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原子放大1亿倍就是一个宇宙?那我们就生活在其中吗?
一个原子放大1亿倍就是一个宇宙?那我们就生活在其中吗?
网友解答:
如果站在我们人类的角度,这原子放大1亿倍显然不能和宇宙划等号。比如一个氢原子,0.1纳米,放大1亿倍后,也不过直径1厘米,大小相当于一个玻璃弹珠——然而你应该看不到它的,因为原子又是由原子核和外围旋转的电子组成,原子核的直径只有原子的十万分之一,电子就更小了,这就意味着它们形成的原子放大1亿倍你也根本看不到。然而,按照量子力学的观点,电子是同时出现在轨道上所有位置的,是一片电子云,所以我就假设你看到了这颗原子吧,然而一厘米大的一坨云,就能成为一个宇宙?
显然不能,所以题主的意思其实应该是,把原子放大到和太阳系一样大,把我们人类放到围绕原子核周围运行的,像地球一样大的巨大电子上,整个微观世界是不是就变得像宇宙一样了?
从科学上来说,不能如此简单的类比。上世纪初卢瑟福发现原子结构后,人们实际就是这样想的。但后来人们计算后发现,如果原子是太阳系这样的结构,电子就根本不可能维持在轨道上,要么很快坠入原子核,要么瞬间就飞走了。之后量子力学逐渐发展起来,人们才发现,微观世界和宏观世界完全是两个不同的世界,遵循不一样的规律,这就是量子力学和广义相对论分别定义的世界,而且这两大支柱还互不相让,由此也引发了爱因斯坦和量子力学之间的对立。
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情况呢?没有人知道,你要是知道你就已经超越爱因斯坦,解决了大统一的问题了。所以只能有一些猜想,比如我们看微观世界,实际只看到了空间的缩小,却看不到、感受不到时间上的变化,如果你到了电子上,时间感受也快了上万亿倍的话,说不定原子就和太阳系差不多了。量子力学说我们无法知道电子在原子核周围的哪个地方,只能知道它出现在某处的几率,原子核周围形成的是电子云,电子是同时出现在所有地方的。但如果电子在你的眼前像地球一样大,你就在站在电子上,你还会觉得它是一坨云吗?显然就不会了。这叫:只在此山中,云深不知处。
当然,这只是猜想,不是科学,如果你想生活在其中,完全可以海阔天空天马行空地畅想,但要想从科学上获得确切的解答,目前还不行。
-----
网友解答:
宇宙无处不在,它是空间和范围的代名词,一个原子放大亿倍,是一个宏观世界,是一个它所容纳的天地,就是一个宇宙。
我们所在的宇宙亦如此,大有小,小含微,微而更甚,… “大”没有终极,“小”永无穷尽!我们是属哪一层,无从得知。也许宇宙根本就不存在,只是我们大脑意识的产物; 或是记忆的残留,我们只活在当下,未来就是未知; 或者宇宙是真实的,是我们没有足够的时间和寿命去应证和感知。只知道,我们不是最大,也非最小,我们活在宇宙其中,各个宇宙景象都不一样,我们存在的这个宇宙可能也只是另一个宇宙中的一小粒尘埃。
-----
网友解答:
与其说原子放大像一个宇宙,不如说像一个太阳系。毕竟大多数有此观点的人,都是因为觉得原子模型与太阳系模型极其相似。
认为原子放大就像一个太阳系,其实是因为你对原子模型认知还停留在60年前,或者是对初中课本中简化原子模型的印象太深刻了。
我们不妨来简单了解一下它们之间的异同之处,看看我们认知中的它们到底长的什么样子?
太阳系到底长什么样子?
1766年,德国的一位中学数学教师提丢斯(Johannes Titius)提出一个公式,能够准确的描述太阳系各行星的轨道距离,1772年柏林天文台台长彼得(Johann Bode)将之归纳并公布于众,被称为
提丢斯-彼得法则
。
公式为:L=0.4+0.3×2^n
L:为太阳系各行星到太阳的距离,以天文单位(
A.U.
)来计算。1A.U.=1.496x10^8千米,简单理解1个天文单位就是地球到太阳的距离。
n:取值-∞、0,、1、2、3、4、5、6……由内向外分别对应水星、金星、地球……只是3对应的是火星外的小行星带。
提丢斯-波得法则的验证结果:
行星 n
L
真实距离
水星 -∞
0.4
0.39 (2^-∞ =0)
金星 0
0.7
0.72 (2^0 =1)
地球 1
1.0
1.00
火星 2
1.6
1.52
小行星带3
2.8
2.77
木星 4
5.2
5.20
土星 5
10.0
9.54
天王星 6
19.6
19.18
海王星 7
38.8
30.06
冥王星 8(?)
