诸葛亮生前最后一计,“棺材南抬,绳断便葬”究竟是何意图?
诸葛亮生前最后一计,“棺材南抬,绳断便葬”究竟是何意图?
-----
网友解答:
-----
这是诸葛亮料定抬棺人的心理,会在抬烦乏时,在绳上做手脚,定会做假,埋掉诸葛亮,在没人处埋掉后回去复命,诸葛亮也料定后主的处理事的风格,及其简单,定会把做假的四人斩首,这样诸葛亮的埋葬地就永远是个迷,无人知道了。
司马懿想报复诸葛亮,开坟找他也是永远边找不到的。
-----
网友解答:
-----
拥有天才大脑的诸葛亮一生都极具传奇色彩。而最神秘的,便是他在临终前放了最后一个大招,以至于他真正的墓地至今依旧成谜。
向天再借十年寿,诸葛亮梦碎五丈原。
公元234年,诸葛亮病倒了。
多年来,他一直为了蜀国的大业殚精竭虑。然而身体不是机器,诸葛亮思虑过多,最终积劳成疾。
上知天文下知地理的诸葛亮,也早就算到自己会有命中这一劫。但是,面对眼前的时局,诸葛亮并不想死。
准确地说,大局未定,他还不能死。
这是诸葛亮第五次北伐了,他与司马懿在五丈原已经对峙了一百多天。
司马懿也是个聪明人,诸葛亮多次想要抢占北原,都未能成功。
本来这次是想激司马懿出战,但他却见招拆招,无论诸葛亮送美女。还是各种激怒式的痛骂,司马懿全部收下,就是不出招。
五丈原无异于司马懿的“地盘”,对他来说,两军对峙个一年半载,也是无所谓的事。但诸葛亮这边的蜀军可是耗不起的,这种长期驻扎,对军粮、士气等各方面来说都是极大的挑战。
一向心中有泰山的诸葛亮也陷入了极度焦虑。
屋漏偏逢连夜雨,船迟又遇打头风。对蜀汉政权事无巨细的诸葛亮,病倒在了军营之中。
眼看着自己即将油尽灯枯,为了扭转局势,诸葛亮决定用七天的时间,摆下“七星阵”法,向上天再“借”十年寿命。
“七星阵”这道法术,主要就是用七天的时间,守住点亮的七盏油灯。七天过后,若七盏油灯还亮着,那么便成功了。
在大帐外为师傅守候的姜维度过了提心吊胆的六天,眼看着胜利在望,只剩下最后一天。姜维心中既兴奋又紧张,他自言自语地给自己打气:“再坚持一天,只要过了明天,师傅就可以续命10年,我们就能赢了!”
奈何天不遂人愿,眼瞧着第七日的前夕,司马懿忽然发兵进攻。
军情紧急,大将魏延一阵风似地冲进了诸葛亮的营帐,在外守卫的姜维拦都拦不住,魏延大力掀开营帐,身后挟带的风“呼呼”一声扑灭了七盏油灯!
诸葛亮见到眼前的情景,也猜到了情况不妙。他硬抗了六天的身体在这一刻也彻底疲软放松了下来,叹息道:“吾命休矣,天意不可违也!”
