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说嘉靖皇帝拥有创盛世之资质,却做了一个守成皇帝?
为什么说嘉靖皇帝拥有创盛世之资质,却做了一个守成皇帝?
-----
网友解答:
-----
确实有这么一种说法,嘉靖皇帝朱厚熜有创建盛世的资质,但最后不但只能堪堪守成,而且直接开启了大明朝遗憾的下半场。这么说非常有道理,因为综合明朝所有资源来看,嘉靖皇帝确实是最为优厚的一个。而最后把天下治理成那个样子,也确实只能怪他自己剑走偏锋。
下面我们来说一下,嘉靖皇帝时期,大明朝的资源好到什么程度。
首先看经济
嘉靖即位之后,立刻开始没收王公贵族的非法土地和庄园。到了嘉靖十一年,这些庄园基本绝迹,国家收回了大量的资财。这之后,以海瑞为首的一些官员开始进行“一条鞭法”税制改革的探索,也增加了国家的收入。而且由于把一部分人从土地上解放了出来,让国家有了大量富余的劳动力。这些劳动力的流动,形成了最早的资本市场。所以,嘉靖时期,也是中国资本主义萌芽的第二个高峰期。而新兴的资本主义萌芽,也让明朝的经济得以快速发展。另外,在戚继光清除倭寇之后,明朝也开始进行了探索性的出海探索,同样积累的很大的财富。
另外,嘉靖时期,明朝并没有特别巨大而持久的天灾。流行的疫病、旱灾水灾之类的并不多见。能让人想起来为之一颤的,也就是西北的一次超级大地震。但是地震的灾情毕竟是瞬时的,长久的影响并不明显。所以应该说嘉靖时期,几乎没有什么需要朝廷花大钱的地方。这样一来,国家的经济就呈现出了一种比较喜人的态势。所谓“嘉靖嘉靖,家家皆净”的话,其实是海瑞说出来刺激人的。
再来看人才
嘉靖时期是个高端人才井喷的时代,文臣前有杨廷和、夏言,后有徐阶、高贡、海瑞等人,武将有两大军神:戚继光和李成梁。甚至就连宦官中的吕芳、黄锦等人,也都不是坏人。这些人随便拿出一个来,都是那种可以救民于水火的存在。更值得注意的是,在嘉靖年间,这些人全都风华正茂,属于事业的上升期。如果驾驭得当,绝对可以实现大明的中兴!
最后看嘉靖皇帝自己
嘉靖皇帝的理政能力是非常强的。刚一上台,就有能力硬钢杨廷和等一干忠臣,积极后宫里的张太后,一边开启大礼议之争,一边裁撤皇庄。到了后期,更是可以在二十多年不上朝的情况下,平稳地把持朝政,让明朝不乱。在海瑞上书骂他的时候,他也能保持清醒,只是将海瑞关了起来,没有处死。可以说嘉靖皇帝如果论聪明,在明朝皇帝至少能排进前5!
综上所述,可以看出嘉靖时期,明朝确实处在了一个发展的最佳时期。如果嘉靖皇帝能够像一个正常皇帝那样的活着,大明不中兴简直是没有天理。然而就是这样的一个天下,却因为嘉靖的一个毛病而最终滑向了深渊!
