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讨厌鸡汤文吗?为什么?
你讨厌鸡汤文吗?为什么?
-----
网友解答:
-----
【反鸡联盟】为什么我们需要旗帜鲜明地反对鸡汤文?
一
《每日邮报》曾经报道称,加拿大滑铁卢大学心理学家最近做了一个实验。实验结果发现,经常在社交网站上发表、编写和阅读鼓舞人心名言即心灵鸡汤的人,更容易相信宗教、阴谋论及超自然现象,相信那些非常人能做的事情,但他们的智力水平和认知水平普遍偏低,他们更偏感性看待事物,而非理性分析事情。
百度百科有云:心灵鸡汤者,就是“充满知识与感情的话语”,柔软、温暖,充满正能量,是一种安慰剂,可以怡情,作阅读快餐;亦可移情,挫折、抑郁时,疗效直逼“打鸡血”。它们是大众化口味,励志化包装,情绪化感悟,快餐式文本,无需阅读者动脑深思,就可脑洞大开。当下快节奏的生活和无处不在的压力,我们偶尔也是需要这种激励味十足的“语言艺术治疗”。
是的,我们偶尔也需要喝上一碗,以达到某种不可言妙的精神治愈,借以鼓动自己去征战世界,去迎娶白富美,去做霸道总裁,走上自己的人生巅峰。但是,这可能吗?
不得不说,心灵鸡汤准确地抓住了那些情感脆弱而又相对缺乏理性的人群的内心需求,它用一个故事来让人产生共情,比如处在职场、创业、或感情中的困境。然而,它不鼓励人理性地看待、分析和解决问题,而用精神胜利法来鼓动人的情绪,把负面的东西看成正面的,让人产生一种虚假的力量感。
为什么我们需要旗帜鲜明地反对鸡汤文?
二
但是,大部分鸡汤文一般都很肤浅矫情,隔靴搔痒,以点带面,以偏概全,复杂的事情力求简单化和模型化。为什么?因为与真正有生活阅历者恰恰相反的是,鸡汤文大多数来自于一个不完整、非理性、自我为中心的阿Q式灵魂,他们文字的背后尽是试图用文字写作来修复自己内心与世界的冲突矛盾,修复平衡了自己,就认为这碗鸡汤也有修复和平衡世界的可能,可是他们高估了自己的道德占领权、真谛发现权和感觉优越权,他们认为看到了一片树叶的掉落,就认为真的冬天要来了,他们认为通过一个生活的小事,就可以窥探整个漫长人生的真谛。
鸡汤文的核心要素是故事陈述、抛出正向观点、引起共鸣、非理感悟、一两句金句和结尾装逼。鸡汤文的编写者试图通过“故事编造+情绪内容+真谛观点”式的机械编写模式,鼓动人的情绪,引起共鸣,进而让阅读者产生了“自己也会,自己也可以”的错觉,虽说绝大多数都往往只是换个角度看问题而已,但他们根本不在乎是不是需要严谨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
他们不断修炼见微知著和琐事触发的精神教条主义,而忘记了真正的写作是“功夫在诗外”,忘记了笔力深厚处,尽在社会与世界之上,而非生活之内,他们活在自设的生活场景中。可有时,他们还到处贩卖“三个法则,五个模型”式编写教条,而从不指点你真正的写作是什么,真正有价值的写作又是什么。他们这种看似独立思考的感触和触发,其实遮蔽了编写者生活中窄索和无味来。总之,他们一天到晚的寻找“触发”式灵感,尽向事中参妙理,可全在文里说废话!
他们一个个像是我们广大读者的人生导师一样,像是看透俗世的高僧和禅师一样,告诉我们你应该怎样做人生才会幸福,如果不这样,你将怎么怎么样?。这种编写者都是有着巨大的自我认同感,充分的认为自己的人生才是完美的人生,自己的价值观和世界观才是无比正确的。
他们给出的是似是而非的模糊不堪的心灵感悟,但他们却妄想写出来,分享出去,指导别人“看!我多有哲思!这么做,你一样很幸福”,他们一边极度渴望着接受粉丝的膜拜和赞美,一边搜肠刮肚地到处“触发”和复制改编。他们打破逻辑推理的严谨,用似是而非的故事来弥补自己对生活和人生的理解不足,有的还是断章取义或刻意引导的谬论,他们截取生活里的支言片语和残缺小事,被修辞成包含有生活小故事的非深刻的自我感悟,进而扩大到教育或教导别人。
为什么我们需要旗帜鲜明地反对鸡汤文?
