该如何评价张巡?
该如何评价张巡?
-----
网友解答:
-----
守城不是为了保护百姓吗?百姓都没了还守个啥?军队保卫国家,如果百姓死完了,保住了国家还有啥意义?这不是本末倒置吗?
-----
网友解答:
-----
记得有个游戏《隐形守护者》有这样一句话:“懦夫畏死终须死,壮士求仁几得仁”,用在张巡身上比较合适。张巡守睢阳,虽然在战役上失败了,但在战略上是成功的。韩愈在《张中丞传后叙》中这样评价张巡:“守一城,捍天下,以千百就尽之卒,战百万日滋之师,蔽遮江淮,沮遏其势,天下之不亡,其谁之功也”?大意是说:面对强大的叛军,张巡、许远坚守睢阳城长达一年以上,保卫了江淮地区,对扭转战局、捍卫唐朝中央政权,起了极为重要的作用。明史学家王夫之在《读通鉴论》中评价张巡:“张巡捐生殉国,血战以保障江、淮,其忠烈功绩,固出颜杲卿、李澄之上,尤非张介然之流所可企望”。明末清初学者评价张巡的诗时说:睢阳死义之士,非以诗名,而其诗亦壮,读之凛然“”。对于张巡,他们都给予了很高的肯定性的评价。
张巡(708-757年),字巡,蒲州河东(今山西永济,一说河南邓州南阳)人。唐开元末年进士,历任太子通事舍人、清河县令、真源县令、河南节度副使、御史中丞等职。张巡博览群书、崇尚气节、通晓战阵、善于领兵。
天宝十四载(755年)冬,安史之乱时,数月后,安禄山就攻陷东都洛阳,称帝,国号为“大燕”。叛军首领张通晤率军攻入河南,攻下宋(今河南淮阳)、曹(今山东曹县)。谯郡(今安徽亳州)太守杨万石降敌,不少州县望风而降。
杨万石降敌后,逼迫张巡为谯郡长史,令其向西接应叛军张通晤。张巡得知后非常气愤,于是起兵守雍丘(今河南杞县)、抵抗叛军,响应的有千余人。次年(756年)二月,雍丘县令令狐潮打算投降叛军,士兵坚决不从。令狐潮将抗命的百余名士兵反绑起来,准备斩杀。恰好叛军攻城,令狐潮仓促出城迎战。被绑士兵挣脱绳索,关上城门,不让令狐潮回城,拥戴张巡入城据守。令狐潮与叛军达成投降协议,听说城池被张巡夺占,引叛军4万人来争夺雍丘。张巡决定出其不意,攻其不备,突然发动进攻。他让千余老弱士兵守城,自己一马当先,亲领余众精兵趁夜出兵城南。他将出城人马分作两队,自己率一队重点作战。另一队士兵到河边截取粮草。当时,令狐潮正在为叛军筹集粮秣盐柴,毫无准备。张巡杀到,叛军大乱,不知张巡人马多少,仓皇而逃。另一队赶到河边,杀散守兵,夺获粮秣盐柴无数,士兵尽量将这些缴获运回城内,不能带走的就地烧毁。
唐玄宗任命吴王李祗为灵昌(今河南滑县东)太守,河南都知兵马使,统合河南兵马以抗击安禄山。单父(今山东单县)守尉贾贲、阆州刺史璇之子等人,带领官兵先后赶到到,对宋州展开反攻。张通晤败走襄邑(今河南睢县),被顿丘(今河南浚县西)县令卢韺(yīng)所杀。贾贲领兵至雍丘与张巡军会合。令狐潮吃了大亏,怎肯罢休?收拢兵马后再来攻城。张巡在城上堆满柴草,浇上油脂,叛军攻城就点燃扔下,叛军不敢靠近。双方对峙数月,令狐潮知道城中兵马不多,弓箭储备有限。白天加紧攻打,夜晚加强守备。张巡命人赶制草人千余个,披上黑色衣服,暗置在城头,夜晚用绳子系下,叛军以为敢死队劫营,急忙召集弓箭手射杀,一时间万箭齐发,箭矢射中草人,张巡得箭数万,天明令狐潮才知上当。张巡故技重施,叛军习以为常,不予理睬。张巡便暗中选派精壮、矫健士兵500余人,身穿黑色衣服乘夜从城中吊下,叛军以为又是草人,不予理会,500壮士趁叛军熟睡,杀入敌营,放火烧毁敌人帐篷房舍,叛军大骇,光着身子逃跑,张巡接应人马又到,追杀十余里,张巡因守城人马过少,不敢再追。
