哪个山东历史人物或典故让你印象深刻?
哪个山东历史人物或典故让你印象深刻?
-----
网友解答:
-----
山东,又叫齐鲁大地。古代人杰地灵,说出来个个如雷贯耳。历史人物要从周朝的两大功臣姜太公和周公说起。周武王灭商后,两人被分封在齐鲁两国。齐国有齐桓公和管仲,成就了春秋五霸之首。鲁国诞生了儒家大圣孔夫子。山东临沂出了忠贤名相诸葛亮。
一看古代山东就是千古礼仪之邦。华夏普世最早的周礼就是周公所订。民间普及教育的就是孔夫子。
山东同时也是尚武之地。姜太公是兵家开山鼻祖,齐恒公和管仲最早成就了"尊周礼而攘四夷"的春秋霸业。而诸葛亮文武兼备,忠义楷模,列入十大武宗。
山东人民勤劳勇敢,正气凛然。抗日战争中我军建立的最完整的革命根据地,就是山东根据地。抗战胜利后,山东八万子弟兵、二万学生军首先进入东北,为创建东北野战军做出了巨大贡献。
著名的孟良崮战役,一举消灭老蒋王牌军74师,大大鼓舞了我军士气,大大灭掉了蒋军威风。
淮海战役,我军以少于蒋军的兵力,战胜了蒋军,创造了世界大兵团决战的奇迹。陈老总说:"是无数山东人民用双手推着小米车支援前线打下来的!"
古代四大名著《水浒传》中的成语典故"逼上梁山"、"梁山好汉",就是在山东的梁山。
唐诗"自当凌绝顶,一揽众山下。"就是在山东的泰山。
秦始皇大一统后,首次登上泰山,祭奠孔夫子。战神韩信独独要求刘邦封齐王。刘邦分封第一个长子刘肥,就想到了齐地七十城最肥最大的一个。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连另一部古代四大名著《西游记》中,孙悟空也要争当"齐天大圣"啊!
齐鲁齐鲁,就是大家一起儒!
-----
网友解答:
-----
通过阅读书籍,对山东历史人物印象深刻的是秦琼。姓秦名琼,字叔保,山东历城人。印象深刻的理由是:忠诚,义气。只是一名捕快时,家境并不特富有,却能仗义疏财,善交过命朋友,广交天下义友。并且知恩能报,诚信美名天下闻!素有小孟尝美称。后辅佐唐太宗打天下,立下汗马功劳,并且世代忠良。被唐太宗选上凌烟阁前位!缺点是过于义气,有时缺乏原则性。
-----
网友解答:
-----
祖居山东,对齐鲁大地充满故园深情。回答这个问题,必要如数家珍一般。
孔孟的名声和功业实在影响太大,他们属于整个华夏民族,甚至整个人类,实在不敢专有。
顺着历史梳理,我想起了有“华夏第一相”之称的管仲,顺便重温了有关他的经典故事。
管仲其人
管仲,姬姓,周穆王(史书上记载西游见过西王母的那位)的后人。今安徽颍上人,所在年代约为:公元前723年—公元前645年。
1.位列五贤之首
姜太公祠五贤殿供奉着五位对齐国产生过巨大影响的政治家、军事家,分别是:管仲、司马穰苴、孙武、孙膑、田单。
司马穰苴、孙武、孙膑都是军事家:司马穰苴著有兵书《司马法》;孙武著有《孙子兵法》;孙膑既著有《孙膑兵法》又亲自参与了著名的桂陵之战、马陵之战的指挥,是“武成王庙六十四将”之一。田单,在燕国名将乐毅攻占齐都,半年内连下七十余城灭了齐国之后,死守孤城即墨五年,并于随后收复失地成功复国。
下边我们重点来说说管仲。
2.九合诸侯,一匡天下。
司马迁在《史记·管晏列传》里这样说:管仲既用,任政于齐,齐桓公以霸,九合诸侯,一匡天下,管仲之谋也。管仲辅佐齐桓公成就了春秋五霸中第一霸的霸业。
管仲审时度势,在他的建议和策划之下齐桓公多次会盟诸侯,推行“尊王攘夷”的政策,扩大了齐国在诸侯国和周天子那里的影响,坐上了实至名归的霸主之位。
关于九合诸侯《史记》里说:兵车之会三,乘车之会六。《谷梁传》称:衣裳之会十一次,兵车之会四次。在古代,“九”往往不是指具体的数,通常可以理解为“多次”的意思。我们来看《春秋经》对于齐桓公(管仲辅佐期间)大会天子和诸侯的记录:
(1)前681年春,齐宋陈蔡邾:北杏之会
(2)前680年冬,齐宋卫郑单:鄄之会
(3)前679年春,齐宋陈卫郑:鄄之会
(4)前678年十二月,齐鲁宋陈卫郑许滑滕:幽之会
(5)前667年六月,齐鲁宋陈郑:幽之会
(6)前659年八月,齐鲁宋郑曹邾:柽之会
(7)前658年九月,齐宋江黄:贯之会
(8)前657年秋,齐宋江黄:阳谷之会
(9)前656年夏,齐楚鲁宋陈卫郑许曹:召陵之会
(10)前655年夏,周齐鲁宋陈卫郑许曹:首止之会
(11)前653年七月,齐鲁宋陈郑:宁母之会
(12)前652年正月,周齐鲁宋卫许曹陈郑:洮之会(兵车之会)
(13)前651年夏,周齐鲁宋卫郑许曹:葵丘之会
(14)前647年夏,齐鲁宋陈卫郑许曹:盐之会(兵车之会)
