施一公说“无论理科、文科,最不重要的是智商”。你认为呢?
施一公说“无论理科、文科,最不重要的是智商”。你认为呢?
网友解答:
施一公开个玩笑,不必当真,就如悔创淘宝的杰克马一样,一个是智商花不完,一个是钱花不完,才会有这种感叹。
智商不够用,不说文理科,大学的门都难进。智商差一点,进了大学想混张文凭,那也是连滚带爬,不死也要脱层皮。智商平均,免强能搞搞科研边边角角的工作,核心业务都难插上手,费尽九牛二虎之力也难出成果。
施教授在清华大学、西湖大学任教,身边都是高智商学生,所以显得智商不重要了,就如世界举重比赛,参赛选手都是顶尖的,这时比的就不都是力气,还有心里素质、身体状态等其它因素。施教授在这种语境下说的话,没什么毛病。如果把这句话单独摘出来,当作普遍真理,那就是错的离谱了。
-----
网友解答:
我还算聪明,家长和亲戚提到我总说我聪明,诚实的讲我不喜欢听的这个词,我从来不认为聪明是什么优点,也不认为聪明是赞美的词语。
每个人都有自己异于他人的地方,从这里出发去挖掘自己的兴趣,找到自我的追求,每个人都可以成功的。
现代的教育只是把大众印出同样的模样。我一直和老婆讲,现代教育只是为了社会和谐培养工具而已。这是国家需要,无可厚非。
但是作为家长需要清醒,尽量为孩子的个体成长起到辅助甚至推动作用。不要盲目的相信学校教育。
施一公是很令人敬佩的学者,他考虑的是向世界展现中国人的才智,希望中国有更多的杰出人才出现。他认可的人才,不是智商多高,是对某方面知识有追求的,无视名利的人。
如果一个人全身心投入到一个领域,自然会迸发出无穷的智慧和力量。聪明与否并不重要。
-----
网友解答:
施一公这样说是对的。事实上人们的智商差别并不大,这是由人的大脑组织结构基本一样所决定了的。人的差别是后天形成的,在于人的受教育状况有差别,智力开发有差别……。人们常说“七十二行,行行出状元”,有的人某些方面是弱项,而在某些方面却有强项,兴趣使然,这也是不争的事实。记得初中时有一篇课文,说的是有个人射箭能够百步穿杨,一个卖油的看后却说:无它,但手熟耳。善射者很不高兴,“安敢轻吾射?”卖油郎随即拿起油勺、隔着铜钱向瓶中灌油,只见油从铜钱中孔注入油瓶,不洒一滴油,这也是本事,善射者不得不服气。初中时还有一篇课文叫“庖丁解牛”,说的也是这个道理,正所谓“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有些人看不起农民,认为干农活没出息,殊不知农活里面学问大得很,你叫一个非农科博士、研究员去干,他未必干得好。每个人只要肯努力、肯钻研 ,不论干什么,都能够成为某一方面的专家。正如诗仙李白所言:“天生我才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所以,施一公说得对,人们大可不必迷信智商、妄自菲薄。
-----
网友解答:
感谢你的提问。
施一公作为西湖大学的首任校长,是知名的教育家,其学术水平也在世界闻名。对于他说的这句话,我的理解如下:
1.智商超常者和极端低下者都是少数,多数人的智商相差不大,将成就的取得完全归于智商,是不对的
我们说,不管是中国还是国外,也不管是古代还是现在,拥有超常智商的人确实有,但是非常少,相对于大众来讲,大家彼此的智商都是差不多的。所以,孩子不管是选择理科还是文科,不能完全将成绩的好坏归于智商高低。大家知道,世界发明大王,爱迪生一生只上了三个月的学,他模仿老母鸡孵鸡,还被老师断定为不可教之人,可是他却拥有着2000多项发明,他在寻找制作电灯丝的材料时,前后共失败了600多次,从中可以看出,决定人成功与否的绝对不是智商,所以,当谈及自己的成功时,他说了这样一句名言:“天才就是1%的灵感加上99%的汗水”!
