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何感觉噶尔丹很容易就被康熙打败了?噶尔丹不是实力堪比清朝吗?
为何感觉噶尔丹很容易就被康熙打败了?噶尔丹不是实力堪比清朝吗?
-----
网友解答:
-----
因为你电视剧看多了呗。
准噶尔整体实力肯定是不如清朝,但地利优势明显。清朝几次举全国之力,康熙亲征,后面他又赶上天灾,才好容易给灭了。
其实相对于噶,他侄儿策妄阿拉布坦才是真爸爸。
冷知识:噶尔丹抢了他侄儿媳妇。
-----
网友解答:
-----
在对噶尔丹的战争中,清朝赢得很吃力,非常吃力!
准噶尔汗国是蒙古人所建立的最后一个草原帝国,其巅峰时期控制着西蒙古和整个新疆地区,与清帝国前后对峙了一百多年。
自元朝被明军赶出中原之后,蒙古高原就分裂成了“厄鲁特蒙古”和“喀尔喀蒙古”两大部分。厄鲁特蒙古在明代被称之为“瓦剌”,当年制造土木堡惨案的也先就是该部盟主。
到了明朝后期,厄鲁特蒙古共有五大部族,分别是:土尔扈特部、和硕特部、准噶尔部、杜尔伯特部、辉特部,各部落首领主要都是外姓,不是成吉思汗的后裔。
与厄鲁特蒙古不同,喀尔喀蒙古(也就是我们今天所说的外蒙古),其首领大多是黄金家族后裔,而蒙古大汗的位子也一直由喀尔喀蒙古把持着。
“厄鲁特蒙古”和“喀尔喀蒙古”就如同中国的南北朝时期,是蒙古民族的大分裂时代,而也正是由于蒙古人的不统一,才给了清朝征服蒙古的机会。
从明朝建立开始,厄鲁特和喀尔喀就开始互相征伐,一直持续到明朝灭亡,双方也未分胜负。后来随着清帝国的崛起,喀尔喀蒙古东部和南部地区被清军降服,形成了后来的内蒙古。而在征服内蒙古的过程中,蒙古末代大汗林丹汗也被清军击败,后来病死在了青海,其子向多尔衮投降并献出了传国玉玺,大蒙古帝国正式灭亡。
林丹汗死后,蒙古群龙无首迫于清军的强大,“喀尔喀蒙古”和“厄鲁特蒙古”均向清朝称臣,而此时的清朝忙于平定关内地区,于是对“喀尔喀蒙古”和“厄鲁特蒙古”都非常拉拢。
而就在明末清初之际,厄鲁特蒙古中的准噶尔部逐渐崛起,到1671年噶尔丹成为准噶尔部台吉(台吉类似于汉人的藩王、国王,比大汗低一级)。
噶尔丹继位后先是击败了厄鲁特蒙古的盟主,和硕部大汗鄂齐尔图,自己也开始称汗,正式建立准噶尔汗国,成为厄鲁特蒙古的新盟主。紧接着他又向南灭掉了苟延残喘的东察合台汗国,向东击败了哈萨克汗国,将整个新疆和蒙古西部纳入自己的版图。
在统一厄鲁特蒙古后,噶尔丹准备效仿成吉思汗,开始了统一全蒙古的军事行动。(清朝初年,准噶尔汗国与喀尔喀蒙古和大清帝国)
1688年噶尔丹率兵3万进入喀尔喀蒙古,喀尔喀蒙古诸部不敌噶尔丹,纷纷逃亡内蒙古地区,向大清皇帝求救。康熙帝在接到求救之后派遣2万多人前去迎敌。
此时距离清兵入关已经过去40年了,八旗的战斗力真的大不如前了,面对着强悍的准噶尔骑兵,清军在乌尔会河遭遇惨败,康熙帝闻之大惊,而噶尔丹在获胜之后立即率军南下,直扑北京。(噶尔丹最巅峰时期的版图)
噶尔丹南下的消息震动清廷,康熙下令京师戒严,之后迅速总计动员了10万大军前去迎战。
面对着康熙的亲征,噶尔丹没有一丝的恐惧,在他眼中,此时此刻的局势像极了470多年前“野狐岭之战”。
公元1211年,蒙古人的民族英雄成吉思汗在内蒙古的野狐岭击败了金国40万大军,正式拉开了灭金战争,而建立金国的女真人就是满人的祖先。如今时过境迁,蒙古再度与“女真人”进行大战,噶尔丹试图复制成吉思汗的成功。
