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汉景帝死后子孙没有给他上庙号?
为什么汉景帝死后子孙没有给他上庙号?
-----
网友解答:
-----
运气不好
-----
网友解答:
-----
开创了“文景之治”的皇帝之一汉景帝的确没有庙号,他爷爷刘邦有庙号,他爸爸汉文帝也有,他儿子汉武帝也有,就他没有。但其原因是由当时的政治背景所决定的,如果说是因为汉景帝功绩不够所以才没有庙号,那就是胡扯。
汉武帝雄才大略,但同时也是一个独断专行的人,如果他非要给自己老子汉景帝上个庙号,估计大臣们连个屁都不敢放,就算是有不怕死的反对,估计也让汉武帝给打回去了。
但是,要说明汉景帝为什么没有庙号这个问题,就首先要对西汉的历史有一个大概的了解,否则就会在网上人云亦云了。
西汉的皇帝史
西汉的开国皇帝是刘邦,刘邦死后由儿子刘盈继位,是为汉惠帝。汉惠帝期间,其实是吕后当权,开始残害刘邦的子孙,刘盈虽然是吕后的亲生儿子,但却被吕后制造的“人彘”吓得一病不起,不久就死了。
刘盈死后,吕后立刘盈的长子刘恭为帝,但刘恭的亲生母亲是被吕后杀的,所以就想报仇。吕后害怕刘恭谋反,就害死了刘恭,改立刘盈的四子刘弘为帝。这两位皇帝史上成为前少帝和后少帝,一般不作为西汉正统皇帝列表中的成员。
吕后死后,陈平、周勃诛杀诸吕,先废后杀了后少帝刘弘,刘邦的第四子刘恒因为娘家势力最弱,所以被大臣们拥立为皇帝,这就是汉文帝。
汉文帝死后,嫡长子刘启继位,是为汉景帝。汉景帝死后,儿子刘彻继位,就是大家熟悉的汉武帝。
汉武帝在位时太子本是长子刘据,但是他在巫蛊之乱中被杀,最后皇位由武帝的小儿子刘弗陵继承,是为汉昭帝。
汉昭帝死后没有儿子,于是只能从他的侄子们之中找继承人,当时的权臣霍光选中了昌邑王刘贺,但因其荒淫无度、不保社稷,仅做了27天皇帝就被霍光给废了,史称废帝,通常也不列入西汉皇帝列表。
废了刘贺之后,霍光继续寻找皇位继承人,最终选中了流落民间的刘洵,刘洵是武帝时太子刘据的孙子,登基后铲除了霍光的势力,又选贤任能,励精图治,史上称为汉宣帝。
汉宣帝之后的皇帝都不怎么成器,他死后由长子刘奭继位,是为汉元帝,元帝人品不错,但不会当皇帝,导致大权旁落。元帝死后,长子刘骜继位,就是汉成帝,最终死在了赵合德的肚皮上。
汉成帝无子,死后由侄子刘欣继位,是为汉哀帝,在位仅七年就因为服用春药过量一命呜呼,年仅25岁,仍旧没留下儿子。此时王莽已经掌控朝堂权势,于是立年仅9岁的刘衎为帝,是为汉平帝。
汉平帝是成帝刘欣的堂弟,在位期间只是个傀儡而已,而且14岁就病死了,当然也没有儿子。
平帝死后,王莽为了方便掌权,自称为“假皇帝”,并立平帝的远房侄子刘婴为太子,才刚刚2岁。后世称刘婴为“孺子婴”,不在西汉皇帝列表中。
公元8年,王莽篡位,建立新朝,正式称帝。至此,立国210年的西汉灭亡。
