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说土木之变中,有三百名锦衣卫在明英宗朱祁镇的身边保护他到最后,真是这样吗?
据说土木之变中,有三百名锦衣卫在明英宗朱祁镇的身边保护他到最后,真是这样吗?
-----
网友解答:
-----
凭一己之力全端了大明的勋贵武将,只剩文臣一家独大,也是历害
-----
网友解答:
-----
明英宗正统十四年七月,瓦剌也先大军侵犯大同,明英宗下诏御驾亲征。
明英宗率领几十万明军离开北京,浩浩荡荡,经居庸关、宣府,抵达大同。随即回师,在宣府一带被也先的大军追上,明军被包围在土木堡,全军大乱,自相践踏,几十万人死难,明英宗被俘。
那么,当明英宗被俘时,身边真的还有三百名锦衣卫的将士在护卫吗?
答案是否定的。
先说说锦衣卫。
锦衣卫属于明朝皇帝的侍卫部队,主要职责有侍卫、缉捕、刑狱等,当皇帝朝会、外出巡幸的时候,锦衣卫也会充当仪仗队。而锦衣卫的高级官员更是随侍皇帝左右,属于贴身侍卫。
土木堡之战,明军退兵时被围歼,形势异常混乱,许多明军将士是被自己人踩死的。这种时候,锦衣卫的将士们当然要拼死保护明英宗。问题在于,此时还有蒙古军队在往来冲击,他们并不知道明英宗也在军中。
杨铭在《正统北狩事迹》中这样写道:“……我师大乱,上乃下马,(蟠膝)面南坐。有一虏(剥衣)甲,不与。将不利,其兄来曰:‘此非凡人,举动自别。’”
明英宗南面而坐,一个蒙古士兵看到他的铠甲很高级,过来要脱下去,明英宗不给,蒙古人就要动手杀人,被同伴拦住。
这说明,此时明英宗身边的护卫基本都被消灭,就算还有几个,也放弃了抵抗,但肯定不会有三百人。
杨铭在《正统北狩事迹》中说他被带去见明英宗,“……乃往见驾。时纪信、李虎、袁彬侍,上问:‘来者为谁?’”
这时候,被俘的明英宗身边已经有人了,其中这位袁彬就是锦衣卫的一位校尉。
袁彬和杨铭后来一直陪伴在明英宗身边,他口述事变的经过,写成《北征事迹》一书,关键的情节是这样的:
正统十四年八月十五日,明军溃败之日,锦衣卫校尉袁彬被俘。
第二天,袁彬被带去见明英宗:“皇上在雷家站高岗地上。众坐达子围着,是臣远观认的是我英宗皇帝。臣叩头哭。上问:‘你是甚么人?’臣说是校尉。”
袁彬见到明英宗的时候,明英宗是在一处高地上,周围坐满了蒙古人。这也说明,被俘的明英宗基本是光杆司令。
明英宗听说袁彬会写字,就留他在身边。而杨铭在这之后才来到。
-----
网友解答:
-----
1449年,瓦剌人冲进明朝军营,看见难忘的滑稽一幕:大明士兵纷纷脱衣,26岁朱祁镇跳下马,向南席地而坐,闭目养神……
这是土木堡之变真实发生的一幕。
朱祁镇,是明朝的第六位皇帝,被网友戏称为“大明战神”,因为他率领50万大军,攻打瓦剌,结果被瓦剌2万人击溃,自己也被对面活捉了,史称“土木堡之变”。
因为这场战役,朱祁镇从明英宗,变成了“太上皇”,而他的弟弟朱祁钰登上了皇帝的宝座。
有人说,朱祁镇作为皇帝,带着50万大军还被俘虏,显然是明朝军队太弱了,不堪一击。
也有人说,朱祁镇之所以会被俘虏,不是因为50万大军无能,而是因为他太过轻敌,就在身边留了300锦衣卫,才被对面抓获。
那么,当时的情形到底是怎样的?
为什么朱祁镇会被瓦剌那么一点人活捉?
大明士兵为何要在敌军冲进军营时,纷纷脱掉衣服?
他身边的300锦衣卫,真的保护他到最后吗?
