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上总说秦始皇是暴君,可现实真的如此吗?
历史上总说秦始皇是暴君,可现实真的如此吗?
-----
网友解答:
-----
秦朝灭亡的原因按照一般历史上就是“暴政”,但纵观这几年世界的乱象,总是能嗅出不一样的味道。
由于我们这个时代对秦国朝堂/后宫的情况记载并不详细,因此史料匮乏。因此各种假设都有,但是只有一种假设能够解答所有问题。
央视纪录片《从秦始皇到汉武帝》中说的其实已经比较清楚了。
秦朝灭亡的主要原因是从下到上的不支持,整个帝国就是一个思想上分裂的状态。
各个地区复辟的力量很大,各种公知,·····于是各地暴乱不停,各种舆论乱象纷纷。
其实秦朝就是这个样子······
那么秦朝最大的分歧在哪里?秦朝朝堂上争论的核心问题是什么?
其实只有一个问题,分封制度VS郡县制度
分封是历史惯性,周朝800年,封侯封王,一起玩命打天下最后不就为了自己有个地盘吗?这个问题其实在秦国时期就有争论,但是天下一统,整个国家是军国状态,没有讨论。或者始皇帝意识到这个问题是个超级炸弹,只能先压下去。但是一扫六合之后,天下大定之后,争论的状态就严重了。
郡县制主要派系:秦始皇,李斯
分封制度:其他所有的派系
其实始皇帝的丞相一开始是王绾,但是史书上只有几笔,这并不正常,极有可能是始皇帝故意抹杀他的存在。始皇帝雄才大略,高瞻远瞩,通过周王朝800年历史,知道分封下去的最后一定是周王朝,四分五裂·····但是这种战略远见,只有极少数人赞成,这里面包含李斯和赵高。
扶苏为儒生辩护了几句,就被始皇帝赶到边疆去了,为什么?始皇帝生气的是帝国的继承人扶苏竟然不和自己一样的想法······没有站在郡县制的立场上。
始皇帝焚书坑儒,其实就是无法获得山东“公知”的支持,始皇帝泰山封禅,其实是拉拢儒生的,但是没有效果,事情越来越危险,“始皇帝死而地分”这种流言都有了,始皇帝失去了耐心,因此始皇帝发动了战争手段——大兴土木,南征北战,很简单,过去的秦国就是这么干的,转移矛盾,但这加速了帝国的崩溃。北去匈奴,南征岭南,揭竿而起的时候,秦帝国腹地只能依靠20万“刑徒”去打仗。
沙丘之变,难道李斯真的是为了自己的荣华富贵支持胡亥的吗?李斯已经是皇亲国戚了,就是扶苏即位,当不成丞相,自己还是位极人臣·······
唯一的可能,就是胡亥支持郡县制度,或者和胡亥达成了交易。因为郡县制是李斯的政治遗产,李斯不能放弃·····放弃了可能就被清算····或者李斯的意志和始皇帝一样。
这也解释一个问题:胡亥为什么把自己的几十个兄弟姐妹都弄死了·····
这不科学,讲不通,历朝历代,没有那个即位者玩这么狠!年纪都差不多的兄弟姐妹,一起从小长大的,什么仇?什么怨?就是清王朝九子夺嫡,最后也是软禁·····既然是一起长大的,肯定是有感情的,总不能胡亥从小就是“孤家寡人”,从小被所有兄弟姐妹孤立?如果是这样,李斯怎么会选择支持胡亥?始皇帝宠爱的胡亥能这么差劲?
一个皇子死于非命都是大事,何况赶尽杀绝?这要是在其他朝代,这绝对是惊天动地的大事件。只能用残暴来解释?只能用怕弟弟们谋反来解释?
唯一的可能是胡亥是被逼的·····
被李斯逼的,为什么?你想,分封制的核心是什么?分封,应该封谁?
