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评价袁崇焕?
如何评价袁崇焕?
-----
网友解答:
-----
袁崇焕是一个民族英雄
-----
网友解答:
-----
袁崇焕(1584—1630年),字元素,号自如,祖籍广东东莞,出生于广西布政使司梧州府藤县北门街。(一说袁崇焕出生于广东东莞,年十四随祖袁世祥,父袁子鹏迁至广西藤县)。明末著名抗清名将,爱国将领。
万历四十七年(1619年),袁崇焕35岁时考中进士,被任命为福建邵武知县。袁崇焕在任时喜欢与人谈论兵法,遇见退伍的老兵时,经常与他们讨论边塞上的事情,所以对边塞的状况有一定的了解,袁崇焕认为自己有镇守边关的才能。天启二年(1622年),遵照朝廷规定,袁崇焕必须前往京城觐见明熹宗朱由校,接受朝廷的考核。他利用在京到边塞调研的时机,进一步了解边防实际情况,回来后上书汇报考察的建议策论。当时,后金努尔哈赤先后攻取了明东北领地抚顺、清河、开原、铁岭、辽阳、广宁等地。大明总兵官先后就有14人阵亡。一时间,京城内外谈努尔哈赤色变,没有人愿意与之对敌。御史侯恂认为袁崇焕的策论不仅符合明朝用兵实际,而且又见袁崇焕敢赴生死。便向朝廷举荐、希望破格提拔他在兵部任职。袁崇焕于是被拔擢为兵部职方清吏司主管。
不久后,广宁(今河北昌黎)被后金军攻陷,明军溃散。朝廷商议派人镇守山海关。袁崇焕听说后,随即一个人乔装前往关外观察地形、了解情况。回朝之后,袁崇焕上书称:“只要能给我足够的兵马钱粮,我可以镇守山海关”。朝中大臣见他说的有理有据有措施,夸赞袁崇焕的才能,建议朝廷任命袁崇焕为兵备佥事、山海关监军,督领关内外明军兵事物。朝廷同意拨给袁崇焕帑银(tǎng,府库的银子)20万,让他自己去招兵买马。袁崇焕临行前专门探望东北革职待勘(审查)的熊廷弼,熊廷弼问:“你打算用什么办法去镇守辽东呢”?袁崇焕回答:“在稳固防守的情况下与之交战”!熊廷弼点头称是。当时,关外大都被后金和哈喇慎占据,所以袁崇焕到任后,只能驻守于关内。没多久,哈剌慎各部归顺,东北经略王在晋命令袁崇焕移军迁移、驻扎在中前所(今辽宁绥中前所),以利监督参将周守廉、游击将军左辅的军队,便于管理前屯卫所的事务。益于安置辽东百姓流亡和失业者。袁崇焕接到命令,即带数名随从动身,从虎狼经常出没的丛林荒野连夜赶路,天明就赶到了绥中,将士得知后都赞叹他们的胆量。
天启二年(1622年)四月,王在晋抗(后)金兵败,士兵擅自溃逃的很多,袁崇焕赶到后,亲手斩杀数人方才止住溃败。王在晋决定在八里铺修筑城墙,袁崇焕认为劳民伤财、不是御敌的上好策略,便报请朝廷首辅大臣叶向高酌定。叶向高偏向袁崇焕的意见,让大学士孙承宗巡行边塞时按具体情况处置。当时,辽东十三山(辽宁锦州凌海东)有10多万百姓被困,袁崇焕向王在晋请求带兵解救,王在晋以军队新败、士气沮丧为由拒绝。正好大学士孙承宗巡行边塞路过此地,袁崇焕又向孙承宗请示:“在宁远驻扎五千兵力,以壮十三山的声势,然后派遣将领带兵去救援十三山”。又说:“宁远距十三山不过两百里,我军可以轻易占据锦州,就算我们占据不了锦州,还可以再退回宁远,为什么要放弃十万难民而不救援呢”?孙承宗为袁崇焕的谏言所感动,亲自与蓟辽总督王象乾商议。王象乾也认为袁崇焕的建议很好,只是觉得驻扎关上的军队刚刚打了败仗,士气不足;还不如让王在晋驻守在山海关的3千人马前往宁远解救百姓。
