怛罗斯之战后,阿拉伯人是怎么评价唐帝国的军队的?
怛罗斯之战后,阿拉伯人是怎么评价唐帝国的军队的?
-----
网友解答:
-----
你不用看了,每一个能回答的,他们说的都是自己怎么看,这个问题你还是问阿拉伯人比较好
-----
网友解答:
-----
当时阿拉伯帝国与唐军连翻交战后发现,自己15万兵愣是啃不动2万唐军,而且唐军摆出的古怪阵型让他们吃尽苦头!
想要了解这场东西两大帝国的大战,就必须先了解战前的形势。
战前形势
阿拉伯帝国一直有吞并唐朝的想法,甚至一度放出狠话,谁率先攻进大唐,就任命谁做那里的最高长官。
于是,阿拉伯帝国在东方的大将都沸腾了,其后不断向大唐边境进攻,双方围绕中亚河中地区展开争夺,因为这里是丝绸之路的交通要道。
但阿拉伯帝国数次进攻大唐边境,不是被唐军伙同胡人军队打败,就是单独被归附唐朝的突骑施汗国打败。
由此,大唐对阿拉伯产生震慑作用,迫使其不得不暂时放弃东扩计划。
到了唐玄宗后期时,高仙芝攻灭西域石国,但石国王子侥幸逃脱,跑到大食(阿拉伯帝国)请求派兵助其复国。
阿拉伯帝国一听,觉得进攻唐朝的机会来了!
因为高仙芝动不动就把别人灭国,引发西域昭武九姓诸国不满,此时正好联合攻下唐朝安西四镇。
怛罗斯大战
高仙芝收到大食(阿拉伯帝国)将要突袭安西四镇的情报后,不仅不去加固防御工事,反而做了一个大胆的决定!
他要先发制人,于是统率2万唐军加上拔汗那人、葛逻禄人作为胡人盟军向大食国进发。
正当大食国派驻东方的总督艾布·穆斯林还正在调兵遣将,准备突袭唐朝安西四镇时,他就收到一个令他惊讶不已的消息——高仙芝率领唐军已突入阿拉伯帝国境内!
于是赶紧调兵迎战,双方在中亚怛罗斯城相遇。
可正当两军对阵时,大食军队发现对面的唐军摆出了一种奇怪的阵型。
这是经过高仙芝改良后的“锋矢阵”!
唐军野战常用的锋矢阵是轻装步兵位于阵列最前端,以陌刀或马槊开路,逼退敌人冲上来的骑兵。
等敌骑退却,藏身于轻步兵背后的骑兵再突然冲出,予敌迎头一击,同时,位于最后列的弓弩手持续仰射,射住阵脚,阻击后续的敌兵,直到前方的骑步兵协同作战完全击溃对方。
高仙芝的安西军对锋矢阵的改进在于,他使得步兵与骑兵真正实现了同步进退,无缝衔接。想必战场上的大食士兵已经发现了,唐军的步兵居然是骑马或坐车(马车)来的!
这样做可以将骑兵超强的机动性与步兵陌刀阵压迫感十足的威力性几近完美地结合到了一起,并使之发挥到了极致。
于是,曾经横扫亚欧非大陆的大食军队出现了退却的现象!
但人家毕竟是一群有共同信仰的人,很快重新组织再向唐军发起数次进攻。
一边是人数众多,不畏死亡,另一边是人数有限,但威猛沉着,战法精良,双方谁也无法彻底击溃对方。
战场形势就这样陷入僵持对峙阶段!
直到第五天,发生了一件神秘的事,决定了战争的胜负!
一支大食军队突然出现在唐军营地后方,突然发起袭击,毫无准备的唐军顷刻间陷入混乱,随即崩溃。
混乱中,跟随唐军出战的藩属国葛逻禄人见势不妙,马上临阵倒戈,跟着大食士兵一同追杀处于混乱中的唐军。
同时,唐军的另一个友军拔汗那人也临阵倒戈,把唐军的退路全部封死了。
很明显,这是要围歼唐军!