自然就是皇帝的其他子女,既然皇帝子女都死光了,也就不用分封了······
很明显,胡亥被吓坏了,他愤怒,恐惧,他对李斯甚至赵高失去了信任····因此,他不相信黔首真的能造反·······
始皇帝有那么多子女,肯定就有那么多的后宫妃嫔,就有那么多势力,本来大家可能都指望着皇子分封,能有块自己的封地呢····这下倒好,没想到玩这么绝····他们掀起的狂风巨浪,让秦王朝失去了控制····
而下面六朝余孽复辟的势力,以及当时的“公知”,山东的儒生掌握文明的话语权······儒家崇尚的“周礼”,周王朝最大的制度莫过于分封·····
于是天地翻覆就不奇怪了·····帝国的系统,甚至军队都被渗透了·····无法拨乱反正····
那么汉代这个问题怎么解决了?
汉武帝没有这么生硬,而是推进了儒学作为官学,同时并不封禁百家,对读书人进行了一定的招安,这其实是一种话语权的争夺。培养自己的文化精英,并分享一部分权力——做官。而之前的八王之乱已经让整个汉帝国认识到分封不靠谱,还是郡县制度吧。
从分封制到郡县制,不是一朝一夕就能成功的,刘邦其实只比始皇帝大三岁,始皇帝死后八年就建立了汉王朝,汉王朝一开始也是进行了分封,这是对历史的妥协。
汉帝国的宏伟蓝图实际上就是始皇帝和李斯想要的,只不过,他们操之过急,失败了。
分封制到郡县制,经过百年的过渡才让人们认识到大一统的好处。
那么为什么史书上会留下暴秦的说法,说始皇帝亡于横征暴敛呢?
当年刘邦攻破咸阳,萧何没有抢夺财务,他第一件事就去了李斯府,因为李斯府邸里面有整个秦朝所有的法度。秦国一步步的变大变强到一扫六合,这是世界公认的,因此萧何认识到秦朝制度的重要性·····
刘邦分封是为了妥协,他骨子里知道天下一统的好处,白马之盟是没有办法的办法。整个汉帝国的制度架构其实和秦王朝是一样的,只是在秦王朝的基础上进行了调整。
或者说汉王朝就是秦王朝的迭代研发的版本
如果你说上一代王朝制度不行······这个可是对本朝有威胁的。
因此官方口径就放在秦朝横征暴敛之上。
这个在后世隋朝面临一个情况,即唐王朝的制度同样是在隋朝就行补丁升级之后。因此隋朝在史书中的灭亡的原因就变成了杨广的暴虐·····
尽道隋亡为此河, 至今千里赖通波. 若无水殿龙舟事, 共禹论功不较多
——皮日休《汴河怀古二首》
其实隋朝开科举,兴运河对天下格局变化是极大的,尤其是科举考试。一个积极改革短命的王朝之后,后面是一个长时代的大王朝。
秦短汉长,隋短唐长。后周短而大宋长
值得一提的是后周 ,秦,隋口碑不佳,但是后周不一样。后周的柴荣甚至位列明君。
赵匡胤的陈桥兵变后,黄袍加身后,并没有对后周郭威和柴荣进行抹黑,取决于赵匡胤的特质。赵匡胤其实对自己篡位的合法性进行了批判,例如柴姓地位在宋朝就比较高。赵匡胤的杯酒释兵权的和杯酒削藩这个游戏一般帝王玩不转····
更重要的是赵匡胤进行了极大的制度改革,防止陈桥兵变事情的发生,宋朝的制度建设在历史上也是很强大的秦王汉武,唐宗宋祖,宋祖位列千古帝王是有道理的。
溥仪退位,天下无王···封建走向共和,民国政府对社会的变革是三千年未有的,党国二世而亡·······同样很腐败····实际上也真的很腐败·····
秦国的集权制度是内测版;...