以上,西汉共出了16位皇帝,但前少帝、后少帝、废帝、孺子婴不在列表之内,所以我们经常提到的说法是“西汉十二帝”,而不是十六帝。
汉景帝为什么给刘邦、刘恒上庙号
商朝有庙无谥,周朝有谥无庙,到秦朝,秦始皇将这两样一股脑的全废了,但到了汉朝,庙号和谥号又都恢复了。
但是,谥号制度是在汉初就恢复了,但庙号制度并没有。那么庙号制度是什么时候恢复的呢,就是在汉景帝的时候。
刘邦死后,他的儿子刘盈只给他上了一个“高皇帝”的谥号,并没有上庙号,刘邦是毫无疑问的开国皇帝,无论从哪方面说,只要庙号制度存在,他的“太祖”庙号就没问题,然而并没有。
同样,刘盈死后,也只有谥号“孝惠皇帝”,没有庙号。虽然当时吕后临朝称制,但如果有制度,该上庙号还是得上啊,然而还是没有。
之后的前少帝、后少帝不用说,到了汉文帝即位时,同样没有给老爸刘邦上庙号。
一直到汉景帝即位后,才恢复庙号制度,给爷爷刘邦上庙号“太祖”,给爸爸刘恒上庙号“太宗”。按照中国古代传统,立庙是“正统”子孙的责任,汉景帝这么做,无疑是宣布自己才是刘邦的嫡系子孙,其目的很明显,就是为了提高他帝位合法性的地位,达到压制其它系的刘氏诸王的目的。
因为在汉景帝时期,诸王的势力很大,景帝听从晁错的建议,想要削藩,给刘邦、刘恒上庙号的主要目的就是为凸显自己的正统地位,使自己在血统上区别于其他诸王,这是为削藩做的准备工作之一。虽然最后景帝并未如愿,还引发了七国之乱,但这为后来汉武帝削藩奠定了基础。
但是,汉景帝并没有将庙号作为一项制度明确地确定下来,更像是一个临时性的举措。而且,从商朝传下来的庙号制度也很严格,并非所有的皇帝死后都能得到庙号,这件事过去也就过去了。
汉武帝为什么不给汉景帝上庙号
汉景帝死后,汉武帝并没有给他上庙号,这又是什么原因呢?
其实汉景帝在位的时候,他的母亲窦太后虽然双目失明,但已经权倾朝野了,到了汉武帝时,窦太后更是把持朝政,而且她与武帝的执政理念不合,所以刘彻在即位初期是很受窦太后限制的。
汉武帝不甘受制,想要推行新政,但却受到了窦太后的强烈反对,在这种形势下,窦太后其实是有随时废掉汉武帝,改立其他人当皇帝的想法的。
如果汉武帝给汉景帝上了庙号,就会提高身份的正统性,以及皇位的合法性,那么窦太后想要废立皇帝就不能允许他给汉景帝上庙号,否则将来窦太后废汉武帝时就会阻力很大。
等到后来窦太后死后,汉武帝诛杀诸窦,他的地位已经十分稳固,不用再像他的父亲汉景帝一样,通过上庙号来宣示自己的正统地位,所以这事也就放下了。
事实上,汉武帝死后,汉昭帝刘弗陵继位,出于同样的原因,也没有给汉武帝上庙号。
汉武帝的庙号是怎么来的
到了汉宣帝刘洵即位后,他同样面临着和汉武帝当年几乎同样的情况,只是当时朝中掌权的人不是太后,而是权臣霍光。
霍光在当时有多大的权势?可以说,只要他想,只需要一句话,随时可以废掉汉宣帝,汉宣帝之前的废帝刘贺不就是这么下来的吗?
