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评价明朝大臣于谦?
如何评价明朝大臣于谦?
-----
网友解答:
-----
于少保,国之重器,无双国士,毫无私心,品德高尚,刚直有节,力阻南迁避免重蹈南宋之覆辙,力挽狂澜于倾厦危亡之间,为天下苍生,为江山社稷,为黎民百姓,唯独不是为朱家,用能力为大明强力续命两百年国祚,功不可没,然不居功自傲,仍两袖清风,一心为国为民!
宋遗文天祥,留取丹心照汗青;
明有于少保,要留清白在人间!
如此气节,时人及后世人皆钦服之!
-----
网友解答:
-----
于谦不是王公贵族世袭官位,而是通过自己的努力学习参加全国公务员考试而走入仕途,通过这种人挤人的考试而进入官场的于谦肯定不是一个庸才。起初于谦在官场也是个名不见经传的人物,后来明宣宗在平定朱高煦之乱时,于谦作为一个随身小秘书,眼看敌弱我强的绝对优势下,在明宣宗面前充分发挥文人的辩论优势,现场大放厥词把朱高煦批的是体无完肤,也就是这个时候于谦才走入明宣宗的视线。由此也可看出,于谦很会把握时机,自此之后明宣宗就开始给于谦升职加薪。
后来明英宗上台,说起来明英宗大家肯定就会想起那个宦官王振了,当时这个王振可以说是非常的火,地方大员来见明英宗都要先给他上供。脾气率直的于谦就不吃这一套,自然也就会被专权跋扈的王振收拾了,后来在一些百姓和大臣们的斡旋下才得以保全自己。看到这里是不是感觉在遇到这种情况时该委婉的迂回一下呢?像于谦这种宁折不弯把命搭进去了,基础都没有了还谈什么后期作为。
明英宗宠信宦官王振在土木堡之变时得到了报应,明英宗听信王振建议御驾亲征到底还是把自己搭进去了。土木堡之变瓦刺军将明朝的元气大损,明英宗也当了瓦刺的俘虏。这个时候明朝剩下的智囊团就提议要跑路了,准备用迁都来避祸,大多大臣同意此方案,但于谦却力排众议要坚决防守。并且当时形成以于谦派系为主拥护明代宗继位,于谦拥护明代宗不能说全为他自己一己私利,但有一个现实摆在面前,就是他这种行为涉及到站队,而且他这次站队也为他悲惨的结局埋下了伏笔。
后来于谦的一套防御拳打的还真不错,让再次来袭的瓦刺军一点脾气也没有。这时候的瓦刺军就拿出了明英宗这个俘虏来威胁,于谦这个人只会在乎大局,不会在乎明英宗死活,这件事又让他站错队的伤口上撒了层盐。后来明英宗奇迹般的再次夺回帝位,自然也会给于谦秋后算账,说白了于谦眼里只有公正的工作,却没有工作之外该搞的感情,这样的结果就是自己通过不懈努力好不容易稳定了大明朝,不但要拱手送人,还要被杀。现实生活中有可能我们踏踏实实做了很多工作,却不如一些专攻和领导搞感情的马屁精升职快,这个残酷的现实一直都存在着。
点击关注更多精彩历史
-----
网友解答:
-----
于谦是民族英雄,明朝忠臣,官居太保。
于谦可以说是古代读书人的楷模,明英宗,代宗时抗击瓦剌的总指挥。
一、爱护百姓,两袖清风
他曾经因舌战朱高煦受到明宣宗的赏识,在升任巡按巡抚山西、河南时,曾为防止水患,加厚河堤,并在百姓沒饭吃时,清旨借粮给老百姓,有能力者收获时还,老弱者减免,受到百姓的拥戴。
于谦为官清廉,不接受下级钱财,有些人说可以带些土产,他写了一首诗《入京》
绢帕蘑菇与线香,本资民用反为殃,清风两袖朝天去,免得闾阎话短长。这也是"两袖清风"这个成语的出处。
由于不收贿赂,被大太监王振罗织罪名,判死刑,京城人民纷纷上书,王振无奈,将他贬官,改囚山西,而山西、河南官民均上本喊冤,终于把于谦救出牢狱。
二、民贵、社稷次之,君轻
明英宗是个沒有军事才能,却野心勃勃的皇帝,在王振建议下,御驾亲征。在土木堡之变中,瓦刺军大败明军,并俘虏了明英宗。明朝大臣建议南迀,但于谦却力排众议要坚决防守。并拥护明代宗继位,稳住了政局。
随后采取了一系列的军事措施,大败瓦剌,瓦剌拿英宗做筹码,于谦却用孟子的活回答:社稷为重,君轻,拒绝了敌人。政局稳定后,瓦剌不得不无条件释放了明英宗。
由于于谦为了社稷,两次不顾明英宗的死活,所以在明英宗趁代宗有病复辟后,寻找罪名,杀死了于谦。
三、问心无愧
于谦是一个伟大的民族英雄,而且是在更换皇帝时,不顾自身利益,仅为国家考虑的人,真正实践了孟子的"民贵、社稷次之、君轻"思想的读书人,打破了程朱理学的框框,真正实现了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沒有于谦,明英宗时代就走上了南宋的老路,所以他是个不折不扣的民族英雄。
