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战苏联得到德军进攻的准确消息为何还是准备不充分?
二战苏联得到德军进攻的准确消息为何还是准备不充分?
-----
网友解答:
-----
斯大林当时忙着保持他的地位,如果不是德军进攻,他的地位不保,难说,会被判枪毙,他杀了多少功臣大将,以至于德军进攻的时候,没有人员可用,当时他在苏联忙着搞清算运动
-----
网友解答:
-----
1941年6月22日凌晨3点15分,德军实施巴巴罗萨计划,对苏联发动突然袭击。
苏联猝不及防,德军势如破竹,仅仅用了几个月的时间,就攻占了苏联首都莫斯科的门户斯摩棱斯克,距离莫斯科仅有380公里。
早在“巴巴罗萨”计划施行前几个月,各地的情报人员便通知斯大林:德国将进攻苏联,在德国发起巴巴罗萨行动前,苏联已从各种渠道获得了相关情报。
比如,苏联派驻日本的传奇间谍佐尔格便得到了德国具体进攻的时间。
既然如此,苏军在开展之后为什么一败涂地,苏联难道就没有备战吗?
事实是苏联方面对苏德爆发战争早有预料,为此做了大量准备工作。
兵工厂远离交战地区
为了应对德军可能的进攻,苏联的重工业基地尤其是兵工厂,尽可能建立在远离交战地区的、乌拉尔山以东的纵深地带,以免在战争爆发后,这些工业基地直接暴露在德军炮火下,被其彻底摧毁。
以保证在战争爆发后,苏联的军工机器照样运转,给前方及时提供武器。
正是因为这样的布局,在德国的闪电战当中,苏联的军事工业没有被全部摧毁,为苏联日后反攻创造了条件。
积极扩军,扩大战略纵深
1939年德国入侵波兰,英法对德宣战。
苏联开始战前准备,积极扩军。
最高苏维埃把征兵年龄从21岁降到19岁,苏联军队的人数增加到420万以上。
按照与德国达成的秘密协议,苏军进入了波兰东部,把波兰与苏联接壤的乌克兰人和白俄罗斯人居住区占领,并归入苏联版图。
苏联还担心波罗的海三国允许德国占领,建立亲德反苏政府,威胁苏联安全。
于是斯大林先下手为强,在1940年夏天在立陶宛制造了“苏军士兵失踪事件”,以此为借口出兵波罗的海三国,将其吞并,保证了苏联波罗的海通道的安全。
在西北部,苏联在1939年11月大举入侵芬兰,通过数月战争将边境向北移动130公里,极大地延长了苏联的战略纵深,这样就可以在德国进攻苏联的时候,延缓德军攻势,让苏军有充裕的时间反应。
加紧培训军官,制定培训计划
由于30年代后期的大清洗,苏军优秀军官损失了八成以上,指挥人才短缺。
为此,斯大林下令加紧培训军官,召回了幸存的四千名军官。
为了应对可能爆发的苏德战争,斯大林每天工作16小时,研究战略战术,组织教官等问题。
与此同时,斯大林命令总参谋部制订国家防御计划和武装部队部署计划。
1940年11月17日,苏军总参谋部下发了要求西部各军区司令研究向纳粹进攻,或者防御纳粹进攻的课题。
开展军事演习
为了应对德国可能的进攻,苏军总参谋部在12月份召开会议,计划在41年实施一次演习,检验各军区司令的作战指挥能力。
1941年1月2日,大规模的军演正式开始,朱可夫的蓝军在演习中扮演德军角色,巴甫洛夫大将的红军扮演苏军角色。
斯大林对此非常重视,和马林科夫等人则以观察员的身份参加。
演习假设希特勒下令德军执行进攻计划,德军中央军群突破苏联西部军区并消灭苏军在白俄罗斯的有生力量的情况下,苏军如何防御。
为了防止苏德战争爆发后,德军使用化学武器,苏联于1938年开始研制的新型秘密防毒面具,并计划批量生产并装备部队。
这种防毒面具不仅能有效防护毒气、病菌、有毒烟雾,还能防护德军和苏军自己可能使用的生物武器。
