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为什么会死?
人为什么会死?
-----
网友解答:
-----
© Getty Images
利维坦按:
作为有性生殖的物种,纵然有无数人在内心渴望着永恒的生命,但摆在每个人眼前的事实是:死期终将临近。“我们是性与死的孩子,”人类学家吕费耶(Jacques Ruffié)在《性与死》(Le sexe et la mort)中这样写道。于是,性和死亡的设定,也决定了死亡之于我们人类乃至所有有性繁殖物种所具备的优势:满足新个体的交配和基因散播。
通常,我们也认为死亡的过程是痛苦不堪的,但也有临终关怀的医生认为,死亡并没有我们想象的那般恐怖:临终者届时处于一种放松状态,他们呼吸时不会有意识地清理喉咙聚集的粘液和唾液。这时喉咙就会发出很响的声音(我们俗称的“垂死挣扎”)。但其实,医生由此会判断出临终者处于深度放松和昏迷状态。当空气经过肺部呼出呼进时,穿过喉头粘液的气泡发出这种声响。他们自己并无知觉。在生命最后时光还会出现一段浅呼吸。最后是呼出一口气,不再有进气。
在网易云音乐搜索【利维坦歌单】,跟上不迷路
Hear The Grinder Creak音乐:Faun Fables - Light Of A Vaster Dark
我们有一个新号【利维坦行星】,可以关注
生活于江河湖海中的各种神秘而奇妙的水生生物中,水螅是很容易被忽视的。它的名字(hydra:原指希腊神话中的九头蛇,此处表示水螅)来源于古希腊神话中那种能使头再生的蛇,是水母、海葵和珊瑚的淡水近亲。它有点像蒲公英的种子,有一个长长的身体,在其一端长有一簇触角,外观上没什么特别。
但是它们的一个显著特性,使其成为了生物学上的一个奇迹:它们可以再生。如果你把一条水螅切成很多块,每一块都会重新长成一个完整的新个体。
以古希腊神话中的九头蛇命名,淡水水螅具有非凡的再生能力。© Natural Visions/Alamy
它们的再生特性引起了生物学家的关注,因为他们正在寻找自然界中的永生线索。为什么这些物种似乎不会因自然原因而死亡?死亡难道不是不可避免的吗?
衰老,在20世纪中期被描述为繁殖和细胞维系之间的权衡。最初,生物体的身体利用其获得的资源来促使和保持我们的健康——也就是来维持我们的细胞。在童年和青少年时期,生物的侧重点在于维持生命,并尽可能地让自己变得强壮和健康。到了性成熟期以后,侧重点转向繁殖。因为对大多数生物来说,资源是有限的,所以它们可能会牺牲健康来繁衍后代。
(onlinelibrary.wiley.com/doi/abs/10.1111/evo.14442)
以一条游到上游产卵的大马哈鱼为例,它在产卵后很有可能迅速死亡。为了让自己顺利到达产卵地,大马哈鱼会不惜一切代价,而到达后,它就会立刻产卵。产卵后,大马哈鱼游回下游、再存活一年、并再次成功产卵的机会非常小,以至于自然选择永远不会偏爱这些个体。
© Dribbble
而无论出现什么情况,它们已经成功地传递了一次它们的基因。
但人们目前对生物死亡原因的理解要更具体一些。当生物体达到性成熟时,自然选择的力量减弱,老化过程开始,最终导致死亡。英国东安格利亚大学(University of East Anglia in the UK)进化生物学和生物老年学教授阿列克谢·马克拉科夫(Alexei Maklakov)说,可能这并不是为了给下一代让路,而是一种 “引人注目的利他主义”。
在我们的生命过程中,我们的基因会收集变异。有些是完全随机的,有些是我们的饮食或外部因素(如紫外线干涉)造成的结果。这些变异大多数是无用或有害的,只有极少数会有实际作用。
在性成熟之前,“任何降低生物体繁殖可能性的基因突变,以及使生物体在繁殖前死亡的基因突变,都会被强烈地压抑,”牛津大学人类学系的进化生物学家加布里埃拉·坎图里德斯(Gabriella Kountourides)说。然而,一旦一个生物体达到性成熟,它就能够将其基因传给下一代。在这一时间点上,自然选择的力量就减弱了。
从海洋逆流而上的艰辛旅程使大马哈鱼付出了巨大的代价,以至于它们在产卵后不久就死亡了。© GIPHY
