诸葛亮死后,刘禅废除了丞相制,是因为憎恨诸葛亮吗?
诸葛亮死后,刘禅废除了丞相制,是因为憎恨诸葛亮吗?
-----
网友解答:
-----
答,有这方面的因素,毕竟刘婵长大了,没办法,政权应该回归朝堂,而不是丞相府。
第二个就是诸葛亮的丞相,它集蜀国的大权在握,这是白帝城刘备托孤时,一个妥协法。满足诸葛亮的权利欲。剥夺刘婵这个皇帝陛下的一部分权力
刘备也是一个权力制衡的游戏大师,因为他死了,对于刘婵来说,没有诸葛亮的做大做强,倾巢之下,安有完卵。刘备的想法就是不一样长远打算。
这个打算就是诸葛亮要死,刘婵大了,就可以收回权力。
-----
网友解答:
-----
刘禅对诸葛亮的怨恨肯定是有的,但也有底线。刘禅对诸葛亮的感情总结起来就是又敬,又怕,又恨。
因为要报三顾之恩,诸葛亮拼了老命辅佐刘备父子,这一点刘备比谁都清楚。所以他临死托孤对诸葛亮说,刘禅如可辅,你就辅佐他,如不可辅,你就代替他做皇上。
一句话把诸葛亮说得痛哭流涕,刘备真是把帝王之术发挥到了极致,他明明知道,以诸葛亮的为人,绝不会这么做,但是这一招,反而更加坚定了诸葛亮辅佐幼主的意志和决心。
所以刘备同时又嘱咐刘禅,一定要待丞相如父亲。从此以后,刘禅对丞相那是张口闭口地叫相父。
由于刘禅继位时只有17岁,年纪尚小,所以军国大事全都由诸葛亮包揽。这种情况一直持续到诸葛亮死于军中。
在诸葛亮的眼里,刘禅是个小孩子,但是在古代17岁应该不小了,他已经有了理政的能力,但是诸葛亮基本上不给他机会。刘禅在历史上留下无能名声,从某种意义上可以说是诸葛亮造成的,因为诸葛亮不给他锻炼的机会,他缺乏历练,怎么会有治国能力?
而事实上刘禅已经长大成人,在其位,却不能谋其政,他能没有怨气吗?
当然说有怨气是要有根据的,这可以从下面几个方面看出来:
一、对诸葛亮阳奉阴违。
诸葛亮一生致力于北伐,目的是完成统一大业,这是先帝的遗愿,也是他报答先帝的最重要的方式。但事实上刘禅是不支持北伐的,刘禅甚至有一次把诸葛亮从北伐前线给调了回来。刘禅对诸葛亮的不满可见有多么严重。
而在诸葛亮死后,刘禅更是无意于北伐,虽然后来姜维也多次对魏国用兵,但是跟诸葛亮的北伐相比,那都是小打小闹。
二、在诸葛亮死后,干脆废除丞相一职。
诸葛亮把全部心血都用来辅佐刘禅,但是刘禅却把这种行为视为专权,使他不能按自己的意志治理国家。
所以诸葛亮一死,他干脆就不再设丞相,而是把丞相的职权分解开来,分别由大司马、尚书令和大将军来分掌,这明摆着是冲着死去的诸葛亮来的,等于说,他不喜欢独揽大权的相父。
三、在诸葛亮死后,不准官民悼念,甚至阻止给诸葛亮立庙。
诸葛亮累死军中,噩耗传来,举国悲痛。但是刘禅却下令不许官民到军中悼念。如果说不许官吏悼念是出于国家的稳定还有情可原,不许百姓悼念,就有点说不过去,这里边就有情绪化的东西,说白了就是对相父不满,甚至还有点醋意。
以诸葛亮在蜀国的地位和名望,死后立庙是理所当然的。但是,却遭到了刘禅的反对。无论如何他都没有反对给相父立庙的理由,唯一的解释是他怨恨相父。
从道理上讲,他应该第一个提出给相父立庙。当然,立庙的事情没有阻止成功,那是因为蜀国的民意太强大了,刘禅阻止不了。
当然诸葛亮全身心辅佐幼主,把全部心血都倾注到刘氏江山上,忠心可昭日月,但是他也确实没有顾及刘禅的感受,造成刘禅对他怨恨。
不知各位网友对此是怎么看的呢?