令狐潮连吃两次大亏,恼羞成怒,收拢增兵再战,唐肃宗至德元载(756年)二月,令狐潮又率领燕军一万五千意图夺回雍丘,而雍丘城内唐军总共不过三千余人。贾贲出战,因兵力悬殊,不敌,兵败战死。张巡驰骑决战,身上被创无数,但仍然力战退敌。退回城后,兵士们推张巡为主将,从此张巡兼领贾贲的部队,自称河南都知兵马使吴王李祗的先锋使。在张巡指挥下,多次击退令狐潮等叛军的多次冲锋,累计杀伤近万人,而唐兵也死伤一千余人;面对唐军的抵抗,令狐潮不知如何是好。雍丘被捆日久,粮草渐无。张巡心生一计,便上城与令狐潮答话,要求令狐潮后退两舍(一舍为30里),张巡可撤兵让城,令狐潮不知是计,就答应了。令狐潮退兵后,张巡带城中军民拆毁叛军帐篷房舍,将其遗留的物品、补充物质收拾干净,并将木料砖石运往城内。
令狐潮转来,指责张巡言而无信,张巡则答说,不是言而无信,而是被困日久,不少伤病无法走动,需要30匹马运送,若先送来就撤走。令狐潮急于得到城池,就答应了。张巡将这些战马分给骁勇将士,第二天一大早,张巡亲率轻骑杀出城外叛军大营,生擒敌将14人,斩杀百余人。同时,接应人马收获粮草。牛马牲畜数百头。令狐潮无奈,只好撤围、驻守陈留(今属河南开封)。张巡因此名声大振,吴王李祗闻之,举荐张巡为委巡院经略。不久,唐玄宗任命张巡为吏部郎中,河南节度副使。
令狐潮当然不甘心失败、就此罢手。先是派手下大将瞿伯玉再次攻城失败。后又派四个亲信,伪装成朝廷使者的模样,说是皇帝要诏见张巡,要求张巡立即前往长安,被张巡识破,经逼问招供后被杀。其余随从被押往吴王李祗处处置。后叛军李庭望率领蕃汉兵二万余人,被张巡截杀大半;令狐潮、王福德率领步、骑兵一万余人进攻雍丘。再次被张巡打败,损失千余人。令狐潮一败再败,失去了攻取雍丘的信心,基本不敢来攻城了。
这年(756年)底,叛军转攻鲁郡(今山东兖州)、东平(今山东东平西北),两地陷落。济阴郡(今山东定陶西南)太守又高承义献郡率众投降。燕军气势大盛,叛将首领杨朝宗率步、骑兵2万余人打算攻取宁陵,用以切断张巡后路补给。张巡主动放弃雍丘,率马300匹、将士3千余人移师向东,与睢阳太守许远、城父令姚訚等合兵,坚守宁陵(今河南商丘)。杨朝宗率兵进至宁陵城西北,张巡、许远率部将雷万春、南霁云领兵迎战,经过一昼夜激烈厮杀,大破杨朝宗部,杀叛将二十员,斩首万余级。杨朝宗遁去。唐肃宗下敕书正式任命张巡为河南节度副使。虢王李巨只发给委任状,没有什么奖励,部将似有怨气。张巡给李巨写信申述:“宗社尚危,围陵孤外,渠可吝赏与赀”?但李巨却不予以理睬。
至德二载(757年)二月,安禄山部发生内讧,安禄山被其子安庆绪刺死,安庆绪自任大燕“皇帝”。安庆绪派遣部将尹子琦率同罗、突厥、奚等部族精锐兵力与杨朝宗汇合,共有兵马10余万人,重点进攻睢阳(今河南周口)。张巡奉命增援,与许远共守睢阳,双方交战20余次,胶着对峙。许远自认为军事指挥才能不及张巡,主动推举张巡为主帅,自己分管粮草筹集和后勤物资供应。张巡任主帅后首先清除了内部奸细田秀荣,然后主动率军出城袭击叛军,叛军大败而逃,张巡缴获了大批车马牛羊。张巡将这些战利品都分给了将士,自己分毫不要。睢阳大捷后,朝廷封张巡为御史中丞;许远为待御史;姚訚为吏部郎中。
敌将尹子奇打听到张巡准备袭击陈留,抢先一步,兵围睢阳,在一个没有月亮的夜晚,张巡做出了鸣鼓整队、准备出击的样子,尹子奇见状急忙加强警戒,列阵待战,张巡却息鼓不动。如此再三,尹子奇叛军深感疲惫,于是放松警惕,不少人卸甲休息。就在这个时候,张巡率军突然杀到跟前,叛军大乱,四散逃窜。张巡大杀一阵,缴获不少物质器械,回到城中。天明后,尹子奇收拢兵马,损失了不少人马和武器装备,懊恼一番。
