屈原为什么要选择投江自杀而不是归隐山林?
屈原为什么要选择投江自杀而不是归隐山林?
-----
网友解答:
-----
回答这个问题也是难度极高。有人会说别人答,也没提难度问题,就你难度难度。确实这样,这方面先不谈。如问题所示,屈原投江而亡,而不是归隐山林。为什么嘛?时隔几千年,仅他留下几篇政论文|时事叙事抒情和历史记载官位的变迁,可以推断其主张和政治抱负,领导价层对他认同、重用和放遂。别的就不好研判,这是我个人的观点。屈原所处的时代是战国争雄,相互吞并的时代,谁战略眼光远,准备早足,方法策略正确,顺应天时、地利、人和,上下团结,方向明确,少出偏差,同心协力…,谁就笑到最后。战国七雄相互争伐,结果秦统一华夏,开创中国几千年,中华文明几千从不间断的辉煌奇迹。
回到屈原的问题,屈原年青,按现在的说法,是愤怒的一代,革命青年。同时,年少得志,年季青青,官居高位。也与他贵、
族身份有关。这样一种环境,一种心情,愿施展抱负,为国为君贡献青,却饱受打击,被贬,降低官位,直至放逐。热血青年,喷血而出,不投江才怪,那是有病。对于他授官和被逐的过程,以及所作文章,课外读物及课本都有,语文老师必讲解过,我不重复和列举。仅以此作为问题的回答。如不正,请批评。
-----
网友解答:
-----
屈原之投江死,而非归隐山林,其实不是一道历史题,而是一道关于抑郁症患者遭遇重大事故后的危机心理干预的命题。所以:屈原的结局,是内因(抑郁症)和外因(危机心理干预)共同作用的结果。
关于这个内因和外因的相关,还得从头说起——
屈原本姓芈名原,因先秦时期男子称氏不称姓,所以他便被叫做屈原。屈原是中国古代战国时期楚国的诗人、政治家,他还是楚武王熊通之子屈瑕的后代,所以屈原还是真正的贵族出身。
在拥有贵族出身和满腹才华的同时,屈原还是一个美男子,屈原的长相他自己在《离骚》中是这样描述的:“纷吾既有此内美兮,又重之以修能”;“ 扈江离与辟芷兮,纫秋兰以为佩”。
而在《九歌 山鬼》里,屈原则在写到自己容貌时道:“留灵修兮憺忘归,岁既晏兮孰华予?”这话的意思是说:山中的女神见了我流连忘返,都怪我一把年纪还如此帅!
可是这样集才华、容貌、气质于一身的屈原,其人生却并不尽如人意,屈原的“不如意处”最大的一个体现便是在他的政治抱负上。
屈原做了一辈子的官,但相比寻常官员做官,人家的官是越做越大,可他屈原的官却是越做越小。
最开始,屈原的官职时左徒,这个职位大约相当于今天的外交部长,在任职期间,屈原还曾于公元前319年深秋首次出使齐国。这一年,屈原年仅21岁。
在任何年代,年仅21岁便坐上这样的职位都是令人艳羡的,此时的屈原也对自己的官职很是满意。而他之所以能在年轻时便坐上如此高位,乃是因为他深得楚怀王的喜爱。
楚怀王和屈原同姓芈,熊氏,名槐,故后人称其为熊槐。他比屈原大了整整15岁,在容貌气质等各方面也是贵族中的佼佼者。或许是因为两人都同是贵族又都俊秀无双的缘故,楚怀王初继位时极其看重屈原。
楚怀王重用屈原等贤能之才时,楚国国运昌盛,楚国大有欣欣向荣之气象。当时的楚怀王还积极改革变法,抑制贵族,并且大败了魏国,消灭了越国,扩充了疆土。
可惜,后来的楚怀王变了,变了的楚怀王开始排斥屈原。很多史学家认为,楚怀王之排斥屈原与他宠爱郑袖有关。可也有人认为,楚怀王排斥屈原是楚怀王“利令智昏”的结果。
楚怀王开始排斥屈原的同时,也开始重用佞臣子兰、靳尚等,也是从此时开始,屈原的官位便开始“越做越小”了。
最初,屈原还只是被降为了三闾大夫 ,这三闾大夫的职位虽然名为“大夫”,但实际上却只是个闲职。它就相当于今天的宗教管理局和教育局的局长,只要主持宗庙祭祀,兼管王族屈、景、昭三大姓子弟教育。
就在屈原被降职后的一年,即公元前313年,张仪自秦赴楚,劝楚怀王亲秦绝齐,还编除了“以割让商於之地六百里”的谎话为诱饵,楚怀王听了,竟想都没多想就同意了。
