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一语文文言文的学习方法和技巧有哪些?
初一语文文言文的学习方法和技巧有哪些?
-----
网友解答:
-----
本人愚钝,初中没毕业。读写古文绝不犯难。方法就是多读多背,勤能补拙。
-----
网友解答:
-----
谢邀!
初一的文言文,或者说是初中的文言文,学习起来是有方法和技巧的。
首先,文言文的这些常见单字词是需要集中去记忆的。建议顺序是这样,先找一篇文章,看文言字词的注释,然后对应到文中,看能够翻译出文中所对应的句子。(一般都有译文,可以对照着检验)如果可以,你们说明这个文言生词的意思就掌握地比较好了。如果不能翻译出来,那么就说明要么是其他文言生词的意义没有掌握好,要么就是对常见的文言句式还不熟悉。初中文言常见的需要掌握的生词如”故”,表示所以、之前等,“者”表示“……的人”等等。这些初中常见的文言生词,可以集中记忆。
其次,是要了解文言文中常见的句式,比如被动句,判断句等。还有,像是一些固定的用法,也可以和句式一起来记忆。比如“为……所”、“……者,……也”等等,熟识这些句式,阅读起文言文来就很轻松了。
至于一些比较生涩的地名、官名、星宿等等,初中文言文涉及的很少,就算出现了也会有注释,不会影响阅读。这里也就不赘述了。
综上,学好文言文,一是文言实词的记忆,二是文言常见句式的熟悉。做好这两点,就能够学好文言文。在考试中,无论是单选、判断还是翻译,都能够得心应手!
-----
网友解答:
-----
学习初一文言文,我提几点建议:
一、文言文的基本知识必须掌握,只有日积月累,才能为以后学习文言文打下扎实的基础。
一般来说注意这几个方面:一词多义,古今义,词类活用,通假字,特殊句式,固定成语。
对于文言知识必须牢记,而且学会一定要学会整理,让知识系统化,这有助于记忆。
二、文言文必须会读会译,然后达到理解。读时要把握好节奏语气。文言文不懂节奏容易读破句,破句有碍对句意的理解。读的次数多了意思慢慢也就懂了。对文言文的理解还需结合时代背景,做到准确掌握。
-----
网友解答:
-----
孙庆国试答:初一语文文言文怎样学好?
我没学《黔之驴》一文的时候,还不知道什么叫古文。饱读诗书的伯父,边翻看我《语文》教科书,边自言自语说,他们入私塾的时候,就是背诵《三字经》《千字文》开始的,背下来以后,慢慢地都懂了。
说者无意,我就按着他的做法,从《黔之驴》《狼》开始背诵,一直坚持这样做。“慢工出细活”。不管什么级别的考试,凡是涉及古文知识的,我从来都不担心。
除了背诵全文,在练字的时,就抄写古文课文的词语注释。这样能够杜绝考试时,不会发生古诗词句默写出现“提笔忘字”失分情况。
-----
网友解答:
-----
要想阅读与众不同的回答,敬请关注“下水诗文”。
谢谢邀请。初一是学习文言文入门的一年,打基础的一年,对于中学阶段六年的文言文学习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现行的部编语文教材,初一学年的上下两册对文言文在编排上有两个特点:一是分散,就是六个单元中几乎每个单元都有一篇,不像初二初三那样集中编排在两个单元里。二是比较简短。这是符合初一学生的年龄特点和认知规律的。
我认为初一学习文言文,总起来说有三个方法技巧,以《狼》为例说明:
一、反复诵读。诵读是学习文言文的基本功,也是重要方法。反复朗读就是在初步理解的基础上一遍一遍地读,以致熟读背诵。反复朗读才能逐步加深理解,获得比较牢固而丰富的感性知识。学习一篇文言文,首先要通读全文,初步了解大意;然后借助课下注释、工具书,学习生字生词、难以理解的句子,要逐句逐段理解内容;最后理解全文内容,把握文章主旨。读多了,读熟了,理解也随之加深了。熟读可以加深理解,理解了的东西,记忆才会牢固。诵读必须读准字音,把握句读(不读断句)和节奏,读出语气语调,这样,也就读出了感情。例如:复投之,后狼止/而前狼又至。骨已尽矣,而两狼/之并驱如故。
二、充分利用课下注释。
文言文都有比较多而详细的注释,包括课文的出处、作者简介、时代背景、重点难点词语解释、重点疑难句子的翻译等等,学习文言文一定要反复阅读、识记这些东西,因为这是最基本的内容之一,是理解课文的基础和前提。例如:【两狼之并驱如故】两只狼像原来一样一起追赶。并,一起。驱,追随、追赶。如故,像原来一样。
三、掌握词句规律。
一切事物都有它的规律,掌握了规律认识起来就会省时省力,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学习文言文也不例外。哪些规律呢?
