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什么好的军事故事?
有什么好的军事故事?
-----
网友解答:
-----
中国十大经典古代军事故事名单如下:武王伐纣、退避三舍、黄帝战蚩尤、火烧赤壁、破釜沉舟、围魏救赵、七擒孟获、争雄鄱阳湖、草木皆兵、火烧连营,下面请看榜单详细内容。
1、武王伐纣
武王伐纣是周朝重大历史事件,指的是大约公元前1046年周武王姬发带领周与各诸侯联军起兵讨伐商王帝辛(纣),最终建周灭商的历史事件。武王伐纣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件具有划时代意义的大事,是中华文明史上的一次伟大革命,它是商衰周兴的转折点,对推动中国历史进步起到积极作用。伐纣成功之后,西周开始实行分封制,中国从此建立了长达800年的周朝。
2、退避三舍
《退避三舍》是一个成语典故,最早出自于春秋·左丘明《左传·僖公二十三年》。其原意指为了回避与对方的冲突,主动退让九十里;常用于比喻退让和回避,避免冲突。春秋时期,晋国内乱,公子重耳出逃。他到了楚国时,楚成王热情招待他。后来重耳做了国君,史称晋文公。在公元前632年,晋、楚两国在卫国城濮地区进行的争夺中原霸权的首次大战,史称城濮之战。晋文公应承当初承诺退避三舍,既是报答以前楚成王给予的礼遇,也是运用“卑而骄之”、“怒而挠之”的诱敌之计,引令尹成得臣(子玉)上钩。最终子玉上当,楚军左、右军被歼灭,晋国大胜。
3、黄帝战蚩尤
黄帝战蚩尤的故事,出自中国上古奇书《山海经》,在中国神话传说及东方神话之父袁珂所著《中国神话传说》中非常精彩。黄帝姬轩辕在神农跟九黎两部落之间,三个部落争霸,姬轩辕怕两面受敌,所以他采取先发制人的策略,突袭神农部落,在阪泉郊野的大战中击败了神农部落。姬轩辕乘胜挥军,一直挺进到九黎部落的根据地涿鹿,会战在涿鹿郊野,这就是历史上最早和最有名的大战涿鹿之战。最后黄帝击败九黎部落,杀死蚩尤。
4、火烧赤壁
赤壁之战,指的是东汉末年曹操和孙刘联军之间的一次大型战役,这也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以少胜多、以弱胜强的战役之一,是三国时期“三大战役”中最为著名的一场,也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在长江流域进行的大规模江河作战。赤壁之战中孙权、刘备在强敌进逼关头,结盟抗战,扬水战之长,巧用火攻,终以弱胜强。此战为尔后三国鼎立奠定了基础。
5、破釜沉舟
《破釜沉舟》是一个汉语成语,最早出自《史记·项羽本纪》,讲述了项羽破釜沉舟,带动诸侯联军歼灭秦将主力的故事。该成语指把饭锅打破,把渡船凿沉,比喻不留退路,做事果决。
6、围魏救赵
围魏救赵,三十六计当中对齐、魏一场战争的解释(参见桂陵之战)。围魏救赵是三十六计中相当精彩的一种智谋,它的精彩之处在于,以逆向思维的方式,以表面看来舍近求远的方法,绕开问题的表面现象,从事物的本源上去解决问题,从而取得一招致胜的神奇效果。出自《史记》 卷六五《孙子吴起列传》。
7、七擒孟获
七擒孟获,又称南中平定战,是建兴三年蜀汉丞相诸葛亮对南中发动平定南中的战争,讲述了诸葛亮采用了“以德服人”的策略,将当地酋长孟获捉住七次,放了七次,第七次在孟获城将孟获擒拿,并使他真正服输,不再与之为敌。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与人交往也应该这样,要用自己的美德和修养去感染别人!