但王在晋在救援不敢深入和久留,十万难民只救回六千人。孙承宗对此非常生气。王在晋又重提修筑城墙墙的建议,遭到孙承宗驳斥。孙承宗召集众文武防务会议。主张驻守觉华,袁崇焕主张驻守宁远;王在晋、张应吾、邢慎言等反对袁崇焕的意见,却提不出什么新的建议。孙承宗则决定采用袁崇焕的主张。这年八月,朝廷命孙承宗督师辽东,孙承宗在东北期间,亲自镇守山海关,对袁崇焕更加倚重,袁崇焕不负所望,安抚军民,整备边防,立下不少功劳。
天启三年(1623年)春,孙承宗命袁崇焕、满桂去哈喇慎(今蒙古哈喇和林)安抚各部,令其移出八里铺,收复270余里土地。袁崇焕回到宁远(今辽宁葫芦岛兴城),发现祖大寿奉孙承宗之命修筑的城墙不合要求,于是袁崇焕重新制定标准拆除重筑,并命祖大寿、参将高见、贺谦督工施工。这项工程到第二年才竣工,宁远城因此也成了关外著名重镇。孙承宗亲自参与验收,他在验收报告中说:“宁远可攻可守”。“愿用崇焕殚力瘁心”,不愿用“腰缠十万之逋臣;闭门颂经之孱胆”(注 逋:bū逃跑;孱:chán懦弱)。明熹宗朱由校听后沉默不语。
这年九月,袁崇焕偕同大将马世龙、王世钦等率水陆马步军1万2千人巡视广宁,拜谒北镇祠(今属辽宁锦州),经过十三山,抵达右屯,由水路从三岔河(今辽宁海城西北)乘船而回。因袁崇焕防守有功,晋升为兵备副使、右参政。这年,袁崇焕的父亲去世,袁崇焕连书归乡丁忧,没有得到朝廷容许和批准。
天启五年(1625年),孙承宗与袁崇焕定下计策:派遣将领占据锦州、松山、杏山、右屯及大、小凌河等地,并修缮城防长期驻守。有效控制并很好地遏制了后金南侵势头。同年十月,孙承宗遭到罢免,高第接替其职。高第上任后,认为关外必将不保,力主将辽锦守军撤回关内。督屯通判金启倧、兵备副使袁崇焕等人坚决反对高第这样做。金启倧质疑到:“锦州、右屯、大凌三城都是前锋要地,如果撤兵,已经安居的百姓将再次被迁徙,收回的疆土再次沦陷,关内外还经得住几次退守”?袁崇焕也劝阻道:“费力收回的疆土怎么能轻易放弃呢?锦州、右屯动摇,宁远便会难保,进而会使关内失去了保障”! 但高第一意孤行,执意撤离,并打算撤掉宁远的军队,袁崇焕表示宁愿死在宁远,也不愿撤回关内,高第便强行锦州等地军民撤离,丢弃米粟近10万石,迁徙路上饥饿病冻死亡的百姓很多,一路上哭声震野,军民怨声载道,袁崇焕见高第意气用事,便再次上书请求回家为父守丧尽孝,但遭到了朝廷的再次拒绝,并升袁崇焕为按察使。
天启六年(1626年)正月,努尔哈赤得知孙承宗被罢免,亲率大军西渡辽河,二十三日,后金军抵达宁远,辽东经略高第和总兵杨麟拥重兵于山海关,就是不肯去救援宁远。袁崇焕得知后非常气愤,即与大将满桂,副将左辅、朱梅,参将祖大寿,守备何可纲等将士盟誓、写下血书以示守城决心。袁崇焕一面坚壁清野,一面让同知程维楧盘查奸细,同时派通判金启倧守护粮草。并传檄给后方前屯守将赵率教、山海守将杨麒说:如有我处将士逃到你处,可将其斩杀。