1.实词规律。
文言词语以单音节词为主,这是它的特点,也是与现代词语最大的区别。
文言实词包括名词、动词、形容词、数词、量词。在文言文中,实词的数量比虚词多得多,学习文言文,最应该下功夫的是尽可能多的掌握文言实词的词义,只有积累了一定数量的文言词语,才有可能比较容易地阅读文言文。文言实词(词义的扩大、缩小、转移、褒贬色彩发生变化等等尚早一些)有什么规律呢?
(1)理解、翻译的时候,要变成双音节词,或是多音节词。例如:去——离开。
(2)有本义、引申义、假借义。例如:去——离开(本义);除去、去掉,相距、距离,失去、舍去,等等,是引申义。
(3)数词后面没有量词。一(个)屠(户),两(只)狼,一(只)狼。
2.虚词规律
文言虚词包括副词、介词、连词、助词、叹词和代词。虚词的词汇意义比较抽象,但是,它有表达语气、组织实词等多种语法功能。文言虚词,特别是常用虚词在文言中出现的频率比较高,用法比较灵活。阅读文言文,要善于辨析虚词的意义和作用,才能更好地理解文章内容和作者的思想感情。常用虚词在文言中有哪些规律呢?
(1)用于句首或句中,表示句子意思的某种关系。例如:而——表转折关系,却,可是。之——结构助词,的;代词,它(们),指狼;用于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等等。其——代词,指屠户,也指狼;哉——表示疑问语气;
(2)用于句末,表示某种语气。矣——表示陈述语气;耳——表示陈述语气;
也——表示陈述语气。
3.通假字现象。
古字通假是文言文中普遍存在的现象。在古代,因为音同或者音近的关系,一些字往往同其他一些字通用,这种文字在使用中互相代替的现象叫做“通假”字。“通”是通用;“假”是借用。识别通假字不一件易,时代越早的文言文,通假字的识别就越困难。对于初学者来说,掌握通假字的办法就是识记课文中的通假字,把它们积累起来。《狼》中的通假字有:止(有剩骨)——通“只”,只有。
4.一词多义现象。
文言文中一词多义现象很普遍,有些词多达四五个或更多意思,给我们的学习带来一定的困难。名词的意义往往比较单一,动词的意思比较复杂。前面我们提到了词的本义和引申义、假借义,但是,一个词只有一个本义,其他都是引申义或假借义。为此,我们要有意识地作好积累和整理,只有积累多了,遇到多义词才可以比较准确地选择义项。例如:驱——使马奔驰(本义);引申为驱逐、驱赶,又引申为狂奔、快跑、飞奔。此外还有强行、逼迫之意,如驱使、驱遣。
5.词类活用现象。
文言中有些实词在句子中临时改变了它的语法功能,词的词义发生了一定的变化,这就是词的活用。如果一个词已经活用成了别的词,我们还按其原来的用法去解释,就会讲不通。因此,掌握词类活用的基本规律,结合具体语镜,分析其用法和理解其意义,对我们学习文言文来说很重要。《狼》的词类活用有两种情况:
(1) 名词作状语。
在古代汉语中,名词常用作状语,直接修饰、限制动词谓语,表示动作、行为的状态、方式、处所、凭借的工具等。例如:
①其一犬坐于前。“犬”在句子里就是“像犬一样”的意思,作状语,表示动作、行为的状态。这种用法在现代词语中还保留着,大家只要一注意就会发现“蜂拥”的“蜂”、“雀跃”的“跃”、“蚕食”的“蚕”与“犬”的用法一样。这样一联系,名词作状语也显得不太难了。
②意将隧入以攻其后也。“隧”,通道,这里作状语,“从通道”的意思。
(2)名词用作动词。
名词活用作动词后,就具有动词的语法特点,不再表示人或物,而是表示与这个名词有关的动作、行为。例如:
“一狼洞其中”中的“洞”,在句子中就是“打洞”的意思。
另外,像动词、形容词、名词的使动用法,形容词、名词的意动用法等,同样需要积累,兹不赘述。
6.古今异义现象。
这种情况,是因为时代的变化所致,一个词语,在某一个时代,是这么一个意思,几十年或几百年之后,这个意思消失了,又产生了一个或几个新的意思,造成了古今不同意义,这就是古今异义词。古今异义词在文言文中还以复音词为多。《狼》中有“几何”这个词,课文中的意思是“多少”,现在的意思是“几何学”。