1690年,10万清军与3万准噶尔军在内蒙古东部的乌兰布通展开血战。不过由于感染痢疾,康熙并没有亲自上阵,此战清军统帅是康熙帝的亲哥——和硕裕亲王福全。
对于“乌兰布通之战”,今天很多人都认为是清军大胜,各路史书将噶尔丹的“驼城战术”损地是一无是处,不堪一击。
但其实清军并没有打赢噶尔丹,虽然最后噶尔丹选择撤退,但主要是因为噶尔丹的弹药用光了。而清军则完全是靠着人多,枪多,大炮多的优势,生生地把噶尔丹给“耗”跑了。
根据随军传教士的记载,清军在野战肉搏中被蒙古人打得是七荤八素,根本没有了当年吊打明军的风采,而“满人男子满万,则天下无敌”的神话也从此成为一个传说。
战后统计,清军的伤亡远远大于准军,就连康熙的大舅子佟国纲也在冲锋中阵亡了,这令康熙大为悲恸。而反观噶尔丹,仅仅损失了2000多人,伤亡并不大。不过倒霉的是,噶尔丹在撤退的路途中遭遇了瘟疫,数千名士兵病死,损失甚至超过了与清军的交战。
此战噶尔丹最大的失误就是兵力太少!即便他的军队骁勇善战,但是仅以三万人就想复制成吉思汗的成功,实在有些困难。要知道,当年成吉思汗可是集结了10万大军才敢与大金帝国开战的,而清军当年进攻大明的时候也至少有6万人。相比之下,噶尔丹的区区3万人真的不够用。
很显然,噶尔丹与成吉思汗不是一个档次上的人物,噶尔丹太狂妄了,他在没有完全统一蒙古的情况下就贸然与清帝国开战,这是非常不明智的举动。
当然,噶尔丹也有自己的苦衷。
就在他与清军交战之前,噶尔丹的后院突然着火了,他的侄子策妄阿拉布坦趁他举兵东进之时抄了他的老家,让噶尔丹失去了根据地。
这时噶尔丹最应该做的就是立即回去平叛,但噶尔丹狂妄地认为只要向东打败清朝,策妄阿拉布坦就不足为虑,因此执意前行。
其实在第一次击败清军之后,噶尔丹是可以乘胜与清廷议和的,这样他就可以稳固自己在喀尔喀蒙古的统治,耐心地增强自己的实力。
而就算是清庭不接受议和并发兵来攻打他,凭借噶尔丹军队的战斗力,只要他不主动出击,躲在草原深处以逸待劳,便可以击败劳师远来的清军,以战逼和。等到日后自己的统治稳固下来再出兵伐清,那时胜算会高很多。
不过第一次击败清军的胜利冲昏了噶尔丹的头脑,他认为清军不过如此,于是希望一鼓作气拿下北京。但他忘了自己总共只有三万人,这么点人是不可能消灭大清帝国的,最后他受阻于乌兰布通。
在乌兰布通战斗结束后,噶尔丹向西退去,但此时他的实力尚在,仍旧没有放弃进攻清帝国的想法。而他的对手康熙也不是一个好惹的主儿,康熙深刻地了解噶尔丹的威胁,在经过了几年准备之后,康熙决定出击噶尔丹。
1696年,清军投入8万人在昭莫多(今蒙古国首都乌拉巴托附近)成功伏击了噶尔丹,而噶尔丹由于人少(还是只有3万),没能顶住清军的围殴。(昭莫多之战示意图)
这一仗噶尔丹实打实地遭到了重创,从此一蹶不振。但是从战争过程来看,清军赢得也不轻松,面对着兵力远少于自己的噶尔丹,清军只敢伏击战,而斩敌首级不过2000棵,俘虏也只有几百个。
昭莫多之战失败后,噶尔丹依旧拒绝投降,而清军则是继续穷追猛打,噶尔丹最终于一年之后病死在了科布多的阿察阿穆塔台(一说是服毒自杀),终年53岁。
-----
网友解答:
-----
千万不要让满清的轻描淡写忽悠,清朝打败准噶尔汗国,那是费了吃奶的劲。而且严格说起来,噶尔丹也不算是康熙打败的。清朝打败准噶尔汗国有多费劲呢?
