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国军阀阎锡山为什么可以屹立不倒?
民国军阀阎锡山为什么可以屹立不倒?
-----
网友解答:
-----
鸡仔皮也不能出晋!
霍大爷是山西沁源人氏,半耕半农出身,家乡森林茂盛,土肥人美,年轻时长得像宫中美妃子,就是有点丰满,自从加入野战军后,己锻炼成带有征战气息的军人,尤其那张攻入南京总统府之后的几名野战军师长合影照片,看不出是山西人了。
记得霍大爷说过:阎锡山善于在各势力之间周旋,自家鸡蛋皮也不愿意往山西外扔,他本人朴素,善于聚财,招待客人,就几盘菜,份量少,比如来四个人,就放四个花生米,总有一人吃不到。但是如有大局之事,铁公鸡的性格也泛发出大气。
霍大爷家乡有不少是晋军的山西人,好像小时他家也来过晋军亲戚。
-----
网友解答:
-----
辛亥革命的历史功绩不能忽略,一举推翻了中国延续两千多年的封建帝制。但是,由于这次民主革命的不彻底,也造成了近代军阀割据和相互混战的不利局面。
在此背景下,中国出现了大大小小的新旧军阀势力。袁世凯过世后,北洋系分崩离析,出现了直系、奉系、皖系等,地方上也出现了桂系、滇系、粤系和晋系等。当时的中国可谓混乱至极,各派军阀你方唱罢我登场,极大地搅动了民国的政治和军事格局,使得民不聊生。
接下来,文史不假带您重点评述盘踞于山西几十年的晋系和“山西王”阎锡山的历史功过。
阎锡山(1883年10月——1960年5月),字百川,号龙池,山西五台县人,民国时期重要的政治和军事人物,历任山西督军、山西省政府主席、国府行政院长和国防部长等职。
清光绪九年的九月初八,阎锡山出生于山西省五台县一户殷实的小地主家庭。为了儿子能够通过科举考试光耀门楣,父亲阎书堂从小就对他寄予了厚望,很早就将他送入私塾进行封建传统教育。
不过,少年时期的阎锡山显然志不在此,性情异常的顽劣,成了全村上下的小灾星,到处惹是生非。看到儿子并非读书学习的材料,父亲只得让他辍学跟随自己到五台县城内经营钱铺。
不过,幸福的时光非常短暂,随着阎家生意的失败,阎锡山只得跟随父亲开始四处躲债,四处漂泊。从天堂到地狱,有时真的弹指一挥间。
经历此事,阎锡山很早就开始明白,做生意一定要精打细算,而且干任何事情都要如此。这种性格一旦形成后,影响了他的一生。
在外躲债的岁月里,阎锡山真正见识了劳苦大众的艰辛,见识了清朝末期的动荡不安。冥冥之中,他树立了坚决发动民主革命推翻满清统治的远大目标。
20岁时,阎锡山发愤图强,竟然出人意料地考上了山西武备学堂,成了一名新式学员。从此,他也踏上了从戎报国的道路,毕业后就前往日本留洋。
在日本期间,阎锡山迅速接受了孙中山的民主革命理论,迅速加入了同盟会并且成为旗下“铁血丈夫团”的一员。这个组织虽然存续时间不长,但参与者都是牛人,除了阎锡山,还有蔡锷、程潜、唐继尧和李烈钧等人。
1909年,阎锡山从日本返回了山西,成为清廷新军的一名基层标统。当时,清朝的统治已经是风雨飘摇,全国各地都掀起了不断的起义。自然,深受民主思想影响的阎标统,自然也是其中的积极参与者。
1911年10月10日,武昌起义爆发了,从此掀开了辛亥革命的大幕。在孙中山、黄兴等人的带领下,全国各地纷纷宣布脱离满清统治,宣布拥护民主革命政府。
阎锡山没有犹豫,他领导自己所在的新军也于当月在太原起义,率先于山西打出了民主革命的旗帜。本来,所有人都以为这会是一场激战,甚至面临失败的危险,可过程却让人大跌眼镜,参加起义的队伍几乎没有遭到太多抵抗,轻松夺下了太原城。
年轻气盛的阎锡山以实力说话,越过了资历更老的元老们,以29岁的年纪就当仁不让出任了山西的督军,开始自己统治山西的岁月。
虽然辛亥革命表面取胜了,但胜利果实却被袁世凯窃取了。作为同盟会的成员,阎锡山应该拥护孙中山才对,可他对于孙中山的拥护只是停留在口头上,行动上却逐渐倒向了实权派袁世凯。
