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嘉靖皇帝为什么没有避正德帝朱厚照的讳,仍然叫朱厚熜?
明嘉靖皇帝为什么没有避正德帝朱厚照的讳,仍然叫朱厚熜?
-----
网友解答:
-----
都是皇帝,我干嘛避讳你?
-----
网友解答:
-----
正德帝朱厚照就是明武宗,嘉靖皇帝就是明世宗朱厚熜。在朱厚照是皇帝的时候,朱厚熜只是兴世子,他为何不用避讳?
比如宋太祖赵匡胤登基之后,其弟宋太宗赵匡义改名赵光义。又比如清世宗胤禛即位之后,把弟弟们名字中的“胤”字都改为了“允”字。按理朱厚熜应该叫朱后熜或者朱侯熜才对呀。
然而在明朝,对于皇帝名字的避讳其实非常宽松。那么臣子们在什么情况下需要避讳,什么情况下无需避讳?有没有具体的标准呢?今天我们就来聊一聊。
明武宗Q版画像
在明朝该如何避讳?
大明的开国皇帝朱元璋,是一个众所周知的具有强烈处女座情节的皇帝,对各种礼仪制度都有着细致的规定,避讳自然也不例外。老朱本名朱重八,做了义军大统领之后当然不能再用这种土得掉渣的名字。于是乎朱八八摇身一变成为了朱元璋,还有了字:国瑞。
明初的一些开国功臣,比如宋国公冯胜、江阴侯吴良、靖海侯吴祯,原来的名字分别是冯国胜、吴国兴、吴国宝。他们之所以改名,就是因为朱元璋有了“国瑞”这个字。冯胜之兄冯国用之所以没有改名,想来是因为他去世的那年:至正十九年(公元1359年),老朱还没有字。
根据笔者的猜想,朱元璋在开国初年强调避讳,应该还是为了加强个人威望。但是随着政权逐渐稳固,对于避讳的要求就开始慢慢放松。比如日后明宣宗宣德年间,行在礼部就指出洪武年间有“二名不偏讳”的规定,意思就是只要不把皇帝陛下的名字连用,就算避讳了。
壬子,行在礼部奏:“洪武中降表笺式于天下:中有御名依右二名不偏讳之例。今各处录进或以他字代之,不成文理。请与翰林计议更改,使天下遵守。”从之。—《明宣宗实录卷十九》
朱元璋剧照
洪武二十八年(公元1395年)《皇明祖训》面世,朱元璋给后世子孙都规定了字辈。比如皇太子朱标那一脉是“允文遵祖训,钦武大君胜,顺道宜逢吉,师良善用晟”,燕王朱棣那一脉是“高瞻祁见祐,厚载翊常由,慈和怡伯仲,简靖迪先猷”。换句话说,后世子孙名字中间那个字已经固定了,最后一个字根据“火、土、金、水、木”五行相生的原则来起就行。所以上文中明武宗名字是朱厚照,兴世子后来的明世宗名字是朱厚熜,二人之间无需避讳。
不过有一点非常奇怪,太子一脉已经有了字辈,皇太孙偏偏起名为“朱允炆”,自己犯自己的讳。同时老爹朱标的谥号是“懿文”,朱允炆登基以后偏偏要把年号定为“建文”。对此明神宗万历朝举人沈德符就在其所著的史料笔记《万历野获编》中提出了质疑。
古来帝王避讳甚严,如唐玄宗讳隆基,则刘知几改名;宋钦宗讳桓,则并嫌名丸字避之,科场韵脚用“丸”字者皆黜落;高宗讳构,则并勾字讳之,至改“句龙氏”为“缑氏”,盖同音宜避,亦臣子至情宜然。唯本朝则此禁稍宽,然有极异者,如懿文太子既有谥号矣,何以少帝仍名允炆?盖当时已改尊称为兴宗康皇帝,犹为有说;而建文年号音同御名,举朝称之凡四年,何以不少讳也?—《万历野获编·列朝避讳》
等到燕王朱棣靖难篡位之后,避讳更是宽松。据说朱老四只是把“无棣县”给改了名字,原因么大家一眼就能看出来。甚至于笔者查了《实录》之后,发现早在洪武六年(公元1373年)的时候无棣县就已经被分成了海丰县和庆云县,可能朱老四压根就不知道这个县名。《诗经》中还有一首《棠棣》,大家口口相传,也没人想着要去给它改个名字。成化二年(公元1466年)进士陆容在其所著的《菽园杂记》中就对此现象啧啧称奇:“如文皇御讳,诗文中多犯之”。朱棣之后的几代大明皇帝,如仁宗朱高炽、宣宗朱瞻基、英宗朱祁镇、宪宗朱见深,名字中都是一些常用的字,也没人想着要去避讳。
朱棣剧照
明代避讳逸事
能不能杀猪?大明皇帝姓“朱”,那么和“朱”同音的“猪”字,在明朝该如何避讳?比如屠户杀猪,会不会被认为对当朝皇帝不敬?在古代牛因为有劳动价值,向来被严禁食用。羊饲养起来又不方便,普罗大众只有拿猪肉来打打牙祭。
对于大多数明朝皇帝来说,民间要杀猪吃猪肉,说明老百姓日子好过,自然不会去禁止。而且百姓们也很有智慧,把杀猪称为“杀万里哼”或者“杀哼哼”,和朝廷之间也就皆大欢喜了。但是在明武宗正德朝,曾经短暂禁止养猪杀猪,这又是为何?