要说清楚这些问题,我们还是要回到土木堡之变,来了解一下当时的具体情形。
瓦剌军队南下骚扰,五十万大军开拔
正统年间,瓦剌太师也先,没事就南下,骚扰明朝边境。
这一年,朱祁镇20多岁,恰好身边一众老臣去世。
他仔细一琢磨,这是立威的好时候。
恰好此时,也先带着瓦剌军队,再次犯境。
原本,朱祁镇派将军出去打仗就行了,但偏偏在太监王振的挑唆下,他准备御驾亲征。
说实话,朱祁镇御驾亲征,在当时就是个笑话。
第一,他没有领兵作战的能力,马术差得不行,骑个马还必须要人在下面牵着;
第二,瓦剌的目的不是进犯,只是骚扰下边境,抢点东西就跑,杀鸡焉用宰牛刀嘛。
得知皇帝要御驾亲征,满朝文武全部反对。
但朱祁镇谁的话都不听,觉得自己全天下无敌,迅速调集大军,只用短短两三天的时间,就从京城周边调集了五十万大军。
《明史纪事本末》记:“遂偕王振并官军五十余万人,至龙虎台驻营”;《罪惟录》记:“官军兼从五十余万人,八月出居庸争大同”。
这50万大军,匆匆集合,其中一大半都是明军私属,根本没有什么战斗力。
因此,也有人说,朱祁镇御驾亲征,率领的不是50万大军,而是25万大军。
当然,不管是50万还是25万,对比瓦剌2万人,还是占尽了人数上的便宜。
虽然大家都觉得皇帝在瞎胡闹,但没有人觉得朱祁镇会输。
朱祁镇威风凛凛,立志要一展雄风。
瓦剌严正以待,只想要智取逃亡,也没打算血战到底。
然而,谁也没想到,这场必胜的战役,朱祁镇居然打输了。
他不仅输了,还被瓦剌首领也先给活捉了。
太监控全场,天时地利人和全无
按理说,皇帝御驾亲征,武将依然要在一旁出谋划策。
但因为大家都反对御驾亲征,因此,在朱祁镇眼中,满朝文武没有一个好东西,只有力挺自己的太监王振是个好人。
于是乎,他事事都听从王振的建议。
大军的进军方向,朱祁镇听王振的;
大军的作战的计划,朱祁镇也采纳王振的建议……
可这事坏就坏在,王振压根不懂什么行军打仗的战略布局。
大军行进到大同附近,天公不作美,下起了连日暴雨。
当地发生了洪涝灾害,尸横遍野。
俗话说,兵马未动,粮草先行。
因为恶劣天气,军队粮草遇到了重大困难。
前文提到,朱祁镇决定御驾亲征,到召集50万大军出征,只用了两三天,开拔匆忙,根本来不及准备粮草。
如今遇到恶劣天气,粮草更是无法按照预定速度运送。
没有粮草,还打什么仗?
朱祁镇打算撤军,结果太监王振说:“您带着几十万大军出发,还没打仗就撤回去,太丢脸了……”
听了这话,原本打算撤军的朱祁镇,当即决定留下来。
但留下来又能怎么办呢?
太监王振建议:“咱们可以绕道蔚州。”
这并不是什么好主意,只是王振的私心。
蔚州是王振的老家,若是皇帝能跟着他一起前往蔚州,岂不是比衣锦还乡还要风光?
朱祁镇同意了。
然而,大军快到走到蔚州时,王振想到,若是大军过境,可能会踩坏他的庄稼,于是,他又要求大军原路返回。
朱祁镇也真是好脾气,就王振这么胡闹,他居然还开开心心同意了。
只是,这一来一回地折腾,辎重和大部队脱离了。
粮草这东西,丢了就坏了大事。
为了避免辎重部队出事,大部队下定决心停下来等待。
此时,朱祁镇若是什么都不做,也不至于输得那么惨。
但他偏偏自信满满,带着少量轻骑离开了几十万的大部队,打算来个御驾出游。
而此时,瓦剌首领也先,正磨拳霍霍,打算来一个大反击。
他瞅着这队不到千人的部队,决心来一个围困,直接把这群人给围在了土木堡。
朱祁镇压根没做好被围困的准备,他只待了一些亲卫、几十个大臣、少量明军。他被围困几天后,断水断粮,差点丧失斗志。
其实,也先都没想到这个小部队里,居然还藏着大明的皇帝。
你看这事闹得?但天赐良机,也先自然不可能放弃。
谁说游牧民族四肢发达,头脑简单了?也先就来了个计谋。
他跑出去对朱祁镇喊话,说要讲和。
说真的,一个占尽优势、马上就要胜利的人,突然对你求和,你会相信吗?