努尔哈赤将抓到的明朝百姓放回宁远,并让回去其劝说袁崇焕等投降,遭到袁崇焕的拒绝。努尔哈赤命军强攻,遭到宁远强大的炮火打击,后金军损失惨重,攻城部队被明守城将士打得溃不成军。努尔哈赤本人也被打成重伤,只得下令退军。遗憾的是:明将金启倧却因为点火炮时引燃火药而被烧死。明廷得知宁远保卫战胜利的消息,升袁崇焕为右佥都御史,其他将领也有擢升。天启六年(1626年)三月,明廷重新设立辽东巡抚署,令袁崇焕担任辽东巡抚。魏忠贤则派其党羽刘应坤、纪用作为副手一同前来镇守,袁崇焕上疏请求将这些人调离,但遭到朝廷拒绝。袁崇焕此时位高权重,军功战果颇多,开始娇纵跋扈起来。看不起这个、瞧不上那个,得罪了不少人。袁崇焕先与大将满桂不和,又对经略王之臣不满。明廷担心袁崇焕、王之臣二人闹矛盾影响大局,便将他两人分开,王之臣督关内,袁崇焕守关外。同年八月,努尔哈赤病死,袁崇焕派遣使者前往吊唁,以刺探虚实,皇太极遣使回报。袁崇焕打算与后金议和,亲书一封再次派遣使者前往。没想到这封信为自己埋下祸根。
这年十月,袁崇焕率领刘应坤、纪用、赵率教等将领巡视锦州、大小凌河等地,想在此大兴屯田,恢复高第放弃的疆土。因这块地是魏忠贤、刘应坤等人的封地。恢复这里当然会对魏忠贤、刘应坤等人的子孙有好处,可以让他们后代享受世代荫袭锦衣千户。魏忠贤、刘应坤等人为报答袁崇焕,升袁崇焕为指挥佥事。
天启七年(1627年)正月,皇太极同意了袁崇焕的请和,举兵渡鸭绿江征讨朝鲜。朝鲜急忙派人向明朝廷求救,同时,接替王之臣的毛文龙也向明廷告急。明廷命袁崇焕派兵救援。袁崇焕命令手下水军增援毛文龙,又派左辅、赵率教、朱梅等人率领九千兵力逼近三岔河。没有想到,这时的朝鲜却倒向后金,率先进攻毛文龙,朝鲜、后金联军却被明军毛文龙所击败,这一仗史称“丁卯之役”。明面上看,明廷取得了胜利。实际上朝鲜与后金成为兄弟之国,向后金开放市场并缴纳岁币。明廷此次用兵得不偿失,让后金(清)摸清了明军实力、挑起了明军的内部矛盾,为日后攻打明王朝奠定了外部基础。这年明熹宗朱由校去世,明思宗(崇祯皇帝)朱由检继位,魏忠贤被诛。褫夺了不少冒领者的“功劳”。朝臣建议崇祯帝招袁崇焕回京。冬月,袁崇焕回到北京,朝廷任命他为右都御使、兵部侍郎兼管事物。
崇祯元年(1838年)四月,崇祯帝任命袁崇焕为兵部尚书,监督统领蓟辽、登莱、天津军务。七月,袁崇焕返回京城,上疏陈述兵事,朱由检在平台召见袁崇焕,问何时可以复辽,袁崇焕声称五年就可以了,朱由检听后非常高兴。事中许誉卿问袁崇焕复辽的策略,袁崇焕却说是用这种话安慰皇上。许誉卿提醒他说:“你怎么可以这样随便应付呢!他日如果按照期限追求成效,你该怎么办”?袁崇焕这才意识到自己失言了。袁崇焕担心自己走后,会遭到他人掣肘,专门在临行前再次拜见崇祯请求说:“如果户部转军饷,工部转器械,吏部选人用人,兵部调兵遣将予以方便。另外,请陛下予以臣便宜行事的权力,方可有济”。 崇祯说:“收复辽东,朕不会吝啬官职、公侯,更不会在意钱财,如果卿等能解救百姓于倒悬,朕何必在意卿等富贵、子孙福禄呢”!崇祯又授予袁崇焕尚方宝剑,允许其便宜行事,以示诚意。
