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庭死,则明亡矣!”清朝统治者为什么给前明大将如此高的评价?
“传庭死,则明亡矣!”清朝统治者为什么给前明大将如此高的评价?
-----
网友解答:
-----
因为孙传庭手里,掌握着明朝最后一支机动军队。这支军队可以说是,明朝倾尽最后所有的财力物力,所建立的最后一支强兵。在整个中原地区即将被李自成一鼓而下的情况,崇祯没有办法,只能抽调孙传庭手里的兵马,进入中原地区平叛,那怕知道孙传庭手里的军队,缺乏粮草后勤和训练。但是崇祯手里已经没有多余的精锐兵马可以抽调了,中原地区如果丢掉,就会严重威胁到明朝的最后生命线“漕运”。
-----
网友解答:
-----
孙传庭一生征战沙场死,马革裹尸还。他用实际行动诠释了忠诚二字的全部意义。
崇祯十六年,监师孙传庭固守潼关天险,镇守大明王朝的最后一道屏障,与农民军李自成形成对峙。
但是崇祯的催战令一日数发,孙传庭迫不得已,率10万疲惫之师,出关迎战数倍于己的李自成。最后在汝州惨败,明军战死4万余众,潼关失守。
孙传庭率残部向渭南撤退,李自成一路追杀,孙传庭陷入绝境。
面对如潮而来的敌人,孙传庭面无惧色,“持矛瞋目呼狂贼”,勇敢地冲向敌阵,英勇战死。
(孙传庭剧照)
“传庭死,而明亡矣!”为什么后人对孙传庭有如此高的评价?
一,孙传庭是大明朝的擎天柱石。
孙传庭文武兼备,足智多谋,是一个不可多得的军事奇才。
万历四十七年,孙传庭中进士,担任永城知县,后升为吏部验封主事及稽勋郎中,因不满阉党魏忠贤专政,辞官返乡。
1636年起,孙传庭开启了他的戎马一生。
他带领秦兵生擒高迎祥。
崇祯九年,孙传庭自荐陕西巡抚,专职负责对付农民起义军。上任伊始,孙传庭自筹粮款,招募兵马,训练出了一支极具战斗力的血性之师—秦兵。正是这只虎狼之师,在其后的历次战斗中屡立奇功。
此时,农民军首领高迎祥准备从汉中进攻西安,受到孙传庭的强烈阻击,高迎祥屡功不下。于是,农民军转道子午谷,准备直入西安。
孙传庭早有准备,在子午谷设下重兵,伏击高迎祥。战斗异常激烈,秦兵勇猛顽强,以一当十,最终全歼农民军,活捉高迎祥,解往北京,高迎祥最终被凌迟处死。
(李自成进京)
他配合洪承畴大破李自成。
崇祯十一年,孙传庭与洪承畴在潼关埋伏重兵,引诱李自成孤军深入,打了农民军一个措手不及,最后李自成带领仅剩的18人仓皇逃窜。
这一战,孙传庭几乎荡平了农民军,取得完胜,将“关中群盗悉平”。
二,孙传庭忠君爱国,忍辱负重,独立苦撑大明江山。
他蒙冤入狱。
崇祯十二年,清军入侵,崇祯下令各路兵马驰援京师。由于孙传庭主张力战,和投降派杨嗣昌及高起潜素来不和,受到杨嗣昌的排挤打压,千方百计阻扰孙传庭入朝觐见崇祯。孙传庭只好告病,崇祯听信谗言,罢免其所有官职,将他逮捕下狱。
在孙传庭入狱的几年中,李自成乘机做大,兵力发展到数十万,占领河南。明朝束手无策,无人能挡。
他忍辱负重,再度出山。
崇祯十五年,李自成第二次围攻开封,崇祯在无人可用的情况被迫启用孙传庭。
孙传庭以江山社稷为重,又一次义无反顾地扛起了阻击李自成、挽救明朝的重任。
但此时的情形已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孙传庭一手调教的秦兵已尽数遣散;农民军今非昔比,日益强大;明朝因两线作战,国库早已枯竭。
孙传庭在一无粮饷,二无军队的情况下,苦苦支撑,全力抵抗李自成的进攻,在柿园之役和郏县之战中均告负。
这两场战役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直接决定了明朝的命运,并最终导致潼关失守,孙传庭战死。
三,孙传庭是明朝的最后一根柱石。
曾经的崇祯,猛将如云,良才济济。如孙传庭、袁崇焕、洪承畴、卢象升、孙承宗。随便挑出一个,都是能委以重任的大将,他们既能内平叛乱,又可外御入侵。
但是,他们的结局是怎样的呢?
