豫湘桂战役,百万国军为什么会一溃千里?
豫湘桂战役,百万国军为什么会一溃千里?
-----
网友解答:
-----
几个原因,首先是日军是在拼命,约40万自作战部队,加上支援的大约有60万,兵力远远超过了武汉会战。
国军总体来说,装备短缺,只剩下驼峰航线,运送的物资大约为1000吨每个月,并且史迪威和蒋介石闹别扭,扣压了美国的物资。
从认知方便来说,大家都知道小日本已经很快就要完蛋,考虑得更多的是抗战之后的地位问题,都不愿真的拼命,有了保存实力保念头。
再有就是,国军主力在实施缅甸大反攻,打通滇缅公路,等装备到手再与日军决战。
-----
网友解答:
-----
1937年的淞沪会战,国民政府70万野战陆军,最终不敌约30万鬼子兵;1938年徐州会战第二阶段,李宗仁50多万大军差点被20多万日军包了饺子;同年的武汉会战,老蒋亲自指挥的110万大军,还是被不到30万日军击败,武汉沦陷。而1944年的“豫湘桂战役中”,日本人更是出动了史无前例的50万大军,只有对比一下才知道危险。
(副参谋总长白崇禧)
“豫湘桂战役”是国民政府一方的称谓,日本人的战役代号是“一号作战”,被东京参谋本部称为“明治维新以来最大的一次军事行动”,日军纠集了华北方面军、第六方面军、第11军、第13军、第23军等侵华日军主力,还从关东军调来的大批增援部队,地面兵力达到了历次战役的峰值,仅就兵力对比而言,其实客观来说,百万国军也是必败之局。
日本人内部又称此次战役为“纵贯大陆交通线作战”,也就是要打通从东北到华北、从华北再到华中、从湖南经广西最终进入越南的铁路交通线。因为太平洋战场的水上运输线已被美军基本封锁,位于越南西贡的“南方军”司令部饿得快不行了,迫切需要补给渠道。而海军已经没有力量翻盘了,于是日本人无奈之下,认为陆军还能打打,所以选择了打通陆地交通线。
在这条准备打通的漫长的铁路线上,黄河以南的河南省(豫)大部,尚在中国军队的控制之下,蒋鼎文第一战区司令部就设在洛阳。岳阳附近新墙河以南的湖南省(湘)大部,也在薛岳的控制之下,第九战区长官部位于长沙。而广西(桂)当时更是抗战的大后方,第四战区长官部所在,这都是日本人想打通铁路线,而必须新增的攻取之地,现在明白“豫湘桂战役”的名字由来了吧?
所以豫湘桂战役的战场范围非常巨大,其中河南段的战事又被称为“豫中会战”,湖南段的战事又被称为“长衡会战”,而广西段的战事则被称为“桂柳会战”,一次战役涵盖三场大型会战,规模可想而知。按理说,日本人到了1944年已经是强弩之末,就算国军最终失利,也不应该败得太惨,结果呢?除了方先觉守衡阳有一抹亮色外,余皆一败涂地。
(方先觉)
日军出动的兵力超过50万人,新建了14个混成旅团和8个野战补充队,战马10万匹及汽车1500辆,按照当时的中日战力比,没有个150万以上的军队应战,重庆一方都很难守住上述地区,但问题是,可以打败仗,却不应该败得如此之惨!豫湘桂战役的惨败,是老蒋都没有料到的事情,更让美国方面对国民政府的军队大失所望,间接催生了《雅尔塔密约》的签定和苏军后来出兵东北,其军事和政治影响是非常深远的。
那么,已经得到了一定美援和美械的国军,为什么败得如此之惨呢?除了兵力上的对比之外,归结起来还有四大原因:
第一,国军高层的战略误判非常严重。
战争进入到1944年以后,日本法西斯的败象已露,尤其是在太平洋战场上几近崩溃,上自老蒋下至各战区司令长官,都不认为日本人还有力量在中国战场发动大规模的攻势。在日本人紧锣密鼓酝酿“一号作战”的1944年3月间,老蒋还跑到衡山呆了两周多,期间召开了第四次南岳军事会议,这次会议没有研究任何日军可能发动攻势的议题,而是部署1944年的部队调整、换装和局部反攻事宜。
