境,人员自然流通。
------------------
推荐阅读:
老鹰队重建之路,签约林书豪,难道球队要围绕林书豪重建吗?你怎么看?
如果拳击比赛不允许带拳套,只允许空手上场(依旧分级),会怎么样?
下一篇: 金陵十二钗正册都有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