张巡想射杀尹子奇,苦于不知谁是正主,无法具体实施。于是心生一计:在双方对峙中,张巡命弓弩手用芦苇杆箭射向敌营,叛军以为城中箭矢已经用尽,就拿这这种箭回去报告,尹子奇大喜,亲率叛军攻城,张巡部将南霁云瞧得真切,一箭射去,正中尹子奇左眼,尹子奇疼痛难忍,回马便走,十几个亲兵护将一见,跟着就走。这时,城门洞开,张巡等人在呐喊声中冲杀出来,叛军那敢恋战,转身就逃。这一仗杀得叛军大败,很长一段时间只是将睢阳围住,不敢再来攻城。期间,也就是五月麦收季节,双方又打了一仗,其他零星磕碰倒是常见。
睢阳地处睢阳渠要冲,是通往宁陵(商丘)、浚仪(今河南开封)、谯郡(今安徽亳州)、淮阳的重要门户。尹子奇当然不肯放过,为报左眼之仇,伤口愈合后,为尹子奇增派数万人马,带来大批云梯、钩车、木驴等攻城器械对睢阳进行强攻。由于围困日久,城中士兵每日才能分到一勺米,饿了只能吃树皮和野草充饥。守军此时只剩千余人,个个羸弱无力、拉不开弓。御史大夫贺兰进明接替李巨任节度使,驻军临淮,许叔冀、尚衡驻军彭城,他们都持观望态度,不肯救睢阳之围。张巡命南霁云到许叔冀处求援,也没有结果。南霁云哭着说:“昨天冲出睢阳时,将士已一个多月没有吃到粮食了。现在您不出兵,却在这里设宴奏乐,我就算吃了,也咽不下去啊!如今主将交给我的任务没完成,我只好留下一个指头已示信用,回去向中丞报告吧”!说完拔出佩刀砍断一根手指,满座都大惊,为之流泪。南霁云又抽箭回头射佛寺的宝塔,箭射进砖中,说:“我破灭叛贼回来,定要消灭贺兰进明,这支箭就是我誓言的标志”!说完,哭着走了。
张巡没有办法,现在守城人少尚是次要的,主要的是粮食,张巡流着泪将自己爱妾杀了,送给士兵食用。南霁云到了真源,李贲送马百匹;在宁陵宿营时,宁陵城使廉坦知道睢阳兵力奇缺,就给了南霁云3千军队,南霁云乘夜拚死突围回到睢阳城。此时,南霁云身边仅剩一千多人,主要是为了从叛军手里抢夺的几百头牛造成的损失。尹子奇等叛军知睢阳已无外援,围攻更急。十月初九,叛军攻城,将士因伤病无法作战。张巡向西叩拜说:“孤城防卫之计已穷尽,不能保全了,臣活着不能报告陛下,死也一定变成鬼来杀贼”!
至德二载(757年)十月,睢阳城破,张巡、许远、姚门言、雷万春、南霁云等均被叛军俘获。尹子奇得意地对张巡说:“我听说您每次出战,大声呼喊,目裂齿碎,如今你为何这样呢”?张巡答道:“我想要气吞贼寇,可惜力不从心啊”!尹子琦用刀撬开他的嘴,发现只剩下三、四颗牙齿。张巡骂到:“我为君父而死,堂堂正正为人;你却投靠叛贼,猪狗不如,怎么还有脸活着呢”?尹子琦很佩服他的气节,打算释放他。其手下一个叛将说:“张巡谨守节义,怎肯为我们所用呢?而且他很得军心,留着终将是一大祸害”! 尹子琦用刀胁迫张巡等投降,张巡等不屈服。尹子琦又逼南霁云投降,南霁云未应声。张巡大呼:“南八,好男儿一死而已,焉能向不义之人投降”?南霁云仰天大笑:“想有所作为啊,恨不能有所作为啊,安敢不死”!这年冬月廿四日, 张巡、许远、姚门言、雷万春、南霁云等三十六人从容引颈受死,张巡那年仅49岁。
唐肃宗闻知后,追赠张巡为扬州大都督、邓国公。安史之乱稍定,有人议论张巡功过。对于其军功没有什么可指责的,惟有食人一事遭到了非议。史官、翰林学士李翰为张巡作传,详细将其经历报告给了唐肃宗,李亨认为张巡功大于过,食人之事也是不得已而为之的事情,可以不做追究!众人议论这才得了平息!后世睢阳人为张巡建立祠庙、雍丘人为其立壁画、张巡故里及其他地方也立有不少祠庙、功绩碑纪念!后世不少史学家、政治人物对其多有褒评!食人之事的确也是其一生最大污点,但不能否认他是一位优秀的古代名将、是一位崇尚气节的人这个事实!
