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在考古学上有哪些著名的史前文化遗址?
中国在考古学上有哪些著名的史前文化遗址?
-----
网友解答:
-----
史前文化一般指人类出现到文字出现之前的时代,意即历史记载信史前的时代。中国及东亚地区目前已知最早成体系的文字是中国商代晚期的甲骨文,后世的历史研究者通过文字、铭刻、古建筑等方面考察古代人类的历史。对于史前时期的历史,考古工作者只能通过发现的史前文化遗址的地质、器物、古人类、古生物等遗存来研究。中国史前文化按照考古年代可分为石器时代、金石并用时期以及青铜时代。其中石器时代又分为旧石器时代、中石器时代、新石器时代三个历史时期。
旧石器时代又被考古学家按照时间区段分为早期、中期和晚期。大体上分别相当于人类体质进化的能人和直立人阶段、早期智人阶段以及晚期智人阶段。所谓石器时代,并不代表那个时候的人类只会使用石器,比如处于旧石器时代中早期的有巢氏时期,人类已经可以使用工具搭建简单的"巢居"。在旧石器时代中晚期,人类开始了最早的艺术创作,并开始涉足宗教和精神领域,比如葬礼和仪式。
旧石器时代的文化在世界范围内分布非常广泛。由于地域和时代不同,以及发展的不平衡,造就了世界各地区文化面貌的差异相当大。经过半个多世纪的考古发掘,中国也发现了许多旧石器时代的遗址。考古学者积累了丰富的旧石器时代的考古资料,初步建立起了中国旧石器时代文化发展的框架。
旧石器时代早期文化遗存广泛分布在中国各地,其中典型的文化遗存在南方以距今180万年的云南“元谋人”文化遗存为代表,而北方以同一时期的山西芮城西侯度文化遗存为代表,还有位于西北渭河流域的陕西“蓝田人”文化遗存,西南地区贵州黔西“观音洞人”文化遗存,北京房山周口店“北京人”文化遗存,四川巫山大庙的“巫山人”文化遗存,山西芮城的匼河文化遗存,江苏南京江宁的“汤山人”文化遗存,辽宁营口的金牛山文化遗存,安徽和县龙潭洞的“和县人”文化遗存,内蒙古呼和浩特的大窑文化遗存等。
自从在东非大裂谷发现人类遗存后,西方学者便提出了人类起源于非洲的结论,亚洲直立人则是从非洲扩散而来的。中国学者曾提出过“亚洲也可能是人类起源地之一”的观点,但是一直缺少200-400万年前人类化石材料来佐证。直到位于巫山大庙的“巫山人”遗存被发现,彻底推翻西方人类起源于非洲的说法。
“巫山人”化石是中国境内迄今发现最早的人类化石,距今约201~214万年。关于“巫山人”究竟是猿还是人,学术界一直存在争议。文化是区别“是人还是猿”的重要标准,根据巫山大庙遗址出土的大量人工打击痕迹的石器以及古人类生活遗迹可以考证出,200多万年前,“巫山人”已经产生了文化,比云南“元谋人”还早30多万年。这也意味着早在214万年前,我国长江流域的三峡地区就已出现东亚地区最早的直立人。
中国旧石器早期的这些人类文化遗存中,山西芮城西侯度文化遗存发现了中国人类最早用火的证据;山西芮城的匼河文化与陕西“蓝田人”文化和旧石器时代中期的山西襄汾丁村文化较为接近,可以认为匼河文化上承蓝田猿人文化,并发展为旧石器中期的丁村文化。在文化发展上具有承上启下的性质;内蒙古呼和浩特的“大窑人”长期与北京周口店人共存,大窑遗址的文化遗存包括五个原始社会时期,即旧石器时代早期、中期、晚期和新石器时代早期和晚期。在同一处地层保存有五个历史时期的文化的现象,世界罕见。