袁崇焕又上书说:“恢复辽地的计策,不外乎臣往年所提出的以辽人守辽土,以辽土养辽人,防守为正规的策略,攻战乃变通的策略,和议则是辅助策略。实施应循序渐进、不求突飞猛进。行动应追求实效、不求贪图虚名。这些是臣与诸边防将士所能做到的。至于选人用人,则是陛下掌握的事情。关键是怎阳才能用人不疑,相信而不怀疑?这是因为驾驭边防大臣与驾驭朝廷大臣所不同的,军中可惊可疑的事情特别多,只应当谈论成败的大局,不必摘取一言一行的细小过失。担当的责任重大,招致怨恨的必然就多。许多有利于边疆的事情,并不一定都是利于自身的。况且我们谋取敌人,敌人也可以离间我们!因此,作为边疆的大臣实在很难。陛下爱护臣、了解臣,臣何必过于疑虑惧怕呢?但心中所畏惧的是朝中流言蜚语啊!因此不得不告诉陛下”朱由检也一一答应了袁崇焕。
同年六月,袁崇焕传令东江各部上岸,射箭比武,打算适当时候收复东江重要港口旅顺。被左都督、平辽总兵官毛文龙所否决。崇祯二年(1629年),驻守宁远、锦州的部分士兵因为军饷之事而哗变,袁崇焕用计将其平定。袁崇焕认为这两处的将领朱梅等人不力,予以撤换,让祖大寿镇守锦州、何可刚守宁远,赵率教守山海关,又遭到毛文龙的反对。袁崇焕认为驻扎在东江毛文龙虽能牵制部分后金军,但毛文龙耗费的钱粮实在太大,上次闹军饷引起的哗变,就是毛文龙挪用锦州、宁远军饷供自己挥霍造成的。因此,袁崇焕建议朝廷派人监管毛文龙部的军饷财物,毛文龙认为袁崇焕与自己过不去,反而上书说了袁崇焕不少坏话。毛文龙到袁崇焕处请示工作,袁崇焕用上宾之礼接待毛文龙,毛文龙也不谦让、还嫌弃招待不周,当众说了不少傲慢难听的话。
袁崇焕一忍再忍,一再谦让,毛文龙得寸进尺、变本加厉、袁崇焕于是决定杀掉毛文龙。崇祯二年(1629年)六月,袁崇焕借阅兵为名,渡海来到皮岛,毛文龙前往迎接。毛文龙见了袁崇焕,言辞傲慢。袁崇焕以邀毛文龙观看将士骑马射箭为名,将毛擒获,厉数他十二大罪,取出尚方宝剑,将其斩首。崇祯帝生性多疑,在朝臣鼓捣下,便生疑心。好在自己对袁崇焕有过承诺,加之自己对毛文龙早有不满,也就没有声张,将这事压了下去。袁崇焕杀了毛文龙之后,害怕毛文龙的部下哗变,便增加他们的饷银,但是岛上的人没有主帅,时间长了,人心难免背离,以后难以驾驭,再生枝节。袁崇焕上书给明廷:“东江镇是牵制敌人所必须依托的。现确定两协的编制,马军十营,步军五营,每年饷银四十二万,米十三万六千”。朱由检对兵员减少、军饷反增的事感到疑惑,但见是袁崇焕亲自奏请的,也就没说什么。
崇祯二年(1629年)十月,也就是袁崇焕斩毛文龙后三个月,后金主皇太极举十万精兵,在皇太极率领下,绕道蒙古,突破长城喜峰口,攻陷遵化,直迫明都北京;十一月十八日,满清大军兵临城下,北京戒严,明廷急调各路勤王军保卫京师。发生了历史上著名的“己巳之变”。 袁崇焕得知后金军入关,直逼京城,于是千里迢迢赶来救援,并派遣任守忠率领五百人用火炮轰打金营,后金军撤退,京都之围遂解。袁崇焕原本应在蓟州、通州一带与来犯之敌展开决战,以确保京城安全。但由于守蓟门关的明军满桂部疏于防备,皇太极几乎在没有受到任何阻拦的情况下通过天险蓟门关,兵逼北京。满桂中箭,发现箭支上有袁崇焕部标识,于是告至御前,皇帝在对战争部署的重重疑虑中召见袁崇焕,要求解释,袁崇焕无言以对。于是宣布予以收押待审。而此消息传出,关宁军当即弃守防线,开始返回驻地山海关。后金军乘机逼近山海关。