与日本签订中立条约
为了在苏德战争爆发后,苏联集中兵力应对,苏联积极拉拢日本,在库页岛石油开采和渔业问题上给日本好处。
经过长期努力,苏联于1941年4月13日与日本政府签订了《苏日中立条约》,又称《日苏中立条约》。
苏联以终止对华武器援助、承认日本对中国东北占领、尊重"满洲国"之领土完整与神圣不可侵犯性为代价,换取了日本对"蒙古人民共和国"的承认,也换取了日本不进攻苏联的保证。
这就保证了在苏德战争爆发后,苏联就没有了后顾之忧,不担心日本趁火打劫,能将远东地区的兵力投入到西部战场。
制定进攻德国计划
苏联不但积极备战,防范德国进攻,还制定了入侵德国的计划——“大雷雨”作战计划。
1941年2月,德军入侵北非,4月的时候入侵巴尔干半岛。
同期,苏联也开始制定了“西线扩张战略计划”,打算在1941年6月进攻德国。
直接参加这项计划制定的有铁木辛哥、朱可夫、瓦图京、华西列夫斯基等人。
这个作战计划的情况非常复杂,计划动用苏联的四个方面军的12个集团军,发动一场全部的战争
为此苏联在西部边境部署了290万兵力,战苏军总兵力的六成以上。此外苏联还在那里部署了1500多架新式和旧式飞机,近38000门火炮和迫击炮,1475辆各型坦克。
苏联还把防御工事、军用机场、军事仓库部署在了边境突出地带。
凡此种种,都说明苏联未雨绸缪,备战充分。
既然如此,为什么在战争爆发时,苏军猝不及防,一败涂地呢?
首先,德国进行了成功的战略欺骗。
希特勒发动的是闪击战,闪击战的特点是突然性,为了保证突然性必须要麻痹对方,让其放松警惕。
为此,德国做了不少工作。
1939年12月,是斯大林的60大寿,希特勒特意向斯大林祝寿,强调苏德友谊牢不可破,对苏联的繁荣昌盛表达了衷心祝福。
在进攻波兰一周前,与苏联秘密签订了《苏德互不侵犯条约》,强调两国是利益共同体,关系牢不可破。
与苏联签订了广泛的贸易协定,让苏联从中受惠。
两国外交部官员频频互访,德国领导人在多种场合一再表态,德国不会东进,更不会把苏联当做对手。
甚至在德国进攻苏联一个月前,德国还向苏联送出一份大礼,把苏军梦寐以求的新式战斗机生产技术卖给了苏联。
苏德战争爆发前,德军大规模调动,向边境集结,为了避免斯大林对德军频繁调动的怀疑,希特勒又派出特使出访苏联,向斯大林当面解释:边境上德军的频繁调动,是部队正常调动换防。
而对于北方集团军群的集结,德国方面解释说,那些军队主要是罗马尼亚和波兰的一些仆从国部队,为了麻痹英国人。
德军还通过宣传,将苏联人的注意力吸引到非洲战场上,利用“马利他”战役和“向日葵”战役,制造“A集团军”调到了东线,即将进攻直布罗陀的假象。
为了迷惑苏联人,德军甚至专门制定了“鲨鱼行动”计划,由德国军事谍报局局长卡纳里斯具体执行。
他故意给德国驻各中立国家的武官发去德国将从边境地区撤走8个德国师的假情报,让苏联人截获。
德国人的上述举动成功麻痹了苏联领导人,让苏军在突如其来的进攻前猝不及防。
其次,斯大林出现了重大的战略误判
由于苏联跟德国站在一起,二战爆发后,苏联如愿以偿得到了波罗的海三国领土,与德国瓜分了波兰。
斯大林认为,短时期内苏德有共同利益,至少在德国没有完全征服西欧之前,两国不会爆发战争。
而且德国资源贫乏,又面临着英国的海上封锁,因此德国很多战略物资如小麦、石油等必须依赖苏联进口。
1939 年9月1日,德国开始入侵波兰后,对苏联的战略物资需求个更加迫切。
当月19日,苏德两国在柏林签订贸易贷款 协定。
根据这项协定,德国在今后七年内给苏联提供两亿马克的贷款,年息为 百分之五。苏联给德国提供一亿八千万马克的原料物资。
