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士兵穿的盔甲好像没什么用,为什么还要穿呢?
古代士兵穿的盔甲好像没什么用,为什么还要穿呢?
-----
网友解答:
-----
盔甲是造反,造杀头的!!
-----
网友解答:
-----
看来提问的同志受影视剧和武侠小说的影响确实非常大。我知道以前很多历史或武侠剧这所用道具真是满满的塑料感,神勇无敌的主角手起刀落,影视剧里身穿“盔甲”的兵人甲或乙应声倒地,怎么一个爽字了得,就是这些场景可能让提问的同志感受不到盔甲的作用。但是,我国影视剧也是在与时俱进的嘛!好歹您看一下《长安十二时辰》这样的历史剧啊!里面披甲士兵的打斗场景就真实很多。
好了!我就不扯影视剧了!先说个结论:古代军士不披甲上阵,那不是去打仗的,那几乎是去找死的,尤其是涉及肉搏层面的时候,披甲之士对上无甲之人,根本就是场没有悬念的单方面杀戮。
如果盔甲真的在战场上可有可无,为什么我国古代的中央政府对盔甲的严防死守要超过其他兵器呢?翻一下典籍就知道无论是私人或者组织或者达官显贵私藏盔甲就是重罪。举几个例子吧!
先来看元朝,原文如下。
《元史·卷一百五》:诸私藏甲全副者,处死;不成副者,笞五十七,徒一年;零散甲片不堪穿系御敌者,笞三十七。
看见吧,在元朝收藏铠甲一整副,如果被官府发现,直接送你去阎王爷那儿报道,处死!处死!处死!重要的事说三遍。
再来看看继元而起的大明。对私藏盔甲者比元朝仁慈一些,虽然罪不至死,但是后果依然很严重。马甲、傍牌、火筒、火炮、旗纛、号带之类的,全都不能持有,若持有一件“杖八十”。如果有人胆敢私自制造,那就是“杖一百”,赠送“流放三千里”套餐。
至于清朝代明而起后,对盔甲的禁令直接沿袭了明朝的条文,对《大明律》一字不差的进行了拷贝,所以从法律条文上来说对民间收藏铠甲的惩罚力度,明清两代是一样的。下图为康熙朝《大清会典》所载私藏盔甲之禁令。看看明清时代的禁令,对弓箭、刀、枪、弩、鱼叉、禾叉都不在禁限,但对盔甲的监管就是死咬不放松。在顺治六年,清廷考虑到战事尚未结束,民间局势混乱,允许百姓持有鸟铳、三眼铳、弓箭、刀、枪、当然马匹等项,但是唯有火炮和盔甲不能拥有,务必严厉禁止。封建统治者视民间持有盔甲之行为如洪水猛兽可见一斑。
当然,以上法律条文仅仅针对民间私藏铠甲行为,若是权贵敢于私藏盔甲,藏的越多,结局越惨(这个阶层比较有权有势,一藏就会以百计数)。一般来说就会被当成谋反来处理,你解释也没用,直接进入死亡快车道,就比如说汉初的周亚夫以“甲楯五百被可以葬者”,就是做葬器用的,结果被诬告后,下狱,“因不食五日,欧血而死”。
《汉书·卷四十》:廷尉责问曰:“君侯欲反何?”亚夫曰:“臣所买器,乃葬器也,何谓反乎?”吏曰:“君纵不欲反地上,即欲反地下耳。”吏侵之益急。
还有明武宗时期的大宦官刘瑾,在其失势后被抄家没产,开列清单。在明武宗得知刘瑾还收藏着暗藏刀具的团扇、盔甲一千多副、弓弩五百的时候,勃然大怒:“瑾果反。”随后,命令进入下狱审讯阶段。审讯内容也是围绕私藏盔甲的事展开。内容如下。
蔡震:“公卿皆朝廷所用,云何由汝?抑汝何藏甲也?”
刘瑾:“以卫上。”
蔡震:“何藏之私室?”
(刘瑾)语塞。
然后,“既上狱,上命毋覆奏,凌迟之三日,枭其首,榜狱词处决图于天下”,怎一个惨字了得。
至于能显示盔甲防护作用,甚至关键时候能保命的史料多了去了,提问的同志不看史料偏偏相信电视连续剧,直是不可思议。可以这么说,要不是有盔甲这种防御性兵器护体,明朝、清朝的开国者早就没了,我国最后两个封建王朝还指不定叫啥名呢!