2.很多时候,智商可能会帮助你更好地越过某些门槛,可是决定人最终能够取得优异成绩的,不是智商
不排除,不管是文科生还是理科生,在学习的过程中,有些孩子理解和接受地快一些,有些孩子可能慢一些;在高考时,有些孩子的分数高一些,有些孩子的分数低一些;在上大学时,有些孩子上的是重点院校,有些孩子上的是普通本科。不过大家可以认真考察一下,最终结果如意的学生,不一定都是老师认为比较聪明的学生,倒是那些平日刻苦努力,勤奋不辍的孩子成功的概率更大!所以,我国著名的数学家华罗庚先生说过这样一句话:“勤能补拙是良训,一分辛苦一分才!”
3.不管是理科生还是文科生,只要跨入了大学门槛大家处于同一起点之下,产生差别的决定因素是情商
我们说,不管是文科生还是理科生,只要是被大学录取了,获得了接受高等教育的机会,那么四年下来,那些成绩最优异的学生,并不一定是以高分入学者,因为这期间,真正决定一个人学业有成的因素是:是否喜欢所学的专业、是否拥有明确的目标、是否愿意立刻付出行动、是否拥有良好的人际交往能力、是否坦然接受问题、是否积极寻求解决问题的办法、是否拥有不达目的誓不罢休的决心、是否拥有承受巨大压力下坚持到底的耐力等等,而这些与智商并没有直接的关系,因为它们都是属于情商范畴。所以,我认为施一公校长的这句话,实际上就是肯定了情商的作用,并将之看成是决定文科生或理科生取得成功的关键因素。
如果将成功看成是一个巨人,那么,“智商”和“情商”就是他强健的双腿,它们缺一不可,而且是“情商”较“智商”更为重要!
这就是我对施一公先生这句话的全部理解,谢谢!
-----
网友解答:
首先智商分为很多类型的,有先天记忆好的,有先天心算好的,有先对天数学的感性趣的,有先天对物理入门快的,有先天对化学试验特别有灵感的,有先天对天文学探索特别有自己独到的判断的,还有很多行业的等等有特别智慧的,这类人民间称为神童或天才。
看中国几十年被吹成的天才神童,长大后没有几个成了才的,他们有独自的发明创造,也没有创造出能影响世界,推违世界科技进步,拥有自主知识产权实用的种子技术。这说明什么呢?他们只是智商记忆好的天才,并非是有逻辑思维创造型的天才,所以中国被吹成了神童的天才,他们结果没有几个人创造出手中国的奇迹。
-----
网友解答:
对于智商在中上之上的人,智商肯定是不重要的,可是对于一些对事物的对错,发展轨迹,相关发展要素都不能清楚明了的人,做不到准确的判断,你上他怎么有好的结果?君不见那些努力了一辈子也活不明白的人吗?在总人口里27%的人无论怎么努力都是社会底层吗?这些绝对是智商的问题。对于智商中上,有自己的一定收入,但无法做到发明创造出类拔萃,就得做一些需要努力坚持人际互动的事情,当然需要的是通用能力了,所有的问题都需要因人而异,不可一概而论。重要的是要充分了解自己,为自己做出适合的人生规划。
-----
网友解答:
施一公是科学家还是社会学家,是搞理科的还是搞文科的,或是二者皆通吃。他自己有智商,却教引别人不要智商是何用意?难道有智商的人希望建立在别人无智商基础上而成为所谓“精英”吗?普通人都承认每个人的智商先天有一定的差别,但后天的学习实践也能改变这种差别。科学家研究智商是可以的,但长期以来学术科学界不断宣传甚至是鼓噪某某通过解剖智商高达多少,似乎是先天就是“天才”,让普通人感觉自已先天愚笨,自暴自弃得过且过,我认为这种宣传舆论导向是错的甚至是邪的;我认为那些先天智商高的天才,如果后天不努力学习不坚持实践,他们先天高智商也会枉然。不能说智商不重要,科学家和科学宣传应鼓励引导人们不断学习努力实践定会不断提高智商,这才是真正正确的科学。
-----
网友解答:
施一公说,无论理科工科文科,最不重要的东西是智商。大家一定要看的清清楚楚,听得明明白白,理解的透透彻彻啊。