77.2
39.44
可以说除了海王星和冥王星,提丢斯-彼得法则与实际的行星轨道距离还是稳合得很好的。
但就是由于1930年发现的冥王星与该公式偏差很大的缘故,还是有很多人对其持否定态度,但作为帮助我们简化记忆太阳系行星轨道距离还是很有用的。
提丢斯-波得法则揭示了一个规律,八大行星的间距从里向往几乎成倍增长。它们之间的距离变化类似数学上的斐波那契螺旋线。
那原子内的电子运行情况也是这样的吗?
原子内到底长什么样子?
自从德谟克利特提出“原子论”以后,这个我们曾经认为的宇宙物质最小单位,一直是自然哲学领域的人气小明星。
大量科学家对它投入了前仆后继的研究,随后原子模型经过了一个漫长的发展演变史。
1803年,道尔顿认为原子是一个实心的小球;
1897年,汤姆森发现了电子,认为原子是一个镶有葡萄干的蛋糕;
1909年-1913年,卢瑟福通过α粒子散射实验,发现原子内是空的,并发现了原子核,提出了行星模式的原子;
1913年,玻尔继承并发展了卢瑟福的原子模型,提出原子运行的能级概念;
1927年-1935年,随着量子力学的进一步发展,电子云模式的原子模型得以出现。
但由于量子力学过于复杂,在初中课本中,原子是以卢瑟福和玻尔的模型来介绍的。
这种介绍对于我们学好化学很方便、易记,但也潜意识中加深了我们对原子中电子运行轨迹的错误认知,认为它像行星一样公转。
这个过于简化的原子模型,看起来确实就像是行星环绕恒星一样。但实际上,电子完全以一种我们无法想象的方式在运动。
以上就是电子运行轨道的电子云图。红色的部分是电子出现的地方,黑色的部分是电子从未出现的地方。这和经典的轨道运行完全不一样,也是“不确定性原理”的必然结果。
电子不是在一个线性轨道上运动,而是在一个类似球面、锥面或其他曲面的内外运动,而不是在节面上运动哦,所以会有上面电子云图中明显的黑色区隔线。
每个电子在自己的能级层上,进行着量子态运动,表现为无处不在,就像一片云一样包裹着原子核,因此称为电子云。
这里补充一个知识点:电子是如何跳过节面,或者说不通过节面而出现在节面内外的,这是通过宏观经典物理规则所解释不通的。
说得玄幻点,电子就像通过四维空间,在内外穿梭一样,不然它怎么能做到呢?
这种神龙见首不见尾到处乱穿的电子,还像宇宙中的行星吗?
而且现在大家都知道,原子核还可以分为质子和中子,质子和中子由更小的夸克组成。这也不太像我们的恒星太阳。
显然原子内遵循量子力学的运动方式,与太阳系遵循经典力学的运动方式完全不一样。
就算把原子放大1亿倍,还是太小了。
质子的质量大约1.7×10^-27kg,即便放大1亿倍,也才1.7×10^-19kg。以元素周期表里最后一个元素118号元素为例,它的相对原子量为294,放大1亿倍质量也才294×1.7×10^-19kg≈5×10^-17kg。
而要达到一颗恒星的最小质量至少是太阳的7%,即2×10^30kg×0.07=1.4×10^29kg。
也就是说至少是一个最重原子的2.8×10^53倍。
即便达到这个倍数,我们再来看最近电子到原子核的距离,放大后是多少?
