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古代北伐难以取得成功,但朱元璋却做到了?
为什么古代北伐难以取得成功,但朱元璋却做到了?
-----
网友解答:
-----
错了,中国历史北伐成功的还有国民革命军。
-----
网友解答:
-----
朱元璋的在元末农民起义前期广积粮,缓称王,一步一个脚印,笼络人才,朱元璋这个人的确有大智慧的。这与他小时候苦难的经历有关。3年的乞讨让他走遍中原大地。了解民生,他治理根据地一系列利民政策与他的经历息息相关。朱元璋善于抓住机会,1351年至1359年刘福通红巾军部在北方与元军精锐主力作战,让朱元璋陈友谅有了发展壮大的机会。朱元璋大智若愚,让元朝觉得朱的势力不足为虑,并且企图招安朱元璋,这足显朱元璋和他的谋臣的大智慧。元朝在此时期内忧外患,朱元璋乘机吞并陈友谅和张士诚两支最大的竞争对手,不得不服朱元璋的果敢,争得天下实至名归,朱元璋北伐之前已经平定了张士诚和方国珍,长江以南基本稳定,四川夏政权不足为虑,江南在朱元璋的治理下短短数年不管兵力还是政务都达到王朝水准,这是北方苟延残喘的元政府不能比拟的。1368年建都南京,建立了大明王朝,此时老朱的名臣猛将都活到了最后,元末的农民义军英雄无数,朱元璋猛将如云也是当时冰山一角,只是北方刘福通没能带领他的英雄们活到最后,真是可悲可叹,历史就是这样,在一大群英雄当中大浪淘沙,你有命数跟对了主子,抓住了历史的时机活到最后,才能名扬天下。朱元璋北伐也不是随便北上乱打,和刘福通北伐一样,有明显策略,可以说元末农民义军真的个个智商爆表,朱元璋的猛将徐达、汤和、吴良、吴桢、花云、陈德、顾时、费聚、耿再成、耿君用、唐胜宗、陆仲亨、华云龙、常遇春、郑遇霖、郭兴、郭英、胡海、张龙、陈桓、谢成、李新材、张赫、周德兴, 这些有幸活着的猛将都酣畅淋漓的展示自己军事才能,朱元璋的猛将们占领中原和山东,元朝已经败局已定了,此时的蒙古贵族已经不是一百年前三次西征欧亚大陆的蒙古人了,西方三大汗国也无法被元朝调遣,只能坐以待毙。明朝的建立可以说是元政府治理下的必然。视频加载中...
视频加载中...
视频加载中...
视频加载中...
-----
网友解答:
-----
朱元璋北伐能够成功,是因为他遇见了一个千百年都没有遇上的大好时机,再加上朱元璋本人也是一个五百年都罕见的大帝,把天时、地理、人和全部占遍了。因此他的成功也就变成了一种必然的结果。
解析明朝北伐成功原因之前,先具体分析一下之前历朝的北伐,为什么会失败。
中国历史上的北伐,从三国到南宋,比较有名的有以下案例:
蜀汉诸葛亮北伐(公元228—234年)
东晋祖逖北伐(公元320年)
东晋桓温北伐(公元354、356、369年)
东晋谢玄北伐(公元384年)
东晋刘裕北伐(公元400、416年)
刘宋元嘉北伐(公元430、450、452年)
南陈吴明彻北伐(公元573、577年)
北宋太宗北伐(公元979、986年)
南宋岳飞北伐(公元1140年)
南宋端平北伐(公元1234年)
这些北伐相比于明朝北伐来说,无一例外最后都失败了,没有收复北方河山。究其失败的原因,可以归纳为以下几点:
第一、偏安朝廷对北伐的支持力度不够。
这一类北伐会失败,完全就是偏安朝廷的不作为造成的。往往是前方将士拼命,后方的朝廷故意捣蛋,最后不了了之。
典型案例是东晋祖逖北伐,东晋朝廷并未给予实质性的支持。每次当祖逖刚刚在河南打下基础时,晋廷就要派人去前线节制。最后祖逖感叹不能收复河山,抑郁而死。
祖逖之后的谢玄北伐也一样。当时北府兵趁淝水大战之后,南方空前高涨的士气和北方纷乱的局面,积极进行北伐,收复了不少失地。但是就在关键时刻,谢安以北伐收复失地,创立不世之功而受到司马氏的猜忌。于是谢玄的北伐也被紧急叫停。后来谢玄请求驻扎彭城(徐州),以便“内藩朝廷”的建议也被朝议所否决了。