随着战争进行,德国对苏联原材料的需求水涨船高。
整个39年冬天,德国官员频繁到莫斯科去,目的只有一个:哀求苏联加大对德原材料出口。
1940年一年,德国在苏联进口了74%的磷酸盐、67%的石棉、64%的铬铁矿、55%的锰矿、和34%的原油。
这些苏联物资有力地帮助德国挺过了英国早期的海上封锁。
苏德战争爆发前,德国对苏的贸易赤字达到380万马克。
这充分说明,德国进行战争不能没有苏联的原材料供应,在没有搞定英国之前,德国不会跟苏联翻脸。
德国在一战中战败的重要教训,就是在东西两线同时作战,有前车之鉴,希特勒不会再犯同样的错误。
因此,斯大林认为所谓德国进攻苏联的情报,都是假的,是英国为了拉拢苏联而使出的反间计。
斯大林知道苏德终会有一战,因为一山不容二虎,而且希特勒极端仇视共产主义。
但是斯大林觉得,那是以后的事,眼下苏德不会兵戎相见。
事实上,德国进攻苏联是无奈之举,不在计划中,连希特勒在1941年前都未必会想到。
换言之,德国决定实施巴巴罗萨计划,纯属偶然。
事实上,直到在1940年12月5日,巴巴罗萨计划才出炉。
但是计划制定只是一个预案,并不一定会实施,各国的军事计划没有实施的占绝大多数。
换言之,巴巴罗萨计划虽然制定,但是并不意外着德国侵苏是似箭在弦。
希特勒决定对苏开战,完全是几个因素的共同作用
德国在征服英国的时候碰壁。
为了占领英国,德军从1940年8月6日发动了对英国的空袭,史称不列颠空战。
这场史无前例的空战持续了9个月,到1941年5月才结束,以德军失败而告终。
空战结果大大出乎希特勒意料,让他明白英军战斗力并没有想象得那么不堪。
换言之,希特勒认为,英国并不是软柿子,苏联才是。
苏军在苏芬战争中的不佳表现。
1939年11月,苏联入侵芬兰,苏芬战争爆发。
这场持续四个月的战争,虽然苏联迫使芬兰割让了4万多平方公里土地,但是苏军在这场战争的表现非常糟糕。
苏军出兵120万,芬军以20万迎战,最终苏军付出了38万人伤亡,芬兰军队死亡人数为10万。
苏军的表现欠佳不是偶然的,因为斯大林在此之前对军队的大清洗,让苏军丧失了八成以上的优秀高级指挥员。
这让希特勒大受鼓舞,觉得苏军战斗力极差,不堪一击。
而且,苏联对罗马尼亚和保加利亚的野心让希特勒恐惧
1940年6月26日,苏联政府以罗马尼亚政府的政策严重威胁苏联西南部边界安全为由,提出了对比萨拉比亚和北布科维纳的领土要求,并于6月30日苏军占领了这两个地区,并将其作为摩尔多瓦加盟共和国并入苏联。
接着苏联又向德国提出两个要求,一是要求德国撤出芬兰,将其变成苏联的保护国;而是允许苏联在保加利亚建立军事基地。
苏联一系列举动,触动了希特勒的底线。
他认为苏联在罗马尼亚的侵略扩张,影响到了德国获取那里的石油;而苏联在保加利亚建立军事基地则暴露了其对巴尔干地区的野心。
在希特勒看来,苏联完全是乘人之危、趁火打劫。
希特勒向他的幕僚说“斯大林的要求越来越高……是一个冷血的敲诈者……德国的胜利已经让他们无法忍受”因此“必须让苏联跪下”。
希特勒相信,德军一旦发动进攻,苏维埃政权就会土崩瓦解。
击败苏联就可以夺取高加索的油田和乌克兰的粮仓,到时候还会得到数百万的苏军战俘作为人力,凭借这些资源,德国将变得更加强大,回头向西一鼓作气拿下英国,可谓一石二鸟。
基于这些原因,希特勒决定发动突袭,而苏联高层对于这些因素的估量是不充足的,因此才造成了开战之初苏军的一败涂地。
-----
网友解答:
-----
我是萨沙,我来回答。
萨沙第9653条回答