但汉宣帝和汉武帝不同之处在于,汉宣帝的皇位并非是父传子而来的,他是汉武帝的重孙子,汉昭帝刘弗陵其实是他的叔爷爷,他能当上皇帝,全赖于霍光的扶持。因此,刘氏家族中很多人其实也有当皇帝的心思,他们认为只不过是刘洵运气好罢了,大家的身份都是一样的。
在这种情况下,汉宣帝继位不久就效仿当年的汉景帝,给曾祖汉武帝上庙号“汉世宗”,以显示自己的正统地位。一方面防止霍光废了自己,另一方面也让自己区别于其他刘姓子孙。
然而此事遭到了很多大臣的反对,其中长信少府夏侯胜就说:“武帝虽有攘四夷广土斥境之功,然无德泽于民,不宜为立庙乐。”刘洵也不废话,直接就关进了大牢,群臣这才同意给汉武帝上庙号。
通过给汉武帝上庙号,刘洵确定了自己是汉武帝嫡系子孙的身份,把自己与庶子继位的刘弗陵区别开来,宣示继位为帝的合法性不容置疑。
汉宣帝的庙号是怎么来的
汉宣帝之后的皇帝都不成器,但皇位都很稳固,所以也没给他上庙号,一直到王莽掌权时,才给他上了庙号,而且王莽并不是就给汉宣帝自己上了庙号,而是给四个皇帝上了庙号。
平帝元始四年,“安汉公(王莽)……尊孝宣(汉宣帝)庙为中宗,孝元庙为高宗,天子世世献祭。”
元始五年十二月,汉平帝遇弑之后,追尊“孝成庙曰统宗,孝平庙曰元宗。”
好家伙,这一下子就多出来四个有庙号的皇帝。但是,到了刘秀建立东汉的时候,经过重新认定,他把后三个皇帝的庙号都取消了,只保留了汉宣帝的庙号。
其实一开始,刘秀是把这四个都否定了的。当初刘秀为了获得更广泛的支持,把自己定位为西汉王朝法统的继承者,因此,在称帝之后就开始祭祀西汉的太祖、太宗、世宗三帝。
过了几年,刘秀就为生父南顿君以上四亲立庙,祭祀他父亲、祖父、曾祖、高祖。但是,这立刻引来了很多人的反对,他们认为,刘秀既然继承了西汉的法统,自然就是入继帝统大宗了,应该祭祀西汉的先祖,怎么能去尊崇私亲呢?
无奈之下,刘秀最终只能以元帝为父,宣帝为祖,与高、文、武三帝神主一起供奉在洛阳高庙,由刘秀亲自侍奉祭祀;成、哀、平三帝神主供奉在长安高庙。
同时,刘秀追尊“孝宣皇帝曰中宗”,就是给汉宣帝上庙号“汉中宗”。至于为什么没给汉景帝上庙号?那是……从宣帝这里来论的话,对刘秀来说实在是太久远了。
西汉的一祖三宗
综上所述,西汉的一祖三宗,即汉太祖刘邦、汉太宗刘恒、汉世宗刘彻、汉中宗刘洵,也就确定了下来,其他皇帝也就没有了庙号。所谓西汉庙号制度很严格,汉景帝因为功绩不够才没有庙号,实在是无稽之谈。
而汉景帝之所以最终没有得到庙号,实在是因为他运气不好,因为给他上庙号并不能给在位的后代子孙们带来任何的政治利益。
最后说一句,看历史还是尽量看正史吧,尽信网络则不如无网络。
-----
网友解答:
-----
汉景帝没有庙号,一般认为是因为他的功德不够,不配追尊庙号。
但其实,景帝没有庙号,可能单纯只是因为他的运气不好导致的。
因为西汉虽然也和其他朝代一样,秉承“祖有功而宗有德”的庙号追尊逻辑。
但这只是原则,不是标准。
在西汉,老皇帝死了,要不要上庙号,上什庙号。并没有一个很清晰的标准。
比如说刘邦。他死后,按照历朝历代普遍的玩法,汉惠帝刘盈和吕后,应该马上召集群臣开会,商议刘邦的庙号和谥号。
并在刘邦正式下葬之前,把庙号和谥号都确定下来。
这是一定要做的。因为刘邦是开国皇帝,他不可能不追尊庙号。
而且刘邦作为开国皇帝,他也不存在功德不足以上庙号的情况。
但结果呢?