三
鸡汤文是用书面语言刻意加工和修饰包装过的带毒软骨粉,它只让阅读者得一时之情绪共振,三五分钟之后,却忘了个一干二净。一方面编写者有意忽略艰辛过程,掩藏事件真相,直接展示美好结果,所以它向读者灌输着单一的世界观,虽然这种世界观表面看起来非常“伟光正”,所以读者看到这些故事时,很容易忽略客观严谨的方法准则,变得头脑简单起来。
他们力图模糊了事情的真正的因果关系和关键核心,将个人的能量放到无限大。有时被编写得看上去角度很新颖,其实偷换概念,得出所谓与众不同的结果,过程却没有实质的逻辑可言。他们隐藏、删除或修改掉故事的关键要素后,用温软可依的词语误导读者相信自己的感悟,然后针对被误导的读者得出的答案再给出一个截然不同的答案,这个截然不同的答案还被编写者冠之以某种正确合理的理由,“你看,生活就是这样,人生本该如此”等等。
他们把真实残忍的生活温暖化,把复杂冷酷的世界美学化,喜欢把“我”与整个世界对立,喜欢把“我”伪装成生活里的智者,营造一种或悲壮或激励或清醒的感觉,然后通过生活中的某人某事,自己突然受到启发和感悟,但这些情绪化的个人结论,却恰恰说中了编写者们的人性中逃避现实的天性,不敢直面人生的懦弱,是在用自慰或多情的话语完成了阿Q精神的另一个版本的完美诠释。
为什么我们需要旗帜鲜明地反对鸡汤文?
四
据统计,喜欢阅读和分享鸡汤文的读者,往往都是心灵空虚脆弱的人,他们是社会上某几类心灵和物质的弱者,他们在生活和工作中遇到了困难和迷惑,他们不去寻求正确的方法方式,不从内到外地想办法解决,但他们就会喝碗心灵鸡汤寻找安慰和释放。
对于这种反智心理现象,临床心理学博士史蒂芬·布莱尔思在《不靠谱的伪心理学:破解心理呓语的迷思》一书中说,面对复杂的现代社会,人们找到了励志心理学——心灵鸡汤这样一种删繁就简的方法,它轻描淡写地把意见、意识和可靠的事实之间的界限变得模糊,给读者一种强大的自我安慰。
但鸡汤文却解决不了他们任何的现实和心理问题,它的方法只是让人们换一个角度来看待问题,从而使人获得一时的轻松和麻木。人生难免有起伏跌宕,遇到困难我们就应该直面问题、解决问题,这才是正确的态度和方法,逃避永远不是个好方法。
“心灵鸡汤有时是弱者自我保护的安慰剂,但如果长久沉溺其中,会形成一个自我强化的恶性循环和精神鸦片,全面败坏自己的思维能力、行动能力和生命品质。”时事评论作家童大焕曾这样说。
为什么我们需要旗帜鲜明地反对鸡汤文?
五
鸡汤文的出现和流行,鲜明地反衬出我们这个大时代下的最浮躁不堪的芸芸众生,也映射出生活压力倍增的群体需求事实。它即反映了读者的阅读能力的不足,也反映了编写者的自身企图和指向的商业化。也就是说,鸡汤文迎合了人们懒懒惰的本性,不做靠谱、严谨的理性分析,先用一个故事给你做碗心灵鸡,然后直接塞给你一个脑残结果,对错已不重要,重要的是你读起来感觉“深有同感”,即便这道理或结论经不推敲,即便是推敲起来是简直无言以对。
有人入木三分地指出,所谓的标题党式的鸡汤文,就是一坨看起来像是人生真理或生活哲理却毫无用处的被编写着添加了感悟香料的狗屎。试图感动感化读者,却是没有一点的诚意干货,它们试图教你“抛弃物质的枷锁去追求高贵的灵魂”,“扔掉世俗的观点去感悟生活的哲理”,他们追求的是感悟和感动,而非分析和解决。
所以说,鸡汤文的本质在于:妄想瓦解理性和逻辑的现实世界,试图用一种以小见大的自我感悟来解救苦难的众生,是自恋者的自恋,是懦弱者的共鸣,是反智的三观正,是非理的感性说,是以自己的意志强奸世界后,试图把真善美提拔到一个不可思议的高度,然后再用种种修辞手法增强文章感染力,自以为这样就能在纸上构建出一个自恰的新世界新生活了。
-----
网友解答:
-----
对于“鸡汤文”,我们应正确审视,理性对待,“鸡汤”虽好,并不是所有鸡汤都能够给予精神上的富足和行动上的动力。
在一个人失意、无助、烦恼的时候,偶尔喝点“好鸡汤”,补充点心理营养,从鸡汤中摄取一定的养分,来抚慰温暖一下自己当时凉凉的心尚可。