根据《万历野获编》的记载,武宗下达“禁猪令”有两个原因。其一是老生常谈的“朱”、“猪”同音,要避讳。其二就是他本人出生于弘治四年(公元1491年),当年是辛亥猪年。
又据《实录》记载,当时的“禁猪令”非常严厉,有胆敢养猪杀猪之人,要发“极边卫分永远充军”。内阁大学士杨廷和知晓此事之后特地上了一道《请免禁杀猪疏》,武宗虽然将其留中不报,毕竟还是感受到了极大的压力。接着在正德十五年(公元1520年)三月,太常寺上奏请求将祭祀祖先所用的“猪牛羊”改为“牛羊”,理由是民间已经没有猪了。
会清明节复请所用,内批谓:“陵寝祭牲已有定制,岂可擅更?礼部其亟议之。”乃言豕为祀典必用之物,今以民间不敢畜豕,无从收买,故为此不得已之说。宜仍令广求,无拘大小以供急用。且乞降旨即弛其禁,惟圣驾所过稍为回避。内批仍用豕。—《明武宗实录卷一百八十四》
最终这次持续了三个月的“禁猪令”正式宣告结束。武宗为何如此“任性”,上述的两个理由显然是站不住脚的。近年来有研究指出武宗和番僧走得近,“禁猪令”的出现可能还有某些不可谓外人道的原因。
明武宗画像
亲王需要避讳
不过明朝有一点很奇怪,皇帝这里宽松,亲王却需要避讳。正统十二年(公元1447年)九月,礼部官员向英宗朱祁镇上了一个题本,说到山西布政司在本年乡试时出了一道诗经题,里面有“维周之桢”四个字,未曾避讳。
丙申,礼部奏山西布政司正统十二年乡试小录所出诗经题,内维周之桢,其桢字犯楚昭王讳,不曾回避。考试官学录郭明郁,教谕吴骥,同考试官知县黄子嘉,提调官左布政使石璞,左参政朱鉴,监试官按察使林文秩,佥事黄文政俱应问罪。上宥之,但令巡按监察御史取各官罪状。考试及同考官俱罚俸一月,提调监试官纪录还职。仍移文申谕,戒毋再犯。—《明英宗实录卷一百五十八》
楚昭王朱桢,是太祖朱元璋第六子。朱桢去世于永乐二十二年(公元1424年),距正统十二年已经足足23年,可是出自《诗经·大雅·文王之什》的“维周之桢”依然犯了讳,主考官还是受到了罚俸的处罚。可是出自《诗经·小雅·鹿鸣之什》的《棠棣》却没有犯讳,奇不奇怪?
那么朱桢的例子是孤证吗?还真不是。嘉靖元年(公元1522年)正月,明世宗朱厚熜下了一道圣旨,要求各级官员今后不用再避讳“权”字,这又是什么缘故?
