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秀清屡次突破清军重围,为何石达开被围一次就全军覆没?
杨秀清屡次突破清军重围,为何石达开被围一次就全军覆没?
-----
网友解答:
-----
石达开性格软弱,不能打硬仗。
-----
网友解答:
-----
我是萨沙,我来回答。
其实,杨秀清的才能远远强于石达开。
杨秀清从广西的转战,根本目的是为了寻找一个坚实的根据地。
从广西出发时,杨秀清只有几千兵力,不足以对抗广西的数万清军。
无奈之下,杨秀清率部北上,一路经过湖南,湖北,然后沿着长江顺流而下,经过安徽和江苏,攻占了防御空虚的南京。
由此,杨秀清在满清最富裕的江南建立了牢固的根据地,初期兵力就超过5万人。
即便杨秀清被杀,太平天国凭借这个根据地,还是坚持了10多年之久。
毕竟,浙江不但富裕,人口也众多。
可以说,杨秀清是很了不起的,他明白根据地的重要性,也明白流寇终究要完蛋。
但石达开就差了不少。石达开是军事战术高手,但缺乏战略眼光。石达开离开南京以后,始终没有建立一个稳定的根据地,让自己成为流寇。
在持续不断地作战中,石达开的几万大军逐步消耗,无法补充,更疲惫不堪。最终,到了四川大渡河边只剩5000人,然而最终全军覆没。
可以说,以中国之大,建立一个根据地还是难度不大的。在那个时代,中国很多地方几个土匪都能占山为王,何谈时代开的部队。
这说明,石达开缺乏一定的战略眼光,没有选择合适的地方站住脚。一说,这是因为石达开部将中没有军师。
当时只有张遂谋,赖裕新,傅忠信,余忠扶等几人跟着石达开离开,其中没有一名侯爵,除石达开亲族外,记载所知丞相仅一人,检点也只有三人,后来远征军中被提拔起来的的名将朱衣点,彭大顺,吉庆元,汪海洋,谭体元等,此时还都名不见经传,如朱衣点在天京事变时还只不过是个“将军”,是太平军佐将中最低的一级。
相反,石达开的嫡系大将,比如安庆张朝爵、陈得才,无为朱凤魁,彭泽赖冠英,潜山叶芸来,还有梁立泰,陈坤书,这些都是受石达开节制多年的旧部,也是安徽地方的主要将领,但他们都没有跟随石达开南下江西,其中如张朝爵、陈得才、叶芸来,陈坤书都是太平天国后期的栋梁之将。
说白了,石达开最多是将才,而杨秀清是帅才。
-----
网友解答:
-----
在太平天国,杨秀清的能力是有目共睹的,能居东王之位,必有非常之能力。石达开自天京出走后,一路自皖鄂赣湘一直打到太平天国的老巢广西,也是足可以独挡一面的大将。但是石达开为何强渡大渡河不成就遭致全军覆没?
