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上有哪个你以为是文人,结果军事才华惊人的名人?
历史上有哪个你以为是文人,结果军事才华惊人的名人?
-----
网友解答:
-----
王骥,王越,王守仁,袁守立,卢象升,孙传庭,虞允文,娄师德,姚崇,房玄龄
-----
网友解答:
-----
看到这个标题,第一个想到的就是:王阳明
一生伏首拜阳明
1905年,日本海军大将东乡平八郎回到了本土,作为日本军事史上少有的天才将领,他率领装备处于劣势的日本舰队在日俄战争中全歼俄国太平洋舰队和波罗的海舰队,成为了日本家喻户晓的人物。 由于他在战争中的优异表现,日本天皇任命他为海军军令部部长,将他召回日本,并为他举行了庆功宴会。在这次宴会上,面对着与会众人的一片夸赞之声,东乡平八郎默不作声,只是拿出了自己的腰牌,示与众人,上面只有七个大字:一生伏首拜阳明。
在日本,讲究弱肉强食,一个军事将领,却对一个中国人推崇备至,而这个中国人,还有着多重的身份---思想家、军事家。
如果没有军事成就,王阳明会被单纯的归类到哲学家中
一个能够在哲学史上开宗立派的人物,说他是文人怎么都不为过吧。
王阳明的父亲王华是大明成化十七年(1481年)状元,官至南京吏部尚书。
故而说,王阳明出生于一个书香门第。
但不同于苦读儒家学说的士子,王阳明在读书时还读出了另一种门道:悟道。
最终王阳明创立了心学:继承陆九渊强调“心即是理”之思想,反对程颐朱熹通过事事物物追求“至理”的“格物致知”方法,提倡“致良知”,从自己内心中去寻找“理”,“理”全在人“心”,“理”化生宇宙天地万物,人秉其秀气,故人心自秉其精要。在知与行的关系上,强调要知,更要行,知中有行,行中有知,所谓“知行合一”,二者互为表里,不可分离。
看不懂没关系,知道“知行合一”就够了。
军事上的成就
不知道是出于什么原因,王阳明被选中去南方平叛。
其先后战绩如下:
正德十三年(1518年),平定为患江西数十年的民变祸乱。正德十四年(1519年),平定洪都的宁王朱宸濠之乱。嘉靖七年(1528年),平定西南部的思恩、田州土瑶叛乱和断藤峡盗贼。作为一个文人,在当时错综复杂的赣南地区平叛,王阳明的功绩不得不说是优秀的。
可能,优秀的人往往是具备多重品质的。
-----
网友解答:
-----
自古以来,中国人的最高追求一直都是“出将入相”。所以,历代很多名臣都是文武双全的。单纯以是文人还是武将来评定一个人,都是比较狭隘的一种看法。“知君尧舜上”,又岂能很清楚的分清文臣还是武将?自古国家战事就多,为了国家,很多人也会领兵打仗。所以历史上很多军事才华惊人的人是文人出身,只不过是他们作为文人的气质远超过了军事才华。
范仲淹
上过初中的人都读过“先天下之忧而忧”,这篇名文的作者是范仲淹。人们对他的印像就是一个文学家、政治家而已。其实作为文人的范仲淹,军事才华也是很惊人的。少年贫困的他在经过一番磨炼及第之后,就担任过地方和中央官员。
范仲淹的军事才能主要表现在西北与西夏的对抗中。1040年,元昊称帝2年之后,开始骚扰宋朝边境。就在此时,范仲淹与韩琦一起出任陕西经略安抚副使,到任之后,他开始改革军队、训练士兵,并修筑军事基地。
在与西夏的对抗中,他的主要军事思想是采用积极防御的方法。只是韩琦等人未执行此种策略,所以后来宋军吃了败仗。不过到了后来,由于积极防御的军事思想,宋夏之间签订了合约,维护了西北的安定。由于范仲淹长期经营西北地区,所以有了“军中有一范,西贼闻之吓破胆”的美誉。在他的推荐下,还出现了狄青、种世衡等一大批名将。
辛弃疾
在中小学的诗词中,辛弃疾占有重要的成分。他既能写出“却在灯火阑珊处”的婉约,又能写出“醉里挑灯看剑”的豪迈。但是,大家不知道的是,他也是一位优秀的武将,正因为他具有武将的这种气质,才能写出那种颇具杀伐气息的词篇。
辛弃疾出生的时候,家乡早已沦入敌军之手。在耳濡目染之下,他梦想做一名将军,上场杀敌。所以,早年的他也读过不少兵书。所以在抗金的斗争中,他就曾领导一支起义军。
他还有一个听起来像是天方夜谭的壮举,那就是有一次,军队中出了叛徒,他得知后,马上带领50人,冲入敌营之中,生擒叛徒,并抓了回来。只不过,他的抗金主张一直未得到重视,本人也一直未被重用,满腔的不满只能通过词篇来抒发,所以,他的文学成就远高于军事成就,后人能记住的只是他的文学了。