甲戌,命自今章勿避“权”字。以宁献王讳权,孙宸濠谋反,国除故也。—《明世宗实录卷十》
王阳明画像
宁献王朱权,太祖朱元璋第十七子,朱棣靖难的合伙人。正德十四年(1519年),朱权的玄孙、时任宁王朱宸濠在封国南昌起兵造反,也想来一场奉天靖难。不过这场叛乱很快就被明代历史中的传奇人物王阳明平定,朱宸濠被俘赐死,宁国除封。宁国都没有了,自然也不需要为宁献王来避讳了。
结语:相对于其他王朝连同音都要避讳,明朝在这一方面真是史无前例的宽松。回到本文开头,由于有《皇明祖训》中字辈的规定,明武宗只要是朱棣那一支的同辈都是“厚”字辈,根本无需避讳。至于民间老百姓,只要你不叫王厚照、李厚照,管你是叫王厚某还是李某照,都没有人来管你。这种氛围和唐太祖叫李虎,老虎就成了大虫,以及康熙帝叫玄烨,李玄霸就成了李元霸相比,真是反差极其强烈。
-----
网友解答:
-----
关于避帝讳这个问题,各个朝代的度是不一样的,甚至同一个朝代的不同时期,这个度也是不一样的。就以唐太宗李世民为例,他即位之后就曾经明确表示:除非世民二字连用需要避帝讳,世和民分开使用时,是不需要避帝讳的。所以,彼时的户部仍然叫民部,英国公李世勣也依然还叫李世勣……但唐高宗李治即位之后不干了:“我老爹的名字你们怎么能用呢?分开用也不行!”于是,民部被改成了户部,李世勣名字中的世字也被抹去、成了李勣,甚至连“民风”二字都得改叫“人风”!比如柳宗元《捕蛇者说》里的那句“观人风者”,其实就是“观民风者”之意,柳宗元之所以如此写,就是为了避唐太宗李世民的帝讳。
▲唐·英国公李(世)勣画像
对于皇帝的兄弟避帝讳,历朝历代、甚至一个朝代内部的不同时期,度也是不一样的。比如北宋,宋太祖赵匡胤称帝之后,他兄弟几人的字辈——匡,也成了要避帝讳的东西。于是,他在世的两个弟弟赵匡义、赵匡美成了赵光义、赵光美。后来,赵光义成了皇帝,虽然他把自己的名字给改成了赵炅并规定光字不需要避帝讳,但赵光美的名字却还是被改为了赵廷美!可是,在宋太宗赵匡义去世之后,情况又变了、变成了只有皇太子、皇帝改名,他们的兄弟不需要再改了。比如宋真宗赵恒,他被正式册立为皇太子时将名字由赵元侃改为了赵恒,而他的兄弟赵元佐、赵元份等等,在其即位之后却都没有改名,依然还是元字辈。
▲宋太祖赵匡胤画像
▲宋太宗赵炅(匡义)画像
当然,在绝大多数朝代,兄弟避皇帝的帝讳还是必须的,比如唐玄宗李隆基即位之后,他的弟弟李隆范的名字被改为了李范;清世宗胤禛即位之后,他所有兄弟名字中的胤字都被改为了允字。雍正八年,怡亲王允祥去世之后,清世宗下旨将允祥重新改为了原名胤祥,这在当时而言、是莫大的尊荣,整个清王朝二百余年里,仅此一例!即便皇帝的兄弟不改名,皇帝也要自己改名,其实同样也是为了避帝讳的需要,比如前面提到的宋真宗赵恒。再比如清宣宗旻宁,他原本叫绵宁,即位之后把名字改为了旻宁。
▲清世宗胤禛画像
▲清·怡贤亲王允(胤)祥画像
但明朝是个例外!这里面根本不存在皇帝的恩典或者皇帝自己改名的问题,因为明朝宗室的字辈是明太祖朱元璋亲自定下的。朱元璋给每个儿子家都定了一套字辈,例如嫡长房朱标系的“允文遵祖训、钦武大君胜、顺道宜逢吉、师良善用晟”,再比如庶四房朱棣系(朱棣自我标榜是嫡四房)、也就是后来明王朝大宗帝系的“高瞻祁见祐、厚载翊常由、慈和怡伯仲、简靖迪先猷”等等等等,都是由朱元璋确定好了的。只要是某一房的某个辈分,就只能用某个字辈!
▲明太祖朱元璋画像
与此同时,朱元璋还规定:子孙名字第三个字的偏旁部首必须符合五行相生的原则。举个例子,木生火,所以朱棣的儿子明仁宗朱高炽名字的第三个字是火旁;火生土,所以朱高炽的儿子明宣宗朱瞻基的名字里有个土字……这就是为什么有人戏称明朝宗室“只有取六分之一个名字的权利”的原因所在,朱姓是改不了的、字辈是规定好的、第三个字的偏旁部首也是规定好的!只有最后一个字的一半是可以选择的……这也造成了一个大问题,那就是明朝宗室取名时可选择的字非常局限,以至于大量宗室不得不生拼硬造出了很多原来根本不存在的字!