且先看一组数据:
努尔哈赤扯大旗造反到满清入关,用了29年;
多尔衮消灭李闯王“大顺政权”,用了1年;
满清消灭南明政权,用了17年。
康熙平定“三藩之乱”,用了3年。
准格尔汗国可是在清朝眼皮子底下逍遥100年。
再看准噶尔汗国是怎么败亡的?
1676年,噶尔丹开始造反。风头最盛的时候,准噶尔骑兵打到内蒙赤峰,离满清京师就差几百里地。翻过长城,就能兵临皇城下,令满清朝野震动。
康熙前后用了将近十年,先后动用大军达40万,才勉强击败噶尔丹。但严格说,不是康熙击败的噶尔丹。噶尔丹和与康熙前线大战时,侄子策妄阿拉布坦背后造反,争夺准噶尔汗国的大汗位置。噶尔丹后院起火,老巢都丢了,怎么打?只好自杀。
噶尔丹虽死,准噶尔汗国在策妄阿拉布坦迎来了最强盛时期。准噶尔汗国极盛时领土达到700平方公里,30万大军。
康熙是实在没辙了,把问题遗留给雍正。
雍正上台后,几次大军挺进准噶尔,结果统统大败而归。雍正也没办法了,只好捏着鼻子签订和约:以杭爱山划界,西边准噶尔,东边清朝。
雍正临死前哀叹一声,把问题留给乾隆。
准噶尔汗国熬死了雍正,乾隆上台继续打。乾隆也郁闷啊,他也啃不动啊!还好,历史总是必然中带着偶然,上天就要把开疆拓土的功绩送给乾隆。当然,寿命长,也算是战略优势,乾隆打不过,但是乾隆等得起呀。
1745年以后,准噶尔汗国开始了十多年的内讧、火拼,十多年,把准噶尔汗国达成了一个乱摊子。准噶尔汗国内部分裂为两股势力,其中弱势的一想投靠清朝。
乾隆大叹一声:终于让老子等到了。
乾隆趁机发动大军,这才还用了五年,才彻底灭掉准噶尔汗国。从准噶尔威胁康熙统治,到乾隆终于将天山南北平定,清朝三代帝王,前后将近100年才搞定。
康熙说:“真难啊!”
雍正说:“真特么难啊!”
乾隆说:“幸亏丫的内讧了,不然咋做十全老人!”
-----
网友解答:
-----
我是萨沙,我来回答。
这其实是个非常大的话题,只能简单说说。
第一,噶尔丹的实力无法和满清对抗
表面上噶尔丹的控制区面积很大,但实际上基本都是牧区,人口稀少。
噶尔丹自己的兵力和部署并不多,即便加上新控制的新疆地区,总人口不过百万人。
当然,按照游牧民族的标准,噶尔丹应该可以拿出大概十万以上兵力。
然而,噶尔丹很多部署只是归附,并不是直接控制。
比如新疆的阿帕克和卓,和噶尔丹只是互相利用。实际上,新疆的各族人民和维族的贵族,都对噶尔丹的横征暴敛、抢夺妇女极为不满,貌合神离而已。
所以,噶尔丹初期能够出动10万大军攻打新疆,但后期始终只有三四万兵力。
相反,满清当时人口高达1亿多人,国力强盛。依靠庞大的国家和人口基础,满清可以轻易出动几十万大军。
实际上,满清出动兵力和噶尔丹始终存在至少3倍以上的差距。
第二,噶尔丹年年征战,部落元气大伤
噶尔丹开始统一卫拉特,打了很多年;好不容易成为卫拉特的大汗,形式上完成了统一,又立即南征新疆;征服新疆以后,马不停蹄西征哈萨克、乌兹别克。
这一系列的作战,噶尔丹都曾遭遇失败,部署伤亡较大。