事实证明,阎锡山的眼光极准,他押宝袁世凯是正确的选择,极大地保全了自己的实力。得益于袁世凯支持,阎锡山也是水涨船高,迅速坐稳了“山西王”的位子,迅速巩固了自己的实力,真正成为了一方大员。
袁世凯太过于贪得无厌,竟然在谋夺了总统之位后,还要企图登基称帝,并且想要建立“中华帝国”。果不其然,他遭到了举国上下的一致声讨,还在痛骂声中黯然离世。
善于把握时局的阎锡山,很快就开始追随革命党人反袁,还摇身一变成为了“护国运动”和“护法运动”的急先锋。凭借这些表现,他非但没有因为袁世凯倒台而受损,反而进一步扩张了自己的实力和地盘。
在孙中山过世后,国民党内部出现了明显的分裂。尤其是,随着蒋介石和汪精卫等实力派相继背叛革命,背叛“联俄、联共、扶助农工”的三大政策,曾经轰轰烈烈的大革命就此失败了。
面对国民党和国民政府的领导权问题,各派都展开了一系列的明争暗斗,汪精卫、胡汉民和蒋介石纷纷的粉墨登场。最终,拥有军权的蒋介石胜出。
在汪精卫的暗中支持下,阎锡山联合了冯玉祥、李宗仁和白崇禧等人,于1930年在河南、山东、安徽等地与蒋介石大打出手,挑起了最大规模的新军阀混战,史称“中原大战”。最后,在奉系张学良的支持下,蒋军才取得了这场战争的惨胜,不过阎锡山还是保全了自己山西的地盘。
个人认为,在当时的众多新旧军阀中,阎锡山算得上是有作为的一位。他在对外扩张的同时,对内也进行了颇有成效的治理,比如提倡新学新风、提倡言论自由、禁止男人留辫子、禁止女人裹小脚、兴办大量新式学校、兴办工厂、修建铁路……。
当时,山西全省共有各类学校近三万所,儿童入学率达到了70%,高居全国之首。另据1933年《国民政府教育部督学视察山西省教育报告》的记载:
1932年,山西各地的教育经费支出占比甚高。其中,忻县122021元,占比61%;大同县91789元,占比57%;定襄县64543元,占比50%。……
这个数据,就是放眼当今的全世界也没有出其右者,充分体现出阎锡山对于教育事业的重视和倾斜程度。更何况,这还是在经济落后的内陆省份山西,被国民政府评定为“全国模范省份”就是对他最大的认可。
山西大学最早成立于1902年,原名是“山西大学堂”,由之前的晋阳书院和令德堂书院合并而成。在阎锡山掌权后,他重点对这所大学进行了改造,尤其是在理工科和医科等方面,更是做到了全亚洲第一。
大力发展教育事业的同时,阎锡山还格外注重兴办各类型的工厂。比如,“西北实业公司”和“太原兵工厂”等军工企业就是在他的直接扶持下开创的,初步奠定了太原重工业基地的地位。即便到了今天,太原的许多重工业企业都是在原先阎锡山工厂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
此外,阎锡山还对于交通运输格外的关注。除了境内大量的公路外,他建成的同蒲铁路也很有意思,很有智慧,故意与全国的标准铁轨不一样宽,采用了一种窄轨的铁路。一来,节省了大量的基建费用和材料支出;二来,可以防止外地的军阀大范围运兵进入山西。
除了以上的这些政绩,阎锡山还有令人尊敬的地方,比如:他不忘本,他不好色,他不贪财。
生活中,阎锡山是一个如假包换的“老抠儿”,对自己异常吝啬,从来都是粗茶淡饭和布衣军服,始终牢记自己的农村出身。基本上,他在没有招待客人时,都是稀饭咸菜和馒头饼子。
作为一方大员,阎锡山每次回自己的老家,从来都是从村口就下车,步行走进村里。而且,他在沿途都要和乡邻们嘘寒问暖,丝毫没有架子。
国民党内,军官们基本都是妻妾成群,但阎锡山却是一个例外。1897年时,他尊父母之命和媒妁之言迎娶了大自己6岁的徐竹青,婚后的感情一直都很好。但是,徐氏一直都没能生育,作为家中独子的阎锡山迫于父母和妻子的压力,才又续娶了唯一的姨太太徐兰森,为他生育了5个子女。此外, 他再没有任何的花边新闻。