秦朝的集权制度是BUG暴露的公测版;
汉朝的集权制度是从构架成熟到逐渐单调的1.0版;
魏晋是口碑不佳、新功能繁锁冗厄的1.5版;
隋王朝是大升级不稳定的2.0版;
唐宋是集权制度再创口碑,又逐渐功能混乱的3.0版;
元明是换了开发思路,加入最新配套技术的4.0版;
清朝,则是修复了所有BUG的4.5版,集权制度完善达到功能顶峰。
却避免不了任何一款游戏,最终落后于新出大作,寿命到头的产品周期结局...(这段话引用知乎于彼朝阳)
秦王朝给今天的我们依然留下了深刻的教训:
第一,社会变革是一个漫长的过程,不能急功近利,整个社会制度的变革需要百年历史。
第二,王朝必须掌握文化的话语权,维持一个国家最核心的是文化认同····
第三,开疆扩土后需要缓缓而进的改变,例如将一块土地纳入国家版图后,需要推行教育,让那一块土地的后代人文化同化,经过几代人的努力,才能正式的纳入版图。
这也提醒我们,祖国统一,不光在主权上统一,人心上也要追求统一,也需要一两代人的努力····改变整个社会的观念本质上是教育下一代新的观念,让上一代旧观念的人自然的死去····
一切历史都是当代史。
-----
网友解答:
-----
在回答这个问题之前,首先得要搞明白历史和现实的关系。历史是过去的现实,但不是全部过去的呈现,只是过去现实的一部分。倘若不以个人立场、喜好而论的话,看待过往历史一般有两种态度,一种是继承发扬,而另一种就是完全摒弃、盖不承认,一切重新来过。简而言之,一种是信史深究论,另一种就是弃史论。历史与现实的矛盾,大概就基于此处,争论而不休。其实,两者的争论没有任何意义,因为从来就不在一个频道上,完全相背而行,愈行愈远。
同理,历史上的秦始皇与现实中的秦始皇就迎合了这个坑,稍有不慎就会走不出来,真的秦始皇也会被带歪。预设了历史与现实的矛盾,而落脚点却在现实,无疑体现了弃史论的一部分观点,即“历史虚无主义”的论调,并伺机开始了所谓的“拨乱反正”,以期建立自己的历史观。通过不断另类解读信史的部分,来扩充自己弃史论的部分,进而来宣扬自己的观点,迎合现实中的某些需要,企图构建一种以现代为基础的所谓现实历史。不过很可惜的是,构建的成本注定大的离谱,预期的目标也是遥遥而无期。
回到正题,说说“秦始皇”。历史上的秦始皇,功过是非自有后人评说,真的也好假的也好,都随风而去了,展望未来才是正道。说他是“暴君”者甚之,说他“千古一帝”者亦不乏其人,因人而异吧!至于现实中的秦始皇,恐怕没有人知道了吧!除非是生活在那个时代的人,或者穿越过去的,才会知道一些是是非非。不过,“帝王将相”之丰功伟绩,有的人喜欢追捧,而有的人也就那样了,平常心对待,毕竟生活还是要过的。
总之,历史上总说秦始皇是暴君的,肯定并非空穴来风,亦不全是捕风捉影,更不可能全部都是无的放矢。既然有那么多人说他是“暴君”,时间跨度又这么长,势必有缘由所在。至于现实真的这样吗?抱歉!不知道。没有依据如何得知?又如何去下结论?何况,每个人都有自己眼中的秦始皇,何必纠结于历史和现实的矛盾呢!
