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怕战争却害怕战败?清朝统治者对于战争到底持怎样的态度?
不怕战争却害怕战败?清朝统治者对于战争到底持怎样的态度?
-----
网友解答:
-----
羚羊被猛兽逼到绝路,也是要奋力一搏,羚羊和猛兽都怕死。
-----
网友解答:
-----
清朝作为我国最后一个封建王朝,也向其他王朝一样,有过治世,如康乾盛世,随后就是王朝的衰落。不一样的是清朝晚期正好碰上了世界大变革,资本主义制度兴起,欧洲各国通过工业革命大大提升了国家的生产力,使得综合国力一举超过当时的大清国,随着英国用炮火把闭关锁国了两百年的清朝大门打开后,各国列强都来华瓜分这个古老帝国的利益,清末历史也成为了我国的屈辱史。
虽然清末中国与各国之间的战争除了镇南关大捷外都是败绩,但这并不代表清朝害怕战争。毕竟能不能打赢那是能力问题,能力不足也没办法,但敢不敢打那可就是态度问题了,如果不战就屈从了,那么本国人民也不会放过清政府,可能会引起众怒起义不断,最后推翻清朝。而清朝那些统治者最在乎的就是自己的统治地位,自然不会允许这样的事发生。
清朝既然不怕战争,那怕什么呢?
首先清朝肯定是怕西方列强的入侵的。鸦片战争以前清朝也跟外国发生过战争,比如与沙俄发生过雅克萨之战,在西藏的廓尔喀之役,还有与蒙古之间的战争,这些战争的胜者都是清朝。但这些战争与列强侵略不同。侵略清朝的国家都是经过资产阶级革命和工业革命的,拥有更先进的生产力和制度,科技水平更高,而清朝还是个小农经济的落后的封建王朝,武器装备也落后西方,自然是毫无胜算。所以在屡战屡败中,清政府对列强的入侵充满了恐惧,到后来都是列强一来统治者就跑。
其次清朝害怕国内人民的反抗。清朝入关后对汉人极力打压,就是在朝堂中汉臣也不如满臣。清朝的统治核心是满族,满人天生高贵,至于底层的人民,清朝何时想过去笼络他们?但是清朝入关以后人口封长,从康熙年间的六千万人到鸦片战争前的四亿人,而其中汉族又占主体,可以说统治阶级稍有不慎就会引起汉人众怒,威胁自己的统治地位。所以清朝人虽多,但清政府都没有发动人民群众去抵抗列强,还主动打压太平天国和义和团这样由人民群众发起的运动,怕的就是自己的统治地位被人民群众推翻。
这样也就解释的通清朝不怕战争却怕战败了,不战自屈统治地位不保。战斗了百姓还能稍感欣慰,至少是站着死的。可如果战败了,又要赔款割地,也是个慢性死亡过程。说到底清朝统治者还是怕自己的地位被颠覆。于是我们就可以看到列强一入侵,满清统治者宁愿割地赔款满足列强胃口,也不愿发动群众对抗列强。别看清政府对列强有求必应,弱不禁风的样子,可它对自己国内的反抗可绝不手软,对付自己人一套一套的,对付列强就怂了,为的就是自己统治中国的宝座。
-----
网友解答:
-----
有人说,清朝害怕打仗,尤其是害怕和洋人打仗。其实,这种说法是不确切的。
即便是大家非议最多的慈禧不也是叫嚣着要同十一国开战吗?其中的《对万国宣战诏书》更是写得霸气十足:
……彼仗诈谋,我恃天理;彼凭悍力,我恃人心。无论我国忠信甲胄,礼义干橹,人人敢死,即土地广有二十馀省,人民多至四百馀兆……
骑射是满族立国的根本,清朝是从马背上打过来的,这样的民族怎么会惧怕战争呢?