嘉靖因为迷信做的那些荒唐事
嘉靖皇帝到底是什么时候迷上道教的,现在众说纷纭。但是可以肯定的是,因为迷信,他自己和大明天下,都付出了惨重的代价。
对于他自己来说,迷信造成了三点损失:第一就是长期服用丹药,导致宫女杨金英等不堪忍受,险些杀掉嘉靖,这就是著名的壬寅宫变;第二就是嘉靖因为壬寅宫变的影响,不再敢和后宫嫔妃一起就寝,造成子嗣不多;第三就是因为迷信所谓“二龙不能相见”,长期和儿子隔绝,导致父子亲情淡薄。
以上三点,仅仅是个人的损失。而嘉靖因为迷信对国家造成的损失,那就更加难以原谅。嘉靖选宰相,首要的条件不是此人执政能力如何,而是是否能写清词。像夏言、严嵩、徐阶三人,都是因为清词写得好而先后入阁为相的。但是,在遇到严嵩之后,严嵩经常能够揣测嘉靖的心意,因此十分得宠。严嵩利用皇帝的宠爱,大肆培植党羽,在朝廷上掀起了一股“认钱不认才”的金钱风暴。随后后来严嵩倒台,但是官场的风气已经被彻底搞乱。从此之后,为官者是否成功的标准,已经从执政地区的满意度变成了能贪多少金钱!这种风气的形成,可以说让明朝一步步地步入了深渊。
总体来讲,嘉靖最让人可惜的地方,就是他更喜欢弄权,而不喜欢治理天下。有可能是因为大礼议之争,导致他对臣子失去了信任,以至于后来越长越歪。嘉靖是那种典型的权谋型君主,并不具备雄才大略。说他是守成之君,其实还是有些美化他了。说他是“聪明反被聪明误”,其实更加贴切。
-----
网友解答:
-----
嘉靖的能力在明朝十六个皇帝当中,绝对能够排进前五之列。
他如果真心想要有一番作为的话,他并不是没有可能带领明朝走出当时的困境。
哪怕不能完全走出当时的困境,至少也能够在极大程度上遏止明朝所面临的颓势。
只可惜嘉靖在坐稳了皇位之后,却没有将太多的精力放在治国之上,反而把时间和精力用于修炼。
他对修炼的沉迷甚至已经到了连宫女都难以忍受的地步,差一点就被宫女给勒死了。
嘉靖对于修炼的沉迷实际上也是嘉靖中后期出现奸臣当道,并且国力进一步衰退的原因所在。
那么,为什么会有人认为嘉靖拥有开创盛世之资质,反而做了一个守成之君呢?
这还得从嘉靖以一介藩王之子的身份入继大统这事开始说起。
正德十六年,也即1521年,明武宗朱厚照病逝。
不过,朱厚照虽然身居帝位十几年,可是生前却并未留下一儿半女。
这也就是说朱厚照必须在明朝宗室子弟当中选择一人作为皇位人选,在他病逝了之后继承皇位。
朱厚照最后留下了一封遗诏,明确指定由兴献王朱祐杬的长子,也就是后来的嘉靖帝朱厚熜继任皇帝。
此时的朱厚熜年仅14岁,是一个藩王之子,又突然被指定当皇帝,心里或多或少应该有些紧张和激动。
而且此时京城可以说已经是各方势力暗潮涌动,14岁的嘉靖离开朱祐杬入京当皇帝,大概率会受到一定程度的压制。
事实也的确如此,嘉靖一到京城,还未入城就已经迎来了和文官集团的第一次交锋。