-----
网友解答:
-----
提到唐代名臣张巡,或许很多人会感到陌生,因为他在历史书中留下的印记不是很浓。但实际上,这位默默无闻的名臣却在唐朝中期“安史之乱”的烟火中,死守睢阳数月。在被俘虏后,膝下有刚、宁死不屈,留下了千古美名。
张巡死后,被唐肃宗李亨追赠为扬州大都督、邓国公。在唐宣宗时期,他被选入了纪念凭吊功臣的殿堂——凌烟阁。
评价历史人物,考量他们所处的历史环境很是重要。
在睢阳保卫战中,张巡以弱敌强,坚守城池数月,抵挡住叛军四百多次进攻。在作战中,他采用灵活机动,攻守有度,一张一弛的战略战术,让安禄山的儿子安庆绪一伙疲于应付,久攻不下,表现出了杰出的军事才能。“守一城,捍天下,以千百就尽之卒,战百万日滋之师,蔽遮江淮,沮遏其势。天下之不亡,其谁之功也?”从唐朝名家韩愈的话语里,我们可以看出人们对他的赞叹和褒扬。后人甚至认为,睢阳保卫战体现了张巡的男儿奇志、大丈夫的挚意和忠君者的家国情怀。
然而,因为“杀妾飨士”事件,张巡又落下了衣冠禽兽的骂名。
那么,张巡到底是千古名将?还是衣冠禽兽呢?我们来说说这个事情。
唐中宗景龙二年(708年),张巡出生于蒲州河东,也就是今天的山西省永济市(《新唐书》记载,他出生在邓州南阳,今天的河南省邓州市)。年纪轻轻的张巡就精通历史、研习阵法、不拘小节、理想远大。他喜欢交往那些胸怀大志、威信很高的人物,而鄙弃屑小之辈和蝇营狗苟之徒。
开元二十九年(741年),张巡考中进士。一时间,朝野上下,对张巡和时任监察御史的哥哥张晓给予了很高评价。
凡是能干成大事的人,往往小事做得都很好。天宝年间,张逊以太子通事舍人的身份到清河县当县令。期间,张巡体恤民情、慷慨救助、注重大节、重情重义,老百姓好评如潮。结束地方履职生涯后,张巡回到长安。这时候,朝廷里面已经弥漫着杨国忠的腐气,要么投靠新主,要么远离江湖。张巡选择了二度离京。他河南省真源县(今鹿邑县)当县令。
在乱象环生的天宝年间,能做到“清者自清”实属不易。在真源县,张巡依法处理欺压百姓的官吏,教育转化不法乡绅,社会风气很快好转,老百姓很是拥戴。
755年(天宝十四年)年底,李隆基的皇帝生涯遭到了严峻挑战,安史之乱爆发。安禄山攻破洛阳之后,宋州、曹州纷纷失陷。756年,安禄山的军队又攻陷谯郡(今安徽省谯县一带)。谯郡太守不但出城举手投降,还命令下辖的真源县县令张巡开门出城迎接燕军(安禄山的部队)。
在国难临头的关键节点,士大夫总会奋然而前行。张巡块垒在胸,心积郁气。在哀怜与悲愤中,他带领手下在祠堂里哀哭玄宗之后,“遂起兵讨贼,从者千余。”
历史把抵抗安禄山数万大军的任务压到了一个小小县令的肩上,大唐真的危在旦夕。
谁对老百姓好,老百姓会报答他们的。在雍丘城抗敌的艰难时刻,张巡赢得了老百姓支持,抗敌部队很快扩张到九千余人。
有才能的人往往在关键时刻闪射出智慧的火光。临时组织起来的抗敌队伍,几乎没有武器物资,张巡便“缚藁为人千余,被黑衣,”用“草人借箭”的办法,“得箭数十万。”
三国时诸葛亮的“草船借箭”,让曹操差点吐血。今天,张巡设巧计“草人借箭”,让燕军目惊口呆。第一次,草人借箭成功了,燕军不会第二次上当。当草人模样的真人出现时,敌军不以为然。结果,张巡“以死士五百斫潮营”,燕军大乱,弃攻雍丘。
在燕军攻打宁陵、睢阳的一年多的时间里,张巡几乎是徒手缠斗,而敌人采用了拖、困、疲的战术。终于,武器短缺,睢阳无粮,张巡走到了的绝境。
弹尽粮绝,神兵也不可能持守得了。眼看着敌军凶猛、攻势加大,困境犹如漆黑的暗夜笼罩在张巡焦急的心头。
怎么办?杀了爱妾,以飨士兵。那一刻,所有人睁大了眼睛;那一刻,泪水由所有人的眼眶喷涌而出。
肚子再饥饿,怎么能吃得下县令的爱妾呢?
