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人是不是误解了中庸?什么才是儒家的中庸思想?
很多人是不是误解了中庸?什么才是儒家的中庸思想?
-----
网友解答:
-----
中庸并不是大多数人以为的两边不得罪两边讨好没有原则,更不是中间之路。
中庸是伟大的科学,是真正意义上的辩证。
中庸就是不分别执着不陷入概念的误导始终以觉性的光明观照指引自己,超越概念分别又不抛弃概念分别,是不二的智慧。
比如既不唯物也不唯心,因为唯物唯心是互相成就的对立统一,共生共灭不能独立存在,没有绝对自我,故而是幻生幻灭。时空,生死,高低,长短,好坏等等亦复如是。
中庸是中华文明对世界文明的伟大贡献,是民族文化的骄傲和自信的基因。
向孔圣致敬[心][玫瑰]
-----
网友解答:
-----
庸庸万事万物,开始发生中。道也。
-----
网友解答:
-----
许多人误解了中庸,认为儒家思想将人变得中庸,相反,儒家思想并没有将人变得中庸,它会让人变得如同一位温文尔雅的君子,走到哪里都受人欢迎和尊敬。那些说儒家思想将人变得中庸的人,完全没有认识到儒家思想的精髓。
儒家思想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可以用博大精深来形容,很难用一句话概括出它的本质。总体来讲,儒家思想是教导人们为人处世的道德准则,从古至今,对每一个人在思想道德和人格修养等方面的塑造作用都很大。
可以说,中国人的精神信仰离不开儒家思想的造就。
儒家思想的核心不外乎就是人们常说的“五常”,即仁、义、礼、智、信,它们相辅相成。
“仁”指一个人要有仁爱之心、悲悯意识和博爱情怀。只有如此,才能对得起高级动物的标签。常言道“仁者为人”就是这个道理。
“义”指一个人要有善恶观,做人要有自己的底线,不能见利忘义,把自己的快乐和幸福建立在他人的痛苦之上。
“礼”指一个人要懂礼仪、识大体,为人处事要像君子那样谦逊有礼。
“智”指一个人要善于培养自己的智慧和学识,做任何事情时都要做到恰到好处。
“信”指一个人说话做事要有诚信,不能言而无信,说一套做一套。
儒家思想倡导人们要积极入世,在社会中发挥自己的优势,进而实现自我人生价值。当然,这些都是建立在自己拥有崇高的道德修养和深厚的文化修养之上的,唯有不断学习,不断提高自己方可实现。儒家思想的理论,无疑给人们指明了一条可以持续发展的大路。
“中庸”也是儒家思想的主要道德标准之一,大部分人提起中庸思想相当反感,认为中庸思想是一种不偏不倚的折中思想,人们在这种思想的影响下,会变得油滑世故,八面玲珑。每个人都这样的话,对社会没有任何好处。
若这样理解,无疑是对中庸思想的极大误解。
孔子之孙子思在《论语·庸也》说道:中庸之为德也,其至矣乎。
意思是说,中庸这种道德该是最高的境界,人们缺失它太久了。
为什么这样说呢?
是因为在古代“庸”通“用”,中庸也就是中用,倡导每个人要从人性的角度去考虑问题,在待人接物时要保持中正平和的态度,要用自己的智慧去认识和遵循客观规律,对任何事物不盲从、不躁动,适可而止,既不强人所难也不固执己见,把任何事情做到皆大欢喜是最好的结果,这也是做人的最高智慧。这种思想无疑是极为中用的。
实际上,中庸思想是对“礼”的行为的阐释,是塑造一个人道德标准的主要依据。
概括来讲,中庸思想是教导人们在为人处事时,要考虑方方面面的可能,能在已知的环境和条件下,得到最合适、最理想的结果。
因为世上每个人有自私自利之心,如果不用中庸思想来矫正自己,放任私心,那么,人类社会又怎么能保持平衡呢?