在老蒋等人看来,日本投降只是时间问题,中国抗战最危险最艰难的时期已经度过,比如第一战区蒋鼎文,换掉卫立煌之后整整两年都没有进行认真备战,加之跟副司令长官汤恩伯内斗不止,所以黄河河防形同虚设,甚至连日军留在南岸的一个桥头堡(两个大队的兵力)都懒得清除,因此当日军于4月份发动突袭时,37天连丢38城,真的是一溃千里。包括之前表现还好的薛岳,也不太认为日军还敢再取长沙,第九战区的应战准备也比较差,遂有长沙的迅速沦陷。
“天炉战法”早就被日本人琢磨透了,再加上横山勇第11军兵力充足,所以薛岳肯定要走麦城。
(汤恩伯)
第二,国军内部腐败和“等胜利”的思想非常严重。
从1939年以后,日军并没有再进行大规模的战略级进攻行动,三次长沙会战、浙赣会战、鄂西会战、常德会战等等,都属于“短切突击”的扫荡式作战,也就是重创国军部队、破坏所到区域后,打了就跑。尤其是1942年以后,这种态势更加平常,所以抗日战争相持阶段进入到深水区后,既然没有大仗可打,各战区部队驻防相对比较稳定,腐败问题就显现出来了。
最具代表性的就是第一战区副司令长官兼四省边区总指挥的汤恩伯,本来抗战初期打得还可以,然而后面几年从军人沦为了政客,每天研究怎么攀龙附凤和扩充军队,手下的兵力从一个集团军扩充到四个,战斗力却反而下降了。尤其是纵兵殃民,使“水、旱、蝗、汤”成为了河南四大灾害,所以当日军大举杀来时,汤恩伯的四个集团军迅速崩溃,他和蒋鼎文也被双双撤职,老蒋只能以胡宗南代理第一战区司令长官,率兵东进阻遏日军兵叩潼关。
其实第九战区也好不到哪里去,薛岳兼着湖南省主席,吏治很是腐败钱也没少捞,甚至还有了脱离重庆拥兵自重的念头,这都不是空穴来风。
(张发奎)
第三,重庆政府和地方实力派的矛盾日趋尖锐。
这一点主要体现在老蒋与白崇禧的关系上面,集中爆发在桂柳会战期间,当时两广地区归张发奎的第四战区指挥,广西境内既有中央军、也有粤军和桂军,然而广西地方当局和桂军,又只听白崇禧的命令,无论是张发奎还是老蒋都指挥不动。日本投降已是定局,桂系也在拼命保存实力,尽管方先觉死守衡阳给广西争取了47天的备战时间,然而当日军攻进全州以后,桂柳会战仍然打得乱七八糟。
国军还有另外一个顽疾,那就是“各扫门前雪”,各战区从来不会积极主动配合其他战区的作战,因此豫湘桂战役开打后,第一、第四、第九战区仓促应战,本来就只有招架之功。而且由于日军抽调兵力用于主要战场,其他防区的兵力已被稀释到最低程度,可惜的是,第三、第五、第六战区均没有做出有力配合,奉命出动进行牵制性作战时,也是出工不出力,没能从河南、湖南和广西战场上调回一个日本兵。
1944年的国民政府军,尽管坐拥600万以上的军事人员,但是从骨子里透着一股腐朽,这是由老蒋的独裁和任人唯亲所决定的。
第四,重庆军委会也缺乏有力的战略预备队。
在如此规模巨大的会战中,统帅部是必须要掌握一定数量的战略预备队的,以便在战役进行中随时加强到危险地段,然而在美国方面的压力下,老蒋很不情愿地下达了滇西反攻的命令,这样,大部分换装美械和半美械的精锐,都去滇西和缅北作战了。其中包括卫立煌的20多万中国远征军、杜聿明的昆明警备部队、以及新一军、新六军等王牌部队,这就使重庆方面在战局最危急的时刻,拿不出来有力预备队,比如为了阻止日军在贵州的推进,不得不从遥远的第一战区、第六战区甚至第八战区抽兵救援。