屈原是何等谋略的臣子,楚怀王“昏”可屈原他通透啊,于是他几次三番为此力谏楚怀王不可轻信秦之谎言。可在郑袖的枕边风和张仪的巧舌下,楚怀王不仅不听劝,反而还下令:屈原不得参与朝政。
这一年,屈原年仅27岁,此时距离他风光出使齐国仅仅过去了六年时间。
这之后,伤心失意的屈原只得流浪汉北,也是在流浪这年的夏天,百感交集的屈原集成了《九歌》。
《九歌》之美自不必多言,值得一提的是:《九歌》的字句中竟处处透着屈原的抑郁特征。熟悉《九歌》的人都知道,这些诗作本质上是在着力渲染来自生命深处的悲剧感。
单纯从心理学的认定上来看:透过《九歌》,作为心理咨询师,我们基本可以判断屈原已经深陷抑郁的泥淖里。
在人格分类上,屈原本身就属于心理学上四大气质类型当中的抑郁质,这个气质类型的典型特点是:孤僻、不太合群、观察细致、非常敏感、表情忸怩、多愁善感,具有明显的内倾性。
但同时,抑郁质的人也因本身非常敏感而往往在思考上比普通人更加透彻,但同时,他们在面对困难挫折打击时的承受能力往往不那么耐受。
作为抑郁质典型代表的屈原便是这样一位在挫败面前不耐受的男子,面对楚怀王的排斥,面对楚国堪忧的未来,面对楚国贫苦的百姓,屈原的心情低落到了极点。
严格说来,若没有诗歌这个发泄的渠道,被迫流浪的屈原未必能安然地再次回到楚国,再次被召回楚怀王身边。
再次被召回时的屈原是带着满满的希望而归的,可希望越大失望越大,最终等待屈原竟是被流放。不久,因为政治原因,屈原被楚怀王逐出郢都,开始了流放生涯。这是屈原的第一次严格意义上的流放,这对于屈原而言是一次极其重大的打击。
在心理学上,人在遭受巨大的变故时,都应该进行适当的心理干预,而对于抑郁质的屈原而言,这样的心理干预更是非常有必要。
可遗憾的是,在那个年代,“心理学”根本不存在,屈原当时唯一能排解苦闷的方式只有写诗。这期间,屈原的诗歌其悲剧色彩也愈发浓重了。
期间的屈原在流放期间,结合其政治愿望和悲惨命运,写了《惜诵》、《涉江》、《哀郢》等名篇。这里,我们随意截取《哀郢》的一句给大家感受一下:“望长楸而太息兮,涕淫淫其若霰。”
这句诗的意思是:望见故国高大的楸树,我不禁长叹啊,泪落纷纷象雪粒一样。从这句可以看出此时的屈原已经到了触景伤情到泪如雨下的地步,其心中的苦闷之难以排解是可想而知的。
到此时,屈原的抑郁症基本已经成型了。按照今天的标准,这样的屈原应该去心理咨询室找心理咨询师进行专业疏导,否则的话后果将不堪设想。
说来,如果屈原当时不找心理咨询师也并非无法可解,他的解法是在诗歌中尽可能地描写正念的东西,这就像今天的日记疗法,去用日记的方式强化正念慢慢作用于潜意识并缓解抑郁。
可这点,屈原做不到!他也不可能做到,因为在他还没来得喘气的当口,一个更大的打击来了:楚怀王死了!楚怀王是在其幼子子兰等人的极力怂恿下被秦国诱去,最终囚死于秦国。楚襄王即位后,屈原继续受到迫害,并被放逐到了更远的地方:江南。
此时屈原的境况是:效忠(喜欢)的人死了,自己离故乡越来越远了。如此情境下,屈原的抑郁质怎会不更加严重呢。
因长期郁结于心加上政治上继续失意,屈原的抑郁症发展到了严重的程度,而之所以说此时屈原的抑郁症发展到了更加严重的程度,是因为他在船夫谈话时有了严重抑郁症患者的典型特征:频繁想到死亡。
司马迁 《史记》中 的《渔父》记载,屈原在自沉汨罗江前曾和渔夫有过这样一段对话。这段对话听来很富哲理,但以一个心理咨询师角度看过去,这些对白:细思极恐。
《史记》记载,当屈原异常悲伤地到达汨罗江时,他已经基本不成人形了,此时的他已经全然不是以前那个自夸为老帅哥并且经常在头上插花的屈原了,他当时的模样是这样的:披头散发,面容憔悴,形容枯槁,他当时穿着以芰荷做成的上衣,荷花花瓣缀缝的下衣。
即便屈原已经是这副模样了,但他贵族的气质依旧在,所以在他出现在汨罗江时,一个老渔夫还是认出了他,认出他以后,这位老者说了一句话,这句话几乎等于是把一个抑郁症患者推向了死路。
认出屈原后,老渔夫问他:“你不是三闾大夫吗,你在朝廷上为怀王排忧解困,为何到这里?”