大约在距今20万年左右,人类的发展进入一个新的阶段,人类的体质普遍由直立人发展为早期的智人,而人类文化则进入了旧石器时代中期。中国的旧石器时代中期文化基本延续了早期文化的类型和加工技术。即便类型稍有变化,技术稍有进步,但是发现还是比较缓慢的。
中国在这一时期典型的文化遗存有:湖北长阳钟家湾的“长阳人”文化遗存,陕西大荔甜水沟的“大荔人”文化遗存,山西襄汾丁村的“丁村人”文化遗存,山西阳高许家窑的“许家窑人”文化遗存,广东曲江马坝狮子山的马坝文化遗存等。
“长阳人”是中国长江以南最早发现的远古人类之一,介于猿人和现代人之间,与北京猿人末期年代相当。“长阳人”化石与现代人较为接近,没有北京猿人那么原始;“大荔人”属于早期智人,是我国旧石器时代从“猿人”到“古人”过渡的一个代表,填补了我国历史上人类由“蓝田人”(今陕西省蓝田县)向“丁村人”(今山西省襄汾县汾河附近)过渡的空白;“丁村人”介于“北京猿人”和旧石器时代晚期“山顶洞人”之间,正好弥补了这23万年到1.3万年间的中国古人类断代的窗口。
大约距今5万年至1.2万年,人类从体质形态上来说,从早期智人进化到了晚期智人(新人),从社会形态来说,人类已进入到氏族社会。这一时期也被称为旧石器时代晚期。
我国目前发现的旧石器时代晚期遗址数量众多,文化遗存更加丰富,分布也非常广泛,在我国有20个省、市、自治区发现了旧石器时代晚期的文化遗存或现代智人化石。这一时期人类除了选择天然洞穴或岩厦作为居所外,开始利用一些自然资源建造房屋;这一时期的人类开始逐渐形成早期的丧葬习俗;这一时期人类制作工具的水平不断提高,人工取火得到了普遍的推广,人类也开始用兽皮缝制衣服进行御寒。
我国旧石器时代晚期的典型文化遗存有,西北地区的宁夏灵武水洞沟文化;华北地区的内蒙古乌审旗大沟湾村的萨拉乌苏文化,山西塑县峙峪村的峙峪文化,山西沁水县的下川文化,北京房山周口店的山顶洞文化;东北地区的黑龙江哈尔滨市阎家岗的哈尔滨文化,辽宁海城县小孤山文化;西南地区的四川汉源富林镇的富林文化,贵州兴义猫猫山的猫猫洞文化;华中地区的河南安阳的小南海文化,湖北江陵的鸡公山文化;华南地区的广西柳江通天岩的柳江人文化;还有台湾地区的台南市左镇人文化以及台东八仙洞的长滨文化等。
广西“柳江人”代表蒙古人种的一种早期类型,从时代来说早于北京周口店的“山顶洞人”,它是中国以至整个东亚迄今所发现的最早的晚期智人化石。山西塑县的峙峪文化从时代上早于北京山顶洞文化而晚于山西襄汾县的丁村文化。北京山顶洞遗址发现了中国最早的人类对同类进行埋葬的习俗。
距今约1.5万年到1万年之间,是旧石器时代向新石器时代过渡的时期,被称为中石器时代。更新世最后一次冰期在这一时期已经消退,气候由严寒转为比较温暖。人类的经济生活仍以采集和渔猎为主,人类还发明了弓箭,产生了畜牧业,开始进入定居时代。
磨制石器的出现,是区分旧石器和中石器时代的标志,但仍以打制石器为主。旧石器时代粗大笨重的石器逐渐被中石器时代细小锋利的石器取代。相比于旧石器时代的石器,中石器时代的石器更趋于小型化,以石片石器和细石器为主。
由于中石器时代处于新旧石器时代的过渡时期,中国境内发现的中石器时代文化遗存并不多,比较有代表性的有陕西大荔的沙苑文化、河南许昌的灵井文化、广西柳州的白莲洞文化以及山西沁水县的下川文化等。其中下川文化遗址中发现了用压制方法制作的压制石器和加工石器,人类将截断的刀片连续镶嵌在骨把或木把上,制成锋利的骨刀和骨矛头。