其实苏联已经准备了,但准备的非常不充分。
客观来说,在1941年之前,苏军一直在大规模扩军备战。
这说明斯大林预计到,苏德难免会有一战。
这个话题也很大,我们简单说说。
谁都知道,30年代初期苏联工业总产值是大大不如德国的,但到了1941年之前已经超越德国成为世界第二。虽然苏联的工业主要是军事工业,人民还非常贫穷,但至少军事力量是强大多了,具备和德国正面对抗能力。
更重要的是,斯大林早就有计划地将工业向纵深地区转移,防止被德军进攻后很快占领。
1938年到1940年,苏联新建了3000多大型工业企业,几乎都在东部乌拉尔山区甚至更远的西伯利亚纵深地区。现有的工业,也陆续向东搬迁。
在斯大林的部署下,这几年内工业的平均年增长速度为13%,而国防工业的平均年增长速度达39%。
后来我们也知道,德军虽然占领了苏联斯大林格勒、莫斯科以西大部分地区,这里是传统的沙俄工业区,但苏联仍然依靠东部的工厂制造了无数的武器弹药,保证了战争的胜利。
在苏军占劣势的1941年,苏军兵工厂生产了作战飞机2.1万余架,坦克2.4万余辆,火炮和枪械不计其数,大大超过德国,这是苏军维持战斗力的关键。
除了转移工业以外,苏军也在有计划地扩军和扩充武器。
在1939年之前,苏军已经和平了10多年,规模只有200多万。
到1941年战争爆发之前,苏军已经增加到480万规模,其中陆军就有近400万人。
更重要的是,苏联建立了强大的预备动员制度,通过不断的轮训建立了影子部队。
也就是每一个师,都有自己的老兵和备份军官组成的一个影子师。
一旦开战了,这些老兵成为军士和士兵骨干,备份军官直接上岗,再征召一些退伍的士兵或者新兵,几个月内就可以迅速组建出军队去前线作战,不需要像组建新部队一样,至少花费1年时间训练。
在1941年苏军被德军打的节节败退,几个月内损失及百万大军,一个基辅会战就被俘虏65万人。在如此惨重的损失下,1942年苏军反而增加到500多万规模,可见补充能力之强悍。相反,德军最多不过300万人。
就武器性能方面,苏联尽全力研发新武器。
苏军研发了T34之类坦克,性能强于德军,火炮性能也是一样,轻武器各有所长。
本来苏军的战机性能较差,在战争刚刚爆发时,新一代的“雅克”、“米格”、“拉格”歼击机,“伊尔一2”强击机和“佩一2”轰炸机都纷纷诞生。
以上这些都说明斯大林是在备战的,但做的还很不够。
斯大林的主要问题,是没有预计到战争会在1941年突然爆发。
斯大林头脑中一直认为,德国不会蠢到不消灭英国,就同苏联决战。
谁都知道,苏联地大物博,人口众多,军力强大,德国肯定要通过持久战获胜。
而当时德军已经横扫了欧洲,整个欧洲除了英国以外都是德国控制或者盟友后者友好国家,连最东端的土耳其也是亲德的国家。
根据一战的经验,如果德国打垮了英国本土,英国和法国戴高乐一样会成为在全世界流亡政府。
即便稍后美国介入,想要在西线登陆作战也是千难万难的,因为缺少一个中转立足点。
一旦德国消灭英国,等于征服了整个欧洲,最低程度没有后顾之忧,下一步干什么都行。就算将来美国参战,同英法一同进攻德国,因为在欧洲没有立足点,也是非常困难的。
在当时看来,德国空军实力强大,美国又没有参战,即便海狮计划受挫,持久作战肯定还是能够登陆英国。
斯大林认为,希特勒一定会先消灭英国,才考虑下一步如何走。
如果在没有打垮英国的情况下,希特勒进攻苏联,等于在自己脖子上架上一把刀,是非常愚蠢的。
所以,苏联只需要扩军备战,隔岸观火。等到英美法反攻欧洲大陆,在欧洲哪里登陆进行持久战时,苏联等着他们两败俱伤,最终加入战场打打落水狗,抢夺便宜。
