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给小说区别伏笔、悬念、铺垫?
如何给小说区别伏笔、悬念、铺垫?
-----
网友解答:
-----
理解一个概念,首先要理解它的本质和作用。
伏笔:本质是暗示,暗示下文人物或情节的发展,要往下文找。是暗示下文,而不是前文,所以判断是不是伏笔,你一定要往下文找。
比如在鲁迅的《故乡》中,母亲告诉我,闰土总问起你,我告诉了他你什么时候回来,他也许就要来了。
这就是一种暗示,为下文闰土和鲁迅的见面埋下伏笔,使得闰土的出场非常自然。
伏笔这种表现手法,有个非常明显的作用:为下文的要出现的人物和情节做出暗示,使得后面的情节发展不突兀,内容更严谨合理。
悬念:本质是好奇,透露一部分情节内容来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不需要分析上下文,就分析段落本身,你就能确定是不是悬念。
比如《背影》这篇课文,开第一段就说:“我与父亲不相见已二年余了,我最不能忘记的是他的背影”。为什么最不能忘记?这个背影有什么特殊意义呢?这让读者心理有了悬念,并想阅读下文,探寻这个悬念。
悬念有两个作用:第一、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第二、使文章情节更曲折生动。
铺垫:本质是逻辑,判断和下文有没有逻辑关系,要往下文找。不需要看上文,而是看下文,判断和下文有没有逻辑关系。
如果没有铺垫的内容,下文的人物和情节就会显得很突然,所以铺垫的前后内容之间暗含一定的逻辑,而且铺垫的内容会重点描写。
比如《皇帝的新装》第一段大量文章描述皇帝如何喜爱新衣服,这就为后面皇帝被骗做好了铺垫。
所以铺垫的最大作用,就是使文章情节更合理,人物形象更鲜明突出。
-----
网友解答:
-----
一部好的小说,作者总是在构思架构中,用事实作铺垫,在章节中埋下伏笔,并用悬念承上启下以唤起读欲罢不能。
那么我们如何区别文中伏笔、悬念和铺垫呢?
小说在创作骨架形成后,作者笔墨均离不开对文章全部过程埋下伏笔,对所述细节用尽方法对人、事、物进行铺垫,并在小说章节承上启下中设置悬念以增强可读性,让读者弃而不舍,从而引起读共鸣。
铺垫、悬念、伏笔三者的区别是,
铺垫是对文章不同人物的处理方法、不同事件的合理安排所进行的描写过程。
悬念,即是对文章情节的发展和人物命运形成的关切心情。作者留在前段,若须知情必入后段。往往唤起读者欲罢不能的急切心情。
伏笔,文中前段看似无关紧要的事、人或物对下文将要出现的故事情节埋伏的线索。
因此,小说的伏笔、悬念和伏笔一般在创作中都必不可少。
-----
网友解答:
-----
1.伏笔,指作者对将要在作品中出现的人物或事件,预先作的提示或暗示。 作用:伏笔用得好,可使全文前后呼应,结构更严谨,情节发展更合理,前因后果更分明。中、小学语文教材中随处...2.铺垫,通常也称铺叙衬垫,它是为了突出主要的人物或事物而铺叙另外的人物或事物以作衬垫。 ...3.铺垫和伏笔的区别:铺垫是为主要人物出场或主要事件发生创造条件而着重描述渲染的技法,是故事...