中国旧石器时代遗址的分布规律是,西部的时代早,东部的时代晚,南部的时代早,北部及东北地区的时代晚。历经数百万年的漫长旅程,人类终于告别了茹毛饮血的原始生活,进入了文化更加丰富璀璨的新石器时代。
距今1.2万年左右,全球性的末次冰期消退,气候日渐变暖,人类进入了地质上的全新时期,人类及其文化的发展也迈入了一个全新的阶段——新石器时代。
从考古学上来说,新石器时代是石器时代的最后一个阶段,以人类开始普遍使用磨制石器为标志。由于世界各地新石器时代的情况差异很大,所以从时代上来说没有一个统一的分期标准。各地结合自身的情况,有的分为早、晚两期,有的分早、中、晚三期。
新石器时代晚期有一个特殊的时期,这一时期出现了少量的铜器,但还不会有意识地制造青铜合金。有些学者把这一时期单独列出来称为铜石并用时代,作为从新石器时代到青铜器时代的过渡期,有的学者则把这个时期归入新石器时代晚期。
中国大约在公元前一万年就已进入新石器时代,一直延续到公元前两千年左右。新石器时代在中国历史上是古代经济、文化向前发展的新起点,它以农耕和畜牧的出现为划时代的标志。磨制石器、制陶和纺织的出现,也是这一时代的基本特征。
中国新石器时代早期的文化遗存相当丰富,以甘肃天水市秦安县的大地湾文化最为久远。其后是江西万年县的仙人洞文化,河北徐水县的南庄头文化,湖南澧县的彭头山文化,河南舞阳县的贾湖文化,湖北枝城的城背溪文化,山东淄博市的后李文化,河北武安市的磁山文化,河南新郑的裴李岗文化,山东滕州的北辛文化,陕西西乡县的李家村文化,内蒙古敖汉旗的兴隆洼文化以及赵宝沟文化,辽宁沈阳的新乐文化,北京平谷的上宅文化等。
中国新石器时代早期的文化遗存最具代表性的是甘肃秦安的大地湾文化和河南新郑的裴李岗文化,二者都系仰韶文化的来源,都是中国的先民在黄河流域创造的古老文明。
有这样一种说法, 一千年中国看西安,八千年的中国看大地湾。这里发现了中国最早的“混凝土”地面,中国最早的绘画,这里还有中国最早的宫殿式建筑遗迹。这里出土的炭化稷标本,是中国最早的旱地农作物标本,将中国北方旱作农业的起源时间上推了1000年。这里发现了中国迄今为止时间最早的一批彩陶,这里还出现了中国文字最早的雏形,比西安半坡陶器刻划符号时间早了1000多年。
裴李岗文化因最早发现于河南新郑市裴李岗遗址而得名。遗址年代可分为早、晚两个时期,早期的裴李岗文化以贾湖遗址为代表,晚期的裴李岗文化则以裴李岗遗址为代表。裴李岗文化是中国黄河中游地区的新石器时代文化,基本和甘肃秦安的大地湾文化处于同一时期。裴李岗出土的石器以磨制为主,其中有石铲、石斧、石镰、石磨盘等等,从考古出土的器物来看,裴李岗的先民已经懂得畜牧和耕种,已经进入了锄耕农业阶段,考古学者认为中国的农业革命最早在这里发生。裴李岗已经处于以原始农业、手工业为主,以家庭饲养和渔猎业为辅的母系氏族社会。
距今7500年到5000年,中国进入新石器时代中期。这一时期石器已发展到以磨制为主,而且磨制石器种类丰富,制作精美,打制石器在各种文化中所占的比例很小。陶器制作技术有了显著的进步,慢轮修整口沿技术普遍出现。泥片贴筑法已相当成熟,成为当时主要的制陶方法。黄河流域开始出现泥条盘筑法,并用陶窑烧制陶器。彩陶在这一时期的各种文化中普遍出现,彩陶代表着制陶技术的进一步发展。
新石器时代中期的农业和畜牧业获得高度发展,农业经济已从火耕农业发展到锄耕农业阶段。锄耕农业和火耕农业的主要区别是,翻土耕种、熟荒耕作。这一时期的黄河流域已普遍种植粟,兼有稻作,长江流域已普遍种植稻作并且进入到了灌溉农业阶段。人口聚落不断增多扩大,开始出现一些中心聚落和大规模的公共墓地。这一时期猪已经成为一种主要的家畜。