六天的心血付之东流,一旁的姜维气得浑身发抖,当场拔剑要砍魏延。诸葛亮抬起手,摇头制止:“不关魏延的事,实乃天意也。”
次日,也就是法阵的第七日,诸葛亮溘然长逝,享年54岁。
姜维遵照诸葛亮的遗嘱,秘不发丧。他们强忍悲痛,装作什么事都没发生的样子,缓缓退军。
司马懿军队本来是士气高涨准备一路追击,结果见到蜀汉军帅旗飘扬,看到诸葛亮还是羽扇纶巾、气定神闲地坐在车内,司马懿队伍反而停下了追击的脚步,转而策马收兵返回。
这便是“死诸葛吓走活仲达”的故事,有点儿类似于诸葛亮当年的“空城计”。毕竟,司马懿也不能肯定,诸葛亮这回又是唱得哪一出。
遗嘱背后的心愿:棺材南抬,绳断便葬。
大军平安返回后,后主刘禅痛哭流涕地前来相迎。
姜维跪拜刘禅,随后把丞相临终前写给刘禅的一封信交给了他。
根据诸葛亮临终托付,他希望自己死后被葬在汉中定军山,依山势修建坟墓。说是坟墓,其实只需要挖一个洞,能放进棺木即可。棺木中一切从简,除了入殓穿着的衣物,不需要任何殉葬器物。
至于所葬何处,诸葛亮在书信的最后向刘禅嘱托:“派四个壮汉,用拳头粗的绳子抬棺材往南走,绳断时把棺材葬在这个地方,这个地方就是我的陵墓。”
像诸葛亮这种大功臣大丞相,死后修建陵墓庙宇都是值得的。然而他这遗嘱上将所葬之地形容得如此草率,让人匪夷所思。
不过这倒符合诸葛亮的风格,生前让人猜不透,死后依旧让人看不懂。
刘禅虽然疑惑,但他了解自己的相父,这么做自然是有他的道理的。于是他便老实遵照诸葛亮的嘱托,按他的心愿来行事。
多番面试后,刘禅选定了四位壮汉,对他们说:“你四人抬着棺材,在汉中定军山一直朝南走,绳断埋葬棺材,回来必有重赏。”
四位壮汉一听,来了精神,抬起棺材就“吭哧吭哧”上路了。
指定了方向,却没有目的地,四个壮汉前面几天倒是腿脚有劲,时间一天天地过去,渐渐地便手脚无力、心浮气躁了起来。
又过了几天,捆绑棺木的粗壮绳子依旧没有要断裂的意思。四壮汉实在是坚持不住了,心中都不约而同地打起了退堂鼓。
终于有人第一个开腔了:“咱们都走了七八天了,估计等咱哥几个累死了,这绳子也是断不了,不如咱们将这绳子割断,回去领赏钱去吧。”
其他三人一听,纷纷表示双手赞同,这事情天知地知,只要四人守口如瓶,这事就没有后顾之忧了。
心动不如行动,四个壮汉很快就用石头磨断了绳子,就地将挖坑,将诸葛亮的棺材埋了。
埋了棺材的四人,乐颠颠地拿着割断的绳子,回去向刘禅讨赏钱。
刘禅看到绳索已断,也没有过多怀疑,便赏了钱财,将这四大壮汉打发走了。
四人前脚刚走,后边儿姜维就进来向刘禅汇报军情。
姜维看到交回来的断绳,一眼就看出了破绽。
一般情况下,如果绳索是自然断裂的,那么断口肯定会有很重的磨损痕迹,不会像人为割开的那般整齐。
而壮汉们交上来的绳子,很明显没有过多磨损的痕迹。
他立即向刘婵分析情况,刘禅听罢,觉得有理,便赶紧派人捉回刚才那四位壮汉前来审问。
在刘禅的大刑伺候下,四人承认了造假欺君的事实。
怒发冲冠的刘禅一气之下就将四人杀了头。
发泄怒气一时爽,待回过神来,刘禅便懊恼不已。
因为他忘了问最重要的事情,诸葛亮究竟葬在哪里了?
看着倒在地上的四个壮汉,再也没有人回答这个问题了。真相只有老天知道了。
有人说,这是诸葛亮最后的一个计谋,利用的,便是壮汉的偷懒之心。
其实,这也并非是利用。诸葛先生看透的,是人性的本质。
在没人监督的情况下,抬着沉重的棺材步履不停,确实是个非常艰难的任务。
料事如神的诸葛亮,自然会猜到这四位抬棺者会半途放弃。
另一方面,他太了解刘禅阿斗,阿斗是个不动脑筋的人,他在盛怒之下斩杀四人,也是非常有可能的。
如此一来,诸葛亮埋葬何处便成为了老天替他保守的秘密。
也许卧龙先生还是想和当年一样,身在茅庐,不问世事。死后也只想卧在汉中定军山下,不想被人搅了清梦吧。
从此之后,诸葛亮埋葬何处,变成了历史上的未解之谜。
定军山如此之大,山上郁郁葱葱。诸葛亮又力求低调,既不立碑,也不栽树。他完全与大山融为一体了。
读到这里,这个神奇又精彩的故事便讲完了。这段故事来源于我国四大名著之一的《三国演义》,和诸葛亮其他神通广大的谋略一样,这个故事同样彰显着孔明先生的智慧和作风。
不过《三国演义》毕竟是小说,这些故事的精彩传神也不失为一种艺术的加工手法。
在正史中,诸葛亮确实在遗嘱中表示自己要一切从简的薄葬心愿,也指定了埋葬地点为定军山。但是却并没有要求让人“棺材南抬,绳断便葬”。
从商朝开始,古人便讲究“事死如事生”。通俗解释为,人死了要像曾经活着的时候一样来安排入葬。这就衍生出了殉葬的仪式感,所有生前喜爱的东西,在死后都要随着棺材带到地下。
后来殉葬仪式越演越烈,大量的钱财宝物都统统放进了逝者墓室,更有甚者,用活人殉葬也是大有人在。
而三国时期,这股强盛的厚葬风气却突然来了个急刹车。
不仅是诸葛亮,后来的司马懿、曹操等风云人物,他们的葬礼没有大办特办,一个个都十分低调地推崇薄葬,还对所葬之地做足了保密措施。
这个其实也很好理解。
在三国时期,盗墓行为非常猖獗。就连董卓、孙权都乐在其中。曹操更是将盗墓行为玩成了一站式集成模式,设立了专门的摸金校尉、发丘中郎将这些职务。
非常讽刺的是,曹操本人也无法保证他死后不被别人盗墓,于是他费尽心思造了足足72座疑冢,就是为了掩护自己的真实墓所。
这也难怪诸葛亮只愿长眠深山无人知了!