在太平天国早期,因为建制还不够完整,统军打仗的也就那几个核心王。这其中属杨秀清能力最突出,而随着南王冯云山、西王萧朝贵在东征途中先后战死。石达开开始得到重视,至此长期在外带兵征战,军事能力得到了发挥。天京事变发生后,石达开与洪秀全的两个哥哥安王、福王关系不合,再加上洪秀全自入天京后耽于享乐,偏安一隅而不能谋图进取,石达开最终带着十余万太平军将士离开天京另辟根据地。
石达开出走,是天京事变的延续,这个为太平天国大业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匡国柱石,始终以大局出发,其出走神似三国时期姜维避祸沓中。天王对声望日涨的石达开本来就不是很放心,所以才安排两个无才无德的哥哥参与机要借以牵制排挤最后加害于石达开。石达开为了避免天国发生二次内讧,乃迫不得已于咸丰七年(1857年)5月离开天京前往安庆,此后便长期转战各地远离中枢。可以说,石达开的出走给天国带来了巨大的震动,但是他的出走,却也为太平天国开辟了更大的根据地。
石达开南下西进的目的很明确,那就是尽快占领经济发达,人口众多的四川,以此牵制大量清军缓解天京周边的压力。但是,他犯了一个致命的错误,没能好好经营群众基础深厚的黔滇桂三省,而是想着能北渡长江夺取成都据有四川,建立四川根据地以牵制清军,为此他先后四进四川,最终于1863年4月兵不血刃渡过金沙江,至5月,到达大渡河。此时清军还没追及,但石达开犯了一个致命的错误,并没有争取时间抢过大渡河。结果当晚天降大雨,大渡河水暴涨,船不能行。三日后,清军追及,列阵对岸 ,太平军多次多次抢渡不成,粮草耗尽,深陷绝境。
此时此刻,数万太平军仅剩5000多人,前后皆是清军,陷入了重重包围。石达开为了保全这些仅存的与他一同出生入死的太平军将士的性命,决定冒死入清营谈判,5000将士有3000人被清军收编。余下2000人于石达开被押送成都后都被清军屠戮殆尽,仅300余老幼幸存。6月23日,石达开在成都过堂受审后,被处以凌迟酷刑,临刑时,神色凌然,至死默不作声,观者无不动容,叹为“奇男子”。
19岁领千军,20岁封王,曾打的曾国藩差点跳河自尽。在太平天国,翼王石达开是神一般的存在,但是,一计既失全盘皆输。没有好好经营广西大本营,却转战清朝根基深厚的四川,最终身死军灭。
-----
网友解答:
-----
杨秀清不够狠!
从相关历史记载来看,杨秀清无论从政治才能、军事才能、个人魅力上都甩洪秀全几条大街。
杨秀清有很多机会干掉洪秀全!大家说了很多原因,其实原因就一个,杨秀清没有洪秀全下手狠。
如果让杨秀清再选择一次,洪秀全没有任何机会可言。
杨秀清是个大局为重的人,但他的才能威望在当时就是干一把手,当领袖的,太平天国放着这么现成优秀的人不推,反而自己内讧干掉一大波人,合该失败。
杨秀清的种种行为都是在为太平天国着想,反观洪秀全就一酒囊饭袋,但就这样杨秀清还是让他在酒囊饭袋上潇洒,只是后面有人挑拨离间,导致洪秀全的危机感,才导致洪秀全要出手。
当时的情况,杨秀清已经是事实的一把手,但他没有采取措施巩固和加强,以至于让人钻了空子。
当时的情形,洪秀全也习惯了骄奢淫逸的生活,习惯了杨秀清的主持大局,甚至于杨秀清假借天父让他下跪,也并不像大家说的这样洪秀全心里不服,应该来说还是比较逆来顺受的!洪秀全只不过想过过他的小日子。
谁对杨秀清不满,就是那些想钻空子的人,绝对不是洪秀全,这些人就是利用了太平天国两个领导问题,一个实权但影相不够,一个有影响但能力实权没有,才有了天京事变,导致的太平天国大伤元气。无论洪秀全还是其他将领事后盘点都是后悔不已的!
而这件事情最大的受益者是恰恰是满清。
-----
网友解答:
-----
这个问题很好。
不管对一支军队,还是一个人,总会遇到困难,如何突破重围呢?两位太平天国高级领导的事例给了我们很好的启示。
面对困难,内部是否保持坚强的凝聚力。
杨秀清面临围困时,积极鼓舞士气,凝聚人心。
太平天国运动早期,虽然一起行动的人动辄数万,但大多数是家属,实际上能战之兵,常常就只有几千人。这几千人还要照顾家属的行军速度,遭到清军的围困是常态。
我们以永安之围为例。当时,太平军虽然封王建制,牛逼轰轰,但是,战场形势上,却陷入到敌军的围困之中。
面对不利状况,太平军内部团结一致,纪律严明。杨秀清甚至抓住了一个危机将计就计,把太平军的士气充分提高了。
当时,周锡能被清军引诱,决定在内部寻找机会与城外清军里外合应,一举攻入永安。
杨秀清在察觉后,并没有立刻行动,而是暗地搜集证据,检查情况。然后,以“天父下凡”的名义抓捕周锡能等人。
由于杨秀清对周锡能的证据搜集清楚,以“天父”之口一条一条列出,让周锡能等人惊惧不已,他们也相信了“天父下凡”的神迹,由于害怕被处决后,继续遭到“天父”的惩罚,这些人在被处决前,居然现身说法,承认自己的错误,希望大家千万不要心生异志,要好好跟着太平天国奋斗!