中国新石器时代中期的典型文化遗存有浙江余姚的河姆渡文化,浙江嘉兴的马家浜文化,上海青浦的崇泽文化,江苏南京的北阴阳营文化,四川巫山的大溪文化,陕西渭南华州区的老官台文化,河南仰韶文化,陕西西安半坡文化,山东泰安大汶口文化,辽宁长海的小珠山文化,内蒙古赤峰的红山文化,黑龙江密山的新开流文化,台湾地区台北八里的大坌口文化等。
河姆渡文化是中国新石器时代中期前期文化的代表,而河姆渡遗址又代表着河姆渡文化。大量的“干栏式房屋”的遗迹出现在河姆渡遗址中,这里还发现了中国古代木构建筑中最早的榫卯结构。我国传说中上古时期的“有巢氏”是“构木为巢”的巢居发明者。因此有史学家认为“河姆渡人”就是“有巢氏之民”,河姆渡地区就是“有巢氏国”的中心区域。
河姆渡遗址中发现了大量人工栽培的稻谷,这是目前世界上最古老、最丰富的稻作文化遗址。以往的国际文献认为,发现于印度中部卢塔尔公元前1700年的稻谷是世界上最早的稻谷,但是河姆渡遗址出土的稻谷比印度卢塔尔发现的稻谷要早3000多年,改变了中国栽培水稻从印度引进的传统传说。
仰韶文化是中国新石器时代中期后期文化的代表,仰韶文化是中国分布地域最大的史前文化,涉及河南、陕西、山西、河北、甘肃、青海、湖北、宁夏等地。仰韶文化是中原文化的核心文化,又分为早期的半坡文化、中期的庙底沟文化以及晚期的半坡四期文化。
彩陶是仰韶文化最明显的特征,中国彩陶艺术起源于新石器时代中期的大地湾老官台文化,没落于新石器晚期的齐家文化,历经几千年。陕西西安的半坡遗址,陕西西安临潼的姜寨遗址,陕西西安高陵的杨官寨遗址,河南陕县的庙底沟遗址,河南灵宝的西坡遗址,河南郑州的大河村遗址等都是著名的仰韶文化遗址。这些遗址出土的彩陶中,有鱼、鸟、蛙等纹样,也有人面鱼纹、日晕纹、十二太阳纹、鹰鼎、人面彩陶瓶、船形彩陶壶等。
陕西西安高陵的杨官寨遗址是仰韶文化的庙底沟类型,考古界此前从未发现庙底沟时期的类似遗址。所以在杨官寨被发现之前,没人知道庙底沟时期的聚落是怎样布局、人们是怎样生活的。杨官寨遗址填补了这方面的空白。该遗址是所知庙底沟时期唯一一个发现有完整环壕的聚落遗址。该遗址中发现了最早的窑洞式建筑,还发现了疑似墙基的遗存,由此推断,这里很可能是一座庙底沟文化的城址,也可能是最早“城镇”的雏形。
新石器时代晚期是中国史前时期社会大变革的时期,中国即将迈入文明的门槛。这一时期磨制石器更加精美,器形相对变小。穿孔石刀、石镰等收割工具已经普及化。东南沿海的有段石锛以及太湖流域的三角形穿孔石犁已经被广泛应用。这一时期,我国各地区都进入到发达的锄耕农业阶段。北方沙漠草原地区由占主导地位的狩猎经济逐步向游牧经济过渡。
新石器时代晚期的前段,陶器制作已经出现轮制,但是不普遍,到了后段时期,轮制普及使用。轮制陶器的特点是,器形规整、浑圆,胎壁薄,造型美观。之前盛行的彩陶到了新石器时代晚期已经走向衰落,取而代之的是以灰、黑陶为主,这一时期陶器器形的最大特点是出现了以斝、鬲、鬶、獻为代表的袋足炊器。
新石器时代的分期反映着学术界对新石器时代的认识,是随着新石器时代考古的发展而发展的。学术界对新石器时代有不同的分期方法,所以有些学者把新石器时代后期又分为新石器时代晚期和铜石并用时代。所谓的铜石并用时代又称红铜时代,是指介于新石器时代和青铜时代之间的过渡时期,以红铜的使用为标志。红铜即天然铜,质地软,不适合制造工具,所以铜石并用时代的人类仍以使用石器为主。