以最小氢原子半径的0.037nm为例,即0.037×10^-12km×2.8×10^53≈
10^40km,
而我们地球到太阳的距离为
1.5x10^8km
。
所以,我们如果生活在这么一个最小恒星系,同时又离恒星这个远的星球上,绝对活不了,而且早就飘走了。
-----
网友解答:
人类身上的病毒,当使用抗生素后,病毒会进化,变得具有抗药性(环境改变导致病毒进行应对)。病毒是如何做到的,人类不得而知。但进化如此神速是确定的,人类能办到吗?不能因为你不能理解就认为病毒是简单生命,也许在病毒那个微观世界,它是非常智慧的生命体。他的智能也许不比人低,它能快速进化,也许是使用了它们的黑科技。
就像人类面临环境的改变,也会使用自己掌握的科技进行应对一样的。人类觉得自己很伟大,说不定人类也是更大生命体身上的病毒而已。人类看到的茫茫宇宙就是巨大生命体的一个部分,人类的视角只是管中窥豹。古人说:大象无形。当一个东西对你来说太大时,你根本看不到他的形状。就像人体之于细菌,宇宙(巨人)之于人类。
病毒的宏观世界,是人类的微观世界。人类的宏观世界,是人类寄主(宇宙巨人)的微观世界。
-----
网友解答:
纯数学计算,一个原子放大一亿倍远不是一个宇宙,原子直径大约0.1纳米,放大一亿倍就是1厘米,也就相当于一个玻璃珠大小,怎么可能是一个宇宙呢?
问题的本意或许是想表达“任何小的事物放大之后就很像一个宇宙”,或者说“把原子放大到太阳系那么大,原子内部就会和太阳系内部一样”,这也是为什么有人经常会说“原子结构与太阳系结构很像”的原因。
如果你持有这种观点,很抱歉,只能说你的观点仍旧停留在半个世纪前,或者说对初中物理课的原子形象描述示意图印象太深刻了。通常情况下,课本上描述原子结构都会是原子核外面围绕着电子运动,就好像太阳外面有地球围绕着旋转一样!
不过那只是示意图,与现实有很大的差距。如今我们知道,电子并不是围绕着原子核在旋转,而是非常随机地出现在原子核的周围,就像“电子云”。我们无法确定电子到底处于哪个位置,当然也就更不可能有固定的轨道了!
所以,原子结构与太阳系结构一点也不想。原子外面的电子运动是非常随机的,而太阳的行星运动轨道是固定的可以预测的。
原子就是原子,它是组成万物的基本单位,原子曾经一度被认为是不可分割的,我们的宇宙就是由原子组成的,原子也不会是一个宇宙,无论放大多少倍,当然我们也更不可能生活在其中。
不过,如果你持有一种科幻甚至玄幻思想,一切都有可能,你可以尽情地发挥自己的想象力,而无需证据来支撑。在玄幻修仙的世界,你完全可以认为原子就是一个宇宙。不过以科学的态度去看待这个问题,显然是不可能的,科学是很严谨的,讲的是客观实在的东西,而不是各种虚幻的想象!
-----
网友解答:
原子放大很像宇宙,宇宙可能就是其他宇宙的一个原子?可能是无限循环吧!一个星系或者宇宙可能就是另外空间的原子,或者组成部分!
以后我们也可能获得一种技术或者入口,将空间或者时间压缩折叠,将宇宙或者其外界的空间时间转化成适合我们可以理解或者发现的时空!
最后发现其实宇宙或者外部的时空可能就是我们认知微观世界的一部分,而我们的微观世界可能就是整个宇宙或者外部空间,这样无限的循环下去……
而人类的意识可能就是存在于宇宙或者外部时空中的意识思维而寄托于人类的大脑存在随着所寄托的人类肉体的死亡而转嫁于新生的婴儿,再随之消亡而转嫁,这样循环下去……
没有理论依据,纯是想象出来的!在都没有正确理论的支撑下,谁都可能是对的,若干年后的研究会证明,也会证明目前对的是错的,目前的妄想可能是对的,或者世界很主观,你怎么意识他就怎么样
1.原子
何为原子?原子就是物质构成的基本单元。但随着人类的不断研究开始发现原子还能细分,质子、中字、电子随即被发现。人们开始想到底这些微粒是以怎样的方式结合成原子呢?原子的内部结构又是什么呢?
物理学家们提出一个又一个模型,从道尔顿模型到枣糕模型、再从行星模型到波尔模型、最后到现代电子云模型。人类一直探索着原子最深处的奥秘,甚至发现了中子与质子也是可分的,这种更小的微粒称为—夸克!
但所有发现均与原子内部存在宇宙这一说法没有任何关系!!!
2.宇宙与原子
很多人不了解相关知识,总认为宇宙就是未知生命的一个细胞、或者说高维空间的一个原子!但是我想说的是,如果真是这种情况那么必然会存在蛛丝马迹!然而人类至今没有发现宇宙有任何细胞类似的交流行为。
或许有人认为原子内部存在宇宙是因为一些巧合,例如太阳系的模型就与原子模型有很大的相似之处。但它们之间也有着本质的不同,行星绕太阳的运动我们可以通过计算出来,但是电子绕原子核的运动却是无法确定的!
