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娜·卡列尼娜》堪称经典中的经典,但是我为什么读不下去,感觉很枯燥?
《安娜·卡列尼娜》堪称经典中的经典,但是我为什么读不下去,感觉很枯燥?
-----
网友解答:
-----
你读不下去就对了!主要是中国和俄国的文化差异审美情趣历史背景以及翻译水平等原因造成的。你读不下去的作品未必就不好,也不影响作品“堪称是经典中的经典”。你也承认它是经典中的经典,说明你是个诚实的人,值得点赞。
曾经有位教体育的赵副校长去听钱老师上的一节高三物理课。评课的时候副校长说:“钱老师,你的这节课……唔,怎么说呢?嗯……我没听懂”。有位不信邪的孙老师立刻反驳道:“你听不懂就对了!”全场顿时一片哑然。本校的老师都知道,这位副校长是文革时期毕业的高中生,后来上大专体育教学专业。这样的人能听懂现在的高三物理课,那真是咄咄怪事!
有点扯远了,回到正题上来。你读“经典中的经典”《安娜•卡捷琳娜》觉得枯燥无味,读不下去,是不是有点像那位副校长听高三物理课呢?然而,你比那位副校长高尚,因为你不装不做作,实话实说,为你点赞!
-----
网友解答:
-----
《安娜卡列尼娜(1873一1878)是俄国大文豪列夫托尔斯泰最具代表性的长篇小说之一,说它是世界文学中的瑰宝,也毫不过份,问世一百多年来,吸引着一代又一代读者的目光,赢得了广泛的赞誉。
《安娜卡列尼娜》这部小说的主要意义在于,安娜追求个人爱情的悲剧,十九世纪六十年代俄国上流社会的生活一一客厅(沙龙)的交际,盛大的舞会,戏院,赛马等等一系列社交活动…:…。
而这些十九世纪俄国生活的画面,对于中国读者而言,特别是对生活于21世纪的中国人来,的确是十分陌生的,因而也是难于理解的。这在阅读的吋候碰到的难点也不在少数,不仅读《安娜卡列尼娜》是如此,在读其它外国古典文学名著时,也同样会碰到类似的尴尬,感到不理解,难以读下去,甚至会觉得枯燥乏味,啰嗦烦琐。这种对异国文字的厌倦,产生的主要原因还在于原先的阅读定势积累和习惯了的文字表达方式。
你是熟悉中国文学的,或者你长期以来最喜欢的是通俗小说,奇侠传奇小说,科幻魔幻小说……,这久而久之,就养成了习惯,就积累下了阅读的经验,对汉语言文学的直白,简洁,通畅,甚至对故事的叙述方式,情感的表达,有了一种得心应手的把握。而当你带着这先入为主的阅读体会,第一次去阅读外国文学名著的汉语翻阅文本的时候,怎么不会感到隔阂陌生,格格不入呢!
再说文学,有高雅与通俗之分。高雅文学有时又称纯文学,美文学,严肃文学,是一种典雅精致的,具有较高的思想艺术价值们文学,主要服务于文化修养较高的阅读者,而通俗文学,又称大众文学,是一种通俗易懂,流行畅销的文学类型,富于娱乐消遣的功能。它们分别满足着不同层次读者的不同需求。当然高雅与通俗之间,不存在先天的壁垒,它既是有所区分,也意味着互相渗透,融合汇通。应该看到,高级艺术是可以吸引广大的,具有初步文化的读者群,而通俗艺术也可以取悦于文化要求高,具有审美眼光的读者。这说明各个读者的需求是多元复合的,读者的兴趣具有广泛性,深入性的特点,关健是读者们要不新总结经验,提升自已的品位,增强对阅读的信心,突破旧的习惯方式,把阅读的期望值上升到更高的审美把握上来。
尽管在文学的接受上,不同读者会对同一作品作出不同的审美反应,甚至得出完全相反的审美评价,其原因还在于读者审美心理的差距,除了所受的教育,社会层次的不同,关健还于读者的阅读储存和知识上的局限。由此可见,读者在文化知识,历史知识,文学修养上的不断增进扩展,是十分重要的。
其实,要看通,弄懂一部文学名著,除了在文学修养上下功夫外,关健在于反复熟读,把握好内含。在文学史的指导下,掌握好作品的历史背景,作者的创作的风格情趣及语言叙述。深入体会作品的艺本蕴涵,这並不是难事。古语云:“读书百遍,其义自见",这是珍言!
《安娜卡列尼娜》决不是"枯燥乏味"的一部书。它具有家庭史诗一般的深广,独具风格的心理刻画,诗一般的抒情艺术。无论在场景设置,人物形象塑造,大自然美的生动描绘等艺术上,堪称完美。是世界第一流的艺术珍品!