以我们的产卵大马哈鱼为例。它已经做得很好了,能够进入成年期并进行繁殖。它的后代很可能也会有一个产卵的机会。如果我们的大马哈鱼在产卵前发生了基因突变,随机增加了它的寿命,即使这可能使它多活一年(尽管这不太可能),这些后代并不会比它们的兄弟姐妹有明显的优势。我们研究的(未发生基因突变的)大马哈鱼已经完成了一次繁衍。
从自然选择的角度来看,继续努力保持生殖后的健康并没有什么好处。因此,任何能够做到这一点的基因都不会受到选择压力的影响,从而导致它们变得更加有普遍性。“任何一个人都希望能长寿。但在这一点上,自然选择不会对它偏爱,因为这无法给下一代带来好处,”坎图里德斯说。
© SciTechDaily
不过,并不是所有的生物都像产卵的大马哈鱼那样极端。有些确实能多存活一段时间,以产生更多的后代。我们的DNA的大多数突变将产生负面影响或无影响。我们的身体能够修复一些这样的DNA损伤,但由于自然选择的微弱力量,我们这样做的能力会随着年龄的增长而退化。
然而,在生命的后期,衰老细胞可以在组织中积累,造成伤害和炎症,并且是有关高龄疾病的前兆。
但是衰老和死亡会以两种方式发生——由于弱自然选择而导致的负面突变的积累,以及可能有利于繁殖但对长寿来说却有负面影响的突变。
© MIT News
后者的一个例子可能是BRCA基因突变(BRCA:breast cancer的缩写,乳腺癌)。众所周知,这些会显著增加患乳腺癌和卵巢癌的风险,但也与携带突变的妇女生育率较高有关。
(pubmed.ncbi.nlm.nih.gov/21993507/)
因此,BRCA基因突变可能在生命早期提供生殖优势,然后在生命后期造成更大的健康风险。但由于性成熟后自然选择会减弱,生殖优势大于劣势。
俄勒冈州立大学(Oregon State University)的生物学家凯特琳·麦克休(Kaitlin McHugh)说:“无论在生命早期发生什么,其意义都会超过在生殖年龄之后发生的事情,因为生殖潜力才是真正重要的。”
而细胞衰老——即细胞的停止分裂,也是早期生命优势可能具备晚期生命劣势的另一个例子。衰老可以保护我们免受癌症的侵害,因为它可以防止有DNA损伤的细胞繁殖。然而,在生命的后期,衰老细胞可以在组织中积累,造成伤害和炎症,并且还是高龄相关疾病的前兆。
航拍图:绿色区域是潘多树的覆盖范围。© wikipedia
虽然大多数物种确实会衰老,但也有一些例外。例如,许多植物表现出 “可忽略不计的衰老”,而有些物种被认为可以活上几千年。一个特别奇怪的例子是犹他州菲什莱克国家森林(Fishlake National Forest in Utah)中的潘多树。这棵树实际上是一个由遗传基因相同的雄性柞树组成的群落,由一个根系连接。它占地超过100英亩(折合400,000平方米),估计重量超过6000吨。一些估算表明,它可能有超过1万年的历史。
(besjournals.onlinelibrary.wiley.com/doi/full/10.1111/1365-2745.12089)
(scholarsarchive.byu.edu/wnan/vol68/iss4/8/)
© Ciencia Infinita
水螅虫纲的不死水母(the immortal jellyfish)有另一种实现长寿的奇招——当面临受伤、生病或受到压力,它能够从成年状态恢复到早期的水螅型状态(即幼虫状态)。
“但有时,你还是会怀疑:这是同一个个体还是不同的东西?” 凯特琳说。
“还有一种说法是,一些物种随着年龄的增长而变得更加先进——被称为 “消极的衰老”——但这一证据很不充分,”马克拉科夫说。
他还说:“如果该物种的生态环境是这样的:由于某种原因,繁殖率普遍较低,或者你在生命的早期根本无法繁殖,这就改变了自然选择的运作方式。”这方面的例子可以在具有多个雌性配偶体系的动物中找到,例如海象或鹿。一只雄性可能控制着一整群雌性。这个群体的规模,以及他因此拥有的后代数量,可能会与他的年龄和体型成正比。因此,他的繁殖能力将不断提高。
马克拉科夫说,虽然有些物种确实可以随着年龄的增长而保持其生殖能力,但它们并不是真正的消极衰老的例子,那些声称如此的研究可能是有缺陷的。最终,海象将无法无限期地保持对其配偶们的控制。
© Yahoo News