8、争雄鄱阳湖
《争雄鄱阳湖》讲述的是元朝末年朱元璋和陈友谅为争夺鄱阳湖水域而进行的一次战略决战,最终朱元璋获得胜利,陈友谅阵亡。这个历史上有名的战争故事史称鄱阳湖之战,又名鄱阳湖水战、鄱阳湖大战,发生在公元1363年。鄱阳湖之战不仅是中国古代历史上规模最大的水战,也被视为中世纪世界规模最大的水战,可以说远远超过了三国的赤壁之战。
9、草木皆兵
《草木皆兵》是一则历史成语故事,出自于《晋书·苻坚载记》,发生在公元383年的淝水之战期间,草木皆兵就是秦兵士在失败而慌张的情境下产生的错觉。该成语的意思是,把山上的野草和树木都当作敌兵,形容为对方的声势所吓倒而疑神疑鬼产生错觉。
10、火烧连营
《火烧连营》是历史上有名的军事故事,指的是三国时期吴蜀之间的一次战役,发生在221年7月至222年8月的夷陵之战期间。刘备为报吴夺荆州、关羽被杀之仇,率大军攻吴。吴将陆逊为避其锋,坚守不战,双方成对峙之势。蜀军远征,补给困难,同时为舒缓军士酷热之苦,刘备命蜀军在山林中安营扎寨以避暑热。陆逊看准时机,命士兵每人带一把茅草,到达蜀军营垒时边放火边猛攻,火势迅速在各营蔓延。蜀军大乱,被吴军连破四十余营。陆逊火烧连营的成功,决定了夷陵之战(猇亭之战)蜀败吴胜的结果。
-----
网友解答:
-----
这是一个真实的故事,故事的讲述人一个参加过对越自卫反击战老兵。我就把他零零散散讲给我听的故事理一理,讲给大家听。
我就称呼这个老兵叫康师傅吧,因为他姓康。
康师傅上前线,打的第一个战役是攻坚战。敌方已经占据了山头的制高点,我军要想通过,就必须攻占这个制高点。
当时的康师傅就在参加攻占制高点的士兵里面,他们一起上去了的,他们都是临时组建的一个连。
他们一个接一个地向山上前进,开始,并没有受到任何阻挡。但敌方却将满山的竹子砍伐,堆积起来,挡住我军的前行。
康师傅他们爬上竹子后,由于竹子时不时的滚落,所以他们前行地很艰难,即使如此,他们还是走十步退几步地往前走着。
他们大致走到半山腰的时候,敌人突然开始了袭击。先是密集的炮火,炮火隆隆,在康师傅他们身边炸开,竹子滚落。康师傅他们受伤的不少,在这种密集的炮火下,他们还是在向前进发的。
康师傅看到身边的战士一个个倒下,但当时,他并没有觉得害怕,只是向前走,一直找到个竹子堆得很高的掩体,才停了下来。
一些年轻的战士,将头伸出掩体后,很快就被敌方准备好的狙击手击倒了。一些老兵,在炮火中喊着那些新兵,不要抬头,尽可能将身体掩藏在掩体下面,以待时机。
虽然有掩体在,但毕竟只是一些竹子,并不适合做坚固的掩体,而且上来的士兵越来越多,就那么一点地方,很难藏很多人。
突然,一发炮弹在康师傅不远处炸响,康师傅没有受伤,但他身边的一个战士被弹片击中,肚子被划开,肠子流了出来。
康师傅想去救,但没有救治的器械,他只能去安慰那个战士,直到那名战士慢慢闭上眼睛。
敌方的炮火更厉害了,竹子构成的掩体也越来越小,康师傅见这样下去会伤亡更加惨重,他只能另寻掩体,给其他战士留下空间。
他和另外一个战士,借着竹子的遮挡,爬到了山崖边。悬崖边有一棵还算粗的树木,他们顺着树木慢慢探身下去,脚踩在树枝上,躲到悬崖下面,避开了敌方的炮火。
两个人站在一棵摇摇欲坠的树木上,很是威胁,但没有什么办法,只能寻找机会,想其他办法了。
眼看着天黑下来了,敌人的炮火只是星星落落地响起了。
天完全黑下来了,没有月亮,他们什么都看不到,只是听不到敌人的炮火和枪声了。
敌人也很清楚,黑暗中失去了目标,炮火起不到太多的作用。
康师傅知道,要想占领前面的制高点,只能依靠夜幕的遮挡了。
他和另一个战士顺着树慢慢爬上去,顺着悬崖边,悄无声息地往前爬着,一边爬一边听着周围的动静。
大约爬了两个小时的时间,他们的胳膊和双腿都被荆棘刺破了,他们还是没有停止往上爬。
突然,密集的枪声响起,但并不是朝他们这个方向,而是距离他们三十多米的地方。
很显然,躲在竹子堆后面的战士,也开始向山头进发,但竹子的滚动声惊动了山上的敌人。
但就是密集的枪火暴露了敌人的藏身之地,康师傅发现,他们竟然距离敌人的掩体不足五六米了。
他和敌人近在咫尺,这也是消灭敌人的大好机会。他和另一个战士,握了握手,都明白了对方意思,那就是用身上的手榴弹攻击敌人。
他们身上总共有四枚手榴弹,是在瞬间扔出去的,除了一枚手榴弹滚落悬崖外,其他三枚手雷准确地投进敌人的掩体里。
掩体里的空间本身就狭小,手榴弹起到了很大作用,康师傅和其他战士占领制高点的时候,敌人都没有时间组织起有效的反抗。
最终,康师傅他们占领了制高点。虽然那次战役牺牲了不少的战士,但他们还是较为完美的完成了任务,为大军的进发铲除了障碍。
这场战役是惊心动魄的,康师傅说过,他经历过的像这样的战役有好几次,好在,他都是有惊无险。
他说过,中国人喜好和平,但面对敌人的欺凌,我们也只能用战争对待侵略的战争。
-----
网友解答:
-----
感谢平台受约此题:我虽不是军人.但骨质里有着军人的情怀。
说来话长.我的儿时正赶上社会动荡年代。父母怕我们到处惹事.为安全起见.邻居家的朋友在长春电影制片厂工作。近水楼台先得月.每天晚上我家就成了小电影院.前后左右的邻居们大人孩子都按时聚在我家.炕头上一座.电影播放开始。我记最清的就是上演抗美援朝的电影多.如《英雄儿女.上甘岭.袭袭白虎团.打击侵略者.黄继光.邱少云》等。在我们幼小的心灵里就扎下爱国.爱党.爱人民正气感。当我们看到战士们为保家卫国用自己的鲜血染红了河.三九严寒在冰水河里打仗.有一口水.自己干裂的嘴唇.连一滴都啥不得喝.还要送给比自己更需要的战友们。自己冻的打寒站.还脱下衣服给对方包裹……。遍地牺牲的场景.我们满屋子哭声。
当年就这几个爱国的影片.我们天天轮回的播放谁都看不够。那时我们都是一堆小孩们.各个向小英雄是的.只要有美军出现的场景.我们小孩子们就一起吐吐沫.喊打死美国老。长大都去当兵第一个就打死美国老们.谁说小孩不懂事.那就看是在什么方面的事了。
我家小院里共住13户人家.多年后出了好几位解放军。我妈妈的弟弟.妹妹也都当兵入伍了。我们可骄傲了.每年都有一二次来看我妈妈.邻居们都把好吃的送给我们家。就因为我家有军人!
军人?光荣而神圣.今天虽然和平了。但只要有抗洪抢险.地震火灾.洪水泛滥.……所有危险地区都是第一个冲上去的就是“军人”。你们的故事代代相传.国家因有了(军人)我们百姓才能安居乐业.国泰民安。
向解放军致敬!
-----
网友解答:
-----
我就是一名退伍军人,就说说我的故事吧。
12年应征入伍,从军六年,这六年的生涯中过的并不愉快。和战友之间发生过很多冲突,产生过很多矛盾,不只是我,是整个队伍的人和人都这个样子,很入伍前的想象完全不同。每年一个优秀士兵的名额,实际并无大用,很小的一个荣誉,可大家确绞尽脑汁勾心斗角的想要去得到它。练的好的战士不如捧领导捧的好的战士。为了一个党员名额更是无所不用其极,可想而知的黑暗。有时战友之间也会因为一包方便面一句语言大打出手。不同的队伍不同的气氛,还有的队伍就见不得你干活比别人多,表现比别人好,处处对你进行孤立及排斥。可作为一名军人,只要国家需要之时,自然就立场坚定,因为容不得你考虑,部队更容不得你去贪生怕死,命令高于一切。
记得应该是14年时,某化工厂发生火灾,起初爆炸燃烧起来的火灾足有67十米高。当时我们正在中队洗漱,距离远远的十几公里,火灾看的清清楚楚。刚看见刚感觉到震感,警铃想起,我们中队第一时间到达现场,进行扑救任务。可这场火对中队主官来讲都是第一次遇到,都怕了,可也都往上冲了,不敢冲的也同样在火场边缘进行灭火。因火势太大过火面积太广,外围扑救作用并不大,必须要进去核心区。当时我和中队指导员和另外两名战士共四人扛着水炮以及水带在火焰的阻挡中冲进火点核心区用水炮对准着火罐体进行扑救。这时,跟过来一名电话员进行录像。又在这时,罐体底部有明显变化,大家都知道,要爆炸了,指导员说兄弟们撤,话刚说完,我们几个扔下水炮刚刚撤退几米轰的一声发生爆炸。好在罐体内部只有剩余少部分气体,在火灾之前罐内液体就以抽空,并未伤及大家,我们几人并未多想又迅速跑回战斗岗位进行刚才爆炸的这个罐体的扑救工作已经另外一个罐体的冷却。当第一次爆炸时电话员就已经跑掉,也就是说如果刚才我们被炸死的话,所有人都不知道我们死时在怎么展开任务以什么样的方式进行扑救,只能依靠战后调查。在这时已经来了很多增员队伍,大概两三百名消防战士,可因为我们深入核心区大家并不知道我们所在的位置。就这样在那晚罐体爆炸六七次的情况下我们依然在坚守。炸了就跑出去几米炸完了在跑回来手动控制水炮。直到早晨五六点中,其余地方火势减小被控制后,大家才发现我们所在的位置。中途还有发生流淌火,就不仔细说明了。最终火灾被成功处置。电视台报道也只有那两句,某某地发生火灾于几几时扑灭。电视台话面也并没有火灾现场而是火灾扑救后归队的车辆轮胎。而我们还有很多奉献在一线的并未得到应有的荣誉 三等战功。有关系会捧会拍的人反倒都有。
说了这么多,我包括其他的人并不后悔而且为自己感到骄傲。因为我们是军人,在战争来临之时任何小事都要放在一边。怕死的人也得去风险,溜肩耍滑的也跑不了,也得去奉献,中国军人在战时就是一个整体,就要召之即来,来之即战,战之必胜,这就是我们国家的部队形态。所以每一名军人,都值得去尊重。
如果问天下所有军人,让他们重来一次。我相信,他们的回答大概都会是,来之即战,永不后悔!
-----
网友解答:
-----
这是我几天前写的我老外公的故事
小的时候我跟很多小朋友一样,最喜欢听故事了,只是家里在农村不像城市里的小孩子可以拥有童话故事本。我从懂事起就知道家里有一样金属材质的东西,金黄色有点发旧,后面看到电视里播放的战争剧我才恍然大悟,原来那是一枚代表军人荣誉的勋章,知道了名字就想知道它从哪儿来,曾经是谁的东西,又有怎样的经历。
我拿着东西问外婆,外婆说:那是你老外公的,他以前当过兵打过仗。老外公?老外公是谁呀,我怎么不认识呢?外婆说:他是你外公的爸爸,不过已经去世多年了。听到这个结果,那是我第一次感到惋惜,惋惜我怎么没有机会见见这位伟大的外公呢,惋惜我没有机会听他亲口述说那个战争纷飞的岁月。
那还是抗日年代,国名党抓壮丁,老外公还有一个兄弟(我从小就见过,不过那个时侯他已经很老了),那时他们都正年轻,就一起被抓着当兵去了,老外公的兄弟最后当了逃兵回来,而老外公就一直留着部队参加抗日,后面不知怎么的成了共产党的一员,对于老外公的故事 ,其实他们都不是特别清楚,我只是听外婆零零碎碎的提起。
外婆说老外公在外面一待就是好多年,带着满身的伤痛回来,回来的时候已经三十好几了。我对他最好的印象就是婆婆老是对我说:老外公对我外公很好,因为老外公一生无子,外公是他的继子。所以我总是在想,在那个年代对继子视若己出,老外公应该是个很有担当的大英雄。可是大英雄也有不如意的时候,外婆说,老外公是参加过抗美援朝战争回来的,回来时那么大的年龄一无所有,一切都从头开始,日子稍微好一些了,就一直生病,原来抗美援朝战争时物质严重匮乏,只能经常吃草皮啃树根,又受寒严重,就落下了一身的病根,缠绵病榻好几年,最后还是走了。
老外公走时,我妈妈才几岁,虽然我没有机会见过老外公,家里也没有留下他的照片,他的故事我了解的也并不详细,但我会一直记得我有一位未曾蒙面的亲人,他是英雄,是我们家族永远的骄傲,每次我走在抗日纪念碑下,或者一些英雄碑下,我都会想起我还有一位英雄老外公。一直对当兵的军人有一种莫名的亲切感,这大概就是源于老外公的故事吧,感恩那些为我们和平生活而做出牺牲的人,感恩在这个和平的国度有人为我们负重前行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