-----
网友解答:
-----
谢谢邀请!简答如下:
于谦(于忠肃,1398年5月13日-1457年2月16日,终年59岁),字廷益,号节庵,汉族。洪武三十一年(1398年),于谦出生于浙江杭州府钱塘县太平里(今浙江杭州上城祠堂巷)。祖居考城(今河南民权县程庄镇于庄村)。永乐十九年(1421年)辛丑科进士,宣德初授御史,后官至兵部尚书,明朝著名大臣,民族英雄。名诗《石灰吟》的作者。后人将其与岳飞、张煌言并称“西湖三杰”。
于谦因参与平定汉王朱高煦谋反有功,得到明宣宗朱瞻基器重,升任巡按巡抚江西、山西、河南等地。明英宗(朱祁镇)时期,于谦因不徇私情,不会请客送礼得罪了当时权贵王振,遭王振党羽诬陷下狱。释放后起为兵部侍郎。正统十四年(1449年)土木堡之变,明英宗朱祁镇被瓦剌俘获,于谦力排南迁之议,坚请固守,正统十四年(1449年)九月初六日,明代宗朱祁钰立,于谦继任兵部尚书,整饬兵备,部署要害,指挥明军取得京师保卫战的胜利。后又亲率师二十二万,列阵北京九门外督战,破瓦剌之军。瓦剌也先挟英宗向明军逼和,于谦以“社稷为重,君王为轻”拒绝瓦剌无理要求。也先(额森)以无隙可乘,后被迫释放英宗。
于谦还有一个“救时宰相”的美称。“两袖清风”是明朝于谦的代名词,于谦不仅在生活中主张清廉,同时他在政治舞台上依然秉持清廉的作风。于谦为官期间,他敢于为民请命。只要有作奸犯科者,于谦绝对会毫不留情的惩处打压。有诗为证:(石灰吟)
千锤万凿出深山,烈火焚烧若等闲。
粉身碎骨全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
景泰八年正月十七,因明代宗朱祁钰病中大意,发生了明朝的著名事变(史称“夺门之变”,又叫南宫复辟)。英宗朱祁镇复辟,于谦随后被诬下狱。后在石亨等人的密谋下,以谋反罪名诬陷于谦,被英宗朱祁镇批准处死。1457年2月16日,清廉刚正的于谦、范广等人最终被推上断头台。
于谦死的很冤枉,世人也知道于谦是被冤枉死的。他遇害时,京郊妇孺无不涕泣。当时有民谣:
京都老米贵,哪里得饭广。
鹭鸶水上走,何处觅鱼嗛。
(饭广指范广,鱼嗛指于谦)
明宪宗朱见深时,于谦被复官赐祭,弘治二年(1489年),追谥“肃愍”。明神宗朱翊钧时,改谥“忠肃”。
综上,于谦是一个刚正清廉,忠厚爱民,肯干实事,干成事实的好官。也是一个不善变通,为官场不喜人物。
回答完毕,不知列位以为如何?
-----
网友解答:
-----
于谦,浙江杭州钱塘人,年少有为,23岁时就考取进士,因随明宣宗朱瞻基亲政,数落谋反的汉王朱高煦有功,被破格提升为兵部右侍郎,巡抚河南、山西。为当地的人民谋取了大量的福利,深得当地人民的尊敬和喜爱。 明英宗朱祁镇不听劝阻,带兵亲征,在土木堡被俘,一时群龙无首,朝廷乱了阵脚,京城人心惶惶,人人自危,于谦镇定自若,他调兵遣将,积极防御,迅速稳定了局势,粉碎了敌人的阴谋。一时间他成了明王朝的主心骨,定海神针。
于谦积极辅佐新帝整顿朝纲,铲除奸党,国内推行惠民政策,使民众能安居乐业,加固边海防,防御外敌侵入,使得国内形势一派大好,扭转了动荡的局势,得到了新帝的充分肯定,赋予他更大的权力,支持他的工作。于谦性格刚强,最看不起那些懦弱的大臣、皇亲国戚,因此也得罪了不少的重臣,为他以后的命运埋下了祸根。
明英宗在一些憎恨于谦的大臣的支持下,复辟再次当了皇帝,于谦被冤入狱,以莫须有的罪名被处死,死在了自己誓死保卫的这片土地上。
于谦一生光明磊落,浩气凛然,他在国家生死存亡危难之际,屹立不倒,力挽狂澜,挽救了明王朝,几乎说是再造了一个明朝,即使被冤入狱也毫无怨言,真应了他的那句话“粉身碎骨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于谦,真英雄也。
------------------
推荐阅读:
如今糖尿病治疗的最新成果进行到哪一步了?距离彻底治愈还有多远?
我在想现在核酸和排查都是实名的那么严,还有抓不到的通缉犯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