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世民和杨广有血缘关系吗?为什么李世民不肯传位给杨妃的生子李恪?
李世民和杨广有血缘关系吗?为什么李世民不肯传位给杨妃的生子李恪?
-----
网友解答:
-----
论起来的话,李世民要叫杨广一声“表叔”,隋炀帝杨广的母亲是隋朝文献皇后独孤伽罗,而李世民的祖母元贞皇后独孤氏,是独孤伽罗的亲姐姐。
这么算起来李世民的父亲唐高祖李渊与隋炀帝是姨表兄弟,隋炀帝自然是李世民的表叔。
隋朝的皇族与唐朝的皇族之间,可以说是正儿八经的亲戚,是有血缘关系的,在古代其他两个王朝之间,存在着如此密切亲缘关系的情况,是非常罕见的。
在唐太宗李世民的后宫之中,有许多门阀大族的女子,甚至还有南朝皇族与隋朝皇室贵族,其中身份最特殊的就是吴王恪的生母杨妃。
这位杨妃乃是隋炀帝的女儿,算是唐太宗李世民的表姐妹。
因为杨妃的身份非常特别,关于其生母是谁,到底是什么时候侍奉李世民的,在侍奉李世民之前到底有没有嫁过人生过孩子什么的,在史书上都没有任何记载。
根据目前现存的史料来看,杨妃以隋朝公主的身份嫁入秦王府的可能性非常小。
最可能的就是,杨妃与当年南朝皇室女子一样,在国家没了之后,以俘虏身份被赏赐给了诸多宗室子弟与功臣,李世民称帝之后,杨氏自然也成为了正式的妃嫔。
电视当中杨妃被称作杨淑妃,不过实际上当年杨妃的封号具体是什么,目前也没有记载。
不仅如此,唐太宗李世民的后宫里,姓杨的妃嫔可不止一个。
太宗诸子当中,吴王恪的生母杨妃,就是隋炀帝的女儿杨妃,也是太宗最疼爱的儿子之一,除了废太子李承乾,太宗最宠爱的儿子里就有吴王恪。
李承乾因为谋逆被废黜之后,太宗几次想着册立吴王恪为储君,但被长孙无忌所阻拦。
长孙无忌是太宗发妻张孙皇后的兄长,而晋王李治是张孙皇后所生,所以长孙无忌大力支持晋王李治为继任储君,反对太宗册立杨妃所生的吴王恪。
尽管吴王恪出身高贵,母亲还是隋朝皇族公主,但也是个很大的麻烦。
如果吴王恪登基,那就等于一个有一半隋朝血脉的遗孤成了唐朝的皇帝,到时候难保不会对李唐皇室进行报复,在杨妃的影响之下,这完全是有可能的。
此外,在长孙无忌等诸多老臣的心中,只认张孙皇后所生的皇子作为储君,如果李世民一意孤行要册立吴王恪,那么朝堂之上必然再次掀起腥风血雨,对唐朝的江山是很不利的。
后世很多人,都各种渲染吴王恪是个非常有能力也非常杰出的人,但基本上都属于推论,并没有直接的证据能够证明,吴王恪是个更加出色的苗子,适合做皇帝。
相反,后来看起来怯懦无能的唐高宗李治,在历史上也未必是个软弱可欺的人。
对于吴王恪来说,他的母亲是隋朝皇室公主这件事,是个巨大的障碍,在杨妃的影响下吴王恪对隋朝充满感情,难保不对当年灭隋的功臣还有李唐皇室进行报复。
整体来说,吴王恪就是敌主之后,哪怕是有亲戚关系,但上升到国家层面,唐朝就是取代隋朝才建立起来的,吴王恪身上带着一半隋朝皇室血脉,断然不能够成为唐朝的皇帝。
-----
网友解答:
-----
隋朝皇帝与唐朝皇帝的确是血缘关系非常近的亲戚,隋朝开国皇帝杨坚的皇后独孤伽罗是唐朝开国皇帝李渊母亲元贞皇后最小的妹妹,她们都是南北朝著名帅哥独孤信的女儿。