袁崇焕,遭清人离间,最终被崇祯以叛国罪凌迟处死;
洪承畴,在松锦大战中因粮草不济,被迫降清。
卢象升,在巨鹿大战中同清军激战数月,因杨嗣昌拒给粮草,高起潜不施援手而以身殉国。
孙承宗,以76岁的高龄率家人死守高阳,拒不投降,被多尔衮绑在马尾巴上拖死。
(崇祯自缢而亡)
这些人的死,崇祯难辞其咎。
他急功近利、刚愎自用。不听良言,屡次催战,又无法保障后勤,致使明军陷入绝境。
他用人不当,听信谗言,妄杀忠良,致使忠臣受难,含冤九泉。
当崇祯将自己挂在北京煤山的那颗歪脖子树上的时候,仍然至死不明 ,将亡国之罪归咎于他的臣子:“诸臣误朕也,国君死社稷,二百七十七年之天下,一旦弃之,皆为奸臣所误,以至于此。”
-----
网友解答:
-----
其实这句评价真的非常中肯,因为就当是大明的情况来看,除了孙传庭挡得住李自成,别人都没这个希望了。
1642年,李自成在河南扩大势力,并且击败了曾经重创自己的左良玉部,当时大明最后的精锐只有三支,一支是守在关外宁远孤城的吴三桂,用兵近五万,却因为受到满清的威胁,半步不敢妄动。孙传庭原来的秦军主力在松锦大战中被全部歼灭(作为大明当时战斗力第二强的军队,秦军在松锦大战中的表现还可以,一度击退镶黄旗的骑兵,最后被围攻全灭),赦免后重新重用,在陕西训练新军数万。左良玉被李自成在朱仙镇击溃后,一路逃到武昌,开始扣截商船,逐步扩大军队,有了军阀作风,基本上不在听朝廷指挥。
一个不能调,一个调不动,所以大明军界唯一的希望就只有孙传庭一人了。其实按照孙传庭本来的意思,只要自己固守陕西,李自成就不敢进攻北直隶。因为李自成在河南根基不深,一旦离开河南,很有可能被孙传庭和左良玉夹击,到时候李自成就有可能功亏一篑。然而崇祯皇帝并没有这点军事觉悟,他觉得李自成就是奔着自己的皇城来的。所以他才不管你孙传庭的治兵方略,也不管你孙传庭的兵是不是新兵,反正你孙传庭不出动就是拥兵自重。然后就是孙传庭没有左良玉那么兵油子,只能奉旨讨贼,最后落得个全军覆没。
孙传庭是大明当时最后的军事人才(南明不算),他一死,大明在中原真心是没了可用之人,崇祯所能等的,就只有末日的到来了。所以电影《大明劫》的名字起得确实合题:传庭死,大明亡;传庭败,大明劫。
-----
网友解答:
-----
大明之亡,有云亡于万历,有云亡于天启,在杜少看来,就是亡于崇祯。他接手的大明,虽已日薄西山,但是并非没有挽救的机会。可崇祯皇帝,是一个突然接班,没有接受过接班人培训,又刚愎自用、 猜忌成性的君主。虽然他勤政,但是匪越剿越多,关外越打后金越强。最令人气愤的是,明末不乏有识之士、将帅之才,却一个个横死。这些人的死,其实都是被崇祯皇帝坑死的。说崇祯皇帝是昏君,可能过分了,但绝对是庸主。今天,就来说说“一人身死、天下震动”的卢象升。这是位悲情人物,不仅身死,死后还遭诬陷,其遭遇处处透漏着崇祯皇帝的昏庸无能。
崇祯皇帝
一.文武双全的大明进士,外号“卢阎王”
