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看待遗体被切片的“数字人”?
如何看待遗体被切片的“数字人”?
网友解答:
2015年,美国一位85岁的老太太在医院安详离世,之后她的遗体迅速被“千刀万剐”,分割了整整27000片,每片仅有0.3毫米。
“数字人”听起来似乎玄幻而又陌生,但他们却是真实存在的一种“永生”方式,而且在这一技术上,我国已经远超美国与韩国,位居世界第一。
数字人究竟是什么?
1989年,美国医学图书馆发起了一项可视人的计划,准备制作一个可视的数字人。简单来说,就是需要一具健康的人类遗体,用极为精密的削刀,对其进行切片处理,并用技术手段对这些切片进行拍摄,扫描至计算机中。
这样计算机中就会形成一个完整的三维人体标本数据,这个标本拥有和遗体一样的结构,器官、组织、细胞等都完全相同。
唯一的区别是,这个标本没有任何感觉与感情。而科学家就可以利用这个标本模拟真人的各种反应,甚至能让它拥有视觉与听觉,以满足各种需要活体实验才能达到的效果。
虽然计划早就提出,却始终没有捐献者愿意参与这项计划,毕竟人虽然死了,但谁都不想让自己的遗体变成这个样子。
直到1993年,一名得克萨斯州的男性被处以死刑,美国这才有了第一个数字人,不过由于技术的缘故,这个男子只被切成了2000片,并不理想。
70岁老太太自愿加入数字人计划,成为世界上第一位自愿加入的数字人
苏珊·波特
是一名普通的美国老太太,不过她的一生却是十分的坎坷孤独。
1927年,苏珊出生在德国莱比锡,还不到一岁时,她便因为与父母逃到了美国,并且父母将她送给了祖父母养育,然而好景不长,祖父在苏珊4岁时便离开了人世,而祖母在她14岁那年也因病去世,从此苏珊成为了一名孤儿,住进了孤儿院。
二战过去,苏珊曾试图联系父母,可已经离婚的父母早已决意跟她断绝关系,再也没有出现过。由于从小父母教育的缺失,让苏珊在处理和女儿之间的关系时也变得一团糟,导致她的女儿几乎与她断绝了关系。
2000年,苏珊的丈夫去世后,孤独的恐惧再次笼罩在了她的心头,她只能每日通过读书看报来消除自己的恐惧。终于一天,她看到了
维克·斯皮策
的一篇名为《可视人计划》的文章,立即引起了她注意。
于是苏珊立即给维克打去了电话,并且表达了自己想成为数字人的愿望。维克就是之前男囚切片手术的负责人,虽然他一直急切盼望能有一个自愿参与计划的捐献者,可见到苏珊时他却拒绝了。
因为苏珊的一生过于坎坷,不仅经历过车祸,还因恶疾切除了双乳,更重要的是她现在依然身缠各种疾病,医生已经判断她活不过一年了。这样残破的身体,对医学价值并不大。
不过苏珊还是用言语打动了维克。维克决定要制作一个有感情的数字人,他要苏珊留在这里,每天给他和学生们讲述她一生的故事。
接下来的日子,苏珊很开心,因为每天她都可以和许多人聊天,这里已经成为她的第二个家。心情好了,身体也跟着好了许多,被医生诊断不过一年生命的她,又整整活了15岁。
85岁这一年,感觉到身体衰弱的苏珊,主动要求学生们带她来到手术实验室,给她展示未来处理她遗体的冰柜、手术工具等等,又去参观了之前的数字人切片。最后她嘱咐学生们,不要因为他们之间感情深而舍不得下手。
“随意把我放在你的锯下。”
2015年,苏珊在医院离世,她的手里还紧紧攥着一张字条:
立即联系维克多·斯皮策医生,回收遗体只有四个小时的窗口期。
随后苏珊的遗体被取回,并放置在零下26摄氏度的冰柜中进行冷冻处理。
2017年春天,手术正式开始,维克特意叮嘱学生,在门上画上红玫瑰,并播放莫扎特的《安魂曲》。之后苏珊的遗体被分为四份,被切割为27000片,苏珊以数字人的方式,获得了永生。
为什么要制作看似“残忍”的数字人,数字人到底有什么用?