其实,皇太极多次领教过袁崇焕的厉害,知道硬攻是斗不过袁崇焕的。如果袁崇焕不去,后金实在没有把握能使明廷屈服,便祭出反间计,目的就是去除明蓟辽督师统帅袁崇焕。仿制明辽东军衣物、武器和箭只,还有伪造的书信等物。皇太极北京兵败后,故意将此前抓到太监放了,还假装说袁崇焕与后金军有秘密约定等事情特意让他们听见。这两个太监逃回北京,到处宣说袁崇焕与后金达成密约,志在推翻明王朝。袁崇焕千里迢迢勤王救驾、自认为有功无罪、但朝中大臣却有很多人认为是袁崇焕放清兵入关,于是纷纷诽谤袁崇焕与后金军有勾结,朱由检对此也很怀疑。按说明思宗朱由检也是一个好皇帝,当时国家财政困难,为了收复辽东,抗击他自己也节衣缩食、号召各级官员勤俭节约,支援前线作战。朱由检原本对太监的传言持否定态度,架不住朝廷大臣起哄。特别是魏忠贤遗党王永光、高捷、袁弘勋、史褷等人为了给魏忠贤报仇,状告袁崇焕以擅自与后金军议和、擅杀毛文龙,要求朝廷以这两条罪名定袁崇焕的死罪。
崇祯帝知道与后金议和是袁崇焕上书朝廷后操作的,用今天的话说,符合组织程序,而且是经过朝廷批准的,何来投敌之说;斩杀毛文龙也是出于朝廷赐予袁崇焕先斩后奏的权利,出于军情防止哗变的也无可厚非。但朱由检是个刚愎自用的人,爱好自己脸面,对这件事没有明确表态,想看看大臣们的意见。只是,袁崇焕树敌太多,朝中大臣为他说好话的不多,特别是持中立的害怕祸及自身更是缄默不语。袁崇焕自己有口难辩,正应了他自己当年说的,越是正直,“罪过”越大。特别是崇祯二年(1629年),蒙古大旱,粮食奇缺,袁崇焕将粮食“私自”卖给蒙古,充资军费这一条说不清楚,朝廷认定袁崇焕通敌“罪名”成立。
崇祯三年(1630年)八月,袁崇焕被朱由检认为与后金有密约而遭凌迟处死,家人被流徙三千里,并抄没家产。抄家时,袁家实无余财。据说袁崇焕临死的那天、仰天大呼“冤枉”!刽子手剜掉袁崇焕的舌头在,一代忠臣袁崇焕就这样被冤死了。袁崇焕的死,伤了许多戍边将士的心,从此辽东将士再也“无人”能挡住后金(清)军的进攻了。直到清康熙四十一年(1702年),由清内务府公布皇太极的反间计真相,天下人才知道袁崇焕是被明朝廷冤杀的。
明末清初政论家唐甄说:“当是之时,非无贤才也,袁崇焕以间诛,孙传庭以迫败,卢象升以嫉丧其功。此三人者,皆良将,国之宝也,不得尽其才而枉陷于死,使当日者有一张居正为之相,则间必不行,师出有时,嫉无所施,各尽其才,而明之天下犹可不至于亡”;明末清初史学家计六奇说:“自辽事者,(明)所用人鲜有胜任者。当时所望成功者,惟熊廷弼、袁崇焕、孙承宗”; 《明史》主编撰官张廷玉说:“崇焕智虽疏,差有胆略,庄烈帝又以谗间诛之”;就连乾隆皇帝也惋惜承认:“袁崇焕督师蓟辽,虽与我朝为难,但尚能忠于所事,彼时主暗政昏,不能罄其忱悃,以致身罹重辟,深可悯恻”!梁启超先生说:“若夫以一身之言动、进退、生死,关系国家之安危、民族之隆替者,于古未始有之。有之,则袁督师其人也”;民革主要创始人李济深说:“论明清间事者,佥以为督师(袁崇焕)不死,满清不能入主中原”。袁崇焕一介儒生,整军经武,被梁启超誉为“千古军人之模范”!曾重创努尔哈赤,被后金视为心腹大患。袁崇焕没有在战场上“马革裹尸”,却被自己效忠的朝廷冤杀!袁崇焕的悲剧换来的是明王朝的灾难和最终灭亡!