世界各地的早期文明中,是否都经历过铜石并用时代,却是众说纷纭的。说到中国,也是莫衷一是。有学者主张中国铜石并用时代应包括龙山文化晚期、齐家文化等,也有学者认为仰韶文化晚期即已进入早期铜石并用时代,还有学者认为中国没有经历过红铜时代。观点不一。
新石器时代晚期典型的文化遗存有湖北京山屈家岭文化、安徽潜山薛家岗文化、浙江余杭的良渚文化、湖北天门的石家河文化,广东曲江的石峡文化,江西修水的山背文化,西藏昌都的卡诺文化,西藏拉萨的曲贡文化,山东章丘的山东龙山文化,河南庙底沟的河南龙山文化,山西襄汾的陶寺文化,陕西长安的客省庄文化,甘肃临洮的马家窑文化,甘肃广河的齐家文化,内蒙古巴林左旗的富河文化台湾地区高雄的凤鼻头文化以及台东的卑南文化等。新石器时代晚期的文化遗存以龙山文化、马家窑文化和良渚文化为代表。
龙山文化源自大汶口文化,为华夏先民创造的远古文明。主要分布于黄河中下游的山东、河南、山西、陕西等地区,距今约4600年—4000年。因发现于山东章丘龙山镇城子崖遗址而得名。龙山文化以轮制黑陶和蛋壳黑陶为主要特征。因龙山文化分布区域的文化面貌的不尽相同,所以龙山文化又被分为河南龙山文化、陕西龙山文化(客省庄二期文化)、湖北石家河文化、山西陶寺类型龙山文化,通称之为龙山时代文化。这一时期文化的最显著的特征便是城址的发现,比较有名的有山西襄汾陶寺遗址、山东日照的尧王城遗址、江苏连云港的藤花落遗址,河南洛阳的丁堌堆遗址等。
马家窑文化是黄河上游的新石器晚期文化的代表,距今约5000年—4000年,因最早发现于甘肃临洮的马家窑村而得名。马家窑文化以彩陶最具代表性,主要器形有壶、罐、盆、钵、瓶、勺等,尖底瓶多为平口或侈口尖瓶。
良渚文化主要分布在太湖流域,距今5300-4500年左右,因首先在浙江省余杭县的良渚镇发现并得名。良渚文化以崇尚玉器而著称,玉器种类有壁、琮、钺等,是财富和王权的象征。良渚古城遗址面积近300万平方米,是中国目前所发现的同时期规模最大、建筑水平高的古城遗址,堪称“中华第一城”。
新石器时代,人类已经能够制作陶器、纺织,发明了农业和畜牧业,开始了定居生活。在新石器时代完结之后,人类进入了青铜时代。在中国考古学的学术传统中,龙山文化和二里头文化之间是新石器时代与青铜时代划分的节点。中国的青铜时代为夏、商、西周和春秋战国时代。在青铜时代,中国已经建立了国家,有了发达的农业和手工业,而且文字也已经发展成熟。
-----
网友解答:
-----
距今9000年的贾湖遗址。
贾湖人创造六个世界第一,分别是:
1、七音节的音乐。
在贾湖遗址中出土了三十余支骨笛同是世界上迄今为止发现最早、保存最完整的管乐器。已具备七声、八声音阶,有二孔、五孔、六孔、七孔和八孔笛,长度大约都在 17.3-24.6厘米,直径在0.9--1.72厘米间,其制作材料系用鹤的尺骨制作而成,制作规范,形制固定。经中央民族乐团黄翔鹏等音乐家对其中一支七孔笛测试,知其已具七声音阶,并能完整吹奏现代乐曲。它把人类音乐史向前推进了3000多年。
2、最早的文字符号。
