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庆嫂的历史原型是谁?有何依据?
阿庆嫂的历史原型是谁?有何依据?
-----
网友解答:
-----
我29年前采写的《寻找英雄》中的陈二妹老人家
-----
网友解答:
-----
阿庆嫂是样板戏《沙家浜》中的女主角,而沙家浜是根据沪剧《芦荡火种》改编而来的,《芦荡火种》故事的架构是根据军旅作家崔左夫的《血染的姓名——三十六个伤病员的斗争纪实》而来的。由此可以看出,阿庆嫂这个人物是经过许多作者提炼升华,人物形象越来越丰满的结果。那么,阿庆嫂的原型是谁呢?
其实阿庆嫂就是“千千万万个抗日妇女的化身”。
《沙家浜》讲的故事发生在1939年。新四军转移时,郭建光等18名伤病员留在阳澄湖畔的沙家浜,他们同以春来茶馆老板娘的身份为掩护的地下党员阿庆嫂和当地群众一起,与胡传奎和刁德一的“忠义救国军”进行了顽强机智的斗争,并取得最后胜利。
剧中阿庆嫂的形象可谓深入人心,特别是“智斗”一出戏更是表现了阿庆嫂机智勇敢、善于观察,善于利用,临危不惧的大无畏精神。
《沙家浜》里的故事到底发生在哪里?
这个问题争议了很久,原故事发生在苏南阳澄湖畔,那么具体在那个地方呢?以及沙家浜到底是苏州什么地方呢?直到上个世纪九十年代初,才确定故事发生在在常熟芦荡乡(原横泾乡)沙家浜镇。
剧中的春来茶馆在哪里?
“垒起七星灶,铜壶煮三江。摆开八仙桌,招待十六方……”这是《沙家浜》的一段经典唱段,演唱的人就是阿庆嫂。阿庆嫂开了一家春来茶馆,成为掩护抗战游击队的根据地,也是戏里最为著名的场景之一。在实际历史中,到底有没有这个春来茶馆呢?
可惜的是,在沙家浜镇没有发现春来茶馆的踪迹。不过在沙家浜镇曹家浜发现了抗日时期的“东来茶馆”和“春海茶馆”,它们曾经是新四军的联络站。 其实,像这样的茶馆不下30多个,都曾经是八路军的联络点。
没有春来茶馆,那么,这么多的茶馆里,有没有阿庆嫂这样的女老板呢?换言之,阿庆嫂的原型又是谁呢?
没有春来茶馆,却发现相似的茶馆不下三十个,显然哪个茶馆里有阿庆嫂这个人物原型,哪个茶馆最接近。换个思路,以人找物,找阿庆嫂的原型是谁?(本题重点来了)
不找不知道,工作人员通过家访和翻阅资料,发现了七个阿庆嫂的原型人物,她们分别是:陈二妹、朱凡、干桂宝、戴阿大、范慧琴、徐巧珍、陆二嫂。
不过还有个意外收获,作为《沙家浜》“春来茶馆”救护的36个伤病员之一的原福州军区空军政治部主任黄烽指出,他就是在沙家浜养伤的众多伤病员中的一个,戏里的春来茶馆就是现实中的“东来茶馆”,老板就是胡广兴,其妻子就叫“阿兴嫂”。
问题来了,明明茶馆是个男老板,为何到剧里就变成了老板娘呢? 原来戏里男角色太多,女角色少,为了剧情好看,于是就改成了女老板阿兴嫂了,后来为了唱腔听起来高亢嘹亮把“兴”字改成了“庆” 字。
综上所述,阿庆嫂完全是个虚构的形象。所以探究阿庆嫂的原型是谁,还是上面那句话,是千千万万个抗日妇女的形象。如果非要具体化,那就是上面提到的七个女同志和一位男同志,请记住英雄的名字:陈二妹、朱凡、干桂宝、戴阿大、范慧琴、徐巧珍、陆二嫂。和男同志胡广兴。
撰文/秉烛读春秋
