崖山海战,南宋为何会失败?
崖山海战,南宋为何会失败?
-----
网友解答:
-----
崖山海战的失败是必然的!因为当时的南宋军民本身已经彻底失去希望了!一心求死!
-----
网友解答:
-----
我是萨沙,我来回答。
大家有兴趣可以看看我的文章 《为大宋战斗到最后一刻的张世杰:士大夫之国最后的守卫者》
http://is.snssdk.com/column/v2/index/text_article/landing/?article_id=6665446524102640135
崖山海战无论从哪个角度来看,都是必败。
南宋灭亡是必然,无论怎么部署都不可能打赢。
张世杰将水军转移到新会县的崖山。
南宋朝廷还有20万人,作战部队只有区区几万,其余都是家属和难民。
南宋水军有1000多艘船只,看起来规模很大,其实军舰不多,大部分是民船。
相反,蒙古陆地和水面总兵力是宋军数倍。
仅仅蒙古水军的军舰就有500多艘,连战连胜,实力雄厚。
到了1279年,蒙古大军分水陆多面包围新会县,南宋流亡朝廷的灭亡就在眼前了。
当时海军实力不是蒙古人对手,但陆军更差。
自从襄阳被蒙古人攻占以后,南宋曾经多次集中数万主力和蒙古陆军正面对抗。
但每战都败,基本没有打赢过一场。
这种情况下,陆军的军心和士气都很低落,陆地上的抵抗早已崩溃。
况且,当时广东省陆地的有组织抵抗基本没有了,文天祥也兵败被俘。
此时如果上岸作战,恐怕刚一开战,宋军就全线崩溃了。
张世杰认为,水军虽然不是蒙古人对手,勉强还能打一打。
一旦允许官兵上岸,可能会出现大量逃亡甚至投敌现象。
万般无奈下,张世杰放弃陆地的防御,将官兵和难民全部撤退到1000多艘船只上。
最后的决战很简单,就在海上拼死一战:胜利或者毁灭!
胜利不可能,只有毁灭这一条路了。
崖山海战爆发,张世杰水军和蒙古水军激战多日。
蒙古水军使用火攻,被南宋水军的长木阻挡,不能起效。
张弘范见不能速胜,只能出兵封锁陆地和海湾。
南宋官兵因失去路上基地,补给断绝,只能吃干粮坚持作战,喝海水到呕吐的地步。
混战中,蒙古水军颇有伤亡。
期间,堂弟张弘范,三次派人招降张世杰。
张世杰回答:大义所在,这事没有商量的余地。
激战到2月,蒙古水军连续采用火炮猛攻,又使用了大型楼船。
连续作战1个月的宋军终于到了极限,补给消耗光了,军舰防御体系被攻破,失败就在眼前。
见败局已定,张世杰只能让部分船只突围。
突围之前,张世杰派船来接走陆秀夫和皇帝赵昺。
目睹水军溃败,陆秀夫知道南宋必将灭亡。
大厦将倾,陆秀夫无法知道张世杰的真实意图。
见大势已去,张世杰会不会试图将小皇帝赵昺骗走献给蒙古人,换取荣华富贵呢?
谁也不知道。
作为南宋士大夫,陆秀夫并不怕死。
他对皇帝赵昺说:国家已经到了这个地步,陛下只能以身殉国了。大宋天子,岂可受辱于蛮夷!恭帝(临安被俘的皇帝)已受辱太甚,陛下不可如此。
说罢,陆秀夫背负着小皇帝赵昺,跳入海中。
得知皇帝自尽以后,船上的南宋军民纷纷跳海自杀,不做亡国奴。
宋史记载,跳海自尽的军民有十多万人。
蒙古水军中有不少汉人,见状惊恐万分,高喊:和老百姓没有关系!只要投降就能活命,不要跳海!
南宋军民不为所动,包括老人、妇女,大家纷纷跳入海中。
崖山海战后10日,整个近海全部都是浮尸。
无奈之下,张世杰只能自行突围。
他试图让杨太后主持朝廷,再寻找赵氏后代作为皇帝,维持流亡朝廷。
得知第二个儿子也死后,杨太后很快也跳海自杀。
张世杰退到广东阳江海陵岛,试图继续同元军作战。
此时,突然海上出现大台风。当时的船只比较落后,难以抵抗这种台风。
部下急忙劝告张世杰,立即登岸躲避。
张世杰淡淡的回答:不必了。我为赵氏(大宋)能做的事,都(已经)做尽了!一君亡,又立一君,现在又亡。我还没有死的原因,是希望敌兵退,再另立赵氏以存祀啊。现在到了这个地步,岂非天意啊!