太祖努尔哈赤就以先祖遗留13副甲胄起兵,带领百余人统一女真各部的。
清朝入关后,很多皇帝,如康熙、雍正、乾隆等,就非常注重“国语骑射”,要求八旗子弟必须掌握弓箭技能。
骑射的另一层意思就是武力。换言之,清政府没有忘了起家的根本,随时准备战争的。受这种思想的影响,清朝展示了比较进取的一面。
在清朝入关后20年时间里,先后平定了大顺、大西、南明等政权,后来又平定三藩之乱、统一台湾,完成了全国的统一。1760年,清朝又平定了准噶尔,疆域达到极盛。
统一是大势所趋,清朝在统一的道路上没有怕过谁。
而当清朝坐稳江山,对于内部的叛乱,其平叛力度也是不遗余力的。
比如,白莲教起义鼎盛时,清政府急忙从陕西、广西、山东等省调兵合力围剿。白莲教起义后,清朝开始由盛世走向衰落。可见,清朝是拼了老本来围剿的。
又比如,太平天国运动爆发时,八旗不堪征战,绿营弊病重重,咸丰帝冒着地方督抚做大的风险,谕令在籍官绅举办团练,组织地方武装,对抗太平军。
而在对外战争中,清政府的态度则晦暗不明起来。
鸦片战争之所以爆发,是因为英国倾销商品掠夺资源,而清朝并不屈服,这才导致了正面冲突。清朝一开始视英军为蛮夷,朝野上下积极主张战争。只不过慑于英军兵威,才开始有所动摇。
当然,广东谈判无果后,道光帝闻讯下令对英宣战。鸦片战争持续了两年,经历大小战事,除了发动全民外,清政府也算了尽力了。
再往后的大的战争就是第二次鸦片战争、中法战争、甲午战争和八国联军侵华了。
第二次鸦片战争时,清政府正在镇压太平天国和捻军起义,加之筹措饷糈艰难,便采取了“息兵为要”的方针,这为后来英法联军长驱直入,乃至发生了火烧圆明园事件埋下了伏笔。在这次战争中,清政府的确过于被动,但从统治者的角度来看,未尝不是无奈之举。
两次鸦片战争之后,清政府是真怕了,尤其是怕打败仗,统治阶级内部的意见不一致起来。
中法战争中出现了“主战”“主和”的争议,甲午战争前期也出现了“先发制人”与“避战”的声音。八国联军侵华之际,如前所述,慈禧也有所发声,但这更像是表明态度的呐喊,并没有全力组织人员抵抗。
总体来看,清政府在战争的态度上表现出了前期比后期主动、对内比对外强硬的特点。 个中原因不难理解。
一方面,前期国力强,大家目标一致就有能力组织战争,后期掣肘太多,瞻前顾后,而且分歧太多。这就好比“幸福的家庭都是相似的,不幸的家庭各有各的不幸”。在国力孱弱之时,总有各种理由来避免战争。
另一方面。洋人打中国,无非要钱、通商,割地赔款也就了事了;而内部的起义叛乱,那就是要革命的,如果不全力绞杀,自己的命都没了。
这也是在外敌入侵面前,清政府没有组织全民抗战的原因。当然,即便清政府想组织,也无法全民动员。在一个高度集中的专制制度下,政府根本不可能拥有高效的动员能力,以举国之力来打赢一场近现代战争。
-----
网友解答:
-----
从1848年的鸦片战争到清朝灭亡的这几十年间,清朝的对外战争中除了左宗棠收复新疆打败沙俄的战争外很少有战胜的战争,其他的每一次战争只要有外国列强前来挑战无论是清朝统治者是主动迎战还是被迫迎战,但他还是迎敌了。在晚清的历次战争中战争的进行时间都比较短暂,匆匆迎战战后匆匆求和。
其实对于清朝统治者来说进行战争虽然为难,但并不是太可怕,因为从第二次鸦片战争中清朝统治者就看出来了,英法联军虽然攻占了北京,帝国的统治中心并且一把大火烧了圆明园,但这些侵略者并没有要灭亡清朝的企图,也没有动摇清朝统治者对整个帝国的统治根基,在战争的进行当中无论消耗的军队还是百姓同样没有动摇统者的根基,当时的统治者自认为天朝上国被人侵略如果不进行抵抗有失天朝脸面,所以就硬着头皮抵抗,反正胜败乃兵家常事。
那麽既然不害怕战争为什莫害怕战败呢?因为自从第一次与英法交兵以来清政府每一次战败英法列强就会要求清政府割地赔款和开通通商口岸,甚至是在沿海租借地驻兵,特别是在北京设立领事馆并驻军,这是清朝统治者最不能容忍的,也是最让他们害怕的,特别是在北京设立领事馆和驻军,在统治者眼里这已经严重威胁到了自己的统治,自古就有卧榻之侧岂容他人酣睡,有列强在自己眼皮子底下如芒在背,他们怎末睡得安慰?
纵观清朝统治的几百年间,人们对它的认识就是刻骨铭心的晚清,一个封建王朝的统治给我们带来了一个世纪的屈辱,但是历史就是历史已经成为过去。
-----
网友解答:
-----
最主要的是看这场战争是否会威胁到自身的统治,比如说在十九世纪五六十年代发生的第二次鸦片战争和太平天国运动就是很好的例子。
------------------
推荐阅读:
房产证上只有丈夫一人名字,如果丈夫先过世,妻子可以得到全部房产吗?
上一篇:历史上的南明为什么扛不住清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