-----
网友解答:
-----
由舞台剧《芦荡火种》改编后搬上银幕的京剧《沙家浜》一经上映便家喻户晓,影片反映在抗日战争期间、江南阳澄湖一带,我新四军和人民群众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坚持对敌武装斗争。沙家浜群众保护新四军18名伤病员安全转移之后,指导员郭建光带领痊愈归队的新四军战士配合主力回到沙家浜活捉鬼子头目黑田和刁德一、胡传魁。该片女主人公阿庆嫂对敌斗争机智果敢,其中著名唱段《智斗》至今流传,人人都会哼上几句。片中的春来茶馆老板娘,党的地下联络员阿庆嫂“沉着机智有胆量”。这个在刁德一眼里“不寻常’的女人在历史上也有原型。曾经有记者于2013年对‘十八棵青松’原型的新四军老战士吴志勤进行采访了解,据他介绍掩护新四军伤病员的春来茶馆老板娘阿庆嫂、沙奶奶是常熟地下党和革命群众的代表。是千千万万投身抗战的妇女的化身。《沙家浜》反映的真实故事发生在1939年9月,由新四军六团和当地抗日组织改编的‘江南抗日义勇军’转战锡虞地区。他们在江阴地区遭到敌人袭击,新四军官兵多人伤亡,主力撤后,伤病员留在常熟阳澄湖一带养伤。阿庆嫂是糅合了三位当地的党组织成员,她们是时任沙家浜区委书记的朱凡、地下交通站开茶馆的陈关林烈士妻子陈二妹、常熟时任妇女抗日救国会会长范惠琴。
朱凡
毕业于复旦大学。1938年参加救亡运动,后来加入江南抗日义勇军,被党组织派到沙家浜地区任区委书记,当时,胡肇汉(胡传魁)依仗率兵在沙家浜地区抢劫、骚扰百姓,朱凡屡次与其斗智斗勇。1941年,日军在沙家浜地区进行‘清乡’,朱凡负责反‘清乡’活动,途中遭遇日军。为掩护群众,朱凡被捕后壮烈牺牲,年仅三十岁。
陈二妹
在苏常太抗日根据地董浜镇上的涵芬阁茶楼是我党地下交通员陈关林开办的。茶楼就是我地下联络站,负责接待抗日志士。陈关林、陈二妹夫妻俩为新四军接头联络、传递情报、做了许多革命工作。1941年7月陈关林被日寇逮捕,不幸牺牲,当时只有28岁的陈二妹,带着7岁的儿子,继续为党工作,为新四军伤员到苏州、上海购买急需的药品、生活用品,为伤员洗衣做饭,解放后当选常熟人大代表。1997年陈二妹去世,享年83岁。
范惠琴
沙家浜人,1939年入党,掩护慰问新四军指战员,发动妇女做军鞋,护理伤病员。发行《大众报》,传递情报。1940年当选妇女抗日协会执行委员,由于叛徒出卖,范惠琴二次被日寇抓去,受尽酷刑,仍严守党的秘密。解放战争期间,也积极协助武工队工作,直到全国的解放。2003年93岁的‘绝版阿庆嫂’,平静地离开了我们。
解放后,常熟市建立了沙家浜革命历史纪念馆,虽然戏剧人物不能与原型一一对照,但是当年坚持在沙家浜与日伪顽强斗争的新四军及为掩护新四军的沙家浜群众及组织,是值得我们永远怀念的。雲绯历史号:故纸堆间雲绯文学号:芳绯文学欢迎点赞和评论-----
网友解答:
-----
我想很多人都看过戏剧《沙家浜》,并对剧中人物印象深刻,特别是在《智斗》这场戏中,阿庆嫂这个人物特点展现的非常鲜明,她以开茶馆作身份掩护,与敌人斗智斗勇,安全转移伤员。
剧中的阿庆嫂在现实生活中有没有其人呢?也就是说阿庆嫂这个人物有没有原型?