将士们的哭声让睢阳城震颤。
“巡强令食之”;“远亦杀奴僮以哺卒”(另一位将领许远也杀了奴仆让战士们果腹);“至罗雀掘鼠,煮铠弩以食。”
睢阳保卫战是安史之乱中最为惨烈的战役,四百多场战斗中,张巡杀敌十二万。睢阳城记住了张巡的功绩,也记住了张巡“杀妾飨士”。
我们说张巡扭转不了大唐的颓势,但他遏制了安史之乱的危害。他没有走进大唐的权力顶峰,但他具有士大夫的忠义担当。尽管因为“杀妾飨士”而背上衣冠禽兽的恶名,但是谁又能否定他千古名将的名声呢。
-----
网友解答:
-----
大概再也没有唐朝这两位县令之间的PK,更有意思的事了。
他们都是安史之乱爆发时的县令,一个是雍丘县(今河南杞县)县令令狐潮,一个是真源县(今河南鹿邑县)县令张巡。
前者做了可耻的叛徒,投降了安禄山,后者却始终坚决抗击叛军,成为名垂千古的英雄。
01
张巡,今山西永济人(《新唐书》载为河南南阳人),生于公元708年(唐中宗景龙二年),从小博览群书,通晓兵法,虽然志向远大,而且进士出身,但仅当了个清河县令。
一些吃瓜群众都看不下去了,所以当他任满被召回长安,有吃瓜群众劝他巴结一下当权的杨国忠,一定会得到重用,至少能当个京官,他说:“是方为国怪祥,朝宦不可为也。”
——这正是国家的怪事,京官当不得。
既然不肯巴结权贵,那就继续做县令吧,只不过这一次让他做的,是真源县县令。
张巡画像
让这种“不识时务”的人去做真源县令,是经过一番考虑的,因为据《新唐书》记载,真源县那旮旯有很多土豪劣绅,这些人大多很猖獗,欺压百姓是常态,其他人到那里当县令,不是不敢管,就是被收买,让张巡去那个虎口狼窝去当县令,多少有点“收拾”他的意思。
没想到张巡刚上任,就把最猖獗的劣绅华南金依法处死了,余党被赦免后“莫不改行迁善”,而且他的执政作风,深受民众拥护。
尽管为官清廉,政绩不错,但他这个县令,仿佛粘在身上了,取都取不掉,所以到安史之乱爆发,张巡都快50岁了,仍然是个县令。
安史之乱是公元755年冬爆发的,数月后安禄山就攻陷了东都洛阳并称帝,国号“大燕”。
不少州县的太守、县令被叛军的气势吓尿,望风而降,其中就包括雍丘县县令令狐潮。
张巡的上级谯郡(今安徽亳县)太守杨万石也投了降,还命令张巡向西接应叛军,张巡率领吏民在真源玄元皇帝祠大哭了一场,用起兵对抗叛军来回应这个上级的命令。
当场响应的,有一千多人。
02
令狐潮率雍丘县投降叛军后,被叛军任命为军将,奉命向东驰援襄邑。
初出茅庐,令狐潮竟然很能干,打败了襄邑的淮阳军,还抓了一百多名官军做俘虏,关在雍丘,准备杀掉,不料被俘官兵寻机杀掉守卫越狱,造成雍丘城大乱,张巡和奉命赶到河南抗击叛军的山东单县尉贾贲乘乱攻 入雍丘,令狐潮溜之大吉。
与贾贲合兵后,可供张巡指挥的军队,增加到两千多人。
而奉命夺回雍丘的令狐潮,带来的是一万五千多人。
贾贲出战,寡不敌众,不幸战死,张巡也很受伤,身上的伤口无数。
退回城后,张巡被士兵们推为主将,他自称河南都知兵马使吴王李祗的先锋使,正式“接管”了雍丘的防务。
雍丘所在地
在之后不长的时间里,张巡指挥守军,连续击退叛军多次进攻,叛军损失不下万人,自己也损失一千多人。