不过,臧克家说得好:有的人死了,但他还活着。
诸葛亮就如同史书上的一盏孔明灯,永远点亮在后世人的心中。
-----
网友解答:
-----
诸葛亮最后一计是这样的:
由于诸葛亮日理万机,为蜀国的大业鞠躬尽瘁,久而久之积劳成疾病倒在了五丈原。
五丈原是诸葛亮伐魏的前沿阵地。
我们都知道诸葛亮能掐会算,上知五百年,下知五百载,有祈禳续命之能。
眼看自己病入膏肓、油枯灯灭的最后时刻,诸葛亮决定用七天的时间,摆下“七星阵”法,披发仗剑要向上天再借10年寿命。
六天过去了,在大帐外为师傅守候的姜维不由心中暗喜:“只要过了明天,师傅就可以续命10年,太好了!”
就在姜维高兴的时候,意外出现了。
就在当天傍晚,由于司马懿突然发起攻击,大将军魏延火急火燎来向丞相汇报情况。由于魏延脚下生风走得急,姜维一下子没拦住,魏延一阵风闯进了大帐,身后的风扑灭了七盏油灯。
诸葛亮一下子瘫坐在地下,手中的木剑扔出多远。口中喃喃道:“吾命休矣,天意不可违也!”
姜维进大帐要砍魏延,被诸葛亮伸手制止了,伤心说道:“不关魏延的事,实乃天意也”。
第二天黎明时刻,也就是即将续命成功的第七天早上,一代名相诸葛亮阖然长逝,享年54岁。
后主刘禅得到噩耗后,急忙跨上快马十万火急赶到了五丈原。此时诸葛亮已去世五天了。
姜维跪迎刘禅,随后把丞相临终前写给刘禅的一封信交给了他。
刘禅满含热泪打开了信,只见信中写道:“我死后一切从简,不坟不树,只要往我口中放七粒米,手中放一枚铜钱即可……”
原来人死后有说讲,不能空着肚子上路,这是诸葛亮要求口中放七粒米的原因。
手中的一枚铜钱,是过奈何桥给孟婆“忘忧汤”的茶水钱。
据说人的灵魂经过奈何桥进入阴间时,只要喝了孟婆的“忘忧汤”,世上的烦恼和恩怨一笔勾销,不记得前生任何事情,轻松上路,不过孟婆汤是收费的。
在信的最后,诸葛亮嘱咐阿斗:“派四个壮汉,用拳头粗的绳子抬棺材往北走,绳断时把棺材葬在这个地方,这个地方就是我的陵墓。”
刘禅看罢有点疑惑,不知道相父为何要这样?“还没见过如此举行葬礼的。”
阿斗转而一想,相父深谋远虑,也许另有原因,听相父的话没错。
阿斗虽然满腹狐疑,依然还是找了四位壮汉,对他们说:“你四人抬着棺材一直往北走,绳断埋葬棺材回来领1000大洋的赏钱”。
四人一听很高兴,抬起棺材就上路了。
一天天过去了,到了第七天,棺材抬出了200多里地,四人再看大绳完好如初,根本没有要断的迹象。
这四人嘀咕开了:“咱哥几个恐怕要累死也断不了,不如咱们用石头砸断回去复命领赏钱去吧。”
四人一合计,没人跟着咱们,谁知道是自然断还是砸断的呢?只要咱四人套好词,骗阿斗还不容易吗?