刘邦死后,刘盈和吕后却只给他追尊了“高皇帝”的谥号,没有追尊庙号。
之后的汉文帝和薄太后,也没有给刘邦追尊庙号。
刘邦的庙号,是景帝继位后。
先由制诏御史提议:高帝、文帝都是有功德之君,应按照古代祖有功而宗有德的原则追尊庙号。
孝景皇帝元年十月,制诏御史:“盖闻古者祖有功而宗有德,制礼乐各有由。
又由丞相申屠嘉等人建议,认为刘邦应该追尊太祖庙号,文帝应该追尊太宗庙号。
臣(申屠嘉)谨议:世功莫大於高皇帝,德莫盛於孝文皇帝,高皇庙宜为帝者太祖之庙,孝文皇帝庙宜为帝者太宗之庙。天子宜世世献祖宗之庙。郡国诸侯宜各为孝文皇帝立太宗之庙。诸侯王列侯使者侍祠天子,岁献祖宗之庙。请著之竹帛,宣布天下。”制曰:可。”——《史记·孝武本纪》
最后经汉景帝拍板,这才确定了下来。
这时候,刘邦已经去世近40年了。
而景帝在确定刘邦庙号时,也一并确定了自己父亲汉文帝的庙号。
惠帝是刘邦嫡子,而文帝只是庶子。并且文帝是因功臣集团剿灭诸吕之乱后,才上位的,有得位不正的嫌疑。这多多少少影响了汉景帝的合法性。
所以景帝此举,很有意思。我们从中明显可以看得出,他给立刘邦立庙号,动机应该是为了弱化了惠帝的存在感。强化了刘邦与文帝,以及与他之间的一脉相承的关系。
他是为了自己才做这件事的。并不是因为刘邦有功,文帝有德,他才给父祖上庙号。
从刘邦这个例子,不难看出,西汉的庙号追尊原则,和其他朝代不一样。
后汉朝时代,都是有游戏规则的。
而汉朝时代,则没有具体的规则。
景帝之前,估计汉朝根本就没有庙号制度。
给已故皇帝追尊庙号,在景帝之前,应该不被认为是必须之举。
也就是说,景帝之前的皇帝驾崩,继承人肯定要给他追尊谥号。
但要不要追尊庙号,就不一定了。
景帝之后的情况,貌似也是如此。
景帝死后,武帝没有给景帝上庙号。
武帝死后,昭帝也没有给武帝上庙号。
武帝的世宗庙号,是宣帝刘洵亲政后(名义上亲政),为加强自己的合法性,才给武帝追上的。
(本始二年)六月庚午,尊孝武庙为世宗庙,奏《盛德》、《文始》、《五行》之舞,天子世世献。武帝巡狩所幸之郡国,皆立庙。赐民爵一级,女子百户牛、酒。——《汉书·宣帝纪》
这时候,武帝已经去世近20年了。
宣帝死后,后来的元帝、成帝、哀帝,也都没有给宣帝上庙号。
宣帝的汉中宗庙号,也是过了很多年后的汉平帝晚期,王莽为了讨好姑妈王政君,才特意给他追上的。
莽为安汉公时,又谄太后,奏尊元帝庙为高宗。——《汉书·元后传》
这时候宣帝去世也将近有50年了。
据说当时王莽原本只想给元帝追尊庙号。
因为王政君是元帝皇后,元帝是王莽姑父。
但这样赤裸裸的暗箱操作,又不妥,毕竟元帝的功德明显不如宣帝。
只给元帝上庙号,而不给宣帝上,天下人都不服气。
所以王莽干脆就给宣帝和元帝都上了庙号。
安汉公奏立明堂、辟雍。尊孝宣庙为中宗,孝元庙为高宗,天子世世献祭。——《汉书·平帝纪》
值得一提的是。成帝和平帝的庙号,也是王莽追尊的。
汉平帝死后,王莽为成帝追上统宗庙号。为平帝追上元宗庙号。
平帝崩,大赦天下。莽征明礼者宗伯凤等与定天下吏六百石以上皆服丧三年。奏尊孝成庙曰统宗,孝平庙曰元宗。《汉书·王莽传上》
如果算上王莽追尊的四宗,西汉正儿八经的十一位皇帝中(除去前后少帝和刘贺),有七位都有庙号。
这个比例,其实不算低了。
不过,宣帝、元帝、成帝、平帝的庙号,在刘秀建立东汉后,都被取缔了。
建武十九年(公元43年)以前,也就是刘秀接受戴涉的建议,尊宣帝为爷爷,元帝为老爸之前(刘秀与成帝是平辈)。东汉官方只承认刘邦、文帝、武帝的庙号。
其余四宗,包括宣帝,刘秀都不承认。
不承认的原因,刘秀对外宣称的理由,是他们的功德不够。然而其实真正的原因,是刘秀要反王莽。
凡是王莽提名的,他就要反对。
当然,宣帝的庙号,刘秀后来还是认了。
毕竟宣帝是真的有功德的皇帝,刘秀也不能睁着眼睛说瞎话。
但需要注意的是。刘秀是再次追尊了宣帝的中宗庙号。
王莽的那次追尊,他不认。
但他敬重宣帝,所以他又追尊了一次。
这属于二次追尊性质。
这与大众印象中,刘秀直接承认王莽当年的追尊,有着本质区别。
这点一定要搞清楚。
因为这表明刘秀最初也废掉宣帝的庙号。
表明在政治利益的取舍面前,功德什么的玩意都是可以无视的。
综上所述。景帝没有庙号,是由于他功德不够的解释,理由貌似并不够充分。
因为首先,景帝功德不够,难道元帝、成帝和平帝,这三位废材的功德就够?
