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宋名将韩世忠功高盖世,又曾怒怼过秦桧,为何最后能得以善终?
南宋名将韩世忠功高盖世,又曾怒怼过秦桧,为何最后能得以善终?
-----
网友解答:
-----
忠于南宋皇帝
-----
网友解答:
-----
其实早在韩世忠替岳飞鸣不平骂秦桧前,秦桧已经不止一次搞过韩世忠了。
岳飞蒙冤之时,韩世忠愤怒地指责过秦桧。《建炎以来系年要录》记载:“世忠怫然曰:‘相公,莫须有三字,何以服天下乎!’”这在当时噤若寒蝉的朝廷气氛中,是非常有勇气的一件事。
秦桧在高宗一朝,权倾朝野,但在绍兴十年以前,虽也做到宰相,却尚未能专权。韩世忠多在前线御敌,与在朝廷的秦桧交往甚少,韩世忠与秦桧的关系,主要体现在对金的政策方面。高宗、秦桧推动宋金和议,韩世忠、岳飞是最大的反对力量。韩世忠激烈的反和言行,使得秦桧恨之入骨。
绍兴九年,驻守在楚州的韩世忠决定设计,将经过淮东赴金议事的使臣挟持,以破坏和议,但不幸消息被走漏,计划失败。
宋金议和过程中,金国要求将已归附南宋的知宿州赵荣及知寿州王威遣还金国。韩世忠向秦桧抗议说:“荣、威不忘本朝,以身归顺,父母妻子悉遭屠灭,相公尚忍遣之,无复中原望耶?”秦桧听后恼羞成怒,又害怕韩世忠阻拦,于是让遣送赵荣、王威的队伍,绕过韩世忠的驻屯区,改由六合赴淮西北去。
韩世忠的这些言行,使得一意谋和的秦桧极为恼火,秦桧对韩世忠的报复,主要有三次:
第一次是绍兴九年,韩世忠想要骁将李世辅做他军中的统制官,特向朝廷请求任命,由于秦桧坚决反对而没有成功。
第二次是绍兴十一年,秦桧和高宗密谋,让岳飞、张俊到淮东按阅韩世忠军队,以图制造大将之间的矛盾,达到肢解韩军的目的。
第三次是在岳飞、张俊按阅韩军的同时,利用胡纺制造“兵变”疑案,罗织韩世忠罪状,并借此向其他拥兵大将立威。但此阴谋被岳飞揭穿,秦桧又一次没有得逞。
然后,在岳飞的冤案上,韩世忠又一次严重地得罪了秦桧。韩世忠之所以能保全性命,总结起来有两点:
第一,岳飞死后,他被罢兵权,旋即隐退,不言兵事、政事,客观上躲开了矛盾中心。
第二,是因为高宗是最终决定者,他没有让韩世忠死。
这就要说到韩世忠和高宗的关系了。在南宋初年的诸大将中,与宋高宗关系最为密切的,非韩世忠莫属。他们之间的这种密切关系的逐渐形成,有着诸多的客观基础。韩世忠不仅为南宋政权的建立做出了重大贡献,而且为宋高宗本人成为南宋皇帝以及保护皇位立下了大功。具体来说,韩世忠对高宗的功劳有三件:第一是靖康之耻后,拥立康王赵构作为继承人;第二是解济州之围,使赵构立足,即位称帝;第三是勤王救驾,平复大将苗傅、刘正彦发动的逼高宗退位的兵变,稳固了高宗的帝位。
和高宗的这种关系,成为韩世忠没有遭到秦桧一伙杀害,能够休闲避难、得以善终的最主要原因。
当然秦桧也是不甘心的。韩世忠去世后,高宗下令择日“临奠”,也就是亲自上门吊唁,这在当时是大臣死后的一种殊荣,表示对去世大臣的重视。秦桧百般阻挠,派人威胁韩世忠的家人,家人只能向高宗表示辞谢。秦桧后来又想法报复韩世忠长子韩彦直,但也没有成功,秦桧死了以后,韩彦直拜光禄寺丞。
宋孝宗即位后,乾道四年,追封韩世忠为蕲王;淳熙三年,谥忠武。因此后人也称韩世忠为“韩蕲王”“韩忠武”。
-----
网友解答:
-----
韩世忠为南宋时期著名的军事将领、爱国功臣,是南宋“中兴四将”之一。他在少年时因力大过人,常常被人夸赞,后来受到他人建议,所以走上了为国尽忠的道路。在南宋时期,汉人朝廷对中原大地的统治极其不稳定,时不时就会有西夏与金朝的军队来犯,这对于一些身处高位的权贵来说是痛苦的,但对于一些出身低贱,而且身处军中的韩世忠来说,却是一个报效国家,实现自己价值的机会。
