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中国历史患抑郁症的人非常少?
为什么中国历史患抑郁症的人非常少?
-----
网友解答:
-----
请问假设你现在得了抑郁症,你有机会载入史册吗?平民百姓得病,从历史记载能看到?所以你这个问题问得挺没水准的。
-----
网友解答:
-----
古代也有,而且很多,只是说法不同,表面上看不出来。
你看《红楼梦》里,黛玉葬花,《葬花吟》里抒发出浓重幽深的悲怨,不知道这些词使多少痴男怨女跟着掉眼泪。
黛玉葬花,就是典型的抑郁的表现。但是,古来的说法却造成了一个假象,让你看不出来问题的严重性。
古代管抑郁叫什么?这词好听,叫“伤春”。包括所谓“少女怀春”,其实都是一个意思。
今天你看到“少女怀春”你觉得这是描绘少女春心萌动很有美感——这是后世把古汉语的原意给扭曲了。而实际上在当初,“少女怀春”就是指犯病了。
古人嘛,就有这个毛病,造一个词,就能把不好的事说得特别雅致。
比如张仲景《金匮要略》上就说: “妇人脏躁,喜悲伤欲哭,象如神灵所作”,于是衍生出来一个说法叫“灵动露珠”……咱就说,如果你没学过医,对文学掌故也不甚了了,就凭“灵动露珠”这个词,你能想到什么?把你拍扁了再吹起来你也想不到它能跟“抑郁”扯上关系啊。
同样的词还有,比如“悲秋”,看上去倍儿诗意吧?
伤春悲秋,这原本是中医术语,外行能看出来什么?只觉得这类词语很美,很有意境。
实际上,古人也照样生病,就连名人抑郁的都一大把。
李白杜甫白居易李清照苏东坡范仲淹李商隐,远到曹植近到纳兰性德,就连唐太宗李世民都是抑郁患者。比如故事里,孙思邈对李世民“泥丸收神”,这都已经典型得不能再典型了。
其实你看看那些古代诗词大家的作品,想想他们的生平,抑郁了一点都不奇怪。“冬夜夜寒觉夜长,沉吟久坐坐北堂”,“休问梁园旧宾客,茂陵秋雨病相如”,这都已经算是病情描述了。
而且你看,古人也知道这是病。李商隐就非常清楚,自己与李白一样,掉到一个坑里去了。
只不过,古代对郁证,或者说对心理问题不是特别重视。更多的 人对这种情况完全不懂,轻者单纯认为是心情不好,重者认为与鬼魅邪祟有关,耽误了。
你看,道观寺庙什么的,经常都有什么镇心、定心之类的迷信小道具,到今天亦是如此,很多人有病以后没有去求医,而是求神拜佛,使得抑郁这事经常不是从疾病医药的角度反映出来,反而在宗教信仰里反映得更多,这就给非专业人士一种错觉——古代无抑郁。
其实呢?古代有抑郁,但大多数情况下都给迷信化了,你在大夫见不着抑郁病人,因为他们都在木雕泥塑前跪拜呢。
-----
网友解答:
-----
因为古代没什么压力,而且不缺老婆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