其实,自阿庆嫂这个角色出来后,关于她的原型有没有?是谁?就一直有争论,最终也没有一个准确的统一的权威说法,而且众说纷纭,据说有八个女英雄都有可能是。下面就来分析几位最接近阿庆嫂原型的:
1、朱凡烈士
朱凡烈士,原名叫陆慧卿。她被人们称为“江南的赵一曼”,是一位抗日女英雄,牺牲时仅23岁。
朱凡,祖籍浙江宁波,后迁居上海。1938年,朱凡参加了“雪影社”,做救亡工作。她改名为朱凡,朱,红色,代表革命,凡,平凡。她自己要做红色队伍里的平凡一员。
朱凡参加了江南抗日义勇军,到苏常太抗日民主游击区工作。不久,她就入了党,后来调至苏州任中共横沔区委书记。
1941年5月,朱凡侄辛莫区区委书记兼任横泾区区委书记。这里日伪军经常出没,一次,日伪大规模清乡。朱凡在坚持反清乡斗争中,被日军抓住。
鬼子对她进行严刑逼供,朱凡一字不说,鬼子用军刀把朱凡胸前的肉一片一片割下来,最后,将她的双腿绑在两艘汽艇上,活活撕开,朱凡壮烈牺牲。
朱凡牺牲后,沙家浜男女老幼一起在昆山湖里找了三天三夜,可是但还是没有找到她的遗体。
另,朱凡也确实与《沙家浜》中人物胡传魁的原型胡肇汉斗争过。这也是人们认为她就是阿庆嫂原型的证据之一。
2、“绝版阿庆嫂”范惠琴
范惠琴,1911年生,沙家浜镇龚浜村人,1939年参加抗日斗争,曾担任乡妇女抗日救国会会长,区妇抗会委员。
2003年11月2日,93岁高龄的范惠琴老人,离开了人世,她也是被人们称为“阿庆嫂”八位原型人物之一。沙家浜镇的村民称,由于范惠琴老人是当年八位女英雄中去世最晚的,她也被人们称为“绝版阿庆嫂”。
范惠琴生前居住的沙家浜镇泗泾村又名龚家浜,就曾经是新四军袭扰日伪军和转移休整的活动中心。抗战初期,中共派来了李正廉、周朗两位抗日志士,住在范惠琴家里,以教书办夜校为掩护,开展抗日活动。年轻的范惠琴也走上了革命道路。她的家也成了新四军的联络站。
范惠琴工作很积极,来了,她带头为新四军伤病员缝补洗衣;部队一来,她就带领妇女进行慰问,做军鞋等。
在抗战中,范惠琴接待和掩护过的新四军首长和伤病员很多人。一次,范惠琴和另一妇女干部金阿秀被日军抓住,惨遭毒打,范惠琴三次昏死过去,可她始终没说出一个字。
范惠琴一生淡泊名利,从不向外人提起这段往事。直到临终前,她还是一直眷恋着她曾经战斗过、生活过的那片芦苇荡。
3、陈二妹
陈二妹,1911年一出生,在襁褓之中被父母遗弃路边,被杜桥村一苏姓农户抚养,起名苏兴兴。长大后婚嫁给董浜镇涵芬阁茶肆店员陈关林,改名为陈二妹。
陈二妹与《沙家浜》中的阿庆嫂的经历非常相似,阿庆嫂是开茶馆的,陈关林烈士的妻子陈二妹也是开茶馆的。
陈二妹在董浜镇上的涵芬阁茶馆边是一个在当时很重要的交通联络站,茶馆老板陈关林是本地人,他与陈二妹一起,以茶楼为联络点,接待南来北往的抗日党、政、军领导同志,接送机密情报,成为中共地下党的一个联络站。陈二妹也全力协助丈夫做好接待、茶水供应、食宿安排、站岗放哨,特别是妇女同志的生活照料等很多革命的工作。1941年,陈关林被捕,同年被日寇杀害。陈二妹直到1997年去世,终年83岁。
4、双枪女侠黄八妹
有人说阿庆嫂的原型是国军抗日女英雄双枪女侠黄八妹。
黄八妹,1906年出生于上海金山,她眉毛浓黑,成八字,就起名八妹;她做过童养媳,在金山、浙江平湖当过土匪。1933年在政府清剿中被捕;后以“查无实据”保释,因被捕时她手握双枪,被上海《申报》做过报道,才有了双枪女侠的称号。
黄八妹1934年在奉贤南桥镇经营茶店谋生,全国抗战爆发后,她毅然关店;在金山地区拉起一支抗日队伍;人数最多时有三千余人。
黄八妹,在抗战期为收集情报,就开设了海风旅馆,由于汉奸告发,被日军发现,黄八妹乔装女佣,击毙日军警备队长冈村以下四名军官后逃脱。在1940年一次战斗中,黄八妹率领的游击队活捉了日寇驻乍浦守备队长米山。1982年黄八妹在台北去世。
以上四位女英雄都有可能是阿庆嫂的原型,当然,也有不少人说还有干桂宝、陆钰等女英雄。那到底是哪一位才是呢?