卢象升是天启二年的进士,虽说是个文人,但是却武艺精湛,力大无穷。崇祯二年,皇太极率领清军绕开袁崇焕的宁锦防线,借道蒙古进攻大明都城北京。此时,已经是大名知府的卢象升,自募一万人马入援京师,从此开启了军旅生涯。崇祯三年,升任右参政的卢象升统大名、广平、顺德三府兵力,因五代时期大名府又名天雄军,故号“天雄军”。天雄军练成后,即奔赴前线剿灭以高迎祥(当时李自成还是高迎祥手下将领)、张献忠的农民起义军。天雄军人数不多,仅2万人,但动辄就打败20万的农民军。数次下来,农民军闻卢象升而丧胆。不得不说,明末之时,明军还是很有战斗力的,农民军在初期根本就不是官军的对手。战场上,一般都是几千官军追着几万农民军打。卢象升一般手持战刀,冲锋在前,锐不可当。由于卢象升皮肤白皙,农民军给他起了个外号“卢阎王”。崇祯八年,卢象升以兵部侍郎身份,总理东南五省军务,赐尚方宝剑,与高迎祥、李自成的三十万军队展开决战。农民军大败而归,闯王高迎祥一度销声匿迹。就在农民军渐平之时,卢象升被任命为宣大总督,北上抗清。
天雄成军
二.崇祯想议和,卢象升主战
明朝有九边重镇,军官为明军级别最高的九大“总镇级别”的总兵。其中,宣府、大同一直是九边首镇。由于明末清庭崛起于辽东,故辽东镇地位崛起,精兵悍将、关宁铁骑尽在辽东,而宣大二镇则被忽略。卢象升继任宣大总督统领二镇后,二镇迅速恢复往日雄风。崇祯十年,皇太极亲率睿亲王多尔衮、贝勒岳托等大将入关犯明,军队瞬间杀至北京郊区通州。崇祯皇帝急调卢象升入援,总督天下兵马。
天雄军入援
明朝单独对抗清朝,或者对抗农民军,以当时明军的战斗力,是没有问题的。但是常年的两线作战,使得大明财政陷入了崩溃的地步。朝廷内东林党执政,采取了加税等一系列不公平的政策。比如加派辽饷等加税对大明江南地区几乎没有影响,江南还是一片繁荣、歌舞升平。而北方西北地区本就饿殍满地,过高的税收使得农民揭竿而起,这也是为什么农民起义军越剿越多的原因。已经执政十年的崇祯,此时已经有了与清廷议和的意思。但是大明开国以来无此先例,所以一时间崇祯拉不下来面子。内阁首辅杨嗣昌、提督太监高起潜常年在崇祯身边,都猜到了崇祯的意思,于是都主和。这时,卢象升入朝召对,开口第一句话就是:“臣主战。”崇祯傻眼了,推脱说,议和之事是外庭讨论的结果,朕并没有同意。由于卢象升不同意议和,崇祯又不好明着表态主和,大明就只有应战了。
三.见死不救,卢象升惨死
崇祯真的想迎战吗?当然不想,崇祯是一门心思想主和的。于是崇祯安排了提督太监高起潜掣肘卢象升。军事会议的结果让人大跌眼镜,名为总督天下兵马的卢象升,居然只统领本部宣府、大同、山西三大总兵的两万人马,而精锐的可以野战击败八旗军的关宁铁骑及其他部队均归提督太监高起潜统领。后来兵部尚书陈新甲又来前线督军,又从卢象升手中分走大部分军队。天下兵马都督卢象升,手里的军队是多少呢?五千。崇祯皇帝玩的真绝啊。
卢象升壮烈出征
十二月十一日,卢象升率五千军队进驻巨鹿,提督太监高起潜率数万关宁铁骑驻扎在五十里外。卢象升军突然遇清军大部,遣使让高起潜营救,可是高起潜置之不理。卢象升,这个被农民军称为“卢阎王”的天下兵马总督,率领军队近乎悲壮的迎战清军。卢象升依旧勇猛无敌,首战告捷,但是由于兵力太少,炮矢用尽,被数万清军骑兵围攻。此战,卢象升已尽力最大努力,为了让自己不至于过早阵亡,特意换下了主帅服,换上了士兵服。最终,卢象升力战殉国,死前呼喊:“关羽断头,马援革裹,在此时矣!”这个本可为大明挽狂澜于即倒的大明英烈,死时年仅39岁。
四.死后凄凉,崇祯的阴险用心
回到本文的主题,卢象升之死,其实并非死于清军之手,而是死于崇祯的险恶用心,完全是被崇祯逼死的。
首先,回想刚入朝诏对之时,性格耿直、一身浩然正气的卢象升,一句“臣主战”相当揭了崇祯的伤疤。崇祯想和又不敢和,缺乏一个皇帝应有的果决与担当。但是,既然主战,崇祯皇帝又派高起潜掣肘卢象升,这就不可理解了。理性的说,崇祯想和并没有错,这对于当时的大明,不失为一种策略。但是既然决定战,那就好好打,结果在“想和又打”的指导思想下,白白葬送了卢象升这样一员统帅级的人才。说到底,崇祯皇帝是庸才。