事出反常必有妖。
但我们的朱祁镇同学,以及太监王振,高兴坏了,他们当真以为瓦剌畏惧大明权威,要向自己求和。
就这样,也先率军假装退兵,朱祁镇欣喜若狂,率领大军撤退。
结果,他刚走到河边,就被瓦剌军队的大反扑给打蒙了。
《天顺日录》:速传令台营南行就水,行未三四里,寇复围,四面击之,竟无一人与斗,俱解甲去衣以待死,或奔营中,积叠如山。
瓦剌大军杀回来时,还专门大喊:“只要是脱掉盔甲,丢掉武器,就不杀。”
大明将士们,先被太监王振指手画脚折腾得够呛,又在土木堡断水断粮好几天,此时已经彻底失去了斗志。
大军杀来之际,他们连忙脱盔甲、丢武器。
但瓦剌军队一点都不讲信用。
明军丢盔弃甲后,他们痛打落水狗,杀了许多士兵。
部分史书记录土木堡之变时,清清楚楚写着,这些士兵“裸体而死”。
瓦剌军队杀回来时,朱祁镇在干什么?
瓦剌军队不讲武德,那朱祁镇怎么样了?
最初,朱祁镇被护卫紧紧围住。
他们是帝王亲卫,就算大军军心涣散,他们也誓死保护自己的君主。
他们打算拼死突围,护朱祁镇周全。
可打到最后,连朱祁镇都绝望了。
他放弃了突围,跳下马,独自面向南方,盘膝而坐,等着被抓。
《明史纪事本末·卷32》:“初,师既败,上乃下马盘膝面南坐”。
瓦剌士兵见朱祁镇穿着不凡,连忙推着他去见自己的首领。
此时的也先,看着朱祁镇,顿时头大。
占了大便宜,瓦剌首领却又喜又悲
两军对垒,不费吹灰之力,抓住了一国之君。
这个成就,也先绝对算得上瓦剌第一人。
然而,看着朱祁镇的那一刹那,也先的心里是百感交集,又高兴,又发愁。
高兴,当然是抓获了明朝皇帝,士气大涨。
发愁,是因为不知道该如何处理这个皇帝。
是杀掉,还是还回去?
杀了,也先不敢。
论军事实力,只要大明真的生了气,完全可以踏平瓦剌。
还回去?那也太可惜了。
也先又悲又喜,完全不知道该如何处理。
好在,他还有个聪明的弟弟,这个弟弟站出来,说了四个字:“奇货可居。”
也先恍然大悟,当即高高兴兴带着朱祁镇离开了。
回到最开始的问题,朱祁镇被抓时,真的有300锦衣卫保护他到最后吗?