想到此,四人就用石头砸断了绳子,把棺材埋了,拿着断绳回去找刘禅领赏钱去了。
等刘禅看到断绳后,没多想就把1000两银子给了四人,四人均分,每人得了250两,然后屁颠屁颠回家了。
四人刚走,姜维来找刘禅商议军情。
姜维一眼看到断绳,发现断口很整齐,刘禅讲了事情的经过。姜维一拍大腿,说:“陛下让这四人骗了,自然断的绳子没有这么齐整的断口,这分明是用石头砸断的。陛下你想想,七天的功夫,拳头粗的大绳能在这么短的时间自然断掉吗?”
刘禅恍然大悟,于是传旨把这四个欺君罔上的家伙抓回来。
士兵很快把四人抓了回来,刘禅用大刑伺候,四人承认了造假,盛怒之下的刘禅把四人砍了。
刘禅刚要喘口气歇会,姜维来问啥时候为丞相烧纸祭奠,刘禅猛然想起没问四人把丞相埋在哪里。他只顾发怒,正事都忘了,现在死人不会说法,刘禅懊恼的只拍自己的脑袋。
这就是诸葛亮最后一计,他考虑生前得罪了一些人,害怕对手掘坟盗墓使自己在地下不得安生。
他料定这四壮汉不会遵守协定绳断落葬。诸葛亮看透了人性,知道没人监督这四人,四人不会傻到一直抬着棺材到绳断。
同样诸葛亮也看透了刘禅,没有人比他更了解阿斗,这是一个不动脑筋的人,料定他一定会盛怒之下斩杀四人。
只有这四壮汉知道埋在哪里,四人一死,自己埋葬的地方就成了无人知晓的秘密了。这就是至今依然没找到诸葛真身陵墓的原因。
目前所有的诸葛亮墓都是衣冠冢,真身葬在哪里无人知晓。
不过诸葛亮这事做的有点狠,为了保住墓葬的秘密竟然让四个壮汉为他殉葬,这有损他的的形象,所幸这只是传说。
文/秉烛读春秋
-----
网友解答:
-----
在演义中,诸葛亮第五次北伐的时候病死在五丈原,他在临死前留下一计,让人在自己去世后“棺材南抬,绳断便葬”。古人下葬都讲究风水,诸葛亮为什么让人随便找个地方就将自己下葬了,他究竟是何意图?
234年刚开春,诸葛亮就开始蠢蠢欲动,他在给东吴写了封信合谋夹击魏国后,就带着数万大军出斜谷口,开启了他人生中第五次也是最后一次北伐,因为他将在这一次北伐中病逝于五丈原。
四月,诸葛亮在五丈原安营扎寨,开始谋反攻打魏国。司马懿得知老对手又来了,便领兵前去抵御,他在经过仔细侦查后发现,“若西上五丈原,则诸军无事矣”,所以他决定在渭滨安营扎寨,继续实施他一贯的“龟缩政策”,坚决坚守不出,不与蜀军交战,等待蜀军粮草耗尽了自行离去。
不久之后,孙权率领十万大军进攻魏国,但他太不给力,被魏明帝亲率大军击败,这更加坚定了司马懿继续执行坚守策略的决心。
东吴的失利给了诸葛亮当头一棒,再加上他的战略意图也被司马懿看穿了,所以情况对他十分不利。不过诸葛亮也有所准备,他派人在附近屯田生产粮食,以做好跟司马懿打持久战的准备。
在随后的日子里,诸葛亮时不时就派兵去司马懿军前挑衅,但司马懿就是不出战。双方就这样僵持了一百多天,也都保持了极大的耐心。
期间有一次,诸葛亮派使者去司马懿军中挑战,司马懿不予理会,但他详细询问了使者很多问题,比如说诸葛亮每顿饭吃多少,睡几个小时觉,又处理多少军务,等等。
使者一五一十将情况告知于司马懿,言语之间颇有夸赞诸葛亮的意思,但他不知道无意中已经泄露了机密,司马懿由此断定诸葛亮工作强度太大,又吃得少,睡眠也不够,必定活不长。
使者对曰:“诸葛公夙兴夜,罚二十以上,皆亲览焉;所啖食不至九升。”懿告人曰:“诸葛孔明食少事烦,其能久乎!”