杨廷和想让嘉靖先以皇太子的身份入城,入城之后再由东安门入文华殿,然后再选一个良辰吉日登基。
嘉靖立刻否决了这个方案,他一旦同意了这个方案,主动权就到了杨廷和等人手上。
他是一个性格强势的人,他要的从来都不是你觉得,而是他觉得!
于是,嘉靖就说了一句:“遗诏以我嗣皇帝位,非皇子也。”
这话说得一点也不避讳,武宗遗诏是让我来当嗣皇帝,并不是来当皇子!
嘉靖用短短一句话就挑明了他的意思,他不会以皇太子的身份入城,而是必须以嗣皇帝的身份入城。
他如果只是当一个皇太子,那么在他即位之前的这段时间,他实际上就很难掌握主动权。
所以,嘉靖当天就在郊外接受群臣劝进,当天就由大明门入城,当天就成功即皇帝位。
杨廷和等人想要拖一拖,给嘉靖一个下马威的算盘也由此落空。
嘉靖和文官集团的第一次交锋,也取得了胜利。
不过,第一次交锋并不能决定嘉靖在接下来的一段时期之内仍然能够掌握主动权。
毕竟杨廷和可是明武宗朱厚照留下来的内阁首辅,嘉靖入京之前又一直总揽朝政,权力大得很。
嘉靖想要彻底掌握主动权,或者说掌握实权,他就得打败以杨廷和为首的文官集团。
我始终认为嘉靖是一个生而知权谋的人,他14岁入京当皇帝,14岁就开始和杨廷争斗,却从未落过下风。
杨廷和也从来没有想到14岁的嘉靖竟然如此厉害,至少在真正接触嘉靖之前,他绝想不到嘉靖会如此厉害和强势。
14岁的孩子能干嘛?这应该是当时绝大多数人对初入京城的嘉靖的第一印象。
可是,嘉靖和文官集团第一次交锋之后,让他们对他有了改观。
而真正让文官集团对嘉靖畏之如虎的则是第二次交锋,也就是明朝历史上有名的“大礼议”事件。
所谓“大礼议”其实就是争一个正统皇考的问题。
文官集团就想让嘉靖以明孝宗朱祐樘为皇考,实际上就是想把嘉靖过继给朱祐樘当儿子。
而嘉靖却极力反对文官集团的主张,不愿管自己的亲生父母叫叔叔婶婶,就是不愿意尊朱祐樘为皇考。
这事因为双方意见不一致就陷入了僵持,总之双方谁也不肯让步。
当时的嘉靖虽然只有14岁,又初入京城,可却不仅有一股初生牛犊不怕虎的劲,权谋也是一绝。
初入京城没有人,没有兵?那就拉拢一批人,打压一批人。
嘉靖一开始还想过拉拢杨廷和,但可惜的是杨廷和始终不为所动,这才导致了嘉靖和杨廷和彻底走向对立。
嘉靖一边暗中授意少部分人弹劾杨廷和,一边又召费宏入阁,提拔礼部侍郎袁宗皋为礼部尚书且参与机务。
他之所以这么做,意图也很明显,那就是为了利用他们来分杨廷和的权。
而且嘉靖还开始清理锦衣卫,清理干净了之后就是重用。
锦衣卫发挥的作用,自不必多言。
总之,嘉靖整顿好了锦衣卫之后,锦衣卫也在大礼议事件当中发挥了不可忽视的作用。
更妙的是嘉靖发现了一个人才,也就是鼎鼎有名的张璁。
张璁绝对是嘉靖能够取得大礼议之争的一个关键性人物,嘉靖也是有了张璁的辅佐才打败了杨廷和。
张璁当时抛出了一个重要理论,那就是嘉靖当皇帝只是为了继承大统,不是为了给朱祐樘当继子。