据《黄金史纲》和《黄金史》记载,朱祁镇被抓时,确实有300明军固守阵地,英勇无畏,宁死不退。
“三百余名明军固守阵地,英勇顽强,宁死不退。”
《黄金史纲》一书,是专门记载蒙古史料。
换言之,这本书的立场是站在瓦剌部队这边的,如果可以,史官不可避免地会夸大瓦剌人的功绩。
但我翻阅了这本书,它们对于土木堡之战的记载,大意是:活捉朱祁镇,不是瓦剌人英勇,而是瓦剌人捡漏。
从这个意义而言,朱祁镇被抓时,身边可能真的没有50万大军,而只有300人。
不过,需要指出的是,这300人,不一定全部是锦衣卫。
朱祁镇被抓时,身边除了亲卫,还有很多扈从群臣,比如太师英国公张辅、泰宁侯陈瀛等五十余人。
这些人压根不可能拼命杀敌。
因此,朱祁镇身边最多有200人保护。
只剩下这么点人,还要保护一大群没什么用的群臣,朱祁镇的绝望也不难理解了。
本以为稳操胜券,结果却被敌军活捉,实在是太丢脸了。
写在最后
我认为土木堡之战的罪魁祸首,就是明英宗朱祁镇。
不过,很多史书分析原因时,把一切都归咎给了王振。他们认为朱祁镇不该过分重用太监,朱祁镇身边的将领也这么认为。
因此,趁着朱祁镇被活捉的混乱时刻,他的护卫将军樊忠直接用锤子把王振捶死了。
《明史纪事本末·卷29·王振用事》:“(樊忠言)吾为天下诛此贼。”
但单论这件事,王振有错,可真正要背负责任的,一定是朱祁镇。
自古以来,有能力、办实事的太监很多,比如七下西洋的郑和、发明造纸术的蔡伦。
王振有错,但朱祁镇的错更大,是他亲小人、远贤臣,才导致了被活捉的局面。
而史官们为了给朱祁镇脱罪,把所有的罪责都归给王振。
只要王振背的锅够大,朱祁镇的罪名就足够轻描淡写,落到最后最多一个“识人不清”。
可若朱祁镇只是“识人不清”,又怎会打空明朝国库、亏损明朝战力,以至少25万大军的优势,让自己被敌方活捉?
也不知道九泉之下的朱瞻基,看到儿子这番做法,会作何感想?不过,他也说不了什么,要不是他宠妾灭妻,或许明朝的走势也不至于这样。
而更要命的,是这一次被废的朱祁镇,没有被瓦剌杀害,反而好端端送回了大明。此后又过了7年,他二次复辟,再次登上皇位。
为了论证自己登基的合法性,朱祁镇直接杀掉了于谦,让整个明朝的军事实力大幅下降,再也没有了当年的辉煌。
祸国殃民,或许真的只需要一个糊涂帝王。
你怎么看?欢迎留言。
-----
网友解答:
-----
土木堡之变,明英宗朱祁镇身边别说三百锦衣卫,连三个都没有,但是在他被瓦剌俘虏期间,却有一名锦衣卫校尉一直伴随左右,这名锦衣卫的一生才堪称传奇。
土木堡之变本就是一场儿戏战争,二十刚出头的毛头小子明英宗朱祁镇在太监王振的怂恿下率领50万大军亲征瓦剌,还把朝中的重臣、精锐全部带了去。
这不是去旅旅游,搞团建,这是去打仗,要玩命的,但凡明英宗脑子里有块豆腐渣就不应该将军队的指挥权交给一个少了茶壶嘴儿的死太监。
王振掌握了军队的指挥权,这货干坏事比谁都行,要打仗,真是难为他了,结果在土木堡,明朝50万大军被也先的5万骑兵包围,明军大败,死伤无数,即使是50万头猪也要让也先砍一个月的。
明军大部分并不是被鞑靼骑兵杀的,居然是在逃亡途中被自己人踩死的,仗打成这样,朱祁镇真是把朱家几辈祖宗的脸丢尽了。
能够逃回北京的人是少数,大部分人就交代在了土木堡,连皇帝朱祁镇都没有跑脱。不过,这货在最后的时刻还是保持住了皇帝的尊严,南面而坐,静待鞑靼士兵上前砍他的脑袋。
这个时候的明英宗朱祁镇已经彻底地放弃了抵抗,他身边还有护卫吗?一个都没有,大家都四散而逃,谁管你是不是皇帝,王政已经被锦衣卫指挥使金忠杀了,金忠也殉国了。
朱祁镇想过逃跑吗?根本就没有,此时的他只想早点结束这一切,就在瓦剌士兵上前要抢夺朱祁镇身穿的黄金铠甲时,被一个千户制止了,这个千户到底是见过世面的,坐在地上的这人不简单,气度不凡,衣着更是不一般。
不能鲁莽对待,万一是个高官,俘虏了交给也先,说不定还能换几个酒钱。
得亏这位千户,朱祁镇保住了一丝皇帝的颜面,千户将朱祁镇带到了也先的弟弟伯颜帖木儿面前,朱祁镇这才道出了自己的身份。
乖乖,捞到了最大的一条鱼,大明朝的皇帝!