封建迷信,绝非正道。早期或许能依靠这个鼓舞士气,取得突破,但长期依赖此路径,终究自欺欺人,遭到抛弃。
因此,早期的太平军即使面对极端不利的状况,始终能充满信心,坚决战斗下去。
这方面,石达开就略差了一些。
石达开面临困难时,奉行来去自由的主张,终于四散而去,各为”流寇“。
石达开在出走后,屡遭挫折,军心士气长期低迷。石达开此时依然表现出”深明大义“的姿态,奉行来去自由的思想,你只要不投清朝,或者回到洪秀全阵营,或者自己斗争,来去自由。
尽管这样的做法,使得石达开本人获得了大家的尊敬,但是,对一支需要不断面对困难的队伍来说,就是一个致命问题了。
石达开的来去自由,深明大义,虽然能获得部下尊重,但过于宽松的管理风格,最终导致队伍人心不定,军纪松弛。
面对困难时,最重要的凝聚人心,团结一致,忘却后路,努力向前。过于”人性化“的姿态,会使得队伍缺乏凝聚力,各怀打算。石达开鄙视迷信值得尊敬,但是也应该以自己的方式凝聚队伍,克服困难,而不是过于宽松地任其自由行动,最终自己和下属成为”流寇“,被各个击破。这是对自己,也是对下属的不负责。
在最后的大渡河边,石达开面临绝境时,依然把兄弟们的死活建立在敌人的”仁义“上。终于,让自己和兄弟们全部赤手空拳地葬送了生命。
石达开本人都曾经有”归隐山林“之心,石达开的最终败亡,跟他本人后期意志的不坚定有相当大的关系。领导者本人都想”归隐“了,下属怎么办呢?
面临围困,是否能有效争取外在支持,改善自己的生存环境
杨秀清:积极宣传自己的主张,争取百姓支持,分化、瓦解清军。
还以永安之围为例。在永安,太平军积极宣传自己的主张。不但获取了百姓的支持,还分化、瓦解了敌军。
当时,前来镇压太平军的清军,很多部众都在拿了清军的军饷后成建制地加入太平军。
石达开:军纪松散,未能积极争取当地少数民族的支持,最终陷入绝路。
石达开通过收买土司,很快抵达大渡河边。可是,由于仅仅只是简单收买,未能争取少数民族各级群众的支持,在清军重新收买土司后,大军迅速陷入进退无路的”绝地“。
事实上,后期过于宽松的石达开军纪松散,经常掠夺百姓。四川、贵州等地很多地区的人都遭到过太平军的劫掠,这些人,当然不会支持石达开!
红军在大渡河边遭遇的客观困难比当年的石达开更大。但红军坚持严明的纪律,坚持正确的民族政策,顺利突破大渡河,最终取得革命的胜利。
相比之下,后来的红军,就得当得多。他们在少数民族区域,以专业的宣传队宣传红军的主张,”天下穷苦百姓是一家“。他们明明手里有枪,却在遇到不明真相的彝族同胞袭击时坚持”一枪不开“的政策。对于少数民族地区的首领,红军也不仅仅只是送抢结交,刘伯承司令还和小叶丹把酒言欢,歃血为盟。这样的纪律,这样坚决的政策,又怎么需要担心敌军对少数民族同胞的离间和收买呢?
早期的太平军能够保持严明的纪律和组织性,尽管遭遇困难,不但能同心协力,争取一切可以争取的支持,顺利突围。而石达开的队伍,到后期纪律松散,人心涣散,连基本正常的军民关系都不能保持,又如何能顺利突围呢?
人生绝非一条坦途,总会遭遇重重围困。但如果能保持坚决的意志,积极争取可能的支持,我相信您总是有机会突围的。
愿您总能顺利”破局“,不断攀登人生的巅峰。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