嘉靖就是利用这一点,才赢得了大礼议之争。
张璁也正因为如此,之后才屡获嘉靖重用。
这也说明了嘉靖“拉拢一批人,打压一批人”这个计策的成功。
当时谁又能够想得到一个年仅14岁的少年天子,用起权谋来竟然丝毫不输为官数十载的杨廷和呢?
没人想得到。
嘉靖也的确是一个很有能力的皇帝,至少他在嘉靖早期,在赢得了大礼议之后,也开创了嘉靖中兴。
只可惜,嘉靖坐稳了皇位之后,却不愿意再把精力用来处理政务,而是用来修炼。
而嘉靖中兴也就只能成为嘉靖中兴,而不能成为“嘉靖之治”或者“嘉靖盛世”,国力也再一次衰退。
-----
网友解答:
-----
明世宗是一个有足够能力,足够手腕,足够残酷无情的帝王,但是他不算是一个优秀的帝王,因为他缺乏优秀帝王所具有的热情与责任感。
他的个人能力在明清皇帝中,仅次于明太祖、清太宗,可以和清高宗媲美,远高于被互联网吹嘘的清圣祖以及清世宗以及明宣宗、明孝宗。
他真正的缺点是他对于治国缺乏“葛朗台对财产、贫农对土地”那种发自内心的热爱,对于明朝则缺乏电影《教父》里麦克对于家族的那种与生俱来的责任感。
这两点都是清高宗强于他的地方。
明世宗把他所有的能力和手腕都用于服务自己欲望这一件事情上,和清高宗相比,明世宗在皇宫内的生活可谓是多姿多彩,随心所欲。
而在影视剧里被塑造为“风流倜傥”的清高宗,根据清宫档案,其实在紫禁城内是一个非常刻板,非常无趣的人,是一个严格按照行程表生活的人,他就连和后妃啪啪啪都几十年如一日的坚持只在晚上七点到八点之间。
清高宗就连写诗都是为他心中的政治理念服务的。
钱钟书先生曾经评价清高宗的诗是“以文为诗,语助拖沓,令人作呕。” “兼酸与腐,极以文为诗之丑态者,为清高宗之六集。”
所谓的“酸与腐”,批评的就是清高宗写诗的时候刻意唱高调,刻意搞伟光正。
这一点,清高宗自己都说过:
“朕所做诗文,皆关政教。大而考镜得失,小而廑念民依,无不归于纪实。御制集俱在,试随手披阅,有一连十数首内专属寻常流览、吟弄风月浮泛之词, 而于政治民生毫无关涉者乎?是朕所好者载道之文,非世俗徒尚虚车之文。若朕所制各集俱不过词章能事,则朕早将御制四集诗文概行废而不存矣。”
其实清高宗写诗如果不是刻意要传递所谓的正能量,所谓的价值观,纯粹悲春伤秋的话,不能说写诗写得好,至少也算是一个小清新:
晴暾照兰沼,荡漾波光浅。
贴贴小绿钱,水面八九点。
已足泛杯盘,尚未擎青繖。
芳心不肯舒,半为蘋蒲掩。
——乾隆《新荷》
清高宗是什么时候开始写“既酸又腐”的烂诗?乾隆二十年开始的,对,就是清高宗时期第一起文字狱“胡中藻案”之后,清高宗开始有意在诗词里开始“讲政治”,发展到后来完全是为了“讲政治”而写诗。
换言之,清高宗就连写诗这个爱好都服务于他的治国与施政,他不停的写诗,就是向臣民传达他的政治理念。
为什么说明世宗要花这么大篇幅说清高宗?
