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经》是治国的,历史有多少成功案例,如哪个帝王或朝代?
《道德经》是治国的,历史有多少成功案例,如哪个帝王或朝代?
-----
网友解答:
-----
靠《道德经》创建封建王朝的帝王没有,王朝的建立无一不是靠枪杆子。但在巩固和稳定政权时,虽然没有直接表明用《道德经》治国,但他的治国理念符合《道德经》精神,汉高祖刘邦,唐太宗李世民都展现了以德治国的风范,减税轻劳役,均田制,休生养息,都体现了治国爱民的老子精神,使国家迅速恢复了元气。有很多人认为《道德经》是治国的,在古代只能是一种劝谏和愿望,不可能成为主流的治国方略。恩威并施,多恩泽一点百姓就已经是好的帝王了,完全用《道德经》的德政不现实,也不可能。治国理政,道德只是个参考。亡国败政,无一不是背离了《道德经》的伟大精神,与百姓离心离德,横征暴敛,杀伐不断,乱作为,瞎折腾,在背离天道民德中走向灭亡。
-----
网友解答:
-----
谢谢邀请ヽ(^0^)ノ大道至简而言之!历史上每一个开国帝王都是以道治国的案例。五千年文明古国的古文明时代最是完全彻底。三皇五帝都是选贤任能,按照“圣人"为王之道而实行禅 让制的!而非“忠君”不二→“三纲五常”的家天下传承制。
这也是《道德经》,“圣人为王”理念的由来。是以,封建王朝家天下统治者,宁愿封孔子为圣人,而不肯将孔子三次拜访欲求道的→“老子天下第一”的道祖老子→封为圣人。因为孔子学说的理念→是以维护封建王朝家天下的长久统治服务的。“君君臣臣父父子子”,不分贤愚好坏,必须按部就班而来。帝王家也是规定了传长不传幼。是以造成了宫庭内斗不断!自己家都治理不好,怎么能治理好一个国家呢?虽然强制执天下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之道。然而,朝庭自家都无人遵从。只不过是忽悠百姓遵从,不造反就万事大计而已!
其实,历朝历代的开国帝王,都是无视“三纲五常”的说教,以圣(胜)者为王的大无畏精神而取天下的。而这些英雄豪杰都是不滿于封建朝庭的腐败统治,在朝庭不道的统治,弄的民不聊生,天下大乱,百姓无法生存的情况下揭杆而起的!取而代之,圣者为王,亦系道之道者也!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多行不义必自毙!官逼民反,亦是道之所在。背道而驰所必然也!
是以,开国皇帝大都比较英明,都懂得“得人心者得天下”,都会为天下人的福祉而着想,发展经济,处以公心,平定社会,实现治国平天下的开明盛世。也就是说,都是以道治国的。
当然,大都只是懂得了一些“道”之理,而没有达到真正“闻道”的层次。“得道”,就更谈不上了。所以,实现天下大治后,还是想着传位于自己的子孙,而舍不得传位于比自己贤能的人!且唯恐其能力太大,取自家天下而代之,多是“欲加之罪,何患无辞”,除之而后快。然后,为使得自家天下能长久,便又搬出孔圣人的名头来,让后代恢复“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之道。以禁锢人们的思想。
当然,这里是以事论事。不是评论儒家思想文化是是非非的专论。对于儒学的具体内容来说,还是毛主席说的好: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才是王道。
-----
网友解答:
-----
凡以道治天下的皆成就强大
秦朝以苛法治天下,结果不到二十年就亡了天下。刘邦击败项羽之后建立西汉,汉承秦制,所以延续了大量的秦法,不过刘邦因为身边有很多黄老之人,像张良、陈平皆是,所以他们统治百姓的法是延续秦法,但做法却是以道治天下,也就是少折腾,给老百姓休养生息。
这个国策一直延续到汉景帝之时,当时整个西汉从原来的一穷二白最后变成十分富足,这一点在《史记》中有描述,大家一起来看一看这个盛况吧。
汉兴七十余年之间,国家无事,非遇水旱之灾,民则人给家足,……京师之钱累巨万,贯朽而不可校;太仓之粟陈陈相因,充溢露积于外,至腐败不可食。
汉武帝时期重用法家人物,对外征伐,最后老百姓从富转贫,差一点西汉的财政都崩溃了。有历史人物将其与秦始皇的严酷相比,不过最后汉武帝醒悟,重新开始休养生息,到了汉宣帝时,汉朝的百姓生活又一次富足。
唐朝也差不多类似的情况,唐朝有贞观之治和开元盛世,汉朝有文景之治,孝宣之治。唐朝因为自己姓李,就找到老子,认老子为祖宗,拉抬自己的身家。
因为认老子为祖宗,自然会宣传道家的人物,道家理念,治国方面也是如此。
道家治世有什么特点?