-----
网友解答:
-----
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历史上,一共出现了400多位皇帝。若只比较“残暴”,秦始皇估计连前100名都排不进去。如后世常见的大肆屠杀前朝皇室、残杀手足兄弟、大肆清除功臣、无视处于无尽的战火与灾害中的老百姓......这些“暴君”的标配元素,秦始皇表现的都相当不突出,有些方面甚压根不沾边。
而后世之所以将秦始皇视为暴君的“代言人”,主要是因为他充当了第一个吃螃蟹的角色。
改革者向来没有好下场,而秦始皇可是中国历史上最大的改革者
公元前1046年周王朝建立后,将天下分割成几十、上百个小王国,以求在当时的生产、交通条件下最大化开发疆域。这些诸侯国虽然名为周天子麾下之臣,但随着长期的各自为政,逐渐产生了文化、文字、乃至语言上的差异(邯郸学步:走路的方式都会有区别)。若放任这种局面发展,最终各诸侯国很大可能会愈走愈远,进而产生永久的分裂、连绵不断的战乱。
秦始皇统一六国后,如果将抢来的各诸侯国领土分给自己的子弟、功勋,继续沿用过去近千年来的旧秩序,那他就仅仅是一个征服者而已;
但他在其后的一系列重大政策,车同轨、书同文,统一文字、度量衡,还有最重要的:当一些大臣建议广封子弟、以为藩蔽时,他感叹道:“天下共苦战斗不休,以有侯王...天下初定,又复立国,是树兵也。”因此将全国分为36郡,设置守、尉、监等公务人员进行管理。
这些政策,成了其后两千年中国封建王朝的基本框架,奠定了中华民族大一统的基础。历朝历代都没有跳出这个思路,正是由于这一创举,秦始皇才被誉为千古一帝。
站在我们今天回看这一变革,仿佛是顺理成章、自然而然的,但我们要知道,他终结的是之前持续近1000年的“先王”秩序,给那时社会各阶层带来了何等冲击:
江山易改本性难移,无论在任何时候,让人们改变旧习惯总是最困难的,更别说这套习惯已经沿用了近千年。在废除分封制后,六国贵族的遗老遗少失去了以往的特权与既得利益,其内心的愤怒、不安、仇视可想而知;原本依附于他们的士大夫再也不能靠着服务权贵飞黄腾达,必须像老百姓一样建功立业才能获得富贵,他们的抱怨、不满也可以想象;而各国百姓虽然脱离了贵族的压榨,但要适应严密的法网,客观上也需要一定的过程。
因此,在各阶级的不满下,推进这一制度的改革者秦始皇自然落不下什么好名声。
由于政治路线以权力分配的分歧,秦始皇得罪了士大夫阶层
值得是后世熟知的“焚书坑儒”。
在落实郡县制后,朝野对这一政策的反对声也一直不绝于耳。在公元前213年,甚至有儒生在朝廷上声称:“事不师古而能长久者,非所闻也。”即若不实行分封制,秦朝命不久矣。
为了避免儒生们这种一味复古、非议当下的行为导致思想混乱,秦始皇听取李斯的意见,禁止民间私自收藏《诗》、《书》以及其他流派的经典书籍。
“坑儒”是另一件事。在战国时期,大量儒生开始从事研习使人长命百岁的“仙术”。秦始皇统一天下后,也安排燕人卢生等人替他研究这方面的问题,但这些人不仅收了钱不办事,反而背地里大肆嘲讽秦始皇刚愎自用、贪恋权势,不信任儒生,其后携款潜逃。
秦始皇一怒之下,下令抓捕咸阳城内与卢生等人有往来的儒生、方士,严加审问;这些读书人互相供认,一共牵涉了460多人,“皆阬之咸阳”,然后昭告天下,以杀鸡儆猴。
但焚书坑儒是所谓的“残暴”吗?显然并不是,这更像是秦始皇所支持的法家与意图分享权力的儒家之间的博弈而已。
但不幸的是,后世的儒家掌握了封建时代的话语权,因此当初打压他们的秦始皇,就免不了得背上“暴君”的黑锅。
这正应了那句话:历史是胜利者书写的,改革者秦始皇的代价,不仅仅是暴君的名声,还有二世而亡的政权。但他的尝试,则成了汉朝的积极经验,所谓汉随秦制,从这个角度来说,秦始皇的改革是成功的。
-----
网友解答:
-----
历史有两位皇帝功绩卓著,一位是秦始皇赢政、还有一位就是隋炀帝杨广。
这两位皇帝的王朝如果时间能延长久一点,或许后世所记载他们就是功绩了,而不是把他们写成暴君的模样了。
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历史上,一共出现了400多位皇帝。若只比较“残暴”,秦始皇估计连前100名都排不进去。如后世常见的大肆屠杀前朝皇室、残杀手足兄弟、大肆清除功臣、.....这些“暴君”的标配元素,秦始皇表现的都相当不突出,有些方面甚压根不沾边。
而后世之所以将秦始皇视为暴君的“代言人”,主要是因为他充当了第一个吃螃蟹的角色。
改革者向来没有好下场,而秦始皇可是中国历史上最大的改革者。
一,秦国独尊法家,制度刑罚都相当苛刻严厉。二,秦始皇武力统一六国,各战败国摧残严重。统一文字度量衡,各战败国有亡国奴的感觉。三,秦始皇大兴土木,修长城、直道、秦始皇陵、阿房宫等消耗大量人力物力,致民穷财尽,民不聊生。四,变分封制为郡县制。
-----
网友解答:
-----
其实很反感说秦始皇是暴君,你可以说秦朝暴政,毕竟秦朝是以法家治国,肯定会有一些严厉的刑罚,这也是秦朝建立大一统的根本,但说他暴君就有点故意黑他了!