高仙芝原本想整军再战,但在属下李嗣业劝说下很快冷静下来,当场下令强行突围,往安西都护府方向撤退。
说时迟那时快,李嗣业当场抓起一根大棒冲向路口敌军,这位猛人当场干掉十几个敌人,打开路口。
唐军于是聚拢败兵,且战且退,直到安全退入大唐国境。
而大食方面也没有派兵继续追击,这场战争最终以阿拉伯帝国胜出而结束。
我们来分析一下这一战
实际上东西方史书对这一战描述不多,也没有做过什么有价值的评价,但我们从战后的形势可以分析出来。
因为大食国战后以实际行动来表达了自己对大唐帝国军队的评价!
真相就发生在唐军被突袭的那个时候!
唐军是有警戒的,为什么还会被突袭,很明显是负责外围警戒的葛逻禄人背叛了大唐。
作为一个小小的藩属国,背叛唐朝,事后必定遭到清算,他们不可能不明白这一点。
所以,一定是有人给撑腰,并给了足够诱惑的好处,葛逻禄人才敢背叛唐朝。
战后中亚的格局变化就印证了这一点!
按理说,你都把唐军打败了,应该趁机挥师东进,一举攻下唐朝西域四镇,才合理。
但阿拉伯帝国不仅没有这么做,反而就此止步,甚至主动放弃了在中亚包括怛罗斯在内的一些领土。
而这些被阿拉伯帝国放弃的领土,被葛逻禄人接管了,这是好处之一!
其次,战后的葛逻禄人从此在中亚两河流域附近大肆扩展,仅仅15年就成为了中亚霸主,这是好处之二。
由此,我们不难得出这样一个结论:
阿拉伯帝国在战场上策反了葛逻禄人,让他们故意在唐军营地后方让出一条路,让大食军队突袭唐军。
而给出的条件有两个,一是大食退出中亚,让葛逻禄人接管并默许他们扩张。
二是,如果唐军秋后算账,有大食军队撑腰。
这样一来,葛逻禄人完全没有了后顾之忧,在巨大诱惑之下,直接背叛唐军,导致唐军大败。
基于这样一个逻辑,我们再来分析一下大食国这么做的动机。
从以上一系列举动导致的最终格局来看,葛逻禄人成了中亚霸主,该国位于唐朝和大食中间。
这是大食国一手促成的,他们为什么要在大食与唐朝之间扶持一个国家出来?
很明显,从地图上看,葛逻禄人夹在大唐与大食之间,起到一个战略缓冲区的作用,此举可以避免唐朝和大食边境直接相连接时,双方爆发冲突,防止唐军一举攻入大食境内。
这应该就是大食国的算盘!
所以,真相是这样的:
大食国在几天的交战中,深刻认识到了唐军的强大,15万大军被2万唐军打成了对峙局,而且还只是唐军边境驻军。
何况,连两万唐军都无法歼灭,最后还让人成功逃走!
如果唐军几十万精锐出兵来攻,那还有的玩吗?
之前想要吞并大唐的计划,现在看来简直就是一个天大的笑话。
所以,大食为了防止唐朝派重兵报复,也为了以后大家相安无事,策反葛逻禄人并将其扶持成中亚大国,充当大唐与大食之间的屏障。
并于第二年派出使臣来大唐求和,双方从此之后井水不犯河水,保持友好交往。
史书上,双方都没有使用过多笔墨去描述这一战,如果一定要说评价,那么从阿拉伯战后的种种表现,可以得出这样的评价。
2万唐军虽然因盟友背叛而战败了,但大唐精锐部队的战斗力给阿拉伯帝国军队造成了极大的心理震慑,以至于改变了原本要东扩的既定国策。
这就是用实际行动来表达的评价!