道家治世的最大特点是宽仁,也就是皇帝不将自己将高高在上的皇帝,他们会认错,懂得知错就改,同时也会向臣子道歉。
比如汉文帝因为自己的儿子也就是未来的汉景帝走了司马门向当时管司马门的张释之道歉,说他们做得好。唐太宗更不用说了,魏征经常折腾他,他也会认错。唐玄宗也差不多。
汉唐在鼎盛时期的经济活力就不用说了,地球人都知道。
事实上宋代也差不多类似这样的情况,只是宋代在外交和对外上有些不足,经常受到他国欺负,但是内部经济活力是相当不错的。宋代皇帝对大臣也不是很严苛。
所以用道家的方式治理天下成功的案例是很多的。
相反以儒或者以法治天下,往往将皇帝放到不会犯错的位置上去,皇帝没有错,错的是大臣和老百姓,大概是这样的逻辑。所以以儒法治天下,老百姓往往生活艰苦一些。
-----
网友解答:
-----
是以打天下易守天下难!打天下的都是开国君,守天下的都是世袭子,打天下的拔开乌云见青天,守天下的只在此山中云深不知处!往往打天的开国皇帝都效法老子思想,平衡思维天下大势,而守天下的却效法孔子思想,讲秩序尊卑,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天地君亲师秩序谨然世袭效犹!成为铁律传统,很难灵活变通!到了死胡同末期,气势衰败就是改朝换代的交接点!看着下一代开国君显威风的时候,就这样让中国的封建王朝不断延续了两千多年直至清朝末期气数已尽!
-----
网友解答:
-----
《道德经》是哲学经典,并不是治国经典。
是揭示世界真相的学说,不是权谋与计算,与治国理政没有任何关系。如果真的有一些关系,也只不过是是治国理政也需要一个世界观而已。
“道可道非恒道,名可名非恒名”指:道可以学习掌握,方法多种多样,并非恒定一种;道可以交流传授,方法多种多样,并非恒定一种。
第一章开章明义,老子在《道德经》中讲的是:已知之道的学习,未知之道的掌握,已知之道的交流,未知之道的传授。
未知之道体现事物酝酿状态(无名万物之始),已知之道体现事物的运行状态(有名万物之母)。
未知之道的探索看我们的观察能力(无欲以观其眇),已知之道的运用看我们的动手能力(有欲以观其徼)。
未知之道与已知之道是道的一体两面(此两者,同出而异名),区分起来非常困难,需要仔细辨别和用心琢磨,但一旦弄明白就是认识世界的不二法门(同谓之玄,玄之又玄,众妙之门)。
从哪里看出来《道德经》是治国的?
整个《道德经》都是围绕“道”这个问题展开的,与治国安邦一毛钱关系都没有。
至于“治大国如烹小鲜”,说的是一个比喻。在他思想中治国只不过一件微不足道的小事而已,又怎么可能是《道德经》要阐述的主旨。
至于看不明白老子的语境,把一些“举例说明”中的侯王之类当成治国理政,那就更是一个笑话。
就如同用娱乐圈做个比喻,就是讨论娱乐圈的事?这读者太荒唐也太糊涂。
------------------
推荐阅读:
《天龙八部》中少林七十二绝技,如果全部练成,武功会是什么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