抗击外敌有功
在韩世忠从军的这几十年中,他一直以作战勇猛,擅长以少胜多闻名。他和历朝历代的其他武将不同,他在作战时颇有一副“谋士”的感觉。就拿著名的西楚霸王来说,他在作战时以“勇”字著称,所以才能够在历史的很多战役中以少胜多,传出一系列的佳话。
但韩世忠除了“勇”之外还有“智”作为依托。我们可从他经历过的一场场战役中看出,这场战役发生在宣和三年。
当时宋军和金军交战,因为不敌,使得宋军的大部分兵马都受到了重创。那时的韩世忠带着一队五十人的队伍在大营十几公里外巡逻,(也有史书记载是在滹沱河上巡逻),正在这好巧不巧的时候,他们与具有千人队伍的金军相遇了。此时的宋军早已被金军打怕,所以韩世忠所带领的人马顿时慌乱起来,就在此等危急关头,韩世忠通过当时的地形进行分析,对他所能掌握的五十人进行部署:
第一支骑兵队伍抢占当时的高低,以此占据有利的攻击地形
第二支骑兵队伍去附近的码头上,将那时早已没了“编制”,且慌乱想要渡船逃走的宋军集合在一起,组成了一支百人队伍。
第三支骑兵是由他亲自率领,组成敢死小队,主要目的便是砍击这支金军的军旗。
之所以他会这样部署,是结合当时的实际情况,以及抓住了人们的心理。让一组骑兵抢占高地,其实就是为了给金军造成威胁,让他们将注意力集中在此,这就为第二支骑兵的行动制造了时间,当百余人的队伍集结起来后,韩世忠便让他们敲打起战鼓,以此给敌人造成巨大的心理压力;最后,韩世忠亲自率军进入敌军之中,是他“勇”的表现,而砍断军旗便是他“智”的表现。毕竟在古代的时候,军旗的倒地代表着很多,当中就有降低士兵气势的作用。
当金兵们发现军旗倒地后,这2000多人的队伍肯定有很多营队对此慌乱,在这之后,韩世忠又将这百人步兵组织起来敲鼓立威,巨大的声响以及断裂的旗帜,会给这些金兵带来心理和视觉上的冲击。在这一切都组织完毕后,身在高点的骑兵再配合韩世忠的“敢死队”对其部进行猛攻,以此一鼓作气。
在气势上压倒对手,再由百人组成的队伍大喊“金军败了!”让敌军产生错觉,给金军造成附近有大量宋军伏兵的假象,从而顺利击退金军。
从最初的军中一兵,到后来飞黄腾达的将领,他分别经历了:“抗击西夏和黄天荡之战痛击金兀术等大小战役,正是这些成就,换给了他崇高的身份,也使得他成为了高宗时期一位不可多得的猛将。
同时,正是这些功绩,也让韩世忠躲过了高宗的清算。
营救高宗有功,在政治上站对了队
在建炎三年的时候,当时的将官苗傅、刘正彦因为对朝廷非常不满发动兵变,率领军队强行占领了当时的宋廷,先是杀死了王渊和大宦官,后是逼迫当时的宋帝赵构退位。
正是在这样的危机关头,韩世忠等爱国将领站了出来,为了“勤王”成功,便在盐城一带开始组织和招募部队。在招募到军队后,他们率领着军队以“休兵”谎称在城外驻扎,暗地里做好攻城的准备。虽然韩世忠以“休兵”为由靠近城池,但已经控制着宋廷的苗傅和刘正彦已经察觉到了韩世忠的来者不善,于是便抓住了他的夫人,想要以此为谈资规劝韩世忠。后来因为“叛乱者”内部的问题,使得韩世忠夫人回到了韩世忠大营。在砍了苗傅和刘正彦派来的使者后,便让手下军队攻城。据说在韩世忠率兵攻城时,苗傅和刘正彦因为害怕韩世忠的勇猛,在他还没有攻下杭州时,二人便率领着两千的军队主力逃跑了。
在韩世忠救出赵构后,皇帝对于韩世忠很感激,也正是此举使得韩世忠的地位得到了提升。在赵构稳定住自己的权力后,在排功问题上,赵构将韩世忠的功劳放在了最大,被任命为武胜军节度使以及御营左军都统制。