而且这两个系统一个靠万有引力维持,一个靠电磁力维持,根本就是不同的东西。因此原子宇宙论在现在看来真的没有一丝的可能!宇宙也更不可能是所谓的原子!
原子是不是一个宇宙,宇宙是不是一个原子?支持这种假说的科学根据目前是没有的。说这是民科吧,又有一群人来喷你。但我还是坚持认为:“原子宇宙论是不对的!”支配宏观世界的力是引力,支配原子的力是电磁力,两者有本质的不同
学过物理学的可能都知道这么一个基本事实,那就是我们的原子内部是由原子核和围绕原子核不断运转的电子组成,与此同时,我们的宇宙中无论是太阳系的结构还是其他星系的结构都和原子的结构惊人的相似,于是就有科学家提出宇宙可能就是一个微观世界的观点。
众所周知,我们的地球围绕太阳运转,其他的七大行星也都井然有序的围绕太阳运转,如果把太阳比作是原子核,那么其他的八大行星就类似于原子核中的电子,是不是感觉和原子的结构很相似?
我们再来看看银河系,银河系中所有的天体都是围绕着银河中心的那个超大质量的黑洞运转,如果把这个黑洞看作是原子核,那么其他星体可以比作电子,这样的结构是不是又再一次和原子核的结构很相似?所以,我们的宇宙可能就是一个微观世界。
只是以人类的角度来看宇宙,宇宙实在是太大了,如果把整个宇宙缩小成一个原子般大小,或者把一个原子放大一亿倍,你再去仔细思考对比一下,你就会理解科学家这样的观点也许并不是天马行空的想象,毕竟宇宙只是相对于我们来说实在是太大了,也许在另外一个巨大的生物面前可能就是一个原子般大小,而我们可能就是这个原子内部的一个小小的类似于细菌的生物。
3.宇宙也不再是最大的概念。多重宇宙的概念,又被提出。
多重宇宙也叫多元宇宙,其灵感来自于量子力学。
在上个世纪,科学家在研究微观粒子的时候,发现每一个粒子在每次观测时都处在不同的状态。于是有一个脑洞很大的科学家提出:既然粒子可以这样每一个普通的粒子都可以随时有不同的状态,那么我们的宇宙是否也可能存在不同的状态呢?
这个想法一被提出就受到了很多人的注意和接纳,它不仅提出了观察这个宇宙的新视角,也很好地解释了宇宙之外是什么世界这个难题。
那么,如果多重宇宙真的存在,总共应该有多少个多重宇宙呢?
这个问题非常难,没有人能够回答,然而还是有人提出了自己的猜测。
有科学家利用最近非常热门的弦理论进行计算,得出了结论:一共有10的500次方个多重宇宙。这是什么概念呢?换个说法,就是说有10万亿亿亿亿亿亿亿亿亿亿亿亿亿亿亿(如果懒得数我就告诉你,一共15个亿)个宇宙。
这个数字实在过于巨大,以至于如果把整个这些宇宙放在同一个时空的话,我们的宇宙可能只有一个原子那么大。
而且有一些疯狂的科学家甚至直接就大胆猜测:其实我们的宇宙原本就只是一个原子而已!
这个想法十分玄幻,但也受到了很多人的支持。
而且,由于原子内电子围绕原子核旋转的形式有点类似行星围绕恒星公转,也让很多人更加相信这个说法(当然,只是相似,其实机制完全不同)。
小编本人虽然不是完全相信这个说法,但是也不否认这个说法:也许我们的宇宙就是一个原子,所有多元宇宙所代表的原子组成了另一个宇宙,而那个宇宙又是另一个原子。而我们这个世界的每一个原子也都包含着一个宇宙,而不同原子之间的关系,就是多重宇宙之间的关系。
那么你的看法是什么?
-----
网友解答:
一个原子放大1亿倍就是一个宇宙?那我们就生活在其中吗?
我们先来看看在放大1亿倍之后,原子的尺寸到底是多少。资料显示,一个典型原子的尺寸是 10^-10 米的数量级,也就是说,将一个原子放大1亿倍后,这个原子的尺寸只有1厘米左右。值得注意的是,原子内部的原子核和电子的尺寸数量级,分别为 10^-15 米以及 10^-16米,简单计算后我们可以得出,就算将原子放大1亿倍,我们也无法看清原子的内部情况。
那么到底要将原子放大多少倍,才可以看到原子里的宇宙呢?