-----
网友解答:
-----
我是萨沙,我来回答。
阿拉伯人没有什么系统的评价,因为恒罗斯之战其实并不大,对双方来说都算不了什么。
当时阿拉伯人和大唐都在向外扩充,争夺的重点是中亚。
结果双方在恒罗斯打了一战,今天看来并不不算大。
唐军实际作战部队也不过3万人,其中2万人是唐军,另有1万是助战的番军。另外还有3万番军是负责后勤的,总兵力大概是六七万人。不过,实际作战部队不多。
阿拉伯军队兵力至今还有争论,但一般部队总数至少超过10万,西方一说是接近20万。但阿拉伯实际作战部队也没有这么多,大概是一半,也就是5到10万。
就兵力对比来看,唐军其实只有2万多人,而阿拉伯军队至少有5万,其中至少三四万是阿拉伯人。
其实,当时阿拉伯人的力量很强,纵横中东、印度北部和中亚,集中10万大军根本是小意思。更别说,中亚很多国家本来就是他的藩属国。
虽然唐军也有1万多番军支持,但不可靠。
所以,实力上,阿拉伯人明显占优。
结果就是,首先高仙芝唐军2万多配合番军1万多人,约三万多大军,长驱直入700公里,围攻恒罗斯城。
阿拉伯守军赛义德·本·侯梅德部有1万人,坚守城市,等到齐亚德·本·萨利赫的援军主力赶到。
此时阿拉伯军队数量远远超过唐军,兵力有一倍的优势,开始内外夹击,同唐军决战。
唐军也是身经百战的,步兵给予阿拉伯人猛烈打击。
双方激战5日,唐军毕竟数量少,开始占下风,支持不住。
这个关键时候,同唐军协同作战的番军葛逻禄部见势不妙,突然倒戈。
这导致唐军作战体系崩溃,大败。
高仙芝率部逃走,最终只剩下几千人,损失了接近2万兵力。其中一部分战死,一部分被俘。
此战阿拉伯人获胜,但也没什么了不起的。
之后阿拉伯人和唐军没有冲突,大体保持均衡。
这主要是,当时阿拉伯人内部有严重问题,教派斗争严重,实力派互相厮杀。恒罗斯之战的阿拉伯大将齐亚德·本·萨利赫,也被政敌杀死。
同时,阿拉伯人西线还有埃及、拜占庭等很多敌人,根本顾不过来。
加上唐军此次虽败,不过损失一二万人而已,对于大唐帝国来说根本算不了什么。
所以阿拉伯人根本没有趁势东进,仍然维持之前的地盘,大唐也是一样。
至于大唐来说,这次失败算不了什么,重整旗鼓再战就是了。大唐打突厥,也是胜少负多,最终还是打赢了。
事实上,仅仅过了两年,升任安西节度使的封常清于天宝十二年(753年)进攻受吐蕃控制的大勃律(今克什米尔西北的巴勒提斯坦),“大破之,受降而还。”可见,大唐西域的实力早已恢复。
关键在于,大唐随后和阿拉伯人一样,出现了内乱,也就是安史之乱。首都长安都被叛军攻破,国家实力急速衰退,无力再去管中亚的事情,直接放弃了西域。
另外,阿拉伯人和大唐还有共同的敌人,就是刚刚崛起的吐蕃。
所以无论是唐代历史,还是阿拉伯历史,对于恒罗斯战役都一笔带过。
今天西方史学家也认为,这不过是两大国边境的一次普通的军事冲突而已,对历史没有什么的影响。
-----
网友解答:
-----
唐天宝十年,当世最强的两大帝国唐朝和“黑衣大食”阿拔斯王朝之间发生了一次史无前例的军事冲突,此次军事冲突最终以高仙芝率领的唐军失败而告终,这就是鲜在史书中出现,但却被现代史学家屡屡提起的“怛罗斯之战”。
在阿拉伯史学家的记载中,“怛罗斯之战”的胜利被夸张到了匪夷所思的地步,称“他们不止一次将5万人5五人地渡过河去”,而俄罗斯史学家巴托尔德更是认为“怛罗斯之战决定了中亚细亚的命运,中亚细亚本该是中国的,但它却变成了阿拉伯人的。”那么事实真的是这样吗?