-----
网友解答:
-----
刘禅会不会对诸葛亮有怨恨,那只有他自己知道。只是如果出于对诸葛亮的怨恨,那应该清算诸葛亮本人或其家人后代,何必跟官职较劲?所以刘禅废丞相显然不是针对诸葛亮个人,而是为了自己大权独揽。
诸葛亮在世时,确实是蜀汉说一不二的人物,蜀汉无论军政事务,都由诸葛亮说了算。这固然因为诸葛亮是刘备遗诏任命的托孤大臣,同时也与丞相官职的属性密不可分。
秦朝一统六国后,以丞相、太尉、御史大夫为三公,属于国家掌握最高权力的官员。丞相掌行政权、太尉掌军事权、御史大夫掌监察权。汉承秦制,所以在西汉,也基本是如此配置。但是部分时候还有相过来凌驾于三公之上,此职务不常设,秦统一前(称相邦,汉为避刘邦讳改称相国)和汉初都有。但到了东汉,三公已经改变,改成了大司马、大司徒、大司空,之后又将大司马复称太尉,司徒、司空去大字,变成了太尉、司徒、司空。司徒、司空取代丞相和御史大夫。另外,在汉武帝时开始设凌驾于三公之上的大将军,同时为压制朝臣,有了内外朝之分,以大将军、车骑将军等武职加大司马,逐渐掌握大权。东汉真正的权臣,也往往是这样的官职。
东汉末建安十三年,曹操复设并自己任丞相,但这个丞相不是把三公中的司徒复名,而是罢三公,重设丞相、御史大夫,没有了太尉,也就是说,曹操这个丞相,是把原来丞相(司徒)的行政权与太尉的军事权完全捏在一起,一把抓,以达到大权独揽的目的。为什么不像两汉权臣那样做大将军或是大司马?因为大将军或是大司马之下还是有三公可以分权,而复任丞相之后,自己可以说是唯我独尊。
刘备称帝后,以诸葛亮为丞相。当然了,这时候的诸葛亮不能大权独揽,因为刘备不是汉献帝那样的傀儡。真正的决策权都由刘备亲掌。而且,刘备的蜀汉政权是有司徒的,那就是德高望重的许靖,虽然不主事,但连诸葛亮见他都要下拜。直到刘禅即位,诸葛亮作为托孤大臣,他才真正达到等同曹操在汉献帝朝廷的地位,绝对的大权独揽。在诸葛亮任丞相(包括第一次北伐后自贬右将军行丞相职责)期间,所有军政大事,完全是诸葛亮一人做主,刘禅只要同意也就行了。不仅如此,诸葛亮还身兼益州牧,也就是主管益州(其实蜀汉国土全在益州)百姓,所以,诸葛亮是军、政、民一把抓。
解释了这么多,就是要说明,有丞相这个职务在,就会严重威胁到刘禅作为皇帝的自主权。故而诸葛亮一去世,急于摆脱束缚的刘禅也就立刻废掉了丞相一职。
那丞相的职责如何接管呢?有办法的。那就是分权。首先是蒋琬以尚书令身份主政务,之后晋升为大将军录尚书事兼益州牧,也就是说以大将军为主职兼管政务,而费祎则接替为尚书令。也就是说,蒋琬主要负责军务,也可以参与政务,费祎则是名正言顺管政务。这种情况下蒋琬虽然能管政务但是重心不能放在这上面,而费祎的尚书令虽主管政务但身份与丞相更是相差甚远,就很好保证了分权。
之后蒋琬晋升大司马,却因为身体原因,将大将军、益州牧交给费祎,费祎同时录尚书事(可以参与政务),但他的尚书令职务又由董允接替。也就是说蒋琬是军事最高长官,但主要负责人是费祎。蒋琬费祎都能管政务但主要负责人却是董允。再之后蒋琬去世,姜维又以卫将军身份录尚书事,也就是说,姜维也可以参与军政事务。那军务由费祎、姜维共同商议,政务还有董允主管。董允死后,陈袛接尚书令,也是一样的道理。