-----
网友解答:
-----
你这个问题,在我们【橙瓜码字】的网文学堂有人提到过,我现在把他的回答复制过来给你看:
一篇故事需要在什么地方交代设定,并没有一个绝对正确的公式。
一般情况下作者所要考虑的只有一个问题:‘眼下’这段剧情是否‘合适’铺开设定。
然后因地制宜,因势利导,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设定和世界观,这两个其实可以放在一起说,因为本质上世界观就是设定的核心。
举个例子,同人作品,洪荒作品,这些题材可以利用几句话的篇幅点明世界观,便推荐在开篇第一章直接铺开。
因为你不需要长篇赘述的去介绍,不需要绞尽脑汁如何将其融入剧情,你只需要很明确地告诉读者,这是一个洪荒世界,这是一个火影世界,这是一个海贼世界。
仅此一句便足矣,剩下的工作原著和其他同类型小说早已帮你完成。
所以读者可以非常轻易、快速地代入世界观,中间不会产生隔阂与阻碍。
但对于原创世界观的类型而言,却不推荐开篇急切地扩展世界观,因为你的整个世界观并非三言两语便可以讲明白的,而读者吸收和代入也同样需要时间。
这时候要做的就是将你的世界观彻底‘碎片化’‘拼图化’,将每一个拼图安排进小说整体的剧情之中,让读者随着自己的阅读进度去一点点拼凑出完整的世界观。
原创题材需要开篇利用世界观辅助代入时,可以用‘局部世界观’来代替,比如:一座城市,一所学校,一家公司,一个街区。
像力量体系,势力分布,背景故事,人物关系等设定体系,可以依照对故事的重要程度依次向后推迟展开的时间。
如果整个体系过于庞大复杂,同样需要依照之前的例子进行适当‘拆分’。
整个开篇要素,按照重要程度而言,应该是人物第一,故事第二,设定第三,这样一个顺序。(仅代表个人观点,特此声明。)
因为一旦人物无法立稳,读者便没有了代入感,无法进入阅读状态,注意力不能保持集中。
哪怕故事的起伏和设定的脑洞能够保证暂时吸引读者,但经过一段情绪起伏之后,还是会产生疲惫感,所以从长远角度来看,人物,最为重要。
许多小说开篇故事很精彩,脑洞突破天际,一时间火爆风靡,但几个剧情过后,人气开始大幅度下滑最终泯然众人,便是因为人物太过模糊,出现了后劲乏力的情况。
故事的重要性仅次于人物,但两者实际属于相辅相成的关系,好的小说,缺一不可。
故事形成的爆发力将会构建开篇的核心卖点,同时也是一部小说最能吸引读者地方,所以无论怎么强调都不过分,最重要的是,一个好的故事你能够掩盖你身上的许多缺点。
设定则紧随在故事之后,如果说故事是天空中的日月,那么设定便是围绕在其身边的群星。
惊奇有趣的设定经常会携带着让人眼前一亮的卖点,不仅如此,充实设定所构建的世界观,是故事和人物运行的基础,仅从代入感角度来说与主角的重要性不分上下。
理清顺序,便知道如何取舍,如何分辨在哪些地方铺开设定是‘正确’的选择。
首先,你铺开设定的过程中不能够影响人物的树立,不能影响人物行动的连贯,不能影响人物思考的流畅。
其次,你铺开设定的过程中不能够影响故事的进度,造成主线的撕裂,中断叙事的节奏。
因为人物和故事的重要性在设定之上,反过来就是舍本逐末。
根据以上两个前提条件,剩下的一些篇幅必然便会显得短暂且零碎,所以你在开篇铺开设定的时候,要做的便是“见缝插针”。
铺开设定并不讲究整体连贯,碎片化叙述同样能够将其讲透彻,讲明白。
甚至如果你在拆分设定时做的足够好,善于抓住重点,这种碎片化的见缝插针还能给读者带来一种源于”解密”的乐趣,以及自己动手完成拼装的“满足感”。
设定在铺设过程中面临最大的挑战便是“信任感危机”,如果读者觉得你这个设定实在太扯,那么就无法代入你的世界观,这种‘不信任的感觉’,很多时候会导致读者直接弃书。
网文中我们常说的‘毒点’,绝大多数都来源于此。
反过来说,什么样的东西最容易让读者信任?