南宋在没了岳飞后,不能再没其他武将
面对强大的金国,在南宋朝廷内有两种不同的声音,一个是以岳飞和韩世忠为首的主战派,一个是以秦桧等文官为集团的主和派。一时间皇帝对这两个建议一直踌躇不定,就在这时,秦桧以岳飞“拥军自重”,利用皇帝对于武将的不信任,趁着岳飞远在天边之际用谗言诋毁岳飞,这让当时的皇帝对这些武将的不信任急剧增加。
这种不信任很可能是苗傅、刘正彦当年那次兵变导致,再加上岳飞有“拥军自重”以及参与“储君选任”的嫌疑,所以当时的高宗对他很是不满和猜忌,再加上其他多种因素,最终导致了岳飞的被杀。
在得知秦桧对岳飞的“脏事”后,韩世忠便不顾一切地硬怼秦桧,弄得他很没有面子。
虽然当时的秦桧也很想除掉韩世忠,可是赵构是不会允许的,毕竟他是帝王,他不会相信杀死岳飞就能够换得太平的“金国鬼话”,尽管他不信任武将,但手里也需要有武将来对付以后金国的出尔反尔。
综上所述,之所以“硬怼”秦桧的韩世忠没有被陷害致死,一是因为年轻时的功绩,二是因为曾帮助赵构渡过难关,最后一个便是因为皇帝也不想将自己手上的武将赶尽杀绝。
-----
网友解答:
-----
这应该是两个问题,功高盖世,一般都会被皇帝所忌惮,一般会被除掉,韩世忠为什么没有像岳飞一样被除掉?
这个不难回答,因为韩世忠知时务,看出了赵构担心什么?南宋后期,国家军队的指挥权已经脱离枢密院的掌控,各军团长在各自的部队里有绝对威信,张俊、岳飞、韩世忠三人几乎掌控了整个南宋绝大多数的军队力量,这是非常危险的信号。赵构不想苗刘兵变的故事重演,更不愿意看到有人具备了黄袍加身的条件。赵构所面临的内部问题甚至超过外部压力。金国已经不复当年,给南宋制造麻烦的力量有,但是吞掉南宋几乎是不可能的,双方处于一种谁也奈何不了谁的僵持状态。但是内部一但出现问题,南宋半壁江山虽然不会落到金兵手里,但是肯定不再姓赵,赵构也肯定会死无葬身之地。所以赵构极力促成和谈,赶紧处理内部问题。
张俊老奸巨猾,主动让出军队的掌控权,配合赵构换掉他队伍里关键位置的任命,让朝廷控制军队。韩世忠则做的更干脆,卸掉一切军权,告老还乡,泛舟西湖不问世事,甚至一些老部下去探望他,韩世忠都闭门谢客,让赵构完全打消对他的忌惮,当然能够安度晚年了。
与之相对的就是岳飞了,对自己的兵权被夺耿耿于怀,采取了非暴力抵抗策略,发脾气,撂挑子,把不满的情绪直接拿到台面上。对自己重掌军队念念不忘,这也没什么,反正兵权被夺,也闹不出什么动静,但是岳飞的影响力太大了,他的态度不但影响了一部分朝臣,甚至军队也出现异动,表示出对岳飞的兵权被夺的不甘,这就非常危险了,如果岳飞振臂一呼,内有部分反对议和的朝臣配合,外有军队响应,赵构可就麻烦了,键盘侠会说岳飞是忠臣,不会威胁赵构,赵构可不这么想,周公恐惧流言日,王莽谦卑未篡时,历代叛臣在没有举兵前都是忠臣。赵构不敢赌岳飞的忠诚度,即便是知道岳飞不会黄袍加身,来个兵谏赵构也受不了。所以站在赵构的角度上,除掉岳飞是安全的做法。至于秦桧为什么在岳飞问题上那么积极,一方面是讨好赵构,另一方面也忌惮岳飞破坏他极力促成的和谈。
、我们分析秦桧,应该从两个层次来分析,一个是政治层面,一个是社会层面,政治层面上会受到政治倾向的影响,会对人做出非黑即白的标准评判。但是社会层面是以人为本的基本逻辑判断。秦桧作为宋人,其政治理念可能有错误,但是他从本意是想存留南宋政权的。是战是和在当时就是一个很难决断的问题,双方都有很多支持者,朝堂上一直争论不休,秦桧开始扮演了一个旁观者,一直在观察赵构的态度,然后单独找赵构问确认,在反复确认赵构想议和后才开始站出来力挺议和。这个是《宋史》中有明确记载的。秦桧死后近百年都保持很高的荣誉,即便是岳飞官复原职也没有影响到秦桧的声誉,直到宋理宗时期,与蒙元联兵灭金后才秦桧被打成奸臣,说明秦桧的议和主张一直都受到南宋朝廷的认可。