施一公是一个天才,是公认的天才。他回来以后顺风顺水贡献巨大,被我们称为英雄,他说的话也很经典,特别接地气,被我们认可,被我们传说。
不管你学文科还是学理科,你的智商是天生的。天生的,这个东西对我们来说,无法选择,也无法改变。
所以,你不要把它看成是最重要的。如果选择把天生的智商看成最重要的,那你就玩完了,你就成了天生决定的这么一个人了,你还有可能奋斗吗?你还有可能学习吗?你还有可能改变自己吗?你可能就成了苟延残喘的一个人,就成了苟且偷生的一个人了,你什么事儿都别想,什么事儿都别干了。
所以,我们学习的过程,工作的过程,奋斗的过程,选择的过程,往往把智商跑到后边去,只管努力就行,只管实事求是就行,不要让智商决定了我们的一切。
事实也证明,只要坚持学习,只要不断努力,只要选择是正确的我们的恒心,我们的信心起到的作用,往往超过了智商。世界上成功的人中间,99%以上都是没有依靠智商的,都是依靠努力和奋斗的,都是把潜力挖掘出来的。
施一公先生讲这一句话,是有他的环境的,是有他的所指的。我们理解这一句话,同样不能离开当时的时间,当时的地点,当时的语言环境,以及先生的所指。
这样才可能把先生的这一句话理解的比较透彻一些。
同样的一句话可以造就一些人,也可能毁灭一些人,好多时候不是说话的人说错了,而是听话的人想错了。所以我们要善于听话,善于理解,善于和自己联系,善于反思,自我善于选择和坚持。
非常感谢施一公先生。他是一个说实话的人,在这一点上好多学者教授专家比不上。
这只是我个人的点滴,思考说的不对的地方,请朋友们批评指正教导,谢谢啦。
-----
网友解答:
施一公讲的是对的,“智商”管“两头”,智商中间段的学生与成绩的好坏并没有多少关系。
施一公这番话相对应的是“没有教不好的,只有不会教的”,揭示了教与学的关系,教育方法起主导作用,智商仅仅是辅助作用。施一公的话可能遭到教育工作者和部分学生的反对:
教育工作者反对说,“学生教不好是因为我的教育方法有问题?明明是学生的智商有问题。”作者认为,教师的方法可能不存在问题,他是采取了通常的教育方式,而没有个性化的教育。教师也没有精力采取个性化的教育方式,学生的智商的高低的辩解是最适合的理由。
部分学生可能反对说,“明明是我的智商高,才能考上好成绩,上了好大学!”作者要揭示反对的学生的是,你是幸运的适合了教师没有个性的教育方法才取得好成绩,采取其他方法你的成绩可能不确定,但是,你的智商真的特别高可能是例外,智商特别高的人任何教育方式你能够取得好成绩,这就是“管两头”的其中“一头”。
所谓“管两头”,其中的“一头”,是智商低的人教育方式可能不起作用,如,弱智者;“另一头”,是指智商特别高的人,任何教育方法均起作用。智商处于中间段的人,可能与教育方式有密切关系,适合某种教育方式的人,可以考得好成绩,是“好学生”;不适合那种教育方式的人,成绩平平,自己再没有克制能力,可能就是“差生”。
从以上分析我们可以看出,我国名牌大学的学生很多,但是真正有创造力的人还是那些智商特别高的学生。有人可能不相信,作者举一个例子加以说明:如,唱歌平平的人,可以通过练习考上好的大学,但他不可能成为歌唱家,但可以成为合唱团的成员。
有人可能又要说,那么我们可以通过测试看看谁的智商高,对智商高的人特别培养。作者需要告诉你的,制定者的预设的指标并不是绝对的,完全根据那个测试指标,可能遗漏真正智商高的人。
法律新视点随笔,仅供参考。
-----
网友解答:
施一公是很多孩子崇拜的对象,希望和他一样将来成为科学家。可是很多家长觉得孩子需要拥有高智商才能在科研领域有建树。但是,高智商从来都不是成为科学家的核心素质。
科研领域的成功者,一般都具有什么素质?