还有一次,诸葛亮为了羞辱并激怒司马懿,便派遣使者带着一套女人的衣服和头巾去送给司马懿,自己则摆好阵势等着司马懿来攻,准备将其彻底击败。
不过司马懿收到诸葛亮送的女人衣服后,非但不生气,反而很高兴地穿上衣服,还兴致勃勃地尬舞起来。就连司马懿的手下将领都感到是莫大的耻辱,可见司马懿的脸皮是有多厚。
事实上,司马懿早就观察到诸葛亮不去攻打魏国的城池,反而是驻扎在五丈原,他就知道诸葛亮早就在五丈原设下陷阱等着他去了,所以他宁愿受辱也不上当。
事后,有将领上书魏明帝说司马懿怯战,司马懿迫于压力,便上了一道表给魏明帝请求出战。
但在魏明帝眼里,他是很欣赏司马懿的坚守策略的,但他担心司马懿态度出现动摇,就派遣卫尉辛毗去节制司马懿的行动。这正中司马懿下怀,因为他知道魏明帝是不可能准许他出战的,辛毗一来,矛头就对准他了,将士们就会跟司马懿站在一起了,这正是他想要的效果。
不得不说,司马懿确实是一位厚黑学高手,手段耍得相当到位。所以说,战事发展到那个时候,诸葛亮是半点成功的机会都没有的,所以从战略角度而言,司马懿的采取的战略对策是很成功的。
转眼秋天就到了,正如司马懿所料,诸葛亮因为积劳成疾而病倒。眼看自己的生命就将走到尽头了,但汉室还未复兴,先主刘备的仇也没报,所以诸葛亮决定使用一些特殊手段来延续自己的生命。
我么都知道,诸葛亮在演义中是可以施展法术的,就比如说借东风,十分神奇。为了延续自己的生命,诸葛亮便在大帐中开始施法,他点燃七星灯,让姜维担任护法,只要灯七天不灭,他的寿命就可以多延续十年。
前六天都没发生什么事,姜维便十分高兴,认为诸葛亮就快成功了。
但到了第七天,司马懿却突然率兵来攻,由于军情紧急,魏延仓促之下闯入大帐禀告军情,不慎将七星灯给扑灭了。姜维气得咬牙切齿,差点就要拔刀砍了魏延,好在诸葛亮及时拦了下来。
诸葛亮知道这就是天意,自己的死亡是无法避免的,所以也没有怪罪谁,只是赶紧召集众人交代后事,姜维和魏延等人将他的话一一牢记心中,不久诸葛亮就因病去世了。
按照诸葛亮的部署,姜维秘不发丧,让人故意击鼓,做出一副要进攻的样子。司马懿不知道诸葛亮已经去世了,又见蜀军要进攻,所以不敢再向前。
就在司马懿犹豫的间隙,姜维率领蜀军从容撤退,等过了斜谷口,他才对外公布诸葛亮的死讯,并让人去通报后主刘禅。
司马懿得知诸葛亮早已去世,气得咬牙切齿,还说“吾便料生,不便料死故也”,这就是著名的死诸葛走生仲达的故事。
诸葛亮在军事上的安排可谓是天衣无缝,但他在自己身后事的安排上,就有点让人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了。
诸葛亮的安排是这样的,自己就葬在定军山,棺材南抬,绳断便葬。下葬的时候一定要从简,不需要陪葬品,只需要给他穿着平常的衣服,并在他口里放七粒米,手中放一枚铜钱,在地上挖一个可以放进去棺材的坑就行;将他下葬后,不要立墓碑,也不要在坟墓前种树,最好是让人看不出来是坟墓。
刘禅在得知相父诸葛亮的死讯之后,在悲伤之余,表示尊重诸葛亮的意愿,便安排了四个年轻力壮之人将诸葛亮送去下葬。但这四个人万万没想到的是,他们抬着诸葛亮的棺材一直往南走,但走了三天三夜,绳子都没断!
这可苦了这四个抬棺材的人了,他们累得实在是不行了,所以决定将绳子割断,然后就地将诸葛亮下葬。
等一切安排妥当,这四个人还拿着绳子回去找刘禅那拿赏钱。刘禅都也没多想,听说诸葛亮已经成功下葬了,便打算赏赐那四个人,但姜维正好来给刘禅汇报工作,看见了放在地上的绳子。
刘禅没干过粗活,看不出来绳子是怎么断的,也是情有可原的。但姜维就在军中,一眼就看出绳子是被人为割断的,所以就将此事禀告给了刘禅。刘禅十分生气,立马就派人将那四个人拖出去杀掉了。
刘禅显然是有些冲动了,因为等他想起来要重新下葬诸葛亮的时候,却发现那四个人在被自己杀掉的时候,竟然忘记问他们将诸葛亮下葬在什么地方了!
于是,诸葛亮葬在哪里就成为了一个谜,只知道他静静地躺在定军山中某处。为了方便祭拜诸葛亮,刘禅便让人在定军山修建了一座坟,但其实墓室里面啥也有。
那么,诸葛亮为什么要令人棺材南抬,绳断便葬呢?