也先顿时振奋了,这一仗打得太值了,灭了大明朝的精锐,连皇帝都给俘虏了,只要押着他,一路向南,兵不血刃的就可以进北京城了。
朱祁镇身边连个护卫都没有吗?还真有,但是只有两个人,一个就是锦衣卫校尉袁彬,另外一个是通事(官职)哈铭。
这两个人一直跟随朱祁镇左右,因为哈铭是蒙古人,既然皇帝被俘虏在了北方草原,吃喝拉撒住还有谁比哈铭更适合安排的呢?哈铭就负责朱祁镇的生活。
袁彬的角色就更关键了,此人出生于近侍家庭,自幼聪颖,能诗善文。他担任起了朱祁镇所有的外事交涉工作,无论是对待也先,还是与伯颜帖木儿,都是袁彬出面,而且屡次都能让朱祁镇在瓦剌高层面前保持住皇帝的颜面。
朱祁镇对袁彬的依赖那是相当的严重,朱祁镇9岁就死了爹,从小缺乏父爱,心里没有安全感,过去有王振充当他的情感支柱,现在被俘虏了,袁彬就成了他心里那根不倒的柱石。
唯一的区别是王振是奸宦,袁彬是忠臣。
袁彬对朱祁镇的忠诚绝对可以排在中国历史忠臣榜前十名。朱祁镇的蒙古包很破旧,一到冬天就冷得睡不着,袁彬就将自己的衣服解开,把朱祁镇的脚放进怀里为其暖脚,如若有蒙古人打将上门,寻衅滋事,袁彬更是紧紧地护着朱祁镇,要和人拼命。
袁彬对朱祁镇很忠诚,朱祁镇对袁彬更是一刻也无法离开,有一次袁彬惹怒了汉奸宁喜,此货是名太监,投靠了也先,总给也先出主意,甚至打算暗害朱祁镇。
宁喜在也先面前进言,若要彻底臣服朱祁镇必须除掉他身边的袁彬,也先命人将袁彬绑了押往郊外杀掉。
朱祁镇听闻袁彬被也先所绑,连鞋都没有穿,一路快跑追了过去,为了救袁彬的命不惜放下皇帝尊严,跪哭在地,求得也先放了袁彬。
袁彬被释放后,君臣二人商议,必须要除掉宁喜这个汉奸,这货太不是东西了,怎么杀?难道让哈铭去暗杀吗?
在草原上动手肯定行不通,这个时候中华传统文化中的“借刀杀人”就体现出来了,给也先说,送封信前往明朝,说给皇帝送点钱财来。
有钱拿,也先肯定要干这一票,派谁去呢?总不能派个语言不通的蒙古人去吧,旁边不有个能说中原话的宁喜吧,就让这货去跑一趟。
宁喜也高兴啊,谁都知道这是一趟肥差,也先能捞大头,自己能捞小头,宁喜屁颠屁颠地答应了,兴高采烈地带着人回北京去拿钱,没想到刚走到宣府就被当地守将一刀给剁了。
袁彬给予朱祁镇的不单单是情感上的依托,更是政治上的助手,甚至是他在俘虏期间唯一的政治伙伴,他在朱祁镇身边起到的作用不是一般的大。
也先为了长期控制朱祁镇,打算给他找个蒙古老婆,朱祁镇拿不定主意,就问袁彬,袁彬立刻提出反对的想法:
“以陛下中原大国之君,若成为外族人的女婿,不但气节丧失,尊严丢尽,今后还将处处受制于人。而且,你在作俘虏的时候娶亲,会让人觉得你身为流亡之君,不思返国,却在敌营贪图享乐,于大明国,于陛下今后的声誉都很不利。因此,望陛下能顾全大局,辞掉这门亲事”。
看看,这就是袁彬过人的政治敏感和特有的政治意识,也先还不死心,还要给朱祁镇送几个美女,又是袁彬阻止了朱祁镇骚动的心灵。
后来,也先又选了六名美女去服侍明英宗,袁彬又教明英宗回复说:“待朕归国娶令妹时,再将六女纳为媵从,也算不负令妹了。”
