熟悉历史的朱元璋为什么要封建诸王?他没有注意到汉初的教训吗?
熟悉历史的朱元璋为什么要封建诸王?他没有注意到汉初的教训吗?
-----
网友解答:
-----
明王朝与汉王朝的分封,其实就是儒家农民“树大分杈,儿大分家”思想的集中体现,而汉王朝的分封,不仅不是经验教训,恰恰在儒家农民的眼中,却是了不起的成就。
世人只看到吕雉作为刘邦之后的道家统治者对刘邦分封的儿子进行了疯狂的杀戮,但从另外的相对观点来看,恰恰可以说明刘邦的分封技巧非常高明,逼得吕雉必须做出反应,结果吕雉老羞成怒,进行了残酷的杀戮,把手都杀软了都没有杀完,还把儿子汉惠帝刘盈给逼疯了,结果刘邦的手下推翻了吕雉及刘盈的统治,另起炉灶从道家贵族手中成功夺权,建立起了儒家农民政权,也使得平民政治的思想深入人心,使中原主体人群自称为“汉族”。
刘邦的分封,本来就是为了给汉惠帝刘盈的统治挖坑,设置障碍的,根据《史记》的记载,汉惠帝刘盈应该是审食其这个“男妾室”的直系血亲,而与刘邦这个“男妻子”没有直接血缘关系,所以刘邦天下初定就准备废立太子,这是主要的原因。
刘邦的分封策略,就是拿自己丰富的后裔让吕雉杀,赌的就是你杀不完,然后儒家农民帝王就可以翻盘。
朱元璋的分封,从历史的角度来看,应该也是分封成功的,如果建文皇帝朱允文削藩成功,明王朝的统治虽然还是儒家,但已经是文士儒家当家,而不再是朱元璋坚持的小人儒家担任帝王了,就算小人儒家担任帝王,也多半成为傀儡,明王朝的末代皇帝崇祯皇帝在文士儒家东林党的干预下,连走出北京逃命的决策迟迟无法做出,最后导致崇祯皇帝上吊煤山的结局,深刻的证明了这一点,由于此时没有分封进行制约,明王朝也就灭亡了,现在看的话,如果明王朝此刻仍然有大的藩属国作为备份的话,明王朝还可能逃脱被灭亡的命运,一是小人儒家李自成的造反不会轻易成功,二是武士儒家吴三桂的脱离文士儒家、太监儒家的双重监管不会轻易实现,三是文士儒家东林党不会尾大不掉,使小人儒家帝王沦为傀儡的局面有可能得到改善,四是小人儒家帝王的忠实的太监儒家手下因为在藩属国存在备份仍然可以死灰复燃,重新帮助帝王掌控天下。
而朱元璋对于朱允文可能犯路线错误应该说早有预见,他应该是期待分封的王子可以维持明王朝的国体,可能是朱棣,也可能是其他诸侯王,而他老人心软,希望可以保全朱允文的性命,只是给他留下了逃命的和尚装饰这种平民道具,说明朱元璋对于分封制度的成功是有充分信心的,他主观上预见到藩属国是可以“清君侧”的,这个时候朱允文只有下台,进行逃命的份了,由于亲情的影响,所以在维持统治秩序的前提下,只是希望朱允文可以在藩属国的拱卫下逃命成功,而朱元璋本质上是希望藩属国可以保护明王朝的基本国体的。
所以明王朝的分封应该说也是比较成功的,比较充分的反映了朱元璋的建国思想,历史也从另外一个侧面说明,要保住儒家农民的起义夺取政权的胜利果实,分封可能是一个途径,设置太监儒家特务机构成为小人儒家帝王的“鹰犬”杀戮政治对手则是另外一个途径。