一般来讲,人们总是喜欢将原子与太阳系来相比,比如说原子核相当于太阳,电子相当于行星,因此,我们可以认为,将原子里的电子放大到地球那么大就可以了。地球尺寸是 10^8米 的数量级,于是可以得出,将原子放大 10^24(1亿亿亿)倍,就可以看到隐藏在原子里的宇宙了。
需要指出的是,假如这样的情况真的实现了,那么我们将会看到,这个原子里的宇宙与我们所处的宇宙有很大的差异,主要有以下几点。
一、比例不同
为方便讨论,我们以最简单的原子——氢原子来举例说明。氢原子的原子核是一个质子,它的质量大约是电子的1835倍,而尺寸仅比电子大10倍而已。再看太阳和地球的比例,太阳的质量大约是地球的33万倍,尺寸也比地球大100倍。
二、起主导作用的基本力不同
在我们所处的宇宙中,万有引力这种基本力在宏观上起到了主导作用,然而万有引力是四大基本力中最弱的,其强度比其他的基本力低了很多个数量级,因此在原子的内部,万有引力的作用是可以忽略不计的。
由于强相互作用力和弱相互作用力只在原子核内存在,所以在原子的内部,电磁力就成了起主导作用的基本力。
三、运行方式不同
在我们所处的宇宙中,地球按一个固定的轨道围绕着太阳进行公转,而在原子的内部,电子则是以“概率云”的方式弥散在原子内的核外空间里。也就是说,地球的运动是连续的,并且可预测的,而电子的运动方式却是随机的,谁也不知道它下一秒会出现在哪里。
正所谓“一沙一世界,一叶一菩提”,相信微观宇宙很可能是存在的。虽然由于科技水平的限制,我们现在还无法去真正地观察那些精彩微观宇宙,但是通过目前的知识,我们可以清楚地认识到,我们生活的宇宙,肯定与原子里的微观宇宙完全不同。
回答完毕,欢迎大家
关注我们
,我们下次再见`
(本文部分图片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请与作者联系删除)
-----
网友解答:
一个原子放大1亿倍就是一个宇宙?那我们就生活在其中吗?
这个问题已经不是科学问题,而是心灵鸡汤的延伸。
许多人崇信所谓一花一世界,一叶一菩提的佛学境界。其实这里面蕴含的是一些哲学道理,它告诉人们在小的事物中,同样可以看到大事物的一些规律。如果能够正确认识到这些道理,可能对人生有点好处,但如果滥用,就堕入阿鼻地狱了。
就如哲学中解剖麻雀的道理一样,叫麻雀虽小,五脏齐全。
就是说,我们解剖一个麻雀,也能够看到其内脏是个啥样子,从而推演到类似的鸟类都差不多。但有人一定要推广到所有的动物都差不多,就成为谬误了。
总不能认为解剖了一只麻雀,就知道了整个世界吧?比如麻雀的五脏会与老虎、大象一样吗?会与蚂蚁蚯蚓一样吗?会与细菌病毒一样吗?世界之大,超乎想象,一花就是一花,一叶就是一叶,不能划等号。
现在我们来说说科学问题。
宇宙是我们所有事物存在的时空物质总和,我们所指的一切事物,都包含在宇宙中,而宇宙一切常见物质都是由原子组成的,原子是保持物质性质的最小单位。什么样的原子就能够组成什么样的物质,不同的原子组合会改变物质的性质和状态。
原子由原子核和核外电子组成,原子核由质子和中子组成,电子带负电,质子带正电,在一个原子中,质子所带正电数与电子所带负电数相等,因此原子在一般情况下呈中性。但一个原子失去部分电子时,就成了离子,带有正电荷。中子呈中性不带电,在原子核中起着稳定平衡作用。
中子和质子并非基本粒子,而是由3个夸克组成。但夸克已经是基本粒子,是无法独立处在,也是不可再分的。
我们解剖一个原子,可以联想到其他原子也差不多。但联想到分子就已经越界了,联想到一叶一花这种复杂的物质,甚至还拿它比喻宇宙,就无法理喻毫无道理了。
即便简单按大小来比,一个原子直径约10^-10m,也就是约0.1nm,1000万分之一毫米。如果按照原子的直径放大1000万倍,这个原子就有1mm大小,放大1亿倍,就有1cm大小。1个1cm大小的原子就能够与宇宙比?太夸张了吧。