同时,老蒋还不愿意抽调胡宗南的主力南来,胡部当时已经得到了相当美械,并且河防压力大大减轻,但是老蒋不肯解除对陕甘宁边区的军事封锁,那怕西南非常危急,这一点连美国顾问都看不下去了。而没有生力军的投入,河南、湖南和广西的战场,就只能以原有的兵力维持作战(大约是120万人,三大战区各有约40万的兵力),那么损失一部分就少一部分,最终使战局不可收拾。
豫湘桂战役从1944年4月中旬爆发至1945年1月为止,八个多月时间里国军损兵50余万,丧失国土20多万平方公里,包括河南、湖南、广东、广西、福建等省大部和贵州一部,丢掉了洛阳、长沙、桂林等146个中小城市,七个大型空军基地和36个飞机场,用“一溃前里”来形容并不过分。并且如此的惨败发生在日本投降的前夕,实在令人无法理解和愤怒不已,也难怪老蒋后来三年就败亡大陆。
因为日本人的这次攻势被称为“回光反照式的一次行动”,被快死的人给揍趴下了,怎么能说不丢人呢?一声叹息。
-----
网友解答:
-----
这个问题老梁来回答。
一溃千里?何止啊!不到一年的功夫,豫湘桂战役就这么一战,咱就丢掉了一百四十六座城市,三十多个机场,几十万大军就没了,损失的财物都没法计算。
被打败咱就不说了,毕竟抗战正面战场上,咱和日军交手败多胜少,但问题是豫湘桂战役,发生在1944年,转个脸的功夫到1945年日本就投降了。
就这个时间点上,全世界反法西斯阵营迎来的都是节节胜利,咱却打了这么一个大败仗,为啥呀?三次长沙会战的精神头哪里去了?
小编觉得要把这个问题搞明白,最好先搞明白一下日本为什么会发起这场战争,最后再说明一下咱失败的原因,这更加的靠谱。
日本为什么会发起这场豫湘桂战役呢?
豫湘桂战役日本人足足准备了一百五十个大队,五十一万人还多的部队,光马匹就准备了十万,炮一千五百多门,外加近八百辆坦克,就连汽车还准备了一万五千五百五十多辆。
光瞅瞅这数字,您就知道日本这次真的动了肝火了,要来个最后的大爆发,有那么个秋后的蚂蚱临死前非要来个大跳的意思在里头。
您别乐,这话说的真是一点都没有错,您翻翻在抗战中,日本人动用过三十万以上的部队吗?最多的时候,也就是在武汉战役的时候动用了二十五万左右的部队,这一回翻了一倍都不止。
那么这么多的部队要打这么一场仗,日本所图绝对不小啊!
他图什么呢?
这事您就得放大了看,1944年这一年,日本不论是太平洋战场还是缅甸战场,那那的消息都不好。
前脚美军还在马绍尔群岛待着呢?后脚就到了马里亚纳群岛欢呼胜利了;菲律宾也是岌岌可危,就连缅甸这块盟军也在反攻,目的是打通中缅公路,将中印之间的陆路交通线打通。
这就算是了,1944年的六月十五号,美国的B29空中堡垒还把日本九州的八方钢铁厂给炸了,这也就算了东北地区的日本各种军事工业设施也被炸了。
日本人感觉有一根绳子算是套在了脖子上了,他要是不做点什么,这条绳子会慢慢的收紧,最终再勒死他了,这是嘛?这就是一绝境啊!
日本人到是想把各个窟窿都补齐了,但太平洋战争开始他已经从中国战场上抽取了十三个精锐的师团进行太平洋战争了,他到是想要再抽取,但他不敢。
毕竟中国战场的事,没有解决,没有庞大的部队维持,不管是正面战场,还是他的大后方比筛子好不到哪里去。
所以日本人想要脱困,就得将中国战场的事了结了,这才能够释放他70%的战斗力,到处补窟窿眼去。
于是为了豫湘桂战役,日本人从国内又补充进来十多万的补充兵。
那么除了这个,日本还有其他目的发动这场战争吗?