756年三月,被迫撤退的令狐潮又卷土重来,同时来的不但有四万大军,还有叛军将领李怀仙、杨朝宗、谢元同等人。
再拿不下雍丘,就不好意思在江湖上混了。
令狐潮信心满满,因为守军只有不到两千,一人撒泡尿,也能把他们淹死。
这是一场一人对二十人的PK,城内军民不害怕是不可能的,但是张巡对他们说:“咱们的劣势,其实是个优势,因为敌人知道城中兵力薄弱,必定会产生轻敌之心,正好可以利用这种心理,咱们若出其不意,可惊而溃也,然后趁机杀敌。”
然后他把两千人分作两股,一股负责守城,他亲自带领另外一千人,又分成数个小队,突然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从城里杀出。
正如他预料的那样,敌军猝不及防,顿时大乱,被迫后撤。
03
令狐潮当然没有走远,并于第二天再次攻城。
叛军先是用一百多门投石机进行轰击,轰掉了城楼和城上的矮墙,然后开始登城,张巡命人用蒿草束灌上油脂,点燃后投向登城的叛军。
叛军不敢再登城。
而张巡则抓住一切时机,比如叛军松懈之时、夜深人静之际,或者突袭,或者偷营,经历六十多天,大小近四百战,雍丘稳如泰山。
叛军则不断地损兵折将,别说攻城,呆都不敢呆了,只好来个惹不起躲得起。
这自然又是一个极好的机会,张巡岂能放过,带伤率军追击,抓了两千多叛军,令狐潮也差点成了俘虏。
这边士气大振,那边的令狐潮却愤怒到了极点,回过头来,想与张巡拼命。
关键时刻,他还是冷静了下来,明白强攻等于找死,便想打“心理战”。
他们之前都是县令,而且还是邻县,原本相识,而且很熟悉,令狐潮便利用这层关系,在城下劝张巡投降:“如今大势已去,朝廷眼看就要完蛋,足下苦守危城,到底是为了哪个呢?”
张巡一句话,就把他怼得哑口无言,“惭愧而走”:“足下平生自以为很忠义,可是你今天的所作所为,忠义又在哪里呢?被狗吃了吗?除了为百世笑,你能得到什么?”
然而,拿不下雍丘,是无法对上司交代的,所以添兵加将后,令狐潮又来了。
04
那时长安已经沦陷,唐玄宗逃向了四川,但由于早已与外界失去联系,这些情况,张巡都一无所知。
若不是令狐潮告知,张巡依然蒙在鼓里。
当然了,令狐潮的用意是再次劝降——之前你不降,是因为首都还在,皇上还在,你心中还有希望,如今啥都“没”了,你该死心了吧!
接到令狐潮“好心”送来的信,张巡也没隐瞒,告诉了众将官,产生动摇的将官多达六个:敌我力量悬殊,皇上都跑了,咱们还守个什么劲?不如早降,还能保条命。
这六人不是特进,就是开府,官儿都很大,在军中的影响都不小,他们一动摇,就相当于整个军心动摇。
张巡说好吧,就照你们说的办,明天再具体商议。
第二天,张巡把皇上的画像放置在堂上,率将士们朝拜,然后突然宣布,某某和某某等人想投敌,大家说怎么办?
这些无耻之徒,除了杀还能怎么办?众口一词,张巡“引六将至,责以大谊,斩之。士心益劝”。
军心倒是稳定了,张巡却陷于无粮的苦恼之中。
叛军却犯了个低级错误,大辣辣地将几百艘运粮船停靠在城外的河边,既不加防备,也不派人卸粮。
正想打瞌睡,枕头就来了!
张巡在城上发现后,顿时眼前一亮,当天晚上,他就把军队集中到城南。
这是要出来打我啊!令狐潮也急忙把军队集中到城南,而且是全部!