独孤信号称中国历史上最牛老丈人,他的三个女儿成为三个不同朝代的皇后,长女明敬皇后是北周明帝宇文毓的皇后,第四女是唐高祖李渊的母亲元贞皇后,第七女独孤伽罗是隋高祖杨坚的文献皇后,其中长女明敬皇后和四女元贞皇后都是郭氏所生,而最小的女儿文献皇后独孤伽罗则是崔氏所生。
因此隋高祖杨坚是唐高祖李渊的亲姨父,而隋世祖杨广是唐高祖李渊的亲表弟,是唐太宗李世民是亲表叔。
李渊小时候就被姨父杨坚与姨母独孤伽罗喜爱,李渊十五岁时,杨坚取代北周成为隋朝开国皇帝,独孤伽罗成为开国皇后。李渊从此飞黄腾达。
隋高祖杨坚任命十五岁的李渊为千牛备身(皇帝的禁卫武官)。由于李渊的姨母是杨坚的独孤皇后,所以杨坚特别亲近器重李渊,先后封李渊为谯(今安徽亳县)、岐(今陕西凤翔)、陇(今陕西陇县)三州刺史。
公元604年,隋世祖杨广继位以后,仍然重用表哥李渊。李渊先后做了荥阳(今河南荥阳)、楼烦(今山西静乐县)两个郡的太守,后来又被杨广任命为殿内少监、卫尉少卿。
公元613年春,隋世祖杨广征伐高句丽时,李渊在怀远镇督运粮草。同年六月,杨玄感举兵反隋,李渊奉杨广之命镇守弘化郡(今甘肃庆阳县),兼知关右诸军事。
在此期间,李渊趁天下大乱广交天下豪杰,遭到表弟隋世祖杨广的猜疑。恰好有诏书命李渊去杨广巡行所到之地,李渊因病没有去。
当时李渊的外甥女王氏是隋世祖杨广的后宫嫔妃,隋炀帝问王妃:“你的舅舅李渊怎么迟迟不来?”王妃回答说李渊病了,杨广非常生气地问:“李渊病的要死了吗?”
李渊知道表弟杨广对自己不满以后,日益恐惧,因此无节制地饮酒、收受贿赂自污以麻痹表弟杨广求得自保。杨广曾经当面嘲笑表哥李渊长得像老婆婆,李渊也只能忍气吞声。
虽然隋世祖杨广怀疑表哥李渊,但在天下大乱的情况下,杨广还是选择信任李渊。公元617年,杨广提拔为李渊为太原留守、晋阳宫监,成为山西地区的最高军政长官。
但李渊的次子李世民却野心勃勃,为了逼父亲李渊造反隋朝,李世民勾结李渊的好朋友裴寂刘文静等人把李渊灌醉,然后让李渊睡了隋世祖杨广留在晋阳宫年轻漂亮的尹、张两个嫔妃。
李渊因为给表弟隋世祖杨广戴绿帽子,不得不起兵造反隋朝,并派儿子李建成李世民等很快攻占长安,立杨广的孙子杨侑为傀儡皇帝 ,李渊成为丞相、唐王,并遥尊表弟杨广为太上皇。
值得一提的是,李世民在攻占长安的时候,趁机进入隋朝宫廷抱得美人归,把表叔隋世祖杨广的漂亮小女儿纳为小妾,并与她在第二年生下第三子李恪。
公元618年4月,宇文化及集团发动扬州兵变,隋世祖杨广遇害,隋朝名存实亡,李渊趁机篡隋称帝,建立唐朝。
公元626年6月,秦王李世民发动玄武门兵变,杀害大哥皇太子李建成弟弟齐王李元吉及他们的全部儿子,霸占嫂子弟媳,逼父亲唐高祖李渊退位,李世民登基称帝为唐太宗,李恪的母亲也成为李世民的杨妃。
至于唐太宗李世民为什么不立隋世祖杨广的外孙即自己的第三子李恪为皇太子,主要原因是李恪不是嫡子,李世民与长孙皇后生的三个儿子即长子李承乾、第四子李泰、第九子李治是嫡子,在李世民有嫡子的情况下,作为庶子的老三李恪是不可能被李世民立为储君的,当然是作为嫡长子的李承乾被立为皇太子。
李承乾虽然做了十几年皇太子,而且显示了不错的治国理政的才能,但李世民更偏爱文采飞扬的四子魏王李泰,对李泰有求必应关怀备至。而皇太子李承乾却越来越被李世民打压,李承乾担心皇太子地位被弟弟李泰抢走,于是联合大将侯君集等人准备发动政变逼李世民退位抢班夺权。