就像苏联知道日本就要宣布投降,才在8月9日发动对日本战争,结果日本在8月15日宣布投降,对苏军没什么像样抵抗。苏军瞬时占领了中国东北、朝鲜北部、库页岛、日本北方四岛,大大占了便宜。
比如苏军占领纵横600海里的千岛群岛,歼灭俘虏6万多日军,自己仅仅伤亡1500人。
可以预计德国最终会崩溃或者被重创,苏联以最小损失获得东欧很多国家,这就是斯大林的计划。
所以,无论西方还是苏联情报部门给了他多少信息,说明德军正在准备苏联,斯大林根本就不相信,还认为这是西方挑拨苏德开战的阴谋。
包括朱可夫在内的苏军将领,多次指出将苏军主力部署在国境线附近是错误的,很容易被德军用闪电战合围歼灭,导致毁灭性失败,应该将主力集结在莫斯科一线,采用节节抵抗、持久战的战略,可以稳操胜券。
但斯大林认为战争还要好几年才会发生,仍然维持原本部署,导致3个月内苏联军队就被歼灭300万人。
只有是人就会有错误,斯大林也是一样。斯大林厉害之处,就是他们迅速改正错误,最终获得苏德战争的胜利。
-----
网友解答:
-----
在德国进攻以前,开战的消息就源源不断的从苏联谍报前线发回来,但是这些英勇的谍报人员却被扣上“破坏苏德友谊的英美间谍”的帽子被召回国处决,到后来类似的这些情报在海外情报站就被扣下,不再发回苏联了,斯大林就在自己的良好感觉中迎来了德国人的巴巴罗萨计划……
-----
网友解答:
-----
二战苏联得到德军进攻的准确消息为何还是准备不充分?关于这个问题从实事求是的角度分析,德军闪击苏联,苏军和斯大林确实有轻敌的失误,但德军的冒险进攻和突然袭击还是占有主要原因。
一方面,苏军并不是准备不充分,而是对闪击战的破坏性程度认识不足。
坊间一直认为苏德战争打响之前,斯大林已经得到了德军进攻的准确情报,但这个说法并没有得到有力的证据支持。事实上,从1940年12月18日德军统帅部下达第21作战指令,要求组建3个集团军群务必在1941年5月15日之前,做好进攻苏联的准备。在这个指令下达之后,苏联和其它各国的情报部门一直都没有闲着,其中最上心的当数英国的军情5处和苏联自己的情报部门。
从历史上看,能够左右斯大林判断对错的情报主要是两个,一个是丘吉尔提供的德军进攻情报,因为只有他最希望德军迅速东进,这样才能减轻德军进攻英伦三岛的压力,但斯大林却把这个情报当成英国有意干扰视听,怕英国借机跟德国穿一条裤子,这是英苏当时的意识形态暗战带来的后果;另一个就是苏联自己的情报来源,最重要的就是英雄情报员佐格尔从东京搜集到的一线情报。
尽管如此,苏军在1940年12月份仍然按照自己的判断展开了一系列的战略部署。先是举行了一场首长机关演习,由基辅特别军区司令员朱可夫扮演德军进攻,由西部特别军区司令员巴甫洛夫扮演苏军,演习区域定在德军很可能进攻的白俄罗斯地区。这场演习的结果跟后来德军中央集团军群进攻的路线非常吻合,只是苏军对德军可能的进攻自我感觉良好,认为德军在地面没有解决英伦三岛问题之前,是不可能有能力对苏联发动这么大规模的进攻,包括斯大林在内的统帅部领导们在思想上并没有引起足够多的重视,特别是对德军的闪击战理论研究得不够。
但苏军统帅部仍然做了一些必要的准备,比方说演习结束以后,斯大林迅速任命朱可夫担任苏军总参谋长职务,并加强了西线边境部队的防御准备,这里面朱可夫做了两方面的准备,即紧急征调了80万新兵充实到西部边境,以新的斯大林防线为基础做了一些必要的准备,加强一线哨所的观察和防御兵力就是其中重要一环,布列斯特要塞就是在这一时期得到兵力加强的。