到了抗战时期,阎锡山虽然发表过“三颗鸡蛋上跳舞,踩破了哪颗也不行”的奇谈怪论。但是,他在实际行动中却并没有卖国求荣之举,面对日军的威逼利诱也从来都没有丢失过民族气节。
七七事变后,全面抗战由此爆发。阎锡山成为了第二战区的司令长官,领导山西太原成为了国统区内抗日氛围最浓烈和意志最坚决的城市。
阎锡山在正面战场积极指挥了太原会战,集结重兵阻挡日军西进。尽管太原失守了,但他并没有为保存实力而像其他国军一样溃退逃亡,反而毅然决然提出了“宁在山西死,不到他乡活”的口号,号召山西人民坚持抗战,坚持保家。
在阎锡山的领导下,晋军一直都在晋西和晋南地区长期坚守,直到日本投降也没有让山西全境沦陷。不过,由于装备保障和后勤补给的巨大差距,晋绥军从巅峰时期的20多万,下降到了4万多人,仅占据着晋西地区的7个县。
与此同时,在国民政府的居心叵测拉拢之下,傅作义和陈长捷等人也先后率部脱离阎锡山,抱起了蒋介石的大腿。这样,晋绥军的军心不稳,人心惶惶,颇有树倒猢狲散的趋势。
受此影响,阎锡山开始积极配合蒋介石,甚至配合他发起了第一次反共高潮。在晋西地区,他动作频频,不仅进攻共产党领导的新军,而且还摧毁了当地的抗日政权,史称“晋西事变”。
对此,共产党人进行了坚决的反击。但是,为了继续联合抗日,为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稳固,毛主席还是做出指示:
不公开刺激阎锡山,尽量维护抗日民族统一战线。
感受到了共产党的善意,阎锡山开始和八路军进行积极的合作。甚至,他还开始主动学习和求教游击战的战法与政治教育手段,以提高自身应对日寇侵略的能力。
抗战进入相持阶段以后,日军逐渐停止了大规模的军事进攻,转而开始分化和拉拢之策。在国民政府层面,蒋介石和汪精卫都成为了主要目标;而在地方层面,各级军阀都成为了拉拢对象,其中自然包括山西的阎锡山。
面对日寇的拉拢,阎锡山反倒认为这或许是趁机壮大自身实力的机会。于是,他开始冒天下之大不韪,偷偷与日寇进行秘密接触。不过,他的一切秘密谈判都是权宜之计,都是为了换取日军的短暂停战。
日本投降后,阎锡山以太原绥靖公署主任兼山西省政府主席的名义,继续掌控着山西的军政大权。
1946年,蒋介石公然撕毁了墨迹未干的“双十协定”,开始大举进攻我解放区。为了攻占晋南,胡宗南增派4个旅的中央军开到山西,会同原先的第1军第1师,对洪洞和上党的八路军根据地发起了攻击。为了防止胡宗南独霸晋南,阎锡山也派晋绥军沿同蒲路南下,正式拉开了山西境内解放战争的帷幕。
随着解放战争的推进,随着全国形势的好转,解放军逐渐控制了忻县以北的同蒲铁路,使得晋绥和晋察冀两大解放区连成了一片。
当时,晋北第一重镇大同已经成了一座孤城,而随着吕梁、阳泉和运城等地的解放,晋中地区已经成为了阎锡山仅存的地盘。于是,解放太原就成为了下一步的目标。
作为山西的省会所在地,太原自古就是军事重地,其东、北、西三面都环山,地势易守难攻。而且,阎锡山长期经营着太原,驻扎有6万的晋军主力,城外工事坚固,堡垒林立;城内军工厂众多,能给守军提供源源不断的武器和弹药。
1948年10月5日,解放军开始了解放太原的外围攻势,相继控制了太原城外围的重要要塞和据点。不过,由于晋军优良的装备和强悍的战力,解放军也付出了极大的人员伤亡,十几天就牺牲了一万六千多人。
由于北方战事的需要,就在解放军即将发起攻城作战时,中央向太原战役的前敌指挥部下达了暂缓攻击的命令:
以围困瓦解为主,固守已得阵地,以军事围困与政治瓦解相结合,逐步削弱敌人。
在“三大战役”相继结束后,太原战役终于进入到了决战阶段。面对顽固死守的阎锡山,解放军在付出惨痛的代价后,终于在4月24日解放了太原城,甚至比解放国民政府首都南京还要晚了一天,难怪被称为“解放战争中最惨烈的一场城市攻坚战”。
太原解放前夕,阎锡山乘机南逃抵达了广州,出任已经是空壳的国民政府行政院长,同时还兼任了挂名的国防部长。就职后,已经一无所有的阎锡山只能逞口舌之快:
要在“束手无策、坐以待毙”的局面下,不惜一切牺牲,不顾一切障碍,继续勇往直前。
随着解放军的进军,全国解放已经是大势所趋,阎锡山的负隅抵抗不过就是螳臂挡车而已。在开国大典后,解放军继续解放大西南,阎锡山只好于12月8日从成都逃到了台湾。
作为长期的老对手和老冤家,蒋介石从来都没有喜欢过阎锡山。之前,他忌惮阎锡山是手握实权的“山西王”,表面上时时进行安抚。如今,阎锡山已经无兵无权,只是徒有其名的光杆老头子一个。
因此,当蒋介石在1950年3月1日宣布复行总统职权时,阎锡山只得乖乖辞去了行政院长和国防部长的职务。之后,他隐居于台北市菁山之麓不问世事,除了务农种地以外,还偶尔写写闲书。
随着年龄的增长,阎锡山越来越思念自己的故土,思念家乡的一草一木。
1960年5月23日,77岁的阎锡山在台湾病逝。死前,他最大的遗憾就是没有能够看到国家的统一,没有能够葬回自己的家乡山西。
闻讯后,蒋介石亲往吊唁,去向这位老对手和老朋友送最后一程。
阎锡山的一生可谓是功过分明,虽然政治信仰不同,但他在任内积极推动了文化、教育、民生、工业和交通等方面的发展,更在日寇侵略时坚定不移的进行抗争,而且坚决反对分裂国家。
这些功绩,似乎不应该被历史所遗忘,正如他深情的告白:@文史不假
我岂能以严威慑于父老乡亲;苟能蔽令伯之忠孝,子厚之谦恭,有德于百姓,则伯川可少过矣!
-----
网友解答:
-----
因为山西穷。
阎锡山之所以能长期“独霸山西”,并不是因为他把山西建设的好,也不是晋军战斗力有多强;而且山西太穷了,很长一段时间北洋军阀看不上。
比如1911年,曹锟和吴佩孚统帅的北洋第三师都打进了娘子关,把阎锡山直接都的放弃了太原,但是因为山西这块地盘不如河北(天津)有“油水”,所以曹锟还是果断放弃了山西。
反过来再看看江苏。
江苏是当时最有钱的一个省,结果就是不管多么能打的军队都没有能在江苏站稳过脚跟。
以北洋第六师师长齐燮元为例,虽然现在大家都知道北洋第三师战斗力强,其实当时北洋第六师战斗力比北洋第三师战斗力还要强,齐燮元以及北洋第六师在英国驻华武官报告里评价比吴佩孚以及北洋第三师要高得多。
但是,这么能打的北洋第六师依然没有能帮齐燮元保住江苏这块地盘,很快齐燮元就在孙传芳的“背刺”下兵败下野了。
为什么?
就是因为江苏太富了,所以各路军阀都盯着江苏这块地盘,谁占了江苏,谁就成了这些军阀的眼中钉,会被优先“干掉”。
反而像山西、广西这些穷省,因为穷,也因为偏僻,所以一般情况下有实力的军阀不会先打这些穷省的主意,不划算啊。
-----
网友解答:
-----
原因正如阎锡山所说那样,
他擅长在三个鸡蛋上跳舞。
即善于周旋在国共日之间。
奸诈而狠毒,政坛不倒翁!
-----
网友解答:
-----
所谓的阎锡山屹立不倒,就是一个读史书读的很马虎的人。或者是人云亦云者。
整体来说,阎锡山的地盘是忽大忽小,势力范围时大时小。中原大战战败后,阎锡山回到老家。没有担任任何公职。直到抗战前夕,才收拢旧部,恢复山西省主席一职。凭借多年积攒人脉,获得第二战区司令长官一职。可以说这段时间,阎锡山并没有掌控山西,只是个斗败的军阀。
阎锡山是一个经常被挨揍的军阀,所以游走各个势力之间。从这一点来说,和桂系的李宗仁,云南的龙云,张学良等差不多。挨揍挨多了,慢慢就老实了。
------------------
推荐阅读:
日常生活中,你有没有遇见过、亲历过或听说过"先扇你一巴掌然后再给你一块糖"的事情?
为什么许多老师说,教师最大的悲哀是教好了别人的孩子,自己的孩子没教好?
为什么鲁迅说:孩子长大,倘无才能,可寻点小事情过活,万不可去做空头文学家或美术家?
上一篇:普通音响怎么连接蓝牙?
下一篇: 你相信天意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