根据民间一些传说,说诸葛亮早就料到自己死后,蜀国断然无法生存下去,他还料到给他抬棺材的那四个人不会等到绳子断了才将其下葬,他们最后将会被刘禅杀死,就再也没人知道他葬在哪儿了。
诸葛亮之所以不让人知道他葬在哪儿,是因为他害怕蜀国灭亡后,司马氏族人会寻找他的坟墓并将其破坏,为了避免这种事发生,所以他才“导演”了这一出好戏。
还有一个说法是,诸葛亮之所以不让人知道他的坟墓所在地,是为了防止盗墓贼。因为那时候流行厚葬,诸葛亮认为自己作为蜀汉丞相,在一般人眼中是大富大贵之人,坟墓中一定有大量陪葬品,盗墓贼也肯定会光顾他的坟墓。为了防止被盗墓贼打扰,诸葛亮才决定故意这么做的。
事实上,那时候故意隐藏坟墓所在地的也不只有诸葛亮一个人。就比如说曹操,他生前就组织过大规模的盗墓活动,直到盗墓贼的破坏力。所以曹操在去世之前,为了让人不知道他的坟墓在哪儿,也采取了一些迷惑人眼睛的做法,据说是让人用七十二疑冢来迷惑盗墓贼,最后的效果也还不错。
除了曹操之外,司马懿等人也都是采取了薄葬,还采取了严格的保密措施,这就足以说明那时候的大人物都给盗墓贼给吓怕了,也不在乎是否有子孙去给他烧香磕头了,只要自己能安全地待在地底下就好了。
不过棺材南抬,绳断便葬只是演义中讲的故事,虽然十分精彩而又神秘,但跟真实的情况相差还是很大的。那么,诸葛亮死前真实的情况应该是什么样的呢,他的最后一计又是什么呢?
诸葛亮死前确实进行了一些部署,但是很多文臣武将都在场。诸葛亮的意思是让杨仪和费祎率军先走,魏延和姜维殿后。
诸葛亮死后,魏延不甘心撤退,所以不愿意殿后。杨仪跟魏延有很深的矛盾,便设计陷害魏延,双方发生火并,魏延最终被杨仪派去的马岱杀死。
而姜维作为听从了诸葛亮的安排,秘不发丧,雕刻了诸葛亮的木像吓退了司马懿,最终撤退成功。这就是诸葛亮生前最后一计,目的就是为了让部队安全回去,保留住有生力量以继续北伐事业。
诸葛亮是人不是神,不可能预料到太多身后之事,能办到让大部队安全回去就已经相当不错了。至于说什么七星灯续命,棺材南抬,绳断便葬等等说法,都是演义中为了神化他而刻意编造的。
但有一点跟真实历史十分接近,诸葛亮临死前确实要求简单下葬,不许铺张浪费,但他没有刻意隐瞒自己的葬身之地。
由于五丈原距离成都很遥远,气温也不是很低,如果将诸葛亮的遗体运回成都,是会产生腐败现象的。这一点诸葛亮生前已经意识到了,所以他决定就近安葬,最后选择了今陕西省汉中市的定军山。
按照诸葛亮的嘱咐,姜维在定军山依山势挖了一个只能容纳下一口棺材的坑,然后给诸葛亮换上普通衣服后再将其下葬,不准有任何陪葬品。诸葛亮之所以这么做,这跟他一贯清廉的作风是有关系的,他非常反对厚葬的风气,自己平时也没什么钱,所以就简单下葬就好。
根据诸葛亮生前写给刘禅的一封信显示,他说自己在成都只有一间住房,800株桑树和15顷土地,只够养活家人,他本人的吃喝都是朝廷负责的,也没有什么余财。可见诸葛亮确实达不到厚葬的要求,所以只能选择薄葬。
而且,诸葛亮生前就是一个勤俭节约之人,对于当时盛行的厚葬的风气确实很反感。诸葛亮觉得钱财应该用于北伐中原,复兴汉室,为刘备报仇,而不是让一个死人带到棺材里面去。
所以说,演义中是将诸葛亮给神化了,他去世的时候其实担心的问题就是大部队能不能安全回到蜀国去,所以才设下一计;至于说诸葛亮的身后事,也比较简单,不存在所谓的“棺材南抬,绳断便葬”的说法,我们当故事听听就好。
-----
网友解答:
-----
诸葛亮临终前定下最后一计,要求“棺材南抬,绳断便葬”,这个传说为他的真身究竟葬在何处增加了不少神秘色彩。