▲明仁宗朱高炽画像
▲明宣宗朱瞻基画像
明太祖朱元璋定下来的东西,那就是祖制!中国古代的历朝历代都讲究“法祖”,祖制是不能轻易更改的,皇帝也不行。所以,别说是让自己的兄弟避帝讳,就算是给自己改名,明朝的皇帝都没有这个权利!所以,明世宗朱厚熜和明武宗朱厚照之间根本不存在避不避讳的问题,因为朱厚两个字和第三个字的火旁都是他们的老祖宗朱元璋在很久很久以前就已经规定好了的。正德年间,只要潜龙邸时期的明世宗不叫朱厚照,他就根本不需要改名……
▲明武宗朱厚照(炤)画像
▲明世宗朱厚熜画像
-----
网友解答:
-----
古代皇帝为了显示自己的尊贵而让被人避讳。这是很常见的事儿,别说是老百姓了,即使是兄弟们也不行,其实就是为了摆威风罢了。
要求避讳的皇帝
宋太祖赵匡胤成了皇帝后,他的兄弟就得改名,匡义改名光义,匡美改名光美,宋太宗继位后又改名为光美;
还有,金国的卫绍王完颜永济,本名允济,因侄子金章宗完颜璟做了皇帝,追赠兄长完颜允恭为金显宗,为避兄长的名讳,一干允字辈的兄弟都将“允”改为“永”,完颜允济也就成了完颜永济。
这也不是宋金时期的专利,在之前的唐朝就实行过,唐玄宗李隆基即位以后,他的弟弟岐王李隆范改名李范,薛王李隆业改名李业,都去掉了与皇兄相同的辈分字“隆”。
最有名的要数清代的雍正皇帝了,为显示皇权之尊,他将兄弟们的辈行字“胤”统统改为“允”,其实就是在打压他们。
也有例外的皇帝
其实也有为了方便而自己改名的皇帝。
例如,十国之一前蜀的后主王衍,本名宗衍,是王建最小的儿子。“宗”是王建十一个儿子共有的辈分字,王宗衍改名王衍,就是为了方便兄长们避讳。
宋太宗的九个儿子,共用“元”这个辈分字,宋真宗本名元侃,至道元年(995年)被立为太子后,改名赵恒。
“去联文,尊王统,所以辨名分,示等威也”——《愧郯录》
清代的嘉庆皇帝也作出了表率,他本名永琰,即位以后,为不使兄弟们因避自己的名讳而改掉辈行字“永”,自己改为“颙”,如此一来,众兄弟不用改名不说,老百姓也不用为避讳“永”这个常用字担心了。其子道光皇帝本名绵宁,即位后改名旻宁,也是为了让有辈分字“绵”的兄弟们不用再改名避讳。
明代的皇帝是例外
其实明代的皇帝也不用避讳。靖难之后,帝系一脉转到了燕王一系,而朱元璋早就为子孙定好了辈分传承。
朱棣后世就是:高瞻祁见佑,厚载翊常由,慈和怡伯仲,简靖迪先猷。
正德皇帝就是朱厚照,他的堂弟朱厚熜乃至其他同辈兄弟也没有避讳,其实这主要因为明朝的规定,就是洪武年间“二名不偏讳”的规定。
洪武中降表笺式于天下:中有御名依右二名不偏讳之例。今各处录进或以他字代之,不成文理。请与翰林计议更改,使天下遵守。
也就是说,朱家子孙多是三字,中间字是辈分,不用避讳,至于第三字也同样适用。
其实不仅是皇族之间,整个明代对避讳管理也是比较宽松的,因为很多皇帝的名字都是常用字,例如“基”、“深”、“镇”、“照”等,如果避讳那就非常麻烦,还不如就人性一些。
-----
网友解答:
-----
正德皇帝名叫朱厚照,按照古代避讳的原则,皇帝的名字臣下必须避讳,但是嘉靖皇帝却叫朱厚熜,不光嘉靖皇帝没有避讳,他们这一辈的人,也就是明宪宗的孙子包括朱厚炫、朱厚烨等二十多人以及朱棣一脉其他藩王后代的同辈人都没有避讳,都叫朱厚某,这个名字都用了一辈子。
之所以这样,第一是因为他们的名字是老祖宗朱元璋定下的,不用避讳。
为什么这么说呢?因为朱元璋登基后一共有二十六个儿子,考虑后代众多,为了防止将来分辨不清,不知道世系。朱元璋给每个儿子都定了二十个辈份,并且从孙子那一辈使用,并且规定最后一个字按照辈份使用金木水火土作偏旁。
其中第四子朱棣这一脉的辈份是高瞻祁见佑厚载翊常由慈和怡伯仲简靖迪先猷,到了朱厚照朱厚熜这一辈正好是厚字辈,而且下一字是火字旁。所以他们取名字不用避讳厚字。
其次,明朝对于皇帝名字避讳比较宽松,只要不把两个字连在一起使用就不必避讳。例如,朱元璋,元和璋只要不放在一起,单个字就不必避讳。所以朱厚熜自然不用避讳朱厚照的名字。
------------------
推荐阅读:
为什么流浪街头做乞丐大多是男士?美女为什么几乎没有做乞丐的?
如果农村土地施行统一流转你愿意把土地流转或有偿被征回集体吗?
《康熙王朝》中,阿密达大喊要砍掉康熙的头为父报仇,康熙为什么转身送给了他一把短剑?
上一篇:为什么中国只发现了一个陨石坑?
下一篇: 巴基斯坦和伊朗,哪个国家更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