有!面对各个战场上的困境,日本人从上到下得到的都是战败的消息,日本人需要寻找一个胜利的消息,给自己给日军打打气鼓舞一下士气。
其实这把戏日本早些时候就弄过,当年在日本和苏联在诺门坎战役中较量完了,被苏联打了一个灰头土脸的,为了恢复士气,就打了一个第一次长沙会战。
这道理是一样的,只不过第一次长沙会战,日军被薛岳一个天炉战法给烧坏了。
这说的有点远了,事实上日本发起的这个豫湘桂战役,做的一号作战方案,也确实是把歼灭国民党主力作为一个重要目标来实施的。
再有一个战略目标就是打通东北经过华中直达南洋的陆路交通线,毕竟整个南洋被日本霸占着,什么石油,什么钢铁他都有,但无奈的是海上交通已经断绝,这些东西他拉不回去不是。
从1943年九月份开战以来,日本人的船在大海上被美国人击沉了六百多艘,那么海上运输基本上是无望的。
所以豫湘桂战役日本人是想打通路上交通线,保证各种物资可以安全输送回来,顺道还能给在南洋的日本人输送补给。
再有一个目标就是破坏粤汉,湘桂沿线上的空军基地,防止美国人的飞机利用这些机场对日本本土进行轰炸。
以上就是日本人发起这场战役的目的。
那么这场战役国民党部队为什么会失败呢?
国民党蹲在小弯弯的史学家分析过这事,给出的结论,小编都摸脑壳,说什么部队战力不足,美国军械来的太少。
当时小编看了这套结论,好悬没尴尬的拍脑壳。
在中国战场上,正面战场咱就不说了,解放区战场上,八路军已经开始转入到局部反攻中了。
根据资料显示,1943年以后解放区战场抗击的日本兵力占了全部侵华日军的64%,伪军有95%。
你说战力不足,八路军的战力就足了吗?美国军械太少?八路军别说美械了,能让部队人手一把步枪这就不错了。出门打日本人,兜里揣着三五颗子弹这就算是富裕户了,这些子弹大多数还是边区造的复装弹,丢出去炸两半的手榴弹这就算重武器了。
所以他那分析的不对,至少小编不认可这种答案。
国民党失败的原因,这头一个是,国民党这段时间开始加强了反共。
事实上,国民党打抗战以来这个小心思就一直没断过,尤其是随着抗战的进程,八路军由弱到强,越打还越大了,这也就算了,八路军和共产党那已经深入到了人心,这难免让国民党感到了恐慌。
这也就有了,八路军成为国民党莫大隐忧的话,这话可不是小编说的,是国民党五届五中全会的会议记录,张宪文的《中华民国史纲》也有引用。
所以您要是翻阅历史的话,就会发现在1939年以后,国民党就有了很多针对共产党的政策,还不断的发起各种反共的摩擦。也就是说自打1939年以后,国民党的重点其实不在日本人的身上,而是在共产党和八路军的身上了。
那么为什么是1939年以后呢?因为1939年发生了第一次长沙会战,国民党正面守住了战场,让中日之间的战争陷入了僵局。
1941年国民党的这种极其威胁的思想又得到了强化,最终咱们就看到了皖南事变的发生。
新四军九千多人,被国民党七个师八万多人包围袭击,最后只有两千多人的突围成功,随后蒋介石污蔑新四军叛变,取消了新四军的番号。
到了1943年更是发生了九路闪击延安的事情,对解放区进行了封锁,国民党为此准备了六十万人。
您说说这事。
以至于当时国民党都认为,中国的敌人有两个,一个是日本,另一个是共产党,共产党更是心腹之患。
这话同样不是小编说的,是梁敬錞《史迪威事件》这本书中写的。
这也就不难理解蒋介石在1942年三月十三号说的话:
“今后我国的局势,西北重于西南,对内重于对外,整军重于作战,经济重于政治。”
所以有些小伙伴在翻越历史书籍的话,就不难理解,当年陕甘宁边区为嘛会囤积这国民党几十万的部队,而且是精锐部队的原因。
这些个部队不干别的,就是搞摩擦,根据统计在1944年的一月份到三月份,就发生了七十三起骚乱事件,您平均一下每天他就能给你来个两起。
也就是说主要兵力,他就不在正面战场上,被日本人打的一溃千里这也是可以预期的,您以为日本人为嘛挑这么个时间点上发动攻击呢?日本人战前调查做的可细致了。
就因为这个,所以就有了第二个原因。
国民党开始消极抗日。
这种消极态度,其实和当时的环境还是有一定的联系。
自从太平洋战争爆发以后,日本人的进攻重点已经不在中国战场上了,所以中国战场上还算消停,就算是有,也是局部的,您比方说第三次长沙会战,鄂西会战,常德会战。
而且您要是细心的话,也会发现一个问题,打1941年开始,国民党军队的伤亡人数开始减少。
拿一个数据做个对比您就知道了,1941年到1943年伤亡了六十多万,而1940年一年就伤亡了六十七万还多。
那么在这种情况之下,国民党还用了另一招,将主力调到了西南和西北这些大后方,以期保存实力。
他们把胜利的希望寄托在了英国人和美国人的身上,说实在的这就搞笑了,自己的事情自己不做,靠别人,最终的结果就是靠山山到,靠人人跑的结局。
回头看看苏联,打柏林的时候,美国人不打,苏联人自己打,所以自己的事还是自己干的好!