贾湖出土了三十多个文字符号,像“目”“一”“二”“日”等文字与现在的汉字基本相同,一半以上的文字符号我们现在人可以辨认。贾湖刻于甲骨上的文字符号早于安阳殷墟的甲骨卜辞4000多年,领先于素称世界最早文字的古埃及纸草文书,比西安半坡仰韶文化陶器上的刻划符号和山东大汶口文化陶器上的文字早2000年。新发现的甲骨契刻符号,多载于随葬的带孔龟甲甲板上 。这类带孔甲板,是与远古时期人类占卜相联的佩在身上的饰物。为探索中国文字的起源提供了实物资料。
3,最早的酒。
9000年前贾湖人已经掌握了酒的酿造方法,所用原料包括大米、蜂蜜、葡萄和山楂等,遗憾的是,当时国内的检测技术水平有限,只能将贾湖出土的酒送到美国检测。美国人根据贾湖酒成分复制出了啤酒。2005年7月19日,美国特拉华州一家名为“角鲨头”的酿酒厂复制出贾湖古酒,深受欢迎,所以命名为“贾湖城”品牌,并全面推向市场。
4、最早的丝绸。
贾湖出土的丝绸残留物,是目前发现的最早的丝绸。而且贾湖同时出土了纺轮,骨针等。证明贾湖人不但养蚕缫丝,也能够进行纺织,并缝制衣物。
5、最早的水稻。,黄牛
贾湖水稻不是原始的野生稻,而是经过人工驯化的人工栽培稻
6、最早的家畜驯化。
贾湖出土了二十多种动物的骨骼,其中猪,狗,羊,黄牛,水牛,兔子已经具有明显的驯化
值得一提的是:贾湖人是现在中国人的祖先来源。从贾湖人提取的13例有效基因,全部为O2,而O2基因占现在中国人基因的百分之七十。我们中国人百分之七十的基因是由贾湖人贡献的。为我们中国人的祖先创立的先进文明自豪吧。
-----
网友解答:
-----
谢谢邀请。
这个问题收藏已久,总觉得史前遗址在我这里大部分都算是典型,不知该从何说起,今天又突然看到这个问题,想着还是作答以下。说到史前文化遗址,想必大家都会想到特别出名的东北地区的红山文化、山东地区的大汶口文化、龙山文化、江浙地区的良渚文化、中原地区的仰韶文化、长江中上游的屈家岭文化、石家河文化等,在这里我介绍几个我个人认为具有特色的遗址:
贾湖遗址:相信大家还记得今年热播的节目中提到的一件贾湖骨笛,没错,这正是贾湖遗址发现的,贾湖遗址是属于裴李岗文化时期,距今约7800年。贾湖遗址共发现骨笛25支,有的是一座墓葬中随葬2支。除此之外,在贾湖遗址中还发现了墓葬中随葬骨叉形器、刻符龟甲等现象。有些龟甲,内含有石子,可能与占卜有关。
跨湖桥遗址:是位于长江下游的新石器时代文化遗址,年代为BC6000-5400。陶器中无论是哪种陶质,都含有碳素、陶胎呈黑色是跨湖桥遗址陶器的一个显著特点。还有少量施白彩或红彩的彩陶,白彩施于器表外,红彩施于器表内,纹饰有条带纹、波折纹、波浪纹、“十”字纹、点纹、太阳纹、火焰纹等。跨湖桥遗址发现了较多的木(竹)器,包括锥、镞、叉、勺、盘、铲、桨、梯、簸箕等,以及一些不名器物。用途有生产工具、渔猎工具、纺织工具和建筑工具。最重要的发现是一叶保存较好的独木舟和一件木弓。
八十垱遗址:八十档遗址也出土了许多牛骨制成的采掘或挖掘工具。此外,还出土了种类较多的竹木器,可辨器形有木铲、木锥、木耒、木杵、木钻、木牌、竹牌等。除此之外还有一些编织物,如芦苇、麻绳、藤锁等。
当然,这些仅仅我认为还是需要被更多人知道的遗址,希望能够打开你新世界的大门。
-----
网友解答:
-----