怛罗斯之战前双方的态势
在如今的哈萨克斯坦与吉尔吉斯斯坦的交界地带,一条古老的河流由东向西穿过,这便是塔拉斯河,其实这条河全长不过也才区区五百公里左右,在中亚地区也是一条微不足道的小河,但它的中游左岸却坐落着一座千古名城,本地人便以塔拉斯命名,不过它的另外一个名字却被国人熟知,那就是怛罗斯城。
怛罗斯城位于中亚腹地,其特殊的地理条件将这里大部分的人集中在绿洲和河水流域,所以其政权的规模较小,一般会选择势力比较大的帝国做附庸,以保存其王统,也正因如此,他们会叛而复归,归而复叛,这种状态在没有特别的大帝国出来前,很难打破这种政治格局。
六世纪后期,突厥汗国强势崛起,其疆域从黑海一直延伸到了中原王朝附近,自汉朝以来中原人经略的“丝绸之路”均在其控制之下,不过它的统治方式是“切税商胡,督其征赋”,以榨取西域、中亚各国的财富来养活自己。
这样的话对中原王朝并不是一个好消息,突厥人的做法无疑会对中原王朝的政治、经济上造成极大影响,所以无论从哪个角度来看,经略西北将是中原王朝的头等大事。于是唐朝在集太宗、高宗两代之力终于将突厥人击溃,从而取代了他们在中亚地区的霸权,并恢复了对西域的统治。
显庆三年,唐朝政府移安西大都护府于龟兹,实际管辖着包含龟兹在内的焉耆、于阗、疏勒四大军镇,并辅以“兵马三万镇之”,由始,中亚各国皆臣服大唐。
但是很快大唐帝国的对手从另一个方向将触角伸到了中亚,这就是阿拉伯帝国。阿拉伯帝国四出攻略,波斯帝国萨珊王朝很快便名存实亡,就连强大的拜占庭帝国也失去了一多半土地。当东方的大唐帝国给原来的突厥帝国以毁灭性打击后,阿拉伯帝国的势力趁势进了中亚。
阿拉伯人多次越过阿姆河袭击河中地区各国,但“当地政权多而分散”,很难团结一致来抵抗侵略者,所以只好奉送大笔的财物乞求缔结和约,但是这些做法并不顶用,阿拉伯人多次拿了钱财之后,仍然在710年占领了中亚最重要的城市撒马尔罕,四年后兵锋到达喀什,阿拉伯人在东方的扩张达到了顶峰。
阿拉伯人的扩张让一向对唐王朝恭顺的突骑施也改变了态度。734年夏,苏禄率军围攻疏勒,大有吞并西域之势,严重损害了唐王朝在西域的利益,于是出现了“唐朝与大食计会连兵”之举,唐朝与大食两国在东西两方同时对突骑施发起了军事打击,公元740年左右,阿拉伯人几乎全部控制了河中地区的“昭武九姓”,势力范围与唐王朝开始重合。
749年,倭马亚王朝被推翻,起义军拥戴阿布.阿拔斯为新的哈里发,由于这个新王朝的军旗是黑色,所以唐王朝便将其称为“黑衣大食”。阿拔斯王朝建立之初局势不稳,其哈里发为了震慑百姓,不仅残忍地屠杀了倭马亚家族的大量人员,甚至连倭马亚王朝的历代哈里发的陵墓也没放过,他让人对历代哈里发的尸体加以破坏、鞭打或者焚烧,由此引发了国内的动荡,直接波及了中亚河中地区,在此驻扎的军队也发生了哗变,“昭武九姓”也趁势响应,揭竿而起。
为应对帝国东部的叛乱,阿拔斯派出了最信任的阿布.穆斯林为呼罗珊总督前去平叛,并齐雅德.萨里为军队将领,随同出征。
与此同时,唐王朝也企图利用阿拉伯国内的乱局,“以期重新规图河中”,全面恢复阿拉伯人来之前唐王朝在葱岭外的势力范围。作为安西节度使的大唐名将高仙芝刚刚完成了在帕米尔高原“深入万里立奇功”的惊世壮举,一举将吐蕃赶出千里之遥,此时正是志得意满之时,面对着乱糟糟的河中地区,岂有不取之理?