建兴十二年(公元234年),诸葛亮日渐病重,此时正值蜀国大军与司马懿打得不可开交,深感时日无多的诸葛亮,开始对将领们逐一交代后事。
在他的部署中,先由杨仪和费祎统领各军撤退,再由魏延与姜维负责断后,让整个蜀国大军都能安全撤出五丈原。
不久,诸葛亮病逝在军营之中,而各个将领也按照他临终时的计划,秘不发丧,以此来迷惑司马懿,最终,大军得以全身而退。
自此,一代军师谢幕,但他留给世人的神秘传说却有增无减,尤其是关于他究竟葬在哪里,迄今为止依然是个解不开的谜团。
有一种说法,说诸葛亮临终前曾向后主刘禅提出一个要求,就是待他死后,用四个强壮的力士,抬着他的棺材往南走,一直走到抬棺材的绳子断了,就地挖坑埋葬,这个说法在民间流传甚广,是真是假还有待考证,但这个传说也为诸葛亮的真身究竟葬在哪里,增加了不少神秘色彩。
而这个传说所表达的意思,除了说明诸葛亮神机妙算之外,也是他洞悉人性的高明之处。
诸葛亮临终前的部署有很多,毕竟这位“鞠躬尽瘁,死而后己”的军师,向来干什么都会事无巨细,其中较为有名的,就是传说他曾布下“七星阵”来为自己续命。
在五丈原时,诸葛亮已经感觉到自己即将油尽灯枯,但此时司马懿的大军正虎视眈眈,为了蜀国的事业,也为了完成刘备的托付,诸葛亮决定摆下“七星阵”,来向上天再借十年寿命。
“七星阵”据传说来源于神秘的《鲁班书》,这种阵法要求施法者在指定位置摆放49盏油灯,同时在正中间放置自己的命灯,并在七天内,接连施法,以保证自己的命灯不灭,这样就能达到续命的效果。
诸葛亮按照要求,在军营中摆好油灯后,交代姜维守候在帐外,以防不测。前几天都十分顺利,但事情坏就坏在第六天晚上。
当时,司马懿得知诸葛亮病重,在几番探测虚实后,断定诸葛亮命不久矣,因此,就在这天晚上发动了进攻,一时间,蜀军节节败退。
战况危急,大将魏延无奈之下,只得回到大营向诸葛亮汇报,但他并不知道此时的诸葛亮正处在关键时刻。
因此,在来到大营后,魏延急匆匆地就往诸葛亮的营帐冲去,而正待姜维要阻拦他时,他已经到了营帐跟前,准备撩帘子进去。
姜维虽说一把拉住了魏延,但魏延匆忙的脚步带起来一股风,顺着帘子就吹进了营帐,不偏不倚,刚好把诸葛亮摆在中间的命灯吹灭。
这下,诸葛亮顿时面如死灰,长叹一声,此乃天意,“七星阵”续命计划就此功亏一篑。次日黎明,军师诸葛亮在大营之中溘然长逝,三军上下,无不悲切。
这个情节,其背景发生在蜀魏两国的五丈原之战中,在很多文学作品中都有对该情节的演绎,但这只不过是为增加故事性而设计的特有情节而已,毕竟类似于”鲁班书“、”七星阵“这种神秘的情节,老百姓们还是十分喜闻乐见的。
而在历史上,诸葛亮在临终前,面对老谋深算的司马懿,确实进行了一系列的部署,其目的正是为了让在五丈原上占不到便宜的蜀军安全撤回蜀国。
建兴十一年(公元23年),经过三年养士训卒的备战,诸葛亮认为北伐曹魏的时机已经成熟,因此遣派使者前往东吴,意欲与孙权联合一同攻魏。
次年二月,诸葛亮亲率十万大军,从斜谷出兵,同时,东吴方面,孙权也亲率大军北上攻魏,一时间,蜀、吴两国大军压境,魏国上下一片紧张。
应对诸葛亮大军的,是魏国的丞相司马懿,在看到诸葛亮驻军五丈原后,司马懿听从雍州刺史郭淮的建议,派出一部分兵力,由郭淮带领,前往距离五丈原不远的北原驻扎,以防蜀军抢占。
就在北原,蜀军尝到了这次北伐的第一次失败,由于郭淮的提前准备,让前来抢占北原的蜀军并未得逞,还在此将蜀军击退。
与此同时,孙权率领的东吴大军,也遇到了不小的麻烦,魏国在得知孙权亲自披挂上阵后,魏明帝曹叡也来了个御驾亲征,并且,十分轻松的,在合肥将东吴大军击败。
东吴军的败退,极大地减轻了司马懿这边的压力,而司马懿则采用以持久战的打法,来消耗远道而来的蜀军粮食的方式,令蜀军自行撤退。