能不能与宇宙比还在于其复杂程度和运行规律完全不一样。
首先说说宇宙之大。
科学界现在认为宇宙有465光年可观测半径,这还是可观测宇宙,也就是从理论上来说,人类可以观测到的宇宙范围。而宇宙有两个不可观测范围,这就是
过去视界和未来视界。
所谓过去视界是指在宇宙大爆炸开始的38万年内,无法观测到的世界。
大爆炸初始阶段,由于极端高温高压,宇宙处于不透明状态,电磁波也无法脱耦。啥叫脱耦?文绉绉的说就是“将抽象同现实之间的强关联关系变为弱关联关系”,通俗点说就是电磁波还无法从宇宙的高温高压中形成并溢出来,而人类是依靠电磁波观测世界的,既然那个时候宇宙还没有电磁波,对于人类来说就是黑暗的,看不到的。
这个过去视界的宇宙有多大呢?谁也不知道,不过科学界有一个估计,就是在大爆炸发生后的10^-35s时,发生过一次暴涨期,虽然时间只经历了10^-33s,但加速却达到100次加倍,2^100次加倍。这个膨胀的结果是怎样的呢?我们简单算一下,如果宇宙在暴涨前已经达到了1mm直径,经历10亿亿亿亿分之一秒第一次暴涨后,宇宙就膨胀到了直径为1340亿光年,比现在的可观测宇宙大多了。
或许暴涨前宇宙还没有1mm,或许不止1mm,都是未知数。但至少可以说,过去视界的宇宙不会是一个很小的范围,或许是一个比可观测宇宙还要大的空间也未可知。
而人类现在观测到的宇宙样子,是宇宙大爆炸38万年后的样子,这就是上世纪最伟大的科学发现之一~宇宙微波背景辐射。
38万年后,可见光依然没有脱耦,人类还不能直接看到宇宙的样子,但通过电磁波可以探测到微波背景辐射,就是宇宙大爆炸冷却下来后的余烬。
那么,未来视界又是一个什么东西呢?
这是基于科学家们发现,宇宙膨胀依然在加速。埃德温·哈勃根据星系光谱红移,发现了宇宙膨胀规律,膨胀速度是与距离呈线性提升,而且各向同性,由此得出了哈勃定律,表达式为:Vf = Hc x D,其中,Vf表示宇宙膨胀速率,Hc表示哈勃常数,D为星系距离。测得哈勃常数,根据这个公式,就可以计算出宇宙膨胀速度。
根据这些年测得的宇宙常数约为75km\u002Fs·Mpc计算,在可观测宇宙半径465光年的边际,宇宙膨胀叠加速度超过光速3倍多,这样在距离我们130多亿光年,宇宙膨胀超过光速的地方,就会形成一个未来视界,人类的目光所及只能到达那里为止,再远一些的星光就永远也到达不了我们的视网膜。
因此宇宙不但可观测宇宙达到465亿光年半径,还有两个无法看到的不可观测宇宙,这两个不可观测宇宙很可能大于现在宇宙,这岂是一个原子能概括的?别说放大1亿倍,再怎么放大也不可能与宇宙相比。
我们再来说说宇宙复杂性。
上图是哈勃空间望远镜曝光200万秒,用2000张照片合成的宇宙极深场照,只占天区的12700000分之一,里面就藏着10000个星系,每一个最小的亮点都是一个星系。
宇宙的复杂性与原子完全不可同日而语。虽然原子和宇宙万物运行所遵循的都是四种基本力,但原子与宇宙遵循的力侧重是不一样的,原子层面,更多的是遵循强力、弱力和电磁力;而宇宙万物宏观层面,遵循更多的是引力、电磁力,当然也包括强力、弱力。因为原子本身就是宇宙的组成部分。
宇宙天体多种多样,如奇点、黑洞、中子星、白矮星、恒星、星云、星团等等,天体结构有星系、本星系团(群)、超星系团、宇宙大结构等等,每一种天体类型里面又包含了很多种类的分支结构,而这些所有看得见的天体结构,只占宇宙质能总量的4.9%,95.1%的宇宙质能是看不见的暗物质暗能量,而且后者主导着整个宇宙的生与死,也就是膨胀和收缩的博弈。
即便一个小小天体,也由复杂的物质组成。比如地球上就有118中元素,有亿万种生物,每种生物都有不同的结构,有着不同的生长死亡规律。
而原子是一个最简单的基本单元,虽然对于深层次量子问题,还有许多奥秘没有解开,但原子这么简单的事物,怎么能够与复杂的宇宙相比呢?难道解剖了一个原子,就可以了解宇宙,就不需要观测和研究宇宙了?