于是高仙芝率先进军河中地区最为重要的“石国”,这里农业发达,又是中亚商贸中心,还是进军其他地区的交通枢纽。而更重要的原因则是石国受大唐册封,却“无藩臣礼”,甚至游说其他“昭武九姓”、吐火罗、大小勃律等国向阿拉伯人称臣,这是高仙芝征讨其的最大缘由。
750年,高仙芝攻破石国都城俘虏了王族一干人马,并于第二年将其带回长安献捷,之后一并斩于阙下,时人有诗赞曰:
悬军征拓羯,内地隔萧关。日色昆仑上,风声朔漠间。何当千万骑,飒飒贰师还。
但是唐王朝庆祝,却丝毫不知本已被震慑下来的河中地区已是大乱,一场大战已在所难免。
怛罗斯之战
高仙芝出兵将石国攻破本是震慑河中诸国之举,在石国都城被破时,国君请降,高仙芝也允诺不擅自杀人。但是高仙芝将石国的王公大臣们带至长安献捷,却被大唐皇帝一句话全部予以处决,这对石国上下而言,高仙芝无疑是背信弃义,这本已在道义上处于不利,又加上侥幸逃脱的石国王子奔走于“昭武九姓”,传播唐军的残暴、无信,更使得“诸胡皆怒”。
而后,吐火罗、大小勃律、昭武九姓居然联合投奔了驻扎在撒马尔罕的阿拉伯将军齐雅德、萨里,这些消息集中在一起,传到安西都护府时便总结出黑衣大食就有可能与河西诸国图谋大唐四镇。为争取主动在手,高仙芝决定先发制人,御敌于国门之外。
751年,高仙芝再次召集兵马向西进发,边塞诗人岑参在大军出征前赋诗曰:“都护新出师,五月发军装。甲兵二百万,错落黄金光。”极力赞美唐军军威之强盛。
751年七月底,唐军到达了石国重镇怛罗斯,此地离石国都城225公里,往东250公里左右就是李白出生的碎叶城。这里几乎已是唐朝之前古代军队所到达的最远地区。但是高仙芝很快就发现,怛罗斯城中集中了几乎石国全部的军队和其他河中各国的联军,从军队数量上已经几乎与唐军持平。
但是唐军并不忧心,高仙芝将弩手、弓手、陌刀队、骑兵梯次布置,在战斗开始后先进行了几轮远程打击,敌军虽然也有弓弩,但此时的唐军大多身着光明铠,头部、胸前、腹部都有重甲防护,可以有效避免了敌军的弓弩伤害。
正当高仙芝带着部队深入战场向前推时,突然与达乌德和齐雅德.萨里所带的两支精锐部队遇上,再加上城中的敌人守军,军队数量已经远超了唐军。更关键的是,齐雅德.萨里所带之精锐既有阿拉伯重步兵,也有快速重骑兵,另外还有拜占庭式的复合弓箭雨和密集长矛阵,这些打法让唐军很不适应。但总体而言,唐军在弓弩上略有优势,而大食军在重装骑兵上占有优势,所以二者皆是当世强军,这是毫无疑问的。
面对坚城,同时敌人数量远超于己,这个时候的唐军在实际上已经陷入了战略不利的态势,故而高仙芝才会让部队“后退对峙”,如果当时退兵的话,也许后来的怛罗斯之战也不会发生,唐军也不会溃败。但是唐军在战略态势不利的情况下,与占有优势的敌军苦战五日,居然不分胜负,这给唐军决策层带来了信心和希望。
然而就在第五天晚上,唐军盟友葛逻禄的部队突然叛变,从东北后方向高仙芝发起了攻击。阿拉伯人趁唐军大乱之际,以重骑兵攻击唐军中军大营,致使唐军彻底大乱全线溃败。
高仙芝本欲收拾残部于次日再战,李嗣业劝道:“智者千虑,必有一失,势危若此,不至胶柱。”高仙芝这才决定完全退兵。撤退过程中,由于拔汗那的部队前来增援,与撤退的唐军发生了拥挤,“人畜塞路,人不能过”,李嗣业为了尽快摆脱敌人追兵,竟然对盟军“奋力挺击之,人马俱毙,胡等遁,路开。”就这样,唐军数千残部才算真正撤出战场。
怛罗斯之战带来的影响
“怛罗斯之战”,安西都护府损失精锐唐军两万左右,被俘战死各万人,但是唐军并非伤筋动骨,威慑河中各国的能力依然存在,仅仅两年后,大唐名将封常清再次出征克什米尔大胜而归,可见此次失利对唐朝影响并不大。
但是对于阿拔斯王朝来说,此战逼迫唐朝势力退出河中地区后,阿拉伯人开始了对该地区的血腥统治,石国、康国皆成其铁蹄下的废墟,“昭武九姓”已危如累卵。于是在754年,“昭武九姓”再次向唐朝称臣,集体派出使臣到长安请求大唐出兵驱逐阿拉伯人。
正因如此,高仙芝虽然兵败怛罗斯,但并未以败军之将受到处罚,虽然后来离开了安西都护府,但是却出任了权利更大的河西节度使之职,可见唐皇对他的态度,对该战失利并不在意。
所以上面提到的俄罗斯史学家认为“怛罗斯之战决定了中亚细亚的命运”这种说法是不符合事实的,且不说后来唐军还能保持对该地区的威慑能力,在怛罗斯之战发生的第二年,阿拔斯王朝便派出使者给唐朝递交了国书并归还了大量的唐军俘虏,两国就此建立了通好之谊,经贸往来也越来越频繁,双方都成为互相不可或缺的经济、政治合作伙伴。
所以说“怛罗斯之战”只是发生在两国间的局部军事冲突,事实上并没有改变当时的任何现状。而比起政治军事上的微不足道,这场战争对当时的科技和文化传播的影响更大。
在“怛罗斯之战”前,撒尔马罕人虽然也掌握了造纸技术,但只限于埃及草纸、羊皮、树皮等载体。大量的唐军被俘后,改良了他们的造纸技术,从而将平滑柔顺,更适合书写的纸张取代了之前所用的原始纸张,这种纸张又随着阿拉伯人的扩张传到了欧洲,成为了利及全人类的一个技术。
至于阿拉伯史学家的笔下可是对此战进行了无比夸张的夸大,高仙芝连辅兵在内出动了三万余人,可在阿拉伯史学家艾希尔的《历史大全》中却称:“两军大战于怛罗斯河,阿拉伯人最终战胜了他们,消灭近五万人,俘虏近两万人,残部逃回中国。”另外一名阿拉伯史学家麦格迪西在《肇始与历史》中写道:“将他们(唐军)各个击败,共杀死4.5万人,俘虏2.5万人,占领了他们的军事要地,并虏走他们的子孙,抢去了他们的财富……”
这两位阿拉伯史学家还算是比较权威的,有一名萨尔图的史学家写道:“唐朝军队不堪一击,十万唐朝军队仅余几千名逃了出去,阿拉伯人在与东方大国的第一次碰撞中,以全面胜利而告终。”
从我国史书来看,当时高仙芝“领一军”出征,那么“一军”有多少?按照唐朝编制,一镇满编七千人,而高仙芝的安西都护府管辖四镇,应该共有两万八千战兵,而“一军”则包含4000人的中军、各2800人的左、右虞侯军、各2600人的右厢前军、走厢后军、左厢左军、左厢后军,所以在理论上唐军一军为2万人,但是临战时,还需配备三分之一的辅兵,那么推测高仙芝当时所带之唐军约为三万人。