当一个人的遗体成为数字人,以数据的方式再次出现在计算机内时,虽然各种体态与逝者生前完全相同,但它已经没了任何感情,已经称不上是一个人了。不过,数字人却能代替人类,在各个领域做出许多重要的贡献。
1,可以模拟肿瘤的生长过程,以及各种新型药物的实验
在肿瘤患者做完CT与核磁共振扫描检查后,可以将患者的影像通过电脑模拟至数字人身上,医生可以先进行虚拟手术,确定最终的手术方案,减少真实手术过程中的风险。同时,在新药品研发时,也可以让数字人先服用,确认无副作用后再投入临床试验。
2,减少生产时的各项实验成本
在新的汽车型号投入市场前,必须经过碰撞实验来确定汽车的安全性。而有了数字人技术后,就可以在汽车生产前先用数字人进行模拟实验,不但数据更精确,还能直观地调整汽车各项数据,然后再进行真实的碰撞实验,这样真实碰撞由80架次减少为3架次,成本大大降低。
3,代替真人进行高危实验,减少人员伤亡
用数字人,可以模拟人类在沙漠、深海甚至是太空中的各种状态,在电脑中,数字人可以做出跟真人一样的反应,这样就不需要人类牺牲自己的生命来探索未知的世界了。
因此,数字人在医学、航天、航空、影视制作乃至军事等领域都有着广泛的应用价值。目前我国已有150个科研单位开始合作研究这一技术,相信在未来数字人可以造福更多的人类。
目前,我国的数字人技术已经远超美国、韩国,位居世界第一
到现在为止,全球能有数字人技术的只有三个国家:
美国、韩国、中国。
而作为后起之星的中国,技术却早已超越了前两个国家,位居世界第一。
我们国家现有大概10位左右的数字人,其中最有名的是“数字人男1号”和“数字人女1号”。
他们的身份分别是一位28岁的湖南小伙和一位年仅19岁的广西姑娘。
“数字人男1号”是南方医科大学从20位自愿捐献者中挑选出的一位健康男性,采用了先进的亚毫米级磨削技术,能将遗体从头到脚切割成不足0.2毫米的薄片,“数字人男1号”共被横切成了8972片,无论是精度、数量和数据的收集量,都比美国与韩国先进许多。
25名科研人员经过百日不分昼夜的工作,处理了20余万张图片,每张图像分辨率达到4040×5880,终于制作出世界上分辨率最高的人体切削图片。而且比起美国与韩国,我们国家采用了血管铸型技术,将人体内的静脉和动脉清晰分开,对医学实验更有帮助。
中西方的人体存在着明显的差别,在我们国家拥有了数字人技术后,就拥有了更符合中国人体质的数字人,相信未来我们的医学等领域会有更大的突破。
对于这些自愿捐献遗体的人,我由衷地表示尊敬。虽然出于对亡者的尊重,我们并不清楚他们生前曾经历过什么,但从他们尚且年轻的年龄来看,也知道他们生前一定是不幸的。即使在这种不幸下,他们也毅然捐出了遗体,为造福人类做出最后的贡献。
说实话,换做是我,我可能做不到。因此我认为,这些数字人都是值得敬佩的。人有生老病死,不知道您最终会选择入土为安,还是以这种方式继续存在于世间呢?
-----
网友解答:
之前我们采访过中国“数字人之父”钟世镇,木想到当时做的这么冷门的笔记今天竟然会用上,喔呵呵呵~
所谓“数字人”非常神奇,可能很多人都不知道所谓“数字人”什么鬼。
简单来说,我们将一个生前健康的人的遗体冷冻,然后进行切片,非常薄,大约只有0.2毫米厚,然后我们把切好的这些“人片”进行逐一扫描,然后将这些数据存储到电脑之中,进而在电脑中搭建出一个健康的人的数字模型。
数字人的面部图像和还原制作出的鼻子。
相当于把一具遗体,变成了一堆数据储存起来了,肿么样,是不是没想到,有没有想到电影《超级查派》。
这个数字人用处很大,可以用于手术的模拟,药物的临床检测,航空航天,汽车安全测试等。
中国的“数字人”目前应该已经超过10个了,2009年那会儿采访我记得已经有好多个了。这一技术,中国在世界上可是领先的哦,不比美国差多少,至少也是世界前三强。
值得一提的是中国的“数字人女一号”和“男一号”。
“男一号”是一个湖南的小伙,死亡的时候28岁;“女一号”只有19岁,广西人。
“男一号” 造出来时是世界上0.2毫米虚拟人切削中分辨率最高的数据集,按60兆一帧释放,它的信息量超540千兆,当时为世界之最。
“数字人男一号”的切片。
“数字人”是不断升级的,从数码数字人,到数字物理人,然后是数字生理人,最后就是数字智能人,目前最前沿的研究还停留在数字物理人阶段。
爱答冷知识的重口味萌妹子,欢迎关注!
-----
网友解答:
2015年我父亲去世,老人家自己的遗愿,遗体捐献给了华西医科大学,根据规定,捐献后亲属就不能再去看了,我一直觉得老人家以另一种方式永生了!今天看了这个,心里突然觉得有些后悔,有些不舍,总之很复杂……
-----
网友解答:
好像不是切片,是磨掉薄薄一层,然后扫描,拍照,记录,,
-----
网友解答:
每次看到有献身者被切片,他们的肉身成为了一桶桶的“糊糊”,他们千万张细微实照经电脑合成,最终成为供医学研究的数字人,总联想到他们之献身应该值得后人纪念。中国传统思维是人逝应该入土为安,而此种献身竟似经历酷刑“千刀万剐”,这过程直接背离了咱民族对死后之去处的基本哲理,他们(或虽是家属认可但肉身仍是其本人嘛)的献身让人敬仰敬佩。对于他们的贡献咱得益的后人,可否应该以某种形式给予他们纪念。个人以为可种植当地千岁树种(即选择当地可存活存世最久的树种),在选择一个适宜的场地建立纪念公园,以其“糊糊”做该树的蛋白质营养液(基肥)一次性填埋于树坑,在做好必要的防毒与生化工作前提下应该可行。总想起现世纪念历史人物己是公知,历史人物值的纪念是因为他们做出了某项贡献让人感恩。据此咱理解被切片者,他们的付出也为后人做了不小的贡献,出于回馈之心纪念树(林)的设立既可告慰他们,也让后人不忘他们是为人类医学探索做出了贡献。他们既在电脑中服务于人类健康与长寿的科研,也让他们伴随大树存活于人世间,让后人对他们的献身行为保有敬仰之情,这也是个情理与感恩的交待与慰籍。纯粹个人认知有误可批驳。
-----
网友解答:
替你科普下,虽然我也不是什么科普作家,不过数字人是低温冷冻后削一层扫描一层,用的是类似铣床的设备。不会是一层一层的,而是一堆粉碎的人体组织。
-----
网友解答:
如何看待遗体被切片的“数字人”?