其实,文人出身又能带兵打仗的将领还有非常多,像王阳明、曾国藩等人无一不是通过科举进入仕途的,尔后,又在军事方面有着突出的表现。
正如有句话所说:江山代有人才出,各领风骚数百年。
-----
网友解答:
-----
这种情况其实并不少见。把文人和武将截然分开,是对历史的误解。
我们常说文弱书生手无缚鸡之力,其实儒家对人的设定并不是这样的。大家应该听说过“儒将”这个词,可以从中窥见真相一二。其实儒家并不只关注文,儒家六艺当中就有骑马射箭等活动。孔子的学生当中也有崇尚勇武的子路。儒家理想要求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这治国平天下并不是只有文,同样也有武。
所以历史上你以为是文人,结果军事才能惊人的名人就是非常多的了。举两个大家都熟悉的例子吧。
1.辛弃疾
中小学学古诗文,辛弃疾的词当中有“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也有“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当时都以为是个豪放派的词人而已,但熟悉辛弃疾的就知道,宋朝南渡的时候,他在北方率领义军反抗金朝的统治,手下士兵数万。
2.王阳明(王守仁)
我们今天都知道王阳明是个重要的哲学家,对日本的影响非常大,日本明治维新据说都跟他的思想有很深渊源,但少有人知道王阳明担任都察院左佥都御史,巡抚南、赣、汀、漳等地,平定过叛乱,人称用兵诡异。后来宁王朱宸濠叛乱,也是王阳明平叛。
反过来的例子也应该说说。很多军事才华惊人的名人,也可以说是被军事“耽误”的作家。比如说岳飞,都知道《满江红》,其实岳飞也写过其他的诗词。再比如说新中国的大将肖克,都知道他写过长篇小说,还获过奖;新中国的元帅陈毅,在五四时期还是个文艺青年;新中国的领袖毛主席,大家也都学过他的诗词。
-----
网友解答:
-----
将文臣和将领分割开来,只是世俗看法和现在影视娱乐误导以后的结果,“出将入相”从来都是古人最高的理想。
儒家必须的六艺是什么?礼、乐、射、御、书、数!古代真正的文人士大夫都不是手无缚鸡之力的形象,反过来大多数名将都是文武双全,单纯不识字的莽夫武人反而不多。其实问题反过来会更好回答,我们认识中的很军事才华惊人的名人实际是文人出身。
尚武的春秋战国,修文习武的汉唐,随便拉出几个人都是“出将入相”全才,姜子牙、管仲、吴起、孙武、司马穰苴、韩信、曹参、周勃、陈汤、班超,都是这样的人。
而到了被大家诟病的“弱宋”,却有张载提出了振聋发聩的“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北宋名将种师道就是张载张横渠的弟子,张载一派的关学中就出了一大批宋朝将领。
另外提出并主持北宋太祖后最大拓土——“河湟开边”的王韶就是北宋嘉佑二年的进士;发掘提拔岳飞,靖康耻后南宋中流砥柱的宗泽是元祐六年的进士;采石场大破完颜亮的虞允文是绍兴二十四年的进士。
到了明朝之后,这样的文人武将就更多了,于谦、王崇古、曾铣、谭纶、熊廷弼、孙承宗、袁崇焕等等都是文人出身。
其实这并不奇怪,中国儒家崇尚“三不朽”为成为圣人的必要条件。何为三不朽?立德、立功、立言,整个中国历史被认可的也只有孔子和王守仁,最后加上曾国藩被称为两个半圣人。
一有机会中国文人就会希望建功立业,为万世开太平,成功了便称为诸葛亮,李绩,刘伯温,失败了就成为赵括、马谡。而那些我问认为是文人,其实军事才华惊人的其实狠难选。为什么?这部分人大多数都是生不逢时郁郁不得志,表现出军事能力大多数又无法实现,没有战绩就很难被人信服。
我勉强为大家列举一些大家影响中是文人,却具有军事才能的名人。
孔子
孔子在很多人心中一定是老学究的形象,但是之前说过中国圣人需要达到“三不朽”,如果真只是普通文人,孔子如何能成为圣人。
孔子的父亲是号称“鲁国三虎将”的叔梁纥,曾力举城门,被称为像老虎一样有力气的人,在66岁时生下孔子。有着虎将基因,孔子可是有着差不多2米身高,文武双全的巨人啊!