没有多久,台风将他的坐船打翻,张世杰殉国。
由此,南宋彻底灭亡。
-----
网友解答:
-----
南宋的失败,是由它本身的衰弱造成的,一个已经腐朽不堪的肌体,让它灭亡的方法可以有很多种,但灭亡的最终结果不会变,即使没有元(圆)朝,也会有“方”朝,或者是“三角”朝来取代它,王朝的更替,是历史进程中的一环,一股势力衰败了,必然会被另一股新兴的势力所代替,具体的原因可能各有不同,但势力内在的“衰败”共性是相同的,1279年,南宋左丞相陆秀夫背着幼帝赵昺投海自尽,站在宋朝的立场看,固然可悲,但从整个历史进程来讲,淘汰旧势力,又何尚不是一种进步呢?
再说了,单从崖山之战来看,蒙元虽然代表了新兴势力,是胜者,但89年后的1368年,元顺帝也被新兴的明朝将领徐达、常遇春等赶出了北京,元朝仅匆匆维持了几十年就退出了历史的舞台,他们同样败给了新兴的势力明朝,上演了同南宋一样的悲剧。
而且他们的惨状还远不止此,20年后的1387年,明太祖朱元璋派遣大将军蓝玉率军进攻元朝残部“北元”,蓝玉将军以极低的代价就碾压了曾经不可一世的蒙古“铁骑”,在第二年的“捕鱼儿海之战”中,仅是蒙古贵族和后宫家属就有2999人被俘获,至于下级军官和士兵等,被俘获者更是不计其数,据记载,此一战中,被杀者不算,仅被俘的就有77000多名,比起崖山海战中战败殉国的十万南宋军民,他们的骨气可差太远了。
另外明军还缴获了47000匹战马、4840匹骆驼、112452头牛羊、3000多辆各种车辆和大量物资,明军大获全胜,凯旋还京,曾经的蒙古铁骑从此一蹶不振,再也兴不起风,作不起浪,被历史彻底淘汰出局。
所以历史的发展,从来只青睐那些生命力旺盛的新兴力量,从来不因任何感情色彩而有所偏向,诸如“我爸是李刚”之类的感性认知,也许对有主观情感的人管用,但在客观的历史进程面前,可以忽略不计,所以我们学习历史,真正需要掌握的,是怎样让自己的生命力尽可能长时间的保持朝气,怎样尽可能延缓暮气衰败的碾压,掌握了这些经验,我们学习历史的价值才算是真正得到了体现。
-----
网友解答:
-----
谢邀。关于这个题主提出的这个问题,子渊之前专门回答过,简单说来有兵员构成太杂、士气低落、指挥严重失误这三方面的问题。关于这场决定南宋国运的战争,且听子渊为君道来。
南宋祥兴二年(公元1279年)3月19日,元朝军队大败南宋军队,左丞相陆秀夫背着末帝赵昺投海自尽,杨太妃及数十万军民随即蹈海殉国,南宋至此灭亡。
▲如今的崖山
对这场决定着中原文明前景的战争,后世对此争议颇多,其中有三个疑问至今没人解释得清楚。首先就是南宋为何会将仅存的所有军队集中在崖山这个地方。根据历代史家的考证,宋军曾在崖山以南的湛江海域附近驻扎屯兵,按理说应该在这些岛屿上抵抗元军。然而他们却逆向到了崖山,不仅与元军追击方向相反,还完全是逆风而行。一些人认为此时南宋将领对战争结局已经非常清楚,知道宋军注定无法抵挡蒙古人,因此在乡土情结之下,选择回到陆地进行防御。
▲泉州宋代海船模型
其次,南宋军队此时有近千艘战船,将士人数超过20万,而蒙古军队却只有区区2万,战船不过400艘。更重要的是,这是一场海战,蒙古人赖以取胜的骑兵优势根本无法发挥,宋军非但没有先天不足,反而占据极大优势,然而最后却遭遇惨败。