这种情况下,应该休养生息,等元气恢复再战。
然而,噶尔丹又迫不及待的东征,攻击满清庇护的青海和硕特与漠北喀尔喀。
这实属穷兵黩武之极。
噶尔丹的精兵在长达十多年的战斗中,消耗很多,部署很多都是老兵和少年。
这样的部队,已经没有以往的战斗力了。
第三,不懂政治,四处树敌
噶尔丹是一介武夫,不懂政治。
他的四面征讨,实际上是四面树敌。这些势力迫于噶尔丹强大暂时归附,但一旦噶尔丹主力离开境内立即独立或者反叛。
比如噶尔丹前脚刚走,新疆就反叛了。
更夸张的是,噶尔丹连卫拉特内部也没有搞定。
噶尔丹本来是继承了卫拉特领袖僧格的位子,却对僧格的儿子非常警惕。
在攻打满清之前,噶尔丹竟然下下手毒杀僧格儿子索诺木阿拉布坦,又试图谋杀另一个儿子策妄阿拉布坦。
策妄阿拉布坦不愿意坐以待毙,率领自己的部署反叛。
一瞬间,大量对噶尔丹不满的卫拉特人都来投靠,策妄阿拉布坦轻松占领噶尔丹的后方,切断了他的根据地。
噶尔丹因为正在外打仗,也无法顾及后方。
总之,噶尔丹其实内部和外部都一片混乱,所以一旦战败失利就很容易迅速瓦解。
至于唯一支持他的沙俄,其实就是嘴炮,在傍边说说现成话罢了。
噶尔丹却对沙俄非常信任。
第四,军事上过于嚣张
当时的清军,虽然没有入关时候那么厉害,也绝非弱旅。
他们刚刚经历了三藩战争,打垮了强悍的吴三桂的部队;随后,清军还击败沙俄,获得雅克萨战役胜利。
然而噶尔丹却请示清军实力,在两军第一次交锋的乌兰布通之战出动3万主力倾巢南下。
开始打了几个小胜仗,他更是骄傲自大。
结果呢,乌兰布通遇到10万清军主力,一战溃败,伤亡了三分之一的精锐。
被打成这样,噶尔丹仍然抱着清军没什么了不起的态度,随后又出动3万骑兵南下继续进攻。
结果,此次清军准备更充足,单单粮食就储备了高达半年。康熙帝玄烨亲率中路军3.4万出征,准备战略决战。
两军在克鲁伦河交手,噶尔丹打败,部署一部战死一部逃散,余部只剩下几千人,连噶尔丹之妻阿努可敦等被击毙。最后,噶尔丹只带了几十名骑兵脱逃。
到了这个地步,噶尔丹打不过又回不去,根据地尽失,前面又是强大的清军,只能死路一条了。
噶尔丹是蒙古历史上,最后一个能够威胁到中原王朝的大汗。
噶尔丹死后,蒙古也就一蹶不振了。
说白了,噶尔丹一介武夫而已,根本不是康熙的对手。
-----
网友解答:
-----
噶尔丹打不过康熙是正常结果。
准噶尔汗国的地盘很大,但那只是虚胖。论综合实力,准噶尔与清朝相差甚远。
就拿人口来说。康熙时期,清朝的统治人口预估在七、八千万左右。而同期的准噶尔汗国还不足百万。
人口悬殊过大,对应的结果就是双方在战争潜力上的巨大差距。
以清朝的体量来说,损失个十几万人,压根就不是事。但准噶尔就不行了,折损十万人的结果,可能就是无兵可用。
当然,游牧民族对抗中原政权,账面实力从来就不是决定性因素。
关键看具体运作。只要操作的好,照样可以蛇吞象。比如,当年的蒙古汗国。
清朝入主中原也是如此。当天时地利人和全具备时,十几万人也能横扫中原。