比祖逖、谢玄更惨的是岳飞北伐。南宋朝廷不仅不愿意给予最大力度的支持,还要恶意的揣测岳飞对朝廷的忠诚度。后来岳飞的北伐被宋高宗紧接叫停,他本人也被宋高宗以莫须有的罪名处死。
第二、北伐者对北伐的目的不单纯。
这一类北伐,有朝廷的鼎力支持,并且北伐者本身也是权臣。但是发动北伐的人,目的太复杂,并不是想真正收复失地,最后也是不了了之。
典型案例是东晋桓温北伐。桓温不存在实力不足的问题,他的问题在于,他只是把北伐当作是自己篡晋自立,抢班夺权的工具,并不想收复北方。比如他第一次北伐关中,兵临灞上却不采王猛之议进攻长安。最后连王猛都看出他是专兵在外,却意在篡晋的枭雄心态。并料定桓温这种阴谋家,是绝不可能成功的。因为他的目的就不纯。
同桓温相似的还有东晋刘裕北伐。关于刘裕北伐,应该可以这么说:这是明朝北伐之前,南朝北伐离成功最近的一次。刘裕作为一个平民武将出身,他平定了桓玄、卢循、谯纵等人的叛乱,消灭了南燕、后秦两个胡虏政权,可谓是武功卓著,声势浩大。但关键问题是,刘裕也是志不在收复失地,他的目地也是通过北伐积攒声望,为自己篡晋自立做准备。最后刘裕在打下长安后,忙着回去抢班夺权,因此北伐不了了之。
第三、北伐者的实力没有问题,目的性也没有问题。但是北伐的时机不成熟,天时、地利、人和一项都不占。
这一类北伐,以刘宋时期的元嘉北伐,和北宋太宗的第一次北伐为代表。
刘宋时期,皇权得到加强,宋文帝兴兵三十万进行北伐,这要是换在东晋时期,必然能把五胡打的吐血。但很可惜的是,当时刘宋面对的对手是已经统一了北方的北魏。结果北魏以四十万大军进行南征,一举击破了刘宋精心准备了十几年的北伐。
比刘宋更惨的是北宋第一次北伐。当时宋太宗携灭北汉之余威,兴兵三十万北伐,意图收复幽云十六州。在出征前,几乎所有的大臣都表示反对。认为宋军刚刚经历大战,已经是疲惫不堪,不宜再战。结果宋太宗抛出了搞笑的翻饼言论(认为收复幽云十六州就跟翻饼一样容易),带着疲惫不堪的三十万宋军就踏上了鬼门关。最后宋军惨败,宋太宗自己腿上也被射中一箭,丢人丢大了。
第四、以弱攻强,实力不足。
这一类北伐是最悲哀的!北伐者有心收复北方失地,但是实力实在太弱,最终往往以悲剧收场。比较典型的案例是蜀汉诸葛亮的五次北伐和南宋的端平北伐。
诸葛亮北伐不用多说了,蜀汉以一州之力抵抗曹魏四十年,真是悲壮。而南宋的端平北伐也是一样。当时蒙古灭金,南宋成为蒙古在中原的唯一对手。宋理宗以六万步兵收复河南,仅仅才几个月,宋军就被蒙古的骑兵打的大败而归。
以上便是明朝北伐之前,历朝北伐失利的四种常见原因。另外,在这四种原因之外,历朝北伐失利还有一个很关键的原因——南方缺少集团化的骑兵。
众所周知,骑兵就相当于古代的装甲兵。北方之所以能横扫南方,与北方有骑兵,南方没有这一兵种,有很大的关系。北宋的雍熙北伐吃的就是没有骑兵的亏。朱元璋之所以能北伐成功,跟明朝组建有一支集团化的骑兵,是有关系的。
至于说,朱元璋为什么有骑兵,这其实是蒙古人自己挖坑,便宜了朱元璋。
蒙古靠骑兵起家,对马的重视可以说是空前绝后的重视。众所周知,南耕北牧,南方其实不适合养马。但是元朝的统治者却偏偏要在南方养马,比如山东、江西,甚至是云南地区,他们都要官办马场。额外插一句,就高丽也没逃过替蒙古人养马的命运,韩国现在的济州岛当年就是专门为蒙古人养马的一个岛。
后来到了元朝末年,蒙古人在南方搞的马场初具规模,南方已经不缺马匹了。
朱元璋起兵后,第一时间就把蒙古人在内地行办的一个很大的官办马场(庐州马场)直接收入囊中,组建了自己的一支将近三千人的职业骑兵部队。
后来朱元璋挑柿子捡软的捏,乘着元朝内乱的机会,又把蒙古在山东有的益都马场给揽到了自己手上。这一下,朱元璋手上的骑兵就有将近一万人了。再到后来,朱元璋连克河南、河北,继续收缴战马。再加上他花巨资到高丽琉球买马,于是明朝的集团化的骑兵部队也就组建成功了。
当然了,光有骑兵还是不够的。朱元璋能北伐成功,关键在于他幸运加机智的躲过了历朝所有北伐失利的原因!