-----
网友解答:
-----
和你一样,读俄国一些作家的作品,就像翻开一本天书一样。
无论是托尔斯泰的《复活》《安娜卡列尼娜》还是《战争与和平》以及作家屠格涅夫的《猎人笔记》、《罗亭》、《贵族之家》、《前夜》、《父与子》等等。
都会让我们在阅读的路上望而止步,究其原因,首当其冲的是俄国人的名字。一串犹如豆腐泡似组合在一起的名字,将其它的语句连在一起,密密麻麻的最终混淆到不知所云,不知所措。
有时候,我们在读俄国文学作品时,常常被那些臃肿冗长的名字绕进去,它就像一团乱麻,不仅扰乱我们阅读的目光,也繁乱了我们阅读里的思绪。使得阅读成了一场在泥泞的山路上艰难旅程。
纯文学的语言无论是词句,语法和表达上,都有着非同寻常的严谨,冷峻和漠然。它不同于网络文学,在口语化的表达中竭力讨好阅读的习惯。
而像类似于托尔斯泰的《安娜卡列尼娜》之类的文学作品,更是将文字带到了一个没有阅读情绪色彩的规整和严谨中。
现在俄国作家的文学作品,都是上个世纪早期的一批翻译家翻译过来,多少有些老学究的味道。
我们没有阅读过原著的母语版,因而无从知晓《安娜卡列尼娜》的母语写作风格。
但是,如果我们能克服阅读起初的障碍,会发现,随着阅读的深入,一部优秀的文学名著所散发出来的艺术感染力,像宽广深沉的大海,以博大的胸怀将你深深地揽入怀中,给你带来无与伦比的艺术魅力和震撼。
托尔斯泰论文学。他写道:艺术家的目的不在于无懈可击地解决问题,而是要促使人们去热爱无限丰富、永不枯竭的生活。
能在《安娜卡列尼娜》中看到生活,无疑让阅读回归到阅读。
-----
网友解答:
-----
最近刚读完《安娜·卡列尼娜》(草婴译本),700多页的大部头,前后花了两周时间才看完。
先说下个人的阅读感受
一是书确实厚重,人物多,而且俄国文学的一大特点是人名太长,简称和全称差异有点大,一不小心就会弄错。
二是小说分成了两条线来写,一条是安娜与伏伦斯基,另一条是列文与吉缔,两条线的叙述不断转换,有时会产生一种“割裂感”:明明在讲安娜的故事,怎么又跳到列文那儿去了呢?
三是由于小说成书于19世纪后期,当时的沙俄社会正在经历巨大变革,列文、卡列宁、伏伦斯基等人,都在经历时代的变迁。但作为100多年后的读者,对这一段历史未必了如指掌,所以在阅读过程中,不免会无法理解书中人物的一些对话和思考。
虽然读的过程中会遇到些困难,通篇读下来之后,还是会觉得很有收获,托尔斯泰塑造人物的能力一流,情节铺排和细节对应上,也安排得十分精妙。
托尔斯泰写安娜的命运,她的人生轨迹改变始于在火车站遇到伏伦斯基,本是浪漫的一见钟情桥段,却看到道工惨死于火车轮下,这为整个故事蒙上了一层黯淡的阴影。
到了结尾部分,我们会发现,安娜同样选择了卧轨了结自己的生命,当年相逢时的插曲成了最终命运的隐喻,彼时是爱情萌发的起点,这时却成了一种痛苦的诅咒。
对于安娜动人心魄的美,托尔斯泰没有直接去描写,而是透过伏伦斯基、吉缔、列文等多个人的眼睛,去写她令人心醉的神韵。
至于列文和吉缔的故事线,他们的爱情虽然遭遇坎坷,但两人真心相爱,婚姻生活十分幸福,与安娜的婚姻形成了鲜明的对比。更重要的是,列文的身上,有作者托尔斯泰的影子。托尔斯泰写列文,在一定程度上是借这个角色来表达自己对社会、对时代、对农奴制度等的思考,以及旧贵族走向没落的必然结局。
关于读不下去的问题,个人有几点小的经验,可以供您参考。
第一,不妨先找来电影版《安娜·卡列尼娜》来看,熟悉了故事线的基本走向,头脑中对人物有了基本的形象,再来看书,可能会更容易读进去。
第二,先做一些阅读前的基础工作,比如了解一些托尔斯泰的生平和思想观念,19世纪后半叶的沙俄历史等“周边信息”,为读书构建一个信息背景体系,可以有效减少阅读中的陌生感。
第三,和很多经典名著一样,《安娜·卡列尼娜》这样的小说读起来确实不轻松,没有读畅销小说时一目十行的畅快感。它需要我们静下心来,沉浸到小说人物的世界中去,如果能用心读完,相信一定会有很多收获。
-----
网友解答:
-----
主要原因,应该是没有沉下心来。
一些情节确实有点太细太啰嗦,好在这类情节的篇幅都不是很长。和雨果的一连好几十页铺陈渲染相比,已经是对普通读者很友善了。
这书总体上看,情节性趣味性还是很强的。甚至一些琐碎的章节,一些和情节主线关系不是很大的内容,如果仔细去品味,作为一个相对独立的篇章,也是很有趣的。
同是托尔斯泰写的《战争与和平》篇幅略长,人物关系更为复杂一些。读起来也有类似的感觉,既冗长疲惫,期盼赶紧结束,又会遇到一个接一个的惊喜,到最后意犹未尽。
越是面对那些令人望而生畏的大部头名著,就越是要平心静气。要相信,盛名之下,必有其过人之处。
不建议求多求快,抱定一本仔细去品读,进一寸有一寸的欢喜。
------------------
推荐阅读:
打败美国注定天方夜谭?为何说军事强大的俄罗斯不可能挑战美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