秦桧当时议和是否合适,历史上本来是有争论,直到金国被灭,才彻底被否定。这只是政治路线的问题,不管对与错,都与卖国求荣没有半毛钱关系,秦桧无论如何讨好金国,金国能够给他的也不可能比南宋朝廷更多。至于为什么金国谈判时要求南宋不得换丞相,这个也不难理解,谈判的关键是诚意,南宋内部对议和意见不统一,如果换了个主战派的丞相,这谈判不就白忙活了吗?毕竟这是有先例的,从北宋末到第一次绍兴合议,宋金合议签了不知多少份,最终绝大部分是南宋这边出变故,合议被破坏。如果真的是秦桧与金国有勾连,出卖南宋利益,金国也不可能把扶持秦桧的事拿到台面上来说。这件事情就和当初金国要强迫张邦昌做皇帝一样,当初也是看到张邦昌是个主和派,张邦昌当了中原皇帝,真的能够与金国和平共处,不会出现边境不安的问题,所以金国力挺张邦昌为帝。
说到这里,秦桧为什么不放过岳飞,而不会为难韩世忠也就不难理解了,不管是和岳飞还是和韩世忠,他们都是与秦桧政见不合,互怼很正常,这里基本上不涉及个人恩怨。岳飞如果也是韩世忠一样的态度,积极配合赵构,主动交出兵权,回家养老,再也不和军队产生瓜葛,不会影响议和结果,赵构也不会为难他,秦桧更犯不着瞎掺和。
-----
网友解答:
-----
堂堂韩岳两骁将,驾驭可使复中原。这是南宋诗人陆游对南宋中兴四将中岳飞和韩世忠的评价,在当时韩岳齐名,被当世人所称道。然而两人的结局却形成巨大的反差,岳飞被冤枉,最后死于风波亭;韩世忠晚年封赏不断,最后在西湖养老。
相比岳飞,韩世忠同样耿直,同样是对金兵作战无数,同样功高震主,为何韩世忠在怼过秦桧以后,还能善终呢?
首先是因为韩世忠懂政治,知道明哲保身。韩世忠是猛将起于行伍的代表,他大字不识几个,是一个典型的猛将。但是韩世忠却懂政治,当宋金义和之后,岳飞叫嚣北伐中原,迎回二帝的时候,韩世忠只是坚守江淮地区,到朝庭要收回兵权时,他没有丝毫的犹豫就放弃了所以的军队,包括自己的韩家军。晚年杜门谢客,口不谈兵,悠游西湖以自乐。这些不念权的做法,让皇帝放心,这是善终的重要原因。
其次韩世忠作战时处于江淮一线,取得的功绩能让赵构明确感觉到,并且由于其长期担任京畿附近的守卫安全,能得到赵构的认可。黄天荡一战,韩世忠仅用八千军队,困敌十万兵马于黄天荡,战四十八天,歼敌万余。此战意义非凡,激起了江淮人民的抗金情绪,从此金兵不敢过长江,赵构也因为此战得以在杭州站稳。
再者韩世忠的忠勇得到了所有人的认可,后人说“宗泽韩世忠,尽心以死命”。秦桧也曾经对赵构说:“臣尝语世忠、俊,陛下倚此二大将,譬如两虎,固当各守藩篱,使寇不敢近。”而赵构也称道韩世忠“世忠忠勇”。
最后韩世忠多次救了赵构的命。苗刘兵变时,韩世忠联络重臣吕颐浩、张浚,与张俊、刘光世等起兵勤王,使宋高宗赵构得以复辟。其中韩世忠出了很大的力,不然赵构就危险了。这种恩情在赵构收归兵权的时候有所表现,当时韩世忠举起断了三根指头的双手,连赵构都不忍心对他进行处罚。
韩世忠出生行伍,以勇猛闻名天下,最终成为了一世名将。晚年从不谈兵,安享西湖风景,留下千古美名。
------------------
推荐阅读:
上一篇:李易峰怎么了?发生了什么事?
下一篇: 金陵十二钗正册都有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