农业的发明,直接造成了新石器时代生产力的发展,进而造就了拥有较多人口的村落。在考古发现的史前中心聚落遗址中,1959年发掘的山东泰安大汶口遗址是最为著名的。大汶口遗址总面积有82万平方米,是一个考古历史上发现的规模比较大的聚落。大汶口聚落内,已经发现了不平等现象,比如,其墓地中,大墓和小墓有了非常显著的差别,体现了村落中村民的财富分配已经出现了两极分化。一些富有的大墓,墓穴规模非常宏大,使用了带装饰的木制的葬具,有大量的精美的陶器和石骨器,有的一个墓穴,竟然有140多件“奢侈”的陪葬品,甚至还有非常精美绝伦的玉器和象牙器等。有的大墓穴,还出现了色彩艳丽的装饰画。而那些穷人呢?那些十分简陋的小墓,墓穴仅仅只能容下一具尸骨,他们的随葬品也只有一两件很普通的豆、管之类的陶器,而有的墓穴居然是一无所有。真是可怜。大汶口墓地的大墓和小墓的这种巨大的反差,说明大汶口居民内部已经出现了财富和社会地位的分化。与同一时期周围其他聚落遗址相比,大汶口史前文化遗址的墓地中,大型的墓地的数量比较多。而其他遗址即使有大型墓,有的也没有玉器、象牙器、鳄鱼皮鼓等特殊的器物。可见,大汶口史前聚落的地位比较高,大汶口与周边其他聚落构成了一种主仆的关系,大汶口的贵族们不但可以支配着本聚落的平民,而且可以支配着其他聚落的人民。值得说明的是,大汶口史前遗址的陶器上面,还发现了10余种20多个图像文字,经过研究,这些文字中,已经有了简体和繁体的关系,说明当时文字已经足够复杂了。
一般来说,一个聚落群内的中心聚落,即是权利和经济的中心,也是宗教祭祀的中心。但是,我国辽西与内蒙古东部地区的红山文化遗址所发现的女神庙、积石冢、原始天坛、社坛等遗迹,则给我们提供了另一类型的宗教中心或者圣地。
红山文化,发源于东北西部,起始于五、六千年前的农业文明,是华夏文明最早的文化痕迹之一。分布在东北西部的热河地区,北起内蒙古中南部地区,南至河北北部,东达辽宁西部,辽河流域的西拉木伦河和老哈河、大凌河上游。红山文化遗存最早发现于1921年。1935年对赤峰东郊红山后遗址进行了发掘,1956年提出了红山文化的命名。70年代起,在辽西北昭乌达盟(今赤峰市)及朝阳地区展开了大规模的考古调查,发现了近千处史前遗址。红山文化女神庙,出土了大量的具有很高艺术性的泥塑人物群像,皆为女性,有的雕像的大小,是真人的三倍。女神庙遗址周围遍布了积石冢。女神庙里供奉的是久远的祖先,积石冢里面埋葬的则是部落中刚刚死去的酋长,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些死去的酋长中的著名的人物,也会被列入被崇拜的祖先之列。研究红山文化史前遗址,可以让我们知晓史前的各地的酋长,是如何通过对祖先的崇拜和对天地社稷的祭祀仪式的主持,来获得稳固的权利的。
此外,比红山文化迟一点的,还有著名的距今5000-4000年的龙山文化。龙山文化泛指中国黄河中、下游地区约新石器时代晚期的一类文化遗存,属铜石并用时代文化。因首次发现于山东省济南市历城县龙山镇(今属章丘)而得名。经放射性碳素断代并校正,年代为公元前2500年至公元前2000年。分布于黄河中下游的河南、山东、山西、陕西等省。龙山文化源自大汶口文化,为汉族先民创造的远古文明。1928年,考古学家吴金鼎在山东省济南市历城县龙山镇发现了举世闻名的城子崖遗址。在此之后,考古学家们先后对城子崖遗址进行多次发掘,取得了一批以精美的磨光黑陶为显著特征的文化遗存。根据这些发现,考古学家把这些以黑陶为主要特征的文化遗存命名为“龙山文化”。
龙山文化的鼎盛时期,被学术界认为这个时期“邦国”形态已经初现,是国家初步形成的时期。该时期出现了用壕沟把村落围起来的现象。同时期的史前文化遗址还有陶寺遗址等。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