其二,前面也说了,给西汉皇帝上庙号,大多都是带有政治博弈性质的操作。
景帝如果像元帝、成帝、平帝一样,先被追尊庙号,后被刘秀取缔。
这勉强还能说他是功德不够。
可他和惠帝、昭帝一样,他们是完全没有被追上过庙号。
完全没有被追尊,且本身的功德又明显强于元帝、成帝、平帝。
这就只能说明,景帝的运气不好。
他的后代,武帝、昭帝、宣帝等,不需要通过给他上庙号,给自己带来政治利益。
所以,后世子孙干脆也就不给他上了。
武帝如果不是宣帝坚持要给他上庙号,也有一定概率没有庙号。
昭帝的运气也不好。他和惠帝类似,都是绝嗣的那种倒霉蛋。
连没有直系子孙都没了,谁还操心他们有没有庙号?
另外,东汉的和帝也是这类倒霉蛋。
汉和帝刘肇在位期间,灭北匈奴,降服南匈奴,平定西域三十六国,开创“永元之隆”。
死后追上汉穆宗庙号。
结果到了汉献帝时期,直接被董卓取缔了。
当时受牵连,一起被取缔的,还安帝刘祜的恭宗庙号,顺帝刘保的敬宗庙号、桓帝刘志的威宗庙号。
是岁,有司奏,和、安、顺、桓四帝无功德,不宜称宗,又恭怀、敬隐、恭愍三皇后并非正嫡,不合称后,皆请除尊号。制曰:"可。"
后三位,以“无功德,不宜称宗”的理由被削除庙号,尚情有可原。
可汉和帝的庙号也被取缔了,而且之后也没有恢复,算什么回事?
只能说,这就是政治博弈。
董卓进京,需要立威,然后他就把魔爪伸向了和、安、顺、桓四帝的庙号。
而汉献帝的父亲是汉灵帝刘宏。
刘宏是汉章帝刘炟的玄孙,河间孝王刘开的曾孙。
献帝与和帝并无直系血缘关系。
因此,献帝不管是被董卓胁迫时。还是脱离西凉军阀掌控,与曹操合作时,都懒得操心汉和帝该不该拥有庙号。
如果献帝是和帝的直系子孙,那情况就不一定了。
他肯定会力保和帝的庙号。
即使保不住,也会想办法恢复。
功德不够,子孙会想办法为祖宗凑的。
只要后世子孙有心,功德不足这点小事,从来就不是问题。
-----
网友解答:
-----
这个问题老梁来回答。
子孙没给汉景帝上庙号?那就对了,汉朝规定没有大功大德者是不能够拿到庙号的,您就算是儿子孙子孝顺,意意思思的给弄上了,后边的皇帝指不定就给你撸了,到时候就更加的尴尬了,就这事他也不是没有的。
说道这里估计有小伙伴要说了:“文景之治啊!这么大的功劳,为嘛汉景帝没有呢?毕竟要是没有文景之治,汉武帝暴揍匈奴这也得往后推不是?”
您说的也不是没有道理,但汉景帝这辈子办的几件事不是很好,他这评价被无形中给降低了。
咱就先把这几件事给大家伙聊上一聊。
汉景帝这人性格上有缺陷——暴躁,易怒,这怒气顶到脑门子上了,就有那么点不管不顾的意思在里头,德字上头就有点欠缺了。
举个例子大家伙体会一下。
当年汉景帝还是太子的时候,这吴王的太子搁京里头来串门,这串着串就到了汉景帝的家里头了。这正常,熟络一下感情,为以后铺路吗?