好了咱接着说。
更有甚者,私底下和日军进行勾连的,别的不说阎锡山和日本人搞出来的所谓《停战协定书》就很让你生气了。
这样的结果就是,抗日的实力被分散了。
武汉战役能够将正面战场打成一个僵局出来,这是抱团拧绳的结果,如今的局面,你还能说啥呀?
所以当日本人孤注一掷,要发起倾力一击的时候,能看到的就是一溃千里了。
第三个原因,长时间的消极抗战,就会把自己给蒙蔽了。
其实日本人动员五十一万的兵力发动豫湘桂战役,您要说一点动静都没有,那完全是胡说八道。
而且这么大兵力的动员,您不提前几个月这都不成,实际上1943年的秋天开始,日本人就有了准备了,当时国民党也得到了消息。
所以在历史上,国民党制定了平汉线作战计划。
这听起来挺好,但这个计划他是按照之前日本人进攻的模式制定的,没有变通。
过去日本人的方法就是打击一下国民党的战斗力,然后就恢复常态。
这次可不一样,日本人是要拿下大片土地的,打通大陆的交通线,光平汉线这块就动用了十四万八千多人。
回头看看国民党,说第一战区有三十万人,但兵力分散,战役爆发了,他还有一个军在黄泛区呢?
这么应对的结果,虽然看起来人多,但极其容易被日本人各个击破。
甚至于这次战役发生了第四次长沙会战,咱知道前三次国民党部队成功的守住了。
那么第四次的时候,他还是沿用的前三次的老办法,结果日本人吸取了三次的教训不这么干了,连进攻路线和进攻的规模都变了。
攻打长沙和衡阳的日本您知道有多少吗?足足三十六万人,可您知道第三次长沙会战的时候日本人的兵力有多少吗?六万人,六倍的差距。
三次长沙会战,最多的一次也就十二万而已。
在一个战区里头用这么多兵力,您要知道之前的战场上,日本人在一个战役中投入的兵力都没有这次多。
所以敌变我亦变,但实际情况是没有变。
最终第九战区因为长沙会战的失利,想包围别人,成了被敌人包围了。
还有调度问题,配合问题。
第九战区和第四战区遭到日本人的进攻,其他战区策应不利,这就成为了一个必然的结果。
反观日本人,有汽车部队还有铁路部队,在部队的调动中很是灵活
最后一点,抗战后期,国民党额部队战斗力下降的厉害。
造成这样的原因有很多,举个例子,国民党征收的粮食,从老百姓手里收上来,都是大斗,往下发的时候,这就克扣,一百五十斤的份额,发到部队里头不到一百斤。
这也就算了,部队里头的各种交通工具是干嘛的?大家伙都知道,结果他们不拉武器,拉的是走私物品。
您感觉这种现象,军队的战斗力有吗?
第一战区就有记录,说他们有二十一个师素质不佳,这四个字您吧嗒吧嗒啥味道。
第九战区的战力很不错,长沙三战三捷,取得了长沙保卫战的胜利,打了七年了,咱别的不说,他的主力还被调到了缅甸战场上去了。
说真格的,那会远征军可以说集结了,国民党最优质的兵员,所以这种局面之下,打的这一仗,结果不好,那也是可以预料的。
有些东西没法说,汤恩伯在河南干了什么?他的部队又遇到了什么?
抗日,抗日,就是简单的打日本人吗?这是一场关乎民族危亡的战争,这场战争必须有人民的支持,我们才能获得最后的胜利。
看看解放战争中,国民党为什么会一败涂地,您再看看抗日战场上他的表现,孰高孰低?
好了,今天就写到这里,喜欢的朋友加个关注,顺手点个赞呦!