-----
网友解答:
-----
明末著名抗金将领,有名的民族英雄究竟是个怎样的人呢?让咱们以史料去细细分析。
袁崇焕,字元素,祖籍广西藤县,生于东莞。万历四十七年进士。授邵武知县。为人慷慨负胆略,好谈兵。遇老校退卒,辄与论塞上事,晓其厄塞情形,以边才自许。
点评:此段记载袁崇焕平生行事豪气且有勇有谋,特别喜欢讨论兵法,觉得自己的边关才能非常不错。有些书生志气,未曾带兵,却自我评价有守边之才。
天启二年正月,御史侯恂请破格用之,遂擢兵部职方主事。无何,广宁师溃,廷议扼山海关,崇焕即单骑出阅关内外。部中失袁主事,讶之,家人亦莫知所往。已,还朝,具言关上形势。曰:“予我军马钱谷,我一人足守此。”廷臣益称其才,遂超擢佥事,监关外军,发帑金二十万,俾招募。
点评:自己一个人跑关外前线去考察边境军事边防,且还能说服朝中文武大臣,自发奋勇去边关前线。说明口才了得,以一介书生文官敢上前线,说明勇气过人。
崇焕内拊军民,外饬边备,劳绩大著。崇焕尝核虚伍,立斩一校。承宗怒曰:“监军可专杀耶?”崇焕顿首谢,其果于用法类此。
点评:孙承宗刚开始不用袁崇焕的建议,用王象乾的,导致十三山十几万人被清军杀死,仅剩六千人逃脱。所以孙承宗开始信重袁崇焕,而后袁崇焕核对军兵数量发现有人吃虚饷,直接斩了那个吃虚饷的军官。被孙承宗怒责。说明袁崇焕眼里揉不得沙,看到弄虚作假直接施雷霆手段,又因为未报上级而擅自杀人,有逾越之举。
对清作战
公元1625年,大明朝廷撤孙承宗,换高第为接任者经略辽东,高第上任后,用龟缩政策,把锦州宁远等地的平民撤入山海关内。宁前兵备道袁崇焕誓死守卫宁远,不肯撤走。
公元1626年(明朝天启六年),正月,努尔哈赤亲率6万八旗军,攻击宁远城,城中守兵不满两万,袁崇焕带领守将总兵满桂,副将祖大寿固城而守。后金军攻城失败退走,损兵折将。退走前派武讷格带领蒙古兵攻击觉华岛,并杀死岛上所有人,烧毁粮食军械储备。
点评:宁远之战为明廷对建奴第一次真正的胜利,给这个大明打了一阵强心剂,不再认为女真人不可敌。袁崇焕作为守备官,在面对上级的错误指令时能拒绝执行,且在攻城战中表现足够出色的军事才能。可谓是有勇有谋,军事才能卓绝。后金努尔哈赤不甘心的退走,且对他们的臣子贝勒叹道:我兴兵以来,攻无不克战无不胜,这个袁崇焕到底是谁!!竟然能挡住我的进攻!遂后努尔哈赤病死,有说是被袁崇焕大炮轰炸而伤死。(此说法出自《石匮书后集》记载)
崇焕初议和,中朝不知。及奏报,优旨许之,后以为非计,频旨戒谕。崇焕欲藉是修故疆,持愈力。而朝鲜及文龙被兵,言官因谓和议所致。
点评:清史稿里记载,皇太极为出兵朝鲜,而派方吉纳、温塔石暗中送书信给袁崇焕虚讲议和,实为迷惑袁崇焕,而另一边却派阿敏率大军攻击朝鲜。而接到后金议和的书信,袁崇焕先答应慢慢商量,然后上报给明朝廷,崇祯刚开始是想议和的,后来被大臣激烈反对,遂下旨不准议和。及至朝鲜被攻击和毛文龙被驱赶的消息传来,言官口风一转,说因为袁崇焕要议和,导致后金军趁机攻击朝鲜。其实清史稿里记载,当阿敏攻击完朝鲜,皇太极才发觉袁崇焕在修筑塔山、大凌河、锦州等城,并置流民在周围屯田。皇太极就派杜明忠送信骂袁崇焕,说他不守诚信,议和期间,修城屯田,还派夜不收到后金地盘侦察,是无心议和。可想而知,这互通书信的议和,双方都是为了迷惑对方而达到自己的目的。
文龙既死,甫逾三月,大清兵数十万分道入龙井关、大安口。
点评:在袁崇焕镇守辽东期间,皇太极攻击宁远,损兵折将,又去攻击锦州,还是损兵折将。只能无奈回军。