像明朝的开国君主朱元璋,在创业初期就卷入了孙德崖和郭子兴的内斗,要不是有盔甲护体,可能那时候命就没了,死在《明太祖实录》的卷二部分,更不要说开创后来的大明王朝。
《明太祖实录·卷二》:上即策马疾驰,群骑急追,兵及上身,上时衷甲,虽被创而无所伤。展转十余里,复为短兵所及,因坠马,顾路左适有乘马者在旁,亦与上有旧,呼与同载,上奔跃其乘马。
还有清太祖努尔哈赤在统一建州女真的过程中,攻打董鄂部的翁科洛城,中标两次,一次被对方的神箭手射中脑袋,“一箭正中其首,透盔伤肉深指许”,幸好头盔够硬,努尔哈赤所受的仅仅是皮外伤,另外一箭射中其颈部,这回是受了重伤,但是这支箭又被头盔下的锁子围领缓冲了一下,保住了一条性命,得以大难不死,想想看,如果没有盔甲护体,努尔哈赤的头部和颈部肯定是要被弓箭射个对穿的,登时就没命了。
盔甲有没有用不是很明显吗?
精良的盔甲具有极强的防御力,大大提高了古代士兵在战场上的生存率。所以不管是什么势力,只要成规模,就一定会提高士兵的披甲率。就比如说明朝,据《四镇三关志》记载,辽东镇有兵94045人,铠甲75074副,披甲率高达79.8%;真保镇有兵54303人,铠甲52796副,披甲率高达97%;蓟镇有兵131135人,铠甲69892副,披甲率高达53%;昌平镇有兵30923人,铠甲19480副,披甲率高达53%。而据《全辽志》记载,辽东镇每年生产头盔3520顶,甲3200副,要知道古代的盔甲生产也是挺复杂的,这个产量已经是不错了。
缺铁如蒙古人,也尽量给其精锐部队配备盔甲,蒙古人“甲胄以铁为之,或明或暗,制与中国同,最为坚固,矢不能入”。
而努尔哈赤在反明前,已然形成了较大规模的盔甲产业链,毕竟东北有铁矿,冶铁业一旦被点开开始批量制造盔甲兵器,“北门外则铁匠居之,专治铠甲”,据《李朝实录》记载,八旗军的披甲率非常高,“其兵有八部,二十五哨为一部,四百人为一哨。一哨之中,别抄百、长甲百、短甲百、两重甲百。别抄者(很可能是后金军中的精锐护军)着水银甲,万军之中,表表易认,行则在后,阵则居内,专用于决胜。两重甲用于攻城填壕”。当然,《李朝实录》可能事涉夸张,但据《满文老档》记载,后金军一牛录内可能配备了150副铠甲。
士兵广泛披甲当然是提高了战场的生存率,这样的例子更是一抓一大把,就举几个例子。
就比如说在万历援朝之战中的碧蹄馆之战,日方史料记载,明军盔甲刺不穿,砍不动,弓箭也没法射透,坚固的让人绝望,要几个人围攻一个明军士兵才行。
再如《经略复国要编》载,在碧蹄馆之战中,明军将领李宁,因为有盔甲甲叶削弱了日军火铳弹丸的攻击力,未造成重伤。“铳子击穿左肋甲叶,未曾重伤”。
再来看看《满文老档》。
这位叫哈宁阿的将领在已巳之变中与袁崇焕所统的关宁军交锋,“盔伤四处、甲袖刀伤二处”,这就说明他在战斗过程中头盔挨了四下,躯干挨了两下,躯干的事我就不提了,不戴头盔,头部被砍四刀或挨四箭试一试,确定不会两腿一蹬嗝屁吗?
再来看看这位叫劳萨的。“盔中箭一处”,不戴头盔挨一箭试试?
再如郑成功巨资打造的“铁人军”,由军中优中选优的士兵组成的重甲步兵,攻打南京之役,首战就击败了清军的重骑兵。清军形容“铁人军”“俱全身是铁,箭射不透,刀斩不入”,一个训练有素的士兵披上重甲,完全就是人型坦克,一旦结成方阵,硬冲很难有胜算。
所以,一旦一个精兵披上坚固的盔甲,战场生存率是很高的,怎么能说是没用呢?不要被电视剧骗了。
引用文献:《清世祖实录》、《明太祖实录》、《朝鲜李朝实录中的中国史料》、《经略复国要编》、《四镇三关志》、《满文老档》、《清太祖武皇帝实录》、《全辽志》、《元史》、《大明律》、康熙朝《大清会典》、《夷俗记》、《汉书》、《石匮书》、《东夷考》、《从征实录》
参考文献:《万历朝鲜战争全史》
-----
网友解答:
-----
呃,你平时都看的什么影视和书籍啊……
随便粘一段《宋史·杨再兴传》:兀术愤甚,并力复来,顿兵十二万于临颍。再兴以三百骑遇敌于小商桥,骤与之战,杀二千余人,及万户撒八孛堇、千户百人。再兴战死,后获其尸,焚之,得箭镞二升。
这要是盔甲挡不住弓箭,能奋战到“得箭簇二升”么?一箭射中躯干就给你来个贯通伤,内脏大出血就等死吧。
再粘一段日本的:碧蹄馆の戦い、国富源右卫门と豪华な铠の明兵?悪い话国富源右卫门 文禄2年(1593)1月、碧蹄馆の戦いの时のこと。宇喜多秀家の家臣、国富源右卫门は手柄になりそうな敌を物色していたが、ついに豪华な铠を着た明兵に遭遇した。源右卫门は太刀で三度まで明兵に斩りつけたが、相手の铠が硬いのか、それとも源右卫门の腕が悪いのか、三度とも弾き返されてしまった。「よろしい、ならば格闘だ。」あきらめた源右卫门、太刀を投げ舍てると素手で飞びかかり、组打ちを挑んだ。
大意是碧蹄馆战役中,日军一将率军遭遇穿着盔甲的明军,举刀便砍,竟被弹回三次,于是果断扔掉刀剑,直接用摔跤技肉搏。被吹成神器的日本武士刀,对一个普通小兵穿的甲都毫无办法,还不能说明盔甲的作用?