-----
网友解答:
-----
历史沒有重复,也没有如果。就此次战役而言,所有的国军都象衡阳守军一样奋战,曰军的损失肯定是惨不忍睹。实际的情况是大多数国军不尽职尽责,望风而逃。现在提这样问题,甚至拔高当时的国军没有意义。
-----
网友解答:
-----
一溃千里说法完全错误!我们通常意义上认为,一溃千里就是丧失了1千公里的正方形区域,也就是丢失了100万平方公里,豫湘桂大会战真的丢失了100万平方米公里吗?
豫湘桂大会战被日军称为一号作战,意思是1944年日军头号作战任务,日军花费8个月时间,艰难打通了东三省到越南的所谓大陆交通线,日军认为这是它们的生死交通线。日军控制了大陆交通线沿线地区约20万平方公里,相当于一个湖南省。国军丢失的146个城都在交通线两侧,所谓的“城”不是现在的城市,而是包括乡镇、县、市,主体为县城,河南省大约有150个城。国军丢失的这条铁路交通线,总长度超过1000公里,因此有人指责国军一溃千里。
豫湘桂大会战同期,发起了滇缅战役,打通了1000多公里的滇缅交通线(中印公路和滇缅公路)。这条公路是中国军队接受国际援助的唯一通道,是抗战生命线,1945年1月底才打通,之前已经被日军控制了3年多。中国驻印军和中国远征军分别从东西两个方向进攻,解放了公路沿线地区21万平方米公里,与豫湘桂大会战丢失的面积大体相当。
大陆交通线与滇缅交通线都有1000公里,如果说豫湘桂地区国军一溃千里,那么滇缅地区日军也是一溃千里。日军虽然打通了大陆交通线,但是这条线路有200多公里的断头路,而且这条线路被中美航空队炸毁了数段,因此它从未发挥生死交通线的作用。而滇缅交通线打通后很快全线通车,从1945年2月开始,13个美械军装备物资陆续通过滇缅公路运进国内战场,美械军在最后一次大会战雪峰山会战时派上了用场,并取得了对日军精锐的完胜。
豫湘桂大会战胜负本来没有任何悬念。豫湘桂附近有140多万杂牌军为主的国军,由于武器装备悬殊,不可能打得过从各地抽调的50万日军精锐。经过统计可以发现,正面战场22次大会战,凡是中国军队3倍于日军兵力,100%会输,6倍杂牌军为主的兵力很可能会输。也就是说,同等兵力结构情况下,豫湘桂地区兵力即使再增加一倍,国军还会输。好在中国兵力伤亡只有十多万,大量有生抗日力量继续抗战,不断威胁大陆交通线附近的日军。更重要的是,滇缅交通线附近的30万中国精锐在战斗中快速成长,特别是中国驻印军与日本精锐一比一兵力单挑时,丝毫不落下风,伤亡只有日军的三分之一。
虽然日军短暂控制了20万平方公里的领土,但是它们付出了极其沉重的代价。一个代价是撤离了战略价值稍差的华北121个城(面积至少有10多万平方公里),这是因为日军抽调兵力打豫湘桂,造成兵力空虚无法守卫这些城,八路军新四军乘机收复了很多领土;另一个代价是由于无力增援滇缅地区日军,丧失了1000多公里的滇缅交通线(21万平方公里)沿线控制权,让中国军队重新获得源源不断的装备物资。豫湘桂大会战后,抗日形势越来越有利于中国军队,日军离战败投降越来越近了。
毛泽东《矛盾论·矛盾的特殊性》:“只看见局部,不看见全体,只看见树木,不看见森林。”很多人缺乏整体观念,不能全面看问题,只看到豫湘桂大会战失利了,却不知道同时期滇缅战役胜利了,不知道解放区因此大幅度扩大,更不知道日军控制的领土缩小了。局部失守不代表整体失败,最典型的就是1947年革命圣地、解放军临时首都延安失守,如果没有大局意识,很可能认为解放军不行了,可是我们知道延安失守,并不影响解放形势一片大好的大局,并不能改变国民党日落西山的现实。
整个豫湘桂大会战,有13名将军壮烈牺牲,其中中将3名。豫中会战,汤恩伯下属的第36集团军总司令李家钰、中将师长吕公良,少将肖孝泽、周鼎铭、陈绍堂、黄永淮、王剑岳等牺牲;长衡会战,王甲本中将军长、余子武少将牺牲;桂柳会战,中将陈济桓重伤后自杀殉国,阚维雍少将自杀殉国,少将胡厚基、吕旃蒙牺牲。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