首先是实力问题,这一点在朱元璋身上完全不存在。中原地区最富庶,人口最多的地盘,都被朱元璋给占了。
其次是时机问题。这一点在朱元璋身上也不存在。当时北方大乱,蒙古人自己还打内战呢,北方是一盘散沙。
然后是朱元璋对北伐的态度问题,这一点不用怀疑,他的奉天讨元北伐檄文:“驱逐胡虏,恢复中华,立纲陈纪,救济斯民”。已经表明了他的北伐立场。
天时、地利、人和,朱元璋全占。最后就是具体怎么讨伐元朝的问题了。
朱元璋在吸取了历代北伐失利的教训后,制定了一个非常合理的北伐计划:
先取山东,撤其屏蔽;旋师河南,断其羽翼;拔潼关而守之,据其户槛,天下形势,入我掌握,然后进兵元都,则彼势孤援绝,不战可克。既克其都,鼓行而西,云中、九原以及关陇可席卷而下。
这个计划,其实就是吸取了东晋刘裕北伐的成功经验。他只是修改了一处,就是不浪费兵力攻长安,明军只拿下潼关,并以少量兵力守关即可牵制西北元军。这样此后,就可以集中力量直取大都。
他的这一招妙棋,打破了历代兵家『得关中者得天下』的思维定势。集中明军,以优势兵力先取徐州、山东,借助大海掩护其侧翼的地理优势,强占淮北,作为下一步北伐的跳板。
在拿下山东之后,明军可谓一路顺风,除了攻打山西时,遇到元军顽抗之外,其余战役都是非常顺畅,几乎是势如破竹。在最后攻打大都时,元顺帝非常配合的弃城而逃,于是明军取得了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北伐的完全胜利。
最后做个总结:中国古代的北伐,一定要占有天时、地利、人和,三者缺一不可。
所谓的天时,就是北方必须要大乱。假如北方不乱,南方根本无机可乘。如果硬要逆天时而行,成功的几率几乎是零。
所谓的地利,就是北伐不能乱来,必须要按照先淮北,再山东,最后入河北的路线。如果直接进攻河南,是不可取的。
所谓的人和,就是南方必须团结。历史上绝大多数的北伐失利,都是不团结造成的。东晋南朝,北南两宋,比比皆是。
朱元璋在这三个方面,一样都不缺。并且他还有集团化的骑兵,想不成功也难。当然了,朱元璋的成功也很难被复制。
-----
网友解答:
-----
历史上有过多次北伐的先例都以失败告终,元嘉北伐、雍熙北伐、隆兴北伐、开禧北伐无不以失败告终,历代王朝北伐的失败的原因,主要在于南方王朝的实力不具备压倒性优势,另外由于内部不稳定,大家不能同仇敌忾,一路失败导致满盘皆输。
为什么朱元璋可以成功那?主要是当时力量对比已经发生了改变,面对各路割据势力和元朝政府军,为了不当出头鸟,避开锋芒,元璋当时采用谋士朱升的建议,采取了高筑墙、广积粮、缓称王的计策,这样元朝政府的主要就用于对付小明王韩林儿的力量,而张士诚、陈友谅也对元朝政府时降时叛,大大牵扯和削弱了元朝政府的军事实力。
后来朱元璋击败张士诚、陈友谅和方国珍后,东南方基本稳定,至此,朱元璋拥有了广袤的土地和人口,有了赋税和源源不断的粮食和兵员供给,开始了北伐。而此时的元帝国,丢失了南方财富重地,内部互相攻伐,只有一名勇将王保保,尚可与明军一战,但是元朝内部分崩离析,根本不能形成合力。
而朱元璋则依靠强大稳定的后方,依靠徐达、常遇春和蓝玉等将领,多次出征北伐,最终将元顺帝赶到了茫茫大漠之北,成为历史上第一个北伐成功、一统天下的封建王朝。
参考文献《明史》
我是大飞哥,欢迎关注我!