而且刘禅还宠幸宦官黄皓,他也能参与朝政,后期重用诸葛瞻、董厥来制衡姜维。故而,从诸葛亮死后,刘禅以废丞相的方法,名正言顺地将官员分权,从此再也不能有人威胁皇权了。
-----
网友解答:
-----
刘备临终托孤,刘婵拜亮为相父。嘱咐亮婵能立则立,同一汉室,不立有亮自立。亮哭跪曰不负三顾茅庐之恩,扶作刘婵同一汉室江山。刘婵胸无大志,乐不思蜀,软弱无能。诸葛亮病危,刘婵寻问我儿谁来保驾,诸葛亮欲哭无泪可见一斑。亮病故后,临终叮嘱抛九霄云外,邓艾出奇兵偷袭成功。上述说明扶起的阿斗。
-----
网友解答:
-----
每天分享一点儿历史上有趣的人事物,先【关注】不迷路!——史海扑通
刘禅与诸葛亮这对君臣关系是封建社会中和谐完美的君臣关系的典范,刘禅无条件的信赖诸葛亮,诸葛亮也毫无保留的无私奉献着自己的光和热。他们更像是父子,而非君臣,所以刘禅怎么可能会对诸葛亮心怀怨恨呢。
顶多偶尔有些小情绪,因为诸葛亮这个做“父亲”的对刘禅是很严格的,刘禅自从登基后,就没出过宫,直到诸葛亮死后一年多,才有机会出门到都江堰游览一番,可见诸葛亮在时,出于一片为了刘禅好的心,难免唠唠叨叨的,年轻人应该会觉得烦吧。
诸葛亮也总是把刘禅当小孩子看,以致于刘禅一直没有亲政。尽管可能刘禅并不赞成北伐,但也一直尊重诸葛亮的决定。诸葛亮用人失误,自贬三级,刘禅安慰他“胜败兵家常事”,等到诸葛亮打了个胜仗之后,刘禅马上给诸葛亮恢复原职。诸葛亮死后,刘禅伤感不已,不能上朝,诸葛亮灵柩回到成都时,刘禅更是出城二十里相迎。诸葛亮死后,刘禅对诸葛亮年仅八岁的儿子诸葛瞻也很好,抱回宫中抚养,还把自己的女儿嫁给了诸葛瞻。
凡此种种,都表明刘禅对诸葛亮是依赖的,既然是“父子”,是一家人,绝不至于会怨恨的道理。之所以刘禅要废除丞相一职,主要原因是想把权利收回来,握在自己的手里,免得大权旁落。
诸葛亮这个丞相可以说是一人之下,万人之上,总领国事,又手握兵权,这跟曹操的丞相职权差不多,不同的是曹操的丞相是自己夺来的,而诸葛亮的丞相是刘禅自愿给的。这种职位交给一个野心勃勃的人,如曹操,就有篡权夺位的风险。所以东汉的官职一直都是设置三公,一个管行政,一个管军事,一个做监察,各有分工,相互制衡,这是古代帝王惯用的套路。
诸葛亮临终前给刘禅两个接替人选,一个是蒋琬一个是费祎。刘禅也是很懂制衡这一套的,先是任命蒋琬为尚书令,接替诸葛亮总领国事,后改为大司马,恢复了汉代官职,过了几年,又任命费祎为大将军,形成了一个制衡的局面。等到蒋琬去世后,刘禅干脆自摄国事,彻底自己说了算,大权独揽了。
可能在刘禅心中,丞相这个职位只可能是诸葛亮一个人的,蜀国也再不可能有第二个相父了。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