也先拿朱祁镇没办法了,他的价值也愈来愈低了,北京城早就立了朱祁镇的弟弟朱祁钰为帝,与其让朱祁镇在草原上混吃混喝,浪费粮食,还不如放回去,让他哥俩去争龙椅吧。
也先就将朱祁镇放回了北京,回来后的朱祁镇待遇并不好,弟弟景泰帝朱祁钰并不待见他,将他安排在皇宫南面的一座破宫殿里,没有杀了他,真的对得起“朱”这个姓氏了。
袁彬护主有功,得赏,赏个啥呢?锦衣卫试百户!景泰帝朱祁钰也够小气的,不过,大家心里都明白,谁让你护得那么踏实的,朱祁钰巴不得哥哥朱祁镇让瓦剌人一刀给剁了呢,你倒好,好生生地把他给护回来了。
袁彬真正受到重用是在明英宗复辟之后。夺门之变后,明英宗复位,除了重用那批投机的政治小人,就是启用了袁彬担任锦衣卫指挥使,他对袁彬的话几乎到了言听计从的地步,连内阁首辅的罢免都要和袁彬商议,袁彬找媳妇,要办婚礼,主婚人居然是朱祁镇的老丈人孙显,可以想象袁彬在朱祁镇心目中的地位有多高。
袁彬还是一如既往地对朱祁镇中心耿耿,后来石亨、曹化淳等人造反,又是袁彬主持平叛。袁彬后来也被朱祁镇入过狱,因为另外一个朱祁镇宠信的锦衣卫指挥门达的诬陷,袁彬入狱,在门达抓人之前,朱祁镇给门达只说了一句话:
“随便你怎么办,但要把活的袁彬还给我。”
你这个态度了,还办什么办?斗争不应该是你死我活吗,袁彬虽然进去了,但有皇帝罩着,谁也不敢把他怎么样,没多久就出来了。
袁彬不但忠诚,而且很仗义,明英宗朱祁镇死后,儿子朱见深继位,他清算了一部分人,其中就有当初诬陷袁彬的门达,门达被流放,袁彬亲自在郊外为其送行,还赠送金钱,让门达好不感慨。
成化十三年,袁彬死于任上,大明对他进行了厚葬,大明历代皇帝也对袁彬多有表彰,现在江西宜丰县澄塘镇秀溪村还有袁彬的墓葬群。
-----
网友解答:
-----
锦衣卫最初是朱元璋所设置,一开始的名称是“拱卫司”,护卫皇帝人身安全是它的重要职责之一,属于明朝皇帝最贴身的禁卫亲军。而且锦衣卫本身也担负着一定的军事职能,包括刺探军情、策反敌将等等。所以,明英宗朱祁镇当时御驾亲征西北,必定有一部分锦衣卫随行负责他的贴身防卫。
关于土木堡之战中,明英宗朱祁镇身边的亲兵护卫问题,战后交战双方的史料中都有记载:
《蒙古黄金史纲》记载:“待汉人从战壕里出来,也先太师反击,汉军大溃,除三百人不曾离开阵地以外,余者均遭屠戮。”
明朝高岱《鸿猷录》记载:“虏以劲骑蹂阵入,奋长刀击我师,大呼觧甲投刃者不杀。众裸袒相蹈籍,死尸蔽塞川,野诸宦竖宿卫士矢被体如猬。上与亲兵乘马突围不得出,遂下马据地坐。”
明朝方面讲了明英宗朱祁镇随亲兵突围失败,蒙古方面则讲出了300人之数。正是这300人在最后时刻,以“我等系大明皇帝之臣子,岂可弃君逃跑”为誓,守着皇帝死战到底,明英宗朱祁镇则是在他们全部战死后被俘。
虽然尚无确切史料证实这300人的身份,但从他们面对死亡所表现出的忠诚来看,应该是与皇帝关系最为亲近的锦衣卫,而不大可能是一般的士兵。
------------------
推荐阅读:
上一篇:文天祥的妻女为何皆沦落为宫奴?文天祥被俘后为何要求自杀?
下一篇: 金陵十二钗正册都有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