但是,性可能的确在我们的衰老过程中扮演了一个奇怪的角色。根据伦敦大学学院的梅根·阿诺特(Megan Arnot)和露丝·梅斯(Ruth Mace)的一项研究,有规律性生活的女性更年期来得较晚。他们认为这是一个符合逻辑的例子——如果没有怀孕的机会,排卵所消耗的能量可以被身体的其他部分更好地利用。
(royalsocietypublishing.org/doi/10.1098/rsos.191020)
但是在动物界的其他地方,更多的生育能力似乎会加速衰老。例如,拥有更多后代的蝙蝠比那些后代较少的蝙蝠寿命更短。也许,只要有繁殖的机会,它们就会投入一切。凯特琳说:“在时间上存在着这种交易,在生命早期繁殖得非常好的生物在生命晚期就不那么好了。(再一次,我们的水螅也是此规则下的一个例外。它们的生育率似乎并没有在它们的一生中下降)。”
(onlinelibrary.wiley.com/doi/full/10.1046/j.1474-9728.2002.00020.x)
(www.pnas.org/doi/10.1073/pnas.1521002112)
还有一些物种,它们的寿命在两性之间有很大的不同。通常情况下,蚂蚁、蜜蜂和白蚁有一个国王或王后,与它们的不育工人相比,它们可能有很高的生育能力,而且寿命很长。在这个例子中,为什么繁殖的成本不会减少它们的寿命呢?答案可能是,蚁王或蚁后避免了工蚁所面临的大部分威胁,而且它们的两种生活方式有如此大的差异,以至于衰老的理论并不同样适用于它们。
(www.sciencedirect.com/science/article/pii/S1568163719301321)
有祖母在身边可以为家庭带来许多好处。© Brooke Fasani/Getty Images
那么,如果生殖对我们寿命有如此大的影响,为什么在我们许多人已经停止生育之后,人类还能活这么久呢?
祖母假说(The grandmother hypothesis)认为,让年长的亲属保持活力是很重要的,因为繁殖是一项成本高、风险大的工作。祖母可以通过对孙子的照料来确保她自己的一部分基因的生存,因此从自然选择的角度来看,更长的寿命可以带来优势。坎图里德斯说:“有祖母在身边的家庭有更高的生殖能力,也许是因为母亲能够专注于生育更多的孩子,而祖母则帮助抚养已经存在的孩子。”
(www.cell.com/current-biology/fulltext/S0960-9822(19)30008-9)
但是,由于孙子们只与祖母拥有25%相同的基因,他们与祖母的关系就像祖母与她的侄子和侄女一样(因此并不能带来特别长寿的效果)。
“这可能是因为在过去,没有足够多妇女能活到50岁,更不用说繁衍后代了。因此,50岁的女性繁衍后代的可能性是非常、非常低的。”马克拉科夫说,这就回到了老龄化的核心原则——生殖后的自然选择会减弱。发生在我们晚年的许多事情可能并不令人愉快——但也没有一股强大的进化力量来帮助我们免受其害。
文/William Park
译/Jichang Lou
校对/巴瑞
原文/https://www.bbc.com/future/article/20220805-why-do-we-die
-----
网友解答:
-----
人为什么会死?
<1>
世界上的万事万物,都有一个出生、成长、衰老到死亡的过程。大到天地宇宙,小到草木虫蚁,概莫能外。这是一个普遍的自然规律,也是唯物主义的一个主要论点。
人的机体,是由亿万个细胞组成的。而细胞又是有生命的。人体依赖细胞的不断分裂得以生存,细胞的分裂达到了一定的极限,分裂就会停止,这时候人就要死亡。
古代有许多人害怕死亡,用各种办法谋求长生。结果无一例外,求长生的人都要死亡,提供长生术的人也要死亡。
<2>
也有许多人并不是因为生理上的衰老而死。他们是因为其他的种种原因而提前死亡。
有的人生活贫穷,有病无钱医治,提前因疾病而死的。
有的人在各种灾难中,如车祸、溺水、山洪等,提前因意外而死。
还有许多人在战争、瘟疫、地震等灾难中提前死亡。
有的人因为行为不轨,触犯刑律,被法律处决,提前因罪而亡。
<3>
有些人虽然活着,但精神已经死了;有些人虽然死了,但精神却还活着。