-----
网友解答:
-----
朱元璋实行分封制的确是开了历史倒车,但是他的初衷很简单,就是要依靠自己的儿子来拱卫皇室,也应了那句古话,上阵父子兵,打虎亲兄弟,说到底这跟朱元璋的身世密切相关, 贫贱下层农民出身的朱元璋虽然侥幸一跃登天,成了万人之上的皇帝,但骨子里小农意识浓厚,私心太重,一帮功臣再怎么亲也没有自己的儿子亲,好不容易夺得的江山当然要同自己的儿子们一起分享。
要说朱元璋决定实行分封制度之前,没有总结前朝历史,那是扯淡,分封制度是涉及到国家的长治久安、江山万代的大事,朱元璋怎么可能不借鉴前朝历史呢?反倒正是因为朱元璋看到了前朝灭亡的教训,才下定决心实行分封制来“众建屏藩以卫京师”,特别是离朱元璋时期不远的宋代和元代,宋代众所周知是重文抑武,除了皇帝有军队指挥权之外,任何皇亲重臣都不得调动军队,宋代还严格限制宗室的权力,只享受宗室待遇,不裂土、不临民,而到了元朝,早期宗室之间不断上演争夺皇位的政变,到了元朝后期形成了严格限制宗室的政治格局,这两个朝代虽然成功解决了宗室威胁皇室的困扰,但是也形成了"主弱臣强"的格局,朝廷得不到宗室藩屏,一旦发生农民起义或外族入侵,皇室立马陷入孤立无援的境地,鉴于此,明太祖在与其谋士们总结历朝历代分封制度利弊后,决定封建诸王。
明朝虽然开了历史倒车实行分封制,但和汉朝的藩国制相比较还是区别很大的,其中一个明显区别就是汉朝的藩国可以说国中之国,权力相当大,因为汉朝诸侯王在自己封地拥有独立的政治和军事权力,军队数量多少朝廷不得干涉,地方官员不得干涉封地诸事,甚至一些诸王还私铸钱币,可以说藩王在自己的地盘就是一土皇帝,只不过管辖的地盘小一点而已,而明朝的藩王显然没有这么大的权力,这也是朱元璋总结了前朝的分封制的教训而得来的,明朝的藩王分封而不锡土,列爵而不临民,食禄而不治事,也就是说明朝的藩王们不享有地方管辖权,地方治权一律上归中央,除了藩王府巴掌大的地儿由藩王说了算,并且朱元璋对藩王们拥有的军队数量严格控制,而且军队不能随意调遣,只有在勤王的时候才能出动军队。
朱元璋自以为这样的藩王制度十分完美,不会发生变故,不过历史跟他还是开了个玩笑,在他制定的藩王制度里有一条规定,朝中若出现奸臣,作为藩王,有权利、有义务率师“勤王、清君侧”,这条被燕王朱棣抓住机会了,皇太孙朱允炆上台不久,燕王朱棣打着“清君侧”的旗号发动靖难之役,成功的将建文帝赶下台。
图片来自网络
喜欢请关注“一切都付笑谈中”
-----
网友解答:
-----
这个问题是今天的人才会觉得不可思议,古代本来就是封建王朝的朱元璋沿袭封建方式这不是很顺理成章的事吗?要说朱元璋在公元14世纪不实行封建制度,来一个总统或者立宪,那还会是中华吗?不是穿越了?