因为清高宗就像是一个具有治国热情和家族责任感的明世宗,而明世宗则是一个没有治国热情,没有家族责任感,完全忠于自己欲望的清高宗。
如果大家想知道明世宗如果能具有治国热情和家族责任感,以他的资质能走到哪一步,那就看看清高宗。
别的不说,明军饮马巴尔喀什湖,进军加德满都问题不大。
-----
网友解答:
-----
作为藩王出身的嘉靖皇帝,确实是明朝藩王中的异类,实在太聪明了
朱棣靖难之后,有感于藩王的力量,因此在朱元璋制定的藩王世袭制度上又加上了些规则,世袭的藩王及王室们被当成猪一样的蓄养。
可就是这一位藩王,在阁老杨廷和到达王府时,才15岁的他,就靠着自己智慧,仅凭孤身一人就探明了朝廷的底线:
大明门前的试探
到达兴王府的阁老杨廷和是带着明武宗(正德)皇帝的母亲,张太后的旨意而来的,这说明了当时的朝局里已经形成共识了,因正德无子嗣因此“兄终弟及”,由兴王朱厚熜即位。但估计当时的朱厚熜内心中也不明白朝廷的共识到底达成什么状况。
汉文帝刘恒也是以藩王的身份即位成帝的,可当时的刘恒有心腹、有自己的军事势力,所以汉文帝在即位后,还能派遣心腹和让忠于自己的卫队在皇宫中保卫自己。
可朱厚熜有什么?孤身一人跟着一群使团就这样去了京城。
有多少15岁的少年懂得政治?懂得窥视人心?
朱厚熜选择了试探,去试探朝局是在张太后(正德)的操控中,还是在官僚集团的操控中;是让他做傀儡,还是真的让他来做皇帝。
在京城外的良乡时,阁老杨廷和告诉他,礼部准备以太子的身份迎接他,并让他走东华门入住文华殿。他拒绝了,[遗诏以我嗣皇帝位,非皇子也]。
他是在试探,这份“遗诏”到底有多少人去遵循,到底有没有真真的效果。要知道,他的“长兄”庙号可是“武宗”,军队到底是掌控在张太后那儿,还是听从朝廷的。又或者是他在试探,到底官僚集团和张太后到底需要他做傀儡还是真的掌权。
估计那时候在坚持的他,除了咬牙坚持之外,内心也在恐惧、彷徨中。不远处的京城一对对来来往往的使者中,若是有一支是军队的话,估计他也只能寻求屈服,然后一辈子只能成为傀儡,又或者隐藏着。就如同汉文帝那样,潜伏在权贵和外戚的淫威之下,慢慢蓄积力量。
结果使得他欣喜若狂,没有军队,只有张太后和杨阁老的妥协——[皇太后趣群臣上笺劝进]。
试探之后的大礼仪之争
说真的,有时候真的怀疑这个15岁的少年,真的是个愣头青、赌徒,而不是个聪明睿智的政客。
即位后的嘉靖,通过大明们前的试探,已经明白了,张太后并没有操控军队,而文官集团需要他这个皇帝来制约外戚和勋贵军方。
开始时,少年天子的他还想通过政治手段来寻求盟友,通过优抚杨廷和,并向毛澄厚赠黄金,但得到的是不为所动。最后他选择先与文官集团合作,诛杀了正德时期的宠臣钱宁、江彬,并且清洗了皇权直属军队【革锦衣卫冒滥军校三万余人】。
大礼仪案,嘉靖胜利了,若他不是个赌徒,那么他确实是一个完美的政客,嘉靖完全是在利用后宫张太后和文官集团之间的矛盾——后宫不得干政、军方又被文官集团压制的情况之下。
大礼仪案的结果是张太后从此被压制,而正德时期的旧臣大部分都被隔出朝局,反而是嘉靖这个少年皇帝在三年里获得了忠于自己的势力,等于在战争中学习战争,在争斗中培植势力。
明建于洪武,变革于嘉靖
由于清朝时期的焚书毁史的行为,致使迄今为止,第一手的明史资料仅存3000份左右,且部分还是民间的流记。可也正是这种民间的记载,反而更体现出明朝的变化。
在《建业风俗记》(王可立,明朝人)中,不难发现,嘉靖前后南京城的社会风尚发生了巨大的改变。
嘉靖之前,文人墨士,岁已不逮先辈,也少涉猎,但聚会之间,还是言辞彬彬可听;
然自嘉靖初年以后,士人只是诵读诗文,而在言谈之际,已几乎与村巷百姓无几差别;
嘉靖中年以前,民遵循礼法,见尊长,多执年幼之礼;
嘉靖中年以后,礼法荡然无存,或与先辈抗衡。
嘉靖初年,市井鄙陋之处,不乏丰厚俊伟之老者,言行礼貌。
嘉靖中,遍寻南京,这样的老者已寥寥无几。
大礼仪之争的危害,开始渗透到了民间,“只需顺着嘉靖帝的意愿议礼有功,便可飞黄腾达,甚至一跃而为巨卿宰辅”,嘉靖之前的士子,少有说利;嘉靖初年之后的进士,身旁均是言利之徒,或是投附之人。
嘉靖改革——只是为了巩固其统治
大礼仪之争,使得这位少年皇帝迅速掌握了统治的核心——打一派,拉一派。
清理勋戚庄田——这是拿成祖朱棣这一脉的利益去寻求政治上的盟友。而且这些勋贵确实是让天下百姓所厌恨,又获取了民间的支持。
罢天下镇守中官——明朝的赋税已经够低的了,朱元璋制定的商税中只收取大商人和矿业主的赋税,罢天下镇守中官,就等于将商税还于民间,明朝从此只能依靠农税来填充国库。从此明朝的商业进入到一个快速发展期,并且就在嘉靖万历两朝就形成了广义的“资本主义”现象。
改革科举制度——收了农民和商人的心,也要收天下读书人的心。
革除外戚世封——从此明朝的皇帝只能依靠文官集团
就如明朝进士李乐对嘉靖的赞美之词所述——盖自汉唐宋元以来,宦官敛戢,士气得伸,国体尊严,未有如今日者,诚千载一时哉!
所以嘉靖皇帝不做守成之君,难道还能做开拓之君?