有的人因为生活失意,失去了生的乐趣。“形如槁木,心如死灰,”再无作为,虽生犹死。
有的人为非作歹,残害百姓,人们恨其不死。这种人虽然活着,但在人们心中早已死亡。
另有一种人,道德高尚,舍己为人,虽然死了,但在人们的心中目却永远活着。
<4>
关于死亡的界限,最早以肺部呼吸是否停止为判定标准。后来以心脏是否停止跳动为标准。再后来,由于医学的发达,又以脑神经是否死亡为标准。
佛教认为:生死是可以轮回的,人生应该洗刷今生的罪恶,用以修炼来生。
道教看淡生死,认为生死都是一种自然现象。
儒家认为生死由命,富贵在天。人力不可强为。
唯物主义者认为,生命至上,人的生命是最宝贵的。人都是要死的。重在生命要活得有价值。
<5>
观代生命科学认为:生物的生命,也就是生物的全部成活期,应当是其发育期的七倍。
人类的发育期大约是18年,按照上面的公式计算,人类的合理寿命应当是120岁。
但是,由于自然灾害、疾病折磨、社会矛盾、心理负担、生活方式等诸种原因,很少有人能够活到这个年龄。
随着科学的发展进步,社会文明程度的不断提高,人的生理和心理素质不断增强,各种自然的、社会的、生理的、心理的负面因素不断减少,人类的生活越来越幸福,寿命也会越来越长。
2020年11月24日
-----
网友解答:
-----
人当然会死。
从生物学方面来说,细胞分裂限制于DNA的端粒长度,每分裂一次,端粒就减少一点点,到分裂大约50次的时候,DNA的端粒不再支持分裂,人的细胞开始老化而无所替代,器官衰竭,最终死亡。这个时间大约是120~170年。
从哺乳动物的一般规律看,哺乳动物正常寿命是青春期的5倍。人的青春期大约在25岁结束,所以人的寿命大约125岁。
从宇宙的规律来看,万物都有自生而发展而死亡的历程,譬如太阳,诞生之后的主序星阶段也就90亿~100亿年,然后就是一亿年的红巨星,爆发为白矮星,寿命大约1000亿年,最终丧失一切辐射出去的光源,冷却为死亡恒星残骸,黑矮星。
从热力学第二定理来看,在一个孤立的系统中,总会持续不断地使熵值增大。就是说,如果没有外力干涉,不管是生物还是恒星系统,最终都会成为无序、混乱的一片粒子汤,包括组成你我的原子。亦是说这么一个局面:万物,除非能找到脱离本宇宙进入更高层面的途径与方式,否则最终都会成为粒子汤的组成部分。
对宇宙来说,生命本身就是一种逆熵的反宇宙行为,因为生命是将散乱的粒子物质组建为有序的生命体,所以需要能量来对冲熵。当生命模式不能再支持负熵,则只能走向死亡。组成生物身体的原子也将再次归于散乱。
-----
网友解答:
-----
本侠喜欢《今日头条》的原因就是头条是个大乐园。
看到此问,我笑了半天(最少也有几个小时)。
答:据有关部门考古,推算,地球上自有人类以来,会说话的、不会说话的大约有好多好多兆了。近百年来,不足三十亿时,先后发生两次世界大战,双方毙敌人数谁说得清?
人,如果不死,地球上只有人腿,估计蚂蚁,跳蚤也无立足之地了[耶][耶]更不堪设想的是,不但水不够喝,说不定土都会被吃光,只剩下啃不动的石头[捂脸][捂脸]
-----
网友解答:
-----
人为什么会死?
为什么会有人生?假如没有人生,当然也就不存在人为什么会死?,这就是人生规律,或者叫自然规律,也叫丛林法则,弱肉强食,优胜劣汰,人为什么会死,又何尝不是?。
世界上只要有人,就会有生有死,生者朝气勃勃,早晨的旭日,死者暮气沉沉。傍晚的夕阳。我们必须承认生者伴随的是健康和谨慎,死者相伴的是病老和意外。人生自身的经历也不过是个由优到劣的过程、结果,任何人也难摆脱优胜劣汰,由生到死的客观规律。
人为什么要死,严格说来也是辩证法的胜利。无论是对立统一,量变到质变,还是否定之否定。细细想来,生与死既是相对对立而存在每一个人的自身,岂不是统一于一体。又是伴随年龄增加数量的变化,发展到质的突变而由生到死。又是生对无的否定而肯定的是存在,死又是无对有的否定而经历生時的丰富经历,难道不是否定之否定,螺旋式的上升变化。
因此人为什么会死。既是自然法则,又是伟人曾说过的辩证法的胜利。
------------------
推荐阅读:
下一篇: 巴基斯坦和伊朗,哪个国家更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