(15)前645年三月,齐鲁宋陈卫郑许曹:牡丘之会(兵车之会)
虽然齐桓公以诸侯的身份实行的是霸道,但是在管仲的指引下,在实质上施行的是能够使天下稳定的“霸道”。诸侯能够坐下来“有话好好说”,避免战争屠戮人民,是积极的。不得不说,因为管仲,齐桓公的霸道是春秋五霸中难能可贵的“仁义”的霸道。
从下面这个实列,也能看出管仲辅佐的齐桓公在历史上起到的积极作用。
抗击外族的侵略
《论语·宪问》里有孔子的一段话:“微管仲,吾其披发左衽矣”。翻译过来就是说:假如没有管仲,我们怕要是披头散发左衽衣服的野蛮样子了。这是孔子在表彰管仲“尊王攘夷”的功勋。
1.救援燕国。
公元前662年,燕国遭到北方山戎的侵犯,向齐国求救。在管仲的坚持和亲自参与下,帮助燕国解除危险。齐国在这件国际事件后,树立了威信,得到了各诸侯国的拥戴。
2.存邢救卫。
公元前660年,西北方的外族狄攻打邢国和卫国,并且杀掉了卫国的君主,灭了卫国。管仲帮助齐桓公联合了多国组成的联军打退了狄人,并帮助邢卫两国复国,成为了“尊王攘夷”实至名归的践行者。
在"存邢救卫"的过程中,发生了很多令人动情的故事,管仲和他辅佐之下的齐国,散发出一股少见的人性美、情操美的光彩,成为春秋时期一道靓丽的风景。
发展齐国的经济
管仲辅佐齐桓公,使齐国在政治上、外交上、军事上、经济上都得到了有效的发展。发展经济无论在什么时候都是强国必须的,管仲相齐有着一套有效的经济策略。
《史记·管晏列传》里这样描述:既任政相齐,以区区之齐在海滨,通货积财,富国强兵,与俗同好恶。故其称曰:“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上服度则六亲固。四维不张,国乃灭亡。下令如流水之原,令顺民心。”
和传统的重农抑商的经济政策不同,管仲鼓励工商业,大力发展商业经济。齐国靠海,管仲“轻重鱼盐之利,以赡贫穷”。管仲在经济改革中推行国家食盐专卖的政策,扼住了财政发展的命脉。这就像现在有些产石油的国家,政府对它进行统一管理和调度,可以使得大多数人而不是少部分人获利。所以,这项政策既利好于齐国的国库,又得到了大多数人民的欢迎。
经济上的发展必然导致精神文明上的进步,这正好对应着上面引用的那一句:“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
当然,管仲的经济政策还能具体到更细节的一些方面,比如说货币啦,农业林业渔业啦,赋税征收啦等等层面,能力所限就不一一解读了。
最后我们再来说说有关管仲的故事。
管鲍之交
“管鲍之交”这个成语,是中国人对于友谊的最高肯定。“生我者父母,知我者鲍子也”,这是真正意义上的知己之交,具有无尚的价值。
“管鲍之交”是尽人皆知的故事,《史记》里有记录,主要可以分一下几个方面来印证这份可歌可泣的友谊。
管仲夷吾者,颍上人也。少时常与鲍叔牙游,鲍叔知其贤。管仲贫困,常欺鲍叔,鲍叔终善遇之,不以为言。已而鲍叔事齐公子小白,管仲事公子纠。及小白立为桓公,公子纠死,管仲囚焉。鲍叔遂进管仲。……管仲曰:“吾始困时,尝与鲍叔贾,分财利多自与,鲍叔不以我为贪,知我贫也。吾尝为鲍叔谋事而更穷困,鲍叔不以我为愚,知时有利不利也。吾尝三仕三见逐于君,鲍叔不以我为不肖,知我不遇时。吾尝三战三走,鲍叔不以我怯,知我有老母也。公子纠败,召忽死之,吾幽囚受辱,鲍叔不以我为无耻,知我不羞小节而耻功名不显于天下也。生我者父母,知我者鲍子也。”
第一部分:生活上的体谅。
年轻的时候,他们之间做生意,管仲因为家里穷总是多拿多分,鲍叔牙体谅他不怪罪他贪婪。这样的朋友,人间几度能见,鲍叔牙高尚的友谊滋养了管仲,也为管仲将来的施展才干打下了人性基础。
第二部分:能力和道德上的信任。
当管仲办事不利,鲍叔牙不认为他蠢笨;当管仲做官让国君不满意,鲍叔牙不认为他无能;当管仲在战争中逃跑,鲍叔牙不认为他胆小。他理解管仲一切失败下的客观原因,他也始终坚信管仲的能力和道德情操。从某种角度上讲,鲍叔牙的信任成就了管仲。
第三部分:政治上的推荐。
刚开始,管仲是保公子纠的,鲍叔牙保的才是公子小白(齐桓公)。当公子纠在夺权斗争中失败之后,又是鲍叔牙不计个人得失的向未来的齐桓公推荐了敌对阵营里的管仲。正是因为鲍叔牙的诚恳推荐,管仲不仅没有被惩罚,并最终得到了重用。才有机会得以施展才华,帮助齐桓公建立了一个强大的诸侯国,在诸侯林立的春秋时期第一个称霸天下,从而建立了不世的功勋。
除了管饱之交,管仲和齐桓公两君臣之间也颇有些有趣的故事,限于篇幅在这里就不详细叙述了。
最后,简单罗列几个和管仲有关的成语吧!