图片均来源网络,若有侵权,请联系,必删
原创。
-----
网友解答:
-----
嘉靖帝之所以成了一个守成的皇帝,甚至被后世称之为昏君,主要是因为他的高智商没用对地方。
嘉靖帝的智商绝对是非常高的,能力也是在明朝皇帝中,也是数一数二的存在。而且,嘉靖帝登基之初,他所接手的明朝,国力也非常雄厚。在这种情况下,如果嘉靖皇帝,真的是一位雄才大略的君主,想要开创出一番事业的话,成功几率其实是很大的。
只可惜到了后期,嘉靖帝虽然把权力抓得稳稳地,但是心思却不在治国方面,开始不务正业,心思已经不在政治朝纲上了。也整死因为这个原因,所以嘉靖帝在历史上的评价,就相对较低了。
那么,后来嘉靖帝到底是为什么无心朝政,到底是把心思用在哪了呢?有关于嘉靖帝的心思,我们还得从头说起。
明世宗朱厚熜是明武宗朱厚照的堂弟,是明宪宗朱见深的第四子的儿子。因为明武宗朱厚照没有子嗣,所以就在朱厚照已经是弥留之际的时候,朱厚照的生母张太后和内阁首辅杨廷和,俩人就开始琢磨接下来找谁来当皇帝这个事。
既然朱厚照没有子嗣,那就只能在这些旁支兄弟里找个人来接班了,这时候趁着朱厚照还没死,就抓紧物色到了朱厚熜,这边皇帝刚咽气,马上就派人马不停蹄的,把朱厚熜给接到了京城外。
明朝从明英宗时期开始,就养成了让内阁大臣执掌朝政的习惯,这政策本身没什么问题,有些皇帝想得开,毕竟皇权是世袭制的,但是内阁大臣却是要凭能力胜任的。但是有的皇帝他就不这么想了,有的皇帝则认为这权利都得把握在自己的手里,要是都让大臣们说了算,那自己这皇帝做得多憋屈啊。嘉靖帝朱厚熜显然属于后者。
朱厚熜在进京之前,就先给这些大臣们来了个下马威。
正德十六年三月,朱厚熜随着使团们已经到达了京城外,眼看马上就要进城了,这时候有大臣建议朱厚熜改个爹,改认朱厚照他爹为亲爹,把自己亲爹改为皇叔父。
朱厚熜一听,怎么我今儿还没进京城你就让我换个爸爸,明儿我进京城了你还不得骑我头上,当我爸爸啊。朱厚熜直接拒接了这个建议,并且坚定地表示,换爸爸我是换不了,非要我换爸爸那你们不如换个人。因此朱厚熜直接拒绝进城,硬是跟使团们硬刚了起来。
这个皇帝对于朱厚熜来说,不当也不能死,做不做也无所谓,但是对于国家来说,国不可一日无君啊,朝廷等不了啊。最后,朝廷这边张太后出面给了个台阶,既然朱厚熜不愿意换爸爸那就不换吧,直接在郊外把手续办完,直接从大明门进来登基吧。
就这样,朱厚熜算是给面子登基了,但是登基归登基,你们朝廷拟定的年号我不爱听,我不爱用,朱厚熜后来自己想了一个年号,拟定“嘉靖”。
朱厚熜登基之后,爸爸不仅是没换,反倒是一想到自己当了皇帝,但是自己的亲爹还没当过皇帝,也没有庙号也没有年号,作为皇帝的亲爹,这也太没“排面”了。后来,朱厚熜为了给自己的亲爹找“排面”,直接把明太宗朱棣的庙号给改了,改成了明成祖,给自己亲爹起了个明睿宗,也没担心这么改朱元璋是个什么心情。
朱厚熜本人确实是有着一定的才能,但是从朱厚熜的所作所为来看,朱厚熜最在意的其实不是什么抱负,也不是什么为国为民,而是自己手里的权力。朱厚熜上位之后,把之前掌权的宦官集团给搅了个天翻地覆,恢复了中央集权,彻底地把皇权掌握在了自己手里。
中央集权这个事,对朝政来说是好事,也因为朱厚熜彻底掌权的原因,所以皇帝下达的很多命令也能更好地发挥出去,朱厚熜理清了很多之前的弊政,重新录用了曾经因为正言不讳而获罪的大臣,减少税收,改变打压不好的服务行业风气,重振朝纲,推行新政,发展文化,一时间整个时代,展现出非常繁荣的景象。这个时候我们能看得出来,朱厚熜显然是一位政治手段极高,智商极其过人的一位皇帝。
但是聪明归聪明,心思要是不用再正地方,在聪明的脑袋,也有犯糊涂的时候。
朱厚熜虽然非常的有政治手段,但是对于国家朝政一类的这些大义方面, 还是缺少了一些使命感和责任感。从朱厚熜的一些作为中我们不难看出,朱厚熜是一位十分在意皇权的皇帝,朱厚熜放在第一位的永远是,自己手里的权利是不是绝对的。如此贪恋权力的皇帝就难免会想要长生,会想要自己永远独享这份权利,朱厚熜,也没能逃过这个问题。