但李世民的第五子齐王李佑却抢先起兵造反,李佑兵败被李世民赐死以后,皇太子李承乾的政变计划也因此东窗事发。于是李世民对太子党大开杀戒并废掉皇太子李承乾。
李承乾被废以后,作为嫡次子的李泰是皇太子的最大热门,但李泰弄巧成拙,对李世民说将来要杀死自己的儿子把皇位传给弟弟李治来显示自己的大公无私,没想到却暴露了自己的虚伪与残忍,最终李世民忍痛放弃李泰,将其与李承乾都流放地方。
在李承乾与李泰出局以后,老九李治与老三李恪成为皇太子的热门,李治的优势是嫡子,但李治性格软弱,完全不像英明神武的唐太宗李世民的儿子,李世民更喜欢性格能力最像自己的老三李恪。
因为李治得到亲舅舅长孙无忌的偏爱,而长孙无忌又是李世民手下的头号亲信,是排名凌烟阁第一功臣的宰相。李世民不想立李治为皇太子,一度气得想拔剑自杀,最终还是在长孙无忌等大臣的压力下不得不立李治为皇太子。
李世民立李治为皇太子以后,对性格软弱像一只绵羊一样的李治非常不满,曾经对长孙无忌说想废掉李治立李恪为皇太子,但还是因为长孙无忌的强烈反对而无疾而终。
但李世民想立李恪为皇太子的想法却给李恪带来杀身之祸。公元649年,唐太宗李世民驾崩,唐高宗李治继位,长孙无忌作为顾命大臣更权倾天下。
公元653年,唐高宗李治的妹妹高阳公主谋反案东窗事发,长孙无忌趁机大兴冤狱,排除异己,长孙无忌陷害吴王李恪参与高阳公主谋反大案,结果34岁的李恪含冤遇害。
对于这件事,当代伟人毛主席曾高度评价李恪: “李恪英物,李治朽物,知子莫若父。然(李世民)卒听长孙无忌之言,可谓聪明一世,懵懂一时。”
但螳螂捕蝉黄雀在后,长孙无忌最终还是死在他一手扶植的唐高宗李治手里,李治在唐太宗李世民晚年病重时就与李世民的嫔妃武才人即武则天勾搭成奸。
唐高宗李治继位以后,与出家为尼的武则天旧情复燃,不仅接武则天进宫封为昭仪,后来更要废原配妻子王皇后立武则天为皇后,思想正统的长孙无忌拼命反对,结果得罪了唐高宗李治与武则天。
公元655年,武则天成为皇后掌握了最高权力,而唐高宗李治成为傀儡皇帝,公元659年,武则天指使爪牙陷害长孙无忌,并让唐高宗李治下令处死长孙无忌,长孙无忌终于自食其果。
-----
网友解答:
-----
李世民是隋炀帝杨广的表侄,有血缘关系。不存在李世民不肯传位李恪,实际上,李世民非常喜欢李恪,很想改立李恪为皇太子,但是在长孙无忌的反对下,此事不了了之。
李世民与杨广的关系
隋炀帝杨广的母亲独孤伽罗,与唐高祖李渊的母亲独孤氏(姓名不详),都是独孤信的女儿。也就是说李渊和杨广是姨表兄弟,李世民是杨广的表侄,他们身上都流着独孤信的血。
杨妃姓名不详,是隋炀帝的女儿,也就是说,李世民与杨妃实际上也有血缘关系,远房表亲。
李恪为什么不能即位
李恪是李世民的第三子,李世民认为李恪“英果类我”,毛主席曾经这样评价李恪与李治:“李恪英物,李治朽物,知子莫若父。然卒听长孙无忌之言,可谓聪明一世,懵懂一时。”
李恪在当时的贤名,天下共知,《旧唐书》和《新唐书》也都称李恪“最贤”。那么,既然全天下的人都这么认为,而且父亲李世民也认为他最像自己,为什么不立李恪做太子呢?原因有如下几点:
1.母亲杨妃的身份
杨妃是隋炀帝的女儿,一个亡国之君的后代。就因为这个身份,很多大臣反对立李恪,理由就是李恪身上有隋炀帝的血统,立他为嗣君,大唐的江山不是变相被隋侵蚀了吗?