答案不言而喻,他通过自己的努力完成的设定自然最容易获得信任,这就好像你或许经常会说餐厅做的菜难吃,但很少有人会说自己做的菜难吃。
你无法直接让读者参与到设定的创作中,但你可以让他们亲自完成最后的组装工作,那么一旦最后它形成一个统一世界观之后,这种对于作品的‘信任感’无疑是最强的。
(这里说的技巧多少有点高深了,新入门的写手请谨慎尝试,量力而为。)
最后说一下新人在铺设定的时候常犯的几个错误。
第一,大段的设定展开。从世界观讲到势力分布,从势力分布讲到力量体系,从力量体系讲到主题思想,这冗长的一大段下来,我一般称之为‘开篇设定砸脸’。
百分之九十九的读者都会被这么一大堆的设定直接砸懵,你的设定的确是讲明白了,但是你严重地拖慢了故事的进度,挤占了角色刻画的空间,最终只会导致绝大多数人当场弃书,得不偿失。
第二,词不达意。根据上面所说的内容,可以得出一个结论,设定的铺垫讲究一个“见缝插针”,对于文字的要求要做到“短小精干,简洁有力”。
许多新人在铺设定的时候经常会出现一个问题,抓不住重点,絮絮叨叨说了一大通理论,但是读者看得云遮雾罩,绞尽脑汁才稍微弄懂你到底想表达的是什么意思。
这样的做法,弄不好就是一个天坑,直接撕裂故事的叙述,将读者积攒起来的情绪流彻底中断,所以在铺设定的时候,一定要想清楚,怎么一针见血的将这个设定抛出来。
如果是非常复杂且不适合拆分的设定(如背景故事,主题思想),你可以将他的出场顺序往后挪,度过了新手期之后哪怕单独安排一个章节的剧情阐述这个设定也没有问题。
第三,半遮半掩。这个说来其实挺可笑的,有些新人总是将铺垫和伏笔之间的概念搞混,你写设定的目的是为了读者在阅读时更清晰。
但如果你始终半遮半掩,欲拒还迎,话总是说一半藏一半,就真的非常让人生厌了。
一个设定在没有写入正文之前属于‘脑内设定’,这个时候只有作者自己知道这是个神马玩意,总是让读者去猜你的‘脑内设定’,就像是在让读者去玩一场他必输无疑的捉迷藏。
这样做的后果不言自明,弃书都是轻的,骂你也是自找的。
铺设定的时候,要说,就把话说明白,然后迎接掌声,要么,就干脆别说,等下一个‘见缝插针’的机会出现。
半遮半掩,你以为自己讲清楚了,其实读者屁都不知道,这才是最危险的。
本来是回答一个关于设定因该如何铺垫的问题的,结果写到一半发现这个问题被删掉了,这样一来我岂不是白打这么多字,于是发到自己文章里面算了,
感觉这篇回答的质量也足以支撑一篇文章了。
以上,希望能够有所帮助。
【本文转发自半盏清茶煮春秋】
【更多写作技巧、火书拆解、神级攻略、开篇点评、开篇精修、教新人快速入门等网络文学知识,请到橙瓜码字的网文学堂阅读】
-----
网友解答:
-----
伏笔:开始写出来,于当时并无大用处,当情节发展到一定程度时,此伏笔发挥作用,让我们感到原来作者早有安排啊,比如《红楼梦》中伏笔比比皆是,刘姥姥进大观园我们当时读时感觉刘姥姥这个人物设定并无关紧要,但是到贾府破落时,刘姥姥又出现了,救助了王熙凤的女儿巧姐。我们此时才明白作者的良苦用心。
悬念:作者刻意描写了许多没有答案的情节,吸引读者继续读下去,以寻找答案。这在武侠小说中被屡屡用到,比如金庸的《天龙八部》中乔峰寻找带头大哥这一事件就用了悬念这一手法,曾和带头大哥一起伏击的武林人一个个离奇死去,但是就是不知道带头大哥是谁。吸引我们一句句读下去。
铺垫:此种手法就是作者前面描写许多情节,为最后一个大大出彩的情节服务。比如《水浒传》武松打虎这一回,施耐庵写了店小二劝武松少喝酒以防大虫,写了武松不听劝前后喝了十八碗,写了武松上岗一路上官服榜文不断,甚至写了景阳冈天色渐晚时的凶险景色,都是为武松最后打死猛虎铺垫。
------------------
推荐阅读:
老话说“善正月,毒五月,猫忌送,狗忌买”为啥这么说?有啥讲究?
我承包了一个抹灰工程没给公司签合同就干了,在干活中工人违章作业造成腿部骨折,工人有责任吗?
如果,就目前的环境来说,只存钱,不消费,会引起什么样的后果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