1.百年树人——《管子·权修》
2.百战百胜——《管子·七法》
3.名满天下——《管子·白心》
泰山、黄河、孔孟,都是我们山东这一方土地上的骄傲,同样2700多年前的管仲也是我们心头的一束亮光,今天说起他内心依然充满欢欣和鼓舞!让我们再一次默念孔夫子的那一句“微管仲,吾其披发左衽矣”,为管子喝彩!
-----
网友解答:
-----
……闲言碎语不要讲,表一表英雄好汉武二郎。这武松身高足有一丈二,膀大腰圆有力量,脑袋瓜子赛柳斗,两眼一瞪象铃档。胳膊好像房上的檩,拳头好象打油的夯,巴掌一伸簸箕大,手指头拨拨楞楞棒槌长!论武艺,刀、枪、棍、棒样样强……
对于山东人的印象,武松这个人物很具有代表性,可能很多其他省份的朋友一提起山东也会无意间想起这个人物。
山东人给人什么印象?
以武松为代表的梁山好汉几乎成了山东的标签:直肠子,好喝酒,高大威猛,敏于行而纳于言。
武松道:“你鸟做声!便真个有虎,老爷也不怕!你留我在家里歇,莫不半夜三更,要谋我财,害我性命,却把鸟大虫唬吓我?”酒家道:“你看麽!我是一片好心,反做恶意,倒落得你恁地!你不信我时,请尊便自行!”
有些执拗,好面子,骨子里拥护正统,有自己的一套观念,所以历史上山东出皇帝最少。
武松读了印信榜文,方知端的有虎;欲待转身再回酒店里来,寻思道:“我回去时须吃他耻笑不是好汉,难以转去。”存想了一回,说道:“怕甚麽鸟!且只顾上去看怎地!”
不爱惹事,也有比较强的容忍度,但是一旦被点燃爆发力又大的惊人。
说真的,其实山东人因为自古以农耕业为主,家族和家庭观念很浓厚,这也无形中使山东人有些保守,接受外界事物相对慢一些,性格偏向压抑型。
记得很久之前看网上评论比较东北人和西北人谁更彪悍一些,有人提出其实山东人骨子里也很彪悍。表面的“温顺”只不过是从古至今的“礼仪之邦”观念深入人心,这其是一种矛盾性格。
有一种无形中规范自己行为的意识,一旦退无可退,便不能抑制骨子里野性的爆发。
-----
网友解答:
-----
[原创]印象最深刻的人物和典故是“姜太公钓鱼——愿者上钩”。
幼时总是不能理解:他为什么不在乎鱼儿上不上钩呢?这不是既浪费时间又劳而无功吗?
其实这句话的本意是指心甘情愿的为别人去做事。也是来自一个著名的历史故事。
商朝后期,因为商肘王的荒淫无度,民不聊生,天下待治,很多忧国忧民的有识之士都在探索救国之道,姜太公正是这样的人,他的“钓鱼”之举其实是在等待识贤人!
据说当时他坐在桥上钓鱼,他用的鱼钩是直的,并且鱼钩离出水面一尺开外,这怎么能钓鱼呢?可是他的鱼筐里却是满满的鱼!当时周文王从此路过看到这情景不解的问他钓鱼的“诀窍”,他回答:愿者上钩!
当时周文王正处于新政权建立初期,百废待兴,积重难返,还未找出良策治国,急需有高人相助。他由看到姜太公钓鱼的方法与众不同而想到其人必定是自己所需要的世外高人,两人相谈甚欢,而姜太公又对天下事说的头头是道,令周文王十分佩服,于是一位炳彪历史的贤相诞生了,这就是姜太公辅佐周文王兴天下的故事!
通过姜太公钓鱼这个故事,我认为它其实还告诉人们一条人生哲理,那就是“为“与“不为”的辩证法。就是我们要想做事就要认真的去做,一定不要急功近利、急于求成,而是需要有耐心和毅力,要耐的住寂寞,还要全身心的去投入,只要有付出就必有回报,是金子总会发光,是英雄必有用武之地!
不知朋友们怎么理解?
谢谢邀请!
------------------
推荐阅读: