阵法究竟存不存在,三国的八阵图真的可以困住军队吗?
阵法究竟存不存在,三国的八阵图真的可以困住军队吗?
-----
网友解答:
-----
阵法,真的有,铁木真大家都知道,他打仗讲究起来,无人能比,要不怎么会有庞大的蒙古帝国,从东方到西方,那个国家不胆寒,蒙古从来都从测外一点点的抹掉敌人的锐气,只到敌人无力再战,从豺狼虎豹变成任蒙古宰割的小棉羊,其实只到今天阵法已然会留疤
-----
网友解答:
-----
答:这里是覃仕勇说史,为您讲述最真实的历史。
首先,阵法究竟存不存在呢?
天门阵是《北宋杨家将演义》的虚构,写得神神道道,说什么阵中有阵,大阵套小阵,子阵套母阵,阵连阵,阵接阵,阵挨阵,阵靠阵,纵横交错,有天罡,有天才,有天宝,有天德,有天翻,有天魁,有天绝,有天斗,摆全了得有一百单八阵,辽兵只摆了七十二阵,却也是阵中阴风凄凄,杀气冲天,魔见哭、鬼见愁了。
太乙混天象阵是《水浒传》中的编排,描绘得更加玄幻,分青龙、白虎、朱雀,按东南西北,分斗、牛、女、虚、危、室、壁、亢、氐、房、心、尾、箕、奎、娄、胃、昴、毕、觜、参、井、鬼、柳、星、张、翼、轸等方位摆列,阵内有风雷电雨,常常是风雷火起,空中霹雳交加,杀气满天,走石飞沙,端的是天兵惊心,神将胆落。
……
实际上,《三国演义》写诸葛亮的八卦阵也非常神妙。
且说刘备不听赵云、诸葛亮等人的苦劝,坚持兴兵为关羽报仇,在夷陵与东吴大都督陆逊对峙。陆逊按兵不动,刘备难忍天气炎热,屯兵于树木之间。马良将刘备布营图本带往成都呈给诸葛亮。诸葛观图大惊,料刘备必然溃败,一面火速调军准备救应,一面告诉马良自己已经在鱼腹浦布兵10万,可保刘备逃往白帝城。果然,陆逊火烧刘备连营七百里。刘备仓皇逃命,在赵云的死护下狼狈撤往白帝城。陆逊乘胜追袭,到鱼腹浦,忽看见前面临山傍江,一股煞气,冲天而起。陆逊疑惧,深怕中伏,先退兵十余里,再派人探访,得知前处只有乱石八九十堆,并无一人一骑。陆逊大异,亲自入石堆观看。哪料进得阵来,飞沙走石,遮天盖地,举目怪石差峨,槎桠似箭;横沙泥土,重叠如山;江声浪涌,有如剑鼓之声。陆逊惧意横生,却又无可奈何,眼看小命休矣,幸得诸葛亮岳父黄承彦引出了石阵。
小说介绍,这是诸葛亮按照遁甲分成生、伤、休、杜、景、死、惊、开八门布置下的八阵图,用石头摆成,吸收了八卦排列,兼容天文地理,威力巨大,“每日每时,变化无端,可比十万精兵”。
《三国演义》这段描写,后来被武侠大师金庸多次化用,搬入了其代表作《射雕英雄传》之中,黄药师、黄蓉父女用桃树、用海滩礁石布八卦阵,弄得众江湖豪客团团转。
但是,这种情节一看也是假的。
尽管《水经注•江水》、《太史升庵全集》以及《奉节县志》等书都言之凿凿地说现在位于奉节县城东一公里的水八阵图,就是诸葛亮当年所为。
但是,从时间上分析,当年诸葛亮领张飞、赵云逆长江而上救助刘备时,军情紧急,根本来不及在此摆设阵图。另外,依靠固定的石块来困死敌军的事只能发生在神话传说里,现实根本办不到。再者,陆逊也根本没有到过这里。
所以,《荆州图副》、《寰宇记》、《荆州记》等史料都认为诸葛亮在鱼腹浦设八阵图事属于“妄传”。
诸葛亮在鱼腹浦设八阵图事虽属“妄传”,但诸葛亮根据周文王《后天八卦》、孙武《八阵之法》、孙膑《八阵篇》等古代阵法,结合蜀魏战争的实际需要,推演和创造出自己的八阵图却是不争事实。
《三国志》、《水经注》、《华阳国志》、《汉中府志》、《沔县新志》、《忠武侯祠墓志》等众多史料均有记载:诸葛亮曾在定军山上“筑督军坛,教兵演武,推演八阵图”。
收录在《诸葛亮文集》中也有《八阵图法》,诸葛亮在文中自豪地说:“八阵既成,自今行师,庶不复败矣。”
所以说,诸葛亮的八阵图虽然没有《三国演义》里写得那么神奇,但从诸葛亮“庶不复败矣”一语,可知其威力非同寻常。
八阵图具体如何布阵呢?诸葛亮只在《兵要》第九篇中泛泛说了一下:“以朱雀旗竖午地,白虎旗竖酉地,玄武旗竖子地,青龙旗竖卯地,招摇旗竖中央。”后人难得要领。
清嘉庆年间的武侯墓祠主持道人李复心专门到定军山进行了实地考察,他在《忠武侯祠墓志•沔阳八阵图考》称:诸葛亮当年“在沔阳之高坪(即定军山下武侯坪)积石为垒”,并且,这些石垒“于今俨然”。根据这些石垒,李复心认为其阵法有“当头阵法”、“方阵法”、“下营法”,等等,以八阵图来练兵,使军队“行则为阵,止则为营”而立于不败之地,以取得战争之主动权。
但李复心本人在军事上终归是个门外汉,虽知“伍者五行生成之数也,阵者八卦之象也,游兵者二十四气之数也”,始终没法窥探出其中的精奇玄妙;而这些“八阵图”石垒残迹又于上世纪五十年代分田到户时被彻底毁去,现在的诸葛亮八阵图已经成为了中国古代军事科技史上一道难以破解的课题。
可惜可惜。
最后,总结一下:阵法是真正存在的,诸葛亮的八阵图的确威力巨大,但像小说写的,用几十堆石头就能困锁十万大军,显然是虚构的。
-----
网友解答:
-----
连踢个球都要摆阵,古人打仗当然也讲阵法了。
阵法一直有,只是被“玩坏”。
阵法一直有
所谓阵,就是队形配置的方式。
人数多起来时,如果没有阵,没有适当的组织、配置,那么,冲起来以后,战场就如同春运的火车站,敌人还没打,自己就踩踏起来了。
所以,东西方战场,都有阵法。只是因文化、地形、技术差异而各有特色而已。
因为年代久远,先秦时期的阵法已经难以考究。
不过,先秦有没有军阵的疑问,去兵马俑看一趟就可以打消了。
当时,阵法是刚需;懂得阵法,是一位将领必备的素质。
比如:孙子到了吴国后,为了展现其兵法思想,要拉着吴王的妃嫔宫女们列队演练阵法。
《孙膑兵法》总结了春秋以来的“十阵”,算是比较完整的总结。
后来,八阵、六花阵,乃至宋代严格到近乎呆板的各种阵图,阵法一直是军队必备。
随着热兵器的逐渐应用,阵型由密集转为疏散,但仍是“刚需”。
明代以用兵灵活著称的戚继光,“一切号令行伍,俱如图款,豪不更易”。
到了现代,我军的“三三制”、美军的“二二制”,也都是一种阵法。
所以,只要是有组织作战,阵法是一定存在的。
被“玩坏”的阵法
不过,阵法传承并没有我们想象的那么强。
最早在唐高宗时,当时的人对古代阵法就已经搞不太清楚了。
唐高宗曾经询问群臣,“兵家有三阵,何谓耶?”
只有一个号称博学的家伙胡诌了一通“天地人”,其余群臣都无言以对。
宋代打仗对阵法讲究得出奇,所以,宋代君臣也很想借鉴古阵法。
所以,宋神宗曾组织了一众博学之士考究古阵法。
结果···“难以施用”,大家根本搞不清楚。
因为古代阵法已经说不清了,所以很快,他就被玩坏了。
1、打仗的人不谈古代阵法了。
岳飞根本不愿浪费时间研究古代阵法:阵而后战,古之常法。运用之妙,存乎一心。
岳飞没有花心思去研究什么古代阵法,他从实际出发,针对金军骑兵独创了“撒星阵”。
同样,戚继光打造“鸳鸯阵”,也是根据实际情况,而不是依据古代阵法。
2、不打仗的人开始“玩阵法了”。
就像今天热得发紫的量子力学一样,越是谁都说不清的东西,越是有兄弟去“猎奇”。
所以,占卜问卦、奇门遁甲,各种传统文化纷纷往阵法上靠,演绎出各种神乎其神的阵法传说。
古代阵法,已经被“玩坏”了。
三国时期的阵法
汉末三国时期,阵法非常丰富。
界桥之战时,公孙瓒4万步骑列为方阵,与袁绍结阵而战。
曹彰北征时,以军车结成寰阵,阵内弓弩满持,疑兵部署于车隙,以步制骑。
曹操讨伐马超时,以铁骑列十重阵,精光耀日,震慑马超联军。
曹操是一位阵法达人,他整理了《步战令》,以指导作战。
诸葛八阵图
蜀国国力弱、兵力少、骑兵更少,又要北伐,所以,诸葛亮对阵法很讲究。
他从蜀军步兵比例高、弩兵特色鲜明的实际情况出发,企图通过阵法,协调步、弩、骑、车等兵种和矛、戟、刀、弓、弩等兵器,“推演兵法,作八阵图”。
诸葛八阵图的水平应该是很高的。
诸葛亮对八阵图很满意,他自称“八阵既成,自今行师,庶不覆败”。
司马懿巡视其退兵营垒后,称诸葛亮是“天下奇才也”。
晋人对八阵图的评家也很高:“推子八阵,不在孙吴(之下)”。
不过,诸葛亮没有留下相关纪录文字,而其八阵法也在唐朝就已经失传。
只是,据说有三处八阵图的实物遗迹。
但是,即使是保存最好的鱼腹江边遗迹,到宋代时也已只能见其约略了。
由于没人知道八阵图详情,所以:他也被“玩坏”了。
《三国演义》中,描写八阵图“并无一人一骑”,却能够“狂风大作,飞沙走石”,“可比十万精兵”。
诚如此,诸葛亮还练什么兵嘛。直接摆石头,一路摆到洛阳,不就“汉室可兴”了吗?
阵法一直有,只是被“玩坏”。
古阵法,对指导今天战争意义可能已经不太大了。
不过,作为历史爱好者,我们还是期望更多像兵马俑那样的考古发现,让我们对真正的古代军阵一探究竟。
-----
网友解答:
-----
云中答题,相互学习。
关于这个阵法是否存在稍后解答,我们先来看下阵法是什么意思。
所谓的阵法就是排兵布阵,古代作战非常讲究阵法,如果布阵得当可以充分发挥军队的战斗力,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克敌制胜。最早的阵法源于黄帝,相传黄帝与蚩尤涿鹿决战被困太山,西王母派九天天玄女下凡,传授黄帝三宫五意、阴阳之略、太乙遁甲、六壬步斗之术,阴符之机,灵宝五符五胜之文以及兵符印剑,后黄帝摆下“奇门遁甲”阵法大破蚩尤使天下安定。
《云笈七签》云:九天玄女者,黄帝之师圣母元君弟子也。九天为乾金之象,性刚好动。九天之方,可以扬兵布阵。
九天玄女虽在民间仰中是一位深谙军事韬略法术神通的正义之神,其形象出现在各类古典小说中。如《薛仁贵征东》、《水浒传》、《三遂平妖传》等。
其中《水浒传》第八十八回:宋江在江州获救后又去接老父上山,不料被官兵知觉,仓皇中逃进还道村玄女庙。玄女娘娘显灵不仅救了宋江一命,还送他三卷天书,让他替天行道。后来宋江归顺了朝廷征辽时,被辽军的“太乙混天象阵”所困,宋江夜梦中得九天玄女传授破阵之法大败辽军。
在《封神演义》里,姜子牙说:“成汤虽是气数已尽,五关之内必有精奇之士,不可不防备。当战者战,当攻者攻,其间军士须要演习阵图,方知进退之法,然后可破敌人。”随后令黄飞虎带兵演练一字长蛇阵、二龙出水阵、三山月儿阵、四门斗底阵、五虎巴山阵、六甲迷魂阵、七纵七擒阵、八卦阴阳子母阵、九宫八卦阵、十代明王阵、天地三才阵、包罗万象阵。小说中更有诛仙杀神的十绝阵、九曲黄河阵、诛仙阵、万仙阵。
在武侠小说中也有相关的阵法,如少林的罗汉阵、丐帮的打狗阵等,且都是在最危急的情况才使用。还有《神雕侠侣》黄药师在襄阳摆二十八星宿大阵。
黄药师笑道:“这阵法变化繁复,当年我瞧了全真教的天罡北斗阵后,潜心苦思,参以古人阵法,创下这二十八宿阵来,有心要与全真教的道士们较个高下。”
——《神雕侠侣》·修订版·三十九回
如果说以上是神话与小说不足为信,那么我们再接着看真凭实据。
1972年出土的《孙膑兵法》,里面详细讲述了十种阵形及其使用的方法。有方阵、圆阵、疏阵、数阵、锥行之阵、雁行之阵、钩行之阵、玄襄之阵、火阵、水阵。其实,在春秋和战国时期阵法便发展成熟,代表有《六韬》、《吴子》和《孙膑兵法》。秦汉以后历朝军事家对阵法都有继承:如三国魏武帝曹操著《孟德新书》有专门讲述行军布阵之法,蜀汉丞相诸葛亮推演兵法作八阵图,流传后世影响深远。
在《唐太宗与李卫公问对》里,有深研阵法的记载。南宋抗金名将岳飞留有兵法残篇也讲授阵法。明代戚继光的《纪效新书》、《练兵实纪》中均有对阵法的详细介绍。另外,戚继光还自创了鸳鸯阵和三才阵在抵抗倭寇的战争中发挥强大威力。
北宋朝廷官方发行的《武经七书》是我国古代第一部军事教科书。由《孙子兵法》、《吴子兵法》、《六韬》、《司马法》、《三略》、《尉缭子》、《李卫公问对》七部著名兵书汇编而成,其中皆有对阵法的论述。
因此,这个阵法是真实存在的。所谓阵法盛行于冷兵器时代,消亡于热兵器时代的说法,个人认为并不是如此。今天的战争同样需要阵法,像二战德国空地一体闪击波兰、前苏联的大纵深战略、以及抗日战争中的游击战等,只不过现在叫做战斗体系。其实越是热兵器时代,越需要各兵种间的协调配合,而这种配合这就是阵法。
上面已经提到诸葛亮的“八阵图”,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诸葛亮在我们生活中是一个妇孺皆知的人物,历史上也确有其人。是琅琊阳都人(也就是今天的山东省沂南县)三国时期蜀汉的丞相,中国古代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改革家。其一生“鞠躬尽瘁、死而后已”是传统文化中忠臣与智者的代表人物。
在小说《三国演义》里,诸葛亮可谓是前知五百年后知五百年,上知天文下知地理无所不通。鲁迅先生曾评价:孔明之智近乎妖,意思说诸葛亮的智商像妖孽。能借风会攘星,发明了木牛流马、八阵图等军事神器与阵法。唐太宗与李靖在《唐太宗李卫公问对》中多次提到诸葛亮的治军之法与八阵图并给予高度评价。
唐朝时诸葛亮与秦武安君白起、汉淮阴侯韩信、唐尚书右仆射卫国公李靖、司空英国公李勣、汉太子少傅张良、齐大司马田穰苴、吴将军孙武、魏西河郡守吴起、燕昌国君乐毅并称为“武庙十哲”。
唐朝杜甫有诗云:“功盖三分国,名成八阵图。江流石不转,遗恨失吞吴”。意思说:诸葛亮打造三国鼎立建立了盖世功绩,创八阵图成就了永久声名。江水东流推不转布阵的石头,千古遗恨灭吴失策功未就。
从诗中可以看出这八阵图是诸葛亮人生中浓妆艳抹的一笔,后人都称赞不已。那么下面就来了解下这个八阵图,究竟有多大的威力,是否真的可以困住军队?
八阵图是诸葛亮推演兵法而创设的一种阵法,《晋书·列传第六十八·桓温传》记载:“初,诸葛亮造八阵图于鱼复平沙之上,垒石为八行行相去二丈。温见之谓此常山蛇势也,文武皆莫能识之”。八阵图今已失传,真实内容我们也不得而知,只能从小说《三国演义》去领略一下。
关羽败走麦城被吕蒙所杀,张飞又死于反贼之手,刘备为了给兄弟报仇不听诸葛亮的劝阻率军攻打东吴,因犯了兵家大忌被陆逊火烧七百里,在老将赵云的掩护下逃回白帝城。话说陆逊大获全胜率军往西追赶,距离夔关不远处,看见前面临山傍江一阵杀气冲天而起。因恐有埋伏于是倒退十余里在地势空阔处排成阵势,准备随时迎敌。
可哨马来报并无敌情,陆逊不信又前去观察见杀气复起,江边止有乱石八九十堆却并无人马。询问当地人后才得知,此处名鱼腹浦,诸葛亮入川时驱兵到此取石排成阵势于沙滩之上,自此常常有气如云从内升起。陆逊听罢笑着说:“不过是一个迷惑人的幻术不足为虑”。遂即带兵进入阵中,离开时突然狂风大作飞沙走石,江声浪涌有如剑鼓之声,进来时处处有门此时却无路可出。
大惊曰:“吾中诸葛之计也!
后来,一个老者将其带了出去送到山坡之上,陆逊鞠躬拜谢并询问其名号。
老人答曰:“老夫乃诸葛孔明之岳父黄承彦也。昔小婿入川之时,于此布下石阵,名‘八阵图’。反复八门,按遁甲休、生、伤、杜、景、死、惊、开。每日每时,化无端,可比十万精兵。临去之时,曾分付老夫道:后有东吴大将迷于阵中,莫要引他出来。老夫适于山岩之上,见将军从‘死门’而入,料想不识此阵,必为所迷。老夫平生好善,不忍将军陷没于此,故特自‘生门’引出也。”
——《三国演义》·八十四回
在小说中,堪比十万精兵的八阵图,的确可以困住军队。是一阵当关万夫莫开。只是这终究是演义小说不免会运用一些修辞手法。不过从后世人们对诸葛亮八阵图的评价来看,其拒敌效果不容低估。
因此,这个问题关键是看将八阵图放在什么样的环境中,如果在冷兵器的古代,毫无疑问可以困住军队,但是放在今天恐怕就不堪一击了。
不过从我个人观点看,从来不怀疑古人的智慧,也不自诩今天所谓的发达。毕竟人类发展的长河中,我们至今探索和认知到的相当有限。屈原曾说:“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大家好,我是@云中之笔。欢迎朋友们留言点评,一起交流学习。我在头条等你,不见不散!
-----
网友解答:
-----
答:古典演义小说里常见的奇幻招数,就是“阵法”。经常是某位“大仙”轻摇羽扇,千军万马转眼就排出怪阵,仿佛张开血盆大口的魔兽,轻松就吞了对手十万大军。诸如“大破天门阵”等“斗阵”过程,场面常是“杀气冲天”“霹雳交加”“风雷火起”,简直比现代电影大片还炫技。
而这些“阵法”里人气最高的,当属《三国演义》里的“八阵图”。特别是在“托孤白帝”的那段剧情里,面对紧追不舍的东吴名将陆逊,诸葛亮不费一兵一卒,只在山川间摆了个八阵图,竟然就凭空造出一片飞沙走石的死地,差点叫刚“火烧连营”的陆逊搭在里面。如此神剧情,也叫八阵图至今在不少“历史票友”间圈粉。不少江湖骗子也常打着八阵图的幌子招摇撞骗,闹出一筐闹剧……
那么,古代如“八阵图”这样的“奇阵”,是否真有演义小说里的奇效,谈笑间就能困死千军万马?这事儿很有发言权的,就是大名鼎鼎的“铁血强宋”。靖康年间金军攻打北宋都城汴京,大宋“一代名相”何栗突发奇想,信用江湖骗子郭京。竟然从汴京召集了7777名地痞无赖做神兵,在汴京城外摆开“神阵”迎战金兵,然后被金兵200人一个冲锋打垮。可怜坚挺了一个多月的汴京,就这么稀里糊涂沦陷了。
所以说,如果简单迷信“阵法”的威力,轻点会被骗子套路,严重点更可能败家败国。
那是不是可以说,“阵法”只是野史里虚无缥缈的传说?八阵图更是严重不靠谱?当然不是。其实所谓“阵法”并非妖法,相反却是古代军队各兵种的基本战术队形和作战操典,商周战国的“车战”时代里,阵法还比较简单,基本都是战车排开了对冲。此后随着装备水平的升级和兵种的增加,各兵种的作战操典更严格,步兵、骑兵、弩手、弓手等兵种需要严格配合,形形色色的阵法,也就不断衍生发展。
最生动的例子,就是春秋晚期的“孙武练兵”。在吴国大展拳脚的孙武,先拿吴王的宫女练手,逼着一百多宫女练阵法,还砍了两个不听话的倒霉宫女。凭着这个“示范”作用,把吴国军队好好练了一遍。熟练掌握阵法的吴军,战斗力满血上涨,创造了“快速灭楚”的战争奇迹。所以说,虽然“阵法”不是万能,但把靠谱的阵法练靠谱,就能练出铁血虎师。
也正因为这个原因,中国历代的军事阵法,都在不断完善。特别是野史里轻松圈粉的八阵图,其实是起于战国孙膑的“八阵法”,“八阵法”既阐述了步兵、骑兵、弩兵等兵种在不同地形里的作用,也总结了“方阵”“圆阵”“雁行之阵”“锥形之阵”“数阵”“疏阵”“钩形之阵”“玄襄之阵”这八种常规军阵。自此以后,“八阵法”也就成了中国古代军阵的基本模板,更是常用的作战与训练方法。两汉时期汉军的校阅,基本都是“为八阵进退”。
许多军事强人也开动脑筋,对“八阵法”进行各种改良,于是也就有了《三国志》里诸葛亮“推演兵法做八阵图”。所谓“八阵图”,当然不是什么妖法,而是诸葛亮以石头堆砌出八阵的实物示范,用来训练将士,和近现代战争里的沙盘作业类似。
当然诸葛亮的“八阵”,也比战国的“八阵法”更复杂,八阵里不但有六十四个小阵,还和游骑配合作战。正史上也人气极高,比如到了诸葛亮去世数百年后的南北朝年间,他的八阵图依然被公认为“为平地御寇之方”。
不过,虽说阵法够好,但在实战之中,一支军队能否科学运用阵法,才是制胜关键。对阵法的执行力度,更是一支军队战斗素质的缩影。
比如以生猛著称的唐军,不但在阵法上形成了科学配置,轻骑兵突袭与重步骑攻击完美配合。更有强大的变阵能力。比如唐军讨伐薛延陀汗国的战役里,薛延陀汗国先用弓箭袭击唐军,导致唐军战马被大量射杀,然后再猛扑过来,谁知失去了战马的唐军骑兵快速变阵,手持马槊的骑兵们转眼就组成了步兵队形,然后一场硬碰硬厮杀,把薛延陀汗国打得全军覆没。大唐的“天可汗”辉煌武功,就来自这硬实力。