准噶尔的实力和入关前的清朝差不多。而且由于地处亚洲大陆的交通枢纽地带,能从欧洲获得最新式的武器。准噶尔军的武器装备也比入关前的八旗军更先进。
(俄罗斯复原的准噶尔士兵装备)
既然清军当年可以能趁乱入主中原。准噶尔当然也有机会了。
但是,噶尔丹这个人,有入主中原之志,却无入主中原之才。
他和成吉思汗、皇太极相比,差远了。
以1686年,他与清朝翻脸时的背景来说。
他要想复制昔日铁木真席卷中原的成功。首先得做好两个基本工作:
一是维持准噶尔内部的团结;
二是尽量拉拢喀尔喀蒙古诸部可汗与自己一起反清。就算拉拢不了,也要想方设法离间喀尔喀与清朝的关系,避免其倒向清朝。
另外,入主中原这事也不能操之过急。必须要等待时机,如清朝内讧,方才能行动。
没有时机就硬上,等于拿头撞铁。没意义。
然而,两个基本工作,噶尔丹都没有做好。
出兵的时机也没有挑好。
本该拉拢的喀尔喀,让噶尔丹是一通暴打。
还别说,准噶尔军的战斗力也是真的很强。
三百名准噶尔火绳枪兵,配合骑兵,竟然就能大败喀尔喀部车臣汗的1.5万人。
短短数月时间,外蒙古就被准噶尔吞并了。
但噶尔丹这一打,却是直接就把喀尔喀部推到了清朝那边。喀尔喀的另外两个大佬,土谢图汗和哲布尊丹巴,率领族人南下,哭爹喊娘的求康熙收留他们。
怕是康熙也没有想到,外蒙是以这样的一种方式被并入到了清朝的版图。
对准噶尔的内部,噶尔丹应该极尽全力进行拉拢。一点幺蛾子也不能出。
毕竟,准噶尔的人口本来就少。如果内部再四分五裂,拧不成一股绳,怎么与坐拥中原和东北的清朝对抗?
可实际情况却是,噶尔丹东征西讨时,家里频频起火。
先是南疆的回教徒造反,噶尔丹回军平叛。
他的大军还在路上,叛乱即被自己侄子策妄阿拉赞布坦平定。
策妄阿拉赞布坦的父亲叫僧格,原本是准噶尔部落的首领。后来被人杀了,噶尔丹才成为准噶尔的大汗。
眼见策妄阿拉赞布坦通过平叛,积累了个人威望,噶尔丹心急如焚,担心其篡位。
后来他一着急,就派人刺杀了策妄阿拉赞布坦的亲弟弟索诺布阿拉布坦。
这一下,等于是捅了马蜂窝。令策妄阿拉赞布坦与噶尔丹彻底翻脸。
1688年,策妄阿拉赞布坦与噶尔丹开战。
双方在大打一通后,以噶尔丹勉强胜利,策妄阿拉赞布坦率部出走,准噶尔分裂告终。
按理说,既然内部分裂了,那你噶尔丹就想办法先捶死策妄阿拉赞布坦再说。
当年铁木真敢与金国翻脸,那也是建立在他先统一了草原六部,打败了所有竞争对手的基础之上。
然而,噶尔丹就是心大。1690年,他在没有搞死策妄阿拉赞布坦情况下,仅凭沙俄的一个空口承诺,就带着三万兵马,气势汹汹的杀向了中原。
结果,果不出其然,他的老巢被策妄阿拉赞布坦趁机给抄了。
后来,噶尔丹与清军的两次大战,其实都是无后方作战。
准噶尔汗国并没有给与他支持。
换言之,噶尔丹作死,把老窝作没了。他并不是以准噶尔汗国与清朝对抗。而是以新抢夺来的外蒙古地盘与清朝对抗。
而前面也说了,噶尔丹入侵喀尔喀时,当地牧民跟着大汗一窝蜂的逃到了内蒙古,内附了清朝。
噶尔丹控制的地盘上,还能剩几个人?
靠着这些人,噶尔丹又能有什么作为?