孔子一生虽然仕途不利,但也曾有过在鲁国为官的经历。期间,他主张将兵权收归中央,削弱三桓势力毁掉他们的城堡,还曾亲自带兵打败了公山不狃的反叛。
之后,齐景公派人请鲁定公于两国边境的夹谷会盟,孔子提出了外交必须有军事准备,战争必须有外交辅佐的思想。鲁定公采纳孔子的建议,命令左右司马带兵同去,最后粉碎了齐国想要武力逼服鲁国的计划。
可惜当时掌握鲁国朝政的季桓子与孔子不和,不愿意任用孔子,孔子之后才开始周游列国。
曹参
西汉继萧何后的第二位宰相,留下了萧规曹随的典故,历史上也多是文人形象。但实际上是刘邦手下,韩信以下的第一大将,自沛县起兵,身经百战, 攻下二国和一百二十二个县,被刘邦钦定功臣第二。
李勣
即徐世勣,徐懋功,小说里也经常写作徐茂公。如果只是看演义或影视剧,李勣和魏征两个人就是神棍二人组的形象,基本都是以谋士的身份出现。
但实际上李勣是初唐名将,出身瓦岗军,与李密一起降唐,之后随李世民两击薛延陀,平定碛北,后又攻灭东突厥、高句丽。
范仲淹
提起范仲淹,估计很多人只知道“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但在西夏叛乱后,范仲淹被凋往西北前线,担任主帅。根据当地环境,范仲淹提出了以大顺城 为中心,修建堡垒军寨烽火台遥相呼应的积极防御计划。同时拉拢团结周边少数民族,改良军队旧制采用灵活应变的管理制度,建立营田制解决军需问题,更是提拔培养了狄青、种世衡等名将。
经过范仲淹改革训练出来的西北劲旅,一直到北宋末年都是最有战斗力的部队。范仲淹积极防御的措施,扭转了宋夏边境局势,最终促使双方缔结合约。
辛弃疾
提起辛弃疾大家第一时间想到的一定是南宋著名词人!但是
“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沙场秋点兵。马作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可怜白发生!”
这不是一个没有经历过战场的普通文人能够写出来的。
辛弃疾虽然出生于北方的金国占领地,但从小受到自己是汉人,与金人有不共戴天之仇的教育。后来金主完颜亮南侵时,二十一岁辛弃疾聚集两千人参加耿京的起义军。
在辛弃疾南下与南宋朝廷联系时,耿京被叛徒张安国所杀,他带领五十余人袭击几万人的敌营,生擒叛徒张安国,将其带回健康,交给朝廷处决。
辛弃疾回到南方后,一直期望北伐恢复中原,但始终不能实现,最终大喊着:“杀贼!杀贼!”而去世。
陆游
陆游出身于江南望族,出生后不久便遭靖康之耻,金人南侵,所以是在国仇家恨中长大。
入仕后,陆游经常上书北伐,但屡屡不被偏安的南宋朝廷采用。之后张浚北伐,陆游上书建议张浚制定长远计划,不要轻率出兵。不久之后,张浚北伐果然大败。
后来陆游加入王炎幕府,受其所托,为收复中原作《平戎策》,提出先收复陇右,继而收复长安,积蓄粮草,训练士兵,进可攻退可守,缓图中原的长远计划。
可惜《平戎策》最终被朝廷否决,幕府解散,王炎也被召回京中。此后陆游一直宦海浮沉,但始终没有忘记北伐,可惜直到85岁去世也没能实现,最终只能留下“死去元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黯然离世。
王守仁
随着最近王守仁被习主席不断提及,这位中国最后的一位圣人被越来越多的人熟悉。王守仁是心学的集大成者,他提出的知行合一,致良知等理论至今影响深远。
另外王守仁强调实践,学以致用,因此他不仅是一个思想家,文臣,更是一位名将,曾经亲自率兵平定江西的匪患。
之后,宁王朱宸濠叛乱,王守仁在手中无一兵一卒的情况下,一遍散布谣言迷惑宁王,一遍诱使他攻打难以攻下的南京,又从各县征调士兵。最终依靠仓促集结的散兵游勇在鄱阳湖与宁王大战3天,生擒宁王平定历史35天的宁王叛乱。
徐渭
最后再提一位非常令人惋惜的全才徐渭徐文长。
徐渭六岁读书,九岁作文,到十岁便能仿效扬雄的《解嘲》作《释毁》,被人称为神童。
但徐渭的人生很不幸,出生百日父亲去世,生母被父亲的正妻苗氏赶出,十四岁时苗氏又去世。从小缺少亲情的徐渭,只能寄人篱下和没有感情的长兄一起生活。直到二十一岁入赘绍兴富户潘氏,但到二十六岁感情和睦的妻子潘氏却又病逝。
徐渭虽然文采卓越,但是仕途同样不顺,二十岁才考中秀才,但此后一直未能中举,只能以教私塾为生,同时跟随季本、王畿,学习阳明学说。
1554年,倭寇进犯,徐渭先后参加了柯亭、皋埠、龛山等地的战役,期间表现出来的军事才能引起了浙江巡抚胡宗宪的注意。后来徐渭成为胡宗宪幕僚,为他出谋划策,擒获倭寇首领徐海、招抚海盗汪直。
但随着之后,胡宗宪被构陷人狱而死,加上之前命运多舛,受到刺激的徐渭精神出现问题,曾经自杀九次未果。
此后徐渭病情时好时坏,还曾经在戚继光的介绍下,赴辽东教授李成梁之子李如松兵法。
但因为徐渭的精神问题,晚年穷困潦倒,只能靠卖字画为生,终于73岁时病逝。但徐渭在文学、书画、戏曲方面对后世影响巨大,与解缙、杨慎并称“明代三才子”。
------------------
推荐阅读:
指鹿为马的赵高,明明已完全掌握朝廷,为何还能被子婴轻松除掉?
上一篇:君子兰的发展历史你知道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