因此说,儒家思想,包括中庸思想是古人智慧的精华,能让每个现代人用之不尽,受益匪浅。
-----
网友解答:
-----
中庸的中心思想主要内容并非现代人所普遍理解的中立、平庸,其主旨在于修养人性。其中包括学习的方式: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也包括儒家做人的规范如“五达道”(君臣也,父子也,夫妇也,兄弟也,朋友之交也)和“三达德”(智、仁、勇)等。中庸所追求的修养的最高境界是至诚或称至德。
中庸之道的主题思想是教育人们自觉地进行自我修养、自我监督、自我教育、自我完善,把自己培养成为具有理想人格,达到至善、至仁、至诚、至道、至德、至圣、合外内之道的理想人物,共创“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的“太平和合”境界。
中庸之道的总原则:恪守中道,坚持原则,不偏不倚,无过无不及。在处理矛盾时善于执两用中,折中致和,追求中正、中和、稳定、和谐。并且随时以处中,因时制宜,与时俱进。
具体而言,中庸之道的主要原则有三条:一是慎独自修,二是忠恕宽容,三是至诚尽性。并分别论述于下。
1、慎独自修
这一原则要求人们在自我修养的过程中,坚持自我教育、自我监督、自我约束。《中庸》第一章就提出了这一原则。其文云:“道也者,不可须臾离也,可离非道也。是故君子戒慎乎其所不睹,恐惧乎其所不闻。莫见乎隐,莫显乎微。
故君子慎其独也。”人们必须严格地自觉地进行自我修养,尤其在一个人独处的时候,更应该谨慎地进行自我反省、自我约束、自我教育、自我监督。
2、忠恕宽容
这一原则要求人们将心比心、互相谅解、互相关心、互不损害、忠恕宽容、体仁而行、并行而不相悖。这一原则分别见一《中庸》十三章、三十章。
“子曰:‘道不远人。人之为道而远人,不可以为道。’《诗》云:伐柯柯伐柯,其则不远。执柯以伐柯,睨而视之,犹以为远。故君子以人治人,改而止。忠恕违道不远。施诸己而不愿,亦勿施于人。”
3、至诚尽性
至诚尽性的原则 是施行中庸之道的重要原则。“唯天下至诚,为能尽其性。能尽其性,则能尽人之性;能尽人之性,则能尽物之性;能尽物之性,则可以赞天地之化育;可以赞天地之化育,则可以与天地参矣。”只有坚持至诚原则,才能充分发挥自己善良的天性。
扩展资料:
中庸之道的主题思想主要体现在《中庸》第一章: “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修道之谓教。”言简意赅地揭示了中庸之道这一主题思想的核心是自我管理.此《中庸》之性不等同于《孟子》之性。“天命之谓性”是指天命也属于人性;“率性之谓道”是说要自我管理而不是放纵本性;“修道之谓教”是说改善自我的仁道就是儒教(聂文涛谈《中庸》)。
“道也者,不可须臾离也,可离非道也。是故君子戒慎乎其所不睹,恐惧乎其所不闻。莫见乎远,莫显乎微。故君子慎其独也。”自我教育贯穿于人一生之中,人们一刻也离不开自我教育。要将自我教育贯穿于人生的全部过程,就需要有一种强有力的自我约束、自我监督的精神。
这种精神就叫做慎独。也就是说,在自己一人独处的情况下,别人看不到自己的行为、听不见自己的言语,自己也能谨慎地进行内心的自我反省、自我约束、自我监督。
“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揭示了自我教育、自我约束、自我监督的目标.“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指出了自我教育目标的重大意义。
“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是歌颂达到自我教育的理想目标后的无量功德,也就是具备至仁、至善、至诚、至道、至德、至圣的品德后的效应。中和是自我价值的实现,致中和是社会价值的体现。
-----
网友解答:
-----
216.子曰:"中庸①,之为德也?其至矣乎!民,鲜久矣?"(149)
新译:孔子说:"中庸,历来是作为处理问题矛盾的道德原则标准呀?这是祖先流传给我们最美好不过的方法了啊!如今民间很少有人知道,淡忘荒废的时间已经是很长久的事了!”
注:①中庸:即中道,中行.中,可以说是宇宙天地万事万物变化运动围绕的中心.庸,是在日常时空中的自然规律.中庸之道,就是如何对待正确处理发生的问题,大小事物的各种矛盾.调节过犹不及,避免激化产生祸害,.主要是要做到恰当适合不偏不倚执中,是解决矛盾的原则标准,达到和谐自然的进化状态生生不息!绝不是所谓的:不分青红皂白,颠倒是非,无原则的折中和调,一团和气.
------------------
推荐阅读:
为什么“jio冷(脚冷)”,“xio霸(学霸)”这种词语在汉语拼音中违规的用法我们却可以读出声调?
清代总督和巡抚都是正二品,而且管辖区域还有重叠,那地方官员要听谁的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