因此,在面对诸葛亮的接连挑战,司马懿就是不出兵,直到诸葛亮把女人的衣服、首饰送到司马懿的大营中,想以此来激怒司马懿出战,这才让他上表请求出战。
而在两军对峙的同时,积劳成疾的诸葛亮身体每况愈下,常年的操劳,几乎耗尽了他的心血,此时的诸葛亮,已经到了油尽灯枯的时候。
对于自己的状况,诸葛亮十分清楚,因此,他就提前着手安排后事,将大军分为两路,一路由杨仪和费祎带领,另一路则有姜维和魏延带领,并定下秘不发丧的计策,以此来迷惑司马懿,让蜀军能够更多的时间全身而退。
不久后,诸葛亮溘然长逝于军营之中,而蜀军在姜维等人的率领下,按照诸葛亮的部署,安全地撤回了蜀国,著名的五丈原之战就此结束。
而所谓诸葛亮临终定下最后一计,要求“棺材南抬,绳断便葬”这个传说,其故事背景就是发生在诸葛亮病逝前后。
传说中,诸葛亮曾留给后主刘禅一封信。
信中的内容,就是在其死后,对他的身后事进行周密的计划安排,包括在他嘴里放七粒米,并在手中放一枚铜钱等等,都是计划的一部分。
而最让人感到神秘的,就是诸葛亮对他如何埋葬的安排。
诸葛亮要求,在他死后一切从简,不坟不树,并安排四名力士,抬着他的棺材一直往南走,什么时候绑棺材的绳子断了,就在棺材落地之处就地挖坑埋葬。
这个奇特的要求让刘禅也十分疑惑,但由于诸葛亮历来给人都是一种神秘莫测的印象,因此,他也并未多想,吩咐人一切照办。
在找了四名力士后,刘禅将具体要求交代给他们,并允诺如果按要求完成,回来后可赏给他们一千两白银,四人听到赏金丰厚,兴高采烈的就抬着棺材出发。
但走了几日后,绳子依旧没有断裂的迹象,这时其中一人就起了主意,心想这不知道走到什么时候,反正就他们四个,不如将绳子弄断,好回去复命领赏。
于是,四人一合计,便达成一致,同时找来工具,将绳子割断后,就地挖了个坑,将诸葛亮埋葬。
回去后,刘禅不知其中有假,便按照约定,赏给这四人白银千两,但还没等这几人走远,细心的姜维,通过绳子整齐的切口,断定这四人说的是谎话,因此,刘禅大怒,将四人抓回后,一番审问之下,全部招供。
随后,这几个人被盛怒的刘禅下令处死,但由于粗心大意,直到这几个人被斩首,刘禅才想起来一件十分重要的事情。
忘了问他们把诸葛丞相埋在哪里了!
但人死不能复活,这下算是没人知道诸葛亮埋在哪里了,虽然派人出去找了几次,但也没有什么结果,至此,诸葛亮的墓穴成了一个谜。
这个传说,把诸葛亮的神秘莫测以及洞悉人性演绎得淋漓尽致,诸葛亮算到了这四个力士肯定会偷奸耍滑,用割断绳子的方式来蒙混过关,同时,更算到了发怒的刘禅会忘记问棺材究竟埋在哪里,这样一来,诸葛亮的真身在何处,就无人能知,也就达到了他不愿被人掘坟盗墓,让自己不得安宁的目的。
但这同样是诸葛亮身上众多的传说其中之一,与其他类似传说一样,不具有可信性。
历史上诸葛亮确实曾留下遗言,要求将自己葬在定军山中,并为表廉洁,要求墓穴挖出可容纳棺木即可,这种方式,与三国时期流行“薄葬”有很大的关系。
而之所以会有这种传说,还是因为诸葛亮留下了“神机妙算”的形象,作为能掐会算,上知五百年,下知五百载的他,老百姓们更愿意相信诸葛亮不会平凡的死去,所以,这个传说便应运而生。
不过,诸葛亮的真身究竟葬在何处,确实是一个未解的谜团,包括如今陕西的武侯墓、四川的武侯祠,都只是诸葛亮的衣冠冢,而真相怕是只有姜维知道了。
------------------
推荐阅读:
如今糖尿病治疗的最新成果进行到哪一步了?距离彻底治愈还有多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