没想到中了调虎离山之计,等对方调动完毕,张巡悄悄派勇士来到河边“偷”粮,能搬多少搬多少,搬不完的一把火烧了个精光。
据《新唐书》记载,那些运粮船里不但有粮食,还有珍贵的食盐!
要是有猪肉,那就更棒了。
05
姓张的也太心黑了,几百船粮食,一颗也没给我留下!
令狐潮不知有多心塞。
紧接着,让他更心塞的事情发生了。
由于令狐潮一怒之下全力进攻,雍丘守军很快把箭射光,张巡便来了个“草人借箭”。
众所周知,这种玩法三国时期的诸葛亮也玩了一把,叫“草船借箭”,但那是虚构的,而张巡玩的这一把,却是实实在在的。
城里虽然缺粮缺武器,但稻草不缺。
这说明张巡之前的准备是多么的细,把一切可能用得上的物资都考虑到了,不然城里怎么会有稻草。
张巡让人把稻草扎成稻草人,到了晚上,再把稻草人穿上黑衣,用绳子绑好后,慢慢从城上放下去。
夜色朦胧中,那些稻草人在叛军眼里成了真人,再说他们也没想到是稻草人,只觉得糟了,守军又出来搞偷袭了。
下面的人向令狐潮一报告,令狐潮说肯定是偷袭啊,还呆着干什么,给我放箭啊,朝死里射,把他们统统射死!
对于守军的这一次“偷袭”,令狐潮是高兴的,更是欢迎的,因为这种偷袭法看起来好傻,简直是找死!
看来张巡黔驴技穷了,也坚持不住了,所以才会用这种方式赌“最后一把”。
如果不是天亮,叛军放箭的手仍不会停,因为天亮后,他们才发现射的不是真人,全是稻草人!
唯一值得安慰的是,叛军的箭法不错,把稻草人全都射“死”了,身上密密麻麻地插满了箭。
诸葛亮用草船借到的箭是十万支,而张巡用稻草人借到的,是数十万支。
有借有还,再借不难,这些箭,会全部“还”给他们的。
06
而在利用草人借箭时,张巡就想好了下一步计划。
于是第二天晚上,他仍然像头天晚上一样,把稻草人从城上放下去,而且一连几天晚上,都是如此。
我去,还有这种操作?
头一回得逞,那是人家不明就里,继续玩儿老把戏,你以为麻雀还在老窝里?
你以为人家的脑壳,真的被驴踢了?
张巡啊张巡,你的智商,叛军都替你着急!
所以当他们再次看到稻草人,叛军不但不发一箭,还把张巡狠狠地嘲笑了几番。
要的就是这个!
当围城的叛军对夜间缒草人习以为常,张巡突然把稻草人换成真人。
而那些被放下城的真人并不多,只有五百,但个个如猛虎,直扑令狐潮的大营。
叛军措手不及,顿时大乱,互相践踏,敌我难辨,五百勇士杀了个痛快淋漓,叛军只顾四散逃命。
勇士们毁掉叛军的营垒后,又追杀了十多里。
《新唐书》的记载很简短,却很精彩,很有戏剧性,简直是现成的电影剧本:
…城中矢尽,巡缚藁为人千余,被黑衣,夜缒城下,潮兵争射之,久,乃藁人;还,得箭数十万。其后复夜缒人,贼笑,不设备,乃以死士五百斫潮营,军大乱,焚垒幕,追奔十余里。
当你读到“其后复夜缒人,贼笑,不设备”时,是不是也会心地笑了一笑?
但是后来,又经过十多轮PK,把令狐潮打得狼狈不堪之后,张巡主动放弃了雍丘,移师向东,与睢阳太守许远、城父令姚訚等合兵一处,坚守战略要地睢阳去了。
那是一个,更加可歌可泣的故事…
-----
网友解答:
-----
为了守城选择吃人,张巡值不值得尊敬。
假如我是张巡,作为一个精致的利己主义者,我会选择怎么做?