其实这个理由很牵强,古人看血统,从来不以女人的血缘关系为准。不过,大唐确实从隋朝手上抢来,这个问题多少有点敏感。反对派生拉硬扯,用上这个理由,你明知是“歪嘴公说理”,但还没办法辩解。
2.长孙无忌的反对
长孙无忌是长孙皇后的哥哥,李世民的大舅哥,李承乾、李泰、李治的亲舅舅。他在李世民心目中的分量极重,是李世民未来托付政权的理想人选。
长孙无忌心目中最理想的人选是李治,自己的亲外甥。不光是亲外甥,李治的性格软弱,将来当皇帝,更容易对付。所以,他连强悍的亲外甥李泰都容不下。
既然如此,长孙无忌怎么可能容许李恪染指太子之位?这也为李恪受长孙无忌迫害致死打下伏笔。
3.时机不好
李世民想改立李恪为太子时,李治已经坐稳了太子之位。废掉李承乾后,在长孙无忌等大臣的力主下,李世民囚禁了李泰,立李治为太子。
应该说,李世民在这件事考虑不周全,目光完全放在了李泰和李治身上。当李治被立为太子后,他才感觉到,这个过于柔弱的儿子,恐怕将来难以承担大任,这才想起来他还有个“英果类我”的儿子李恪。
这个时候他想再行废立,说实话难度很大,废立太子牵涉面太大。已经废了一次太子,李世民已经心力憔悴,再行废立,还不知道闹出多少父子间撕破脸的悲剧,又有多少大臣为之丢官舍命,不敢想象!
所以,当长孙无忌表示反对后,李世民再也没有这个勇气坚持更换太子了!
李治登基后,恰恰如李世民担忧的那样,柔弱得不像话,长孙无忌擅权,李恪受迫害致死,最后还把大唐江山白送给一个女人。要是李世民知道这个结果,打死也要换上李恪!
-----
网友解答:
-----
隋炀帝的母亲和李世民的奶奶是亲姐妹,李世民的父亲李渊与隋炀帝是嫡亲表兄弟,所以隋炀帝是李世民的表叔。
隋炀帝的女儿成了李世民的妃子,她为李世民生了两个儿子,大的就是李恪。据记载杨妃很受李世民宠爱,李恪也很让李世民欣赏,认为英果类己,在太子承乾,魏王李泰被废后,据说李世民一度有立李恪为太子的念头,但遭到长孙无忌等元老派强烈反对而作罢。
很多认为李恪无缘立储,是因为他是隋炀帝的外孙,有前朝的血统。我认为这种说法是立不住脚的。
首先,隋朝宗亲势力在隋末大乱时已经灰飞烟灭,李世民没有任何必要去顾忌这方面因素。
其次,古代传承制度以男系血缘为本,隋炀帝外孙影响到唐朝的皇位传承,这是很雷人的说法。
其三,隋唐统治阶层都是关陇集团,他们绝不会因血统问题排斥李恪。
其实李恪无缘太子之位,最根本的原因是嫡庶之别。我们知道隋唐都出现非礼制继位的情况,隋废杨勇立隋炀帝杨广,唐初李世民发动玄武门之变,杀了太子李建成,逼父亲让位。在立李治为太子之前,李世民已经废了太子承乾、魏王李泰,如果立李恪为太子,等于乱中添乱,后续的影响很坏。
当然,长孙无忌等元老派的态度也很重要,李治是长孙无忌的亲外甥,他和他的体系决不可能同意李恪上位。
-----
网友解答:
-----
1981年,陕西旬阳发现一枚“多面体煤精组印”。经鉴定,该组印的主人,为魏晋南北朝时期,西魏八柱国之一的独孤信。魏晋南北朝在历史上,是政权更迭非常频繁的一个时间。“八王之乱”,导致西晋元气大伤,加之这一时期,地球处于的寒冰期,气温骤降,导致了北方游牧民族南侵,与南边农耕民族抢夺生存空间。
多面体煤精组印
鲜卑族拓跋氏率先统一了北方,建立了北魏政权;至孝文帝执政时期,其将都城迁往了洛阳,并开始汉化,全面改革鲜卑旧俗;此举造成北边六个军镇军人,逐渐边缘化。尚武的鲜卑军人,于是“不讲武德”,起兵发动“河阴之变”。北魏分裂成东魏、西魏,而后北齐取代东魏,北周取代西魏,北周又将北齐给灭了。
在政权更替过程中,独孤信因护送孝武帝有功以及陇右任大都督时,政绩突出,为其后来西魏改革军制赢得一席之地,跻身八个柱国大将军之列;北周建立后,又任大司马,位列三公。可见,独孤信是位高权重,从“多面体煤精组印”中,也可以得到印证。
通过联姻达成不同政治集团的联合,是很常见的方式。独孤信也不例外,其有七个女儿,其中长女为北周明帝宇文毓的皇后,第七女独孤伽罗为隋文帝杨坚的皇后,第四女则是唐高祖李渊的母亲,独孤信因此也得到了“天下第一岳父”的称号。
隋炀帝杨广是杨坚与独孤伽罗之子,与李渊是表兄弟;杨广还把女儿(即杨妃)嫁给了李世民,生下了吴王李恪。也就是说,杨广与李世民有两层关系:一是翁婿;二是表叔侄。那么,李世民没有传位给李恪,跟杨广有关吗?