从这个层面讲,从1941年2月到6月苏德战争打响,是苏德双方围绕进攻和防御展开情报战最激烈的时候,但苏联在主观上确实犯了轻敌思想,认为有互不侵犯条约约束,又有英伦三岛以及北非和巴尔干半岛等战场牵制,德军没有精力与苏军作对,事实上,斯大林误判了阿道夫的扩张野心,更没想到德军会冒多线作战的风险对苏联发动突然袭击。
另一方面,德军闪击苏联,既是一场国运之战,更是一场输不得的豪赌。
说苏德战争是国运之战,是因为许多德国民众把二战作为一战的延续来看,因为一战的失败并没有让德国是心甘情愿的,他们不认可一战的结果,更不愿意继续为英法打工,继续为凡尔赛条约买单。说阿道夫好战,也是因为当时德国所处的战争环境,让他有了一个发挥野心的场所和平台。
除此之外,德国国防军和党卫军的前身冲锋队,即使阿道夫没有上台,也会有第二个阿道夫出来与英法对抗,这是历史的必然,也是当时的欧洲时局决定的,从一定程度上讲,英法当时的绥靖策略和张伯伦的和事佬风格,让德国有了可趁之机。
所以,从阿道夫上台以后,他只用了6年的时间就把一支10万的陆军发展成了200多万的欧洲劲旅,把古德里安的闪击战理论发展成为影响世界军事历史的快速作战样板。但德军的闪击战在1939年到1940年的成功实践,并没有促使苏联带来半点危机感,这是为什么呢?
主要原因有两个,一个是德军的闪击战打法在苏军眼里是中看不中用的。为什么这么说呢?因为从德军的装甲发展史来讲,古德里安创建闪击战理论都是借鉴他国经验而来,当时德国的军工生产能力也有限,在进攻法国时,德军的装甲坦克作战效果甚至都赶不上法国的先进,而当时苏联的T34坦克已经下线生产了,喀秋莎火箭炮也已装备了几个营分队。
另一个就是斯大林认为,无论是战争潜力还是从兵力对决来讲,德国都不可能挑战苏联,起码在打消耗战和打持久战上,德国支撑不了多久。事实上,从主观判断上斯大林并没有错,战争结果也如他所愿。但斯大林没有想到德军会集中全部兵力的70%进攻东线,而且还准备用3到5个月的时间占领莫斯科,这个想法就有些太疯狂了,连德军一些高层指挥官都感到不可能。
说苏德战争是一场输不得的豪赌,别说苏军没有准备好,甚至连古德里安自己也感到德军进攻苏联太仓促,除了装甲坦克不足以外,德军后勤补给和保障闪击战的后续问题还有很多隐患。但闪击波兰和进攻西欧的成功,让大部分德军指挥官有些急不可耐了,巴巴罗萨计划的许多缺陷也是在这种情况下被盲目地胜利光环掩盖了。
要知道德国进攻苏联之前,多数坦克是拿法国的坦克充数,一些重机枪都是捷克军工企业生产出来的,除了闪击战理论是德国独有以外,德军需要靠外力来支撑这场疯狂的作战。别的不讲,拿三个集团军群的进攻,北线需要芬兰军队南下配合,南线需要罗马尼亚军队北上,而且战争结果隐患也出现了,这两支部队都是靠不住的,最后都战场倒戈,在战争发起之前,德军应该就能看到结果的。
通过上面的分析看出,德军闪击苏联,欺骗性突然性全部都用上了,既有从速度上打苏军一个措手不及,也想从打法上给苏军来一个釜底抽薪,但德军并没考虑到苏联是一个地域辽阔的大国,战争资源极其丰富,加上苏联的动员体制是德国无法比拟的,闪击战一旦拖入持久战和消耗战的泥潭,两个德国填进去都看不到底。
------------------
推荐阅读:
《权力的游戏》中,“血色婚礼”那一幕是否让你明白了对人尊重的重要性?你怎么理解?
《雍正王朝》邬思道为什么要以“天子无私事”为由,劝胤禛不要去见深夜登门的十七阿哥?
本人女,在检察院工作八年,想辞职去一线城市做法务,请问大家是选国企还是私企?做法务是否有发展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