所以说,噶尔丹打不过康熙,是正常结果。
另外值得一提的是。1689年,清朝和沙俄签订了著名的《尼布楚条约》。
这个条约的内容,人尽皆知,这里不赘述。
只说一点,由于有这个条约,沙俄放弃了对噶尔丹的公开支持。
但是,沙俄私下里对其的支持还是有的。
而正是因为沙俄在私下支持噶尔丹,令噶尔丹自认为底气十足。所以才有了1690年爆发的“乌兰布通之战”。
在这次大战前,清军一支两万人的轻骑兵被噶尔丹伏击,全军覆没。
清廷得知消息后,内部意见不一。不少大臣主张和谈,也有一些人主张反击。
为了平息争论,康熙先派人与噶尔丹求和。
可是,面对清朝的示弱,噶尔丹直接拒绝了清朝求和。他对清使说:“圣上君南方,我长北方”。
大有与清朝搞南北朝的想法。
面对如此要求,康熙自然不可能接受。因为这让他想起了昔日的成吉思汗。
于是,康熙调集了十万大军,出动出击,在乌兰布通与三万噶尔丹军决战。
决战当天,双方先用大炮对轰,然后用火枪对射,最后贴身肉搏。从早杀到晚。
由于噶尔丹的兵力明显少于清军,所以当大家都打得精疲力尽后,最后自然是以清军的胜利而告终。
战后,噶尔丹率数百人逃到漠北。由于他心里不服气,便又派人去沙俄搬救兵。
使者走后,噶尔丹左等右等,最后,俄军的增援没等来,夺了他老巢的策妄阿拉布坦倒是带着大军来偷袭了。
这次偷袭,噶尔丹损失惨重。他存在科布多的粮食和物资被策妄阿拉布坦扫荡一空。
当时,要不是在拉萨掌权的第巴桑结嘉措予派人给噶尔丹送粮、送物资,对噶尔丹予以大力支持。估计早在1691年时,噶尔丹的部队就分崩离析了。
1695年,窝在寒冷的漠北草原吹了四年的西北风后,噶尔丹坐不住了。
次年,在得到西藏方面的援助后,他再次穿越大荒漠,主动进攻清朝,掠夺物资。
康熙在得知噶尔丹抢了就走的消息后,决定亲自率军深入到大漠深处,与噶尔丹决战。
这一战,史称“昭莫多之战”。
清军八万,属于劳师远征。
噶尔丹军三万,属于以逸待劳。情况对噶尔丹比较有利。
但是,由于噶尔丹过于自信,自以为有数百里大漠的天险可依,清朝大军难于通过,战备不足;加之,他又审势不够,听说清军杀来,贸然追击,以致中了清军埋伏。导致了最后的大溃败。
战后,康熙为了一劳永逸解决问题,下令对噶尔丹穷追猛打。就像当年皇太极追杀林丹汗一样。无论多远,无论林丹汗跑到哪,清军都要追杀到底。
在追杀过程中,噶尔丹的妻子战死,儿子塞卜腾巴尔珠尔被清军俘虏。
噶尔丹一路向西撤退,逃亡到了宁夏。
1697年闰三月,清军也追至宁夏。
在走投无路之下,噶尔丹最后选择在科布多布彦图河畔的阿察阿穆塔台服毒自尽。
噶尔丹死后,其遗体被部将火化。
策妄阿拉布坦听说消息后,派人劫走了噶尔丹的骨灰。
1698年,为了与清朝搞好关系,策妄阿拉布坦派人将噶尔丹的骨灰送给康熙处置。
由于策妄阿拉布坦对清朝一向很礼貌,所以在其后一段时间内,准噶尔与清朝保持了友好关系。
但是,噶尔丹的事让康熙心有余悸。双方梁子早已经结下。
加之十八世纪初,沙俄势力侵入中亚,对准噶尔地盘进行蚕食,挤压了准噶尔汗国的发展空间。
因此后来,为了寻求出路,策妄阿拉布坦便入侵了西藏。还是与清朝翻脸了。
1717年,准噶尔军攻入拉萨,灭掉了和硕特汗国,将西藏兼并。
此举吸引了康熙的注意。
不久后,川陕甘三省的清军集结于青海,远征拉萨。
但这一战,清军大意轻敌,在那曲地区中了埋伏,全军覆没。
消息传回京城,64岁的康熙恼火不已,表示要御驾亲征。
群臣都知道,老皇帝只是做做样子。都一把年纪了,怎么可能还到青藏高原御驾亲征?