在子渊看来,这个问题主要与军队的人员构成有关。在这场海战中,宋朝的20万士兵主要来自各地勤王军队,过于混杂使其战斗时缺乏统一性。更要命的是,南宋被蒙古军队打败后,从浙江逃到福建,再逃到广东,跟随其步伐的多为溃败之师,士气非常低落,并对蒙古人非常畏惧,所以战斗时丧失了底气。反观蒙古军队,2万余人中蒙古人只有1000人左右,其他的虽有汉人、金人、契丹人、西夏人等多种民族,但在一路征战之中形成了认同感,士气高涨且战斗力强,因此不可小觑。
▲南宋流亡政权南迁路线图
第三,南宋军队将领张世杰在指挥上失误连连。由于南宋军队此时的补给悉数来自海南岛,自然应派重兵守卫出海口,然而张世杰却将所有战船聚集在海港之中,在狭小的海面战斗显然不利于数量庞大的南宋水师,反倒给了蒙古可乘之机。
那么崖山海战的经过到底是什么样的?事情还要从祥兴二年正月说起。蒙古大军在降将张弘范的率领下直逼崖山,从三面包围了驻守此地的南宋水师。面对来势汹汹的敌军,张世杰拿出破釜沉舟的决心,命令士兵将宫殿、房屋等地面建筑全部焚毁,不给蒙古人留下一草一木。更令人意外的是,他居然还采用赤壁大战中曹军的做法——用长绳将上千艘船只以“连环船”的方式连在一起,呈一字形排开,其中末帝赵昺的“龙舟”位于船队正中。
▲元世祖忽必烈剧照
次月,张弘范率兵对宋军战船予以猛攻。战前曾有蒙古将领建议使用火攻,然而却被前者拒绝,理由是火炮容易打乱宋军阵型,使其趁乱逃跑,南宋船队就这样逃过“火烧”的命运。初七这一天,张弘范将大军分为四队,在宋军的东、南、北三个方向各自驻守,张弘范则亲自率领一军与宋军展开正面决斗。趁着涨潮,北面军队率先向宋军发起冲锋却惨遭失利,无奈退回。
到了正午时分,张弘范率领的水师从正面进攻宋军,以鸣金作为进攻讯号。蒙古士兵持盾牌俯身趴在甲板,在猛烈的箭雨下驶近宋船。船只接触后,蒙古军队鸣金交战,一时间接连攻破七艘宋船,还一路追到了南宋船队的中央。张世杰见状不好,立即派人斩断绳索,抽调精兵率十一艘船只突围。
▲张世杰、杨太妃、赵昺、赵昰、陆秀夫
突围成功后,张世杰听说了左丞相陆秀夫抱着末帝投海殉国的噩耗,本想重新尊奉杨太妃以拥立赵氏子孙即位,谋求日后复国。然而杨太后在得知皇帝死讯后也随即跳海,张世杰满怀悲恸地将其葬在海边,从此彻底丧失了复国的念头。不久后,张世杰在大风雨中溺卒于平章山下(今广东海陵岛)。
▲“崖山海战”次年元朝疆域图
这场海战,彰显了南宋军民永不投降的抗争精神。虽然已是穷途末路,但却无一人退却,以血肉之躯守卫着崖山、保卫着大宋王朝。在失败后,全部葬身大海,上演了一出空前绝后的历史悲剧。这一战,是大宋王朝和元朝的最后一次血战,也是蒙古人在宋朝疆域内的最后一次大型战役。崖山海战之后,当时的政治格局被彻底改变,蒙古人建立的元朝统一了中国,中国历史进入了一个新时期。在一个多民族国家形成的同时,由于游牧文明取代了传统的农业文明,传统华夏文化遭到毁灭性打击,严重不平等的民族政策更是令汉族百姓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
-----
网友解答:
-----
这场战役,起决定性作用的是双方统帅,元军统帅张弘范和宋军统帅张世杰,从头来回顾一下。
战争前的局势
德祐二年(1276年),宋恭帝赵显于临安开城投降后,延续了320年的赵宋王朝已经事实上灭亡,但带着两个儿子出逃的杨淑妃在金华与被称为“宋末三杰”的陆秀夫、文天祥、张世杰会合后,事情似乎又出现了些许转机,至少在名义上,南宋王室还有合法的后裔,反元复宋在理论上还存在着可能,何况当时南方人心向宋的不少,张世杰还掌握着自己的军队。