再结合《旧唐书》、《唐历》、《资治通鉴》三部史书记载的2万、3万来看,“怛罗斯之战”中的唐军不会超过3万人。再从开元三年和开元二十二年牛仙客等人的军事行动来看,安西都护府执行奔袭任务,后勤所能承受的最高兵力约为1万人,即便在高仙芝时期安西都护府的实力有了加强,恐怕后勤所能承受的压力最多也在两三万之众,同时高仙芝也不可能将安西都护府的全部兵力投入到怛罗斯战场,所以怛罗斯之战中的唐军最多约有2.5万人,这已经是安西都护府出动兵力的极限。
以此来看,阿拉伯史学家们也是夸大了怛罗斯之战的战果,尤其所说之唐军人数,绝对是有水分的。
结语
纵观历朝历代,各中原王朝对西域的经营和对维护国家领土安全的理念是一致的,无数的先辈将汗水和热血洒在西域的沙漠中,这才有了维系东西方经济、文化交流的通道——“丝绸之路”,也有许多像高仙芝一样的将领,为了拒敌人于国门外,深入敌境与其作战,无论胜也好,败也罢,终究没有损害了中原王朝的利益,仅凭这一点,他便足以载入史册。
所以说“怛罗斯之战”中,世界双雄的第一次碰撞,其实并不值得一提,而文化经济的交流传播,才算其意义所在。
-----
网友解答:
-----
怛罗斯之战后阿拉伯人怎么评价唐帝国的军队?严格地说这个问题现代人没法回答,因为当时的阿拉伯人甚至是中国人都没有记载对对方的军队有什么评价,而只是简单地记录了整个战役的过程,毕竟这场战役是发生在对于两个帝国来说都是最为边缘的地带,因此在当时其实对双方都没有特别大的震撼。但怛罗斯之战却在后世越来越出名,因为此次战役之后发生的一系列连锁反应,却是实实在在地改变了整个世界。
怛罗斯之战的过程
今天石头君就不细说怛罗斯之战的起因了,因为之前石头君在其它回答里已经说了很多,这个问题其他答主的回答里也说的很详细了,简而言之就是唐帝国和阿拉伯阿拔斯帝国(黑衣大食)在当时都把势力范围扩张到了中亚,那么在古代两个帝国同时来到一个区域,打仗就是必然的了。
而这场战役爆发的直接起因是大唐安西都护高仙芝灭亡了位于今天乌兹别克斯坦首都塔什干附近的石国,石国王子向阿拉伯人求援,阿拔斯帝国重臣阿布·穆斯林(《新唐书》中将其名译为并波悉林)派大将伊本·萨里率大军驰援。双方军队在今天吉尔吉斯斯坦与哈萨克斯坦边境的怛罗斯地区遭遇之后爆发了一场大战。
(怛罗斯之战形势图,红色为唐军进军路线,紫色为葛逻禄进军路线,蓝色为阿拉伯人进军路线)
关于这场战役双方的参战人数,中国史料的记载和阿拉伯史料的记载出入却非常大。中国史料里,司马光写的《资治通鉴》里说高仙芝当时统领了“蕃、汉三万众”,也就是3万人。但同样是司马光写的《资治通鉴考异》里又说“蕃、汉六万众”。而《旧唐书》和《新唐书》里又都说高仙芝领兵二万。而《肇始与历史》和《历史大全》两本阿拉伯史书里则都记载说唐军出动了10万人。各种资料相差还是挺大的。
而阿拉伯人的兵力就更是无法考证了,因为无论是中国还是阿拉伯历史里都没有提到当时阿拉伯人出动了多少兵力,不过一些现代东西方史学家估计阿拉伯人的兵力恐怕在20万人左右,保守估计也在10万人以上。这主要是根据当时阿拉伯人在中亚地区的兵力部署和后来战役进程推算出来的。综合来看,当时唐军总兵力应该在5万人左右,而阿拉伯人应该差不多是唐军的两倍以上。