这好吃好喝的送上,你光吃不行啊,这聊的也有个尽头,所以俩人就开始下棋。
都是小孩子们,下着下着俩人就叫了起来,下棋人都那德性,急起来了都一个样,可你也不能用棋盘砸人吧!
汉景帝拿的还是石头刻的棋盘,这家伙砸下去能有个好吗?当时就把这吴王太子给砸死了。
您就说吧!如果是一个普通人,这脾气暴一点无所谓,可你是以后的皇帝啊,克制这俩字没有学习到位,太不计后果了。
这事弄的比较尴尬了,死的人是吴王太子,就这条命金贵这呢?可杀人的更金贵,没辙了吴王也只能憋着了。
这一憋着,准保出事,这不后来的七国之乱,您要说这件事不是其中的一个原因,没人会相信。
易怒不计后果这个性格特点,就算是他做了皇帝,他也没有处理的很好。
再举个例子大家伙体会一下。
就说削藩这事,这是大汉王朝必须要干的一件事,毕竟尾大不掉这会影响到中央集权,而且经过前几代人的努力,中央确实有这实力进行削藩。
但这火候没有掌握好,那吴王带着六个诸侯国就造反了,这著名的七国之乱可就起来了。
其实这是可以预见的,毕竟您从人家的嘴巴里抢食吃,他不跟你急眼了,这都对不起你。
既然起来了,你就往死了弄他不就完了吗?
回头他就承认了自己的错误,把极力推行削藩这事的晁错给腰斩了,原因是这七国打的旗号就是杀晁错,清君侧。
汉景帝认为把晁错弄死了,你就没有口号了,该散就散了。
他这也太单相思了,杀晁错是借口,弄死你才是目的,所以这事压根就没完,还让七国认为汉景帝就是个怂包蛋,弄死他那是手到擒来。
这好,局面更乱了。
最后还得用拳头说话,在很短的时间内将七国之乱给弄死了。
这件事的整个过程有点小孩子过家家一样,太草率了。晁错没毛病,而且发生叛乱这应该是可以预见的,早做准备就完了,而且你也有这实力,结果还把晁错给杀了,这赔了夫人又折兵啊!
所以在这一事上,汉景帝又失一分。当然七国之乱这事,同样为后来的汉武帝推广推恩令打下了基础,毕竟刺头都被拔了,但依然掩盖不了汉景帝最初的慌乱,急躁易怒。
那么在汉朝那会的庙号那含金量是杠杠的,整个也就四个皇帝能捞一庙号,其他皇帝就没有那福分。
都有谁呢?刘邦这没跑,汉文帝,汉武帝,还有汉宣帝刘洵(刘病已汉武帝重孙),你看这几位基本上挨着还比较近,汉景帝夹当中间,比起这几位就差了一截。
就连汉武帝这么大功劳的皇帝,好悬都没捞到,要不是汉宣帝一家伙把反对的大臣给塞监狱里头,汉武帝的庙号也不可能有的。
当然反对汉武帝庙号的还是那群儒生,毕竟被汉武帝压制的太久了,人都死了,发发牢骚。
当然以后的皇帝,只要是皇帝,这后头的儿子,孙子咋也给一个,那属于烂大街的,跟汉朝没法比,就俩字——讲究!
好了,今天就写到这里,喜欢的朋友加个关注,顺手点个赞呦!
-----
网友解答:
-----
因为西汉虽然也和其他朝代一样,秉承“祖有功而宗有德”的庙号追尊逻辑。但这只是原则,不是标准。
他的后代,武帝、昭帝、宣帝等,不需要通过给他上庙号,给自己带来政治利益。所以,后世子孙干脆也就不给他上。
而汉景帝之所以最终没有得到庙号,实在是因为他运气不好,因为给他上庙号并不能给在位的后代子孙们带来任何的政治利益。
唐代开始,上不上庙号都不值钱。
------------------
推荐阅读:
上一篇:为什么日本在战败后,又能崛起?
下一篇: 你相信天意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