其实,根据当时屈原的那副模样,是个正常人就都能判断:他情绪糟糕到了极点,在这种时候,他最需要的安慰,最忌讳的是火上浇油。
可偏偏这个老渔夫就要火上浇油,老渔夫对此时因为仕途坎坷被流放的屈原说这话,就等于人在看到一个因父母都死去准备跳楼的青年说:“你别死啊,你想想你的父母啊!”
不用说,失去父母的青年听到这样的话一定会毫不犹豫地纵身一跃而下。所以,毫不夸张地说:老渔夫这话,等于是催屈原去死。
问完了这句后,老渔夫问出了最关键的一句话:“既然举世混浊,你何不随波逐流、从俗偷生呢?”这话的意思就是题目开头的那句:“你为什么不干脆隐居偷生呢?”
正是这句话让屈原下定了自杀的决心,为什么?因为渔夫用了错误的方式说出了这句话,他那样表述这句话就等于是在告诉屈原:“隐居就是偷生,偷生就是‘苟且’”!
堂堂屈原何以会苟且偷生?!苟且的是什么?是凡夫俗子啊,我堂堂屈原怎可同凡夫俗子那般“苟且偷生”!
可以说:渔夫的这句话彻底将患有严重抑郁症的屈原的情绪推到顶点,于是他大喊道:“自古以来,雄鹰和凡鸟不能同群,哪有圆凿和方枘能够相合?哪有道不相同而相谋呢?我怎能与他们同流合污?”
之后,屈原怀着巨大的悲愤之情握起笔作了《怀沙》赋。 然后,屈原抱起石头,跳入了汨罗江中……
所以,到此,屈原不肯隐居山林而非要投江而死的原因也有了答案了,因为:患有严重抑郁症的屈原,内心已经纠结悲愤到了极致,在这样的情况下,他遭遇一个不懂心理安慰只知火上浇油的渔夫,他的死只能是必然。
换句话说,如果当时的屈原遇见的是一个如李白那样豪迈并且懂得开导人的“渔夫”,那么屈原的人生便很可能是另一种结局了。
世间事,从来造化弄人,可叹可叹!
-----
网友解答:
-----
根本点在于他想以自己活生生的生命来唤醒人们的爱国精神和爱国意志。所以,他是那么的伟大,那么的让人们永远纪念。
-----
网友解答:
-----
公元前340年左右,爱国诗人,文学家,政治家屈原出生于楚国的一个贵族家庭,但他自幼生活在民众之中,受过良好的家庭教育,故十分同情贫穷的百姓。公元前321年秦国入侵,屈原积极领导秭归乐平里的健儿奋力抗击,从此崭露头角,踏上了仕途之路,成为战国时期一位有气魂、有作为的政治家。
至于他为什么投江?在楚国兴旺的时期,他为了顺应时代的发展潮流,辅佐楚怀王进行社会制度改革。在改革的运动中触犯了旧贵族的利益,受到了旧贵族的挑拨和迫害,继而导致失去楚怀王的信任,撤了屈原的官职,被流放到汉北和沅湘流域。面对楚国的前途和事业的磨难,悲愤交加的屈原怀抱大石投汨罗江而自杀身身亡。
人们为了纪念屈原,一年一度的端阳节日里,民间人们赛龙舟划龙船以此纪念爱国诗人屈原,人们尤其崇拜屈原是中国古代浪漫主义诗歌的奠基人,其主要作品有:“离骚”、“天问”、“九章”等。
-----
网友解答:
-----
人生难免命归西,
明志何惜恋此躯?
圣主若能心意转,
九泉含笑死亦值。
------------------
推荐阅读:
古代官员退休,为何一定要回到老家,而不是留在京城或就任地呢?
下一篇: 巴基斯坦和伊朗,哪个国家更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