(怛罗斯之战唐军作战想像图)
而对于具体战役进程,中国史书和阿拉伯史书也有很不相同的描述。根据中国史书的记载,唐军当时以弓箭手为前阵,长矛步兵为中军,后方和两翼由骑兵保护。阿拉伯人的排阵也基本相同。在战役爆发的前三天里,唐军的弓箭手战力明显强于阿拉伯人的弓箭手,给对方造成严重伤亡,而之后双方的长矛步兵对战唐军也稍占上风。但第四天唐军中两翼的葛逻禄骑兵突然叛变,从两翼对唐军发动突袭,措手不及的唐军很快崩溃,最后只有两千余人成功撤回葱岭。
(怛罗斯之战阿拉伯骑兵想像图)
而根据阿拉伯人的记载,双方在遭遇之后的前四天都始终非常谨慎,以对峙为主,并没有发生大规模对战。但在第五天,一支本来没有参战的葛逻禄骑兵突然从唐军左翼对唐军展开猛攻,唐军崩溃,但仍有三万人左右撤回葱岭。也就是说在阿拉伯史书的记载里,葛逻禄骑兵本来并不是唐军的仆从军,也不存在叛变这一说。
至于损失,尽管中国和阿拉伯史书具体数字不尽相同,但基本都是唐军损失惨重。《旧唐书》和《新唐书》里都记载唐军只有数千人生还,唐朝时另一部重要史料《通典》则记载唐军“七万众尽没”。而阿拉伯史书则记载有4.5万到5万唐军阵亡,有2万到2.5万唐军被俘,有3万人生还。而阿拉伯方面的伤亡更是没有记载,不过有些学者认为也应该有1万到2万人阵亡。从这些数据看,唐军的表现应该也不算太差,葛逻禄人猝不及防的突袭才是唐军战败,损失惨重的主要原因。
怛罗斯之战的后果
怛罗斯之战在当时看起来似乎影响不太大,因为唐军此战失败之后不久,就又出兵附近区域收复了部分怛罗斯之战的失地。但4年之后安史之乱爆发,在安西都护府的唐军主力撤回中原平叛,之后唐朝的中亚领土就渐渐失控了。
不过阿拉伯人在怛罗斯之战胜利之后,也没有能够东侵。本来在怛罗斯之战胜利之后,阿拔斯帝国在中亚的最高长官阿布·穆斯林想要东征中国,但他却得报说直接指挥怛罗斯战役的伊本·萨里有可能被任命为统治中亚的呼罗珊总督,因此二人发生内讧,阿布·穆斯林把伊本·萨里给杀了,东征中国也就作罢了。
(怛罗斯之战)
但怛罗斯之战对后世却产生了极为深远的影响。大家最熟悉的应该是造纸术西传了,怛罗斯之战有1万到两万名唐军士兵被俘,他们后来都被带到巴格达的奴隶市场上出售。而这些唐军士兵里,有一些其实是后勤人员,会各种技术,包括当时东亚的独门绝技造纸术。结果他们大批被俘造成造纸术西传。这一点无论是东西方还是阿拉伯都有许多史学家认可。
另外还有一点是,怛罗斯之战之后,唐朝对中亚渐渐失控,而阿拉伯人也无暇东侵,这使得突厥人在中亚渐渐占据上风。而突厥人崛起又引发了一系列多米诺式的重大历史事件,比如塞尔柱突厥帝国崛起,并四处扩张,一度占领了耶路撒冷,然后又引发了十字军东征等一系列影响深远的历史事件。
所以客观地说,怛罗斯之战在当时并没有显示出太大的意义。但由此战导致的造纸术西传和中亚地缘政治的改变却对后世产生了无法估量的重大影响。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