我想,哪一位也不是,哪一位又都是。阿庆嫂不是哪一个具体的人物,她是集多个女英雄的经历和事迹于一身的代表。
其实,《沙家浜》是根据沪剧《芦荡火种》改编的,而《芦荡火种》又是根据军旅作家崔左夫的《血染的姓名——三十六个伤病员的斗争纪实》而来的。
追根溯源,我们知道了阿庆嫂这个英雄人物不是哪一个人的,她是无数鲜活的抗战女英雄的化身,让我们永远记住她们,记住阿庆嫂。
图片来自网络
-----
网友解答:
-----
“垒起七星灶,铜壶煮三江;摆开八仙桌,招待十六方。来的都是客,全凭嘴一张。相逢开口笑,过后不思量。”
“亲戚朋友到茶馆,方言讲的真闹猛。 要做常熟老百晓,春来茶馆聚一堂。”
每每一看到关于阿庆嫂的话题,总能想起这么一副画面:热闹的茶馆里,阿庆嫂满带笑容的给每一位顾客斟茶,并且不动声色的留意着每一位顾客,谈及战争有关的内容。
样板戏《沙家浜》的唱段《智斗》一折中。阿庆嫂为了掩护新四军伤病员,防止国民党反动派迫害,通过机智又冷静的对答,与刁德一巧妙周旋,最终化险为夷,这个角色也赢得了广大群众的喜爱。
由于当年的样板戏,流传了数十年之久,而且流传区域甚广,所以很多人也对阿庆嫂的原型感兴趣起来。虽然阿庆嫂是代表着中国千千万万的农村妇女,但仍有不少人对此深究。
在抗日战争时期,常熟芦荡区有十多家茶馆。其中的几家,都曾成为地下党的交通站。后来创作样板戏《沙家浜》的时候,就以春来茶馆为基地,并汇集三个人物原型的事迹,塑造了阿庆嫂机智勇敢的交通员形象。
有不少人到沙家浜旅游的时候,导游小姐就会介绍到,当时阿庆嫂的历史原型是阿兴嫂,春来茶馆实际上是东来茶馆,老板名字叫胡广兴,戏里说的“阿庆嫂”实际是茶馆老板胡广兴的老婆“阿兴嫂”。
现在去沙家浜旅游的话,导游小姐基本上都是这么解释的。毕竟有着沙家浜茶馆的参考,而且也符合当时的史实。但是事实上呢,阿庆嫂是一个艺术作品,可以说是虚拟人物。
她采用的故事及其人物形象,是为了丰满剧中故事的。阿庆嫂她并不是一个人,而是千千万万抗战妇女的化身。不管历史上究竟有没有她的原型,她在《沙家浜》中,都极大的赞扬了我国伟大的女性,谁说女子不如男呢,是吧?
------------------
推荐阅读:
上一篇:关羽是不是被夸大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