要么向安史叛军投降。在免受吃人的骂名的同时,可以换取一定的荣华富贵。至于卖主求荣的骂名,相比吃人的骂名则远远小得多,况且安史之乱中变节者众多,人们又何至于揪住我一人不放,骂名早晚会湮灭在历史长河中。
要么拼尽全力战死沙场。如此一来,不仅可以避免吃人骂名,从而还可以赢得忠臣良将的名声,为后世敬仰。即使不为后世敬仰,又有何妨呢。再或者弃城逃跑,上无变节骂名,下可苟全性命,大不了忍受一顿懦夫的指责鞭斥。
总之,不论我怎么做,一定不会背上吃人的千古骂名。
那我这么说,是不是等于从反面辩解说,我支持张巡为了守城而吃人的行为,并不是。
张巡的行为,说好听点,这是违反了 人类底线,说难听点,则是丧心病狂至极。
设身处地想一想,如果是我面临着,被张巡吃掉的情况,我会心甘情愿的接受吗?答案再肯定不过,万万不能接受。
那好,再设身处地想一想,如果换作你是张巡,置身于当时他所面临的局面,你又将如何抉择?请问你有什么更好的办法?你还会有站在局外人的角度,那般的轻松吗?
张巡死守的睢阳是江淮的门户,后方一马平川,叛军一旦攻陷睢阳,将会长驱直入。江淮一旦不保,朝廷将失去东南财赋和兵役来源,朝廷的经济命脉就会被掐断,再也无力回天。巡蔽遮江淮,沮贼势,天下不亡,其功也。”
史书上记载,叛军拿下潼关以后攻破长安,在城中烧杀掳掠,无恶不作。一时间,长安城尸积如山,血流成河。近二百万人口的京畿地区,在叛军的劫掠过后,竟仅剩不足千户人。
从此,繁华无尽的长安变成了一座豺狼出没的废墟。试想如果睢阳失守,叛军席卷而下,不知后方的千万江淮百姓,会遭遇何种灭顶之灾。
正是凭借张巡的苦苦支撑,赢得了至关重要的两个月。
从小了说,唐王朝能够早日平定安史之乱,继而避免了更多百姓遭受战争涂毒。也早日避免了因战乱带来的饥荒,导致百姓流离失所,易子相食的惨剧。战乱一日不停,便不知道还会有多少无辜百姓被卷入战争。
往大了讲,顶住和遏制了叛军的南下攻势,为最终反击和消灭叛军提供了支点,得以平定安史之乱。可以说,如果没有张巡的睢阳保卫战,就没有大唐此后一百五十年的江山社稷。这种说法丝毫不是什么夸张。
并且在古代,食物往往都是优先供应给军士。以当时的情况而言,即便是身为守城的军士,尚且无粮可食。城中百姓又能有什么食物?其情况可想而知。
哪怕百姓能够坚持住,可到了城破之日,以叛军的秉性,他们会放过这些百姓吗?手无寸铁的百姓又能如何自保?
叛军作为邪恶一方,屠城吃人便是理所应当?张巡作为正义一方,守城吃人便是丧尽天良?我不服。
张巡吃人的行为自然是罪无可恕。不过,因此将其否定的一无是处,描述的罪恶滔天一般合适吗?
当初在长安城里屠戮婴孩和全城百姓,造成人烟断绝,千里萧条的叛军,不应该才是千夫所指,最应该为人所唾弃的吗?
还有极其重要的一点,张巡吃人的行为是否是情非得已,是否是万般无奈之举,不必深入追寻。
但有一点,我们必须明白,张巡此举,绝不是为了自己的苟活。不然,何以有陆游“忧愤张巡嚼齿空”的感叹。
有些人啊!尽可以用高高在上的姿态,一身轻松地辱骂张巡的残忍之举。
然而,在张巡吃人的悲剧后面,更有着一群无耻之极的首恶和帮凶。张巡弹尽粮绝的之前和之后,数次向周围援军求以救援,却无一人伸出援手,眼睁睁看着吃人的悲剧发生。他们难道没有责任?
是谁沉迷享乐任由奸臣当道?由此引发安史之乱,叛军挑起战乱之祸,百姓陷入水深火热之中。是谁手握重兵,却不能保一方百姓安宁,陷在自身利益里无法自拔见死不救?如果他们都能够像张巡一样,不仅可以避免吃人那样的惨剧,而且极有可能早日平定战乱。
与那些望风而降,置百姓于不顾,任由叛军屠戮祸害的官员而言,为何要如此鞭斥张巡。既然要批判张巡,首先不能放过昏庸的统治者。从昏庸的统治者到安史二人,他们是没有犯下吃人的禽兽之举,但谁能告诉我说,他们的罪恶比吃人轻?
最后,我想说,无论张巡做出了多么巨大的贡献,其吃人的行为永远无法接受。但同时,我希望多一份对于这位英雄的理解,不能一味的只有指责。在我眼中,张巡无愧为铁骨铮铮的汉家男儿!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