其次,卢象升主战,并非是空喊口号。他对自己带来的天雄兵有信心,是一只可以和清军野战的步军部队。并且,入援北京的军队都是强军,尤其是数万关宁铁骑,这是一支自孙承宗、袁崇焕就开始精英打造的最强起兵,满清八旗兵与之对战数次被打败。如果这些军队都归卢象升指挥,八旗军是占不到便宜的。可是,崇祯偏偏是个心胸狭窄之人,你让我丢了面子,我就得让你死。没有崇祯的支持,提督太监高起潜是不敢不支援卢象升的,甚至是高起潜都不会有兵权。
再次,卢象升死后,不仅没有发体恤,崇祯还纵容杨嗣昌、高起潜诬告卢象升“畏敌不前,以至大败”,反而不追究高起潜坐拥数万关宁精锐作壁上观的行为。卢象升身为英雄,尸体80余天无人收殓。四年之后,杨嗣昌死后,朝廷才追赠太子少师。反倒是南明时期,弘光帝追谥卢象升为“忠烈”。令人讽刺的是,清朝入关后,倒是很尊敬这个曾经的对手,追谥“忠肃”。这也是清朝对于曾经的敌人的最大礼遇。卢象升一生,绝对配得上“忠肃”二字。卢象升死后的种种遭遇,“一人身死,天下震动”,寒了大明忠臣能臣的心,从此后再无主动为皇帝分忧的统帅级人物。
最后,崇祯是个敢做不敢当的昏庸君主,毫无君主的魄力。自己亲手害死了卢象升后,又追究这次战败的责任,杀了文武大臣36人,为自己的错误背锅。而杨嗣昌、高起潜却毫发无伤。为什么呢?因为杀了杨嗣昌、高起潜,不就等于说崇祯自己决策失误吗?阴暗、心胸狭窄的崇祯怎么会这么做呢?多年以后,松锦大败后,崇祯秘密命令兵部尚书陈新甲去和清廷合议。结果被朝臣发现后,崇祯又杀了陈新甲,说此事自己毫不知情。大明有这样的皇帝,焉能不亡?
杜少说历史,为您带来原汁原味的历史,请点关注,为您带来专业的历史原创文章!
-----
网友解答:
-----
孙传庭,可以说是明朝晚期最后一根救命稻草,孙传庭是万历十七年的进士,最初任职永城知县,后历任顺天府承、兵部侍郎、陕西巡抚、加兵部尚书衔。为人正直,有谋略,美仪容。用现在的话来说,是个高富帅。
孙传庭的主要功绩体现在他在镇压明末农民起义中,崇祯九年(1636年),这一年是孙传庭人生辉煌的起点,孙传庭主动请缨任陕西巡抚,镇压陕西民变,黑水峪一战中,击败农民军,俘获闯王高迎祥,送至京师斩首,获得大捷。两年后(1638年),在潼关南原击败李自成军队,使陕西农民起义遭受了毁灭性的打击。
但是,此时清军越过长城,直抵京师,孙传庭所部及洪承畴被调至京师,参加北京保卫战。因与杨嗣昌和高起潜有矛盾,被下狱治罪。1642年,战争形式越来越严酷,此时卢象升战死,洪承畴、祖大寿已降清。面对农民起义,崇祯皇帝手里无可用之将,又重新起用孙传庭,出任陕甘总督,孙到任后积极招募军队,颇有起色。但是由于崇祯皇帝不断的催促,孙传庭只能率领新慕军队出击,在郏县遭遇惨败,孙传庭战死。
孙传庭的战死,标志着明朝最后一只精锐军队的覆灭,大明帝国失去了最后一个知兵、识将的统兵大将,最终只有覆灭的命运,所以说传庭死,则大明亡矣。
------------------
推荐阅读:
2022年,农村60岁老人一次性补缴4.5万元,次月起可领1623元吗?
现在农村的贫困户,低保户很多,这一类人在村里是不是该干义务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