古人不是傻子,冷兵器时代如果盔甲没用古人早就弃之不用了,而事实上古代无论东西方只要是拥有冶铁技术的国家都拼命提高盔甲装备水平,直到进入热兵器时代盔甲才逐步走进博物馆。历史上相关记录很多,而且现在网上搞冷兵器实物测试视频的大神也不少,好多问题还是得多看看靠谱的书,这样就能搞明白了。
-----
网友解答:
-----
我们所能了解到的古代士兵穿的盔甲,基本都是通过影视作品,或者是一些出土文物来了解。媒体上也有测试古代复原盔甲作用的节目,不过,不论是从出土文物,还是复原盔甲节目的测试,结果并不是题目所说的没有作用,应该说是作用很大的,否则古代人不会穿透它。
盔甲是战斗催生出来的装备,并且性能改变一直追随着战争发展而发展。最早的盔甲是用兽皮柳条、藤条、木质垫衬等材料制成。皮甲据说是夏朝国王杼发明的,屈原《国殇》中也有“操吴戈兮披犀甲”之说。后来随着金属冶炼技术的发展,盔甲 从青铜到铁甲再到钢甲。青铜盔甲最早出现在亚洲,我国殷周时代、古印度吠陀时代就出土了青铜甲。青铜柔性好,容易手工制作,过去我们使用的铜盆铜器,都是用锤子一锤一锤敲打出来的,铁是做不到的。
后来铁冶炼术得到发展,就有了铁甲,后来再到钢甲,是一个漫长的发展过程。铠甲的发展也不是一开始就形成全身防护,而是从头盔、胸甲、颈甲、面甲、腕甲、护手等逐步完善起来的。到了中世纪,锁子甲首先发明出来,锁子甲在欧洲流行上千年,后来为了应对更加厉害的冷兵器,防护更全面的金属板甲出现了。那么,古代的铠甲是否管用呢?
答案是肯定的,铠甲本身就是用来防身的,因此,是有一定的作用的,不过,根据矛盾相生相克的原则,铠甲是处于追赶兵器的发展状态,因此,只能说是具有一定的作用,绝不是毫无作用。据出土文物记载,欧洲板金甲的胸甲厚约2毫米,软钢锻打而成,能够抵御称雄欧洲300年的英国长弓,普通弓箭一定距离上奈何不了它。
古代战场上士兵除了盔甲还有一个重要的防御武器,盾牌,种类很多,材质从藤条、木质、金属逐步发展而来。《斯巴达300勇士》这部电影中,也充分描述出了盾牌和盔甲的作用,在历史上最惨烈的战役之一,波斯希腊温泉关战役中,斯巴达勇士正是利用金属板甲、甲盔、甲盾与长矛扼守要塞,如果没有盔甲的保护,斯巴达勇士很难抵挡对方长枪弓箭的射杀,不可能以少制多。
盔甲最后的疯狂是在热兵器出现后,十八世纪末至十九世纪初,盔甲迎来了一次回光返照,此人就是拿破仑。拿破仑率领法国重甲骑兵驰骋战场,那场面简直是排山倒海。他的骑兵都是金属头盔,金属胸甲,后背同样也有背甲,虽然这样的铠甲很难近距离对抗燧发枪射击,但一定距离上,或者是骑兵附身马上防御效果还是不错的,能够使弹丸偏转,也能抵御跳弹。而对手的马刀、刺刀根本就无法刺穿这样的重甲。所以,古代的铠甲并不是影视作品中描述的那样无用,否则也不会一直流行到热兵器出现为止。
(以上是兔哥哨位个人观点,欢迎探讨评论,欢迎关注兔哥哨位,图片来源网络)
-----
网友解答:
-----
美国持枪不犯法,但是持有防弹衣犯法。说明甲更重要
------------------
推荐阅读:
古代官员退休,为何一定要回到老家,而不是留在京城或就任地呢?
下一篇: 巴基斯坦和伊朗,哪个国家更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