自秦孝公开启商鞅变法以来,法家就成为秦国的基石!
秦孝公在位期间,面对新的社会发展,其他六国纷纷开启了变法,秦国实力渐渐落后。于是,秦孝公力排众议,大胆启用魏人商鞅,实施变法,主要是发展农业生产和军功制度,在秦孝公在位期间,秦国一跃成为战国第一强国,同时有了吞并天下的野心。
当时商鞅为了变法能够顺利实施,于是有了在南门树立木头,如果有人能搬到北门就能领取奖励的做法,这一行为让政府的威信瞬间在百姓中建立起来。另外,“天子犯法与庶民同罪”,太子嬴虔因反对变法和触犯刑律,被处以刑罚。
这些措施都极大的保证了变法的实行,也彻底建立了秦国以法家治国的理念,秦国由此脱颖而出,最终一统天下。
秦始皇时期,政策依然与秦孝公期间保持一致,律法严厉,暴君由此而来
秦始皇在位期间,律法基本与秦孝公期间差不多,只是略作修改,这让秦国实力进一步提升,并吞并六国,建立大一统王朝。秦朝建立以后,本来应该休养生息,恢复民生。这是王朝兴盛的重要策略,到秦始皇没有改变,这就是暴政和暴君的来源。
结果我们看到,秦国繁重的徭役,据统计,秦朝时人口有2100万左右,有三分之一要么在服徭役,要么就在服徭役的途中,因为徭役都不实在本地,而是在很远的地方。结果在家中从事生产的就只剩下老弱妇孺。
还有轻罪重刑,根据当时的律法,在地上吐口痰,很可能就会受到鞭刑。服徭役期间,要么累死,一旦逃跑被逮住也是死刑。可见,当时的律法太过严厉,这是陈胜吴广大泽乡起义的主因,也是秦朝灭亡的重要原因。
秦始皇暴君的称呼因何而来
在我看来,秦始皇被称作暴君有点名不符实,从时代来说,秦朝选择了法家,从而走上强大之路,并建立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大一统王朝。而法家的策略,必然是律令严谨和严厉,这一策略从秦孝公直至秦灭亡,都是一脉相承的,所以暴君一说有点牵强。
显然,秦始皇的暴君很可能是人为制造的,因为历史都是成功人所书写的,很多朝代或者皇帝,为了宣扬自己的正统性和法理性,一定会对前任进行一些黑化。历史上这样的例子太多了,最近的就是清朝对明朝的黑化,简直触目惊心。
秦始皇的暴君一说已经找不到根源了,他唯一没有做到的就是没有根据时代的变化,而对治理国家的手段进行改变,导致百姓压力巨大,也让人有了口实。
如今我们已经无从考究具体的缘由了,无论如何都不能否定秦始皇的历史贡献,公道自在人心!
------------------
推荐阅读:
母亲肺癌晚期,用尽了所有治疗方案,还是救不了她,只能看着她受罪,谁能明白我的心情?怎么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