后来,经过一番运作,十四阿哥胤禵以大将军王身份代康熙出征,赶走了准噶尔军。
此役胜利后,为了断绝准噶尔对西藏的领土野心,清朝将西藏并入版图。
康熙死前,胤禵曾移师甘肃张掖,企图乘胜直捣策妄阿拉布坦的巢穴伊犁。但因为路途过于遥远,军需运输太困难,这一计划最后没有落实。
又过来两年后,青海的罗布藏丹津造反。
由于他与准噶尔汗国有勾结,吸引了雍正的注意。
为了断绝准噶尔蚕食青海的可能性,雍正迅速派年羹尧率军平叛。
战后,为了避免青海再被准噶尔惦记,雍正将青海也纳入了清朝版图之内。
事已至此,准噶尔的地盘基本就被清朝和沙俄限制在了中亚地区。
从准噶尔与清朝的历次冲突,以及清朝将外蒙古、西藏、青海纳入版图可以看出,其实准噶尔和清朝,是没有私仇的。
双方战争频繁不断,纯粹只是利益冲突。
起初,清朝只想守住明朝的疆域,并没有远征新疆,吞并准噶尔的计划。
但随着噶尔丹野心暴露,企图统一蒙古,破坏清朝满蒙一体的立国之本。
以及后来,因为发展空间被遏制,不得不向清朝的地盘进行蚕食。这才导致清朝和准噶尔的矛盾变得不可调和。激发了清朝一定要灭掉准噶尔的欲望。
也就是说,准噶尔锅里的肉,不够吃,把手伸到了清朝的锅里。触犯了清朝底线。于是两边就只能你死我活了。
1727年,策妄阿拉布坦去世。
雍正听说后,认为这是个灭准的机遇,便调集十六万大军,以稳扎稳打,逐步蚕食鲸吞的战术向准噶尔腹地推进。
这个计划是合理的,新疆离内地遥远,只有稳扎稳打才最保险。
但很可惜,清军的计划因泄密,被准噶尔人获知。准军在博克托岭、和通泊设伏,打得清军死伤惨重。
所以此次灭准战役,最终以清军惨败,雍正的决心动摇而收场。
不过,清朝毕竟体量大,输得起。再加上清军通过稳扎稳打,已经在甘肃站稳脚跟,并在巴里坤和哈密等地设立了前进基地。
等于说,清朝打到了准噶尔的家门口。就差临门一脚。
所以,尽管在其后三十年里,清朝与准噶尔保持了表面上的和气,没有爆发战争。但准噶尔对清朝已经没有威胁了。清朝则是手握战略主动权,随时都可以攻打准噶尔。
清朝,只是缺一个远征准噶尔的机遇。
1753年,准噶尔发生瘟疫、内乱,盼望许久的机会终于来了。
乾隆召开廷议,征求群臣意见。他是满怀希望的听取众人的意见,可大部分大臣却认为远征新疆,劳民伤财,不赞成远征。有些人甚至还觉得这是穷兵黩武之举。乾隆差点没气晕。
当时,只有乾隆的小舅子傅恒等少数几个人建议趁虚而入,灭掉准噶尔。他们认为朝廷已经布局了多年,早就具备吞并准噶尔的基础。此次机会不抓住,必会遗憾终生。
乾隆本人是想打这一仗的。所以最终,他批准了主战派的灭准计划。
1755年,清军在准噶尔叛徒引路下,南北两路并进,长途奔袭,拿下伊犁。
但不想,当年冬天,给清军引路的准噶尔叛徒见清军主力因粮草不足撤走,便又立即起兵反水,把留守在伊犁的几千清军歼灭。又夺回了大片地盘。(阿睦尔撒纳叛乱)
消息传回京城后,一些大臣,如刘墉的老爸刘统勋主张放弃已经占领的准噶尔地盘,退守哈密。
乾隆对此气的是火冒三丈,都已经是吞下去的肉了,还要我吐出来。简直岂有此理。
斥责完主张撤退的大臣后,乾隆一面调集大军报复,一面明发上谕,授意前线将领“灭准噶尔,永绝后患”。
之后,乾隆还补了一句“就粮于敌”。让前线主将自己“看着办”。
于是此一役后,准噶尔就被踏平了。变成了一个历史名词。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