所以这个问题本来就有点无厘头。但是朱元璋的初衷是什么?有没有防范措施,肯定是考虑的非常之多,朱元璋的智商还用得着怀疑吗?但是,再如何聪明,再如何啥啥的人,毕竟是人,不是神。朱元璋的封王肯定不同于千年前的汉朝。实际就是几个成年儿子的地位比较特殊,拥有比较大的职权,大多数明朝宗王产生什么负面效果了吗?除了纨绔子弟或者欺负地方老百姓,对大局并没有什么作用。
但换一个角度看,朱元璋让几个年长儿子守边,保卫社稷边疆,难道又是什么坏事?对于朱家王子来说,本来也是一份责任感。何况朱元璋为子孙们的教育也考虑的很多,什么训导书、各种修养培训教材编了许多,当然实际效果是另一回事。
再从实际操作方面,地方行政有布政使,真正有本事的功臣任用,朱元璋基本知根知底,用不好的一面看,需要除掉的都除掉,可以留下的都留下,不能带兵的不会让带兵,能够长久待地方的,水平有多少他都很清楚。原则上的确方方面面都想到了。
显然,从常理来说,这样的藩王制度的确和汉朝已经很不一样,本来朱棣能够成功,的的确确是一件非常意外的奇迹。汉朝时候,几大异姓王和同姓王还当真有可能成功,每一个都豢养许多军队,就同姓吴楚两位都非常富足,是他们自身水平有限才失败。
反而汉朝时候这些藩王失败,明朝时候燕王朱棣却成功了,的确有一些匪夷所思。尽管朱棣才能一流,但并非绝对因素,客观上他军马非常弱,十七弟宁王的兵马虽然战斗力强,但加一起也数量有限,根本就没有后援了。加上在山东地区一番消耗,就算建文身边是一帮文人庸才,实际以朱棣的战线和资源根本拖不起。要说他过江突袭南京没有几分侥幸,也太不够客观了,历史是综合因素。原本从环境、制度、综合等条件,燕王起事本就有点宁为玉碎不为瓦全的感觉,他的成功确实很侥幸,不是说朱元璋的分封是做错了。
-----
网友解答:
-----
决策有时是一种无奈,性质决定地,帝制是私有帝国,私有公有的运作程序是不同地,裙带重用,裙外利用,牵制制衡,只是怎么去运用罢了,如果我们是朱元璋我们又怎做呢?就一目了然了感觉…………
-----
网友解答:
-----
朱元璋自然是懂历史的,但他同时是很自负的人,估计相信历史的悲剧不会在自己这里重演。分封诸王既有感情因素在里面,也有政治因素在里面。
一、对子孙无尽的爱
朱元璋就是个封建家族的大家长。自己年轻挨饿受冻,生活朝不保夕,好不容易熬出头,唯恐后辈子孙和自己受同样的罪。
所以他当了皇帝后大肆分封儿子女儿,自己的直系一个都不能少,连驸马也给封了官。
明初的那些官员十年寒窗苦读,费劲巴力考科举,好不容易到头发都花白了才谋个一官半职,最高也就是个二品官,而人家驸马只靠脸或家世,就能轻松谋个从一品的官职,这差距那是相当大啊!
皇子们就更不用说了,成年后分封到外地,有田产有军队,在自己的一亩三分地上随心所欲,让人感叹投胎真是个技术活。
二、出于政治因素的考虑
朱元璋即位后大肆屠戮功臣,文官武将都不放过,跟他一起打天下的元老们除了早死的常遇春之流,基本全被消灭。
尤其是到了后期,朱元璋的性格越来越暴躁多疑,臣子不小心说错一句话可能就会被灭三族。
那么问题来了,元朝虽然灭亡了,但蒙古军的力量未被消灭,他们仍然占据了北方广袤的草原,动不动就闯进关内抢夺粮食。北方必须得派强悍的将领来守卫,防止蒙古军队的骚扰。
朱元璋环顾了一圈,发现能打仗的将领都被自己咔嚓了,没有能守边境的人该怎么办?这个问题难不倒他,臣子不行的话就让儿子上。
朱元璋生了25个儿子,大多都遗传了自己的优质基因,诸如宁王燕王,打仗比自己还猛,当爸爸的看儿子,怎么看怎么喜欢。于是朱元璋一拍大腿,老四去北京,老十七守东北,多么完美!
朱元璋还为自己的决定沾沾自喜,在孙子朱允炆面前炫耀了一番,大概意思是有叔叔们替你守着边境,你就高枕无忧地做皇帝吧。朱允炆在这点上看得比爷爷长远,反问如果叔叔们有异心怎么办?
问完之后爷俩都沉默了。朱元璋沉默是因为他压根没想过儿子们会造反,他也根本不相信那些乖儿子会有二心;朱允炆沉默是怕万一跟汉景帝似的来个七国之乱,自己不知道应该怎么应对。
所以说朱元璋在大封藩王的时候就没想着儿子们会造反这件事,其实他的判断部分是正确的,在他的统治期间内儿子们确实不会也不敢造反。但是孙子朱允炆呢?那些叔叔们可是虎视眈眈地盯着他,就像看着一块肥肉那样!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