除了硬实力外,在正确的时间地点选择正确阵法,同样是制胜关键。这事儿吃了不少血亏的,还是“铁血强宋”。宋初的禁军,一直以训练强度高战斗力生猛著称。但“帝王级军事爱好者”宋太宗,偏偏炮制出奇特的“阵图制度”,作为“八阵图”铁粉的他,每次大战都不顾前方战局,生搬硬套给前线将领“赐八阵”,然后换来大臣一句著名吐槽:“既得将帅,请委任责成,不必降以阵图,不需授之方略”。
反而是宋太宗的亲舅子兼宋初战神李继隆,满城大战时被宋太宗“赐八阵”,却是毅然把宋太宗的“心血”扔一边,坚决按自己的阵法打。结果一场满城血战,放开手脚的宋军一通大杀,斩杀辽军数万,给刚刚蒙受高粱河惨败的宋军结结实实争一口气。所以也不难理解,为什么有钱有兵的大宋,败仗常见大一堆。很多次惨败,前线将士真是不能背锅。
而在不同的朝代,随着军事科技的进步,历代的阵法也常得到完善。比如弓弩技术登峰造极的宋代,就出现了能够发挥弓弩优势的“叠阵”等阵法。而到了冷热兵器混合的明清年间,火器也成了阵法里的新宠。明代抗倭名将戚继光的步兵营里,鸟枪、快枪、铳等火器的装备比例就已近半,鸦片战争前的清军,鸟枪装备比例也达到了近百分之五十。各种发挥火器威力的阵法,也就应运而生。
比如明代的火器阵法,就在戚继光的部队里得到了最合理配置,作战时火枪手、火箭手、步兵、骑兵以战车为掩护列阵。然后根据敌人的动向,以“天鹅声”为信号向敌人发起攻击,让敌人陷入到一片火海里。正是凭着这种打法,戚家军打出了明朝北疆“不见胡尘十六年”的和平,万历朝鲜战争里的稷山大战,数千明军也是凭着火器与骑兵的密切配合,硬杠数万日军,打出扭转战局的“稷山大捷”。
明亡清兴时代,清军能够得天下的最重要原因,并非弓马骑射,相反是积极学习火器战术的结果。康熙年间时,清军已经形成了多种火器阵法,清代乾隆年间的清军精锐,也装备了大量冲天炮、鸟枪等火器,且能够以正确操典,向敌人发起火力打击,再以步骑兵发起冲击。正是靠着这样娴熟的阵法,才有了康乾盛世时代的赫赫武功。
但是,再好的阵法,再先进的装备,如果放在一支腐败不堪的军队身上,也是完全被废掉武功。比如号称“明亡清兴第一战”的萨尔浒之战,后人都说明朝十万精锐葬身萨尔浒,但事实上由于明朝多年文恬武嬉,以许多明朝名臣的话说,这些即将参加萨尔浒战役的“精锐”,竟连基本的火器战术都没操练过,都是“袭其形似”,也就日常看着威武。明军在明末的各种挨打表现,多是这种“摆样子”的苦果。
而号称“满万不可敌”的清军,到了鸦片战争期间,也是腐败不堪。第一次鸦片战争时,清军由于兵员素质太差,往往是英军枪炮一响,清军“战阵”就如鸟兽散。遇上这样的兵,什么样的好阵法都救不了命。
等到了第二次鸦片战争的八里桥之战时,僧格林沁的清军,确实属于精锐,还有看上去很圆满的“阵法”,连咸丰皇帝都认为“能以奇兵抄袭,挫其前锋,以鸟枪刀矛等短兵相接,则可操胜券矣”。这想法很好,也确实是清军多次重大战役里胜利的法宝。可战斗打响后,碰上英法联军的近代火箭、枪炮等武器,以及对手先进的近代战术,精锐的僧格林沁兵团立刻崩溃,一场战斗打下来,双方交换比甚至达到了1::300。故步自封的后果,这一边倒的战斗场面,就是最好注脚。
没有万能的阵法,没有一成不变的阵法,阵法的演变,缩影的不止是战场的成败,更有多少兴衰的教训。
参考资料:《中国历代军事思想》《中国历代军事制度》《了不起的中国军事》
作者:张嵚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