回答:我曾不只一次的告诉过子女,在我死前,一定要立遗嘱,在我死后,将我的遗体捐献给国家,用于祖国的医疗事业。
现在看来,遗体被切片,变成了“数字人”,不仅仅可用于医学研究,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对“数字人”的研究,可能涉及到多个领域,用自己的无用躯干,为国家为人民做一点身后事,何乐而不为呢?
-----
网友解答:
以前医学不发达的时候,为了研究人体的组织结构,确实有人体被切成片的事实发生,当然这样切片是有创的,也就是通过器械把人体切成薄如发丝的组织结构,而且这样的事实也都有据可查。
比如一位美国女人,名为苏珊,生前因为原生家庭的原因,倍感孤单,她在看到有机构招募遗体“切片”志愿者后,很感兴趣,毅然决然的报名,在她过世之后,医生取回了她的遗体,将其置于零下26摄氏度的冰柜中进行冷冻处理。并且在 2017 年的春天开始进行切割,遗体被分为四份,其中一部分切成了 27000 片。
随着现代医学的发展,特别是医学影像学的发展,比如CT和磁共振等广泛应用,现在再对人体有创方法进行切片研究那就有点太low了。
作为法医,我十几年前上研究生的时候,就听过虚拟解剖这个名次,也就是对遗体不进行解剖,用医学影像学对人体进行扫描进行立体重建来查明死因,而不是传统解剖死者遗体确定死因,这样既可以法医不用接触遗体,又能让死者家属不再悲痛检验方法。
也就是说虚拟解剖完全用影像学反应死者遗体状况或者损伤情况,既然可以这样做,那么人体何须再费力用有创方式切片呢?
当然,对于那些贡献于医学研究的人来说心里还是很敬佩。
希望我的回答能够给你答疑释惑。
-----
网友解答:
对于那些原因将自己的遗体贡献给医疗科学事业的志愿者,我们全体人类都应该感谢他们,因为他们的付出对于人类医学事业的进步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正如很多答主提到的,虽然这个技术被叫做”切片“,事实上是通过将冷冻的尸体逐层研磨并拍照的方式获得的。这种方式在获得数据的同时,造成了尸体的彻底破坏。类似于金相加工过程中的逐层研磨技术。但是其成像效果由于电子摄影设备性能的提升,其所呈现出的影像给人以巨大的震撼力。
人体数字化技术1
人体数字化技术2
当然获得切片数据只是整个研究技术的开始,真正要想构筑数字人类,离不开计算机技术技术人员的支持,通过3D重构技术,我们最终获得了完整的人类三位结构模型。
有答主提到了关于制成人类切片的研究工作,这个应该是与德国解剖学家冈瑟·冯·海根斯发明的人体塑化技术搞混了。这是一种通过通过一种真空手段,促使硅橡胶、环氧树脂等高分子对生物标本进行渗透,从而实现了对于标本的长久保存。由于这种塑化技术的保存效果极佳,可以实现以生物标本切片的方式进行展示。
人体塑化技术
虽然现在我们通过CT等非接触式的检查手段,同样可以在一定程度上获得人体内部的组织结构图,然而相对于切片法而言,精确度还是有着较大的差别,而且非接触技术的发展也需要直接观察手段的矫正与帮助。未来也许只是通过非接触式检查手段,人类就可以直接构筑人体内部的清晰结构。
CT检查呈现的人体结构图
综上所述,正如古代医生通过偷偷解刨尸体,使得人类对于自己身体有了更深入的了解,从而推动了医学技术得以进步。如今,在新的数字化技术的推动下,人类对于自身的了解必然进入一个新阶段。这些为医学事业做出奉献的人,他们的身体将随着这些数据库,得以永生。
-----
网友解答:
绝对是个医生
-----
网友解答:
遗体被切片是为了研究这个病历!我不明白的是在医院做的各种检查也是为了确诊,前面的不用花钱,后面的得掏钱!我不反对遗体被切片做研究,也算能发挥余热!但建议国家在政策上给予付出的人多些回报!
-----
------------------
推荐阅读:
上一篇:硅藻泥是骗局吗?
下一篇: 经常眼睛干涩怎么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