实际上,这种类比犹如网络上的心灵鸡汤。
实质是把科学研究和发现简单化、庸俗化、虚无化。这让我想到网络上一些人,常常打着什么古代先贤知道了阴阳五行、无中生有等哲理,就宣扬先人早就洞悉了宇宙奥秘,说什么如今的宇宙科学发现,不过是证明了他们的理论而已等等。
其实这些古人说法只不过是对世界的一些领悟和看法,是一些大道理,有一定的逻辑性而已。但这些大道理可以指导人树立某种看待世界和做人做事的方法,决不能代替具体的科学研究。有人把这这些等同于科学研究,甚至认为只要学好这些就什么就知道了,这实际上是背道而驰。
如果按照这种思维,现在所有的科学都无须研究了。
我们如今的幸福生活,我们乘坐的飞机高铁,用的手机看的电视,都是依靠具体科学发现和研究得来的,绝不是知道了这些古人说法就自然而然得来的。
由此我们可以看看朋友圈发的许多心灵鸡汤,说得多么大义凛然和高尚,但不同场合相互充满了矛盾,根本就是唱高调。对比一下所谓儒家千年追崇的一些语录,以及一些大人物、国学大师的演讲,与这些心灵鸡汤何其相似和契合。
事实上我们今天享受的幸福生活,都是科学发现发明推动下赋予的,与这些心灵鸡汤毫无瓜葛。希望有这种情结的朋友想一想,可能就会大梦初醒,知道要真正的去养鸡才会有鸡汤喝。
就是这样,欢迎讨论,感谢阅读。
时空通讯原创版权,侵权抄袭是不道德的行为,敬请理解合作。
-----
网友解答:
一花一世界。每个原子、原子核、每个质子、每个电子、每个夸克都是一个世界。
但是并不是每个世界里都能发育出“具有生命和智慧的东西”出来。在原子层次以下,量子效应几乎统治了一切,缺少生命所需要的稳定和稳固;而在星系这个层次,引力又统治了一切,大的空间结构过分稳定,缺少生命所需要的随机与变化多样性。只有在普通宏观层次(以“米”进行度量),作用力多种多样(即有引力,又有电磁力),大小也适中,物质即稳定又可以发生化学反应。所以只有在这个层次,才有生命存在,才能进一步出现智慧。其它层次都不会产生生命和智慧。
所以,不要幻想原子里有个小人,也不要期望星系会进化出智慧来。不会出现刘慈欣小说里“星系是大脑,恒星是神经细胞”那种事,想象一下就行了……
-----
网友解答:
一个原子放大1亿倍就是一个宇宙?那我们就生活在其中吗?
一亿是个很大的数字,无论原来是多大,一旦乘以一亿倍,那立马就成了天文数字,种花家曾经不止一次想过,要是全国每人都给一块钱,那老子就发大财了!印象中这原子实在很小,放大一亿倍,会有一个全新的宇宙吗?
原子有多大?放大一亿倍到底是怎么个放大法?
不同原子的半径大小还是有区别,不过我们以标准10^-10米来衡量原子的大小,这个是能搜索到的值,大家应该没多大意见,关键是放大一亿倍,主要的分歧应该会在这上面:
1、将半径放大一亿倍
2、将体积放大一亿倍
各位投票选择下是哪个?大部分朋友可能会直接将半径放大一亿倍,这可能是下意识的操作,但仔细想想,这半径放大一亿倍,这球体积需要半径的三次方,这一亿的3次方就罪过了,这还是放大一亿倍吗?
因此正确的放大一亿倍的方式应该是将1亿开立方,如下:
N=³√一亿=464.16倍
也就是将原子的半径放大463.16倍即可达到原子放大一亿倍的的体验,但很明显一亿倍的放大比例即使放在半径上,也只能达到0.1M的级别,大概就一个稍大一点的海洋球大小,大家总不会考虑我们整个宇宙就在这个海洋球内吧,尽管当年的动画片星际旅行中有一个这样的设定,一个文明星球将身体缩小到了分子的级别,但科学非常先进,需要显微镜才能和他们面对面沟通!这个可能性肯定是不存在的,毕竟复杂结构的高等生命体需要一定的空间,不可能无限缩小!
原子无限放大就能成为宇宙吗?