关系不大的,与长孙无忌有关。长孙无忌祖上为北魏鲜卑贵族,入居中原后改汉姓长孙。因父亲早逝,长孙无忌与其妹尚年幼,被异母哥哥扫地出门,兄妹俩只能寄居在舅舅高士廉家;高士廉后来将长孙无忌妹妹,许配给了李世民。
玄武门之变后,李世民登基,长孙无忌的妹妹也就成为了长孙皇后,其为李世民生下了长子李承乾、魏王李泰、晋王李治。先是李承乾被立为太子,但“好声色,慢游无度”不说,还伙同汉王等人图谋不轨,事情败露后被废为平民。
都是嫡子,所谓长幼有序嘛,很大可能立为太子的魏王李泰,便开始了积极表现,每天入宫侍奉此时“心碎”的李世民。
这娃挺懂事的,那就你吧。李世民给了李泰承诺,立其为太子。感激涕零的李泰,当即信誓旦旦地表示,在自己临终之前,将处死自己的独子,传位给弟弟晋王李治。
李治
李世民或许心伤未愈,还沉浸在痛心的情绪之中,也就相信了;但这也太假了吧?褚遂良表示,我信了你的邪,转而对李世民说,要立魏王李泰,先要安排好晋王李治;但李世民却不肯。
眼见煮熟的鸭子,快要飞了。不甘心的李泰铤而走险,向李治施压威胁;岂料被李世民发现了李治的不安,细问之下,李治说出实情。原来都是在演戏,李世民最终选择立李治为太子,因为这样李治跟其他皇子将会是安全的;反之,立李泰,则其他皇子都会有危险。
仅仅过去半年,李世民就后悔了,李治表现得过于仁义懦弱,要他守护好江山社稷,有点困难,便找来了长孙无忌商量。房玄龄多谋,杜如晦善断,长孙无忌并不是功劳最大的,或许是李世民的大舅子吧,玄武门之变后的论功行赏,其位列凌烟阁功臣的第一位,说话很有分量。
李世民告知长孙无忌,想改立吴王李恪,因为其类我一般,英武果断;长孙无忌认为不能那样做。李世民反问道,难道就因为李恪不是你外甥?长孙无忌顾左右而言他,说李治仁义厚重,将会是个很好的守城之主。两人争执之下,也就搁置了改立太子之事。
长孙无忌
因担心想不开,行不轨之事,李世民还专门找来吴王,用汉武帝立刘弗陵,导致燕王刘旦企图图谋不轨,敲打李恪。由此李恪与长孙无忌心生嫌隙,偶有摩擦;而长孙无忌的肚量可撑不下船。
李世民去世后,李治登基,是为唐高宗。长孙无忌借房遗爱谋反一案,伺机报复,将吴王李恪陷于案中,定为死罪。此事表明了长孙无忌专权,连皇室都敢诬陷,对于李唐王朝来说,是个巨大的威胁。在李治的授意之下,许敬宗诬陷长孙无忌,导致其削爵流放,在黔州自缢而亡。是非成败转头空,因果报应。
------------------
推荐阅读:
面试通过一家公司,就从银行离职,公司背调发现在银行是派遣,以此取消offer咋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