来看看施一公的回答:
1.付出足够的时间
没有极大的付出,是成不了科学家的。当年清华大学生物系主任老蒲,后来成为美国赫赫有名的终身讲席教授。
他教导学生:
我成功的最大秘诀就是勤奋工作,
每周工作超过60个小时。
你们不必像我一样,
你们每周工作50个小时就行。而这也意味着每天要工作8个小时,每周工作6天以上。
每天工作8个小时,我计算的是你具体做实验与查阅和实验相关文献的时间,吃饭、放松的时间都要除掉。如果你能做到,就在我的实验室里待下去;如果做不到,就请离开。
老蒲说的是大实话。做任何事情,如果不付出足够的时间,是一定不会成功的。
2.掌握科学的方法论
我的博士后导师只比我大一岁半,很年轻,却在一流的学术刊物上发表论文30余篇,堪称科学界的顶尖高手。
求学期间,我听很多老师讲过,要广泛阅读文献,要了解现代科学进展到了什么地步。进入导师实验室后,我很希望和他探讨一些问题。
于是,当我看到新出的《自然》杂志上有一篇领域内的前沿文章时,就仔细研读了一下,然后找导师探讨。结果导师说:“这篇文章我还没读呢。”当时,我还抱有一些功利的想法,觉得导师不跟我探讨,那这篇文章我就白读了。此后,我又看到领域内的一篇重要文章,便又去找导师探讨,结果他又说没读呢!
一个月后,一位鼎鼎大名的诺贝尔奖获得者来校,邀请我的导师进行一对一学术交流。结果那天,导师明明在办公室,却让秘书回复对方他“出差”了。
我非常疑惑。按照中国人的习惯,这么有名的人来了,要去“套磁”,去表现一把才对啊!
于是,我问导师:您为什么不和他见面?
导师的回答非常简单:我没时间。
我听后,大着胆子又问:那您还有时间读学术期刊吗?
他说:我以前读,现在不读了。
我再问:不读专业文章,如何养成科学素养呢?
他说:科学素养的养成和读最前沿的文章没有任何关系。
那些文章只是让你知道在研究领域内你处在一个什么位置,是否在做别人已经做过的东西,仅此而已。
他的话让我醍醐灌顶:
习以为常的东西,不一定是对的;要多问为什么,不要因为很多人这么说,就选择相信和接受。
3.建立批判性思维
我的博士生导师33岁时已是正教授、系主任。他无时无刻不在思考。他经常对我们说:
“怀疑是科学发现的推动力。”
一天,他激动地对我们说:“我有个想法,大家帮我看看有什么问题没有。”然后,他在黑板上画了一个长方形,中间加一个隔断,左面是氧气,右面是氮气。看他画的图和列出的公式,我想他是想证明热力学第二定律。他开始写公式,用满满一黑板的公式推演来证明热力学第二定律是错误的。当时,我就震惊了。
中国人一般是不太敢挑战权威的,但我质疑过老师一次。
那个老师理论基础扎实,教课也非常认真。但是有一天,我在他写的公式里发现了一处错误。当时我不太敢提,但转念一想的确有错啊,于是举手说,老师写的公式里有一处错误。
这时,有同学看我一眼,说:“哪儿有错?没有啊!”我哆哆嗦嗦地说完,所有的同学都说我错了,中午没一个人理我,我独自去吃了午饭。
下午,老师找到我,说你是对的,你学得非常好。
此后,同学见到我,又开始主动打招呼,而我慢慢积累了自信。是导师、老师们,给予了我信心,让我有勇气去探寻科学的真相。他们勤勤恳恳、扎扎实实做学问的态度和实事求是的工作作风,对我有很大的影响。
-----
网友解答:
太优秀了,可能不在意自己的智商,可他与一般人还是天地之别呀!
能荣获中美两国顶尖学术机构的院士,几千顶尖聪明智慧的大脑们组成的一个俱乐部,相当于17.3亿人之重,仍是凤毛麟角,必需相信一点:智商是唯一的通行证吧?
施院士也太谦虚了!
-----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