7.特殊句式现象。
文言常用句式主要是省略句、判断句、被动句和倒装句四种句式。
(1)省略句。文言文语言精练,往往省略一些句子成分,常见的有以下几种情况:
①省略主语。包括承前省、蒙后省、自述或对话省。例如:(屠)方欲行,(屠)转视积薪后。省略了主语。
②省略宾语。例如:屠惧,(屠)投(之)以骨。——省略了主语和宾语。
③省略介词“于、“以”。例如:一狼洞(于)其中。——省略了介词“于”。
(2)判断句。
判断句是对事物的性质、情况、事物之间的关系作出肯定或否定判断的句子。在现代汉语中,一般要用判断词“是”表示判断,而文言中的判断句一般不用判断词,而是直接用名词或名词短语作谓语表示判断,并且往往借助某些助词、语气词、副词来表示或加强判断语气。基本形式是:······者······也。——“者”表示提顿,“也”煞尾。
(3)被动句。
被动句的主语不是谓语动词所表示的行为的发出者,而是行为的接受者。文言中,常常借助一些介词、助词来表示被动。初一比较少见。
(4)倒装句。
文言中,有些句子的语序和现代汉语里相对应的句式不同,常见的有主谓倒装句、宾语前置、定语后置、状语后置等情况。例如:屠惧,投以骨。——“以骨”是状语后置。
四、掌握文言文翻译的基本方法技巧。
文言文翻译的基本方法可归结为增、调、留、换四字。
第一、增。增补省略的成分和量词,以便正确理解文意。例如:屠惧,投以骨。——“投”后面省略了宾语“之”,指两只狼。——屠户害怕了,就把骨头扔给(它们)。
第二、调。对宾语前置、定语和状语后置、主谓倒装等,翻译时对原文进行调整,使之符合现代汉语词序特点。例如:屠惧,投以骨。——“以骨”是状语后置,意思是“把骨头”,翻译时调动词谓语的前头。——屠户害怕了,就(把骨头)扔给它们。
第三、留。“留” 即保留原文不译,如国名、地名、人名、官名、朝代名、帝号,以及某些典章制度的名称和度量衡标准等,均不译。
第四、换。汉语经历了几千年的演变,许多文言单音词不能在现代汉语中灵活运用,只能充当双音词的一个词素,翻译时就要用现代汉语中词义相同或相当的词语去替换文言词语。例如:屠惧,投以骨。——“屠”,现在是屠户,“惧”,现在多用“害怕”,“投”现在多用“扔”,“以”在这里现在是“把”,用现在的词换下来就是——屠户害怕了,就把骨头扔给它们。
以上所说的“增”、“调”、“留”、“换”的翻译方法,不是各自独立的,在具体翻译过程中,它们是相互关联,交并运用的,不能截然分开。
五、结合时代背景,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
任何一篇作品都是生活的反映,都渗透着作者思想感情。学习文言文同样需要我们结合时代背景理解作者的观点。
蒲松龄(1640-1715),清代文学家,出生于一个逐渐败落的中小地主兼商人家庭。19岁应童子试,接连考取县、府、道三个第一,名震一时。以后屡试不第,直至71岁时才成岁贡生。为生活所迫,他除了应同邑人宝应县知县孙蕙之请,为其做幕宾数年之外,主要是在本县西铺村毕际友家做塾师,舌耕笔耘近40年,创作了著名的文言文短篇小说集《聊斋志异》。他同情人民疾苦,憎恶贪官污吏,他把贪官写成牙齿尖利的老虎,把衙役写成吃人血肉的狼;
《狼》形象地揭露狼的吃人本质,凶狠狡诈的特性,表现了对豺狼不能抱有幻想,不能怯懦退缩,只能勇敢机智地把它们杀死的主题思想。从这个故事,我们悟出一个正确的道理: 对于像狼一样的恶势力,不能屈服,不能幻想,妥协让步。必须敢于斗争,善于斗争,才能取得最终的胜利。
学习文言文,要多读多积累。
------------------
推荐阅读:
下一篇: “说曹操,曹操就到”是怎么来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