卢瑟福通过α粒子散射发现了才知道原子内部绝大部分空间居然空空如也,原子核只是在内部占据一丢丢大小,但对电子分布模式的不了解,因此才有了如下行星类似的原子模型!
当然这也是我们中学里学到的原子模型,比较容易理解,但它不正确,因为电子在原子内部的运行模式是概率云,也就是说出现是随机性的,我们只能测算出它在这个轨道上出现的概率!而且有原子内部的粒子运行方式与现代宇宙中的恒星与行星运动联系起来的纽带完全不一样:
电子和原子核之间维系的是库仑力
电子不会掉到原子核里是因为电子简并斥力
原子核中的质子与质子之间存在库伦斥力
质子与质子以及中子结合起来的是强力
从假设的条件来看,这个模型中心的原子核看起来将作为恒星存在,但它没有能量提供的机制,唯一的中子数高了可能会有一个中子衰变成质子,并且释放出一个电子和一个反中微子,这是不是一个超丧的话题?
假如这是一个恒星系的话,这电子看起来就是行星,但上面的中子衰变意思是突然从中心恒星哪里跑出来一颗行星?这颗行星的位置在哪里?
还有电子直径都一样,唯一有区别的就是能级不一样,但它吸收了能量之后会跃迁,然后释放出一个光子,然后再跌落,这行星还有这个功能?我们看这太阳系的行星大小各不相同,但电子没有区别!
再有就是万一是金属原子,一通电自由电子就到处跑了,这是啥意思?“行星”成了传递能量的电子,当电势消失时,电子在哪个原子核外还不一定呢!还有氧化化学反应都会造成电子迁移,按理来说,太阳系外围行星应该会突然消失不见,然后又突然回来......
还有一个超级丧的话题,假如打算从一颗“行星”登陆到另一颗“行星”,那么你将会发现从那颗行星出发后将再也找不到落脚点,因为根据海森堡不确定性原理,速度与位置将无法同时测定,怎么登陆?但此时你也回不去了,因为当你出发后原来所在的“行星”就飘忽不定了,你将成为宇宙的弃儿!
当然如果你有兴趣,可以根据微观世界的物理规律,想象一下会碰到哪些有趣的事情,或者留言探讨下,看看谁的更有趣!
-----
网友解答:
一个原子放大1亿倍就是一个宇宙?
首先我们要知道,微观世界也有限度,在这个莫测高深的宇宙中,是由某一种形态向着另一种形态过渡而转化的。
那么,我们所认知的微观世界是不是物质向着能量转化的一个台阶呢?
我们认知的微观世界在向能量转化。能量能不能再转化呢?
无穷无尽变化的宇宙,令人无法捉摸,能量还可以转化,转化为无穷的太虚,太虚会不会再转化呢?
在一定的条件下太虚还会转化。在一定的条件下,无穷无尽的变化的大虚。
可以凝聚成能量,在凝聚成物质。反之,虚空的太虚会演化成无限的太虚,巨有强大的无限引力,消化一切能量,分解,消化一切物质形态。
一切宇宙内容变化都有台阶性,界限性,越过了这个台阶所有的物质将会分化,分解,分解成为什么呢?
我们可以认识到电子与原子核的关系,这个关系正处在微观世界里,也就是说,只要给微观世界一定的驱动力,这个微观世界就会分解,分解成光,热,等。
我们人类正在利用这个关系制造岀电灯,电话,电报,电热锅,等。正是利用物质的微观世界向着能量转化的这个界限,而使微观世界这个最后的物质界限越过,而变成能量。
微观世界是一个宇宙,它和宏观世界一样,有着相同的模式,但是,这是物质向能量转化的分界线。
再过一个界限,能量向着太虚转化,并且向着未知的宇宙现象变化,无穷无尽。超过了人类的认识界限,人类意外的不可想向,必须的思维与探索,而使现有的思维爆炸。
今天的人类正在越过物质到能量的界限,越过这个分界线,就是能量世界了,
一个人类正在运用,但是又十分陌生的能量宇宙,人类正在敲击着这扇大门,试图打开它,认识它,全面了解它。
而一个不可知的宇宙,人类的思维触须的前端正在伸向这里,伸向未知的宇宙深处。
-----
------------------
推荐阅读:
社保局每个月给退休人员往医保卡里打的钱,随退休金的上调,也增加吗?
上一篇:冰刻技术,在理论和技术上能实现现在的EUV光刻机的精度吗?
下一篇: 经常眼睛干涩怎么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