但有些“鸡汤”文刻意夸大,空谈理想,会给人造成一种错误的理解,喝不好可能就会“中毒”。
大家都应该知道这样一个传说:黄鼠狼在鸡国的山崖边立了一块碑,上面写着:“抛弃传统的禁锢,不勇敢地跳下去,你怎么知道自己不是一只鹰?”之后,黄鼠狼每天就能在崖底吃着从上面“飞”下来的鸡。
这些鸡渴望飞翔的冲动,使它们忘记了本属自己的身份,结果,“飞”成了黄鼠狼的美餐。
所以,所谓的“心灵鸡汤”就需要大脑和智慧来判别,正确审视,理性对待,不盲从,不沉迷,不空想,脚踏实地,做好自己。
-----
网友解答:
-----
既不讨厌也不反对,闲来无事偶尔流揽一下。
-----
网友解答:
-----
我从来不讨厌鸡汤文。任何事物都有两面性,比如鸡汤文。鸡汤文在很多人看来是一种消极的生活态度,或者说是一种思想认识的诱导。不管怎样,鸡汤文虽然有其不利的一面,尤其对年轻人,但它更重要的一面是能够缓解心理压力,这不可否认。每次心情不好的时候读一些鸡汤文,你会觉得它的某一点犹如一个燃点,会在某一瞬间与你的心灵发生碰撞,燃起希望的火花。尤其是某一句话会瞬间深入人心,也许鸡汤文的作者是经历了什么挫折之后发自心灵的深刻感悟。这些感悟往往就是能够影响阅读它的人群的。有些人会因此走出心理阴影,有些人会因为看透很多东西更加淡泊,当然还有些人会因此颓废。鸡汤文最大的优点在于排解心中抑郁,最大缺点在于教会你对什么事物都学会放下,一如佛门思想,教导你凡事放下。如果所有年轻人都放下了,还有什么激情工作生活,所以鸡汤文并不是任何人都喜欢或者适合看。我喜欢鸡汤文,也仅仅只是去其糟泊,取有益的精华而用。仅此而已。
-----
网友解答:
-----
01
以前有个词叫小确幸,特别火,是指生活中微小的小幸福;
现在有个词叫小确丧,特别火,是指生活中难过失败的小事情。
虽然不是重大的人生失败,但足以让自己心力憔悴到失望和无力。
上班迟到了,客户不听自己说话,减肥永远都失败,买不起房,碌碌无为,升不了职,每天都好像在混吃等死……
每个人都讨厌鸡汤,讨厌励志,但励志类的书永远在畅销,为什么呢?
因为丧,是大多数人每天生活的常态,哪有那么多的成功,让每个人天天都神采奕奕。
于我而言,励志书籍与自己的缘分,经历了两个阶段。
02
我的真实状态:大学时代,觉得一切皆有可能,皆在于自己的努力程度爱死了鸡汤文。一本厚厚的羊皮卷,放在床头,里面的励志故事,很多都能讲出来。
工作之后,走入社会,亲生经历与切身体会,更接近地气,也不能说是看遍了世事百态,但总是确认了一个事实:小人物再怎么折腾,也飞不上天空,成为众人关注的焦点。
励志书籍对于无背景、无学历、无特长的农村学子来说,很多时候,只能是空中楼阁。
活好当下成了自己的必备语,什么时候该做什么时候的事成了生活的全部流程。
相亲,结婚,生孩子,陪伴亲人……
有时无意间看到春春励志剧,或是听到励志人物的故事,看着周围朋友浸满泪水的双眼,我面带微笑,心里却想起了一句话:“你我都是戏子,在别人的故事里留着自己的泪。”
曾经,我也读遍了所有的鸡汤,甚至达到了背诵的节奏,并且为之付出,眼镜片都后了好几层,身体也熬垮了,可我走出象牙塔,怎么还是这么“丧”?
03
“我也羡慕那些在北上广奋斗的人,觉得他们有激情,活出了青春该有的样子,我也羡慕那些自律的人,羡慕她们作息规律,饮食科学,更羡慕那些前凸后翘马甲线加持的好身材。但如果要让我选,我还是选回到父母身边,安静慢节奏的生活,没办法,这才是我。”
我羡慕你的成功,我羡慕你滔滔不绝的辩才,我羡慕你在舞台上讲着自己的奋斗史……
我羡慕你,但,我选择做自己。
哪怕这样的自己,有点消极散漫,有点懒惰颓废,没有什么远大志向,没有什么倚马才华,但没关系啊,做不成照亮夜空的月亮,做只照亮小水洼的萤火虫也蛮好。
因为,并非一切美丽和美好都要在自己身上对号入座。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