1627年6月,皇太极因抢不到粮食,回军后发觉后金地盘上粮食短缺,治下民众大饥,且米价高达8两银一斗。崇祯上台,起复袁崇焕,且委任袁崇焕为蓟辽督师。时,毛文龙杀良冒功得升总兵,又听宣不听调,以后金的科廓为使,跟后金互通书信,表示双方友好。(清史稿皇太极本纪:毛文龙后更致书与我通好)虽然毛文龙后来把科廊押解到北京,然还是被袁崇焕给私通后金罪杀死。
期间,皇太极派后金军征服蒙古诸部落,为解决粮食短缺问题,然后不顾代善,莽古尔泰的反对,亲领清兵会合蒙古各部落,绕道蒙古高原,从龙井关,大安口窜入长城内。肆虐掳掠京蓟腹地。
崇焕甫闻变即千里赴救,自谓有功无罪,然都人骤遭兵怨,谤纷起,谓崇焕纵敌拥兵。朝士因前通和议,诬其引敌胁和,将为城下之盟。帝颇闻之,不能无惑。会我大清设间,谓崇焕密有成约,令所获宦官知之,阴纵使去。其人奔告于帝,帝信之不疑。十二月朔,再召对,遂缚下诏狱。法司坐崇焕谋叛,三年八月。遂磔崇焕于市。兄弟妻子流三千里,籍其家。崇焕无子,家亦无余赀,天下冤之。
点评:袁崇焕闻知清兵进了京蓟腹地,立马点起辽东铁骑大军,长途跋涉星夜赶路,终于在清军围北京城前赶到了北京城下。这就犯了大忌了,本来京城人个个被清兵吓得不轻,且多数亲戚被清军所害,个个怨声载道,又看到袁崇焕未经宣召自带军队回京。虽然袁崇焕心系崇祯的安慰为上,但止不住崇祯心生怀疑,又被朝臣一通攻击埋怨,特别是皇太极在撤走时更使了个反间计。导致本来疑心病重的崇祯直接把袁崇焕抓进监狱。反了政治上的大错误了。后来被崇祯下旨千刀万剐而死,何其冤也。
纵观袁崇焕一生,书生意气是有,勇气更佳,后来带兵打仗,变得老谋深算,军事才能卓绝,明末无人能比,可惜眼里不能柔沙,容易擅自杀人,而且政治能力不及格,起初为了抱朝廷大腿,给魏忠贤建生词,魏忠贤死后,他的后台是崇祯,却没有摸透崇祯的性格——多疑。致使刚上台一年,就被崇祯下狱杀死。军事上的锦宁防线无错误,杀毛文龙也有情可原,只是犯了崇祯大忌,未经召唤私自带兵回援。可惜崇祯不是曹操,无法做到用人不疑,所以崇祯宁愿自断臂膀也不肯助长自己的疑心。
-----
网友解答:
-----
谢邀!碧血忠魂,千古奇冤!
-----
网友解答:
-----
袁崇焕是即孙承宗,熊庭弼之后的有一位大明惊天动地的军事人才,文韬武略应用的当,独聚慧眼,力排众议,保留坚守了小小的宁远城,他知人善用,深的军心,大力改造提升红衣大炮,深筑高蠡,积畜粮草,将不可一世战无不胜的努尔哈赤打的大败。终结了其一生的传奇英名,凡勇猛图敌者,敌必仇,功不高劳耗心力,历来如此,自宁远大捷后,袁崇焕的声威名望如日中天,更是不可一世,不知自重,与辽东督督王化贞有嫌,有不上报圣上,错杀皮岛总兵毛文龙,确是自毁长城,自失与敌,逼反了毛部将,耿精忠,尚可喜,等一干名未悍将为敌方而用,,,,岂知皇太极其人深谋远虑,自知战役层面上捞不到半点好处,乃巧施反奸计与无形,及谈判辽东事宜,为崇祯皇帝而怒疑,不想他于部将不和,在去京师见驾时,他刚入城,敌将几万人马杀到,瑤言自成,京机震动,被皇口小儿崇祯误解,被千刀万剐,百姓鼎吓,菜叶蛋花污身,何其悲也,袁崇焕之死千古奇冤,忠肝义胆,碧血丹心,是中华民族的损失惨祸,不敢想仅在百年后,被乾隆皇帝于以平反昭雪,其后代多人为一方大员,在反对沙俄入侵时,血染白山黑水,无愧于列祖列宗,中华民族。
------------------
推荐阅读:
社会保障卡如何办理?如何激活?如何使用?对自己的帮助有哪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