-----
网友解答:
-----
先说说朱元璋北伐的具体方案:
公元1368年,朱元璋在应天称帝,建立大明王朝。此时长江以南地区虽然元朝主力已经不多,但其军事实力仍旧不容小觑。
长江意味地区大抵可以分为五大战略要地:
潼关、河南、山东、山西、元大都
朱元璋所制定的北伐战略是:
第一步:进攻河南,进而控制潼关
第二部:进攻山东,北上进攻元大都
山西地区相对而言比较封闭,朱元璋的大明军队暂时将精力放在了河南、山东、潼关、元大都一带。
朱元璋的这套北伐计划,可以简单理解为“三步定天下”。
整个北伐计划中,山东方向的大军为重要的主力大军,不仅负责扫清山东地区的残余元军,还负责着元大都的进攻计划。
而河南一翼的大军为山东一翼的大军提供左翼屏藩,防止主力大军的侧翼被元军突袭。
这其实,潼关是一个至关重要的命门。
因为当时的陕西地区存在着大量的元军主力,朱元璋的计划并不是直接拿下陕西,而是攻克潼关,扼守关口,先将陕西地区的援军阻敌于内,等到元大都被攻占后,才真正的解决陕西方面的元军势力。
明朝军队一路狂飙北上,迅速将战线拉伸到了汴梁一带。
朱元璋亲自从应天奔袭汴梁,重新调整进一步的作战方案。王保保作为元末最为强悍的元军将领,他的存在对于汴梁的西翼是个很威胁的存在。
一旦明朝军队集中权力北上进攻,以汴梁为首的西翼必然防御空虚,如果王保保此时突然从山西河东一带冲杀下来,整个北伐计划就被被他大乱。
这个时候,朱元璋幸运的成为了幸运儿。
此时的王保保虽然盘踞在山西的河东一带,却和貊高、关保两个人在山西地区疯狂火拼,他们并没有时间前来突袭北伐军。
朱元璋趁此机会下令顺利夺取潼关,让主力大军迅速北上推进至元大都。
元顺帝急忙下令让各地守军前来守卫大都:
王保保从山西出兵,救援河北
也速出兵进入山东,切断北伐大军的后路
秃鲁带领大军进攻潼关,收复河南地区地
李思齐从关中出兵,收复河南地区
这四条救援路线看似完美,其实并不现实,元顺帝的消息发出之后,竟然只有也速带领大军屯驻莫州拦截明王朝的北伐大军。
徐达、常遇春两人分别沿水路、陆路行军,直逼元大都。
也速在莫州的军队毫无战斗力可言,几乎攻之即溃,徐达、常遇春顺利合兵,全力围攻元大都,元大都兵力守备薄弱,顺利被徐达攻破,元顺帝北上从居庸关逃亡。
这场北伐战役,看似轻而易举,其实朱元璋作了太大的功夫。如果没有河南一带的军队从侧翼掩护主力大军,这股大军不可能完好无损的保存战斗力,顺利的逼近元大都。
朱元璋作为帝王,从军事角度而言,他的军事才能远远超过了许多的帝王,大明王朝的建立也最终得益于他。
------------------
推荐阅读:
下一篇: 巴基斯坦和伊朗,哪个国家更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