但在军事上,自襄阳被攻克后,南宋就再也没有组织起像样的抵抗,元军统帅伯颜甚至在二月初五受降之后,三月份就带着宋恭帝等南宋宗室北还,将剿灭其余反抗力量的任务交给了手下将领阿剌罕和董文炳等,可见南宋的军事力量有多么脆弱。事实也正如他预料的那样,在陆地坚持抵抗的文天祥不久之后就被张弘范生擒,在地面抗元已无现实的可能。
这时,南宋流亡朝廷已立了7岁的赵昰为宋端宗,在如何坚持的问题上,产生了两派意见,以大将张世杰为代表主张逃到福建、广东一带海边,建立抗元基地,同时依靠水军的力量,徐图恢复,万一大事不济,还可以坐船出海,另觅他处。以左丞相陈宜中为代表的另一派主张元军势大,即使到了海边,也免不了被攻打,不如直接逃到占城,等安顿下来,招兵买马,再做长期打算。
最后手握兵权的张世杰的意见占了上风,南宋流亡朝廷经泉州到达广东崖山,在当地建立了据点。从事后来分析,张世杰的方案显然惨遭失败,导致了无可挽回的后果。如果采取陈宜中的方案,小院认为可行度要更高一些,这并不是上帝视角的原因。
因为当时南宋最后的军事力量无法与势头正猛的元军匹敌,后来的战争结果也证明了这点,不论是选择崖山或是泉州之类的据点,都必然招来元军的追击,发生战斗无法避免,结果也就注定。
而当时的占城是个独立的国家,也叫占婆、占婆补罗等,位于今天的越南中南部一带,一直对南宋称藩纳贡,颇为忠心,更为关键的是,在元朝灭亡南宋后,占城都始终没被蒙古占领,元军曾经在1282年进攻占城,遭遇失败。随后元朝再次出兵,想要借道越南,从而导致了元越战争的爆发,最终结果也是元朝被击败,所以如果南宋君臣流亡到占城,至少在军事上不会受到元军的直接威胁,越南的地形也不适合元军作战,如果能处理好与当地王国的关系,徐图恢复,也未可知,毕竟元朝在半个多世纪后统治就已经不稳,这也就是两三代人的工夫。
两军的统帅
战争胜负,与主帅有着最直接的关系,来看看崖山之战中宋元两方的统帅。
元军原来的统帅伯颜北还后,将元军指挥权交给了阿剌罕,阿剌罕兵分三路,自己率领一路从西路进军清缴残余宋军,留董文炳在临安镇守,而最重要的追击南宋余部的一路交给了汉将张弘范。
对于将此路军队交给张弘范,元朝朝廷内也曾有过不同意见,张弘范毕竟是汉将,反对者认为,从来没有汉人统帅蒙古军队的先例,张弘范自己也乞求忽必烈另派蒙古人统帅。
《元史》俾弘范往平之,授蒙古汉军都元帅。陛辞奏曰:“汉人无统蒙古军者,乞以蒙古信臣为首帅。”
忽必烈举了张弘范之父张柔的例子来反驳,并赐给张弘范剑甲,交给他斩杀大将之权。
《元史》帝出武库剑甲,听其自择,且谕之曰:“剑,汝之副也,不用令者,以此处之。”
这个张弘范是何许人也,能得此重任?张弘范虽是汉人,但从他父亲张柔起就是蒙古的子民,张柔是元朝名将,被追赠太师、上柱国、汝南王,张弘范在1262年24岁时候就已当上了行军总管,至元十四年(1277年)被授予镇国上将军,任命为江东道宣慰使,军功卓著,忠心耿耿。不管他自己还是在忽必烈心中,他都早已被认同为蒙古人,所以才被忽必烈任命为蒙古汉军都元帅,统帅蒙汉兵马,南下攻取闽广。
南宋方面的军队主帅,是张世杰。张世杰原本是金国的将领,蒙古灭金后成为张柔的不下,后来因罪逃到南宋,在德祐二年(1276年)曾立下战功,收复了浙西诸城,不过这几乎也是在史料上所能找到的关于张世杰仅有的胜利记录。