朱厚熜在位中期,朝政方面出现了很多问题,比如说国家财政崩溃,边境不断被袭,但是这个时候,朱厚熜却并没有着急去解决这些问题,这个时候的朱厚熜,把心思都放在了炼丹修仙上,希望自己有朝一日能修炼成仙,直接用仙法解决问题,打败敌人。
朱厚熜在为中期,无为而治的思想,算是被他运用到了极致,完全任由百姓自己发展,国家自己成长。而他自己的精力和心思,则是全用在了如何打压佛教,独尊道教,以及修仙炼丹的方面上。再就是如何利用自己的手腕,挑唆大臣们斗争,保证自己的皇权。
不仅如此,朱厚熜还开始迷信一些江湖骗子,想尽各种办法想要长生不老,这劲头可丝毫不逊色与之前的宋徽宗。既然皇帝都迷信江湖术士,迷信到了这个份上了,那也就不能怪这些江湖术士骗你钱,掏你兜了。这些江湖骗子今天给朱厚熜做个法,明天给朱厚熜跳个大神,后天再给朱厚熜练个砒霜水银大法丹,那简直是赚得盆满钵满,不亦乐乎啊。
要是光是做个法,炼个丹,唱唱神曲,跳跳大神,那这也太不威风了,这要是自己哪天真成了仙,这没有法号怎么能行呢,自己既然是堂堂皇帝,法号没“排面”怎么能行呢。
所以,朱厚熜又学宋徽宗,给自己一家三口都起了非常响亮的法号,他爹封为“三天金阕无上玉堂都仙法主玄元道德哲慧圣尊开真仁化大帝”,他妈封为“三天金阕无上玉堂总仙法主玄元道德哲慧圣母天后掌仙妙化元君”。
而朱厚熜自己,更是给自己自封为“灵霄上清统雷元阳妙一飞玄真君九天弘教普济生灵掌阴阳功过大道思仁紫极仙翁一阳真人元虚玄应开化伏魔忠孝帝君太上大罗天仙总掌五雷大真人玄都境万寿帝君”。
是的,没错,你有没有看错,是真的就是这么长,这么霸气。这个时候的朱厚熜已经彻底上头了,再也听不进去任何人的劝告,就是一心想要成仙,快乐齐天了。
这个时候的大臣们已经是拿朱厚熜没有半点办法了,既然大臣们没招了,那就只能宫女们挺身而出了,这个时候,一位有名的宫女,杨金英,出现了。这也就是著名的“宫女联合,差点就成功勒死皇帝之寝宫杀人事件”。只是可惜,这宫女脑筋不怎么聪明,当时给绳子系了个死扣,没给朱厚熜勒死。
大难不死的朱厚熜并没有洗心革面,而是换了个地方,继续苦心钻研自己的成仙之术,希望下次自己被勒的时候不要失败,而是直接成仙。而且,因为之前的这些经历,朱厚熜变得极其敏感。对于朝政什么的,基本上不怎么在意了。他在意的,只有自己的修仙大业。
到了嘉靖后期,大明朝就已经是岌岌可危了,虽然当时有以戚继光为首的名将,能够对抗外敌,但是内政的腐败,已经不是有几个名将就能够挽救得了。
再后来,随着朱厚熜的年纪越来越大,又常年吃什么水银丹,砒霜丸,朱砂粒之类的神丹妙药,朱厚熜的身体终于是要挺不住了,眼看马上就要驾鹤西去了。
这个时候朱厚熜的身体,本就越来越不行了,户部主事海瑞又站出来批评朱厚熜,直言朱厚熜想要长生不老简直是痴心妄想,整天不务正业,毫不振作。给朱厚熜气的,血液里的仙丹含量顿时又骤升了几分,直接让人给海瑞关进了大牢,只可惜,还没等到朱厚熜去收拾海瑞,朱厚熜终于是坚持不住,驾鹤西去了。
其实在了解了朱厚熜的一生,我们不难发现,朱厚熜并不是不够聪明,没有手段。相反他是太过于聪明,太有手段,导致自己开始懈怠责任,开始无法正视自己的位置和权利。
像朱厚熜这样的皇帝,如果把自己的聪明才智都用在治理朝政上,那创盛世资质肯定是有的,但是如果一心都用在修仙上,那后期要是没有戚继光等一众能将的支撑,他怕是连能不能守成都难说了。
------------------
推荐阅读:
新闻上看泰国民众遇到出游的国王或者王子,需要跪拜,外国游客在泰国遇见的话怎么弄?
上一篇:《水浒传》中你最烦哪个人物?
下一篇: 巴基斯坦和伊朗,哪个国家更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