在元军逼近临安的时候,他和文天祥的主张是背城决一死战,在当时来说无异是以卵击石,是相当不成熟和不理智的想法,被阻止后,在宋恭帝出降前,张世杰和陆秀夫带着宋朝二王出逃,随后立宋端宗,端宗继位后张世杰掌握了军权,他也始终在为流亡朝廷抵御着元军的追击,忠心耿耿,立功甚多,但从以往的军事表现上看,他在军事上明显要弱于张弘范。
再来看看双方兵力的对比,元军方面,交给张弘范的兵马有多少呢?水陆一共只有两万人,而且这两万人还分兵了。
《元史》至扬州,选将校水陆二万,分道南征,以弟弘正为先锋。
南宋方面的军力有多少呢?史料中都记载是二十余万,但是二十多万是包括了行政人员,士兵家属和跟随流亡的百姓的所有人数,不过就算这样,宋军数万人的兵力还是有的,同时还有近千艘大小战船,就兵力人数上来说,显然是宋军占据优势。
但优势同时也是劣势,士兵家眷都在军中,是个隐患,从古至今军队出征不许携带家眷,是因为将士会分心,有百害而无一利,但当时张世杰无法选择,不带家属部队必然会背弃他,发生哗变也很有可能,人数众多的家属和百姓,显然极大的削减了宋军的战斗力。
战斗的过程
祥兴二年(1279年)正月,张弘范统帅的元军已经扫平了福建、广东的残余宋军,抵达崖山,与宋军对峙。
经过起初几次试探性的进攻,张弘范发现面对宋军以铁链连锁的连环船,用小船火攻的办法没有成效,决定依靠元军的战斗力正面强攻。这里要分析一下两军的战术,上文说过,宋军拥有千艘战船,张世杰以铁链将船只锁定,组成了船阵。
船阵虽然稳固,但它放弃了机动灵活的战法,庞大的船阵进退为难,远处的船只也无法及时有效进行支援,是个比较死板的战法。张弘范火攻失败后,看出了宋军的弱点,制定了斩首行动的方案,具体来说,就是集中元军的战船,在庞大船阵的一点进行突破,不理会其余的宋船,直取中央的龙船。
在二月六日这天,张弘范开始了总攻,在通过多种手段对宋军进行麻痹后,元军水师隐蔽地从正面进攻,从一点攻入,连破七艘宋军大船,一路杀到了龙船附近。
龙船被自己的船只围在中间,又有铁锁相连,根本无法逃跑,而周围的宋军面对局部兵力优势的元军,也无力将其杀退,眼看元军已近在咫尺,陆秀夫见无法突围,对赵昺说:“国事至此,陛下当为国死。德祐皇帝辱已甚,陛下不可再辱!”便背着8岁的赵昺跳海自杀。
元军顺利地按照既定作战方案,攻下了龙船,龙旗一倒,尚存的南宋军民再也无心作战,纷纷跳海自杀殉国,宋军遭到了毁灭性失败。《宋史》记载七日后,十余万具尸体浮海。张世杰率部突围后想逃往占城,另立新君,遭遇飓风,张世杰焚香祷告:“我为赵氏,亦已至矣,一君亡,复立一君,今又亡。我未死者,庶几(希望)敌兵退,别立赵氏以存祀耳。今若此,岂天意耶!”
或许是天意,张世杰最终没有从飓风中生还,溺死海陵岛外海,被葬于平章山下。
后记
崖山之战的结果,实际上从张世杰决定在崖山建立根据地抵抗元军起就已注定,即使击退了张弘范,元朝也必定还会派兵追击,南宋流亡朝廷要面对的是一波一波无休止的元军,而元朝当时已经事实上完成了统一,以举国之力对坐困一隅的张世杰,谁胜谁负,不用多说。如果当时选择其他方案,或许结果不至于如此一败涂地,但不管怎么说,张世杰、文天祥、陆秀夫忠心护主,死于王事,值得万世纪念。
------------------
推荐阅读:
红楼梦中,晴雯不过是一个婢女,为何能养出两根葱管一样的指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